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共1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16
论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内容提要】:基督教是一个对世界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宗教,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在给中国吹进一股新思潮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正是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扎根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各种各样复杂影响的探索。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社会宗教传播一、基督教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基督教是西方文化对世界做出的一个重大的贡献。
在当前世界的全球化过程中,基督教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除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地方也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中国,基督教在几十年没有外国传教士参与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发展壮大,迅猛增长的势头直到今天仍然不减。
有人甚至预言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国家”。
我们一般所谈论“基督教”包括了所有基督教三个主要的派别,即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
就中国而言,目前影响最大的是新教,其次是天主教。
新教所占中国基督徒的人口大概在五分之四左右。
改革开放30年来,基督教刚开始在农村比较流行,现在已经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甚至于许多年轻的学者、学生也加入了基督教组织。
他们之所以加入,在某种意义上,是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观念,而且是一种现代化的西方观念,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必须要吸收的东西。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大都是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视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把历史上到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视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帝国主义者或者至少是帝国主义的帮凶的。
不可否认,历史上到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当中的确有个别人犯下过跟传教士身份不符的一些劣行,伤害了中国人民,羞辱了上帝之名,但如果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态度来评价历史上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西方传教士当中也有很多是热爱中国的基督徒,他们单纯为了传扬福音而来,同时为中国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对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同意马克·吐温所说,那些“搜刮钱财”“用于传播福音”的人的言行,不是“为了上帝”,而是“正具体地表现出一种亵渎上帝的态度”。
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在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将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内,在华西方传教士,尤其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对中国教会的建立,以及对中国的文化、教育、科技、医药和社会服务等的现代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任何一个心存公正,又对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做过一番考察的人,都不会将其掩盖和抹煞。
由於篇幅所限,我们在这里只能进行提纲式的简述。
我想,在华西方传教士为中国人所作的最重要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文字的通俗化中囯当时通用的文字是文言文,与民众曰常使用的口头语言相去甚远,不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几乎无珐正常地阅读和写作。
那时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百姓是文盲,这虽然是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但艰涩难学的文言文也是一大原因。
传教士为了在较短的时间里,把福音传给一般未受过教育,或仅受过很少教育的普通老百姓,从一开始就尝试将书面语言通俗化。
他们用接近通俗语言的“浅文理”(即简易文言文),或直接用口头语言翻译圣经,撰写福音单张。
而这是在以提倡白话文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正式登场的半个世纪之前。
在英囯传教士马礼逊的宣教工作中,文字工作就占了很大的份量。
除了翻译出版圣经,他和后来的米怜(William Milne)等助手一起,编印了很多讲解基本信仰的通俗小册子,免费分发给中囯人。
后来的许多传教士也仿效其做珐。
例如,历史上第一位中囯籍牧师梁发所著的福音小册《劝世良言》,就在当时广泛liú传,影响了许多人。
到1860年,大约有一百万份福音单张分发出去,18 90年增至近二百万份,而到1905年就增至三百七十万份。
这些文字不只传播了福音的种子,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了推广文字通俗化,扫除文盲,提高底层群众文化知识水平的作用。
兴办教育,传播科学知识西方传教士对教育的重视,直接成为中囯教育近代化的发端。
传教士们每到一处,除了传福音之外,首先要做的常常不是建教会,而是兴办新式学校。
他们把学校看成传福音、培养信徒信仰基础,以及栽培当地教牧人才的重要途径。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一、传教士汉学的概述传教士汉学,又称为传教士汉语研究,是指西方传教士在16世纪至20世纪初,为了传播基督教信仰和文化,对汉语进行系统研究的一种学术活动。
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包括耶稣会士、东正教会士和其他基督教团体的学者。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西方汉学的发展,也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教士汉学的兴起与当时的欧洲宗教扩张和地理大发现密切相关。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国纷纷对外扩张,传教士作为传教的使者,开始关注并学习汉语。
掌握汉语有助于传播基督教信仰,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
传教士汉学应运而生,成为一种独特的跨文化交流现象。
传教士汉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从汉字文献中寻找信息,如《圣经》等基督教文献;二是通过对汉字文献的翻译和注释来研究汉语语法、词汇和修辞等方面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汉语研究的不足,为后来的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传教士汉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传教士主要关注基督教文献的翻译和注释工作;中期,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他们开始关注汉语的语言学、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问题;晚期,随着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出现,传教士汉学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研究方法,转向采用实证主义、功能主义等现代汉语研究方法。
传教士汉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现象,既体现了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的文化使命感,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推动汉语研究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 定义和概念传教士汉学,是指由传教士在中国进行的汉学研究。
又称汉语学、中国学,是一门研究汉字、汉语及其文化背景的学科。
传教士汉学起源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当时欧洲的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试图将基督教传播到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传教士对中国的文化、历史、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投身于汉学研究。
跨学科性:传教士汉学不仅涉及到语言学、历史学、文学等单一学科,还包括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近代来华传教士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刘晓多在近代中国,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而来,从事旨在传播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其传教方式可分为直接传教和间接传教两种:直接传教是传统的传教方式,即到民间宣讲教义、游说布道、散发宗教小册子、设立教堂、吸收教徒等;间接传教是采取创办报刊、翻译出版书籍、兴办学校、举办慈善事业(医疗、慈幼、救济)等方式。
在间接传教中,创办报刊是传播迅速、影响较广的一种传教方式。
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了近百种报刊,发行范围扩及全国各省及沿海和内地各主要城市,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就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作一探讨。
一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活动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1842年为界限,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从1815年到1842年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第一阶段,也是教会报刊在中国的初创时期。
西方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宣传对象的中文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
此后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澳门和广州等地出版了一批中外文报刊,这些报刊主要有: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23年创办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士纪德于1828年创办的《天下新闻》、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32年创办的《中国丛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于1833年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38年创办的《各国消息》。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禁止外国人在华传教。
因此外国传教士无法在中国内地立足,其创办报刊的活动也被限于南洋一带的华侨聚居区和广州、澳门等中国南部沿海地区。
当时传教士所办报刊大多是中文报刊,主要以华侨为发行对象,多为普通平民,发行范围主要是在民间,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
晚清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作者:黄金刚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9期[摘要]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把创办学校教育作为在华传教的重要辅助手段,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文章以晚清来华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示范者;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参与者;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推动者。
[关键词]晚清西方传教士近代高等教育[作者简介]黄金刚(1965- ),广西天等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和地方民俗学。
(广西崇左 532200)[中图分类号]G64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098-03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福音的同时,热衷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其目的是想让基督教教育在整个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以扩大基督教在华的影响,最终实现“中华归主”的愿望。
传教士来到中国后发现他们传播福音的最大障碍就在于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
美国传教士库恩非声称:“只要中国还以现行教育体制教育自己的年青一代,中国就仍将是一个崇拜偶像的异教国家。
”这反映了西方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教育的不满以及期望用西方基督教教育取代中国传统教育的急切心情。
正是基于这种愿望,来华西方传教士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批评者和西式教育的积极鼓吹者。
尽管他们对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的批判带有宗教狭隘性和强烈的西方文化优越感,但这种批判确实揭露了中国旧式教育的弊端,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孕育和诞生起了积极的催化作用。
一、传教士: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示范者19世纪80年代后,西方传教士办学重点逐步转向高等学校,最初教会办的大学是书院,然后改为大学。
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
它原是一所小学,1882年正式升为学院。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作用和影响分析作者:赵怡帆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7期摘要:近代,来华传教士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
出于基督教的普世价值观和传教的需要,他们在中国兴办教育、医疗、慈善等事业。
虽然传教只是一种途径,但是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传教士们不仅着眼于普通教育,对女子教育、职业教育、盲人教育等专门类教育也是贡献颇多,扩展了近代的教育领域。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方面,传教士的教育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改革了考核制度,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使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迈向近代化。
关键词:传教士;教会大学;高等教育;实用性一、引言诚如章开沅先生所总结,近代中国的基督教大学虽然只有十几所,学生所占比重也不过是全国大学生总数的10%~15%,但它直接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者对基督教史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厚,尤其是在基督教教育史方面。
1989年6月在武汉举办了中国首次“中国教会大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国内学者先后办过多次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
大陆和香港学者曾联合编辑一套《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丛书》,于1998年出版。
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趋向精细,著述和译著颇多,比如章开沅、林蔚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吴梓明先生编《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孙邦华先生著《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变迁》等。
虽然学术界对科举制度在晚清的兴废着墨很多,分析很透彻,但是有关科举制度与西方关系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重视不够,研究还很薄弱。
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实用型人才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下,读书人一直接受的儒家教育,考试也是以四书五经为主。
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传教士在最初也将儒家经典纳入课程安排。
“采用中国方法,讲中国经书,这样能使华人反教仇外之趋向渐次消灭,且可得到中国许多有势力之朋友。
”即便如此,课程的主干还是“西学”,传授西方科学知识和实用知识,建立专门的实验室让学生做实验,外语课设置为必修课,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艺术教育,以提高文化素养,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作为传教士办的大学,首先以宗教教育为主。
中国近代传教士医学教育的影响【摘要】近代中国传教士医学教育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教士医学教育的引入不仅为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西方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了医疗水平,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在教育领域,传教士医学教育的推广推动了中国现代医学院校的建立和发展。
传教士们通过医疗事业传播基督教信仰,拓展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力。
传教士医学教育也为中国的现代医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医知识和技术的医务人员。
传教士医学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意义和启示也值得深思。
传教士医学教育的综合影响将持续影响中国的医疗和教育领域,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传教士医学教育、中国近代、影响、医学、社会、教育、基督教传播、现代医学、贡献、综合影响、发展地位、意义、启示。
1. 引言1.1 传教士医学教育介绍传教士医学教育介绍:传教士医学教育是指19世纪至20世纪初,由来自西方国家的传教士在中国开设的医学院和医院,旨在传播基督教信仰的同时传授现代医学知识。
这些传教士医学教育机构不仅培养了一批具有西方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医生,也为中国的现代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教士医学教育通过传授西方医学知识和技术,带来了医学教育的现代化、科学化,推动了中国医学的更新与发展。
传教士医学教育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西方医学的理念和文化,促进了中西医学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国的医学、社会、教育和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教士医学教育的实施,为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医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1.2 传教士医学教育的历史背景传教士医学教育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19世纪初,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传统中国医学开始受到挑战和影响。
传教士们将西方医学和现代医学知识引入中国,并在当地建立起医院、诊所和学校,开展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
这些传教士医学教育机构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起步。
传教士医学教育的历史背景与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传教士对中国晚清社会的双重影响作者:黄丹阳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22期摘要近代中国,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也同时多被冠以“文化侵略者”“侵华先锋”之名,在晚清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小的双重影响。
本文通过简单介绍德国传教士花之安及其著作《自西徂东》,浅析“基督福音”在中国晚清社会产生的双重影响。
关键词花之安《自西徂东》德国传教士晚清作者简介:黄丹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8-156-02一、关于花之安纵观近代中国,基督教传教士在那样一个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他们活跃在几乎近代社会的所有领域,对中外关系、人民信仰、文化、政治等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也是西学东渐的中坚力量。
相对于居于主导势力的英美传教士而言,德国传教势力进入中国相对较晚但也“可圈可点”,汤若望、Gutzlaff(译作郭实腊,或郭士立)、花之安、卫礼贤是影响较大者。
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由于传播者所接受的主体不同,传教士们的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
花之安在华的传教方式也基本沿袭“利玛窦路线”,选择与“中国心灵”相契合的路径传播“基督福音”。
即是“孔子加耶稣”的方法,来增加异邦人的认同感,尽量缩短或消除心理上的距离。
争取士大夫同情和尊重中国习俗,还只是利玛窦时期克服传教阻滞的消极策略,积极的策略则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伦理和宗教思想吸引中国士大夫,花之安便是采取此策略者之一。
“孔子加耶稣”是为传教士为传播福音采用的一种文化策略,同时也给晚清社会带来了西方文明,为国人打开了一个了解西方文化、社会的一个窗口。
熊月之说花之安“不像从博兰雅,热衷传播西学,几乎忘了传教豍。
这除了是因为花之安患有喉疾,不宜长时间宣讲外,花之安其实已经意识到,要能真正使中国人接受他所传播的思想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人‘精神组织的心理基础’,并从基督教‘真理’出发,对中国现有的精神生活进行批判分析,从根本上说服中国人,使其自觉地接近基督教的‘福音’信仰及其知识宝库。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近代来华传教士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刘晓多在近代中国,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而来,从事旨在传播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其传教方式可分为直接传教和间接传教两种:直接传教是传统的传教方式,即到民间宣讲教义、游说布道、散发宗教小册子、设立教堂、吸收教徒等;间接传教是采取创办报刊、翻译出版书籍、兴办学校、举办慈善事业(医疗、慈幼、救济)等方式。
在间接传教中,创办报刊是传播迅速、影响较广的一种传教方式。
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了近百种报刊,发行范围扩及全国各省及沿海和内地各主要城市,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就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作一探讨。
一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活动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1842年为界限,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从1815年到1842年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第一阶段,也是教会报刊在中国的初创时期。
西方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宣传对象的中文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
此后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澳门和广州等地出版了一批中外文报刊,这些报刊主要有: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23年创办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士纪德于1828年创办的《天下新闻》、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32年创办的《中国丛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于1833年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38年创办的《各国消息》。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禁止外国人在华传教。
因此外国传教士无法在中国内地立足,其创办报刊的活动也被限于南洋一带的华侨聚居区和广州、澳门等中国南部沿海地区。
当时传教士所办报刊大多是中文报刊,主要以华侨为发行对象,多为普通平民,发行范围主要是在民间,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1. 引言1.1 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背景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清朝政府开始向外国传教士开放中国的门户。
这是因为中国希望能够借助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来增强自身实力,以抵御日益增长的外国侵略。
美国传教士正是在这个时期抵达中国,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传教和教育工作。
美国传教士们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积极传播宗教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工作。
他们往往选择在偏远地区或城市的贫困地区建立学校,用西方的教育理念来培养中国的学生。
这些学校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有所不同,因此备受争议。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教育体系遭遇了重大变革,而美国传教士的活动恰在这一时期产生重要影响。
他们的到来不仅拓宽了中国学生的视野,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美国传教士的活动背景无疑为中国近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1.2 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美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传教士的到来,不仅为中国带来了西方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对中国传统教育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重建。
传教士们积极推动基督教教育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教士们的教育理念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和培养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教育环境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传教士们也致力于保留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美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影响将持续传承并影响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 正文2.1 传教士在中国建立学校的情况传教士在中国建立学校的情况非常丰富多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许多美国传教士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他们不仅在沿海城市建立起许多教会学校,还深入乡村地区开设农村学校,普及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