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1
- 格式:doc
- 大小:175.00 KB
- 文档页数:31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科学的心理观(心理的实质)目标要求:通过学习理解心理的实质、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和条件反射学说记忆:神经系统的结构;脑的结构;大脑皮层的四个叶;条件反射的分类及代表人物;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和规律。
理解并论述:科学心理观的形成;心理的实质。
第一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心理观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心理是世界的本原 1、主观唯心主义的心理观:客观事物是由心理决定的 2、客观唯心主义的心理观:客观事物是由绝对精神决定的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心理是物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 1、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心理观 2、近代机械的唯物主义心理观和庸俗的唯物主义心理观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科学的心理观)(1)心理是脑的机能(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主观能动的反映(4)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第二节心理的实质(科学的心理观)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物质奇观。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一)心理的生理基础――脑是心理的物质器官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神经网络脑(心理的物质器官)心理是脑的反应机能 1、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的细胞1891年, Waldeyer 神经元的结构 : 树突,轴突,胞体功能:接受和传递信息(1)神经元即神经系统的细胞,简称神经细胞神经元的结构 : 树突,轴突,胞体功能:接受和传递信息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神经系统由静息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细胞内的电传导:静息电位通透性变化动作电位局部电流细胞间的化学传导:在突触间通过神经介质传递:兴奋型,抑制型.神经元的种类:内导神经元:收集体内外刺激传到中枢外导神经元:将中枢信息传导肌肉和腺体中间神经元:组成微回路,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2神经胶质细胞: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线路;为成熟的神经元提供支架;形成髓鞘,起绝缘作用.神经冲动准确快速的传递,为行为的分化提供了条件;提供营养,恢复损伤,防止毒素入侵.神经回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发散式聚合式环式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神经系统由静息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细胞内的电传导:静息电位通透性变化动作电位局部电流细胞间的化学传导:在突触间通过神经介质传递:兴奋型,抑制型. 2 、脑的结构和功能脑的进化: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干网状结构1生命中枢的作用 Medulla Oblongata( 延髓 ) 锥体交叉、桥脑(心跳、循环、呼吸)2控制大脑的兴奋水平,维持注意.网状激活系统(非特异性传导)下丘边缘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成情绪激活系统高级进化产物(哺乳动物及以上动物才有) Septal area 隔区曾认为是快乐中枢 Amygdala 杏仁核参与情绪过程(学习和识记情绪事件) Hippocampus 海马记忆(不能记忆新的信息)大脑皮质1800 cm2 ,有大量的沟回.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边叶,胼胝体额叶,思维,动机,计划,性格.颞叶,听觉功能,长时记忆顶叶,运动指挥与协调枕叶,视觉功能 Lobes of the Cerebral Cortex The Frontal Lobes( 额叶 ) The Parietal Lobes( 顶叶 ) The Occipital Lobes( 枕叶) The Temporal Lobes( 颞叶) Hemispheres 大脑半球Longitudianal fissure 纵向裂 Corpus callosum 胼胝体 Central fissure 中央裂大脑功能的模块化 Broca area Wernicke area 视觉区听觉区嗅觉区Somatosensory cortex 躯体感觉区 Motor cortex 运动(言语)区大脑半球功能单侧化 Split-Brain Studies 割裂脑的研究 (Sperry )左半球:语言功能.听,说,读,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右半球:空间关系,欣赏艺术,情绪,神经 ---- 体液调节感受器 - 传入纤维 - 中枢 - 传出神经 - 内分泌- 血液 - 效应器感受器 - 传入纤维 - 中枢 - 脑垂体 - 内分泌 - 血液 - 效应器 The Interaction of Biology and Mental Process 外伤导致心理障碍心理活动是否导致脑结构或功能改变?社会地位能够影响大脑的结构蕴藏着生命中无数秘密的大脑,一直都吸引着科学家们不懈的探索。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科学的心理观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元1、神经元的结构2、神经元的功能兴奋功能:神经元接受刺激而进入活动状态的功能。
整合功能:细胞体把各方面传来的兴奋加以整合,使兴奋加强或减弱。
传导功能:细胞体把整合后的兴奋作为神经冲动沿着轴突传向下一个神经元。
3、神经元的分类4、突触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是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出和传入信息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控制人的全部行为,包括从眨眼到解决复杂的符号逻辑问题。
躯体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在神经活动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传入神经纤维把来自感受器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另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官。
它们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
植物性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主要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腺体极其它一些平滑肌,象体内脏器的运动变化、呼吸、心跳、消化、排泄、分泌都是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来控制的。
它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脊髓脊髓上接脑部,外连周围神经,31对脊神经分布于它的两侧,脊髓的活动受脑的控制。
功能是传导上行和下行的神经冲动,调节简单的反射活动,如排泄,膝跳反射等。
脑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脑的结构与功能脑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通常把延脑、桥脑、中脑合称脑干。
另外还有两个结构也很重要,分别是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
延脑延脑上接桥脑,它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联系,它支配着心跳、呼吸、咀嚼、吞咽、唾液分泌、呕吐、喷嚏、咳嗽等活动,因此又叫做“生命中枢”。
桥脑桥脑在延脑的上方,位于延脑与中脑之间,是调节肌肉紧张和某些内脏活动的反射中枢,它主要就是调节面部肌肉的运动,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桥脑之间,是视觉和听觉的低级中枢,对调节骨骼肌肉的紧张度,对姿势的调节,运动的协调和定向反射有重要作用。
间脑间脑位于大脑的两半球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主要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是皮质下较高的感觉中枢,除嗅觉外,所有的感觉信息都先传送到丘脑,进行初步的加工,再由丘脑传送到大脑皮质的各感觉中枢。
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重要控制中枢,主要机能是控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正常的代谢,以及饥饿、渴、性等生理活动,也是情绪反应的重要中枢。
小脑小脑是调节和校正肌肉的紧张度,以便保持身体平衡,维持身体姿势,保证动作正常运行,小脑受损会导致运动失调。
网状结构在脑干的中央部分,有些神经核团和神经纤维交织形成网络,叫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可分为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上行系统控制着觉醒和意识状态,对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关系,下行系统对肌肉紧张有易化和抑制的作用,两种调节系统的协调活动维持了大脑功能的正常运行。
边缘系统边缘系统位于大脑和脑干的边缘,其功能不仅与嗅觉有关,且与一系列的内脏活动、躯体活动、情绪活动有关。
大脑大脑位于间脑之上,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因此,我们通常将大脑称为高级神经中枢。
大脑的结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总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约为脑的总重量的70%左右。
在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一层2~5毫米厚的灰质,叫大脑皮层或皮质,总面积约2200厘米~2600厘米,约140亿个神经细胞。
大脑半球表面布满了深浅不同的沟或裂,沟裂之间的隆起称回,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主要的沟裂将大脑半球分了四个叶。
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二、心理是脑的机能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概念反射弧、反射环反射的种类: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系统性:动力定型、两种信号系统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兴奋过程、抑制过程基本规律: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来自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的具体程序是:反射弧感觉器官感觉神经(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脑或脊髓)运动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官反射环反射弧的终末环节并不意味着反射活动的结束,在通常情况下,由效应器官产生的反应动作又将成为对有机体的一种新鲜刺激,并引起一定的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反射“环形”通路。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又称为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下来的反射活动,它是有机体的本能行为。
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叫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射活动的调节中枢在脊髓和脑干等低级中枢。
无条件反射主要有五种:食物反射、内脏反射、防御反射、朝向反射、性的反射。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而建立起来的反射。
条件反射包括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
条件反射的神经机制两种条件反射的异同点经典性条件反射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
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就出现铃声,这样结合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
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食物结合,铃声已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即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
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反射就是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把一只饿鼠放入实验箱内,当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即喂食以强化这一动作,经多次重复,鼠即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训练动物只对某一个特定信号,如灯光、铃声出现后,作出踩杠杆的动作,才给以食物强化,这类必须通过自己某种活动(操作)才能得到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生理机制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
无条件刺激物和无关刺激分别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两个兴奋点,其中无条件刺激物所引起的兴奋灶比较强,而无关刺激物所引起的兴奋灶比较弱,这两种刺激物在多次结合的过程中,较强的兴奋灶吸引较弱的兴奋灶,并且较弱的兴奋灶通过扩散,最终在两个兴奋灶之间形成了在功能上的暂时接通,从而无关刺激物变成了条件刺激物,当它单独作用时,引起的兴奋可沿暂时神经联系引起无条件反射皮层区的兴奋,而发生相应的反射活动。
两种条件反射的异同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
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地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但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
另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后;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在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中,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
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只要有关刺激一旦出现,人们就表现出一系列的自动化的动作反应,这就是动力定型(简称动型)。
动力定型的特点是当它已经形成后,一旦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自动地出现。
所以动力定型又称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
动力定型形成后可以大大节省我们的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减轻我们的负担而提高功效。
两种信号系统1927年巴甫洛夫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
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兴奋过程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
抑制过程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
抑制过程可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两大类非条件性抑制非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
非条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两种1.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中的条件反射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如突然出现强声,立刻使原来的活动受到抑制。
巴甫洛夫对外抑制的解释是额外刺激的出现引起皮层相应部位较强的兴奋时,这个新的兴奋中心增强了它对周围皮层区域的抑制,使原来的条件反射被抑制。
2.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使抑制发展,这叫超限抑制。
这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或进入抑制状态,借以保护脑细胞,使其免受损坏,因此超限抑制又叫保护性抑制。
人在过度疲劳时的睡眠,病儿的沉睡,动物的“假死”,都是超限抑制的表现。
条件性抑制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1.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称为消退抑制2.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类似的刺激物不强化,使类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和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在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和抑制的强度过强或过弱时,易于扩散;当它们的强度适中时,就容易集中。
例如,当人体某处受到非常重的打击时,浑身都感到震颤,这说明强兴奋易于扩散;当身体某处的皮肤受到轻微的触摸时会感到浑身发麻,这说明弱兴奋也易于扩散;而只有中等强度的皮肤刺激,我们对它感觉的定位才最分明,这说明中等强度的兴奋易于集中。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一)、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1、心理一方面反映客观现实的性质和特性,一方面反映着人对现实的关系和态度。
2、个人经验左右着对现实的反映。
3、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
(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1、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人的行动的必要条件。
2、人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活动中发生,形成的。
3、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否正确,也可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和校正。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一、感觉概述(一)什么是感觉1、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