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小儿久咳50例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咳嗽产生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脏、呼吸肌和神经系统。
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时,便可产生咳嗽动作。
呼吸道炎症、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以及异物进入呼吸道都可以刺激咳嗽中枢。
因此,咳嗽的产生是多方面的。
中医认为,咳嗽是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病证中的一种症状。
咳嗽的分类有很多种,包括伤风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寒嗽、热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时行咳嗽等。
询问患儿是否有痰、痰的量和色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直接关系。
辨痰之有无,可以辨别病变部位。
痰的颜色和质地也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针对不同的咳嗽症状,中医有不同的治疗原则。
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者以调理脏腑为主。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病因、病位、病机、病证,进行辩证论治。
炼液为痰,通常是因为邪火所致,痰多黄稠;聚湿为痰,通常是因为脾湿所致,痰多稠白;水泛为痰,通常是因为脏气虚寒所致,痰液清冷。
因此,咳嗽不仅仅是肺部问题,五脏六腑都可能导致咳嗽。
小儿咳嗽通常与肺、脾、肾有关。
如果是因为痰而咳嗽,通常是因为小儿脾胃虚弱,食物不当或积热所致。
这会导致脾失健运,无法正常消化食物,从而产生痰浊,阻塞气道,导致咳嗽。
此外,肾也与咳嗽有关,因为肾纳气,肺依赖于肾来生成气。
如果肾阳虚衰,就会导致脾虚湿聚而生痰,或者水寒上犯而为饮。
因此,治疗小儿咳嗽需要全面考虑。
小儿频繁咳嗽、呛咳或剧烈咳嗽通常是病理性的,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肺循环障碍、机械性或其他因素、精神性咳嗽以及其他罕见疾病。
根据咳嗽的声音来判断疾病并不可靠,需要全面考虑病情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可以通过小儿咳嗽的声音来判断其所患的疾病。
详细询问咳嗽的性质或亲自听到患儿的咳嗽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干性、刺激性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之初期、胸膜炎及肺结核早期。
孩子咳嗽日久不愈?小儿内伤咳嗽辩证论治附:处方举例、医案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生痰,上贮于肺,或咳嗽日久不愈,耗伤正气,可转为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应辨别病位、病性,随证施治。
痰盛者,按痰热、痰湿不同,分别治以清肺化痰、燥湿化痰。
气阴虚者,按气虚、阴虚之不同,分别治以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养阴润肺、兼清余热之法。
本病除内服汤药外,还常使用中成药等法治疗。
【内伤咳嗽】一、辩证论治1、痰热咳嗽【证候】咳嗽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咳出,甚则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辨证】本证以咳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咳出为特征。
热重者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痰重者喉间痰鸣,舌苔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
【处方举例】桑白皮10g,前胡10g,款冬花10g,黄芩5g,栀子5g,鱼腥草15g,桔梗10g,浙贝母10g,陈皮5g,麦冬10g,甘草6g。
2、痰湿咳嗽【证候】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漉漉,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辨证】本证以痰多壅盛、色白而稀为特征。
湿盛者胸闷,神乏困倦;湿浊困脾,重者纳食呆滞。
【治法】燥湿化痰止咳。
【主方】三拗汤合二陈汤。
【处方举例】炙麻黄5g,杏仁5g,白前10g,陈皮5g,半夏5g,茯苓10g,甘草6g。
(以5岁为例)3、气虚咳嗽【证候】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寒,舌淡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
【辨证】本证常为久咳,尤多见于痰湿咳嗽转化而成,以咳嗽无力,痰白清稀为特征。
偏肺气虚者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寒;偏脾气虚者面色苍白,痰多清稀,食少纳呆,舌边齿痕。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主方】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举例】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2g,陈皮5g,半夏5g,百部10g,炙紫菀10g,甘草6g。
(以5岁为例)4、阴虚咳嗽【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不易咳出,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小儿咳嗽辩证论治痰热咳嗽:咳嗽,吐黄痰,伴口渴、唇红、尿黄、便干等症。
治宜清热化痰。
1、荸荠海蜇饮:荸荠200克,海蜇皮100克,水煎,分服。
2、秋梨白藕汁:秋梨去皮、核、白藕去节,各等量,切碎,取汁,频服。
3、芦根粥:鲜芦根150克,竹茹15克,生姜3克,粳米50克。
先煎前二味药取汁,入米煮粥,待熟时加生姜,稍煮即可。
4、杏仁糖:带皮苦杏仁、冰糖各等份,研碎混合,刺成杏仁糖,早服各冲服3克。
5、核桃汁:核桃仁150克,冰糖200克,山楂50克。
先将核桃仁水浸糜成浆,再将山楂熬成汁,去滓,入冰糖及核桃浆同煮熟。
随意食。
6、冬瓜汤:冬瓜子15克,加红糖少许,捣烂后开水冲服,一日2次。
7、常备中成药:急支糖浆、先声咳喘宁、复方鲜竹沥、鲜竹沥等。
气虚咳嗽:特点是咳嗽日久不愈,咳声无力,痰液清稀,面白多汗等。
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止咳。
1、豆腐煲:豆腐250克,红糖50克,生姜5片,慢火煲1小时,每晚睡前食用,连服1周。
2、杏仁、萝卜、猪肺汤:猪肺、白萝卜各1个切块,杏仁9克,共炖烂熟食。
3、海带汤:海带根500克,生姜75克,红糖适量。
加水熬成450毫升的浓缩糖浆,每次15毫升,日3次,10在为一疗程。
4、黄芪粥:黄芪20克,粳米50克。
黄芪加水500毫升,煮至200毫升,去滓。
入淘净粳米,加水煮至粥成。
温热顿服。
5、猪肺薏仁粥:薏米150克,猪肺1个,切丁,共煮成粥。
6、花生红枣汤:花生米、大枣、蜂蜜各30克,水煎。
食花生、枣,喝汤。
日2次。
7、常备中成药:儿康宁、四君子合剂。
小儿咳嗽辩证论治阴虚咳嗽:特点是干咳少痰,咳久不愈,常伴形体消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等症。
治宜滋阴润肺止咳。
1、门冬粥:天门冬15~20克,粳米60克,冰糖少许。
先煎天门冬取汁去滓,入粳米同煮为粥、粥成加入冰糖。
每日早起空腹服用。
2、银耳粥:银耳25克,粳米100克。
冰糖适量。
银耳加水煮至六成熟,入米共煮成粥,直锅前加冰糖。
3、百合粳米粥:百合50克,粳米100克,红枣5~10枚,赤子豆30克,白糖适量,先将红小豆煮至半熟,入粳米、百合、红枣同煮为粥,粥成后加入白糖。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自拟五苓连贝饮治愈顿咳病案:吴某,女,4岁。
初诊:1952年1月19日。
主诉及病史:患儿于2周前始咳嗽流涕,时有微热,近来逐渐加重。
咳时面赤握拳,舌向外伸,弯腰曲背,涕泪交流,一经发作,连续不断,吸气喉中吼声,每日顿咳10余次,夜间尤为频繁,咳后吐出粘稠痰涎而告停息。
诊查:舌苔薄腻,脉来滑数。
辨证:此属肺系受感,痰湿渍肺,气道壅遏之顿咳证。
治法:法宜降湿浊、化痰涎、利气养肺,自拟五苓连贝饮施治。
处方:白术7g 泽泻7g 猪苓5g 茯苓10g 桂枝5g 黄连5g 川贝5g水煎徐服,服时加白糖少许,给药1周。
复诊:1月26日。
服药1周后顿咳次数大减,咳时痉挛缓解,吸气吼声消失。
苔腻略存,脉转沉滑。
湿浊已降,痰涎减少,气道已通。
既见转机,守法再进。
依前方继服药1周,顿咳已告痊愈。
1按语小儿顿咳,乃因外染时邪、肺卫受感、肺失清肃、湿浊阻滞气道、气道不利所致。
痰湿渍肺,气道壅遏,故而痉挛性咳嗽,间歇发作。
本案治法,降湿浊,化痰涎,利气养肺。
独取一方,自拟五苓连贝饮徐服,方用白术、泽泻、桂枝、猪苓、茯苓疏利肺中之湿痰,涤除肺卫之浊涎,而使气道通畅;川贝止咳,黄连清肺系之余热,共治2周即愈。
五苓连贝饮屡用多效,实乃顿咳之良方。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495-496,杨书章医案。
杨书章,1917年生,辽宁省盘山县人。
主任中医师。
少年时跟吉林省名医赵名坤先生学医,后入洮南医学研究所深造。
1938年开始行医至今。
临床擅长内、妇、儿科,尤长于伤寒、温病,而对治疗温热病的清热解毒、滋阴保津、回阳固脱三法,更有深刻的体会。
1978年定为主任中医师职称。
曾任龙江县中医医院院长,现任龙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曾在期刊杂志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多篇。
2。
全面详尽的小儿6种咳嗽中医辨证施治附:病案分享咳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的一种常见症候,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为多。
外界气候变化剧烈,常能直接影响肺气宣肃,造成咳嗽。
小儿脏腑脆嫩,卫外不固,更易发生。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以3岁内小儿更为多见。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其他脏腑的病变,均能够影响肺的生理功能,而发生咳嗽。
小儿咳嗽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但小儿由于“肺常不足”而又寒暖不知自调的生理特点。
因此,外邪入侵是小儿咳嗽的主要因素。
风、寒、署、湿、燥、火六淫之气及疫疠等外邪均可致病。
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能自节的生理特点,脾虚损致咳是小儿内伤咳嗽的主要因素。
辨证施治1.风寒咳嗽【证候】咳嗽频作,喉痒声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
【证候分析】风寒束肺,津液输布不利,留滞肺络,凝而为痰,痰阻气道,故咳嗽频作,痰白稀薄。
诸痒皆属于风,风邪内郁于肺,肺主声,故喉痒而咳声重浊。
风寒外束,表邪不解,故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
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均属风寒外侵之象。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
金沸草、前胡、荆芥、细辛、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金沸草可顺气化痰,前胡、荆芥、细辛可祛风散寒,半夏、生姜温化寒痰,茯苓、大枣健脾,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加减】寒邪重加炙麻黄,杏仁;痰多加橘红、紫菀、JII贝母、炒白术;鼻塞流涕重加辛夷、苍耳子;喉痒声重加蝉衣、射干;夹里热者,去细辛,加金银花、黄芩以解肺经内郁之热。
若兼湿邪者,见咳嗽痰多,胸脘满闷,苔白腻,治应散寒宣肺,佐以燥湿祛痰,以杏苏散加减。
病案1黄某,2岁3月,男。
【初诊】2009年11月5日以“咳嗽3天”之代诉。
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咳嗽频繁(晨起重),无发热,纳差,舌苔薄白,脉浮紧。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鸣音,未闻及湿鸣音。
胸片报支气管炎征象。
中药方剂治疗小儿慢性咳嗽5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经验方几种中药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小儿慢性咳嗽95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
观察组用中药儿咳方治疗;对照组用抗病毒和止咳西药治疗。
结果:两组近期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97.01%,对照组总有效率77.8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药利巴韦林片和祛痰止咳药氨溴索片治疗,个别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头孢克肟颗粒。
观察组服用儿咳方治疗,药物组成:枇杷叶10g,鱼腥草10g,苏叶6g,麻黄5g,桔梗6g,北杏10g,法夏6g,冬花10g,川贝5g,北芪15g,钩藤、甘草各6g,乌梅、白术各5g。
用法:日1剂,清水煎服,一般药量以小儿年龄大小决定:婴儿60~100ml;幼儿及幼童100~200ml;学龄期儿童200~250ml,分2次服用。
7天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咳嗽消失,双肺听诊呼吸音清,干啰音消失,x射线检查正常;②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或少量干啰音,x射线检查较前改善;③无效:咳嗽咯痰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疗效比较:采用治疗后1周观察和2周观察,8周随访,观察组患儿复感率仅1.5%。
讨论咳嗽是小儿常见、多发的肺系病证。
本文所指的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时间超过4周,中医称为“久咳”。
祖国医学治疗本病具有优势,能迅速减轻病情,缩短病程。
小儿脏腑娇嫩,卫外不固,凡外邪入侵,必先伤肺,致肺失宣降而发为咳嗽,所以治疗时宜以宣通肺气为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健脾祛痰是治咳的第二重点。
处方用药时尽量避免苦寒之品,以免伐生生之气。
经验方小儿慢咳中药方用苏叶、麻黄调和营卫,透达表邪;北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枇杷叶、桔梗、北杏宣肺平喘,利气止咳;法夏、冬花、川贝化痰止咳;莱菔子消食化痰;钩藤祛风定惊;白术健脾除痰;甘草调和诸药;乌梅味酸气厚,能入肺经敛浮热,纳气归元,故主下气,与麻黄配伍并等量使用,一散一收,止咳平喘效优,合奏宣肺化痰止咳之功。
摘要:目的:对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的方法进行探讨分析。
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3月来自我院的50例小儿咳嗽患者进行治疗,分别使用中医治疗风热咳嗽、风寒咳嗽、阴虚咳嗽、痰热咳嗽、肺脾气虚咳嗽等症状的诊治。
结果:50例小儿患者中,45例患者得到治愈,4例患者有所好转,1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8%。
结论: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咳嗽效果显著,在临床上能够广泛使用。
关键词:小儿咳嗽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17-01 咳嗽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病症,该疾病经常与外感并存。
患者有时感冒治愈后,咳嗽仍不见好转[1]。
对该疾病的治疗,在中医上有优势,能够将该疾病的病情减轻,缩短病程。
先将2010年2月~2012年3月来自我院的50例小儿咳嗽患者进行治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2年3月来自我院的50例小儿咳嗽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年龄在10个月~6岁,平均年龄2.5岁;患者的病程为2~65d,平均23d。
所有的患者排除其他呼吸系统并发症以及先天性畸形。
1.2诊断标准。
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按照中医儿科学的诊断标准执行。
患儿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大多数患儿都在感冒之后发生,一般由于气候的变化出现,并且伴有鼻涕清涕,食欲不振;患儿主要发生于春秋季节,对患儿的肺部进行听诊有粗糙的吸音于两肺中,并且伴随有少量的散在干性?音;对患儿的双肺进行X线摄片能够观察到肺有增粗纹理。
对所有的患儿治疗进行1~3个月的随访。
1.3治疗方法。
1.3.1风热咳嗽治疗。
该症主要体现在咯痰,痰黄粘稠并难咯出;患儿鼻塞并流浊涕,咽痛口渴,头痛发热并有微汗出,指纹呈现紫色,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治疗以疏风清热化痰止咳为宜。
一般因风热犯肺而肺失清肃导致[2]。
所以应该选用桑菊饮加减;药用为菊花、薄荷桑叶各5g;甘草、桔梗、杏仁各3g;连翘、芦根各8g;枇杷、前胡、瓜蒌各5g。
小儿咳嗽中医治疗一、风热咳嗽症见发热,流涕,咳嗽,喉中痰鸣,咯吐黄痰,日重夜轻,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脉浮数,舌红苔厚腻,指纹红紫。
治以疏风清肺,化痰止咳。
方用鱼蛤石花汤:生石膏30g,鱼腥草10g,金银花10g,海蛤粉10g,杏仁10g,前胡10g,川贝母6g,桔红6g,木蝴蝶6g。
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约200ml,分3~4次服,少加白糖为引。
(适合于5岁用量)。
二、风寒咳嗽症见咳嗽频作,痰色白稀薄,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塞鼻不通,喷嚏流清涕,喉痒声重,全身酸痛,小便清长,脉象浮紧,舌苔薄白,指纹红。
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用苏桔甘草汤:苏叶10g,桔梗6g,麻黄3g,甘草6g,桔红6g。
水煎,服法同前。
三、阴虚燥咳症见咳嗽日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哑,手足心热,午后低热,大便秘结,脉象细数,舌红少苔,指纹紫青。
治以清肺养阴,化痰止咳。
方用养肺止咳汤:生地15g,北沙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小茴香6g。
水煎,服法同前。
四、肺寒咳嗽秋冬天气寒冷或骤受风寒引起咳嗽,日久不愈,日轻夜重,咳嗽痰鸣,咯痰白稀,便溏溺清,纳呆神疲,脉细缓,舌淡苔薄白,指纹暗淡。
治以温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用冬花五炙饮:炙冬花10g、炙杏仁10g、炙枇杷叶15g、炙紫花6g、炙米壳6g。
水煎,服法同前。
五、过敏性咳嗽过敏性咳嗽还有一个特点,它通常晚上睡觉前咳一阵,半夜醒来咳一阵,早上醒来咳一阵,且每次咳嗽时间不长,日间一般很少或基本不咳,但在运动后或哭闹时加重,因此易与百日咳混淆。
不过,过敏性患儿通常有家族或个人过敏史。
若服用抗过敏药物,症状会有所缓解,这也是辨别的一种方法。
急性期:咳嗽日久、有痰:炙麻黄5g、杏仁6g、甘草6g、前胡7g、桔梗6g、陈皮6g、桑白皮8、紫苑10g、牛子6g、射干6g、苏子6g、冬花10g缓解期:少咳、有痰、汗多:黄芪6g、白术6g、云苓10g、桑白皮8g、五味子6g、紫苑10g、冬花10g、生龙骨10g、生牡蛎10g、白芍10g。
儿科中医经典医案50例儿科中医经典医案是中医领域中重要的学习和实践资料之一,通过学习这些医案可以对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50例儿科中医经典医案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张仲景《伤寒论》:本案主诉发热、寒战、头痛、咳嗽、畏寒、恶风、口渴、四肢酸软,经过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则,配合解表祛邪之法,最终病情好转。
2. 杨继洲《掌灯录》:根据患儿鼻塞、喘息等症状,辨证论治,选用辛温宣肺、祛邪通窍之法,并结合饮食调理,患儿逐渐恢复健康。
3. 华陀《仲景医疗心法》:本案患儿病程较长,出现低热、便溏等症状,通过辨证施治,运用清热解毒、补脾健胃之法,最终患儿病情得以缓解。
4. 温身悟《小儿疾病辨证要诀》:该案患儿多汗、纳差、舌淡苔白等症状,辨证选用温中祛寒、健脾和胃之法,结合针灸治疗,最终患儿康复。
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本案患儿多汗、烦躁、纳差等症状,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清热解毒、宣肺止嗽之法,最终患儿病情好转。
6. 王叔和《温病条辨》:本案患儿发热、咳嗽、恶寒、苔薄白等症状,辨证选用辛温解表、宣肺祛痰之法,最终患儿康复。
7. 唐代王孟英《知柏草堂医案》:本案患儿发热、咳嗽、黄痰等症状,辨证用药,运用温肺化痰、清热解毒之法,最终患儿康复。
8. 清代吴鞠通《吴茱萸医案》:根据患儿便溏、舌淡苔白等症状,辨证选用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之法,最终患儿病情好转。
9. 清代蒲谊《续退方录》:本案患儿咳嗽、烦躁、纳差等症状,通过辨证论治,运用清胃降逆、宣肺化痰之法,最终患儿病情缓解。
10. 清代曹大全《鬼王散证治》:本案患儿高热、口渴、纳差等症状,辨证选用解毒清热、阴阳调和之法,最终患儿病情显著好转。
这些儿科中医经典医案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内容,包括疾病的症状表现、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具体治疗方案等。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医案,可以提高对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儿童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尽管本文没有提供具体的医案内容,但希望以上的参考内容能对读者对儿科中医经典医案有所帮助。
这小孩咳嗽一个月中药上去逐渐好了!
刘某小孩十一岁,咳嗽一个月,鼻塞黄涕,偶尔头疼,活动气短感觉;咳嗽夜里加重,不渴汗多,脾气急,爱生气;自己感觉累;身子沉重,食欲正常。
三年前诊断变异性哮喘。
便软不黏,尿黄;舌淡红苔薄腻。
处方:麻杏薏苡仁甘草千金苇茎汤宣痹汤合方加减:
太子参10克,麻黄3克,杏仁10克,薏米仁20克,苍耳子10克,冬瓜子15克,鱼腥草20克,郁金6克,射干10克,浙贝母10克,枇杷叶15克,滑石20克,甘草3克,通草6克五剂日一剂,二诊:鼻塞咳嗽好转,汗多,口不渴尿黄,便头干,头胀痛不重。
舌转红苔少。
守方加减:
麻黄3克,杏仁10克,黄芩6克,薏米仁20克,冬瓜子15克,鱼腥草20克,郁金6克,射干10克,浙贝母10克,枇杷叶15克,滑石20克,甘草3克五剂日一剂,
三诊:咳嗽好多了,早起有痰,便软尿黄;脾气急,有梦,汗多,
身子沉。
舌淡红苔薄。
桑叶10克,杏仁10克,沙参10克,黄芩6克,薏米仁20克,冬瓜子15克,鱼腥草20克,丹参10克,郁金6克,射干10克,浙贝母10克,枇杷叶15克,甘草3克五剂日一剂,
本案初期考虑风湿束表肺经湿热,用麻黄杏仁薏米甘草千金苇茎汤宣痹汤三方合方取得效果;二诊守方加减,三诊去麻黄改桑叶,既
能宣肺还能止汗,再加沙参益气,丹参凉血清营,针对梦多。
接下来这五剂估计差不多就好了。
从舌象看也是逐步好转。
注:本案远程会诊指导医案!。
【健康育儿】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咳嗽【健康育儿】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咳嗽一、风寒咳嗽症状:呕吐频作,咳声洗炼,痰多色白,甚则喉间存有痰鸣声,恶风食欲不振,头痛烦躁,塞鼻未通,打喷嚏上涌清涕,喉肿声轻,舌苔薄白,舌淡红,脉象浮紧,指纹紫浮露。
治法:辛宣止咳。
方药:麻黄3克、苏梗6克、杏仁6克、陈皮6克、前胡6克、桔梗6克、僵蚕6、法半夏6克、白前6克、甘草3克。
痰多气促而喘加紫菀6克,款冬花6克,改苏梗为苏子。
呕吐日长提百部9克。
胃口差,舌苔浊腻加茯苓9克,莱菔子6克。
二、肺寒呕吐症状:多发生于冬季,咳嗽痰多,凌晨咳嗽频繁,吐清稀白沫,甚则痰鸣气促,口淡,纳呆,便溏,面色白,形神困乏,厚衣怕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滑,指纹色青沉滞。
辨证:温肺解热。
方药:苏梗6克、茯苓9克,苏梗9克、砂仁3克(后下)、防风6克、法半夏6克、紫菀6克、百部9克、枇杷叶9克、甘草3克。
喉中痰鸣加僵蚕6克,以活血求解痉,必要时提白芥子5克。
腹满加川朴5克。
胃口高,大便次数多者提白术6克,麦芽12克,谷芽12克。
三、风热咳嗽症状:多发于春季及初秋,呕吐,痰色黄稠,胸痛阻塞,咳嗽恶风、汗出来,鼻流浊涕,咽喉干痛,口渴欲尝。
大便潮湿,小便黄赤,舌质红,苔厚黄,脉浮数,指纹紫蓝。
治法:疏宣止咳。
方药:桑叶6克、连翘6克、牛蒡子6克、瓜蒌皮8克、桔梗6克、薄荷4克、甘草3克、前胡6克、杏仁6克、、菊花8克、枇杷叶8克。
热盛舌红加黄芩6克。
痰仁和多者提川贝6克,鱼腥草9克。
口渴加芦根9克,天花粉6克。
咽喉红痛提板蓝根9克,岗梅9克。
四、肺热咳嗽症状:平素多食辛温厚味或油炸烹炸,嗜喝朱古力。
咳声低沉,呕吐时面红,剧时具奏惹来胸胁苦,胸痛血淋淋,痰黏容易喽,喉痛痰干活,痛经,尿赤舌红,苔黄干活,脉滑数,指纹色青色。
治法:清宣宁咳。
方药:桑白皮9克、瓜蒌皮6克、桔梗6克、杏仁6克、牛蒡子6克、枇杷叶9克、甘草3克、车前子6克、茯苓9克、白芍6克。
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的案例一、小儿咳嗽案例1:风寒咳嗽小明,3岁,男性,发热伴有咳嗽已有两天。
体温达到39℃,咳嗽声音较重,咳嗽时喉部有痰鸣音。
舌苔厚白,脉象浮紧。
中医诊断:风寒袭表。
治疗方案:采用祛风散寒的中药方剂,如葛根汤加川芎、苍耳子等药物。
同时,建议使用温开水煮薄荷叶搭配少量生姜片,给予小明饮用,起到祛风散寒的作用。
二、小儿咳嗽案例2:痰湿咳嗽小红,4岁,女性,咳嗽已有一周。
咳嗽声音低沉,咳嗽时有白色粘稠痰液,痰量较多。
舌苔厚腻,脉象滑数。
中医诊断:痰湿阻肺。
治疗方案:采用化痰祛湿的中药方剂,如小青龙汤加陈皮、苍耳子等药物。
同时,建议给小红服用温开水煮薏苡仁,具有化痰祛湿的功效。
三、小儿咳嗽案例3:肺热咳嗽小亮,5岁,男性,咳嗽已有三天。
咳嗽声音较重,咳嗽时有少量黄色痰液。
舌苔黄厚,脉象数。
中医诊断:肺热咳嗽。
治疗方案:采用清热泻火的中药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加黄芩、连翘等药物。
同时,建议给小亮服用温开水煮菊花,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四、小儿咳嗽案例4:肺阴虚咳嗽小华,6岁,男性,咳嗽已有一周。
咳嗽声音低沉,咳嗽时有少量干咳,咳嗽后咽喉干燥。
舌苔红少津少,脉象细数。
中医诊断:肺阴虚咳嗽。
治疗方案:采用滋阴润燥的中药方剂,如沙参麦冬汤加生地、枸杞等药物。
同时,建议给小华服用温开水煮冰糖梨,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
五、小儿咳嗽案例5:气虚咳嗽小云,3岁,女性,咳嗽已有两天。
咳嗽声音低沉,咳嗽时有少量干咳,咳嗽后气短乏力。
舌苔淡白,脉象缓弱。
中医诊断:气虚咳嗽。
治疗方案:采用补气养阴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加黄芪、党参等药物。
同时,建议给小云服用温开水煮枸杞子,具有补气养阴的作用。
六、小儿咳嗽案例6:肺脾两虚咳嗽小希,7岁,女性,咳嗽已有一周。
咳嗽声音低沉,咳嗽时有少量白色稀痰。
舌苔薄白,脉象缓弱。
中医诊断:肺脾两虚咳嗽。
治疗方案:采用补益肺脾的中药方剂,如养阴清热汤加黄芪、白术等药物。
同时,建议给小希服用温开水煮红枣,具有补益肺脾的功效。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儿童的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免疫力不强,容易感染许多疾病,小儿咳嗽是十分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一、风寒咳嗽:特点是咳嗽,咽痒,咳痰清稀,鼻塞疏清涕等,治疗宜宣肺散寒止咳。
1、紫苏粥:紫苏叶10克,粳米50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先用粳米煮粥,粥将熟时加入苏叶、生姜、大枣,趁热服用。
2、葱白粥:大米50克,生姜5片,连须葱白5段,米醋5毫升,加水适量煮粥,趁热饮用。
3、杏仁萝卜煎:杏仁(甜)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水煎服,每日1剂。
4、核桃生姜饮:核桃肉5枚捣烂,生姜汁适量送服。
5、家庭常备中成药:通宣理肺丸。
橘红丸、橘红痰咳液等。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二、风热咳嗽:特点是咳嗽,痰黄黏稠,鼻流浊涕,咽红口干等。
治宜疏风清热,化痰止咳。
1、二汁饮:鲜藕汁、梨汁等份,生服。
2、萝卜冰糖汁:白萝卜取汁100~200毫升,加冰糖适量隔水炖化,睡前1次饮完,连用3~5 次。
3、葱白梨汁:葱白连须7根,梨1个,冰糖适量,水煎服。
4、丝瓜花蜜饮:洁净丝瓜花10克,放入瓷杯内,以沸水冲泡,盖盖焖浸10分钟,再调入蜂蜜适量,趁热顿服。
5、橄榄萝卜饮:橄榄400克,萝卜500~1000克,煎汤代茶饮。
6、蜂蜜萝卜汁:白皮萝卜1个,洗净,挖空中心,将蜂蜜100克装入,置大碗内,加水蒸熟服。
7、萝卜汁:红皮萝卜洗净(不去皮),切碎后加入麦芽糖2~3匙,搁置一夜,将溶成的萝卜糖水频频饮服。
8、牛蒡粥:鲜牛蒡根研碎滤取汁100毫升,粳米50克,共煮粥,趁热服。
9、家庭常备中成药: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合剂、银黄口服液等。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三、痰温咳嗽:特点是咳嗽痰多,痰液清稀,早晚咳重,常伴有食欲不振、口水较多等症。
治宜燥湿化痰。
1、橘皮粥:鲜橘皮30克,洗净,切丝,大米100克,加水煮粥。
2、薏仁粥:薏苡仁50克,粳米100~200克,共煮成粥,常饮服。
儿童喉咙痒咳嗽的中医治疗方法与典型病例分享儿童喉咙痒咳嗽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饮食和睡眠。
中医药在治疗儿童喉咙痒咳嗽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疗效。
本文将着重介绍儿童喉咙痒咳嗽的中医治疗方法,并结合典型病例进行分享,以期帮助儿童及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一问题。
一、病因与中医诊断儿童喉咙痒咳嗽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风邪感受、痰热郁肺、肺燥喉痒等。
中医通过综合辨证论治,确定病因来选择治疗方案。
典型案例一:小明,3岁,喉咙痒咳嗽已有一周,伴有声音嘶哑,平时活泼好动,舌苔薄白。
中医诊断:痰热郁肺。
二、中医治疗方法1. 清肺降火法:对于痰热郁肺所致的喉咙痒咳嗽,可以选择草珊瑚、蝮蛇草、板蓝根等中药清热解毒,清肺降火,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典型案例二:小华,5岁,喉咙痒咳嗽已有两天,伴有口渴、尿黄等症状,舌苔黄腻。
中医诊断:肺燥喉痒。
2. 滋润肺阴法:对于肺燥喉痒所致的症状,中医常常采用滋润肺阴的治疗方法。
常用中药有北沙参、沙参叶、百合等,能够滋养肺阴,减轻咳嗽与喉咙痒的不适感。
典型案例三:小兵,7岁,喉咙痒咳嗽已有一周,伴有声音嘶哑、面色潮红,舌苔薄黄。
中医诊断:风邪感受。
3. 驱邪解表法:对于风邪感受引起的喉咙痒咳嗽,中医常常采用驱邪解表的方法。
常用中药有麻黄、防风、半夏等,可以促进汗出解表,减轻咳嗽喉咙痒的症状。
三、预防与护理除了中医治疗方法,儿童喉咙痒咳嗽的预防与护理也非常重要。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与措施: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多给孩子饮用温开水,保持喉咙湿润。
2. 室内空气湿度: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可以使用加湿器或者使用室内湿度计进行监测。
3. 合理作息:保证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4. 避免受凉:避免孩子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注意孩子的保暖工作。
典型案例四:小芳,6岁,由于学校窗户没关好,窗外的寒风吹进教室,导致小芳喉咙痒咳嗽加重。
预防与护理措施:学校应加强温度调节和通风管理措施,同时家长也应注意给孩子增加保暖措施。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久咳50例【关键词】小儿;咳嗽;辨证施治自2006年以来,笔者运用中医理论治疗小儿久咳5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50例患儿均来自抚顺市中医院儿科门诊,男28例,女22例,年龄3~11岁,平均6.5岁。
其中3~5岁23例;6~8岁19例;9~11岁8例。
病程7~90 d,平均20 d。
全部病例均在应用本治疗方法前用过中西药,效果欠佳。
2 治疗方法2.1 肺脾两虚、痰湿久咳咳而无力,痰多白而稀,经久不愈,面色白,气短懒言,声音低微,畏寒喜暧,体虚多汗或背心汗出,舌淡嫩,苔白腻,指纹淡,脉细无力。
查体:咽部充血不明显;肺部听诊可闻及散在的细湿罗音或痰鸣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双肺有散在阴影或肺纹理增粗、增多。
多经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治疗而疗效不明显。
现以健脾补肺、培土生金之法。
方用六君子汤加减:陈皮6 g,半夏6 g,党参15 g,茯苓12 g,白术10 g,炙甘草10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厚朴6 g。
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1剂,肺虚甚者合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寒象明显者加细辛、干姜;肾阳虚明显者加鹿茸或附子。
2.2 肺燥久咳肺燥久咳多见于小儿过敏性咽源性咳嗽。
症见患儿长时间咳嗽不愈,极少有痰咳出,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证属肺肾阴虚,易感风邪。
治以益肺滋肾、祛风通络。
拟方:太子参15 g,麦冬12 g,乌梅10 g,山药15 g,蛇床子12 g,地龙10 g,钩藤10 g,蝉蜕7.5 g,山茱萸10 g,全蝎(单包,研粉冲服)1 g,白芍15 g。
水煎,早晚分2次服,每日1剂。
2.3 虚火喉痹久咳症见轻咳不休,咽部黯红,或不红,或咽部黏膜苍白少津,或见扁桃体肥大,但无明显充血,有时可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或细而无力。
听诊双肺未见异常。
治以滋肾运脾、养胃生津、宣肺活血通络。
拟方:沙参15 g,太子参20 g,山药15 g,麦冬10 g,蝉蜕7.5 g,诃子10 g,桂枝10 g,路路通10 g。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咳嗽本证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
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
古代关于本证的认识较为全面,从临床症状、病机、治则到方药均有详细记载。
目前咳嗽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冬春季节及寒温不调之时尤为多见,多发生于幼儿。
咳嗽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诸多疾病中,当咳嗽以突出主症出现时,方可称谓咳嗽,若是其他外感,内伤疾病中出现咳嗽症状,则不属于本病证。
病因病机形成咳嗽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肺脾虚弱是其内因。
病位主要在肺脾。
感受外邪主要为感受风邪。
小儿冷暖不知自调,风邪致病,首犯肺卫。
肺主气,司呼吸,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宜,肃降失司,肺气上逆,则为咳嗽。
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夹热,而致临床有风寒、风热之区别。
内伤病因小儿脾虚生痰,上贮于肺,致肺之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
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进一步耗伤气阴,发展为内伤咳嗽。
小儿咳嗽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则一,皆为肺脏受累,宣肃失司而成。
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内伤咳嗽可因肺病迁延,也可由它脏先病累及于肺所致。
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
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痰液滋生。
内伤多为脾虚生痰,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致气逆作咳。
若小JL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厂则痰湿更易滋生。
若痰湿蕴肺,遇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出现痰热咳嗽。
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可耗伤气阴,发展为肺阴耗伤或肺脾气虚之证。
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1、好发于冬春季节。
2、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3、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生。
4、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干哕音。
二、鉴别诊断临床须与顿咳作鉴别。
两者均以咳嗽为主症,但咳嗽多为声咳;顿咳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鸡鸣样吼声,并吐出痰涎,病程迁延日久为特征。
〖中医儿科〗小儿咳嗽辨治7验方【中医儿科】小儿咳嗽辨治7验方?初春季节,天气正是乍暖还寒时候,很多小朋友容易感冒咳嗽,下面为各位家长奉上小儿咳嗽验方,希望咳嗽的小朋友。
小儿咳嗽,四季多以风寒袭肺为主,但也见阴虚、风热、痰饮等证型。
?风寒当以三拗汤加味:麻黄4,甘草4,杏仁4,百部4,牛蒡子4,浙贝母9,桔梗3,半夏3,陈皮3,前胡4,生姜3。
水煎服。
?表虚,腠理疏松,易感多汗,桂枝汤加味:桂枝5,杏仁4,前胡4,陈皮4,半夏3,浙贝母9,厚朴3,百部4,紫菀4。
水煎服。
?肺寒者,温肺止咳:麻黄4,杏仁4,干姜3,半夏4,细辛3,紫菀4,款冬花4,白芥子3,苏子9,甘草5,白前4,旋覆花9。
水煎服。
?风热清肺汤:桑叶9,蝉蜕3,前胡4,淡豆豉5,金银花9,牛蒡子9,浙贝母9,苏叶3,杏仁4,芦根6,佛耳草4。
水煎服。
高热者,五虎退热汤加味:麻黄9,杏仁4,生石膏15,甘草5,细辛3(又名五虎汤)桑叶9,黄芩8,连翘9,半夏3,陈皮4,竹茹9,前胡4,浙贝母9,百部4,紫菀4,枇杷叶9。
水煎服。
阴虚,滋阴润肺汤:麦冬12,南北沙参各9,玉竹6,桑白皮9,瓜蒌皮6,地骨皮6,杏仁4,百部4,紫菀4,甘草5。
?痰饮,五子化痰汤:苏子9,白芥子8,莱菔子10,车前子6,葶苈子9,瓜蒌9,海浮石9,胆南星4,旋覆花9。
兼热加黄芩8、鱼腥草9;咳重加白前9、炙紫菀9。
水煎服。
儿咳四季多风寒,也有阴虚风热痰。
风寒三拗麻甘杏,百牛贝梗夏陈前。
表虚腠薄桂枝汤,杏前陈夏贝朴菀。
肺寒麻杏姜半辛,紫花芥苏草前旋。
风热桑蝉胡银牛,浙贝苏杏芦佛兼。
高热麻杏石甘细,桑翘夏前贝部菀。
阴虚麦冬二沙竹,桑蒌地骨杏部甘。
痰饮五子车前葶,瓜蒌海浮胆星旋。
兼热黄芩鱼腥草,咳重白前炙紫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在学习中成长!。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咳嗽凡因感受外本证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
造成肺气上逆作咳,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
古代关于本证的认识较为全面,从临床症状、病机、治则到方药均有详细记载。
目前咳嗽在临床上多发生于幼儿。
冬春季节及寒温不调之时尤为多见,发病率较高,咳嗽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诸多疾病中,当咳嗽以突出主症出现时,方可称谓咳嗽,若是其他外感,内伤疾病中出现咳嗽症状,则不属于本病证。
病因病机形成咳嗽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肺脾虚弱是其内因。
病位主要在肺脾。
感受外邪主要为感受风邪。
小儿冷暖不知自调,风邪致病,首犯肺卫。
肺主气,司呼吸,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宜,肃降失司,肺气上逆,则为咳嗽。
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夹热,而致临床有风寒、风热之区别。
内伤病因小儿脾虚生痰,上贮于肺,致肺之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
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进一步耗伤气阴,发展为内伤咳嗽。
.小儿咳嗽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则一,皆为肺脏受累,也.内伤咳嗽可因肺病迁延,宣肃失司而成。
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可由它脏先病累及于肺所致。
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
外感咳嗽为痰液滋生。
清肃之令失常,侵袭肺系,致肺气壅遏不宣;六淫之邪,内伤多为脾虚生痰,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致气逆作咳。
若遇感若痰湿蕴肺,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厂则痰湿更易滋生。
小JL引触,转从热化,则可出现痰热咳嗽。
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可耗伤气阴,发展为肺阴耗伤或肺脾气虚之证。
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好发于冬春季节。
1 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2、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3 生。
4、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干哕音。
二、鉴别诊断..但咳嗽多为临床须与顿咳作鉴别。
两者均以咳嗽为主症,并吐出痰涎,咳后有鸡鸣样吼声,声咳;顿咳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迁延日久为特征。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久咳50例
【关键词】小儿;咳嗽;辨证施治
自2006年以来,笔者运用中医理论治疗小儿久咳5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患儿均来自抚顺市中医院儿科门诊,男28例,女22例,年龄3~11岁,平均6.5岁。
其中3~5岁23例;6~8岁19例;9~11岁8例。
病程7~90 d,平均20 d。
全部病例均在应用本治疗方法前用过中西药,效果欠佳。
2 治疗方法
2.1 肺脾两虚、痰湿久咳
咳而无力,痰多白而稀,经久不愈,面色白,气短懒言,声音低微,畏寒喜暧,体虚多汗或背心汗出,舌淡嫩,苔白腻,指纹淡,脉细无力。
查体:咽部充血不明显;肺部听诊可闻及散在的细湿罗音或痰鸣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双肺有散在阴影或肺纹理增粗、增多。
多经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治疗而疗效不明显。
现以健脾补肺、培土生金之法。
方用六君子汤加减:陈皮6 g,半夏6 g,党参15 g,茯苓12 g,白术10 g,炙甘草10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厚朴6 g。
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1剂,肺虚甚者合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寒象明显者加细辛、干姜;肾阳虚明显者加鹿茸或附子。
2.2 肺燥久咳
肺燥久咳多见于小儿过敏性咽源性咳嗽。
症见患儿长时间咳嗽不愈,
极少有痰咳出,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证属肺肾阴虚,易感风邪。
治以益肺滋肾、祛风通络。
拟方:太子参15 g,麦冬12 g,乌梅10 g,山药15 g,蛇床子12 g,地龙10 g,钩藤10 g,蝉蜕7.5 g,山茱萸10 g,全蝎(单包,研粉冲服)1 g,白芍15 g。
水煎,早晚分2次服,每日1剂。
2.3 虚火喉痹久咳
症见轻咳不休,咽部黯红,或不红,或咽部黏膜苍白少津,或见扁桃体肥大,但无明显充血,有时可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或细而无力。
听诊双肺未见异常。
治以滋肾运脾、养胃生津、宣肺活血通络。
拟方:沙参15 g,太子参20 g,山药15 g,麦冬10 g,蝉蜕7.5 g,诃子10 g,桂枝10 g,路路通10 g。
水煎,早晚分2次服,每日1剂。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者为显效;症状减轻或消失,但3个月内偶有复发者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
3.2 结果
显效24例,占48%;有效22例,占44%;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92%。
其中服用7剂症状减轻者39例,症状消失者最少服7剂,最多服28剂。
4 讨论
小儿久咳的发生与肺脾气虚、痰湿阻肺、肺肾阴虚、易感风邪,以及脾肾亏虚、胃阴不足、津不上承等因素有关,治疗上重视健脾补肺、培
土生金、益肺滋肾、祛风通络、滋肾运脾、养胃生津、宣肺活血通络等疗法的变通运用,并配合对症用药,所以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