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字帖集字诗九首
- 格式:docx
- 大小:571.56 KB
- 文档页数:3
石门颂字帖的原文及释文原文: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
泽有所注,川有所通。
斜(碑作余字)谷之川,其泽南隆。
八方所达益域为充。
高祖受命,兴于汉中。
道由子午,出散入(碑误作“人”字)秦。
建定帝位,以汉氏(原种作“诋”)焉(焉字别写)。
后以子午,途(原碑涂加艹上下结构)路涩(原碑为歮)难。
更随围谷,复通堂光。
凡此四道。
阂(原碑作垓)隔(别写)尤艰。
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原碑作余),凿通石门、中遭元二,西夷虐(别字)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
上则悬(原碑为县字)峻,屈曲流(别字)颠;下则入(碑作人字)冥(别字),倾(别字)泻(原碑为写字)输渊。
平阿淖(别字,一释泉字)泥,常荫鲜晏。
木石相拒(原碑作距),利磨确盘(别字),临危枪砀,履尾心寒。
空舆轻骑(原碑奇为竒),滞(原碑氵为辶)碍(别写)弗前。
恶虫弊(原碑加草字头)兽(原碑作狩字),蛇蛭毐螨(别字)。
末秋截霜。
嫁苗禾(别写)残。
终年不登,匮馁之患。
卑者楚恶(别写),尊看弗安。
愁苦之难,焉可具言。
于是明智(碑作知),故司隶校尉犍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奏请。
有司仪驳(别字)君遂执争,百僚(别字)咸从,帝用是听。
废子由斯,得其度经。
功饬尔要,敞而晏平。
清凉调和,烝烝艾宁。
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汉中太守、犍为武阳王升字稚纪。
涉历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智(原碑作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
其辞曰:君德明明,炳(别写)焕弥光。
刺(别写)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绥亿御(碑作衙)强(碑作作彊)。
春宣圣恩,秋贬若霜。
无偏荡荡,贞雅(原碑牙似楷书耳为篆书隶变,非耳)以方。
宁静蒸庶,政与乾通,辅主匡君。
循礼有常。
咸晓地理,知世纪纲。
言必忠义,匪石厥章。
恹(别写)弘大节.谠而益明。
揆往卓今,谋合朝情。
释(别字)艰即安,有勋有荣。
禹凿龙门,君其继踪。
上顺斗(似升字)极,下答坤皇。
自南自北,四海攸通。
君子安乐,庶士说雍、商人咸西嘻,农(别写)夫永同。
石门颂高清字帖
《石门颂》是汉宋古诗中的一首名篇,原作者不详,传说是晋代学者裴迪所作。
此诗讲述了赴石门之旅的深切感慨:走过长河,铺满清露,暮色苍茫;山气入画,人文古色,湖光秋波。
诗中提出了追求高尚文化和美好生活的理念,全诗节奏优美动听,情致深邃,思想深刻。
石门颂
长河横穿,满面落英,夜阑淅沥;
披衣上山,芳草连片,日色凋零。
湖月明媚,山光碧窗,暮色逼仄;
芳草芬芳,秋波澄澈,人文古色。
明月当空,清风送愁,念赴石门;
看舟樯槛,山桥横枝,满目苍翠;
砥砺前程,乘风破浪,贪欢殊途,
聊期初心,披褐重随,心灵偃息。
折芳蔷薇,薰衣草香,崔嵬斜映;
烟柳相继,芳田成山,湖边归来;
引得钓者,两三星火,萤火相赠,
烟竹傍晚,篝火轻舞,胜却此地。
嗟余文明,求古慧贤,扶携今宅;
浮沉自苦,跃然天地,凌烟万象;
临风垂纶,罗袜冠盖,腰悬霜剑,
奋志攀虎,信念推龙,智勇披荆。
石门颂全碑和译文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石门颂)全碑【译文】坤灵确立天下大势,川泽像人体的股肱分布于大地。
湖泽灌注,江河流通。
褒水南流,水流丰盛,流向四面八方,褒斜道是通向益州的要冲。
汉高祖刘邦接受天命,兴起于汉中。
他从关中出走汉中时,走的是子午道;定三秦时,经褒斜道,出大散关,暗度陈仓,直抵咸阳。
后来因为子午道通行艰难,于是又有经过围谷、堂光的两条道路开通。
这样,从关中到汉中就有子午、褒斜、围谷、堂光四条通道,但通行都比较艰难。
从永平六年到永平九年,汉中太守鄐君曾用四年时间开凿褒斜道石门。
后来先零羌叛乱,通行四十多年的褒斜道被毁,所以,又不得不沿着子午道通行。
道谷中,上面悬崖险峻,水流屈曲,自巅飞流而下。
下面峪谷幽暗,倾泻而下的飞流直落深渊。
平阿之地因水而泥泞,山谷阴暗,少见天日。
栈道已毁,只有余柱支撑在岩石上。
岩石坚固而巨大,像被磨砺过一样锋利。
临危岩而仓皇。
像履虎尾而心寒。
空车轻骑也受到阻碍,不能行进。
恶兽毒虫出没,险恶之极。
没到秋天就遭受严霜,农作物被摧残,一年到头没有收成,民众受着饥饿之患。
卑贱者痛苦,尊贵者不安宁。
其愁苦之状,哪堪一一言表?于是,英明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深怀忠厚刚直之心,数次奏请开通褒斜道石门。
主管官员反驳杨君的奏请,杨君坚持据理力争,百官应从,皇帝终于诏准。
修凿之后,子午道由此而废,石门又可经行无阻了。
修治石门要冲,使之宽敞平坦,此处的环境也变得清爽调和,安定太平。
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上旬,汉中太守王升(字稚纪),亲历褒斜道,追根溯源,为赞扬杨孟文明智、仁爱、贤能的美德,撰文刻石,表彰其卓著的功绩。
赞辞写道:英明之君,美德闪光。
救弊补偏,治理八方。
上顺天道,安抚暴强。
和似春风,严若秋霜。
无偏无私,王道荡漾。
端正不阿,操守高尚。
众人安宁,政从天纲。
辅佐君主,遵礼守常。
娴熟地理,通晓法纲。
言必忠信,执法坚强。
弘扬大节,分明罚赏。
度古知今,谋合朝纲。
除险民安,美名高扬。
《石门颂》注解《石门颂》[一]《石门颂》是著名汉隶摩崖刻。
东汉建和三年(公元148年)书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崖壁上。
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
此处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
有人整理出其书法尤著者十三品,此刻石及《石门铭》即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七十年代初期.因修水库,此刻石和其他刻石一起被凿刻下来,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又称《杨孟文颂》。
原刻为竖立长方形。
通高26l厘米,宽205厘米,22行,行30或31字。
总共655字。
前人对此摩崖书评价极高。
如清人张祖翼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鸡,飘飘欲仙。
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康有为认为:“《扬盂文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科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
”此刻看似平常,实极浑厚自然,笔画、结字都有非常丰富的变化。
其中“升”字,“此”字,特别是“命”字末笔,拖笔极长,同某些汉简写法相似,这在碑刻中是极少见到的。
此碑刻字甚多,有些字虽非别字,但写法也很不规范。
本释文均用规范的简化字写出。
鉴于原碑拓本十分请晰,为了避免重新造字,仅在别字处注明(借代写“别字”。
系本字,写法不规范者写“别写”)。
别字写法.可直接看原碑即可。
原文:(碑额)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注释:此颂为汉中太守王升为歌颂原司隶校尉楗为杨涣开通褒斜道的功勋所刻。
“司隶校尉”:官名,汉武帝征和年间初置。
“楗为”:郡名。
“杨君”:指杨涣,字盂文。
楗为郡武阳县人。
武阳县在今四川彭山县东。
曾任尚书中郎、司隶校尉,任职期间,“甚有嘉声美称”。
因碑文中有“武阳杨君厥车孟文”字样《水经注》、欧阳修等称此碑为“杨厥碑”,误。
此处“厥”字为语助词,非人名也。
原文: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
《石门颂》赏析↑↑点击上面蓝色字书法,免费关注疏旷天岸马野逸云中鹤——《石门颂》赏析文/张俊东古人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这里是指取法的格调和境界要高。
古人还有一个相关论述,取法不下秦、汉。
这里的“秦、汉”有朝代时间的概念,但更多的还是指秦、汉的书法艺术风格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审视书法史,仅以高古这一脉而言,秦、汉时期的书法艺术确实高古、浑厚,而秦、汉以后则日渐衰落了。
《石门颂》摩崖是东汉建和二年(148)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司隶校尉杨涣所写的一篇颂词,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刻在陕西褒城褒斜道南端石门隧道西壁之上。
原刻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书体为汉隶,刻书二十二行,每行三十或三十一字。
1967 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人们乃将此摩崖石刻从崖壁上凿出,1971 年迁其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汉隶中的经典之作,它与《郙阁颂》《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它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审美判断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为从笔法上而言,它是较早使用绞转笔法并充分使用绞转笔法的汉碑;在整体气息上,它以静为主、以动为辅的审美追求在今天依然是传统意义上书法艺术的审美主流。
对一个以书法为专业的人而言,对一些经典的碑帖除了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以外,还时常会出现一种直觉。
笔者第一次看到的《石门颂》石刻的印刷品,印象中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看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几个大字,就为其结字的疏旷野逸,线条的瘦劲和绵绵的流动之美所折服,同时还有一种又激动又吃惊的感觉,似乎在这之前就对《石门颂》非常熟悉,其实之前根本没有看到过。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就是一种缘分和相通。
而且每次翻看《石门颂》的帖子,笔者似乎都能清晰感觉到当时刻石工匠刀法的抑扬顿挫、快疾徐迟与起承转合,甚至连刀的运动、手上的动作和工匠的身姿都仿佛就在眼前,告诉我这个点画、这个字是怎么出现这样效果的,很是神奇。
石门颂高清字帖及释文石门颂,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之一,也是儿童必学的经典课文之一。
这首颂诗由中国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王之涣所创作,被誉为花间四季之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石门颂的高清字帖及释文的相关参考内容:【石门颂字帖】石门颂是一首由26个汉字组成的诗,整体布局平衡,字形古朴,线条流畅,非常适合用作书法练习。
以下是石门颂的高清字帖,供参考:【石门颂释文】石风急天高猿啸哀,门渚清沙白鸟飞回。
桂无边落木萧萧下,杨不尽长江滚滚来。
残万里悲秋常作客,阳百年多病独登台。
中艰难苦恨繁霜鬓,华潦倒新停浊酒杯。
举江城子弟多才俊,似卷土重来纷纷说。
重射覆膜明星正照,门花寒杂暖晓窗明。
溪欲将轻骑逐轻策,涧年年岁岁花相似。
汉属船满海风雨阔,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石门颂释文分析】石门颂描述了孤独、苦难和坚韧的主题,以自然景物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状况的忧虑与期望。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写出了悲凉的秋天景色。
这一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同时也寓意着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描写江河的清澈与沙洲的白皙,表达了自然景色的美好。
可是,鸟群飞回的动作又带给人们一种离别的感觉。
第三至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自然景象来寄托自己的意愿和主张,表达诗人对国家贫困和人民疾苦的关怀。
第五至第六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描述的是诗人胸怀壮志,却屡次身处逆境。
通过这些描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境况的忧虑与希望。
第七至第八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反映了诗人所受的苦难和困境,同时也宣示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九至第十句“江城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纷纷说”,诗人称赞了江城子弟们的才华横溢,具备化解国难的智慧和能力。
第十一至第十二句“射覆膜明星正照,花寒杂暖晓窗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期望。
最后两句“欲将轻骑逐轻策,年年岁岁花相似”,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汉隶《石门颂》高清版《石门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
《石门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
全文共655字。
藏汉中博物馆。
它卷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
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
文辞为王升撰。
《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
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杨厥碑》。
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
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
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
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
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
《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
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
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
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0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该石刻刻于东汉永平九年,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与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石门颂字帖集字诗九首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石门颂》字帖集字诗九首
厦门市教科院魏道劲
一、临书乐事
临字合心空,伉僚其乐充。
案书杓斗下,受益校堂中。
章则隶行异,功夫伯仲同。
情随蛇蛭砀,门入焕然通。
二、归休情事
归休数载过,情释海之阿。
焉废故经属,常欣鲜木禾。
高堂旬执礼,卑稚日相磨。
写字分行隶。
所尊惟永和。
三、厉政清弊
禹部安危事,纵难高更登。
竭诚清积弊,厉政饬僚丞。
褒贬循功过,察听知废兴。
掾官贞与恶,烝庶主辞升。
四、宝地武夷
南方有武夷,至者必心仪。
登极遂知峻,临深攸识危。
清流循谷曲,嘉木荫天垂。
泉注冥踪涩,山光晏午弥。
王城荒勒石,汉县显残基。
宝地特为诵,荣名载“世遗”。
五、今日嘉禾
春城弥晓日,山海丽坤舆。
临泽利商路,出行通履途。
北原魁阁有,西荡静流无。
朝圣八方至,弘经四域输。
卓今尤可豫,揆往乐斯夫。
不用数年尔,嘉禾成大都。
六、嘉禾颂
嘉禾咸曰美,灵地若天然。
四季春长滞,无霜冬弗艰。
人勤农稼易,序顺木苗鲜。
冥海围城下,朝阳位石颠。
涉流听驳奏,徙骑度桥悬。
丽府散山后,垂杨荡泽前。
置基弥百载,开祖万斯年。
就此君休叹,或言上帝偏。
七、文明颂
禹域八荒定,文明开纪元。
书章充泽海,道德朗乾坤。
夫子《六经》注,渊明五斗尊。
《春秋》万年炳,《雅颂》亿人宣。
《史记》署司氏,《楚辞》推屈原。
前贤弘要义,后者得深恩。
作事承仪理,为官闵庶言。
於今复兴路,继往达龙门。
八、西川地颠
西川复地颠,烝庶苦愁叹。
桥断道途截,山夷泥石盘。
弗宁堂所匮,遭虐稼禾亁。
书记匡谋即,相丞躬督安。
凡夫倾奉礼,戎士解危残。
凿通南北碍,开释馁凉寒。
整调无序事,褒贬有司官。
斯患太平度,同心自不难。
九、揆往卓今
历故属余叹,言艰理更残。
守成从不易,造建确终难。
兴汉本烝庶,绝秦匪尔韩。
长平赵公苦,垓下楚王寒。
西北益雍隔,中原曹魏盘。
强梁争股利,仁者辅宁安。
揆往卓今事,贤前恶后官。
识人由大节,休遣拾虫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