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快通道麻醉
- 格式:pptx
- 大小:441.05 KB
- 文档页数:14
欧美国家麻醉后恢复病房患者评估及转出指南的解读麻醉恢复期患者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不同于普通住院患者和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因此需要有专门的病区即麻醉后恢复病房(PACU)、特殊监测(如肌松剂残余效应监测与PET CO2监测等)及专业化训练的医务人员来管理。
一旦管理疏漏会造成严重后果。
欧美国家手术患者在PACU恢复是常规程序,均制定了PACU 工作指南,且基本原则相同。
下述病例报道了麻醉恢复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的是强调对麻醉恢复期并发症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的重要性,及制定患者标准化评估系统的必要性。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年龄68岁,体重81 kg,身高162 cm,BMI 30.9 kg/m2。
术前诊断为乙状结肠癌。
无慢性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不良生活嗜好。
术前血液生化指标未见异常。
BP 102/63 mmHg(1 mmHg=0.133 kPa)、HR 58次/min、呼吸空气时SpO296%。
术前评估无手术禁忌证,ASA分级Ⅱ级,气道评估:Mallampati分级Ⅱ级,甲颏距离6.5 cm、寰椎关节活动度正常。
于入院当日行降结肠及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
日常服用复合维生素及鱼油,无术前用药。
静脉注射异丙酚、芬太尼和罗库溴铵后行气管插管术,麻醉维持采用吸入麻醉药。
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出血量约80 ml,液体输注量约1 500 ml,术中尿量约80 ml/h。
手术时间约3 h。
术毕使用肌松拮抗剂后,潮气量420 ml、呼吸频率21次/min、体温36.2 ℃,能服从指令后顺利拔除气管导管。
术中未见不良事件发生。
术后收入PACU。
主诉切口部位疼痛,静脉注射氢吗啡酮(一种吗啡衍生物,其镇痛作用效价约为吗啡的8倍,作用时间约2 h)0.5 mg,并按程序报告后转给PACU护士。
收入时明显嗜睡,在大声呼唤时能服从指令。
生命体征:体温36.4 o C、BP 98/59 mmHg 、HR 62次/min、吸氧(氧流量6 L/min)时SpO298%。
观察超快通道麻醉应用于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观察超快通道麻醉应用于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取2013年在本院行心脏直视手术的小儿患者80例,以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超快通道麻醉组)与对照组(传统麻醉组),每组各40例。
其中观察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吸入七氟醚诱导,并静注舒芬太尼与爱可松行气管插管,术中以七氟醚进行维持麻醉;对照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静注异丙酚、芬太尼与爱可松行气管插管,术中以异丙酚、芬太尼进行维持麻醉。
两组患者以PCV 模式进行机械通气,并测定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术后拔管时间、CICU停留时间、住院费用与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在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测定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观察组的术后拔管时间、CICU停留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5%,观察组为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脏超快通道麻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该种麻醉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小儿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受益。
儿童患者耐受性较差,在选择术式麻醉方法时,需遵循安全性与有效原则[1]。
在此次调查中,本院重点探讨超快通道麻醉在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超快通道麻醉是指通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与适宜的麻醉药物,以快通道麻醉为基础,当患者完成手术后保证在术后1 h内可拔除气管,进而达到缩短机械通气与监护停留时间,减少麻醉对患者的伤害与经济压力的一类麻醉方式[2]。
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使用超快通道心脏麻醉,需要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状况进行充分评估,且与其他手术麻醉进行比较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次研究将本院2013年收治的80例心脏直视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超快麻醉应用的安全性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在本院行心脏直视手术的80例小儿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并以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
表面麻醉: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粘膜表面,使其透过粘膜而阻滞位于粘膜下的神经末梢,使粘膜产生麻醉现象,称表面麻醉。
眼、鼻、咽喉、气管、尿道等处的浅表手术或内镜检查常用此法。
眼用滴入法,鼻用涂敷法,咽喉气管用喷雾法,尿道用灌入法。
常用药物为 1%~ 2% 丁卡因或 2%~4% 利多卡因。
因眼结合膜和角膜组织柔嫩,故滴眼需用 0.5%~1% 丁卡因。
气管和尿道粘膜吸收较快,应减少剂量。
神经病理性疼痛:现在神经病理性痛有了新的定义,IASP官方学术期刊PAIN在2011年元月首期发表了由21家单位署名的“NeuPSIG神经病理性痛评价纲要”一文,并明确确定了NeuP(神经病理性痛)的新定义,翻译为:“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原文“pain arising as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a lesion or disease affecting the somatosensory system ”)。
它属于一种慢性疼痛,疼痛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和感觉异常等临床特征。
1、呼吸性酸中毒即高碳酸血症,PaCO2>45mmHg。
主要由于肺泡有效通气量不足,体内CO2蓄积所致。
麻醉期间CO2蓄积的常见原因包括:麻醉药的呼吸抑制、呼吸管理不善、麻醉器械故障或CO2吸收装置失效等。
Mendelson综合征:化学性肺炎,即患者误吸少量高酸性胃液(PH2.5)后不久或2-4h出现的“哮喘样综合征”,来势汹猛,患者很快出现脉速、紫绀、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且呈哮喘样发作,甚至肺水肿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麻醉前应用H2组胺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有一点防治效果,但预防误吸仍是最主要的途径。
病人呈现紫绀、心动过速,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
在受累的肺野可听到哮鸣音或罗音。
肺组织损害的程度与胃内容物的pH值直接相关,pH>2.5的胃液所致的损害要比pH<2.5者轻得多。
快通道麻醉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作用什么是快通道麻醉快通道麻醉是一种麻醉方法,主要应用于手术时间较长,对运动神经的监测较为严格的手术过程。
它采用复合麻醉,包括局部麻醉、静脉麻醉和插管全身麻醉,通过调整深度和频率来满足患者在麻醉状态下的生理需求,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顺利进行。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概述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一种心脏手术,主要是用于替换病变的心脏瓣膜,以恢复心脏功能,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手术中需要对患者的心率、血压等进行严密监测,同时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充分的麻醉状态。
快通道麻醉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作用快通道麻醉可以减轻手术操作的疼痛和恐惧感,也能够减少麻醉药的使用量,缩短恢复时间,同时降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
具体作用如下:1. 维持心功能稳定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对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的监测要求较高,而且操作时间长,如果患者不得当的麻醉,则极易影响心功能,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有效控制麻醉水平的方法,快通道麻醉正好符合这方面的需求。
2. 提高麻醉效果快通道麻醉可以更好地控制麻醉深度和频率,比单一麻醉法更能够配合术者的操作,减轻患者的意识刺激和疼痛感,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
3. 增强术者的操作技能快通道麻醉还能够提高术者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性,因为麻醉状态下的患者不会出现突然意识恢复导致的身体动作,所以术者会更加放心和自信,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成功完成。
使用快通道麻醉需要注意的问题虽然快通道麻醉有很多优点,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1. 安全性问题快通道麻醉可能引起呼吸抑制甚至停止呼吸,对术者和患者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特别小心和细致,严密监测患者的生理状态,确保麻醉完成后迅速恢复。
2. 麻醉的深度问题不同的患者对麻醉药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需要对麻醉深度进行正确的判断,避免麻醉过深或过轻,对手术和患者产生不必要的不良影响。
3. 麻醉效应的监测问题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测麻醉效应,确保患者处于足够的麻醉状态下,同时防止麻醉水平过高,超出安全范围。
快通道心血管手术的麻醉作者:徐长荣,姜灿红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第11期[摘要] 目的:总结我科2008年3月~2009年10月20例心血管手术快通道麻醉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20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以咪达唑伦、小剂量芬太尼、丙泊酚、爱可松诱导,术中行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持续泵入、异氟醚或七氟醚吸入,早期拔管,术后镇痛。
结果:术后20例全部在6 h内拔管,术毕即拔管4例。
ICU滞留时间12~24 h,住院时间 6~8 d。
结论:心血管手术可以实施快通道麻醉,缩短患者在ICU和病房的滞留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医疗费用。
[关键词] 快通道麻醉;心血管手术;早期拔管[中图分类号] R6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070-02传统的心血管手术麻醉主要依赖大剂量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但大剂量芬太尼麻醉术后苏醒慢、拔管晚,延长了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ICU监护时间,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这与当代麻醉的发展趋势不相吻合。
快通道心脏麻醉即在心脏手术后早期拔出气管导管(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08年3月~2009年10月20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其中,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12例,体外循环下换瓣手术8例;年龄35~60岁;男性14例,女性6例;5例合并高血压病,3例合并房颤,1例合并脑梗死。
1.2 麻醉前用药术前晚口服安定10 mg,术前30 min肌注吗啡0.1~0.2 mg/kg、东莨菪碱0.06 mg/kg,入室后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
1.3 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05~0.1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芬太尼1~2 μg/kg,丙泊酚0.5~1.5 mg/kg诱导插管。
1.4 麻醉维持丙泊酚1~5 μg/ml行靶控输注(TCI),吸入异氟醚或七氟醚维持,遇到切皮、劈胸骨、体外循环开始前、关胸及时加深麻醉,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使麻醉过程趋于平稳,芬太尼总量控制在5~20 μg/kg以内。
快通道麻醉在支撑喉镜下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1ug/kg,异丙酚2mg/kg,司可林 1.5mg/kg依次静注用于显微支撑喉手术的快通道麻醉方法和意义。
方法选择快通道麻醉支撑喉镜下显微手术的病人30例。
结果30例手术,术中肌松及麻醉深度均满意,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时间5±2min。
讨论通过30例支撑喉镜下显微外科手术的麻醉,我们认为麻醉方法安全、可靠、苏醒、镇静、肌松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快通道麻醉喉镜下显微手术应用随着支撑喉镜下显微手术的逐渐普及推广,手术病人逐渐增多。
因为此手术的特点是时间短、创伤小、应激反应大,要求麻醉处理要起效快、苏醒快,同时尽量抑制咽喉应激反应。
我们尝试采用经鼻插管、泵注异丙酚、司可林静脉快通道麻醉技术,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术中具有镇静肌松良好、心血管反应少、术后苏醒快、术野暴露清楚等优点。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此类患者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41.5岁。
1.2诊断声带息肉21例,声带小结5例,声带囊肿4例。
1.3方法采用气管内插管复合全麻,将支撑喉镜沿麻醉插管缓慢推入,暴露声门区后固定,调节显微镜放大46倍,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确认声门病变范围。
术前常规禁饮食,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0.1g,东莨菪碱0.3g,麻醉诱导采用舒芬太尼1ug/kg,异丙酚2mg/kg,司可林1.5mg/kg依次静注。
经鼻腔明视下插入ID5.0~6.5气管导管,并在直接喉镜下用插管钳协助将导管送入声门下,置入导管之前对准舌根、会厌、喉腔、声门上下喷1%丁卡因2~3ml,插入气管导管后经判断导管位置适中后将导管固定右角处,接Drager麻醉机维持通气,VT=6~8ml/kg,f=12~14bpm,I::E=1:2,术中分别用微量泵注射1%异丙酚50~100ug/(kg.min),1%司可林50~100ug/(kg.min),术毕停泵并静注地塞米松10mg。
快通道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快通道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行心脏病手术的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
观察组(43例)给予FTA,对照组(43例)予以常规麻醉。
记录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
结果: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均显著缩短(P<0.01)。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4.65%,低于对照组的13.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TA应用于心脏手术中,效果显著,可减少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快通道麻醉;心脏手术;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8-0144-01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术中麻醉技术也需相应提高。
传统麻醉大多采用高剂量麻醉性镇痛药,但患者术后恢复期较长[1]。
快通道麻醉是指在术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争取患者术后能较早清醒并尽早拔除气管,以减少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恢复的一种麻醉方式[2]。
为研究FTA在心脏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行心脏病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FTA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行心脏病手术的患者86例,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所有患者均需行心脏手术;(3)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肺、肝、肾脏器损伤患者;(2)有麻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共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10~69岁,平均(31.3±3.48)岁,体重25~67kg,平均(42.07±4.23)kg。
对照组共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9~70岁,平均(33.8±3.35)岁;体重26~70kg,平均(43.44±4.27)kg。
麻醉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答辩试题(前沿知识部分)481.何谓“冠脉窃血”?冠脉狭窄引起损伤区组织释放舒血管物质,使局部血管代偿性扩张,以增加损伤区的血流灌注。
但如果狭窄超过血管横截面的90%。
其扩张的代偿机制将不足以弥补血流量的下降。
如果同一冠脉有两条分支,一条为正常血管,另一条是严重狭窄血管,则内源性释放的舒血管介质将首先作用于正常血管,因为狭窄血管已经达到其扩张的极限。
此现象称“冠脉窃血”,即正常组织的冠脉血流相对增加,而狭窄区域的血流反而减少。
482.简述心脏手术麻醉中预防神经并发症的主要措施(1)尽量缩短体外循环(CPB)时间;(2)使用膜式氧合器和管道滤网减少栓子形成;(3)选用对脑血流、脑代谢影响小的麻醉药,使麻醉平稳。
术中配合适当过度通气;(4)使用降糖药,尽量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5)低温可降低代谢和脑氧耗及调节缺血损伤后反应;(6)中度血液稀释;(7)控制血压。
483.简述快通道心脏麻醉的临床意义①避免术后气管导管刺激引起的血压高、心率快、氧耗增加;②避免长时间机械通气而影响呼吸功能的恢复,减少呼吸道并发症;③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干预;④减少ICU停留时间;⑤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
484.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并发症的防护应注意哪些方面?⑴首先应考虑出血和血小板稀释性减少的关系;⑵为维护有效循环血容量,常和全身水肿、少尿、肺水肿相矛盾,应以前者为主;⑶血液稀释后的贫血,是大量输液后必然结果,但必须保持Hct在0.25以上;⑷早期复苏病人少尿。
应考虑低血容量,心衰、心排血量降低以及末梢组织灌注不足四个方面。
485.术前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病人应注意哪些问题?(1)应用利尿药病人可能导致低血钾和容量不足;(2)应用β受体阻滞剂病人可能导致心动过缓、心肌收缩力减弱、支气管痉挛;(3)应用钙拮抗剂病人可加重吸入麻醉药的心血管抑制作用,增强肌松剂的效能;(4)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病人可伴有血钾增高,易发生低受体激动剂有较强的血管扩张作用,突然停用易出现反跳;(6)应用单胺血压;(5)中枢性α2氧化酶抑制剂病人对麻醉性镇痛药和升压药特别敏感,术前宜停用,并改用短效抗高血压药;(7)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药可增加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且只有用血管加压素可恢复血压。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用于小儿心脏直视手术超快通道麻醉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直视手术超快通道麻醉中应用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48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患儿。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静吸复合平衡麻醉。
丙泊酚、瑞芬太尼术中维持靶浓度分别为3~6mg/L、2.5~4.5ng/分,术中根据臨床情况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浓度,间隔45~60分钟追加维库溴胺2~4mg。
记录心率、心电图、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呼气末二氧化碳。
同时观察心脏复跳、心血管活性药的使用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与诱导前相比较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切皮及劈胸骨时的HR下降显著(P<0.05);麻醉诱导期间SBP、DBP和RPP下降显著(P<0.01);该组患者心脏自动复跳45例,电击复跳2例;该组37例患者在ICU符合早期拔管条件,均在4小时以内拔除气管导管。
ICU 平均停留时间为(12.5±4.6)小时。
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用于小儿心脏直视手术超快通道麻醉,术中维持平稳,停药后清醒快,早期可拔出气管插管,节约费用。
关键词瑞芬太尼丙泊酚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直视手术为进一步减少ICU留住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在以往心脏快通道麻醉技术基础上,提出了超快通道心脏麻醉技术,联合静脉靶控输注技术,探讨术中管理,术后拔管,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麻醉恢复的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入选标准:手术方式单纯,如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修补;心功能NYHA Ⅰ~Ⅲ级,ASAⅠ~Ⅲ级;无重要系统合并症,术前肺肝肾功能检查正常;无或轻中度肺动脉高压。
一般资料:2006年~2008年符合以上条件的患儿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2~12岁,其中室间隔缺损(VSD)32例,房间隔缺损(ASD)16例。
麻醉方法:术前患儿常规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术前肌注东莨菪碱0.006~0.001mg/kg,安定0.2mg/kg,入室肌注氯胺酮4~6mg/kg,开放静脉后连接多功能监护仪,麻醉诱导采用瑞芬太尼1μg/kg,异丙酚1.5mg/kg,维库溴胺0.1mg/kg,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控制呼吸,潮气量8~10ml/kg,频率14~20次/分,吸入1%~3%安氟醚。
微创心脏手术超快通道麻醉管理
严美娟;蒋神杰;骆晓攀;陈龙;楼小侃;吴佳;刘金涛;洪军;崔勇;胡志斌
【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
【年(卷),期】2023(25)1
【摘要】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式已由传统的胸骨正中切口逐渐向小切口微创化发展。
本中心心脏外科团队首创更适合国人的胸腔镜辅助右侧腋下小切口入路微创心脏手术方法——无可见瘢痕微创心脏手术^([1]),自2018年以来已作为常规术式,约65%心脏大血管手术于右侧腋下小切口入路微创下完成。
自2021年4月本中心对胸腔镜辅助右侧腋下小切口心脏大血管手术的部分患者实施超快通道麻醉(Ultra-fast-track Cardiac Anesthes-ia,UFTCA),即术毕1 h内患者清醒拔除气管导管[2],以期通过术后早脱机、早拔管、缩短ICU留置时间,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快
速康复。
【总页数】4页(P134-137)
【作者】严美娟;蒋神杰;骆晓攀;陈龙;楼小侃;吴佳;刘金涛;洪军;崔勇;胡志斌
【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皖南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超快通道麻醉用于低体重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效果
2.超快通道麻醉在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3.超快通道麻醉在小儿心脏手术快速康
复外科中的应用4.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超快通道麻醉应用32例报道5.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胸肌筋膜平面阻滞用于右侧腋下小切口微创心脏瓣膜手术中超快通道麻醉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