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概率统计青年学者会议
- 格式:doc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9
王梓坤王梓坤于1929年4月21日出生在湖南省零陵县,7岁停学一年回到家乡--江西省吉安县枫墅村.自幼家境极其困苦,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王梓坤父亲王肇基,又名王培成,长年在外经商,受雇为商店店员,辛苦一生.他受教育很少,但勤奋好学,自学了不少古书,写得一手好字.他曾为王梓坤编了一本"字典",按同音分类,如"一,衣,依,益"等字排在一起,后面还抄了一些对联、谜语等(如"黄花岗上黄花女,手执黄花;青草桥下青草鱼,口听青草";"山石岩前古木枯,此不成柴;白水泉下十口田,五口属吾";"两人两土两张口,普遍天下到处有,若是有人猜得着,半斤牛肉一壶酒"(打一"墙"字),还不时寄回来小说(如《西游记》、《民国通俗演义》等).父亲隔几年回家一次,最后一次教王梓坤打算盘.父子感情很深,可惜父亲早逝,那年王梓坤11岁.母亲郭香娥是农村妇女,勤劳一生,对人热情诚恳.全家生活主要靠母亲和兄嫂租种地主的田地度日.他当时年纪虽小,也得劳动.常常天刚亮就光着脚下水田助耕,直到吃过晚饭才能洗脚穿上鞋子.1940年,王梓坤跟村上私塾先生念完初小.由于在祠堂里教书的王少诚老师极力说服和帮助,王梓坤终于冲出了困境,到离家10里外的固江镇内吉安县第三中心小学走读.他自幼聪明好学,也很能吃苦耐劳.在课余、节假日里,他风里来、雨里去,插秧、割稻、打柴、放牛.艰难培养了他朴实的品质,磨练了他坚韧的性格.王梓坤在两年里,走了多少路,干了多少农活,没有人计算过,但他利用走路、放牛、车水的时间看书、算题的事,乡亲们至今还传为佳话.有志者事竞成.王梓坤用两年的辛苦,换来了优异的成绩,数学考试得过多次120分,语文在全县会考中获得第一.王梓坤至今没有忘记故乡对他的抚育之情.1987年,他怀着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家乡后一代的殷切希望,将自己的稿费和科学奖金慷慨捐赠给他的母校--吉安县固江镇枫江小学设立"红枫奖学金",并先后给此小学赠书上千册.1942年,王梓坤考取了吉安中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他无力交纳学费,随时有辍学的可能.在亲友和班主任高克正老师的帮助下,他勉强念完了初中,又考上了国立十三中的公费生.十三中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的重点中学,很多老师是从大地方来的,教学质量高,王梓坤的成绩提高得更快了.王梓坤从中学时代起兴趣就十分广泛,而且特别注意方法问题.高中时他就钻研过《孙子兵法》,并把这本书从头到尾抄了两遍.一本毕业时作礼物送给了同学,另一本一直留在身边.后来他写《科学发现纵横谈》就与此有关.1948年,王梓坤结束了中学生活,他的思想更成熟了,有了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数学.当时他面临考大学的问题,可是身无分文,连赴考的旅费也没有.由于同班同学吕润林的慷慨帮助,他才登上了去往长沙的旅程.这一年暑假,有5所大学在长沙招生,王梓坤都报了名,全考取了.这5所大学中,最好的是武汉大学.他选择了武汉大学数学系,而且获得系里两个奖学金名额之一,从而解决了学费问题.王梓坤在革命的熏陶下,很快提高了觉悟,他还写了"堆在下层的落叶"、"奢侈品论"、"论消费"等文章.前者是短篇小说,发表在1948年《新世纪》杂志上;后者是关于经济学的论文,刊登在1949年武汉《大刚报》上.这些文章在当时是进步的.在大学的四年里,王梓坤还逐步培养了使他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1952年,王梓坤大学毕业时,本来被学校保送去北京大学当研究生,到北京报到时,突然方案改变了,王梓坤被分配到南开大学数学系.从此2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他在南开大学工作了32年,直到1984年才调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校长.王梓坤热爱教育事业,在他心目中,没有什么比亲眼看见一批批新人成长,而其中也有自己的一份辛劳,更有乐趣了.1955年,王梓坤在南开大学任教期间,经推荐考取了留苏研究生,去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攻读概率论.当时国内的数学系还没有这门课,而苏联的5年制本科生从三年级就开始学这门课了.王梓坤在苏联莫斯科大学的学习期限,实际上要完成苏联同专业的研究生累计5年的课程.王梓坤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三年里,他的大部分星期天都是在图书馆和教室里渡过的.假期里,他放弃了去伏尔加河沿岸旅行的机会,留在学校刻苦攻读.他的女友谭得伶(现在是北师大苏联文学研究所教授)当时也在莫斯科大学读书,他们丝毫不敢费时光,而是相互勉励,以优秀成绩向祖国人民汇报.王梓坤在苏联的导师是近代概率论的奠基人柯尔莫戈罗夫和当时还很年青、才华横溢的杜布罗辛,那时莫斯科大学念概率论的研究生在念大学本科时都已写过论文.王梓坤在出国前仅自学过三个月的概率论,现在要从头念起,因此学习任务非常艰巨.杜布罗辛帮助王梓坤订好学习计划,开始念哈尔摩斯的《测度论》,再念杜布的《随机过程论》.杜布罗辛指导很具体,很耐心,王梓坤至今对他满怀感激之情.1958年,王梓坤三年苦心的结晶--《生灭过程的分类》在莫斯科大学的学术答辩会上一致通过,校方授予他副博士学位.王梓坤在莫斯科期间交了很多苏联朋友.结业后,本来可以安排一段时间访友和旅游.但他当时一心想快点回国,报效国家,连学校组织的游览都没去.在苏联期间,王梓坤一直保持着勤俭的作风,结业时节省出的生活费全上缴国家,回国时连-个小杯子也没有买.王梓坤1958年回国,当时正值大跃进.他先到数学所为一位波兰统计学家当翻译.有人告诉他,可以跟这位专家到南方转转,王梓坤无动于衷,马上回南开大学工作了.(二)学术生涯回国以后,王梓坤继续进行概率论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的是一类重要的随机过程,即马尔科夫过程.现实中许多客观对象的演变过程具有偶然性(数学上称为随机性),它的发展前途人们不能准确地预言,只能预测它的各种可能性,这种过程称为随机过程.例如,全世界人口总数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它是随机的.我们不能确切预言10年以后全球的人数,只能须测人数在某一范围内(比方说,在60亿至70亿之间)的可能性有多大,因此人口总数的演变过程是随机过程.类似地,某地区的年降雨量、癌症患者人数、炮弹运行的轨道、液体中微粒所作的布朗运动等等,都是随机过程.由此可见,随机过程是非常普遍的.严格说来,几乎现实的运动过程都有随机性,只是偶然的程度大小不同而已.有一种随机过程,在已知它的现在的情况下,它将来的发展,不依赖于过去的历史,我们称这种随机过程为马尔科夫过程.它是由俄国数学家马尔科夫首先研究的.例如,上面所说的布朗运动、进入到某百货商场的人数、森林中某种动物总数等等,都可近似地看成为马尔科夫过程.马尔科夫过程论是近几十年来数学中很活跃的一个分支,有许多新问题有待人们去探索.如果把这些尚待研究的问题比作一片原始森林,王梓坤则是这片森林的开垦者之一.在中国,王梓坤则是开创这一领域研究的先驱.王梓坤对教学工作同样有浓厚的兴趣.1958年留学回校后,每学期他都讲课和主持讨论班.讲授过数学分析、概率论、随机过程、布朗运动与位势、统计预报等课程.1960年,年刚30岁的王梓坤开始带研究生,以后.除文化革命期间外,这项工作一直没有间断;他的学生中,有多名在80年代中期就已晋升为正教授,其中有两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两名大学校长,很多人都已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与此同时,在王梓坤的主持下,还招了几班进修教师,从而扩大了概率论的教学队伍.这样,从南开大学出来的概率论方面的本科生、研究生、进修教师有相当数量而且不少具有南开大学的严谨、朴实的学风,这与王梓坤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为了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王梓坤把全部身心都投入了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成家以后,夫人在北师大工作,家也安在了北京.他过了26年牛郎织女的生活.王梓坤却庆幸这为他免去了许多杂事,能有更多的时间致力于教学和科研.他的作息时间表里,很少有节假日,有好多次回家探亲,都是除夕那天才上路.1977年.王梓坤由讲师直接提升为教授,这是文革以后全国第一次晋升,只提了两个人(另一人是天津大学的贺家李),香港《文汇报》还作了报导.1984年5月,王梓坤被国务院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他坚持抽暇从事教学和科研,他在当校长的同时,还在北京师大和南开大学带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多名.王梓坤深感校长任务的艰巨.因为它不仅依赖于个人的才智和辛勤,还需要社会的积极支持和领导班子的同心协力.社会像是汪洋大海,大学只是其中的海轮,船能否顺利前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海的波涛.他深信,要办好学校,需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工作人员,还要有足够的经济后盾,这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关于治校方略,王梓坤认为:一所大学首先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要有一个能够调动全校绝大多数教职工积极性的奋斗方向.对于北师大来说,奋斗目标就是要把学校建成国内第一流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的重点师范大学.为达到这个目标,王梓坤和北师大的领导班子提出"高水平、多贡献、严管理、好校风"的十二字方针.他认为:"要创造条件,让学校出更多的名人、名作、名专业.一所学校要有一批名学者、名教授和优秀的管理人员、要有出色的教学、科研成果,还要有较多的名专业,这所学校才能说是高水平的.正像一个剧团如果没有名演员,演不出名剧目,能说是好剧团吗?"关于"好校风"王梓坤认为:"正如文天样所说,'天地有正气'.一所学校的正气就是优良的校风.校风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其中大部分没有文字约束,但大家都会共同遵守和爱护.校风无时、无地不存在,就像在百花丛中,到处可闻到花香一样.学校的校风,对学生的人品、性格、习惯、治学态度的形成,起着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北师大要把它那勤俭、严谨、团结进取、尊师爱生的优良校风保持下去.""喜看新鹰出春林,百年树人亦英雄"这是王梓坤留赠北师大一些毕业生的题字.他说:"教师事业是光荣的事业,也是英雄的事业.欢迎全国更多的优秀青年献身于教育事业." 近年来,北师大正向着'第一流'的目标迈进,其中有着王梓坤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他作出的巨大贡献.1984年底;王梓坤和北京师大的教授们建议设立教师节,他第一次提出了"尊师重教"四个字(见1984年12月l 6日北京日报及12月10日北京晚报),1985年9月10日,我国庆祝了第一个教师节.1981年王梓坤去美国康奈尔(Cornell)大学作学术访问,1985年初他和刘文教授应邀到加拿大巴贾纳(Regina)大学、曼尼托巴(Manita)大学和温尼辟(Winnipeg)大学讲学访问两个月,他们的访问受到这三所大学的各级领导以及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十分热情友好的接待,里贾纳市的华人团体还为他们举行盛大的欢迎会.当地华文报刊报导说:"此次访问,展开序曲,无疑地将增进加拿大中西部平原三所省立大学与中国有关最高学府的科技交流,互益互惠.1987年王梓坤又访问了苏联.1985年,王梓坤到澳大利亚悉尼麦克星(Macquarie)大学参加了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和名誉学者称号的颁授仪式.王梓坤获得这一荣誉学位是由于他在研究概率论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在提倡科学教育和研究方法上所作的贡献.他是该大学30年来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的第六位学者,作为大学校长在澳获得荣誉科学博士还是第二个.国内有几家报纸刊登了这-消息.这些年来,王梓坤先后担任过天津市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数学系副主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概率信息教研室主任;国家科委数学组成员,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才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世界科学》等杂志编委以及"纯粹与应用数学"、"现代数学基础"等丛书编委.王梓坤的为人,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有功而不自居,有傲骨而无傲气.对同行的工作和长处,王梓坤总是充分肯定.至今他还常提到当年的同学齐民友的天资,胡国定、江泽培的能力以及邓汉英的稳重和对他的关心.对多年工作中的合作者吴荣、朱成熹、李占炳三位教授对他的协助,王梓坤更是经常流露感激之情.王梓坤的一段自勉格言充分反映了他的情操:我尊重这样的人,他们心怀博大,待人宽厚;朝观剑舞,夕临秋水,观剑以励志奋进,读庄以淡化世纷;公而忘私,勤于职守;力求无负于前人,无罪于今人,无愧于后人.(三)荣誉称号和获奖情况王梓坤曾获下列奖励和荣誉:(1)1982年获"全国自然科学奖".(2)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3)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4)1981年获"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5)三次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6l,1979,1982).(6)l990年被全国科普作协评为"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7)1988年被澳大利亚麦克里(Macquarie)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并被列入《澳大利西亚和远东名人录》("who's Who in Australasia and the Far East").(8)列入《世界名人录》第152版("TheInternationalwho's who").(9)1984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10)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关于概率论的理论研究王梓坤在数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在概率论方面,他的工作紧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而前进.早在60年代,他就是我国概率论的领袖之一,我国概论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应当归功于他的贡献.概括地说,60年代初,他研究马尔科夫链的构造,彻底解决了生灭过程的构造与泛函分布问题;70年代,他研究马尔科夫过程与位势论的关系,求出了布朗运动与对称稳定过程未离球的时间与位置的分布,并研究地震的统计预报问题,著有《布朗运动与位势》、《概率与统计预报》等书;80年代,他研究多指标马尔科夫过程,并在国际上最先引进多指标奥思斯坦一乌伦贝克过程的定义,并研究了它的性质;90年代初,除继续上述工作外,还从事超过程的研究,这是当前国际上最活跃的课题之一.上述各课题都是当时国际上的重要方向.始终紧随时代的发展,力求在科研重要前沿作出成果,是王梓坤数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分述如下:(1)首创极限过渡的概率方法,彻底解决了生灭过程的构造问题.随机运动从0开始,可一直伸展到无穷远的时刻,因此要决定一随机过程,必须在无限长的时间中观察它的运动(即给出它的全部有限维分布).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就决定随机过程呢?即在短时间内观察到过程的一些所谓"无穷小"特征后,利用这些特征就能决定它在无限长的时间中的行为呢?这就是构造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非常困难.并不是每个过程都能如此,人们首先从一些特殊的马尔科夫过程开始研究,1958年前后,差不多同时,概率论大家W.Feller与王梓坤都研究生灭过程的构造,但方法不同,Feller用分析方法,王梓坤用概率方法(即他首创的极限过渡法),因而各有特色(参见下文例1与例2).正如苏联概率论专家尤什凯维奇在《Transaction Fourth Prague Confereme onlnformation Theorv,Statistical Decision Functions,Randonl Processes》(1965)一书中第381-387页上评论说:"费勒构造了生灭过程在轨道到达无穷以后的各种延拓,…,同时王样坤用极限过渡的方法找出了生灭过程所有的延拓"(请注意"所有的"三字),并在他与邓肯合著的书中加以引用.极限过渡方法后来由一些人所发展.(2)l961年,王梓坤首创用差分方法研究生灭过程泛函的分布以及停时与首达时的分布,得到了深入的结果.这两项工作后来也被国内一些同行所发展,同时也为一些国外大学、研究所所称道.剑桥大学教授肯德尔在评论此项研究时说:"我认为,这篇文章(即下面的论文[3])除作者所说的应用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应用,例如,在传染病研究中…,这问题是困难的,如本文中所提出的技巧是值得研究的"(见MathematicalReview,1962,Vol. 24,A3013).1980年,王梓坤又用递推方法研究积分型泛函,发表了论文[13].此文发表后,收到9个国家(美国、法国、西德、东德、印度、捷克、以色列、荷兰、意大利)的17个单位(大学或研究所)来信,索取此文的单行本.(3)关于马尔科夫过程一般性质(遍历性、零一律、常返性、马亭边界等)的研究(见论文(4,7,8)).(4)1980年以后,研究马尔可夫过程与位势论的联系,发表了论文[11,14,15]及专著[20].1983年后研究多指标马尔可夫过程,见论文[12,16].(5)除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外,王梓坤还开创了我国随机泛函分析方向的研究,见论文[5].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已很多.上述(1),(2),(3)中的研究成果大都总结在王梓坤的专著[19]中.(6)在国内最早研究多指标马尔科夫过程.在国际上最早引进多指标奥恩斯坦一乌伦贝克过程(简记为oup)的定义,并取得了较系统的成果.从单指标过程发展到多指标过程,正如从单变量函数发展到多变量函数,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大大增加.oup是一种重要的随机过程,在物理中有重要应用.但前人只研究了单指标情况,而多指标oup,则是王梓坤首先研究的.后来不少人继续这项研究.目前王梓坤还从事于超过程的研究,已取得了"超过程的幂级数展开"等一些成果.以上各项成果在国内外被引用的次数难以精确统计,估计有上百次.(7)著书多种,其中《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随机过程论》和《生灭过程与马尔科夫链》三本书.从基础到前沿,构成一完整体系,其中第三本主要是王梓坤研究成果的专著,列入科学出版社"纯粹与应用数学专著"第5号,其英文版已由科学出版社与德国Springer出版社联合出版.《MathematicalReview》评论此书说:"这是一本优美、清澈的书".此三书对我国的概率论教学与科研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些大学(如南开大学、北京师大、中山大学等)用作研究生、大学生及教师进修用的教材.(二)关于概率论应用的研究在这方面王梓坤主要做了以下两项工作:(1)地震的统计预报.王梓坤参加并领导南开大学统计预报组的工作,此组首创"随机转移预报方法"、"利用国外大震以报国内大震的相关区方法"等,曾多次报中过一些地震,受到国家地震局重视,并获天津市科技二等奖.结合地震还进行了地极移动的理论研究.(2)与部队同志合作,完成了在计算机上模拟随机过程的研究,提出了理论方案,并编出了计算程序.由于有关方面的规定,此项工作在内部交流,未能公开发表.(三)关于科学方法及科普工作王梓坤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能力.因此,他很注重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特别是著名学者的经验和体会,更能引起他的兴趣.1960年,王梓坤曾给数学系的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做过一次关于学习方法的演讲,引起了广泛的兴趣.30年后还有人提起那次讲演的内容.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王梓坤更加努力收集这方面的材料,加上他对中国文学和历史也有兴趣,于是便把一些人的治学经验、名言以及名诗句统统记了下来.1966年,开始了文化革命,在随后的一些年里,南开大学和全国一样乱成一团,既不让教书,又不准搞理论性研究.闲着没事,王梓坤便把60年代那演讲的内容重新翻出来,加上平日的笔记,归纳整理成一篇文章《科学发现纵横谈》,1977年发表在南开大学学报上,次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单行本.这是一本别具一格的科普读物,数学界老前辈苏步青在《序》中对此书作了确切的评价:"王样坤同志纵览古今,横观中外,以自然科学发展的长河中,挑选出不少有意义的发现和事实,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总结,阐明有关科学发现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探求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应该力求具备一些怎样的品质.这些内容,作者是在"四人帮"形而上学猖溉、唯心主义横行的情况下写成的,尤其难能可贵."苏老还说,"作者是一位数学家,能在研讨数学的同时,写成这样的作品,同样是难能可贵的."《纵横谈》以清新独特的风格,简洁流畅的笔调,扎实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广大读者;书中不少章节堪称优美动人的散文,情理交融,回味无穷,心弦扣动,余音不绝,使人陶醉于美的享受之中.热望探索科学奥秘的年青人,更是竞相争购.一些海外侨胞也纷纷向国内索该书.王梓坤收到的来信就有一千多封.一时间,《纵横谈》畅销国内,短期内再版了四次,发行量达45,万册之多,被称为"科普书林的一奇花".此书曾四次获奖(1979年上海市出版系统优秀读物奖,1981年上海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1981年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1982年首届全国中学生"我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共青团中央曾向青年推荐此书.继《纵横谈》之后,王梓坤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杂志等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数十篇,1985年他又出版了另一本书《科海泛舟》.这些文章都对读者有很大影响.。
主讲专家简介王兆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开大学统计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统计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天津市现场统计研究会理事长,全国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副会长,天津市统计学会副会长,杂志《数理统计与管理》副主编、《数学进展》和《统计信息论坛》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非参数统计和统计质量控制。
已编著或者翻译专著或者教材五部,发表SCI检索论文50余篇。
2000年获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统计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8年获五一劳动奖状。
陈敏,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数理统计与管理》主编,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统计方法应用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
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
先后访问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地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主要研究方向为:时间序列分析、参数和非参数统计中的渐近理论、应用统计和数理金融。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Statistica Sinica"、"Statist.& Prob. Letters"、"Commun.Statist.-Theory Meth"、"J. Statist. of Canadian"、"中国科学"等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和各部委项目20余项。
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
“精品”引领下的大学数学课程建设一、规范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1.集体备课制度:团队分成若干个教学小组,长期坚持只要两人及两人以上任同一门课程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有利于统一要求,有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2.分层次教学制度:针对目前学生层次差别大的实际情况,将“高等数学”分成A、B、C、D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内容的细化,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3.定期教学检查制度:配合学校教学督导组,学院也相应成立了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小组,增强各门数学课程教学的严谨性。
4.青年教师导师负责制:每一名新上岗的青年教师都配备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其教学指导教师,过好教学关,等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全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工作的平稳有序开展,更是为追求卓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苦练教学基本功,推出名师铸就团队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为龙头课程,全方位进行地大学数学系列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计算方法”、“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五门课程教学和建设工作。
具体做法是精选课程负责人,优化组合组建各门课的教学团队,1/ 7进行各教学团队集体备课。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大练兵。
通过观摩名师教学、组长定期听课、组员相互听课、导师听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切磋教法,取长补短,整个教学队伍得到了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以上举措使教学团队涌现出多位教学骨干,先后出现省级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大连市劳动模范1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获得者1人;校级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二等奖获得者5人,校级课程名师2人。
这些教学高素质人才为团队整体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显著的带头及辐射作用。
在多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中,高等数学教学团队于20XX年获批校优秀教学团队;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于20XX年获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XX年获批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王梓坤王梓坤于1929年4月21日出生在湖南省零陵县,7岁停学一年回到家乡--江西省吉安县枫墅村.自幼家境极其困苦,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王梓坤父亲王肇基,又名王培成,长年在外经商,受雇为商店店员,辛苦一生.他受教育很少,但勤奋好学,自学了不少古书,写得一手好字.他曾为王梓坤编了一本"字典",按同音分类,如"一,衣,依,益"等字排在一起,后面还抄了一些对联、谜语等(如"黄花岗上黄花女,手执黄花;青草桥下青草鱼,口听青草";"山石岩前古木枯,此不成柴;白水泉下十口田,五口属吾";"两人两土两张口,普遍天下到处有,若是有人猜得着,半斤牛肉一壶酒"(打一"墙"字),还不时寄回来小说(如《西游记》、《民国通俗演义》等).父亲隔几年回家一次,最后一次教王梓坤打算盘.父子感情很深,可惜父亲早逝,那年王梓坤11岁.母亲郭香娥是农村妇女,勤劳一生,对人热情诚恳.全家生活主要靠母亲和兄嫂租种地主的田地度日.他当时年纪虽小,也得劳动.常常天刚亮就光着脚下水田助耕,直到吃过晚饭才能洗脚穿上鞋子.1940年,王梓坤跟村上私塾先生念完初小.由于在祠堂里教书的王少诚老师极力说服和帮助,王梓坤终于冲出了困境,到离家10里外的固江镇内吉安县第三中心小学走读.他自幼聪明好学,也很能吃苦耐劳.在课余、节假日里,他风里来、雨里去,插秧、割稻、打柴、放牛.艰难培养了他朴实的品质,磨练了他坚韧的性格.王梓坤在两年里,走了多少路,干了多少农活,没有人计算过,但他利用走路、放牛、车水的时间看书、算题的事,乡亲们至今还传为佳话.有志者事竞成.王梓坤用两年的辛苦,换来了优异的成绩,数学考试得过多次120分,语文在全县会考中获得第一.王梓坤至今没有忘记故乡对他的抚育之情.1987年,他怀着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家乡后一代的殷切希望,将自己的稿费和科学奖金慷慨捐赠给他的母校--吉安县固江镇枫江小学设立"红枫奖学金",并先后给此小学赠书上千册.1942年,王梓坤考取了吉安中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他无力交纳学费,随时有辍学的可能.在亲友和班主任高克正老师的帮助下,他勉强念完了初中,又考上了国立十三中的公费生.十三中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的重点中学,很多老师是从大地方来的,教学质量高,王梓坤的成绩提高得更快了.王梓坤从中学时代起兴趣就十分广泛,而且特别注意方法问题.高中时他就钻研过《孙子兵法》,并把这本书从头到尾抄了两遍.一本毕业时作礼物送给了同学,另一本一直留在身边.后来他写《科学发现纵横谈》就与此有关.1948年,王梓坤结束了中学生活,他的思想更成熟了,有了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数学.当时他面临考大学的问题,可是身无分文,连赴考的旅费也没有.由于同班同学吕润林的慷慨帮助,他才登上了去往长沙的旅程.这一年暑假,有5所大学在长沙招生,王梓坤都报了名,全考取了.这5所大学中,最好的是武汉大学.他选择了武汉大学数学系,而且获得系里两个奖学金名额之一,从而解决了学费问题.王梓坤在革命的熏陶下,很快提高了觉悟,他还写了"堆在下层的落叶"、"奢侈品论"、"论消费"等文章.前者是短篇小说,发表在1948年《新世纪》杂志上;后者是关于经济学的论文,刊登在1949年武汉《大刚报》上.这些文章在当时是进步的.在大学的四年里,王梓坤还逐步培养了使他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1952年,王梓坤大学毕业时,本来被学校保送去北京大学当研究生,到北京报到时,突然方案改变了,王梓坤被分配到南开大学数学系.从此2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他在南开大学工作了32年,直到1984年才调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校长.王梓坤热爱教育事业,在他心目中,没有什么比亲眼看见一批批新人成长,而其中也有自己的一份辛劳,更有乐趣了.1955年,王梓坤在南开大学任教期间,经推荐考取了留苏研究生,去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攻读概率论.当时国内的数学系还没有这门课,而苏联的5年制本科生从三年级就开始学这门课了.王梓坤在苏联莫斯科大学的学习期限,实际上要完成苏联同专业的研究生累计5年的课程.王梓坤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三年里,他的大部分星期天都是在图书馆和教室里渡过的.假期里,他放弃了去伏尔加河沿岸旅行的机会,留在学校刻苦攻读.他的女友谭得伶(现在是北师大苏联文学研究所教授)当时也在莫斯科大学读书,他们丝毫不敢费时光,而是相互勉励,以优秀成绩向祖国人民汇报.王梓坤在苏联的导师是近代概率论的奠基人柯尔莫戈罗夫和当时还很年青、才华横溢的杜布罗辛,那时莫斯科大学念概率论的研究生在念大学本科时都已写过论文.王梓坤在出国前仅自学过三个月的概率论,现在要从头念起,因此学习任务非常艰巨.杜布罗辛帮助王梓坤订好学习计划,开始念哈尔摩斯的《测度论》,再念杜布的《随机过程论》.杜布罗辛指导很具体,很耐心,王梓坤至今对他满怀感激之情.1958年,王梓坤三年苦心的结晶--《生灭过程的分类》在莫斯科大学的学术答辩会上一致通过,校方授予他副博士学位.王梓坤在莫斯科期间交了很多苏联朋友.结业后,本来可以安排一段时间访友和旅游.但他当时一心想快点回国,报效国家,连学校组织的游览都没去.在苏联期间,王梓坤一直保持着勤俭的作风,结业时节省出的生活费全上缴国家,回国时连-个小杯子也没有买.王梓坤1958年回国,当时正值大跃进.他先到数学所为一位波兰统计学家当翻译.有人告诉他,可以跟这位专家到南方转转,王梓坤无动于衷,马上回南开大学工作了.(二)学术生涯回国以后,王梓坤继续进行概率论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的是一类重要的随机过程,即马尔科夫过程.现实中许多客观对象的演变过程具有偶然性(数学上称为随机性),它的发展前途人们不能准确地预言,只能预测它的各种可能性,这种过程称为随机过程.例如,全世界人口总数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它是随机的.我们不能确切预言10年以后全球的人数,只能须测人数在某一范围内(比方说,在60亿至70亿之间)的可能性有多大,因此人口总数的演变过程是随机过程.类似地,某地区的年降雨量、癌症患者人数、炮弹运行的轨道、液体中微粒所作的布朗运动等等,都是随机过程.由此可见,随机过程是非常普遍的.严格说来,几乎现实的运动过程都有随机性,只是偶然的程度大小不同而已.有一种随机过程,在已知它的现在的情况下,它将来的发展,不依赖于过去的历史,我们称这种随机过程为马尔科夫过程.它是由俄国数学家马尔科夫首先研究的.例如,上面所说的布朗运动、进入到某百货商场的人数、森林中某种动物总数等等,都可近似地看成为马尔科夫过程.马尔科夫过程论是近几十年来数学中很活跃的一个分支,有许多新问题有待人们去探索.如果把这些尚待研究的问题比作一片原始森林,王梓坤则是这片森林的开垦者之一.在中国,王梓坤则是开创这一领域研究的先驱.王梓坤对教学工作同样有浓厚的兴趣.1958年留学回校后,每学期他都讲课和主持讨论班.讲授过数学分析、概率论、随机过程、布朗运动与位势、统计预报等课程.1960年,年刚30岁的王梓坤开始带研究生,以后.除文化革命期间外,这项工作一直没有间断;他的学生中,有多名在80年代中期就已晋升为正教授,其中有两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两名大学校长,很多人都已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与此同时,在王梓坤的主持下,还招了几班进修教师,从而扩大了概率论的教学队伍.这样,从南开大学出来的概率论方面的本科生、研究生、进修教师有相当数量而且不少具有南开大学的严谨、朴实的学风,这与王梓坤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为了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王梓坤把全部身心都投入了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成家以后,夫人在北师大工作,家也安在了北京.他过了26年牛郎织女的生活.王梓坤却庆幸这为他免去了许多杂事,能有更多的时间致力于教学和科研.他的作息时间表里,很少有节假日,有好多次回家探亲,都是除夕那天才上路.1977年.王梓坤由讲师直接提升为教授,这是文革以后全国第一次晋升,只提了两个人(另一人是天津大学的贺家李),香港《文汇报》还作了报导.1984年5月,王梓坤被国务院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他坚持抽暇从事教学和科研,他在当校长的同时,还在北京师大和南开大学带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多名.王梓坤深感校长任务的艰巨.因为它不仅依赖于个人的才智和辛勤,还需要社会的积极支持和领导班子的同心协力.社会像是汪洋大海,大学只是其中的海轮,船能否顺利前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海的波涛.他深信,要办好学校,需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工作人员,还要有足够的经济后盾,这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关于治校方略,王梓坤认为:一所大学首先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要有一个能够调动全校绝大多数教职工积极性的奋斗方向.对于北师大来说,奋斗目标就是要把学校建成国内第一流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的重点师范大学.为达到这个目标,王梓坤和北师大的领导班子提出"高水平、多贡献、严管理、好校风"的十二字方针.他认为:"要创造条件,让学校出更多的名人、名作、名专业.一所学校要有一批名学者、名教授和优秀的管理人员、要有出色的教学、科研成果,还要有较多的名专业,这所学校才能说是高水平的.正像一个剧团如果没有名演员,演不出名剧目,能说是好剧团吗?"关于"好校风"王梓坤认为:"正如文天样所说,'天地有正气'.一所学校的正气就是优良的校风.校风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其中大部分没有文字约束,但大家都会共同遵守和爱护.校风无时、无地不存在,就像在百花丛中,到处可闻到花香一样.学校的校风,对学生的人品、性格、习惯、治学态度的形成,起着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北师大要把它那勤俭、严谨、团结进取、尊师爱生的优良校风保持下去.""喜看新鹰出春林,百年树人亦英雄"这是王梓坤留赠北师大一些毕业生的题字.他说:"教师事业是光荣的事业,也是英雄的事业.欢迎全国更多的优秀青年献身于教育事业." 近年来,北师大正向着'第一流'的目标迈进,其中有着王梓坤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他作出的巨大贡献.1984年底;王梓坤和北京师大的教授们建议设立教师节,他第一次提出了"尊师重教"四个字(见1984年12月l 6日北京日报及12月10日北京晚报),1985年9月10日,我国庆祝了第一个教师节.1981年王梓坤去美国康奈尔(Cornell)大学作学术访问,1985年初他和刘文教授应邀到加拿大巴贾纳(Regina)大学、曼尼托巴(Manita)大学和温尼辟(Winnipeg)大学讲学访问两个月,他们的访问受到这三所大学的各级领导以及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十分热情友好的接待,里贾纳市的华人团体还为他们举行盛大的欢迎会.当地华文报刊报导说:"此次访问,展开序曲,无疑地将增进加拿大中西部平原三所省立大学与中国有关最高学府的科技交流,互益互惠.1987年王梓坤又访问了苏联.1985年,王梓坤到澳大利亚悉尼麦克星(Macquarie)大学参加了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和名誉学者称号的颁授仪式.王梓坤获得这一荣誉学位是由于他在研究概率论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在提倡科学教育和研究方法上所作的贡献.他是该大学30年来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的第六位学者,作为大学校长在澳获得荣誉科学博士还是第二个.国内有几家报纸刊登了这-消息.这些年来,王梓坤先后担任过天津市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数学系副主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概率信息教研室主任;国家科委数学组成员,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才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世界科学》等杂志编委以及"纯粹与应用数学"、"现代数学基础"等丛书编委.王梓坤的为人,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有功而不自居,有傲骨而无傲气.对同行的工作和长处,王梓坤总是充分肯定.至今他还常提到当年的同学齐民友的天资,胡国定、江泽培的能力以及邓汉英的稳重和对他的关心.对多年工作中的合作者吴荣、朱成熹、李占炳三位教授对他的协助,王梓坤更是经常流露感激之情.王梓坤的一段自勉格言充分反映了他的情操:我尊重这样的人,他们心怀博大,待人宽厚;朝观剑舞,夕临秋水,观剑以励志奋进,读庄以淡化世纷;公而忘私,勤于职守;力求无负于前人,无罪于今人,无愧于后人.(三)荣誉称号和获奖情况王梓坤曾获下列奖励和荣誉:(1)1982年获"全国自然科学奖".(2)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3)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4)1981年获"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5)三次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6l,1979,1982).(6)l990年被全国科普作协评为"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7)1988年被澳大利亚麦克里(Macquarie)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并被列入《澳大利西亚和远东名人录》("who's Who in Australasia and the Far East").(8)列入《世界名人录》第152版("TheInternationalwho's who").(9)1984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10)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关于概率论的理论研究王梓坤在数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在概率论方面,他的工作紧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而前进.早在60年代,他就是我国概率论的领袖之一,我国概论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应当归功于他的贡献.概括地说,60年代初,他研究马尔科夫链的构造,彻底解决了生灭过程的构造与泛函分布问题;70年代,他研究马尔科夫过程与位势论的关系,求出了布朗运动与对称稳定过程未离球的时间与位置的分布,并研究地震的统计预报问题,著有《布朗运动与位势》、《概率与统计预报》等书;80年代,他研究多指标马尔科夫过程,并在国际上最先引进多指标奥思斯坦一乌伦贝克过程的定义,并研究了它的性质;90年代初,除继续上述工作外,还从事超过程的研究,这是当前国际上最活跃的课题之一.上述各课题都是当时国际上的重要方向.始终紧随时代的发展,力求在科研重要前沿作出成果,是王梓坤数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分述如下:(1)首创极限过渡的概率方法,彻底解决了生灭过程的构造问题.随机运动从0开始,可一直伸展到无穷远的时刻,因此要决定一随机过程,必须在无限长的时间中观察它的运动(即给出它的全部有限维分布).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就决定随机过程呢?即在短时间内观察到过程的一些所谓"无穷小"特征后,利用这些特征就能决定它在无限长的时间中的行为呢?这就是构造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非常困难.并不是每个过程都能如此,人们首先从一些特殊的马尔科夫过程开始研究,1958年前后,差不多同时,概率论大家W.Feller与王梓坤都研究生灭过程的构造,但方法不同,Feller用分析方法,王梓坤用概率方法(即他首创的极限过渡法),因而各有特色(参见下文例1与例2).正如苏联概率论专家尤什凯维奇在《Transaction Fourth Prague Confereme onlnformation Theorv,Statistical Decision Functions,Randonl Processes》(1965)一书中第381-387页上评论说:"费勒构造了生灭过程在轨道到达无穷以后的各种延拓,…,同时王样坤用极限过渡的方法找出了生灭过程所有的延拓"(请注意"所有的"三字),并在他与邓肯合著的书中加以引用.极限过渡方法后来由一些人所发展.(2)l961年,王梓坤首创用差分方法研究生灭过程泛函的分布以及停时与首达时的分布,得到了深入的结果.这两项工作后来也被国内一些同行所发展,同时也为一些国外大学、研究所所称道.剑桥大学教授肯德尔在评论此项研究时说:"我认为,这篇文章(即下面的论文[3])除作者所说的应用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应用,例如,在传染病研究中…,这问题是困难的,如本文中所提出的技巧是值得研究的"(见MathematicalReview,1962,Vol. 24,A3013).1980年,王梓坤又用递推方法研究积分型泛函,发表了论文[13].此文发表后,收到9个国家(美国、法国、西德、东德、印度、捷克、以色列、荷兰、意大利)的17个单位(大学或研究所)来信,索取此文的单行本.(3)关于马尔科夫过程一般性质(遍历性、零一律、常返性、马亭边界等)的研究(见论文(4,7,8)).(4)1980年以后,研究马尔可夫过程与位势论的联系,发表了论文[11,14,15]及专著[20].1983年后研究多指标马尔可夫过程,见论文[12,16].(5)除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外,王梓坤还开创了我国随机泛函分析方向的研究,见论文[5].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已很多.上述(1),(2),(3)中的研究成果大都总结在王梓坤的专著[19]中.(6)在国内最早研究多指标马尔科夫过程.在国际上最早引进多指标奥恩斯坦一乌伦贝克过程(简记为oup)的定义,并取得了较系统的成果.从单指标过程发展到多指标过程,正如从单变量函数发展到多变量函数,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大大增加.oup是一种重要的随机过程,在物理中有重要应用.但前人只研究了单指标情况,而多指标oup,则是王梓坤首先研究的.后来不少人继续这项研究.目前王梓坤还从事于超过程的研究,已取得了"超过程的幂级数展开"等一些成果.以上各项成果在国内外被引用的次数难以精确统计,估计有上百次.(7)著书多种,其中《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随机过程论》和《生灭过程与马尔科夫链》三本书.从基础到前沿,构成一完整体系,其中第三本主要是王梓坤研究成果的专著,列入科学出版社"纯粹与应用数学专著"第5号,其英文版已由科学出版社与德国Springer出版社联合出版.《MathematicalReview》评论此书说:"这是一本优美、清澈的书".此三书对我国的概率论教学与科研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些大学(如南开大学、北京师大、中山大学等)用作研究生、大学生及教师进修用的教材.(二)关于概率论应用的研究在这方面王梓坤主要做了以下两项工作:(1)地震的统计预报.王梓坤参加并领导南开大学统计预报组的工作,此组首创"随机转移预报方法"、"利用国外大震以报国内大震的相关区方法"等,曾多次报中过一些地震,受到国家地震局重视,并获天津市科技二等奖.结合地震还进行了地极移动的理论研究.(2)与部队同志合作,完成了在计算机上模拟随机过程的研究,提出了理论方案,并编出了计算程序.由于有关方面的规定,此项工作在内部交流,未能公开发表.(三)关于科学方法及科普工作王梓坤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能力.因此,他很注重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特别是著名学者的经验和体会,更能引起他的兴趣.1960年,王梓坤曾给数学系的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做过一次关于学习方法的演讲,引起了广泛的兴趣.30年后还有人提起那次讲演的内容.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王梓坤更加努力收集这方面的材料,加上他对中国文学和历史也有兴趣,于是便把一些人的治学经验、名言以及名诗句统统记了下来.1966年,开始了文化革命,在随后的一些年里,南开大学和全国一样乱成一团,既不让教书,又不准搞理论性研究.闲着没事,王梓坤便把60年代那演讲的内容重新翻出来,加上平日的笔记,归纳整理成一篇文章《科学发现纵横谈》,1977年发表在南开大学学报上,次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单行本.这是一本别具一格的科普读物,数学界老前辈苏步青在《序》中对此书作了确切的评价:"王样坤同志纵览古今,横观中外,以自然科学发展的长河中,挑选出不少有意义的发现和事实,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总结,阐明有关科学发现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探求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应该力求具备一些怎样的品质.这些内容,作者是在"四人帮"形而上学猖溉、唯心主义横行的情况下写成的,尤其难能可贵."苏老还说,"作者是一位数学家,能在研讨数学的同时,写成这样的作品,同样是难能可贵的."《纵横谈》以清新独特的风格,简洁流畅的笔调,扎实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广大读者;书中不少章节堪称优美动人的散文,情理交融,回味无穷,心弦扣动,余音不绝,使人陶醉于美的享受之中.热望探索科学奥秘的年青人,更是竞相争购.一些海外侨胞也纷纷向国内索该书.王梓坤收到的来信就有一千多封.一时间,《纵横谈》畅销国内,短期内再版了四次,发行量达45,万册之多,被称为"科普书林的一奇花".此书曾四次获奖(1979年上海市出版系统优秀读物奖,1981年上海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1981年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1982年首届全国中学生"我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共青团中央曾向青年推荐此书.继《纵横谈》之后,王梓坤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杂志等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数十篇,1985年他又出版了另一本书《科海泛舟》.这些文章都对读者有很大影响.。
中国数学会概率统计学会
中国数学会概率统计学会(Chinese Mathematical Society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Society),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院、教育部科技发展
中心等单位,按照国家正式机构的规范,于1997年正式成立的一个专业性国家社
会团体。
该学会秉承“发挥科学家的智慧,弘扬数学人文”的宗旨,发挥社会概数学和统计学在社会中的指导作用,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建设,作出新的视野和新的智慧,助推中国数学和统计学的进步及应用。
中国数学会概率统计学会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概率统计学的数学理论、应用研究、大数据分析、模式评估、数据重构等;推动数学在各领域的实践应用、结合国家政策推出及支持创新性应用研究等;同时努力探索从中国数学文化中总结出的数学精髓,提出概率统计解决方案,促进中国数学和统计学的发展。
中国数学会概率统计学会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推动研究成果在国际范围内更广泛地得到认可和赞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数学和统计学的发展。
学会针对概率统计学的理论与实践科研进行支持,并开展有益的实践性科技活动,多次举办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会,丰富了学界的学习空间,大大提高了行业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
面对未来,中国数学会概率统计学会将继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建设,依托本会所拥有的专业团队及庞大的资源优势,持续深入实践,持续汲取社会发展实践的有益体会,促进中国数学和统计学的进步及应用,为国家构筑家政、民生、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可持续发展。
六十年代的中学生中国当代性学发展的萌芽阶段(1949-1979)----中国当代性学发展概论(一)邓明昱博士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性学空间并未完全封闭。
公开出版的一些性知识书籍,图书馆和新华书店可以很容易地看到。
与此同时,地摊书摊还出售着四十年代的一些情色书刊和裸体画册。
1954年,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在座谈节育问题时曾说,卫生部可以卫生常识名义专门编写一些技术性的小册子,宣传节育知识。
1955年出版的由北京协和医院王文彬、赵志一和谭铭勋医生编写的《性的知识》,是中华人民MDCFGH共和国建国后第一本有关性知识的书籍。
最早的一版内容较为丰富。
比如,有男女生殖器官性交状态时的剖面图,还介绍避孕套的用法。
然而,随着政治运动的不断扩大,人们把性和罪错联系在一起,科学的性知识的获取日渐困难。
1957年改版的《性的知识》里,删掉了一些内容和很多图片。
与此同时,生活作风问题的性质被空前严重化,可以用来打击一切男女。
尽管《性的知识》在中学生中广泛流传,但只是偷偷摸摸地看。
一旦被发现,要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严厉批评。
1963年3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召集儿少卫生专家叶恭绍教授、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教授、皮肤性病专家王光超教授等十来位专家开了一个座谈会。
周总理指示:一定要把青春期的性卫生知识教給男女青少年,让他们能用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周恩来还说,要在女孩子来月经之前,男孩子发生首次遗精之前,把科学的性卫生知识告诉他们。
从1963年起,叶恭绍教授等在一些报刊上介绍了一些性发育、性卫生的知识,反响十分强烈。
在文章发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收到全国各地青少年的一千多封信。
开始,叶教授每天一封封回信。
后来因为信太多,只好整理成文公开发表。
当时,在全国带动了性咨询的研究。
即后,在中学讲授性卫生知识课,也逐渐开始。
1966年“文革”开始,刚刚萌芽的性咨询和性教育被打入冷宫了。
课程自评报告课程名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开课院系:数理学院应用数学系自评日期:2006年5月华北电力大学四、各项评分依据课程负责人签字:附件一:教学心得——做好新时期的高校教学工作从教以来,我们青年教师都参加了教务处组织安排的四次大规模的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专题讲座,分别是《第一讲: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第二讲:如何讲好第一堂课》、《第三讲: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应用》和《第四讲:以修身为本做好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还进行了多次由教研室组织的有关参加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专题讲座的心得体会的讨论。
我们每一位青年教师还观摩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有《高等数学B》、《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据库应用》以及《电路理论A(1)》等。
从教学思想上,我们始终坚持在这几个方面认真努力:1.尽快适应教师角色的改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2.教师需要的工作方式: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3.教师需要的技能: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4.新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5.教学策略的确立与调整: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在观摩听课过程中我们感触颇深,在敬佩老师们的精彩授课的同时也深深感到了自己在教学上和这些优秀教师的差距。
一.教师的讲课技巧教师要讲好一门课,除了要有高度的热情于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巧。
1.语言语调的技巧教师讲课的语言应‘清楚流畅’、‘精练朴实’、‘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讲课的语调要‘抑扬顿挫’、‘绘声绘色’。
对重点内容,公式、定理应加重语气,重复语气1-2遍,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国数学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一、综述我国人民在古代曾对数学的发展做出过辉煌的贡献。
大约在19世纪,西方数学理论较系统地传入中国。
在洋务运动中,1862年清政府设立了同文馆,内设有天文算学馆。
在1898年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而其中的天文算学馆,成为大学堂的“算学门”。
京师大学堂算学门于1913年正式招生,成为我国的第一个大学数学系。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成立了许多新式大学,其中都有数学系。
以后逐渐和西方国家有了较多的学术交流,并向欧美和日本派出留学生。
20世纪30年代,我国自己的数学研究群体开始形成,成立了学术团体,创办了学术杂志。
到40年代就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数学家,其中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许宝騄等以其重大贡献而享誉世界。
然而,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家底毕竟是单薄的。
我国当时仅在数学的若干经典分支有自己的研究人员,而许多重要的分支学科,特别是应用数学学科,几乎是一片空白。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派出大批留学生去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
这批学者回国后为我国数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2年,在“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下,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它本质上是一次力度很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很长时间之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我国的高等学校被分为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农科院校、医科院校以及师范院校等不同性质的大学与学院。
当时,设立了综合性大学13所、高等师范院校33所,其中均有数学系。
与此同时,还全盘照搬了原苏联当时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不仅设立了各式各样的专业,还有了各种专门化。
这些,对我国高等学校数学学科专业的教育体制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当时的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从解放初到“十年动乱”前,我国的数学系毕业生几乎都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培养出来的。
那时数学系的培养目标是单一的,只培养数学研究人员与数学教师。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派出了大批的数学工作者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欧美进修与交流;又开放了青年学生直接出国留学的渠道;还邀请了不少外国数学家访华讲学。
第十届全国概率统计会议征文通知(第一轮)
佚名
【期刊名称】《应用概率统计》
【年(卷),期】2014(30)2
【摘要】为了更好地推动概率统计及相关学科的学科发展,促进国内概率统计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由中国数学会概率统计学会主办,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承办的“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14年10月17日至21日在山东大学(山东济南)举行.
【总页数】1页(P224-224)
【关键词】概率统计;征文通知;中国数学会;山东济南;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山东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21-4
【相关文献】
1.中国化学会关于召开“第十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原子光谱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第一轮通知) [J],
2.“第十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原子光谱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第一轮通知) [J], 无
3.“第十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原子光谱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第一轮通知) [J],
4.“第十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原子光谱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第一轮通知) [J],
5.“第十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原子光谱学术会议”的征文通知(第一轮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情研究·第23卷第3期 2013年5月 Vol.23 No.3 May2013DOI:10.3969/j.issn.1674 8131.2013.03.008中国居民收入两极分化测度王方春,魏晶晶(浙江工商大学,杭州310018)摘 要:使用CHNS的8年调查数据,根据不同分组标志选取相应的极化测度方法,并结合相应的收入分布图分析我国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状况,结果表明:基于中位数和平均数分组的我国居民收入两极分化以及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在1988—2003年不断上升,而2003年以后开始下降;基于众数的分组不能很好地度量我国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状况;而基于贫困线分组的两极分化指标一直表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
因此,在我国总体居民收入两极分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的背景下,贫困群体的收入和生活状况需要引起重视,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努力改善贫困群体的收入和生活状况。
关键词:居民收入极化;CHNS数据;W型极化指标;ER型极化指标;两极分化;收入分布;收入差距;城乡分化;贫困线中图分类号:F124.7;C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131(2013)03 0054 12一、引言来自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4000美元以后呈现出两种发展模式:一是像欧美和日韩等国稳步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二是如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人均GDP徘徊在3000~5000美元。
出现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财富分配,中间阶层表现为夹心化,也即两极分化。
2010年我国人均GDP迈过4000美元大关,伴随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而积累起的各种矛盾是现阶段我们必须慎重考虑的。
应该说,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重要的转折期,收入差距的居高不下,群体性冲突事件的时有发生预示着矛盾正在被激化,但学者们普遍从收入差距过大这一角度诠释事件的起因,很少有人从收入极化(主要是两极分化)的视角看待这一现象。
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腾蛟起凤,与数据“共舞”——记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潘东东 李 刚小麦肤色,宽正的脸庞,经常钻研在复杂庞大的数据资料当中——他是标准的理科男,对统计学专业有着十足的热情,他是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潘东东。
十几年来,潘东东致力于统计遗传学、生物医学统计、生态统计学等方向的研究。
从研究生求学至今,他来回穿梭于北京与云南两地,既圆了自己深入钻研学科交叉前沿的追求,又报答了母校对自己的培育之恩。
在他的科研工作中,始终流动着对统计专业与数据科学的热爱。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一场机缘巧合。
柳暗花明2002年9月,潘东东站在昆明市中心翠湖旁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的腾蛟牌坊下叹了口气。
他所在的这所位于西南边陲的学校自1922年建成之日起,便一直备受世人关注。
被誉为我国现代数学先驱的熊庆来教授曾在此担任校长,许多著名数学家如华罗庚、陈省身等也曾在此任教。
其中,老校长王学仁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开创了我国“数学地质”研究先河并创建云南大学统计系,浓厚的学术风气让这里成为很多立志做科研的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
然而此时潘东东并没有心思考虑这些。
他原本在高考志愿上填报的是生物技术专业,机缘巧合之下却被调剂到统计学专业,而在此之前潘东东对统计专业一无所知。
面对腾蛟、起凤的牌坊,他对自己的前景感到了迷茫。
然而很快,潘东东不仅驱散了心中的迷茫,还成为系里学习最刻苦的学生之一。
深夜的自习室里常常能看见他的身影,桌上是厚厚的一摞统计专业教材,他提笔埋首在书桌上,脑子里想的都是统计学的方法和数字,浑然忘记了时间。
原来,当真正开始学习概率统计的专业知识后,他就迅速被里面复杂的概率不等式及各种各样的统计方法吸引了。
“这个专业太适合我了,以数学为基础、与数据打交道、突出应用导向,这正是我一直向往的本科专业。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机缘巧合之下进入统计学专业的潘东东意外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领域。
本科毕业后,他获得推免资格继续在本系读研,在昆明完成研一上学期的学业后,他还得到了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接受联合培养的机会。
数学史话吴文浩1930年前后,清华大学数学系居于中国数学发展的中心地位.系主任是熊庆来,郑桐荪是资深教授,孙光远(1897-1984)和杨武之(1898-1975)两位教授都在1928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系,获博士学位.孙光远的专长是微分几何,他招收了中国的第一名数学硕士生(陈省身),杨武之的专长是代数和数论,以研究华林(Waring)问题而著称.这时的清华大学有两个杰出的青年学者——来自南开大学的陈省身和自学成才的华罗庚.陈身省于1911年出生于浙江嘉兴,1926年进入南开大学,1930年毕业后转到清华,翌年成为孙光远的研究生,专习微分几何学.1934年他进入汉堡大学,在布拉士开(W.Bla-schke)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36),1937年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日战争时期,陈省生受外尔(H.Weyl)之邀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研究院从事研究,在研究高维的高斯-邦内(Gauss-Bonnet)公式后,提出了被称为“陈省身类”的重要不变量,为微分几何学奠定了基础,其影响遍及整个数学界.回国后,他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代理所长,培养了许多青年数学家,并于1983年获沃尔夫奖(Wilf⁃Prize).华罗庚(1910-1985)是一位传奇式的数学家,他自学成才.1929年他只是江苏金坛中学的一名职员,却发表了《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此文引起了清华大学数学教授们的注意,系主任熊庆来遂聘任他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文书,华罗庚最初随杨武之学习数论,在华林问题上很快取得了成果,破例被聘为教员.1936年华罗庚去英国剑桥大学,接受哈代的指导.他在数论、代数、矩阵几何、多复变函数论以及普及数学上均有成就.在抗日战争时期,华罗庚写成著作《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的圆法,维诺格拉多夫(И.М.Виноградов)的三角和估计方法.该书发表至今已几十年,其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仍是一部世界数学名著.1950年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所长.20世纪30年代初的清华大学,汇集了许多优秀的青年学者.在数学系就读的有柯召(1910-2002),许宝騄(1910-1970),段学复(1914-2005),徐贤修(1911-2002),以及物理系毕业、研究应用数学的林家翘(1916-2013)等,他们后来均成为中国数学的中坚力量以及世界著名数学家.许宝騄是中国早期从事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研究,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位杰出学者.1938-1945年间,他在多元分析与统计推断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利用出色的矩阵变换技巧,推进了矩阵论在数理统计中的应用.他对高斯-马尔可夫模型中方差的最优估计的研究,是许多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同时,他为培养新中国的数理统计学者和开展概率统计研究作出了许多贡献.林家翘是应用数学家,清华大学毕业后去加拿大和美国留学.师从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von Kar⁃man).1944年,他成功地解决了争论多年的平行平板间的流动稳定性问题,在微分方程渐近理论的研究上取得了成果.1960年之后,他开始研究螺旋星系的密度波理论,该理论解释了许多天文现象.1930年,江泽涵(1902-1994)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加盟北大,程毓淮(1910-1995)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后也来到北大任教,使北京大学的阵容逐渐强大,成为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学生有樊畿(1916-2010),王湘浩(1915-1993)等.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青年数学家还有很多,如曾炯之(1897-1943),他在哥廷根大学跟随杰出的女数学家诺特(E.Noether)研究代数,1933年提出了关于“函数域上可除代数”的两个基本定理,后又建立了拟代数封闭域层次论,蜚声中外.周炜良(1911-1995)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后,转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在范·德·瓦尔登(Van der Waerden)指导下研究代数几何,于1936年获博士学位,一系列以他名字命名的“周坐标”“周形式”“周定理”“周引理”的数学研究成果使他享有盛誉.数学史话621935年,中国数学会在上海成立.胡敦复(1886-1978)被选为首届董事会主席.中国数学会出版了两本杂志,一本是发表学术论文的《中国数学会学报》,后来发展成为当今的《数学学报》,一本是普及性的《数学杂志》,相当于当今的《数学通报》.抗日战争开始之后,中国现代数学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有很多的科学成就.如华罗庚完成了《堆垒素数论》,陈省身证明了高斯-邦内公式,许宝騄发展了矩阵论在数理统计的应用,都产生于这一时期.他们培养的学生,如王宪钟、严志达、吴光磊、王浩、钟开莱,日后都成为著名数学家.与此同时,浙江大学的程民德、熊全治、白正国、杨忠道等在陈建功、苏步青的带领下成为一代数学学者.1944年,中央研究院决定成立数学研究所,姜立夫任筹备主任.不久,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数学研究所在上海正式成立,由姜立夫任所长.因姜立夫出国考察,遂由陈省身代理所长.陈省身办所的宗旨是培养青年人,首先让他们研修拓扑学,以便迅速达到当时数学发展的前沿.这时在所内工作的研究人员中,有王宪钟、胡世桢、李华宗等已获博士学位的年轻数学家,更有吴文俊、廖山涛、陈国才、杨忠道、叶彦谦、曹锡华、张素诚、孙以丰、路见可、陈杰等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学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现代数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原来已有建树的解析数论、三角级数论、射影微分几何等学科继续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微分方程、概率论、计算数学等学科得到应有的重视,整个数学届获得了全面和均衡地进步.高等学校数学系大规模招生,严谨的教学方式培养出了大批训练有素的数学工作者.在这一时期内,作出重要贡献的有吴文俊(1919-2017).他于1940年在交通大学毕业后去法国留学,获博士学位.他在拓扑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关于施蒂费尔-惠特尼(Stiefel-Whit-ney)示性类的吴(文俊)公式,吴(文俊)示性类,以及关于示嵌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起,吴文俊提出了使数学机械化的纲领.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数学.因此,吴文俊的工作显示出中国古算法与现代数学的有机结合,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中国数学家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InternationalCong-ress of Mathematics)始于1932年.北京数学物理学会的熊庆来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许国保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那年在苏黎世举行的会议.中山大学的刘俊贤则是参加1936年奥斯陆会议的唯一中国代表(不计算维纳代表清华大学与会).此后由于代表权问题,中国大陆一直未派人与会.华罗庚、陈景润收到过到大会作报告的邀请.1983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家冯康被邀在华沙大会上作45分钟的报告,都因代表权问题未能出席.1986年,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盟(IMU)的代表权问题得到了解决:中国数学会有三票投票权.这年在美国加州伯克莱举行的大会上,吴文俊作了45钟报告(关于中国数学史).1990年在东京举行国际数学家大会,中国有65名代表与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数学研究发展很快.从原来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又分离出应用数学研究所和系统科学研究所.由陈省身担任所长的南开数学研究所向全国开放,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学府也成立了数学研究所.这些研究机构的数学研究成果正在逐渐接近国际水平.到1988年为止,在国外出版的中国数学家的数学著作已有43种.《数学年刊》《数学学报》都相继出版了英文版,在国外的影响日增,1990年收入世界数学家名录的中国学者有927名.先后在中国国内设立的数学最高奖有陈省身奖和华罗庚奖.1990年起,为了支持数学家率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共同愿望,除了正常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之外,又增设了专项的天元数学基金.这一措施也大大促进了数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数学史话63。
2022年5月第21期May 2022No.21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农科“概率统计”为例朱柘琍,刘 彭(山东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摘 要]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课程思政在育人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立足于新农科背景,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探索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如何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将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相融合的有效方法,以实现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为“概率统计”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青年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传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出现“两张皮”现象,不能融会贯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值得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和探讨。
[关键词] 课程思政;概率统计;教学改革[基金项目] 2019年度山东农业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农科背景下‘概率统计’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S2019047)[作者简介] 朱柘琍(1978—),女,山东泰安人,理学硕士,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数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1-0105-04 [收稿日期] 2022-03-02引言课程思政是一个全新概念,其含义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课堂知识的传授中,使所有的课程都能起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培育的作用,突出育人价值,也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一种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教育部印发了相关通知,各大高校陆续展开课程思政改革,说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
概率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及其统计规律的一门数学学科,是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的工具和前提,对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思维辩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