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0
石门颂高清字帖
《石门颂》是汉宋古诗中的一首名篇,原作者不详,传说是晋代学者裴迪所作。
此诗讲述了赴石门之旅的深切感慨:走过长河,铺满清露,暮色苍茫;山气入画,人文古色,湖光秋波。
诗中提出了追求高尚文化和美好生活的理念,全诗节奏优美动听,情致深邃,思想深刻。
石门颂
长河横穿,满面落英,夜阑淅沥;
披衣上山,芳草连片,日色凋零。
湖月明媚,山光碧窗,暮色逼仄;
芳草芬芳,秋波澄澈,人文古色。
明月当空,清风送愁,念赴石门;
看舟樯槛,山桥横枝,满目苍翠;
砥砺前程,乘风破浪,贪欢殊途,
聊期初心,披褐重随,心灵偃息。
折芳蔷薇,薰衣草香,崔嵬斜映;
烟柳相继,芳田成山,湖边归来;
引得钓者,两三星火,萤火相赠,
烟竹傍晚,篝火轻舞,胜却此地。
嗟余文明,求古慧贤,扶携今宅;
浮沉自苦,跃然天地,凌烟万象;
临风垂纶,罗袜冠盖,腰悬霜剑,
奋志攀虎,信念推龙,智勇披荆。
石门颂简介
《石门颂》全称《汉故镇西护军杨君神道碑》,简称《石门颂》,或称《杨君神道碑》。
因位于石门北口,故称《石门颂》。
它是东汉初年杨仆率军在今陕西石门西南的褒斜道上修筑的一座大型摩崖石刻。
在中国书法史上,《石门颂》是继《曹全碑》《张
迁碑》之后又一座重要的碑刻,它既是书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东汉延熹五年(161)八月,杨仆率军开凿褒斜道时,在石
门附近修建了一座丰碑,记载了杨仆修筑栈道的功绩。
由于杨仆在修栈道时,曾请来汉时著名的书法家郑玄题写碑名,故又称《郑文公碑》。
碑文大意是说:汉桓帝延熹五年(162)七月,杨
仆奉命率军开凿栈道时,由于栈道狭窄难行,故先筑石墙作铺垫;因栈道两侧壁高数丈、无门可入,于是杨仆便在此设立了“神道碑”;又因“神”字为“天”之首或“万王之王”之意,故后人
又称此为“石门颂”。
—— 1 —1 —。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摘要:一、石门颂的简介二、石门颂的基本笔法1.横笔2.竖笔3.撇笔4.捺笔5.点笔6.折笔三、石门颂的笔法特点四、石门颂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正文:【石门颂的基本笔法】石门颂,位于我国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石门水库南侧的石门山上,是一处著名的摩崖石刻。
石刻内容为汉隶书法,被誉为“汉隶之冠”。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一、石门颂的简介石门颂刻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 年),由当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仇靖所书。
全文共12 行,每行30 字左右,共计约324 字。
内容主要颂扬了汉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伟大成就。
二、石门颂的基本笔法1.横笔石门颂的横笔,起笔和收笔都较为稳重,中间行笔流畅,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2.竖笔石门颂的竖笔,起笔和收笔略带弧形,行笔过程中逐渐加重力度,形成挺拔有力的竖画。
3.撇笔石门颂的撇笔,起笔较重,收笔较轻,形成飘逸、优美的撇画。
4.捺笔石门颂的捺笔,起笔较轻,收笔较重,行笔过程中逐渐加重力度,形成丰满、厚重的捺画。
5.点笔石门颂的点笔,形态各异,有圆点、方点、三角点等,皆富有变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折笔石门颂的折笔,转折自然,既体现了汉隶的严谨结构,又具有行书的流畅笔意。
三、石门颂的笔法特点石门颂的笔法特点在于,它融合了篆书、隶书、行书等多种书体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书法既有篆书的古拙之美,又有隶书的端庄秀丽,还有行书的流畅潇洒,被誉为“汉隶之冠”。
四、石门颂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石门颂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展示了东汉时期书法艺术的繁荣,还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书法家都对石门颂进行过研究和学习,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
综上所述,石门颂的基本笔法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石门颂》注解《石门颂》[一]《石门颂》是著名汉隶摩崖刻。
东汉建和三年(公元148年)书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崖壁上。
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
此处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
有人整理出其书法尤著者十三品,此刻石及《石门铭》即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七十年代初期.因修水库,此刻石和其他刻石一起被凿刻下来,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又称《杨孟文颂》。
原刻为竖立长方形。
通高26l厘米,宽205厘米,22行,行30或31字。
总共655字。
前人对此摩崖书评价极高。
如清人张祖翼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鸡,飘飘欲仙。
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康有为认为:“《扬盂文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科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
”此刻看似平常,实极浑厚自然,笔画、结字都有非常丰富的变化。
其中“升”字,“此”字,特别是“命”字末笔,拖笔极长,同某些汉简写法相似,这在碑刻中是极少见到的。
此碑刻字甚多,有些字虽非别字,但写法也很不规范。
本释文均用规范的简化字写出。
鉴于原碑拓本十分请晰,为了避免重新造字,仅在别字处注明(借代写“别字”。
系本字,写法不规范者写“别写”)。
别字写法.可直接看原碑即可。
原文:(碑额)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注释:此颂为汉中太守王升为歌颂原司隶校尉楗为杨涣开通褒斜道的功勋所刻。
“司隶校尉”:官名,汉武帝征和年间初置。
“楗为”:郡名。
“杨君”:指杨涣,字盂文。
楗为郡武阳县人。
武阳县在今四川彭山县东。
曾任尚书中郎、司隶校尉,任职期间,“甚有嘉声美称”。
因碑文中有“武阳杨君厥车孟文”字样《水经注》、欧阳修等称此碑为“杨厥碑”,误。
此处“厥”字为语助词,非人名也。
原文: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
隶书名碑赏析——石门颂一、简介《石门颂》摩崖是东汉建和二年(148)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司隶校尉杨涣所写的一篇颂词,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刻在陕西褒城褒斜道南端石门隧道西壁之上。
原刻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书体为汉隶,刻书二十二行,每行三十或三十一字。
1967 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人们乃将此摩崖石刻从崖壁上凿出,1971 年迁其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汉隶中的经典之作,它与《郙阁颂》《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它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审美判断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为从笔法上而言,它是较早使用绞转笔法并充分使用绞转笔法的汉碑;在整体气息上,它以静为主、以动为辅的审美追求在今天依然是传统意义上书法艺术的审美主流。
石门颂二、赏析1.结体疏朗开阔《石门颂》结体以疏朗开阔为基调。
此帖通篇结字以横式为主,大多数字的结字都呈扁长方形。
后半部分,特别是临至结尾处,结字不像开篇略显拘谨,而是优游不迫、率意从容,偶尔出现几个以竖长方形为外形的结字;单个字内部空间的分割也不再像开篇时那样相对平均呆板,而是丰富多变、有紧有松。
由于此碑线条相对于单个字的面积而言略显瘦劲,所以在整体上给人以开阔、疏朗的感觉。
石门颂(局部一)2.用笔绞转老辣《石门颂》用笔以绞转笔法为主。
它的线条粗细均等,虽细但并不柔弱、空怯和苍白,在审美上是扎实、瘦劲的,而且内蕴很丰富。
因此,《石门颂》的用笔很特殊,主要以绞转笔法为主。
绞转笔法即指毛笔笔毫锥面在纸面上运动的时候,不是笔毫触纸时接触面一成不变的一种运动,而是笔毫与纸接触的面不停变换的一种旋转运动,这种运动一般又被称为绞转或使转。
绞转(使转)用笔时,笔毫着纸的侧面不停地变换部位着纸,通过书写者的手捻动笔管使笔管旋转或者通过手上强力的扭拗动作进而使柔软的笔锋像“拧麻花绳子”一样绞到一起,使笔锋的不同部位着纸,写出有毛刺的感觉和变化丰富的迟涩、老辣线条。
石门颂全碑和译文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石门颂)全碑【译文】坤灵确立天下大势,川泽像人体的股肱分布于大地。
湖泽灌注,江河流通。
褒水南流,水流丰盛,流向四面八方,褒斜道是通向益州的要冲。
汉高祖刘邦接受天命,兴起于汉中。
他从关中出走汉中时,走的是子午道;定三秦时,经褒斜道,出大散关,暗度陈仓,直抵咸阳。
后来因为子午道通行艰难,于是又有经过围谷、堂光的两条道路开通。
这样,从关中到汉中就有子午、褒斜、围谷、堂光四条通道,但通行都比较艰难。
从永平六年到永平九年,汉中太守鄐君曾用四年时间开凿褒斜道石门。
后来先零羌叛乱,通行四十多年的褒斜道被毁,所以,又不得不沿着子午道通行。
道谷中,上面悬崖险峻,水流屈曲,自巅飞流而下。
下面峪谷幽暗,倾泻而下的飞流直落深渊。
平阿之地因水而泥泞,山谷阴暗,少见天日。
栈道已毁,只有余柱支撑在岩石上。
岩石坚固而巨大,像被磨砺过一样锋利。
临危岩而仓皇。
像履虎尾而心寒。
空车轻骑也受到阻碍,不能行进。
恶兽毒虫出没,险恶之极。
没到秋天就遭受严霜,农作物被摧残,一年到头没有收成,民众受着饥饿之患。
卑贱者痛苦,尊贵者不安宁。
其愁苦之状,哪堪一一言表?于是,英明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深怀忠厚刚直之心,数次奏请开通褒斜道石门。
主管官员反驳杨君的奏请,杨君坚持据理力争,百官应从,皇帝终于诏准。
修凿之后,子午道由此而废,石门又可经行无阻了。
修治石门要冲,使之宽敞平坦,此处的环境也变得清爽调和,安定太平。
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上旬,汉中太守王升(字稚纪),亲历褒斜道,追根溯源,为赞扬杨孟文明智、仁爱、贤能的美德,撰文刻石,表彰其卓著的功绩。
赞辞写道:英明之君,美德闪光。
救弊补偏,治理八方。
上顺天道,安抚暴强。
和似春风,严若秋霜。
无偏无私,王道荡漾。
端正不阿,操守高尚。
众人安宁,政从天纲。
辅佐君主,遵礼守常。
娴熟地理,通晓法纲。
言必忠信,执法坚强。
弘扬大节,分明罚赏。
度古知今,谋合朝纲。
除险民安,美名高扬。
石门颂集唐诗《石门颂集唐诗》一、原文:《石门盛景》石门幽径入云深,山映斜阳天接林。
风动松声传古韵,泉流石上作琴音。
二、衍生注释:“石门”这里可以是一个实际存在的被称为石门的地方,有着幽深的小路通往云雾缭绕之处。
“幽径”就是幽静的小路。
“山映斜阳天接林”描绘的是傍晚时分,夕阳映照山峦,远处的天空和山林似乎连接在一起的壮观景象。
“风动松声”指微风拂过,松树发出沙沙的声响,“古韵”表示这种声音似乎带着古老的韵味。
“泉流石上”是清泉在石头上流淌,发出的声音就如同弹奏琴音一般美妙动听。
三、赏析: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石门的盛景。
首句“石门幽径入云深”直接点明石门这个地点,并写出小路直入云间的那种幽深静谧感,一下就把读者带入到一种神秘的氛围之中。
“山映斜阳天接林”则用宏大的画面感拓宽了视野,把夕阳下山河辽远的感觉表现出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那雄浑壮阔的美。
后两句则通过对细微处声音的刻画,从风动松声的古韵到泉流石上的琴音,从视觉转到听觉。
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以动衬静,比如松声和泉声,反而让整个石门显得更加幽静。
情感上表达了对石门盛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作者介绍:从诗的风格来看,作者应是一个热爱自然、内心细腻之人。
也许是经常在山林间游玩,对山水有着独特的感悟力,所以能创作出这样画面感十足又韵味悠长的诗歌。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小李是个摄影师,这天他去一个山区采风。
当他走进一条蜿蜒通向深山的小路时,旁边是参天大树,他突然就想起了那首诗“石门幽径入云深,山映斜阳天接林。
”他感觉眼前的场景就像是诗里描绘的画面一样。
于是他调整相机参数,拍摄了好几张照片,想要记录下这像石门盛景一样的景象。
例子二:老师在课堂上讲自然景观描写。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他举例说:“就像‘风动松声传古韵,泉流石上作琴音。
’这句诗一样,在描写石门的美景时,风动松声和泉流石上的声音描写就是动态描写,可是却衬托出石门的幽静,这是很巧妙的写法,你们在描写景色的时候也可以借鉴。
石门颂的基本笔法一、石门颂的概述石门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诗体,属于乐府诗的一种。
它起源于南朝梁代,由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所创。
石门颂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优美的诗句而脍炙人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二、石门颂的特点1.结构严谨:石门颂由四句组成,每句五言。
整体上呈现出平仄相间、韵律分明、节奏鲜明的特点。
2.意境深远:石门颂通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示作者对自然界万物之美的感慨和赞美。
同时也能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作者内心深处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3.情感真挚:石门颂在表达情感方面非常真实和直接,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作者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
4.寓意隽永:石门颂所表达的寓意往往非常隽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表达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之余也能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
三、石门颂的基本笔法1. 平仄韵律石门颂的平仄韵律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整首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平仄是指诗句中字音的轻重变化,一般分为平声和仄声。
韵律则是指诗句中字音的押韵方式,一般按照平声和仄声进行押韵。
2. 形象描写石门颂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因此形象描写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出来的美丽景色。
3. 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石门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所表达出来的喜怒哀乐。
4. 寓意思考石门颂往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抒发作者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通过诗歌中蕴含的寓意,使读者在欣赏诗歌之余也能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
四、石门颂的经典名篇以下是几首脍炙人口、被广泛传诵的石门颂名篇:1.《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登高》 -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石门颂》原石刻全文对比
《石门颂》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它分别刻在两块石碑上,一块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块则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这
两块石碑的内容有一些差异,我将分别对它们进行对比。
首先,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碑上刻有的《石门颂》内容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碧透,百舸争流。
急雨云飞,破瓦重叠;疏风带月,冷光初上。
壮
观秀丽,天地一色;如此良辰美景,与朝霞夕阳,争辉。
——谁知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
而台湾故宫博物院的石碑上刻有的《石门颂》内容是,“独立
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急雨云飞,破瓦重叠;疏风带月,冷光初上。
壮观秀丽,天地一色;如此良辰美景,与朝霞夕阳,争辉。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
从对比可以看出,这两块石碑上刻有的《石门颂》内容基本一致,只有一个字的微小差异。
这种微小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文字的传
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者受到文物保存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
两块石碑上刻有的《石门颂》内容是相似的,都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这些微小的差异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部名篇的内涵。
石门颂高清字帖及释文石门颂,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之一,也是儿童必学的经典课文之一。
这首颂诗由中国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王之涣所创作,被誉为花间四季之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石门颂的高清字帖及释文的相关参考内容:【石门颂字帖】石门颂是一首由26个汉字组成的诗,整体布局平衡,字形古朴,线条流畅,非常适合用作书法练习。
以下是石门颂的高清字帖,供参考:【石门颂释文】石风急天高猿啸哀,门渚清沙白鸟飞回。
桂无边落木萧萧下,杨不尽长江滚滚来。
残万里悲秋常作客,阳百年多病独登台。
中艰难苦恨繁霜鬓,华潦倒新停浊酒杯。
举江城子弟多才俊,似卷土重来纷纷说。
重射覆膜明星正照,门花寒杂暖晓窗明。
溪欲将轻骑逐轻策,涧年年岁岁花相似。
汉属船满海风雨阔,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石门颂释文分析】石门颂描述了孤独、苦难和坚韧的主题,以自然景物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状况的忧虑与期望。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写出了悲凉的秋天景色。
这一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同时也寓意着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描写江河的清澈与沙洲的白皙,表达了自然景色的美好。
可是,鸟群飞回的动作又带给人们一种离别的感觉。
第三至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自然景象来寄托自己的意愿和主张,表达诗人对国家贫困和人民疾苦的关怀。
第五至第六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描述的是诗人胸怀壮志,却屡次身处逆境。
通过这些描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境况的忧虑与希望。
第七至第八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反映了诗人所受的苦难和困境,同时也宣示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九至第十句“江城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纷纷说”,诗人称赞了江城子弟们的才华横溢,具备化解国难的智慧和能力。
第十一至第十二句“射覆膜明星正照,花寒杂暖晓窗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期望。
最后两句“欲将轻骑逐轻策,年年岁岁花相似”,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石门颂》简介、全文、注释、译文简介《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杨厥碑》。
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无名氏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内容为颂扬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之功。
碑文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石门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
全文共655字。
是摩崖汉隶,“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
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
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
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
《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
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
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
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他与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力弱者不能学也。
”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二字,就取自于《石门颂》。
该刻被称为草隶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
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
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
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石门颂》刻字书写较随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为后世书家所珍爱。
《石门颂》是我国著名摩崖石刻之一,与陕西略阳《邮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东汉三颂”。
《石门颂》为隶书成熟时期纵逸奔放书风的代表作品,一方面具有汉隶的典型风格,字形扁方,转折、波磔较为明显,反映出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由篆而隶的嬗变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符号化、抽象化、造型的浪漫性和装饰意味及用笔上的抒情与夸张——节奏感、运动感的强化,体现了书刻者书法表现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石门颂》继承了古隶的率意性与篆书的简洁性用笔,以圆笔为主,并把方笔与圆笔巧妙地融合,富于变化.起笔逆锋,含蓄蕴藉;中间运笔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回锋,少有雁尾而具掠雁之势。
笔画圆劲流畅、古厚含蓄而富有韧性,毫无矜持做作。
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
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
从碑文的布局来看,《石门颂》与众不同的是,在全碑22行中,每行字数或30字或31字不等,形成纵有行,横则不一定成列的错落格局。
《石门颂》正是以她不拘一格,随意发挥的艺术气质为后人所称颂。
正是由于《石门颂》这种自由的书写方式使得大量的通假字及多音字在碑文中被广泛使用。
《石门颂》称为草隶,始于康有为。
他认为,汉隶有“篆、楷、行三体,《郙阁》、《夏承》等为隶中之篆;《张迁》、《孔彪》等为隶中之楷;《杨孟文》(即《石门颂》)等为隶中之草。
”可见汉隶又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更趋成熟。
同时,也可从此碑中看出这时的书法上承篆隶,下启行草的时代过度特点。
原文及翻译原文(碑额)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注释:此颂为汉中太守王升为歌颂原司隶校尉犍为杨涣开通褒斜道的功勋所刻。
“司隶校尉”:官名,汉武帝征和年间初置。
“犍为”:郡名。
“杨君”:指杨涣,字盂文。
犍为郡武阳县人。
武阳县在今四川彭山县东。
曾任尚书中郎、司隶校尉,任职期间,“甚有嘉声美称”。
因碑文中有“武阳杨君厥字孟文”字样,《水经注》、欧阳修等称此碑为“杨厥碑”,误。
此处“厥”字为语助词,非人名也。
原文: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
泽有所注,川有所通。
斜(碑作“余字)谷之川,其泽南隆。
八方所达益域为充。
注释:“坤”,《说文》:“地也”,与“乾”所代表的天相对。
“股躬”,有人认为应即“股肱”,古代“躬”“肱”通用。
也有人认为“股”指四肢,“躬”指身躯。
“余谷”即“斜谷”,宋欧阳修《集古录》云:“以余为斜,汉人皆尔”。
斜谷,指今陕西终南山之山谷。
南口曰褒,在褒城县北,北口曰斜,在郿县西南。
《括地志》云:“斜水源出褒城县西北衙岭山,与褒水同源而流派。
”《汉书·沟洫志》:“褒水通沔,斜水通渭。
”“隆”:盛大、高起。
“城”:益州领域。
“充”:《隶释》:“以充为冲”充,充足。
译文:像神灵一样的乾坤早以将位置排定,这里是河川和水泽的胜地。
泽均有所流注,川亦有所沟通。
斜谷的河川,其水泽在南郡变得十个盛大,通向四面八方,充盈于整个益州。
原文:高祖受命,兴于汉中。
道由于午,出散入(碑误作“人”宇)秦。
建定帝位,以汉氏(原种作“诋”)焉(焉字别写)。
后以子午,途(途字别写)路涩(别写)难。
更随围谷,复通堂光。
凡此四道。
阂(碑作骸垓)隔(别写)尤艰。
注释:“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楚汉相争时,霸王项羽曾“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今汉中市)。
”〔见《汉书·高帝纪》)可见汉中是其发祥之地。
“道由子午”:指子午道。
《前汉书王莽传》:“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
师古注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
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
”“出散入秦”:散,指散关,出散关,即可进入秦地。
“围谷”“堂光”:皆地名。
汉中至秦川共有四条通道,除子午道和褒科道外,尚有城固至周至的谠骆道和沮县至陈仓的陈仓道。
“围谷”和“堂光”分别在此二道上。
译文:昔日汉高祖刘邦接受项羽之封.由汉中起家,经过子午道和出散关进入秦地,建立和奠定了称帝的基础。
汉朝的名称,也由此确定下来,。
后来由于子午道路途艰涩,又有经过围谷、堂光的两条道路开通,但这四条道路都存在隔阂.通行都极困难。
原文: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原碑作余),凿通石门、中遭元二,西夷虐(别字)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
上则悬(碑为县字)峻,屈曲流(别写)颠;下则入(碑作人字)冥(别字),倾(别字)泻(碑为写字)输渊。
注释:“永平”:东汉明帝年号,“四年”:公元61年。
“诏书开斜”:永平四年的诏书失载。
但《搐君开通褒科道》石刻载:“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
可能即指这次诏书。
“元二”:有人释为“元元”,误。
应指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公元107—108年)。
《后汉书. 邓君传》云:“永初元年夏.凉郡畔羌,摇荡西州,诏骘将羽林五校士击之,(二年)冬班师,迎拜为大将军”。
与下面“西夷虐残”相合。
实际这只是开始,动乱持续达十年之久。
“循”:依照,遵守。
“冥”:昏暗、深沉。
译文:到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
皇帝下诏,开通褒斜道、凿通石向。
中间遭遇到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共元107-108年)的动乱。
西夷十分虐残,桥梁被破坏而断绝。
复用子午旧道。
上面悬崖峻峭,屈曲细流淌漾于巅峰;下方则深入冥渺,倾泻输注于深渊。
原文:平阿淖(别字,一释泉字)泥,常荫鲜晏。
木石相拒(碑作距),利磨确盘(别字),临危枪砀,履尾心寒。
空舆轻骑,滞(别写)碍(别写)弗前。
恶虫弊(别字)兽(碑作狩字),蛇蛭泰螨(别字)。
末秋截霜。
嫁苗禾(别写)残。
终年不登,匮馁之患。
卑者楚恶(别写),尊看弗安。
愁苦之难,焉可具言。
注释:“阿”。
丘陵、曲隅。
“晏”:“温也,阳也“磨”:磨砺。
“确”;坚固。
“盘”:厚重的巨石。
“枪砀”:抵碰、摔跌。
一说为“枪唐”,即利器。
“履尾”:《易·履》“履虎尾,(啮咬)人凶。
”“恶虫葬兽”:“虫”:《说文》“一名蝮”。
是一种毒蛇。
恶虫当指此类。
“弊”一说即“憋”。
《广雅. 释制》:“憋,恶也。
”可见弊兽亦即恶兽。
“蛭”俗称马蟥,喜食人血。
“螨”,一说通万,“万”,《说文》:虫也。
亦即毒蛇之类。
螨,现在一般指螟铃虫。
与此处所说”恶虫”不符,前人已有辨说。
“匮”:乏也;竭也“馁”:饥也。
“楚”:“辛楚,痛也。
译文:不管是平地或者丘壑,均已陷于泥淖。
常年阴暗,鲜见阳光。
残破的木架与石柱相互抵拒,尖利的技桠和巨大、坚固的石面相互摩擦。
面对这样的险境,使人跌摔碰撞,好像模到了老虎的尾巴,令人心惊胆战。
即便是空车单骑,也被阻滞,不能前进。
这里有恶虫凶兽横行,有剧毒的蛇蝎之类出没。
来到秋季,已降霜雪,庄稼很早就已夭亡,终年不得收获。
贫困、饥饿的灾患,使平民们十分痛苦,尊贵之人也深感不安。
其愁苦之状,真是难以说得周全。
原文:于是明智(碑作知),故司隶校尉犍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奏请。
有司仪驳(别字)君遂执争,百僚(别字)咸从,帝用是听。
废子由斯,得其度经。
功饬尔要,敞而晏平。
清凉调和,烝烝艾宁。
注释:“司隶校对楗为杨君,厥字孟文”等情况见篇首所注。
“伉”:强也.健也。
“有司”:指主持会议的人。
“子”:指子午道。
“度经”:谓褒斜道再度可以经行。
“晏”:安也。
译文:于是我明智的同乡、原司隶校尉、犍为武阳的杨君孟文,以深厚、执著的忠诚之心,多次上奏皇上(建议重修褒斜石门)。
主持会议的官员提出反驳意见,杨君则据理力争,百官司僚都被说服,皇帝也听从了他的建议。
从此子午道才被废止,(褒斜道)再度开始通行。
其功这是如此重大而显要:使此道(由败坏凋敝到)宽敞明亮、安全平坦。
清凉调和之气充溢,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之势喜人。
原文: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汉中太守、犍为武阳王升字稚纪。
涉历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智(碑作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
其辞曰:注释:“建和”为东汉桓帝年号、“二年仲冬上旬”。
相当公元148年12月中旬。
“王升”为杨孟之同乡,时任汉中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