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1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11
《可能性1》教学设计学校:教师:使用日期:年月日本课课时累计共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能正确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会正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难点:能准确使用“不可能”、“可能”、“一定能”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法学法:三疑三探教具学具:纸盒2个,红旗子10个,黄色、绿色、蓝色的棋子各2个。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设疑自探(10分钟)(一)创设情境或复习,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44也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这幅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图的图意。
2.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轮到你抽签来决定表演的节目,你认为自己会表演什么节目?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齐读你有什么疑问。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读了课文,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预设:怎样确定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要注意什么?(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6分钟)自探提示:1.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准确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什么时候事件的结果用“一定”或“不可能”来确定?什么时候用“可能”来确定?结合书中的事例来描述。
二、解疑合探(20分钟)1.让学生汇报自探结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1)结合教材中的例题,学生说自己通过画面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说明小丽和小雪抽到的是什么?如果小丽抽到朗诵,小雪会抽到什么?得出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时就用“一定”或“可能”来描述。
在一定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不可以预知的,这时就用“可能”来描述。
2.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3.教师点拨或讲解。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可能性(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知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结果。
2. 能够运用可能性的思维解决问题。
3.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结果,总结可能性的规律。
教学重点:1. 理解可能性的概念。
2. 运用可能性的思维解决问题。
3. 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结果,总结可能性的规律。
教学准备:1. 数学教材《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2. 教学课件、实物道具和图片等教具3. 学生练习册4. 录音机、PPT等辅助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物品或数字等,引导学生思考可能出现的结果。
2. 引导学生描述出现的可能性,并向学生解释可能性的概念。
二、讲解新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导入部分的讨论,进一步解释可能性的概念,如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几种,每种结果出现的概率等。
2. 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例题讲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实际操作(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完成相关练习题。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在解决过程中记录结果。
3. 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理解可能性的规律。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可能性的规律,并记录在黑板上。
五、练习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可能性的思维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学互相核对答案。
3. 教师进行评价和点评。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可能性的概念,并能够借助实际操作和讨论,运用可能性的思维解决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学生能够观察和记录结果,总结可能性的规律。
通过练习和巩固,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通过与同学互相核对答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能性1、2》(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事件的可能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事件的可能性2. 不确定事件与可能性3. 可能性的大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可能性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事件的可能性。
难点:掌握可能性的大小及其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事件的可能性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一些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事件的可能性。
(2)不确定事件与可能性让学生了解不确定事件的概念,并能够判断事件是否为不确定事件。
(3)可能性的大小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可能性的大小,并能够对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排序。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4.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可能性事件,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程度。
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可能性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事件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态度。
重点关注的细节:可能性的大小对“可能性的大小”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数学中,可能性的大小是指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程度。
这个概念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非常重要,它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小学数学_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可能性(1)》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P44例1及教材练习十一第1、2、3、4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积累与学习知识。
教学准备:抽签卡纸、盒子、塑料球、橘子、小礼品、转盘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导入:同学们,老师带了一个水果,猜猜看,它可能是什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测:可能是苹果,可能是香蕉,可能是橘子……教师:你们有不同的意见,但谁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吗?(没有)因此,咱们在回答时应该加上一个什么词?教师:老师为同学们提示一下,再猜一猜,“看着圆,摸着麻,包着一肚小月牙”。
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橘子教师:能说得肯定一些吗?2.师揭示课题:同学们,在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二、探索新知1.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图的图意。
(2)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轮到你抽签来决定表演的节目,你认为自己会表演什么节目?2.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例1主题图。
教师:观察情境,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1:我知道了三张卡片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
生2:我知道了让三名同学来抽卡片。
3.师生模拟抽签活动:出示三张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的卡片,请三位同学上来抽签决定表演什么节目。
师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位同学抽一张,会抽到什么?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