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字帖集字诗九首
- 格式:docx
- 大小:8.56 KB
- 文档页数:2
石门颂字帖的原文及释文原文: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
泽有所注,川有所通。
斜(碑作余字)谷之川,其泽南隆。
八方所达益域为充。
高祖受命,兴于汉中。
道由子午,出散入(碑误作“人”字)秦。
建定帝位,以汉氏(原种作“诋”)焉(焉字别写)。
后以子午,途(原碑涂加艹上下结构)路涩(原碑为歮)难。
更随围谷,复通堂光。
凡此四道。
阂(原碑作垓)隔(别写)尤艰。
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原碑作余),凿通石门、中遭元二,西夷虐(别字)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
上则悬(原碑为县字)峻,屈曲流(别字)颠;下则入(碑作人字)冥(别字),倾(别字)泻(原碑为写字)输渊。
平阿淖(别字,一释泉字)泥,常荫鲜晏。
木石相拒(原碑作距),利磨确盘(别字),临危枪砀,履尾心寒。
空舆轻骑(原碑奇为竒),滞(原碑氵为辶)碍(别写)弗前。
恶虫弊(原碑加草字头)兽(原碑作狩字),蛇蛭毐螨(别字)。
末秋截霜。
嫁苗禾(别写)残。
终年不登,匮馁之患。
卑者楚恶(别写),尊看弗安。
愁苦之难,焉可具言。
于是明智(碑作知),故司隶校尉犍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奏请。
有司仪驳(别字)君遂执争,百僚(别字)咸从,帝用是听。
废子由斯,得其度经。
功饬尔要,敞而晏平。
清凉调和,烝烝艾宁。
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汉中太守、犍为武阳王升字稚纪。
涉历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智(原碑作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
其辞曰:君德明明,炳(别写)焕弥光。
刺(别写)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绥亿御(碑作衙)强(碑作作彊)。
春宣圣恩,秋贬若霜。
无偏荡荡,贞雅(原碑牙似楷书耳为篆书隶变,非耳)以方。
宁静蒸庶,政与乾通,辅主匡君。
循礼有常。
咸晓地理,知世纪纲。
言必忠义,匪石厥章。
恹(别写)弘大节.谠而益明。
揆往卓今,谋合朝情。
释(别字)艰即安,有勋有荣。
禹凿龙门,君其继踪。
上顺斗(似升字)极,下答坤皇。
自南自北,四海攸通。
君子安乐,庶士说雍、商人咸西嘻,农(别写)夫永同。
石门颂高清字帖
《石门颂》是汉宋古诗中的一首名篇,原作者不详,传说是晋代学者裴迪所作。
此诗讲述了赴石门之旅的深切感慨:走过长河,铺满清露,暮色苍茫;山气入画,人文古色,湖光秋波。
诗中提出了追求高尚文化和美好生活的理念,全诗节奏优美动听,情致深邃,思想深刻。
石门颂
长河横穿,满面落英,夜阑淅沥;
披衣上山,芳草连片,日色凋零。
湖月明媚,山光碧窗,暮色逼仄;
芳草芬芳,秋波澄澈,人文古色。
明月当空,清风送愁,念赴石门;
看舟樯槛,山桥横枝,满目苍翠;
砥砺前程,乘风破浪,贪欢殊途,
聊期初心,披褐重随,心灵偃息。
折芳蔷薇,薰衣草香,崔嵬斜映;
烟柳相继,芳田成山,湖边归来;
引得钓者,两三星火,萤火相赠,
烟竹傍晚,篝火轻舞,胜却此地。
嗟余文明,求古慧贤,扶携今宅;
浮沉自苦,跃然天地,凌烟万象;
临风垂纶,罗袜冠盖,腰悬霜剑,
奋志攀虎,信念推龙,智勇披荆。
石门颂全碑和译文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石门颂)全碑【译文】坤灵确立天下大势,川泽像人体的股肱分布于大地。
湖泽灌注,江河流通。
褒水南流,水流丰盛,流向四面八方,褒斜道是通向益州的要冲。
汉高祖刘邦接受天命,兴起于汉中。
他从关中出走汉中时,走的是子午道;定三秦时,经褒斜道,出大散关,暗度陈仓,直抵咸阳。
后来因为子午道通行艰难,于是又有经过围谷、堂光的两条道路开通。
这样,从关中到汉中就有子午、褒斜、围谷、堂光四条通道,但通行都比较艰难。
从永平六年到永平九年,汉中太守鄐君曾用四年时间开凿褒斜道石门。
后来先零羌叛乱,通行四十多年的褒斜道被毁,所以,又不得不沿着子午道通行。
道谷中,上面悬崖险峻,水流屈曲,自巅飞流而下。
下面峪谷幽暗,倾泻而下的飞流直落深渊。
平阿之地因水而泥泞,山谷阴暗,少见天日。
栈道已毁,只有余柱支撑在岩石上。
岩石坚固而巨大,像被磨砺过一样锋利。
临危岩而仓皇。
像履虎尾而心寒。
空车轻骑也受到阻碍,不能行进。
恶兽毒虫出没,险恶之极。
没到秋天就遭受严霜,农作物被摧残,一年到头没有收成,民众受着饥饿之患。
卑贱者痛苦,尊贵者不安宁。
其愁苦之状,哪堪一一言表?于是,英明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深怀忠厚刚直之心,数次奏请开通褒斜道石门。
主管官员反驳杨君的奏请,杨君坚持据理力争,百官应从,皇帝终于诏准。
修凿之后,子午道由此而废,石门又可经行无阻了。
修治石门要冲,使之宽敞平坦,此处的环境也变得清爽调和,安定太平。
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上旬,汉中太守王升(字稚纪),亲历褒斜道,追根溯源,为赞扬杨孟文明智、仁爱、贤能的美德,撰文刻石,表彰其卓著的功绩。
赞辞写道:英明之君,美德闪光。
救弊补偏,治理八方。
上顺天道,安抚暴强。
和似春风,严若秋霜。
无偏无私,王道荡漾。
端正不阿,操守高尚。
众人安宁,政从天纲。
辅佐君主,遵礼守常。
娴熟地理,通晓法纲。
言必忠信,执法坚强。
弘扬大节,分明罚赏。
度古知今,谋合朝纲。
除险民安,美名高扬。
何绍基临《石门颂》真迹,全卷何绍基是清代书法大家,诸体兼精,尤其隶、行、楷为最。
若论清人在汉隶上所下的功夫,何绍基可与邓完白、伊秉绶颉颃,甚至下的功夫更大。
他几乎遍临汉碑,有的如《张迁碑》《礼器碑》等还临了上百通之多。
此本所临为著名的摩崖隶书《石门颂》,用笔仍是自家回腕法造就的独特面目,含蓄隽永,在体势上则接近原碑,开阔雄浑,非常值得我们后人揣摩学习。
文末附何绍基之孙何维朴和民国大书法家沈尹默的题跋及释文。
何维朴的行书颇有其爷风范。
释文:先大父六十岁时始专习隶书,于东京诸碑无不临写,日有课程。
《礼器》、《张迁》二碑各临至百余通。
《石门颂》临本差少。
此本后题辛酉八月,正文宗升遐后所书。
大父受文宗特达之知,虽以建言被议,而感恩恋阙之心无时或释,每一语及,辄呜咽不能已已,此则非外人所得知者,因谨记之。
光绪二十有六年庚子(1900年)闰八月,道州何维朴书。
钤印:何维朴、诗孙。
释文:此蝯叟平日书课也。
落笔峻快,意与神会,不规规留心于点画之间,故偶有误处。
然皆易别。
惟“王府君闵谷道危难”句中,“危”字拓失已久,此临依前文涂路“歮难”语补作“歰难”,非是。
曾见精拓旧本,“危”字之形尚依约可辨。
即就近拓谛察之,仍存有“危”形,审是“危”字。
至于文中“隆”字皆略而不书,则避其先德文安公讳也。
文安公亦工书,颇风发,韵流不似蝯叟之朴茂醇古。
余幼时得见其家刻帖四册,先大父有题记。
先大父盖文安公所取士,此帖为其所赠,旧庋长安寓庐中,今则佚矣,殊可惜也。
闻蝯叟所临石门颂曾有刻本,未尝得见,不知文中“危难”字如何临写耳。
约持兄惠示此册,颇获启发之益,辄题数行奉教。
廿九年(1940)四月四日,尹默。
书艺精粹——石门颂集联
书艺精粹——石门颂集联
《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后世简称为《石门颂》)。
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隶书书法作品。
现藏于汉中博物馆。
《石门颂》歌颂了东汉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犍为(今属四川乐山)人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
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高54厘米。
《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
瘦劲,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是汉代颂体代表作。
【原创】石门颂集联注释(补22)6王玉良为了初学联友理解《石门颂集联》注释,不才抛砖引玉,敬请方家指教。
拙作(有原图)可以转载,若出书需经本人联系。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石门颂集联注释石门颂补1、石梁南通斜谷海道西达灵山【简注】斜谷:陕西终南山之谷。
南口曰褒,北口曰斜。
灵山::即陕西凤翔县城西15公里之灵鹫山,以先秦穆公狩猎于此见灵鹫鸟而始名,简称灵山【释意】(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
皇帝下诏,)凿通石梁,向南开通褒斜道;海道向西通达灵山。
2、其文贞雅以丽斯人仁智而贤【简注】贞雅:贞洁文雅。
丽:佳美而不失法度。
斯人:此人。
仁智:仁爱而多智。
贤: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贤明。
贤德。
贤能。
贤良。
【释意】这篇文章标贞洁文雅并且佳美而不失法度;此人仁爱而多智而且有道德的,有才能。
3君子必行忠义庶士道本纲常【简注】忠义:效忠国家,遵守道义。
庶士:旧时指读书人,士子。
纲常:即三纲五常的简称。
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
【释意】君子一定要遵守效忠国家,遵守道义;旧时士子道德本源在三纲五常。
4南北成安平域春秋书大有年【简注】南北:陕西终南山斜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
域:疆界,疆域。
大有年:丰年。
【释意】(终南山斜谷)南北开凿后成为平安地域;《春秋》经书如同丰年一样丰富。
5、美稼秋登万石垂杨春丽六桥【简注】稼:种植谷物。
登:谷物成熟:五谷丰登。
六桥:杭州西湖外湖苏堤上之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释意】种植美好的各种谷物,秋季成熟达万石之多;杭州六桥春光丽日杨柳依依。
6、登山临阿而叹过门废书相从【简注】阿:大陵也。
三国时,管宁、华歆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其门,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释意】登上高山,面临座座丘陵(心驰神往)感叹(大自然太美了);三国时的华歆与管宁同席读书,有乘轩冕门前而,华歆放下书本出去跟从相看。
7、大道垂杨勒归骑平原余日下寒鸦【简注】勒:收住缰绳不使前进。
⽯门颂⾼清字帖、完整拓⽚、原⽯⽯刻图⽚收藏起来⽅便⽤⼿机临帖
摩崖⽯刻的出现有很多说法,有的说周代,有的说商代,但是没有啥可靠的证据。
⽬前根据记
载,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
⽯门颂原刻为竖⽴长⽅形,20⾏,⾏30、31字不等,纵261厘⽶,横205厘⽶。
全⽂共655字。
藏汉中博物馆。
它卷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古⽯门隧道的
西壁上。
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等开凿⽯门通道的功绩。
⽂辞为王升撰。
这批资料王⼩⾪同学可整理的费⼤劲了,觉得有帮助的帮忙转发,⼗分感谢!
* ⾼清字帖
* 完整拓⽚
* ⽯门颂摩崖⽯刻原址图⽚
⾼清字帖
完整拓⽚
原⽯⽯刻
陕西褒城褒斜道南端⽯门隧道仿古栈道。
石门颂集唐诗《石门颂集唐诗》一、原文:《石门盛景》石门幽径入云深,山映斜阳天接林。
风动松声传古韵,泉流石上作琴音。
二、衍生注释:“石门”这里可以是一个实际存在的被称为石门的地方,有着幽深的小路通往云雾缭绕之处。
“幽径”就是幽静的小路。
“山映斜阳天接林”描绘的是傍晚时分,夕阳映照山峦,远处的天空和山林似乎连接在一起的壮观景象。
“风动松声”指微风拂过,松树发出沙沙的声响,“古韵”表示这种声音似乎带着古老的韵味。
“泉流石上”是清泉在石头上流淌,发出的声音就如同弹奏琴音一般美妙动听。
三、赏析: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石门的盛景。
首句“石门幽径入云深”直接点明石门这个地点,并写出小路直入云间的那种幽深静谧感,一下就把读者带入到一种神秘的氛围之中。
“山映斜阳天接林”则用宏大的画面感拓宽了视野,把夕阳下山河辽远的感觉表现出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那雄浑壮阔的美。
后两句则通过对细微处声音的刻画,从风动松声的古韵到泉流石上的琴音,从视觉转到听觉。
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以动衬静,比如松声和泉声,反而让整个石门显得更加幽静。
情感上表达了对石门盛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作者介绍:从诗的风格来看,作者应是一个热爱自然、内心细腻之人。
也许是经常在山林间游玩,对山水有着独特的感悟力,所以能创作出这样画面感十足又韵味悠长的诗歌。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小李是个摄影师,这天他去一个山区采风。
当他走进一条蜿蜒通向深山的小路时,旁边是参天大树,他突然就想起了那首诗“石门幽径入云深,山映斜阳天接林。
”他感觉眼前的场景就像是诗里描绘的画面一样。
于是他调整相机参数,拍摄了好几张照片,想要记录下这像石门盛景一样的景象。
例子二:老师在课堂上讲自然景观描写。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他举例说:“就像‘风动松声传古韵,泉流石上作琴音。
’这句诗一样,在描写石门的美景时,风动松声和泉流石上的声音描写就是动态描写,可是却衬托出石门的幽静,这是很巧妙的写法,你们在描写景色的时候也可以借鉴。
《石门颂》简介、全文、注释、译文简介《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杨厥碑》。
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无名氏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内容为颂扬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之功。
碑文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石门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
全文共655字。
是摩崖汉隶,“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
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
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
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
《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
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
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
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他与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力弱者不能学也。
”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二字,就取自于《石门颂》。
该刻被称为草隶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
《石门颂》字帖集字诗九首厦门市教科院魏道劲
一、临书乐事
临字合心空,伉僚其乐充。
案书杓斗下,受益校堂中。
章则隶行异,功夫伯仲同。
情随蛇蛭砀,门入焕然通。
二、归休情事
归休数载过,情释海之阿。
焉废故经属,常欣鲜木禾。
高堂旬执礼,卑稚日相磨。
写字分行隶。
所尊惟永和。
三、厉政清弊
禹部安危事,纵难高更登。
竭诚清积弊,厉政饬僚丞。
褒贬循功过,察听知废兴。
掾官贞与恶,烝庶主辞升。
四、宝地武夷
南方有武夷,至者必心仪。
登极遂知峻,临深攸识危。
清流循谷曲,嘉木荫天垂。
泉注冥踪涩,山光晏午弥。
王城荒勒石,汉县显残基。
宝地特为诵,荣名载“世遗”。
五、今日嘉禾
春城弥晓日,山海丽坤舆。
临泽利商路,出行通履途。
北原魁阁有,西荡静流无。
朝圣八方至,弘经四域输。
卓今尤可豫,揆往乐斯夫。
不用数年尔,嘉禾成大都。
六、嘉禾颂
嘉禾咸曰美,灵地若天然。
四季春长滞,无霜冬弗艰。
人勤农稼易,序顺木苗鲜。
冥海围城下,朝阳位石颠。
涉流听驳奏,徙骑度桥悬。
丽府散山后,垂杨荡泽前。
置基弥百载,开祖万斯年。
就此君休叹,或言上帝偏。
七、文明颂
禹域八荒定,文明开纪元。
书章充泽海,道德朗乾坤。
夫子《六经》注,渊明五斗尊。
《春秋》万年炳,《雅颂》亿人宣。
《史记》署司氏,《楚辞》推屈原。
前贤弘要义,后者得深恩。
作事承仪理,为官闵庶言。
於今复兴路,继往达龙门。
八、西川地颠
西川复地颠,烝庶苦愁叹。
桥断道途截,山夷泥石盘。
弗宁堂所匮,遭虐稼禾亁。
书记匡谋即,相丞躬督安。
凡夫倾奉礼,戎士解危残。
凿通南北碍,开释馁凉寒。
整调无序事,褒贬有司官。
斯患太平度,同心自不难。
九、揆往卓今
历故属余叹,言艰理更残。
守成从不易,造建确终难。
兴汉本烝庶,绝秦匪尔韩。
长平赵公苦,垓下楚王寒。
西北益雍隔,中原曹魏盘。
强梁争股利,仁者辅宁安。
揆往卓今事,贤前恶后官。
识人由大节,休遣拾虫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