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遇冷凝结――逐帧动画.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4
五年级上册《凝结》说课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的第三课《凝结》。
一、实验教学目标《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使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动手实验能力。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二、实验内容设计:设计对比实验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三、实验方法设计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四、教学准备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分组实验器材:小镜子、相同烧杯2个、玻璃片、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五、教学过程《科学课程标准》提倡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
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先通过学生生活常见现象——向镜子哈气出现小水珠从而引出问题,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凝结,下面我们从一个小游戏开始。
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镜子上有小水珠。
)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
【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提出问题:水珠是怎样产生的呢?】(二)学生猜想(可能是呼出的(热)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子变成了水珠。
)水蒸气真的能变成水吗?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学生可能有许多种猜想。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下面我们就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三)实验验证1、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实验方案并进行完善。
设计对比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凝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凝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凝结》是小学科学教材中的一课,这一内容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将对物质的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凝结现象,了解凝结发生的条件,并探讨凝结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以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小学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的阶段。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对水的形态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凝结现象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在能力方面,这个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凝结的概念,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凝结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凝结的概念,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教学难点:设计并完成探究凝结现象发生条件的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五、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解,让学生对凝结的概念和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观察和体验凝结现象,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激发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第二节《制作动画》
东辽县渭津镇中学校刘翠苓
【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二节一、逐帧动画
【教学目标】:1、了解逐帧动画的制作原理
2、能够运用逐帧动画制作万家灯火
【教学重点】:1、楼房轮廓图的制作
2、逐帧动画的制作
【教学难点】:图形上色
【教学准备】:事先做好的演示动画、红蜘蛛多媒体网络课堂管理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与互助合作(属性修改与轮廓图制作)
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有没有见过万家灯火依次点亮的这样一个过程?或
者在电视上看到过?比如楼上的窗口,一会儿这儿亮一个,一会儿那儿亮一个,见过是吧?
没见过不要紧,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
(播放事先做好的动画)这样一个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那么咱们这节课就要学习用flash来展现这样一个过程。
2、知识回顾:1)帧的类型有哪些?
2)什么是元件?
3)元件库的打开方式是什么?
3、自主操作:1)学生读课文,老师提问(什么是逐帧动画)。
2)学生看书操作
4、互助合作:与左右同学相互帮助完成制作
二、课中小结:教师操作演示,解决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自主探究与互助合作(逐帧动画制作)
1、自主操作:完成万家灯火效果的制作
2、互助合作:与左右同学相互帮助完成制作
3、一帮一辅导:制作完成的同学可帮助附近出现问题的同学完成制作
四、展示:展示学生作品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逐帧动画来制作万家灯火的效果,给大家留个任务,回家想一想,咱们家里的时钟(带指针的那种)走动的这个过程如何来实现。
凝结幼儿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凝结现象,知道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凝结现象的定义2. 凝结现象的例子3. 实验操作:观察凝结现象4. 创意活动:制作凝结艺术品三、教学准备1. 教具:PPT、实验材料(如水、杯子、冰箱等)、绘画材料2. 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凝结现象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激发幼儿兴趣。
2. 讲解:简要讲解凝结现象的定义和例子,让幼儿了解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3. 实验操作:指导幼儿进行观察凝结现象的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并感知凝结现象。
4. 创意活动:引导幼儿利用凝结现象制作艺术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总结:回顾本次活动的内容,巩固幼儿对凝结现象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验操作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凝结现象的理解。
2. 评价幼儿在创意活动中的表现,考察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搜集幼儿在活动中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幼儿对凝结现象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六、教学扩展1. 延伸学习:让幼儿了解其他物态变化,如融化、蒸发、沸腾等。
2. 家庭作业:邀请家长参与,让幼儿在家中观察凝结现象,并与家长分享。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结合实物演示,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凝结现象。
2. 互动提问: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 手动操作: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八、安全注意1. 确保实验材料安全无毒,避免幼儿误食。
2. 实验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个人安全,避免烫伤、割伤等意外。
3. 教师应全程关注幼儿的操作,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活动结束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凝结》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凝结》这部作品的主题、结构和文学特点;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3.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凝结》的主题和结构;2. 理解作者借助凝固这一现象来表达人生的意义;3. 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计。
三、教学内容:1. 作品导入:通过介绍《凝结》的背景和作者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2. 主体内容:分析《凝结》中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计;3. 拓展阅读:提供相关资料和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凝固这一主题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2. 讨论交流法: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作品的意义;3. 创作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实践,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凝结这一主题的力量。
五、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展示创作作品等;2. 作业成绩:包括阅读笔记、文章写作、小组讨论记录等;3. 期末考核:以主题论文形式进行考核,评估学生对《凝结》的全面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周:作品导入,介绍《凝结》的背景和作者;2. 第二周至第四周:分析《凝结》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计;3. 第五周: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凝结这一主题;4. 第六周:总结回顾,进行课程评估。
七、教学资源:1. 《凝结》原文2. 相关文献资料3. 案例分析资料4. 论文写作指导八、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凝结》这部作品,理解凝结这一现象在人生中的意义,培养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创作实践,学生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在本课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文学对人生的启迪和影响。
寒霜凝结——认识小雪教案课程名称:寒霜凝结——认识小雪课程对象:幼儿园中班幼儿课程时长:3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小雪节气的特点和意义。
2. 掌握小雪节气的常见天气现象。
3. 培养幼儿对小雪节气的认同感和兴趣。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小雪节气的相关图片。
2. 天气相关的道具,如冰块、水蒸气等。
3. 小雪节气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与幼儿们一起观察窗外的天气,询问幼儿们今天的天气是怎样的。
2. 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幼儿对天气的兴趣,然后引出今天的主题——小雪。
探究:1. 展示小雪节气的图片,引导幼儿们观察图片中的元素,如白雪、冷空气等。
2. 与幼儿们一起探讨小雪节气的特点,如天气变冷、开始下雪等。
3. 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幼儿们感受小雪节气的寒冷和美丽。
实践:1. 利用天气相关的道具,如冰块、水蒸气等,进行实践活动。
- 让幼儿们触摸冰块,感受冰的冷。
- 呼吸口中的气息,观察水蒸气的形成。
2. 引导幼儿们思考,为什么小雪节气会有这些天气现象,如为什么会下雪、为什么会变冷等。
3. 鼓励幼儿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雪节气的特点和意义。
总结:1. 教师总结小雪节气的特点和意义,再次强调小雪节气的寒冷和美丽。
2. 鼓励幼儿们分享自己对小雪节气的认识和感受。
3. 通过总结,巩固幼儿对小雪节气的理解和记忆。
扩展:1. 鼓励幼儿们观察和记录小雪节气的天气变化。
2. 指导幼儿们绘制小雪节气的画作,表达自己对小雪节气的理解和感受。
评估: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评估他们对小雪节气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们对小雪节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对小雪节气的特点和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通过绘画等活动,培养了幼儿们对小雪节气的认同感和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形式的活动,进一步拓展幼儿们对节气的认识和理解。
大连理工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八级上册教案遇冷凝结——逐帧动画《遇冷凝结——逐帧动画》教学设计课题分析本课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担负着学习Flash动画制作基础知识的重要责任,同时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对动画制作原理和制作思路的了解,都要在本节课来完成。
兴趣的浓厚与否,对动画原理的了解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后面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是本课的另一主要任务,要实现四大类动画中的最基础动画——逐帧动画的制作。
逐帧动画制作成功会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树立自信心,因此,本课只讲解利用导入的图片素材,实现简单的逐帧动画,让学生尽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有了初一学习Photoshop应用软件的基础,因此学习Flash动画制作有一定帮助。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与Photoshop界面进行对比,加深加快学生对FlashMX界面的熟悉。
初中学生对Flash动画制作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第一课应该充分调动,尽快让学生体味到实现动画的成功和喜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FlashMX界面;初步了解库的作用;了解Flash动画的思想和原理;初步了解帧的作用;2、会启动、退出FlashMX;3、掌握FlashMX逐帧动画的制作方法;4、会用命令插入帧和(空白)关键帧;5、会向库中导入图片;6、动画文件的保存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觉暂留现象,了解Flash动画的原理,调动学习积极性2、通过观察动画效果和所用图片素材的对比,了解逐帧动画的制作原理,掌握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FlashMX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熟悉FlashMX界面2、FlashMX逐帧动画的制作方法;3、会向库中导入图片素材;难点:帧、空白关键帧、关键帧的运用;课前准备教师:视觉暂留小动画、废电影胶片、动画素材学生:教材教学环境: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安装FLASH MX程序软件教学方法:教法: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学法:探究式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教学过程:。
第五课《遇冷凝结——逐帧动画》教学设计
大连市127第中学冉崇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场景的含义及作用。
2认识文字工具。
技能目标:1会插入新场景。
2会修改场景名称。
3能够使用混色器进行颜色填充。
4熟练应用文本工具添加、编辑文字。
5熟练掌握逐帧动画的创建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演示法:创建逐帧动画属于难点,因此教师采用演示法,利于学生的掌握
2尝试法:插入新场景,创建元件的操作等比较简单,使用尝试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制作动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问题探究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创建逐帧动画。
难点:1使用混色器进行颜色填充
2创建逐帧动画
学情分析
学生在知识面和操作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差距。
但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初步了解并掌握基本工具的使用;掌握图层的应用和使用方法;掌握创建图形元件的方法;会插入编辑关键帧。
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尝试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
分配一激情导入请同学们欣赏实例动画
:“同学们我们第一幕动画水汽蒸发已经完成了,今天开始我们要一起设计第二幕凝结成云。
”
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本课需要完成的目标欣赏动画,并与老师一起分析本课需要完成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 二新授
1插入新场景:“我们在做第二幕动画前需要一个新的舞台。
”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书中步骤完成新场景的插入操作。
提示修改场景的步骤。
并在学生中间巡视指导
尝试完成新场景的插入操作并修改场景名称
本操作比较简单让学生尝试看书独立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己动手完成操作可以使学生更加自信 4 2制作天空背景:“有了舞台,那我们应该怎样舞台上制作出天空背景呢?”
布置任务,请学生进行制作天空背景的操作
学生思考,并根据书中步骤独立完成
让学生尝试看书独立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己动手完成操作可以使学生更加自信
5 3创建灰尘颗粒图形元件:“现在我们需要在演员队伍中加入一个新成员,灰尘颗粒!”
布置任务,请学生创建图形元件
完成图形元件的创建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学过的知识
5 4布置天空:“一切就绪了,现在我们可以来对天空做布置了。
”讲解示范天空的布置,
提醒:注意选对图层听讲,进行天空布置的操作给学生提供思路,便于学生完成操作
6 5添加文字:“布置的差不多了,再加几个文字就更好了。
”
提示用“文本工具”添加、修饰文字
听讲,做文字添加的操作
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 6创建逐帧动画:“关键时刻到了,下面我们让水汽凝结成云吧!”讲解示范逐帧动画的创建操作听讲,并完成逐帧动画的创建属于本课难点,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10 三展示、评价作品评价学生作品上交,评价作品让学生发现彼此的优点和缺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5 四归纳总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