第12课 《古诗两首 小池》精品公开课 (课件+动画+电子课本+课文朗读+视频素材)
- 格式:pptx
- 大小:6.67 MB
- 文档页数:49
2024年古诗《小池》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小池》。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句内容,感受小池中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学习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古诗《小池》,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插图、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荷塘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兴趣。
2. 学习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小池》,理解诗句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研究诗句: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诗句中描述的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理解其特点。
4. 例题讲解:以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为例,讲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画出自己心中的小池景色。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小池2. 板书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 板书重点词语: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画笔画出你心中的小池景色,并配上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2. 答案:无统一答案,要求画面美观,文字描述生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古诗《小池》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组织方面,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课堂效果。
[单选题]1、近年来,一些人总是主动或被动地想去与西方“接轨”,自己有点好东西,也不敢直接说好。
如四姑娘山被称为“东方的阿尔卑斯山”,大足的数珠手观音被称为“东方的维纳斯”等。
好像不与西方傍一下,自己就立不起来一样。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要()。
A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B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C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新D在文化交流中保持中华文化纯正性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未作答解析【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揭示的现象,原因是缺乏文化自信,启示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故本题答案选A[单选题]2、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改革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并适度补贴交通费用,从严配备定向化保障的公务用车,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这有利于()。
A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B降低行政成本,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C不断提高公务人员的福利待遇D坚持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是:未作答解析【答案】B。
解析:推进公车制度的改革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能够改善党和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B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过于绝对,公车改革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
C项说法有悖现实,公车改革与福利待遇的提高降低并无直接关系。
D项中,公车改革不属于简政放权的范畴,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B。
[单选题]3、简政放权改革成效不断显现,但改革进展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
改革中,上级部门“咬咬牙”放掉的权力,又被下级部门攥在了手中;权力下放了,然而企业审批要准备的材料依然名目繁多……不驱除这些“拦路虎”,简政放权的威力就会被侵蚀、被消解,事倍功半。
这说明()。
A政府应该改变“画圈圈”的审批模式B简政放权是优化市场环境的“长效药”C简政放权要用硬措施打掉“拦路虎”D政府改革必然会触动个人利益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解析【答案】C。
解析:题干中最后一句,旨在说明,简政放权要用硬措施打掉“拦路虎”。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12课古诗《小池》教材分析:本课选了两首古诗,《小池》是第二首,大概意思是:泉眼珍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倒映在水面的浓密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小角刚露出水面,就有蜻蜓飞来落在上头。
这首诗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初夏美丽情景。
学情分析:古诗教学中,情景的设置很重要。
在教学中,用课件图片、语言等方法设置情景。
,让学生浸入情景中,在情景中感受古诗的美。
1.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经通过课文和语文园地,学习了1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甚至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本课要认“泉、流”等7个生字词。
会写“无、树、爱、尖”5个字。
3.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要认生字词。
会写“无、树、爱、尖、角”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1.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草》和《春晓》。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 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
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
师导言: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大自然的美图让学生欣赏)4.导入新课,揭题。
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
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