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咳嗽(精)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儿咳嗽中医治疗咳嗽是小儿最为常见的病患。
不论外感,内伤所导致的肺失清肃而壅遏不宣者,都会引发咳嗽。
小儿咳嗽要治疗及时,小儿咳嗽的中医基本治则是理肺,健脾,固肾。
理肺包括宣肺,清肺,润肺,泻肺和温肺;健脾包括化湿,渗湿,利湿,燥湿和补脾;固肾包括温肾,壮阳等。
小儿咳嗽在治疗中首先运用理肺法则。
如果效果不理想,再加健脾法。
如果已成哮喘时,可增入固肾法,三法协调,辨证治疗。
下面对常见小儿咳嗽的治疗介绍如下:★小儿风热咳嗽症状:发热,咳嗽,流涕,喉中痰鸣,吐黄痰,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脉象浮数,舌红苔厚腻,指纹红紫。
治疗原则:清肺,化痰,止咳。
方名:鱼蛤石花汤(临床方)。
组成:生石膏30g,金银花10g,海蛤粉10g,杏仁10g,前胡10g,川贝母6g,橘红6g,鱼腥草10g,木蝴蝶6g。
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剂,水煎两回取汁约200ml,分三至四次服(适于5岁用量),少加白糖。
★小儿肺寒咳嗽症状:秋冬季气寒冷或者感受骤寒引起咳嗽,长时间不愈,每天轻夜重,咳嗽痰鸣,脉细缓,咯痰白稀,便溏溺清,舌淡苔薄白,指纹暗淡。
治疗原则:温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名:冬花五炙饮(临床方)。
组成:炙杏仁10g,炙冬花10g,炙枇杞叶15g,炙紫菀6g,炙米壳6g。
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剂,服法同前。
★小儿阴虚燥咳症状:咳嗽日久,干咳无痰,痰少而黏,不容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午后低热,手足心热,大便秘结,脉象细数,舌红少苔,指纹紫青。
治疗原则:清肺养阴,化痰止咳。
方名:养肺止咳汤(临床方)。
组成:生地黄15g,麦冬10g,北沙参10g,五味子6g,小茴香6g。
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剂,服法同前。
★小儿风寒咳嗽症状:咳嗽频作,全身酸痛,恶寒无汗,发热头疼,痰白稀薄,鼻塞不通,流清涕,喉痒声重,小便清长,舌苔薄白,指纹红。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名:苏橘甘草汤(临床方)。
组成:麻黄3g,苏叶10g,桔梗6g,甘草6g,橘红6g。
儿童喉咙痒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和草药外敷方法儿童常常受到喉咙痒和咳嗽的困扰,这不仅使他们感到不适,还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中医辨证施治和草药外敷是儿童喉咙痒咳嗽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症状,促进儿童的康复。
中医辨证施治是一种根据不同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的方法。
对于儿童喉咙痒咳嗽,中医常常根据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分型,然后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机进行治疗。
对于“小儿风寒咳嗽”,表现为喉咙干燥痒麻、咳嗽声音重,并伴有流清涕、鼻塞、打喷嚏等症状,可以采用中药补肺润燥的方法治疗。
常用的草药包括麻杏石甘汤、川贝枇杷膏等。
这些药物有助于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缓解喉咙痒和咳嗽。
对于“小儿肺热咳嗽”,表现为喉咙干燥痒麻、咳嗽有痰,痰黄稠厚,并伴有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可以采用清热化痰的方法治疗。
常用的草药包括银翘片、鱼腥草等。
这些药物有助于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缓解喉咙痒和咳嗽。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要注意儿童的年龄和体质特点,选择适合的草药和剂量。
同时,要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除了中医辨证施治,草药外敷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来缓解儿童喉咙痒咳嗽。
经典的草药外敷方法是将草药研磨成粉末,然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或橄榄油,调成糊状,涂抹在儿童的喉咙部位。
常用的草药包括苦参、川贝母等。
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润燥止咳的作用,可以直接作用于咽喉部位,舒缓症状。
在进行草药外敷时,要注意选择适量的草药和添加剂,并在涂抹时避免过分刺激儿童的喉咙。
如果儿童对某些草药过敏或有其他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在进行辨证施治和草药外敷时,还要注意儿童的卫生习惯和饮食调理。
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洗衣物,避免与感染咳嗽的人接触。
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饮食,多喝水,避免食用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总之,儿童喉咙痒咳嗽可以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和草药外敷等方法进行治疗。
在进行治疗时,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和草药,并注意饮食和卫生习惯的调理。
中医治疗小儿慢性湿性咳嗽1例发布时间:2021-07-22T15:43:33.15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作者:陈志鑫[导读]陈志鑫(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摘要:慢性湿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疾病,西医治疗效果欠佳,徐辉甫教授治疗本病时运中医中药,具有不错疗效,现报道1例其治疗小儿慢性咳嗽医案,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慢性湿性咳嗽,中医,儿童慢性湿性咳嗽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指病程大于4周,以咳嗽伴有咳痰或痰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肺部影像学改变证据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现代研究发现各种原因(如感染、哮喘、过敏性反应)导致气道炎症因子释放增多、气道上皮细胞及纤毛受损,促进了气道黏液分泌,而受损的气道及纤毛使分泌物不易排出,又加速了病原菌在气道的定植生存,进而导致气道破坏、扩张、重塑,故慢性湿性咳嗽的患儿往往病情迁延,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引发慢阻肺、肺气肿、哮喘,甚至生长发育受限的风险,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中医学将本病归于“久咳”、“顽咳”之范畴。
病位在肺,病久可累及其余各脏腑。
因小儿肺常不足,肺卫不固,脏腑娇嫩,外感后肺气上逆,脉络受损,发为咳嗽;先天禀赋不足或伤于饮食,致脾虚不运,饮入水谷不能化为津液正常输布全身,聚而生痰湿,上贮于肺,肺气宣肃失常更难恢复正常,从而导致咳嗽咳痰经久不愈,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恶性循环,故临床多为内伤与外感并存、正虚邪恋、正虚标实的证型。
西医常规治疗主要选择抗感染、改善气道炎症及对症治疗为主,如抗生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黏液溶解剂等,因已损伤的气道不易修复,故对咳嗽咳痰等症状改善不明显,且使用抗生素还面临着高额费用、耐药性、依从性差等问题。
中医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辩证论治,随证加减,疗效明确,因此中医中药成为了较好的选择。
徐辉甫教授是武汉市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多年,笔者随徐辉甫教授临床学习时,徐教授运用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咳嗽患儿,效果显著,现分享1例典型病例,以供临床参考。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咳嗽产生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脏、呼吸肌和神经系统。
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时,便可产生咳嗽动作。
呼吸道炎症、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以及异物进入呼吸道都可以刺激咳嗽中枢。
因此,咳嗽的产生是多方面的。
中医认为,咳嗽是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病证中的一种症状。
咳嗽的分类有很多种,包括伤风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寒嗽、热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时行咳嗽等。
询问患儿是否有痰、痰的量和色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直接关系。
辨痰之有无,可以辨别病变部位。
痰的颜色和质地也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针对不同的咳嗽症状,中医有不同的治疗原则。
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者以调理脏腑为主。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病因、病位、病机、病证,进行辩证论治。
炼液为痰,通常是因为邪火所致,痰多黄稠;聚湿为痰,通常是因为脾湿所致,痰多稠白;水泛为痰,通常是因为脏气虚寒所致,痰液清冷。
因此,咳嗽不仅仅是肺部问题,五脏六腑都可能导致咳嗽。
小儿咳嗽通常与肺、脾、肾有关。
如果是因为痰而咳嗽,通常是因为小儿脾胃虚弱,食物不当或积热所致。
这会导致脾失健运,无法正常消化食物,从而产生痰浊,阻塞气道,导致咳嗽。
此外,肾也与咳嗽有关,因为肾纳气,肺依赖于肾来生成气。
如果肾阳虚衰,就会导致脾虚湿聚而生痰,或者水寒上犯而为饮。
因此,治疗小儿咳嗽需要全面考虑。
小儿频繁咳嗽、呛咳或剧烈咳嗽通常是病理性的,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肺循环障碍、机械性或其他因素、精神性咳嗽以及其他罕见疾病。
根据咳嗽的声音来判断疾病并不可靠,需要全面考虑病情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可以通过小儿咳嗽的声音来判断其所患的疾病。
详细询问咳嗽的性质或亲自听到患儿的咳嗽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干性、刺激性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之初期、胸膜炎及肺结核早期。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心得摘要:咳嗽是儿科的常见病,本文浅谈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中医内治法对小儿咳嗽进行辨证施治。
首先应分清外感与内伤,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咳嗽一般预后好,尤其是外感咳嗽,因其病轻浅,及时治疗多能短时间内治愈。
内伤咳嗽,其病较深而难治,每与痰热、痰湿、气虚、阴伤有关,临证必须辨证准确,用药得当,方能奏效。
关键词:小儿咳嗽;中医;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症,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小儿咳嗽是儿科的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节为多。
小儿咳嗽,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本文浅谈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中医内治法对小儿咳嗽进行辨证施治。
现代医学认为咳嗽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和有害的因子,但是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生活、社会活动等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咳嗽按发病时间通常分为类: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咳嗽。
一般急性咳嗽时间在3周以内,而亚急性咳嗽为3-8周,慢性咳嗽超过8周。
而急性咳嗽原因通常包括普通感冒以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而亚急性咳嗽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感染后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慢性咳嗽的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以及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等。
咳嗽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纤毛细胞损伤脱落,粘液腺体肥大,粘膜下层有炎症细胞浸润,分泌物增加。
若细菌感染,分泌物可呈粘液脓性。
炎症消退后,粘膜的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1]。
中医对于咳嗽的认识,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分而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上多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并论述对对应的症状及治疗。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區要略》文中对咳嗽证治论述比较多,将咳嗽作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阐述,从辨证和立法遣方来看,张仲景论及的咳嗽理论认识及治则方药都为小儿咳嗽的诊治提供重要借鉴。
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临床应用指导小儿咳嗽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其症状涉及呼吸系统,预防和治疗对于孩子的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临床应用指导是通过对经典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以指导诊断和治疗小儿咳嗽症状。
本文将讨论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常见病因和治疗方法的指导。
一、常见的病因小儿咳嗽的病因有很多,但主要有外感风寒、风热、湿热、肺燥、痰湿等。
其中外感风寒是小儿咳嗽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风寒邪气容易攻击小儿的肺脏,导致肺部逐渐受损,进而出现咳嗽症状。
此外,湿热与风热也是小儿咳嗽的常见病因,因为湿热和风热邪气易在小儿身体内肆虐,导致破坏上呼吸道的正常功能。
少数情况下,小儿咳嗽也可能是由于肺燥和痰湿引起的。
二、治疗方法中医理论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下面介绍中医经典理论指导的小儿咳嗽治疗方法:1.外感风寒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小儿咳嗽,应首先把风寒邪气驱除。
方法包括:(1)草药治疗。
草药治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如麻杏石甘汤、桂枝汤、银翘散等,都可以起到祛风散寒,止咳化痰的作用。
(2)推拿治疗。
推拿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可以帮助改善小儿的呼吸道,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清除体内的风寒邪气。
2.风热治疗风热引起的小儿咳嗽同样需要对症下药,方法包括:(2)饮食调养。
饮食调养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应采用清淡食物,如青菜、稀饭、瘦肉等,多饮水可以帮助祛风化痰。
3.湿热(1)草药治疗。
草药治疗可以起到清热除湿,祛风化痰的作用。
适合的草药包括三黄清瘟、柴苓汤等。
(2)饮食调养。
饮食调养应该遵循益气养阴、清热除湿的原则,可以多吃玉米、西瓜、木耳、莲子等食物,减少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
4.肺燥治疗肺燥引起的小儿咳嗽,应该采用滋润潮湿的方法来治疗,方法包括:(1)草药治疗。
适合的草药包括麦冬、菊花、玉竹等。
(2)保持室内湿度。
可以在家里放置加湿器,然后减少对室内空气的干扰。
5.痰湿治疗痰湿引起的小儿咳嗽,应该通过以下方式:(2)饮食调养。
全面详尽的小儿6种咳嗽中医辨证施治附:病案分享咳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的一种常见症候,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为多。
外界气候变化剧烈,常能直接影响肺气宣肃,造成咳嗽。
小儿脏腑脆嫩,卫外不固,更易发生。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以3岁内小儿更为多见。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其他脏腑的病变,均能够影响肺的生理功能,而发生咳嗽。
小儿咳嗽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但小儿由于“肺常不足”而又寒暖不知自调的生理特点。
因此,外邪入侵是小儿咳嗽的主要因素。
风、寒、署、湿、燥、火六淫之气及疫疠等外邪均可致病。
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能自节的生理特点,脾虚损致咳是小儿内伤咳嗽的主要因素。
辨证施治1.风寒咳嗽【证候】咳嗽频作,喉痒声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
【证候分析】风寒束肺,津液输布不利,留滞肺络,凝而为痰,痰阻气道,故咳嗽频作,痰白稀薄。
诸痒皆属于风,风邪内郁于肺,肺主声,故喉痒而咳声重浊。
风寒外束,表邪不解,故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
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均属风寒外侵之象。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
金沸草、前胡、荆芥、细辛、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金沸草可顺气化痰,前胡、荆芥、细辛可祛风散寒,半夏、生姜温化寒痰,茯苓、大枣健脾,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加减】寒邪重加炙麻黄,杏仁;痰多加橘红、紫菀、JII贝母、炒白术;鼻塞流涕重加辛夷、苍耳子;喉痒声重加蝉衣、射干;夹里热者,去细辛,加金银花、黄芩以解肺经内郁之热。
若兼湿邪者,见咳嗽痰多,胸脘满闷,苔白腻,治应散寒宣肺,佐以燥湿祛痰,以杏苏散加减。
病案1黄某,2岁3月,男。
【初诊】2009年11月5日以“咳嗽3天”之代诉。
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咳嗽频繁(晨起重),无发热,纳差,舌苔薄白,脉浮紧。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鸣音,未闻及湿鸣音。
胸片报支气管炎征象。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咳嗽本证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
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
古代关于本证的认识较为全面,从临床症状、病机、治则到方药均有详细记载。
目前咳嗽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冬春季节及寒温不调之时尤为多见,多发生于幼儿。
咳嗽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诸多疾病中,当咳嗽以突出主症出现时,方可称谓咳嗽,若是其他外感,内伤疾病中出现咳嗽症状,则不属于本病证。
病因病机形成咳嗽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肺脾虚弱是其内因。
病位主要在肺脾。
感受外邪主要为感受风邪。
小儿冷暖不知自调,风邪致病,首犯肺卫。
肺主气,司呼吸,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宜,肃降失司,肺气上逆,则为咳嗽。
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夹热,而致临床有风寒、风热之区别。
内伤病因小儿脾虚生痰,上贮于肺,致肺之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
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进一步耗伤气阴,发展为内伤咳嗽。
小儿咳嗽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则一,皆为肺脏受累,宣肃失司而成。
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内伤咳嗽可因肺病迁延,也可由它脏先病累及于肺所致。
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
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痰液滋生。
内伤多为脾虚生痰,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致气逆作咳。
若小JL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厂则痰湿更易滋生。
若痰湿蕴肺,遇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出现痰热咳嗽。
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可耗伤气阴,发展为肺阴耗伤或肺脾气虚之证。
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1、好发于冬春季节。
2、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3、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生。
4、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干哕音。
二、鉴别诊断临床须与顿咳作鉴别。
两者均以咳嗽为主症,但咳嗽多为声咳;顿咳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鸡鸣样吼声,并吐出痰涎,病程迁延日久为特征。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咳嗽辨证,主要区别外感咳嗽、内伤咳嗽。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儿童的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免疫力不强,容易感染许多疾病,小儿咳嗽是十分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一、风寒咳嗽:特点是咳嗽,咽痒,咳痰清稀,鼻塞疏清涕等,治疗宜宣肺散寒止咳。
1、紫苏粥:紫苏叶10克,粳米50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先用粳米煮粥,粥将熟时加入苏叶、生姜、大枣,趁热服用。
2、葱白粥:大米50克,生姜5片,连须葱白5段,米醋5毫升,加水适量煮粥,趁热饮用。
3、杏仁萝卜煎:杏仁(甜)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水煎服,每日1剂。
4、核桃生姜饮:核桃肉5枚捣烂,生姜汁适量送服。
5、家庭常备中成药:通宣理肺丸。
橘红丸、橘红痰咳液等。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二、风热咳嗽:特点是咳嗽,痰黄黏稠,鼻流浊涕,咽红口干等。
治宜疏风清热,化痰止咳。
1、二汁饮:鲜藕汁、梨汁等份,生服。
2、萝卜冰糖汁:白萝卜取汁100~200毫升,加冰糖适量隔水炖化,睡前1次饮完,连用3~5 次。
3、葱白梨汁:葱白连须7根,梨1个,冰糖适量,水煎服。
4、丝瓜花蜜饮:洁净丝瓜花10克,放入瓷杯内,以沸水冲泡,盖盖焖浸10分钟,再调入蜂蜜适量,趁热顿服。
5、橄榄萝卜饮:橄榄400克,萝卜500~1000克,煎汤代茶饮。
6、蜂蜜萝卜汁:白皮萝卜1个,洗净,挖空中心,将蜂蜜100克装入,置大碗内,加水蒸熟服。
7、萝卜汁:红皮萝卜洗净(不去皮),切碎后加入麦芽糖2~3匙,搁置一夜,将溶成的萝卜糖水频频饮服。
8、牛蒡粥:鲜牛蒡根研碎滤取汁100毫升,粳米50克,共煮粥,趁热服。
9、家庭常备中成药: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合剂、银黄口服液等。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三、痰温咳嗽:特点是咳嗽痰多,痰液清稀,早晚咳重,常伴有食欲不振、口水较多等症。
治宜燥湿化痰。
1、橘皮粥:鲜橘皮30克,洗净,切丝,大米100克,加水煮粥。
2、薏仁粥:薏苡仁50克,粳米100~200克,共煮成粥,常饮服。
中医辨证治疗167例小儿咳嗽的临床分析作者:程国珍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 R725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5-0398-01【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中医辨证A方法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2月至2010年3月经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167例小儿咳嗽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
结果: 治愈143例,占85.63%;好转18例,占10. 78%,无效6例,占3. 60%,总有效率为96. 41%。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咳嗽,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小儿咳嗽;中药方剂;中医疗法小儿咳嗽为临床常见病,成为小儿反复使用抗生素的主要病种之一。
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笔者自2007年2月至2010年3月自拟中药方 ,中医辨证治疗我院门诊小儿咳嗽167例,取得较好疗效。
现归纳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共167例,均选自我院5岁以下的门诊咳嗽病人。
其中男98例,女59例;年龄1岁至5岁不等,平均年龄3.7岁;大多数病例有使用抗生素和止咳药的用药史。
1. 2 临床表现:本组所有患儿均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咳嗽有痰89例,轻中度发热32例,咽痛、咽部充血142例。
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83例,呼吸音粗糙30例,可闻及干音19例。
1. 3 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儿科学》[1]中的诊断标准:发病可急可缓,多发生于感冒之后,咳嗽为主要症状;痰多的患儿,喉间有痰声,或伴痰喘;有外感者伴有发热等;重症者可有气急和鼻煽。
2 治疗方法根据中医辨证,拟定不同方剂对患儿进行治疗。
2.1 肺胃同治:肺为娇脏,不耐风寒,小儿生活不能自理。
寒温不知自调故易受风寒,外寒入里,化热伤肺。
肺热壅塞,肺气不宣,故咳嗽、咯黄痰,部分患儿伴发热;同时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加之小儿饮食无度,易为乳食所伤,胃中易积食化热,痰从中焦而生。
小儿咳嗽中医辩证论治咳嗽是小儿肺系疾患中的一种常见病证。
《幼幼集成·咳嗽证治》指出:“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
”说明咳嗽是一个证候,但咳和嗽在含义上是不同的,而两者又多并见,故多合称“咳嗽”。
小儿咳嗽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之分,临床所见,外感咳嗽多于内伤咳嗽。
此外,古代文献中尚有“百啐嗽”的记载,这是指乳儿在生后百日以内的咳嗽,亦称“乳嗽”或“胎嗽”。
西医学认为咳嗽是为了排除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而发生的一种身体防御反射动作。
一般咳嗽多先有短促的深吸气,继而声门迅速关闭,同时呼吸肌、肋间肌、横膈肌剧烈收缩,使胸内压力升高,最后声门突然开启,肺内被压空气和分泌液随之咳出,即成咳嗽。
本篇所论咳嗽主要指西医学支气管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冬春为多,在季节变换及气候骤变时更易发病。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其中3岁以内的婴幼儿为多见,年龄愈小,症状也多愈重。
由于小儿肺脏娇嫩,卫外机能未固,外感时邪每易犯肺,使肺气失于清肃,而发生咳嗽。
本病一般预后较好,若治疗不当,调护失宜,则反复迁延,若因邪未去而进一步发展,病情随之加重,可转为肺炎喘嗽。
早在《内经》一书中,有关咳嗽的病因已有论述,并指出咳嗽的病变在肺而涉及五脏六腑。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论述痰饮可引起咳嗽,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其中有不少方剂如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至今仍为治疗咳嗽的常用方。
《小儿药证直诀》将咳嗽分为“肺盛”和“肺虚”两类,认识到肺与痰关系之密切,并总结了治咳大法,即“盛则下之,久则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的治疗原则。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对咳嗽的治疗提出:“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
”《幼科金针》指出小儿咳嗽的转归,并在治疗方面提出了“风则散之”的法则。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病因所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
临床上一般为痰声并见,故合称咳嗽。
【范围】西医学中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表现以咳嗽为主症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
究其成因不外外感、内伤二途。
其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一、病因’1·六淫外邪侵袭肺系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侵袭犯肺,是引起外感咳嗽的主要病因,但由于四时主气之不同,故人体感受的病邪亦有区别。
因风为六气之首,外邪致病多以风为先导,故外感咳嗽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的证候,其中尤以风寒为多。
2.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肺脏自病或它脏有病及肺,均可引起内伤咳嗽。
(1)肺脏自病多由于肺脏的其它疾病迁延日久,耗损肺气,灼伤肺阴,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2)它脏有病及肺多因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过食辛辣肥甘,酿生痰热;或过度劳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或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日久化火,气火上逆犯肺;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阴则虚火上炎,损伤肾阳则阳虚内寒,皆可导致内伤咳嗽。
二、病机1.发病外邪侵袭犯肺,发病较急;内伤致咳,发病多较缓慢。
2.病位病变主脏在肺,并与肝、脾、肾密切有关。
(1)肺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
由于肺体清虚,不耐寒热,故称娇脏,内外之邪侵袭后易于为病,病则宣肃失司,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为咳嗽。
(2)肝脾肾肝主疏泄,“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若肝郁化火,木火偏旺,或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则气火上逆犯肺而咳;脾主运化,脾为肺之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若脾运不健,痰浊内生,上渍犯肺,则肺失清肃,上逆为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若久咳肺虚,金不生水,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逆为咳为喘。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咳嗽凡因感受外本证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
造成肺气上逆作咳,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
古代关于本证的认识较为全面,从临床症状、病机、治则到方药均有详细记载。
目前咳嗽在临床上多发生于幼儿。
冬春季节及寒温不调之时尤为多见,发病率较高,咳嗽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诸多疾病中,当咳嗽以突出主症出现时,方可称谓咳嗽,若是其他外感,内伤疾病中出现咳嗽症状,则不属于本病证。
病因病机形成咳嗽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肺脾虚弱是其内因。
病位主要在肺脾。
感受外邪主要为感受风邪。
小儿冷暖不知自调,风邪致病,首犯肺卫。
肺主气,司呼吸,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宜,肃降失司,肺气上逆,则为咳嗽。
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夹热,而致临床有风寒、风热之区别。
内伤病因小儿脾虚生痰,上贮于肺,致肺之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
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进一步耗伤气阴,发展为内伤咳嗽。
.小儿咳嗽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则一,皆为肺脏受累,也.内伤咳嗽可因肺病迁延,宣肃失司而成。
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可由它脏先病累及于肺所致。
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
外感咳嗽为痰液滋生。
清肃之令失常,侵袭肺系,致肺气壅遏不宣;六淫之邪,内伤多为脾虚生痰,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致气逆作咳。
若遇感若痰湿蕴肺,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厂则痰湿更易滋生。
小JL引触,转从热化,则可出现痰热咳嗽。
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可耗伤气阴,发展为肺阴耗伤或肺脾气虚之证。
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好发于冬春季节。
1 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2、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3 生。
4、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干哕音。
二、鉴别诊断..但咳嗽多为临床须与顿咳作鉴别。
两者均以咳嗽为主症,并吐出痰涎,咳后有鸡鸣样吼声,声咳;顿咳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迁延日久为特征。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咳嗽本证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
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
古代关于本证的认识较为全面,从临床症状、病机、治则到方药均有详细记载。
目前咳嗽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冬春季节及寒温不调之时尤为多见,多发生于幼儿。
咳嗽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诸多疾病中,当咳嗽以突出主症出现时,方可称谓咳嗽,若是其他外感,内伤疾病中出现咳嗽症状,则不属于本病证。
病因病机
形成咳嗽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肺脾虚弱是其内因。
病位主要在肺脾。
感受外邪主要为感受风邪。
小儿冷暖不知自调,风邪致病,首犯肺卫。
肺主气,司呼吸,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宜,肃降失司,肺气上逆,则为咳嗽。
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夹热,而致临床有风寒、风热之区别。
内伤病因小儿脾虚生痰,上贮于肺,致肺之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
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 进一步耗伤气阴,发展为内伤咳嗽。
小儿咳嗽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则一,皆为肺脏受累,宣肃失司而成。
外感咳嗽病起于肺,. 内伤咳嗽可因肺病迁延,也可由它脏先病累及于肺所致。
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
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致肺气壅遏不宣; 清肃之令失常,痰液滋生。
内伤多为脾虚生痰,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致气逆作咳。
若小JL 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厂则痰湿更易滋生。
若痰湿蕴肺,遇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出现痰热咳嗽。
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可耗伤气阴,发展为肺阴耗伤或肺脾气虚之证。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好发于冬春季节。
2、X 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3、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生。
4、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干哕音。
二、鉴别诊断
临床须与顿咳作鉴别。
两者均以咳嗽为主症,但咳嗽多为声咳; 顿咳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鸡鸣样吼声,并吐出痰涎,病程迁延日久为特征。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咳嗽辨证,主要区别外感咳嗽、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往往病程短,伴有表证,多属实证。
内伤咳嗽,发病多缓,病程较长,多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常呈由实转虚的证候变化。
治疗原则:本病证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及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一般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邪去则正安,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留邪。
内伤咳嗽,则应辨明由何脏累及,随证立法。
痰盛者化痰以宣肃肺气,依痰热、痰湿之不同,分别予以清热化痰或燥湿化痰。
后期以补为主,分别以润肺滋阴与健脾补肺为法。
分证论治
一、内伤咳嗽
1、痰湿咳嗽
证候: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
分析:痰湿中阻,肺失宣降。
脾胃滋生痰湿,上贮于肺,则咳嗽痰壅,色白而稀; 痰湿中阻,气机失畅,则胸闷纳呆; 苔白腻,脉濡为痰湿内停之象。
治法:化痰燥湿。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常用药:陈皮、半夏利气化痰,茯苓、甘草调脾化湿,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肃肺化痰。
湿盛加苍术、厚朴燥湿健脾,宽胸行气; 咳甚加杏仁、百部、枇杷叶宣肺化痰止咳; 胸闷呕吐加陈皮、枳壳理气宽胸。
2、痰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黄,稠粘难咯,面赤唇红,口苦作渴,或有发热、烦躁不宁,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
分析:痰热内蕴,肺失清肃。
外感风热化火人里,炼液成痰,痰随气逆,故咳嗽痰多,稠粘难咯; 气火上升,里热熏蒸故面红唇赤,口苦作渴,烦躁不宁; 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是痰热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方药:清宁散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前胡、瓜蒌皮、葶苈子肃肺降逆,茯苓、浙贝母、车前子祛痰镇咳,黄芩、鱼腥草清肺解热,甘草和中。
痰多色黄,稠粘咯吐不爽加竹沥、胆南星、海浮石清肺化痰; 胸胁疼痛加郁金、川楝子理气通络; 心烦口渴加栀子、黄连、竹叶清心除烦。
3、阴虚咳嗽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正虚邪恋,肺阴受损。
阴虚则内热,故见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热伤肺络,见咳嗽带血; 阴液受伤,无以上承,故口渴咽干; 阴虚生燥,见干咳无痰,喉痒声嘶。
治法:滋阴润肺,兼清余热。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南沙参清肺火、养肺阴,麦门冬、玉竹清热润燥,天花粉、生扁豆清胃火、养胃阴,桑叶宣肺,生甘草清火和中。
咳嗽痰粘加川贝母、炙枇杷叶、海浮石豁痰止咳; 咳甚痰中带血加茅根、藕节炭、蛤粉炒阿胶清肺止咳; 阴虚发热加地骨皮、白薇、生地黄、石斛养阴清热。
4、气虚咳嗽,证候: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
分析:肺气不足,余邪未解。
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无所主而咳嗽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肺气虚弱,卫外不固,见喜温畏寒多汗;肺虚及脾,水湿不能运化,故痰白清稀;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湿。
’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
党参补气益胃,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甘草和中养胃,陈皮、半夏燥湿化痰。
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益气补虚;汗出形寒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咳甚痰多加杏仁、川贝母、炙枇杷叶化痰止咳;纳呆加焦山楂、神曲和胃导滞。
二、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证候: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少汗,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分析:风寒束肺,肺气失宣。
肺主卫表,司开合,风寒犯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频作,喉痒声重;风寒外束,腠理闭塞,故而发热恶寒;风寒外袭,经气不畅,见全身酸痛;舌苔薄白、指纹浮红为邪在表之象。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
常用药:金沸草顺气止咳,前胡、荆芥解散风寒,细辛温经发散,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利水除痰。
寒邪较重,加炙麻黄辛温宣肺;咳甚加杏仁、桔梗、枇杷叶止咳下气;痰多加橘皮、茯苓化痰理气。
2、风热犯肺证候: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肺开窍
于鼻,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气道不宜,故咳嗽不爽,鼻流浊涕;肺主皮毛,风热束表,客于皮毛,疏泄失司,故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肺热上熏于咽,则咽痛;舌苔薄黄、脉浮红,为风热邪在肺卫之象。
治法:疏风肃肺。
方药:桑菊饮。
常用药:桑叶、菊花疏散风热,薄荷、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表;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甘草和中。
气粗:口渴加生石膏、天花粉清热生津;肺热重加黄芩清肺;咽红肿痛加土牛膝根、玄参利咽消肿。
咳重加枇杷叶、前胡清肺止咳;痰多加浙贝母、瓜蒌涤痰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