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的外国讲课人:“我认同中国价值观”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中西方意识的区别摘要:我们小组因为全组协调不够好,导致了上次没有按时完成任务。
经过这次教训,我们重新进行分工,针对中西方的意识这一点进行了研究,深入探讨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个人主义意识以及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集体主义意识之间的区别。
我们研究了DAVID BROOKS所编写的Harmony and the Dream一书,并从中节选出相关的介绍,从而支持我们的研究。
关键词:individualist mentality,collectivist mentality,harmony,duty,individual heroism,tribal philosophies第一部分:原文The world can be divided in many ways — rich and poor, democratic and authoritarian — but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is the divide between the societies with an individualist mentality and the ones with a collectivist mentality.This is a divide that goes deeper than economics into the way people perceive the world. If you show an American an image of a fish tank, the American will usually describe the biggest fish in the tank and what it is doing. If you ask a Chinese person to describe a fish tank, the Chinese will usually describe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fish swim.These sorts of experiments have been done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the results reveal the same underlying pattern. Americans usually see individuals; Chinese and other Asians see contexts.When the psychologist Richard Nisbett showed Americans individual pictures of a chicken, a cow and hay and asked the subjects to pick out the two that go together, the Americans would u sually pick out the chicken and the cow. They’re both animals. Most Asian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would pick out the cow and the hay, since cows depend on hay. Americans are more likely to see categories. Asians are more likely to see relationships.You can create a global continuum with the most individualistic societies — like the United States or Britain — on one end, and the most collectivist societies — like China or Japan — on the other.The individualistic countries tend to put rights and privacy first. People in these societies tend to overvalue their own skills and overestimate their own importance to any group effort. People in collective societies tend to value harmony and duty. They tend to underestimate their own skills and are more self-effacing when describing their contributions to group efforts.Researchers argue about why certain cultures have become more individualistic than others. Some say that Western cultures draw their values from ancient Greece, with its emphasis on individual heroism, while other cultures draw on more on tribal philosophies. Recently, some scientists have theorized that it all goes back to microbes. Collectivist societies tend to pop up in parts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around the equator, with plenty of disease-causing microbes. In such an environment, you’d want to shun outsiders, who might bring strange diseases, and enforce a certain conformity over eating rituals and social behavior.Either way, individualistic societies have tended to do better economically. We in the West have a narrative that involves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reason and conscience during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n the subsequent flourishing of capitalism. According to this narrative, societies get more individualistic as they develop.But what happens if collectivist societies snap out of their economic stagnation? What happens if collectivist societies, especially those in Asia, rise economically and come to rival the West? A new sort of global conversation develops.The opening ceremony in Beijing was a statement in that conversation. It was part of China’s assertion that development doesn’t come only through Western, liberal means, but also through Eastern and collective ones.The ceremony drew from China’s long history, but surely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s were the images of thousands of Chinese moving as one — drumming as one, dancing as one, sprinting on precise formations without ever stumbling or colliding. We’ve seen displays of mass conformity before, but this was collectivism of the present — a high-tech vis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performed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miraculous growth.If Asia’s success reopens the debate between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which seemed closed after the cold war), then it’s unlikely that the forces of individualism will sweep the field or even gain an edge.For one thing,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individualistic societies on earth. For another, the essence of a lot of the latest scientific research is that the Western idea of individual choice is an illusion and the Chinese are right to put first emphasis on social contexts.Scientists have delighted to show that so-called rational choice is shaped by a whole range of subconscious influences, like emotional contagions and priming effects (people who think of a professor before taking a test do better than people who think of a criminal). Meanwhile, human brains turn out to be extremely permeable (they naturally mimic the neural firings of people around them). Relationships are the key to happiness. People who live in the densest social networks tend to flourish, while people who live with few social bonds are much more prone to depression and suicide.The rise of China isn’t only an economic event. It’s a cultural o ne. The ideal of a harmonious collective may turn out to be as attractive as the ideal of the American Dream.It’s certainly a useful ideology for aspiring autocrats.第二部分:译文社会可以有很多形式的划分---贫穷和富有,民主和专制---这些划分中,最吸人眼球之一的无疑是国家间以个人主义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来进行的划分。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民族认同发布时间:2012年07月30日 10:57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张利华编者按: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变化,人们开始关注精神家园的建设。
因此,构建中国当代文化的价值观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发挥更大影响力的前提,也在于我们的文化是否拥有明确的、富有生命力的价值观。
本报约请了几位专家学者,对中国文化价值观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文化价值观的凝练与构建起到推动作用。
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着国民心理和民族认同,大多数国民的价值判断和公众舆论通过媒体和各种信息渠道传达给国家领导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领导人的对外决策。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什么?它们是:和谐、仁、义、礼、智、信、忠、孝等,其中起着统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和谐。
和谐的意思是“事物之间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即合理、适当、恰到好处。
合理,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和真理法则做事,适当就是适宜、妥当、恰如其分。
和谐价值观倡导的是和而不同,不同事物的合理搭配,恰如其分地组合或融合,事物由不协调达致协调,由不匀称达致匀称,由不平衡达致平衡。
在现代社会,和谐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自我身心和谐。
仁是儒家倡导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人普遍尊崇的价值观。
它是由血缘亲情扩展而来的。
“家和万事兴”是我们中国人普遍信奉的至理名言。
这种带有血缘亲情的仁爱价值观延伸扩展到朋友和社会关系之中,形成了正义、礼仪、智慧、诚信、忠诚、自强、厚德等一整套价值体系。
义是指正义和正当。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人不仅有个人利益,还有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
人们应当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结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自己的祖国遭受外敌侵犯,处于危难之际,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挥戈上阵,赴汤蹈火,甘洒热血写春秋。
礼强调做人要谦虚谨慎,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法,不肆意妄为。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礼仪,有皇帝祭天的礼仪,有平民祭祖的礼仪,有婚丧嫁娶的礼仪,有迎宾的礼仪,日常生活中还有礼尚往来的礼仪,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
作者: 林枫
作者机构:�上海党史与党建》编辑部
出版物刊名: 上海党史与党建
页码: 1-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党校 李君如 副校长 中共中央办公厅 死记硬背 现实生活 腐败
摘要:记者:李校长,您好!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中的12个词24个字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我们注意到,近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不少议论,比如有人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太长了,记不住,背不出。
”那么,究竞该怎么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李君如:说实在的,我原来也有这个感觉。
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生于心、外显于形的大善之德,是靠死记硬背背出来的吗?是的,也有人背过,那么背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有核心价值观了呢?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人可以把文件背得滚瓜烂熟,但胡作非为的还是胡作非为,搞腐败的还是搞腐败。
与中西方价值观之较有关的的演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有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有为权力的,毕生目标是"囊括四野,并吞八荒";有为利益的,终生目标是"封妻荫子,金银满箱"。
当然,也不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人的一生如果没有价值体现,那么就失去了人生的好处。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世上,为什么有的人功业千秋,永垂不朽?有的人却只能悄悄而去,没有给社会留下些许有价值的东西?我想,这其中固然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的作用,但每个人自身的价值观绝对是其中一项决定性的因素。
当我们呱呱落地,沦为这个世界的一份子,价值观也充斥着我们的长大而原始社会了。
从叛逆孩童至莘莘学子,从大学新鲜人至社会闯荡者,我们的价值观渐渐显得丰富多彩,却也独一无二。
当我们穿着上这身军服,沦为一名光荣的税务干部,我想要我们每个人都存有过这样一个自省的时刻。
我们渴求明白,做为新时期的税务工作者,我们的人生价值就是什么?我们工作的好处又就是什么?日复一日,朝九晚五,我们的工作看似平凡而琐碎,难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壮举。
但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却是我们每一个国税人不懈的追求。
在我们办税窗口,有这样一位受理金税业务的干部,每当纳税人前来处理故障的金税卡,不管是在吃饭还是午休,她总是会急匆匆地回到岗位上为他们办理。
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牺牲一分钟的休息时间,纳税人就能少一分钟的焦急等待;在我们出口退税岗位上有这样一位干部,在最繁忙的时候,她会连续几天独自加班到晚上,只为了加快每一户企业申请的审核进度,尽力帮忙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若把绚烂的烟火固然璀璨,但谁也不会忽视点点如豆的灯火,所释放出的温柔而持久的力量。
试问,这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来源于何处?我想,他们都来自于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职责感。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述及人生的好处和价值时曾以接力赛去东凯努瓦县。
他说道,在人类行进的极短的历史过程中,每一代人都就是从前一代手中接过接力棒,跑完一棒后再把厉害还给后一代。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及主要途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及主要途径严书翰中央党校原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核心提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今天讲课的题目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全面和科学的论述。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
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印发了《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和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论述,在实践当中,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今天分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是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方面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
下面就介绍第一部分的第一个大问题,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过程。
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今天回过头来看,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跟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对应的,因为任何一个社会要稳定、要发展、要和谐,都需要价值来支撑,如果没有价值支撑,一个社会就很难做到稳定发展和和谐。
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以展开,第一,展开它的性质。
第二,展开它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是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用三句话加以概括,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是指性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演讲(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方案大全、职场资料、个人写作、教学资料、经典美文、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clauses, documents, plans, workplace materials, personal 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演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演讲5篇文学应该记载下过去所经历的道路,追随那行动着的群众,沿着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把那幅五光十色的历史图画给展示出来。
参加中央党校培训心得体会3篇党校教育,知识教育是基础,理论教育是根本,党性教育是关键。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参加中央党校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参加中央党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时光穿梭,两个月的党校生活就要结束了,两个月来,通过了在中央党校的系统学习,我提高了思想认识,更新了发展观念。
在这期间,我深入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其为指导,全面领悟了要彻底贯彻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发展。
他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如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对50多年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又一马克思主义全新命题。
在学习中,我认识到要以创新精神谋发展,以发展求和谐。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与动力,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发展;发展是和谐的源泉,没有发展就不能从根本上做到和谐。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基础上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教育、医疗、就业、社会治安、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等。
通过党校的学习,我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变化。
中央党校的外国讲课人:“我认同中国价值观”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14期
从2004年来到清华大学教书,贝淡宁在中国生活了近14年时间。
成为清华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后,贝淡宁的政治制度理念发生了变化,他逐渐更正了自己自小受到的政治价值观的教育。
在清华大学当了十四年政治教授
贝淡宁生于加拿大,1991年获得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从2004年来到清华大学教书,贝淡宁就在中国生活了近14年时间。
2005年,贝淡宁到北京的第二年。
那年秋天,他第一次走进中央党校作讲座,讲座主题是怎样学英语。
当时,已经有人向他讲过中央党校区别于其他高校之处。
他知道,党校内的研究生多数有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经历。
邀请他去作讲座的是一名党校学生,这位官员学生在他为北大开设的一门课上旁听。
这名学生告诉他,在贝淡宁之前,还没有过外国人被邀请到该校作讲座的先例。
所以,为了使这个讲座成行,他们费了很大力气,争取到了副校长的同意。
贝淡宁在校内看到一群说藏语的年轻女性,这名学生解释说,这些人是西藏未来的领袖。
而当贝淡宁这张西方面孔出现在党校的学生餐厅时,很多人看他的表情,用贝淡宁的话说,就是“只在中国最偏远的乡下才能见到”。
他在讲座上谈了自己学习语言的技巧。
他还开玩笑说,“找个说英语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会有帮助”。
在讲座后的交流中,学生们询问贝淡宁有关社群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儒学的一些观点,贝淡宁小心地让自己的回答不涉及政治内容。
这是贝淡宁在中国小心探寻边界的一次尝试。
这类尝试的开端,让他选择来北京。
2004年,当贝淡宁决定接受清华大学的邀请,前往北京讲授政治理论的时候,他的西方朋友都觉得他疯了。
因为贝淡宁的太太是中国人,夫妻俩商讨毕业后的去向,希望能在兼容中西方文化的地方定居,于是他们选择了新加坡。
贝淡宁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但三年的教职经历并不是很愉快。
他回忆说,系主任会审核并规定他的授课内容,要求他多谈社群主义。
有的时候,贝淡宁在课上谈马克思思想,就会来一些特别的人旁听。
当地的同事在与他交流时,十分谨慎。
合同期满,贝淡宁没有续聘。
他仍然想研究西方思想,但也对中国的东西感兴趣,即将回归中国的香港,给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1996年,贝淡宁任香港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在香港的八年,贝淡宁得偿所愿,做了比较研究。
在这里,他还有一份意外收获,接触了儒学。
身为政治学者的贝淡宁在研究儒学后发现,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政治制度,正是他认为最理想的政治制度。
因此,当位于北京的清华大学向他发出邀请时,贝淡宁欣然接受。
他想深入中国内地,进一步研究儒学。
另外,作为政治学者,进入全中国最好的学校执教,对贝淡宁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他看来,这所学校培养的都是未来的政治精英。
让他吃惊的是,他向清华大学提出了一个授课提纲,获得了批准,并没有曲折的探讨、妥协的过程。
他被允许讲授除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任何课程。
不再用西方的标准来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成为清华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后,贝淡宁的政治制度理念发生了变化。
在香港时,贝淡宁及身边的人仍然倾向于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他们争论的焦点往往是怎么样能更好地抵达这个目的,但从不会有人质疑这个目的本身。
而到了清华大学,贝淡宁身边的同事、朋友更多地是在讨论贤能政治,包括怎样甄别领导人,领导人身上的什么能力、品德更加重要。
贝淡宁知道,中国对政治制度的讨论当然不会同于西方,但他过去最多只是用儒家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政治制度。
当真的置身于这个舆论场中,周围的人都在探讨自己从未思考过的某个问题,感受就不同了。
贝淡宁说,從从他来到北京之后,久逐渐更正了自己自小受到的政治价值观的教育,而不再用西方的标准来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过去,贝淡宁研究政治哲学,主要还是接触学者。
但到达北京之后,他通过一些场合结识了官员,与他们讨论,并与其中的一些人有了私交,私下的讨论也就更开放一些。
他非常欣赏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潘岳。
他们相识于七八年前,那时的潘岳是环保部副部长,他们二人讨论环保、教育、恢复经典等问题。
贝淡宁认为,这些讨论让他深受启发。
类似的接触、观察、讨论与研究,帮助贝淡宁陆续出版了新作,其中,在中国出版的有《超越自由民主》《中国新儒家》等。
贝淡宁所持有的学术理念,让一些官员了解到,他并不是找麻烦的人,这些人愿意和他探讨问题,尤其是在吃饭喝酒的时候。
贝淡宁发现,这大约是中国特色,官员平时相对谨言慎行,但在喝酒时却非常开放,愿意讨论一些话题。
但是,因为酒量不好,他常常在第二天醒来时,就忘记了头天晚上的细节。
“我认同很多主流的中国价值观”
多年研究儒家文化,以及对中国国情的研究和观察,贝淡宁先后写下《城市的精神》、《东方遭遇西方》、《中国模式:贤能政治与民主的局限》等著作,并坦言社群主义在西方的传统不如儒家中国。
贝淡宁喜欢中国人的政治关怀,他认为“选贤任能、任人唯贤”的中国模式符合儒家选人用人标准。
贝淡宁称,“大部分的西方人都会用西方的民主来判断中国的政治制度。
我说不,我们应该用中国自己的有很强历史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理想来判断什么好什么不好。
西方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是自由平等,但是哲学方面,其实没有道理,自由不一定比和谐更重要。
和谐已经包括一些自由,因为和谐包括“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就是包括我们要尊重差异”。
“所以我觉得将来一百年以后,可能大家会承认,和谐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贝淡宁说。
“我认同很多主流的中国价值观,包括和谐、贤能、正直、孝等等。
说实话,我在加拿大的时候,这些价值观没有那么重要。
我完全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贝淡宁说。
他还说,“我们会比较一些中国的经典和西方的经典,对这个题目有什么共同的价值观,有什么区别。
我在清华里比较自由,没有人会告诉我,你要讲什么东西,没有人限制我跟学生要讨论什么问题。
”
去年,贝淡宁拥有了一个新的角色——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外籍人士成为中国一所重点大学的院长,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见。
贝淡宁说,他将努力珍惜这个实践理论的好机会,以后会更深入地了解不断开放、更加自信的中国。
(《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