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联解体时的最高领导人是
- 格式:ppt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20
苏联解体的时间轴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发动革命,推翻
俄国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苏维埃联邦共和国。
1922年-成立苏联:俄国、白俄罗斯、乌克兰和高加索三个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成立苏联。
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掌权:苏联领导人列宁逝世,由斯大林
接任总书记职务。
1941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与德国展开激烈的战斗,苏
联军队最终推翻了德国的入侵,并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
量之一。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逝世,引发了苏联国内权
力争斗的开始。
1956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发表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和迫害,引发了苏联国内和国际舆论的震动。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与美国爆发导弹危机,危机最终通过谈判解决。
1970年代-1980年代-冷战高峰期: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冷战达到高峰,核武器竞赛以及政治和军事对抗不断升级。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推行改革
开放政策,试图改革苏联经济和政治体制。
1991年-八一八政变:保守派成员发起政变,试图推翻戈尔巴乔夫政权,但未获成功。
1991年-苏联解体:12月2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解体,苏联世界最终结束。
以上是苏联解体的时间轴,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的过程中,苏联经历了战争、领导人更替、国内改革、国际关系变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这一时间轴的呈现,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对世界政治的影响1985年,苏联的高级领导人更替,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总书记,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政策,试图维持苏联的统一和发展。
但是,苏联还是在1991年解体了。
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这篇文章将探讨这个问题,并分析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一、经济原因苏联的经济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面临危机。
苏联的工业化和军事扩张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改革重点是推动私有化和市场化,以减轻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然而,此时苏联的工人阶级对这种改革并不认同,这使得苏联经济的转型更加困难。
苏联也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的问题,这使得苏联的财政收入不足以应对其需要。
二、政治原因苏联的解体也与政治原因有关。
苏联的政治制度是单一的共产主义党政治制度,民主和自由竞选是不被允许的。
随着苏联经济的瘫痪和人们的怨恨日益增加,苏联权力机构的合法性日益下降。
苏联遭到了多次的社会不满情绪爆发,如莫斯科抗议,这些活动暴露了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三、民族主义和独立运动苏联也面临着民族主义和独立运动的挑战。
苏联的许多少数民族,如波兰人、乌克兰人、哈萨克人等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但是在苏联统治下,他们的权益不被保护。
这导致了民族主义和独立运动的兴起,如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宣言和乌克兰的“橙色革命”。
四、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的影响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联解体为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第二,苏联解体使得原来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实现了独立,创造了新的国家。
这些国家面临着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巨大挑战。
同时,俄罗斯联邦也从苏联解体中获利,它重新获得了作为独立大国的地位。
总之,苏联解体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苏联的解体对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深远而重要。
今天的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力量,仍然是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一方。
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内容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为了二战的胜利给国家埋下了不少弊端,在积累过程中,最好爆发解体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历史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开展的了一些改革,其中包括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经济下对农业和工业的改革,外交上同西欧及美国的关系的调整及对外军事策略的调整等多方面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一些错误决定的,同样使改革出现了偏差,造成了战略上的失策。
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开始对斯大林时代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整改。
2、内容:(1)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2)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3)结果: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失误和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许多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2、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3、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4、外交方面:以贸易为突破口,打破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僵局;采取灵活方式,解决二战遗留问题;发展同西欧国家关系,主动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对美国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
赫鲁晓夫的相关信息: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发展历程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的发展历程,从其建立、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冷战时期到解体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苏联的建立苏联于1917年10月俄国革命后建立,标志着沙皇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的开始。
在这一时期,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国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如土地国有化、工人控制工厂等。
二、苏联的政治体制苏联的政治体制以共产党为核心,实行单一党制。
列宁成立的俄罗斯共产党后来改名为苏联共产党,成为苏联的执政党。
苏联政权采用了苏维埃制度,即工人、农民和士兵代表苏维埃参与政治决策。
苏联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苏维埃最高会议,由各级苏维埃代表组成。
苏联的领导人由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都曾担任过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三、苏联的经济发展苏联在建国初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如战争破坏、农业危机等。
为了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推行了五年计划,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来发展经济。
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的工业产值大幅增长,农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计划经济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等。
四、苏联与冷战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与美国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
冷战期间,苏联与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对抗和竞争。
苏联通过与东欧国家建立社会主义阵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然而,苏联的冷战政策加剧了国内外的紧张局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五、苏联的解体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
经济改革的失败、民族矛盾的激化、政治体制的僵化等问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991年,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解体决议,苏联正式解体为独立国家联合体。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了继承者国家,并继续保留了一部分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苏联解体苏联解体(俄语:Распад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事件作为标志,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为立国69年的苏联划上句号。
苏联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英USSR,俄СССР),由15个加盟共和国和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组成。
苏联解体后分裂出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
查看精彩图册1991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在全苏进行了是否继续保留联盟的全民公投,78%的苏联公民赞同保留联盟,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抵制了公投。
然而,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利用公投带来的政治优势抵制分裂势力,反而站在了叶利钦分裂主义一方,导致苏联局势的急剧转折。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职。
当日18时32分,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69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在克里姆林宫顶上空飘扬的苏联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19时45分,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升上克里姆林宫。
从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8-19事件”后,所谓“新奥加廖沃进程”实际上已难以继续,苏联加速走向解体。
10月初,除波罗的海三国外,苏联的12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共商经济协议。
经过紧张激烈的讨价还价,10月18日,苏联总统和八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莫斯科签署了<<主权共和国经济合作条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没有参加签约,条约规定要保留卢布作为统一货币系统的共同货币的作用,参加国要履行苏联所有的对外经济义务并奉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
但由于条约缺乏政治约束力,很快就成为一纸空文。
11月16日,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宣布了10项总统令,接管了包括贵重金属生产部门在内的一系列属于中央财政金融部门的权力,剥夺了联盟的重要财源,并停止向中央约80个部提供资金。
戈尔巴乔夫夫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语:МихаилСергеевичГорбачёв,拉丁化:Mihail Sergeevich Gorbachev 听(帮助·信息),1931年3月2日-),前苏联政治家,曾于1985年至1991年间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也是最后一位苏联最高领导人。
他是惟一一位在苏联共产党统治时期出生的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的头上有一个显著的胎记,为其广为人知的外貌特征。
早年经历[编辑]戈尔巴乔夫前往东德巡视一座养猪场,摄于1966年6月10日。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斯塔夫罗波尔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谢尔盖·安德烈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是一位联合收割机的操作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退役军人。
母亲在集体农场工作。
戈尔巴乔夫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的法律专业,并在那里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赖莎(又译雷莎,她因患白血病而于1999年去世)。
1953年9月他们结婚,1955年戈尔巴乔夫毕业,两人一同回到戈尔巴乔夫的故乡。
在大学期间,戈尔巴乔夫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并且很快成为了其中的一名积极分子。
1952年21岁的戈尔巴乔夫加入苏联共产党,1966年他35岁的时候他以函授学习的方式获得了农业经济硕士的学位,从此他青云直上。
1970年他已成为农业部部长,次年被选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972年他带领一个代表团赴比利时,两年后他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以及青少年事务执行委员会主席。
1979年他加入苏共政治局。
在政治局内他认识了他的同乡、克格勃首领尤里·安德罗波夫。
安德罗波夫在此后数年内成为戈尔巴乔夫的主要提拔者。
他在党内的地位给予他更多出国的机会,这些旅行很深地影响了他的政见和对社会的看法。
上台后推动民主化改革[编辑]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雷根合摄于美国白宫图书馆。
契尔年科死后,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11日以54岁之龄,当选为苏联最年轻的共产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曾经的苏联及其七个时期的领导人展开全文Soviet Union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俄文,USSR英文),简称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6日解体。
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22,402,200 平方公里),占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而与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故在解体前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现由俄罗斯继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Lenin (列宁时期)1.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列宁:1917年 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列宁的领导下于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
列宁建立了共产国际,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
苏联的缔造者列宁于1924年逝世。
Stalin (斯大林时期)2.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为了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莫洛托夫 -里宾特洛甫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
苏联采取亲德政策,敌视英国、法国和其他盟国,并努力破坏他们抵抗德国的战争。
1941年 6月22日,阿道夫· 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发展历程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事件。
以下是对苏联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
1. 1917年十月革命:苏联的历史始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该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成为苏联的第一任领导人。
2. 俄国内战(1918-1922):苏联成立后不久,俄国内战爆发,持续了四年。
这场内战是布尔什维克政权与反革命势力之间的斗争,最终以苏联的胜利结束。
内战期间,苏联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崩溃。
3. 新经济政策(NEP):内战结束后,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以恢复经济和稳定社会。
NEP允许私营企业存在,但国家仍然控制主要的经济领域。
这一政策带来了经济复苏,但也引发了内部的争议。
4. 五年计划(1928-1932):苏联在1928年开始实施五年计划,旨在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这一计划迅速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但也导致了农业危机和大规模的饥荒。
5. 大清洗(1936-1938):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以清除政府内部的反对派。
成千上万的人被逮捕、监禁和处决,这对苏联的社会稳定和国内外形象产生了巨大影响。
6.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军队进行了艰苦的抵抗,最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重要胜利。
苏联的胜利对整个战争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7. 后斯大林时期: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后,苏联进入了后斯大林时期。
在这个时期,苏联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试图改善苏联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制度。
8. 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的发展历程在1991年结束,苏联解体成为独立的国家。
这一事件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的终结,也代表了社会主义实验的失败。
以上是对苏联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
这一历程涵盖了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的重要阶段和事件。
这段历史对于理解苏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忠告
摘要:
1.戈尔巴乔夫其人及其政治生涯
2.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忠告内容
3.戈尔巴乔夫忠告的现实意义
正文:
戈尔巴乔夫,全名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时期的政治家,曾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争议和变革。
在他的领导下,苏联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其中包括著名的“新思维”改革,以及与美国进行的裁军谈判。
然而,他的改革最终未能挽救苏联的命运,1991 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尽管戈尔巴乔夫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争议,但他对中国的忠告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一次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戈尔巴乔夫表示,中国应该重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过于依赖对外援助。
他认为,中国应该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自身的利益。
戈尔巴乔夫的忠告,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他强调了中国的发展应该以自身为主,这与我国一直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是一致的。
其次,他提到了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这也是我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行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维护自身的利益。
总的来说,戈尔巴乔夫的忠告,既是对中国的提醒,也是对中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