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时 积的近似值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04 KB
- 文档页数:2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积的近似值》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积的概念,理解近似数的概念。
2.掌握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四舍五入。
3.运用四舍五入法对积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掌握四舍五入法对积进行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四舍五入法对积进行大致估算。
素质目标:能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发扬集体智慧,参与班级讨论,共同推进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性教学法,因材施教法,实践性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教师先引导学生对于“积”的概念进行讨论,再引入今天的新课——“积的近似值”。
2.教师列小学生如何运算两个数的系列算式,并在黑板上画出对应的图形,引导学生理解两数相乘的意义。
3.教师提问:“小学生一般工具中都有哪些工具?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对于我们的数字进行处理,来估算积的近似值,你们会怎么做?二、巩固新知:1.教师提供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让学生练习在纸上进行四舍五入的运算。
2.师生一起讨论了几个例子,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技巧。
3.教师又摆出一些不太整齐的数字,引导学生通过巧妙的四舍五入法近似估算积,教师再一遍露出关键技巧。
三、拓展巩固:1.学生们分小组完成一道题目:在上次小组合作的时候,他们完成了一道题目,现在请他们用刚才所学的四舍五入法,给出这个数字最接近哪个数的结论。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不知道整数的情况下,是否也能进行估算?四、课堂总结1.教师抽查数学题答案是否正确,指出不足之处,教师提问提醒学生,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作为老师的一些终身学习之道。
2.让学生用语言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五、布置作业1.完成本节课堂作业,并检查答案。
2.家长帮助孩子做完本节课课堂练习,或者与小伙伴展开合作,共同完成一些整数的练习。
3.记录反馈教师课堂问题和个人问题,并并有做出相关呈现。
积的近似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2. 学习简单的近似数的计算方法;3.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习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学习近似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白板、黑板、彩色粉笔、教学用具、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道题目:“如果我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应该支付多少钱?”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答案为6元。
2. 学习积的意义(10分钟)教师将一颗水果、一块巧克力等物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相同的数量,介绍数量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积的含义。
3. 认识计算积的方法(15分钟)教师通过多个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计算积的规律,如2×3=6、4×2=8等,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积的方法。
4. 学习近似数的计算方法(2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近似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小明买了5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他应该支付多少钱?”学生可以通过近似计算方法,得出答案为10元。
5. 操练积的计算(1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积的计算题目,让学生通过近似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求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计算能力。
6. 练习巩固(15分钟)教师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在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批改,及时纠正错误。
7. 总结与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学会了近似数的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练习题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计算能力。
七、课后作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有条不紊。
但是,在操练积的计算环节中,可能存在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够扎实,故下节课需要针对这一部分进行巩固和加强。
五年级数学《积的近似数》教案6篇教学目标篇一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2根据题目要求,会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3体会“四舍五入”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教学难点篇二要根据哪个数位来进行四舍五入引入篇三我们生活中有时候需要很精准的数字,比如:但有些时候又往往不需要知道很精准的数字,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近似值就可以了。
那我们一般用什么方法来取近似数呢?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有时候只需要近似数,回顾四舍五入概念分析篇四一、小数四舍五入的练习保留一位小数0.5964≈1.025≈1.9937≈保留两位小数12.038≈12.3045≈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还是等于大于5。
二、P10【例6】现在公安警察在捉拿坏人的时候经常要携带一种嗅觉非常灵敏的'动物,你们知道是什么动物吗?幻灯片出示《狗抓坏人》情境图以及问题(1)让学生自读主题、读图,用自己的话讲述题意。
(a)题目的条件(b)条件的之间关系(c)题目求什么,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2)独立列横式和竖式求解(3)根据题目问题要求,如何用四舍五入求积的近似数。
四舍五入的练习是让学生判断根据哪一位来进行四舍五入。
因为题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数,这时候四舍五入要看哪一位?(百分位,百分位上是0,小于5,舍去0和5,保留一位小数)教学目标:篇五1懂得求积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渗透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育人理念。
教学过程:篇六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请大家按要求写出下表中小数的近似数。
小结:求小数的近似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
即要看精确数位的下一位是几,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如果是5或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然后在精确的数位上加上1。
2导入新课。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积的近似值》数学教案教学目标•了解积的概念及基本性质;•能够观察实际问题,进行模拟或估算,得出积的近似值;•学会使用精度、误差来描述近似值与真值的关系;•能够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得出更精确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积的近似值的计算方法;•使用误差和精度描述近似值与真值的关系。
教学难点•积的近似值的精确计算;•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积的概念;3.引入本节课的问题:如何求出两个数的积的近似值?深入讲解(30分钟)1.讲解积的基本性质;2.讲解积的近似值的计算方法;3.使用实例演示如何计算积的近似值。
练习(40分钟)1.分组讨论,根据老师提供的实例,利用计算器或手算,尝试计算积的近似值,并进行精度和误差分析;2.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及得出的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总结(10分钟)1.结合练习情况,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具体强调积的近似值的计算方法及误差和精度的应用;3.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批判性思考,引导他们对计算方法的选择和精度的控制进行思考。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未完成的部分;2.搜集实际问题,计算问题中的积的近似值,并进行误差和精度分析;3.根据具体实例,完成相应的小学数学题目。
扩展阅读1.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2.《大型计算机中心的数学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积的概念,并通过深入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了积的近似值的计算方法,并掌握了精度和误差的描述方法。
在课后作业和扩展阅读中,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和思维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在练习环节中,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方法和结果。
在总结中,需要强调精度控制和计算方法的选择,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更好地应对问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积的近似值》教学要求: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发票的格式,金额的计算方法,初步认识大写数字以及总计金额的写法。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激发:1、口算。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投影出示)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2.0954.3071.8642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二、尝试:1、出示例5:食堂到菜场买青菜49.2千克,每千克价钱是0.92元。
应付菜款多少元?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4、生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思考:(1)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什么?(2)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分”在哪个数位上?(3)在收付现款时,通常只算到什么位?(4)菜款应该怎样付?(5)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6、指导看书:向学生介绍目前由于市场上已经没有“分”币出现,因此一般在付款时只要算到“角”即可,也就是保留一位小数。
7、尝试后练习:▲P.7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X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7X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P.7页做一做2.一种面粉每千克的售价是2.14元。
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学生解答后指出:(1)这题只有两位小数,不必再求近似数;(或保留一位小数)(2)一定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或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要取近似数。
三、示范1、投影出示:P.8页4题。
教案首页《积的近似数》教案教学方法:探究法、小组合作组织教学:小组合作、集体交流内容分析:《积的近似数》这一新课是在学生四年级已掌握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和前面几课时学习了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积的近似数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2.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1)我们班有58名同学。
(2)我校初(二)现有学生数约900人。
(3)小明的身高是166厘米,体重大约60千克。
师:非常的不错。
那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不是还记得呢?请看下面一题(课件展示)2.写出下表中各数的近似数。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2.00是怎么得来的呢?小结:求小数的近似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
即要看精确数位的下一位是几,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如果是5或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然后在精确的数位上加上1。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题:1创设情境。
投影课本例6主题图,教师讲述故事:一天晚上,一个商店里被盗窃,为了侦破这起盗窃案,抓获犯罪嫌疑人,某县公安干警随即带了一只警犬前往犯罪嫌疑人躲藏的地点。
到达后警犬仔细搜索,突然,警犬大声叫喊:“坏蛋,看你往哪儿跑!”警犬飞速扑向草丛里躲藏的犯罪嫌疑人。
结果,公安干警很快就抓到了这起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2问题质疑。
师:同学们,为什么警犬能很快帮助警察抓获犯罪嫌疑人?你们知道吗?谁来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因为狗的嗅觉很灵敏,狗的嗅觉细胞数量比人多得多,狗能利用它十分灵敏的嗅觉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
积的近似数教案教案名称:积的近似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积的概念和意义;2. 学习如何计算积的近似数;3. 掌握积的四舍五入原则;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纸和铅笔;3. 多组小数计算题目的练习纸。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主题(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主题,例如:“你知道什么是积吗?积在数学中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Step 2:学习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可以使用教学课件或黑板进行示范性演示,并指导学生跟随计算。
Step 3:积的近似数计算(15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如何计算积的近似数。
可以使用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如:45.6 × 31.7 ≈ 40 × 30 = 1200。
Step 4:四舍五入原则(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四舍五入原则,即五位后进一。
可以使用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如:四舍五入到整数的例子、四舍五入到小数点后一位的例子等。
Step 5:练习和巩固(15分钟)教师分发练习纸,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小数计算的积的近似数题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Step 6:总结和归纳(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和归纳学习的重点内容,强化知识的掌握。
Step 7:拓展思考(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计算积的近似值?你能举例说明吗?”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巩固积的近似数计算方法的掌握。
作业可以包括计算题目和应用题目,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反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反馈。
在最后的作业批改过程中,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求积的近似值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练习题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测量长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积的近似值。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题:计算12.7×8.3,保留两位小数。
a.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b.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四舍五入法的应用。
2.学习四舍五入法:a.教师讲解四舍五入法的概念及运用方法。
b.学生举例说明四舍五入法的应用。
3.练习求积的近似值:a.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提高a.15.6×3.2b.9.8×6.3c.12.5×8.4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并适时给出提示。
(四)拓展延伸1.出示思考题:如何利用求积的近似值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a.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举例说明求积的近似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a.13.6×7.2b.8.9×4.5c.11.3×6.8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求积的近似值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探究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四舍五入法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四舍五入法的运用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流畅意识流输出内容: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时,我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3《积的近似数》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积的意义
2.能够用近似数表示积
3.能够利用近似数计算积
二、教学重点
1.积的概念理解
2.近似数表示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近似数计算积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资源:教材、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一道题目:“23 * 47 =”,请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个积。
2. 引入新知识
•介绍积的概念:积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
3. 讲解近似数表示积
•老师给出一个近似数的定义:近似数是为了使计算更加简便,用一些较为容易计算的数值来代替准确的数值。
•通过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概念,以及如何用近似数表示积。
4. 练习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计算给定的积,并用近似数表示结果。
5. 拓展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近似数计算更复杂的积。
6. 总结
•进行本节课的知识总结,强调积的概念和近似数的应用。
•鼓励学生勤加练习,提高计算能力和准确性。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作业,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
七、课后反思
针对今天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工作。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积的近似数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
《积的近似值》數學教案設計
教案设计:积的近似值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求积的近似值。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积的近似值的概念
2. 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需要估算总价等,引出积的近似值这个概念。
(二)讲授新课
1. 介绍积的近似值的概念:当乘数中有一个或多个是近似值时,所得到的结果就是积的近似值。
2. 讲解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主要有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
具体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例如:已知5.8×3.1≈?,请用四舍五入法求其近似值。
(四)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积的近似值的概念以及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积的近似值的求法。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六、教学资源:
可以利用教科书、练习册、网络资源等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以上就是《积的近似值》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第四课时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P10例6、做一做,P13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
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 所以狗能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
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学生独立探究,指名说说取近似值的过程和理由。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强调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
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
2 8 6
3 . 2 7 2 . 0 4
×0. 3 2 × 1. 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 2 9 1 5 2
4. 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一千克白菜的价钱是6。
78元,妈妈买了0。
8千克,应付多少题?
虽然此题没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分更小的钱币,所以应保留两位小数。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
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P8第1题。
课后小记:
补充的一道生活中购物的题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全班仅一人主动保留了结果,这反映出数学与生活脱离的现象及待解决与完善。
但这题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学生保留的是一位,而我建议他们保留两位,哪种更合理?更符合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