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比较表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人肺结核90%以上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少数为牛型和非洲型二、特点:1.多形性:典型是细长稍弯曲两端圆形杆菌2.抗酸性:抗酸染色红色(一般细菌无抗酸性,可鉴别分支杆菌和其他菌属)3.生长缓慢:增代时间14~20小时,需氧菌,5%~10%CO2 环境能刺激其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37℃4.抵抗力强:煮沸100℃5分钟可杀死。
常用杀菌剂中70%酒精最佳,一般杀菌时间为2分钟5.菌体结构复杂结核分支杆菌的患者才有传染性)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咳嗽、喷嚏、大笑、大声谈话等方式把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排到空气中而传播。
飞沫传播是肺结核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三、易感人群婴幼儿细胞免疫系统不完善,老年人、HIV 感染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慢性疾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者患者排出结核分枝杆菌量的多少、空间含结核分枝杆菌微滴的密度及通风情况、接触的密切程度和时间长短以及个体免疫力的状况。
五、化学治疗对结核病传染性的影响接受化学治疗后肺结核患者痰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呈对数减少结核病传染源中危害最严重的是那些未被发现和未给予治疗管理或治疗不合理的涂片阳性患者。
原发病灶原发综合征肺结核病主要的免疫保护机制是细胞免疫1890年Koch观察到,将结核分枝杆菌皮下注射到未感染的豚鼠,10-14日后局部皮肤红肿、溃烂,形成深的溃疡,不愈合,最后豚鼠因结核分枝杆菌播散到全身而死亡。
而对3-6周前受少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转的动物,给予同等剂量的结核分枝杆菌皮下注射,2-3日后局部出现红肿,形成表浅溃烂,继之较快愈合,无淋巴结肿大,无播散和死亡。
这种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现象。
三、继发性肺结核继发性结核病的发病,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原发性结核感染时期遗留下来的潜在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动而发生的结核病,此为内源性复发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再感染而发病,称为外源性重染干酪样坏死结核病的病理过程特点是破坏与修复常同时进行病理学病理变化转归消失或仅留下少许纤维索条增生病变或较小干酪样病变在化学治疗下也可吸收缩小逐渐纤维化,或纤维组织增生将病变包围,形成散在的小硬结灶。
肺结核临床分型及分期是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分型由于肺结核有不同的病理改变与X线表现,1978年全国结核病防治会议将肺结核分为以下五大类型。
1.原发型肺结核(Ⅰ型)原发型肺结核是指初次感染结核菌引起的疾病,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核。
人体抵抗力低时,结核菌被吸入到肺部形成局限性支气管肺炎,称为原发病灶。
结核菌经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而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局部淋巴结炎三者构成原发综合征。
多见于儿童及人烟稀少地区的成年人,发病率低,临床症状轻,预后良好。
绝大多数病灶被吸收、液化或钙化,偶可形成干酪样坏死,出现空洞,造成结核播散。
少数肺门淋巴结结核经久不愈,甚至扩展至附近淋巴结,称为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X线检查在肺部有原发灶,相应的淋巴管增粗及肺门淋巴结肿大。
机体初次受到结核菌的感染而发生的病变,是肺结核中最轻的一种。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包括:①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是结核菌一次或短时间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的,可以是全身播散或仅局限于肺内。
全身中毒症状重,可有高热、呼吸困难等,可并发结核性脑膜炎。
X线显示两肺均匀一致的粟粒状阴影。
早期透视不明显,不易及时诊断。
②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在机体具有一定免疫力的基础上,由于少量结核菌多次侵入血循环引起。
临床症状具有反复性和阶段性特点,病情发展较慢。
X线表现为大小不等、新旧不一的病灶,分布不均,多在两肺上、中野。
3.浸润型肺结核(Ⅲ型)浸润型肺结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成人肺结核以此型居多,约占肺结核的80%.感染来源主要是过去经血行播散潜伏在肺内的结核菌,重新生长繁殖(内源性感染);其次是与排菌患者接触密切,再次发生感染(外源性感染),临床症状因病灶性质、范围及机体的反应性有所不同。
一般在初期时,中毒症状多不明显;如果病变进展,可有发热、盗汗、消瘦、胸痛、咳嗽、咳痰甚至咯血等症状。
第十四章共同点是均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论述1.试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病变(P310)答:病变以大脑皮质,基底核和视上核最为严重,小脑皮质,丘脑和桥脑次之,脊髓病变最轻。
肉眼:软脑膜充血水肿,脑回变宽,脑沟窄而浅。
切面脑组织充血水肿,严重者脑实质有散在点状出血,可见粟粒或针尖大小的半透明软化灶,境界清楚,弥散分布或聚集成群。
镜下:①血管改变和炎症反应:脑实质血管高度扩张充血,有时可见小灶性出血。
浸润的炎细胞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核浆细胞为主。
炎细胞浸润多以变性坏死的神经元为中心或围绕血管周围间隙形成淋巴细胞套。
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细胞肿胀尼氏体消失,胞质内出现空泡,核偏位等。
重者神经细胞可发生核固缩,核溶解。
可见卫星现象和嗜神经细胞现象。
③软化灶形成:严重时,可发生灶性神经组织的液化性坏死,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镂空筛网状病灶。
④胶质细胞增生:形成小胶质细胞结节。
2.试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理变化及分期(P308)答:①上呼吸道感染期:病变主要为粘膜充血水肿,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分泌物增多②败血症期:大部分病人的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患者可有高热头痛呕吐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
③脑膜炎症期:特征性病变为脑脊髓膜的代脓性炎症肉眼: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张。
镜下:蛛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增宽,其中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浆液及纤维素渗出和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临近脑皮质可有轻度水肿。
以坏死为主的病变:在结合杆菌数量多,毒力强,集体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时,出现以坏死为主的病变。
第十五章简答题:1肠伤寒与肠结核均有溃疡形成,两者病变有何不同?.①肠伤寒:肠伤寒时,坏死肠黏膜脱落后形成溃疡。
溃疡边缘隆起,底部不平。
在集合淋巴小结发生的溃疡,其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
溃疡一般深及黏膜下层,坏死严重者可深达肌层及浆膜层,伸直穿孔②肠结核时的溃疡:结核杆菌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形成结核结节,以后结节逐渐融合并发生干酪样坏死,破溃后形成溃疡。
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知识归纳(1)原发性肺结核(Ⅰ型) 又名原发综合征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少数为成人。
X线表现:原发性肺结核的典型表现有三个X线征。
①原发浸润:肺近胸膜处原发病灶,多位于中上肺野,其它肺野则少见。
为局限性斑片状阴影,中央较浓密,周边较淡而模糊,当周边炎症吸收后则边缘略清晰;②淋巴管炎:从原发病灶向肺门走行的条索状阴影,不规则,此阴影仅一过性出现,一般不易见到;③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结核菌沿淋巴管引流至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引起肺和纵隔淋巴结肿大。
表现为肺门增大或纵隔边缘肿大淋巴结突向肺野。
增大的淋巴结有时可压迫支气管,引起相应肺叶的不张。
原发病灶经治疗后易于吸收,少数原发病灶可以干酪样变形成空洞。
但淋巴结炎常伴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愈合较慢,愈合后可残留钙化。
当原发病灶吸收后,原发性肺结核则表现为胸内或纵隔内淋巴结结核。
淋巴结内部干酪灶可破溃至血管和支气管产生血行或支气管播散。
CT表现:CT扫描可更清晰发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显示其形态、大小、边缘轮廓和密度等.对隆突下淋巴结增大,X线片不易显示,而CT可以清晰显示。
同时CT可早期发现原发灶内的干酪样坏死,表现为病灶中心相对低密度区。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此型为结核菌经血行播散的结核.由于结核菌的毒力不同,菌的数量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状况等因素,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X线表现:①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又称急件粟粒型肺结核:表现两肺弥漫性粟粒状阴影。
粟粒大小为1mm~2mm,边缘清晰。
粟粒影像特点主要为三均匀,即分布均匀、大小均匀和密度均匀。
②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病灶多见于两肺上、中肺野,粟粒状阴影大小不一、密度不均、分布不均;病灶可融合,或增殖硬结和钙化,也可纤维化呈索条阴影,甚至部分病灶可形成空洞透亮区;同时,常伴两下肺透过度增高的代偿性肺气肿,双膈降低,心影垂直,上可见胸膜增厚与粘连;③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病变类似于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表现,只是大部分病变呈增殖性改变,病灶边缘基本清晰,纤维索条状影更明显.或者病灶钙化更多见,胸膜增厚和粘连更显著等。
一.名词解释1.萎缩(atrphy):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和实质细胞体积的缩小。
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其中生理性萎缩:老年子宫的萎缩,青春期的胸腺萎缩。
2.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3.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4.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5.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实质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
6.液化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坏死后易发生溶解液化,称为液化性坏死。
7.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后继发有腐败菌感染。
8.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肉芽。
9.瘀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淤血。
10、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称为出血。
11.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快称为血栓。
12.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统称为变质。
13.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
14.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15.菌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血液中可查到细菌。
成为菌血症。
16.毒血症: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称为毒血症。
17.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不仅没有被清除,而且还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血症。
18.慢性肉芽肿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基本特点的炎症。
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