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引流管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9
神经外科引流管的护理及观察要点神经外科手术是一种复杂的手术,患者在手术后需要引流管来排除血液和其他体液。
正确的护理和观察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神经外科引流管的护理及观察要点。
一、引流管的护理1. 清洁引流管口在进行引流管护理时,首先要注意清洁引流管口。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洗涤液轻轻清洁引流管口周围的皮肤,保持引流口干净,预防感染的发生。
2. 观察引流管颜色和量每天观察引流管排出的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及时记录并报告医护人员。
如果引流液呈现明显的血性或脓性,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预防感染的发生。
3. 避免引流管的扭曲和堵塞要避免引流管的扭曲和堵塞,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和畅通。
定期对引流管进行检查,确保引流管正常排出引流液,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4. 定期更换引流袋引流袋是存放引流液的地方,应定期更换引流袋,及时清理污染,避免引流袋内的细菌繁殖。
二、引流管的观察要点1.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及时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并记录。
2. 观察患者的神经状态术后患者的神经状态是关注的重点,包括意识状态、言语能力、肢体活动等,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
3.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每天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对于血性或脓性的引流液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预防感染的发生。
4. 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或尿失禁的情况,需要及时记录和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5. 观察患者的饮食和体位在术后,对患者的饮食和体位也要进行观察,及时调整患者的体位,帮助患者排出引流液,促进患者的恢复。
神经外科引流管的护理及观察要点对于患者的恢复非常重要。
通过正确的护理和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出现的异常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希望医护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引流管护理及观察,以确保患者术后的安全和健康。
在神经外科手术术后,引流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用于排除手术部位的血液和其他体液,防止积液和感染的发生。
脑外科常见引流管护理脑外科手术是一种高风险的手术,需要进行密切的护理。
其中,脑外科引流管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脑外科引流管的作用是排除脑部手术后产生的血肿、脑脓肿、脓肿液、脑脊液等,在保护脑组织免受损害的同时,也有助于术后恢复。
下面将详细介绍脑外科引流管的常见护理措施。
1.护理前准备在患者进行脑外科手术前,护士应根据医嘱准备好引流器械,并对其进行检查,确保引流管畅通,并确认引流胶囊的储液量。
护士还应核对医嘱的内容,如引流液量、引流胶囊更换时间等。
2.引流器械的固定和保护手术用引流管通常由医生放置在手术中,护士需要保证引流管的固定和保护,以防止其意外移动或受到撞击。
可以使用透明敷料覆盖引流器械,以便日常观察引流情况,并防止引流管受到外界污染。
引流松紧带应固定在患者的头部,以便保持引流管的位置稳定。
3.引流胶囊的更换引流胶囊根据引流程度来判断是否需要更换。
一般情况下,当引流胶囊内容物达到胶囊容积的70%以上时需要更换。
更换引流胶囊的时间一般在早晨患者起床、过午不食前后。
更换引流胶囊的步骤如下:(1)戴上洗手盆和手套;(2)用温生理盐水清洗患者的引流胶囊处;(3)拧松固定在患者头上的引流松紧带;(4)小心地取下引流胶囊,注射生理盐水清洗一次;(5)取出新的引流胶囊,将其连接到引流管上,并用固定带固定;(6)检查引流管畅通并进行标记,记录引流量、引流液的性状和颜色。
4.引流管的护理引流管是连接引流器械和引流胶囊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定期护理:(1)每日更换引流器械连接管,避免管道堵塞;(2)在换引流器械连接管时,应注意不要使引流管脱出或移位,以免引起感染或引流阻塞;(3)定期检查引流管是否松脱或过长,若有需要及时更换或修整;(4)避免用力牵拉引流管;(5)记录引流管的引流量、颜色和性状等。
5.引流液的观察和记录护士应每日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并及时记录。
正常的引流液一般为鲜红色,易凝固,少许水样液体,不宜过于稀薄和浑浊。
医院管理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常规神经外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瘤腔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
目的是通过引流将血性脑脊液排出体外,减轻脑水肿、脑膜刺激症状,还可起到调节控制颅内压的作用。
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
二、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减少探视和人员流动。
2、置管部位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随时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是否有发红、肿胀等异常现像。
3、搬动患者时,先夹闭开关再搬动,防止引流液逆流。
患者手术或检查返回时,第一时间检查引流管,与医师配合打开并调整引流管位置。
4、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性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打折。
术后患者头部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在进行翻身、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缓慢。
夹闭并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及气体进入。
5、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在更换引流袋、监测颅内压、椎管内注射药物等时,按照无菌原则进行。
每日定时倾倒引流液,准确记录引流量,在倾倒引流液前后要对引流袋口进行严格消毒。
倾倒引流液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以免造成污染。
(二)病情观察1、严密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2、引流管高度引流管过高可引起引流不畅,不能降低颅内压, 过低可造成引流过速,引起颅内压过低,易导致脑室内出血或小脑幕孔上疝等。
(1)脑室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平面(即外耳道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成人颅内压力0. 7〜2. 0kPa,儿童0.5〜1.0kPa),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
(2)蛛网膜下腔引流管很细,每分钟引流量较少。
为保持引流畅通,引流袋应置于床下,低于脑脊髓平面。
引流袋低于创口15〜20cm 为宜,一般控制在40〜350ml/d。
3、调节引流速度,控制引流液的量。
(1)协助医师严格控制流速,切忌引流过快、过多,若患者出现低颅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应抬高引流管位置或暂时夹闭引流管以控制引流量。
脑外科常见引流管的护理脑外科手术后,患者可能需要留置引流管以便排除血液、脑脊液和其他体液。
引流管是一种管状装置,通过放置在手术切口或脑室内来排除体液。
下面是脑外科常见引流管的护理措施。
1.检查引流管的位置和通畅度。
护士应定期检查引流管的位置是否正确,以及引流管是否通畅。
如果引流管位于不正常的位置,应及时调整;如果引流管不通畅,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进行冲洗或更换引流管。
2.保持引流管的固定。
引流管需要固定在患者的身体上,以防止其移位或脱落。
护士应使用适当的固定制剂,如胶布或绷带,来固定引流管。
同时,护士还需定期检查引流管的固定情况,确保其牢固不松动。
3.保持引流管通畅。
为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护士需要定期冲洗引流管。
冲洗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其他适当的液体。
冲洗的频率和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来决定。
在冲洗引流管之前,护士需要先准备好所需的设备和液体,并采取洁净操作,以避免感染风险。
4.监测引流液的性状和量。
护士应定期检查引流液的性状和量。
引流液的性状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效果。
一般来说,引流液的颜色应为清亮或淡黄色,不应有血块或异味。
引流液的量应保持稳定,如引流液量明显增多或减少,应及时报告给医生。
5.防止感染。
引流管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易受感染。
因此,护士需要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护士应定期更换引流管固定制剂,保持切口及引流管周围的清洁,避免皮肤破损,确保洁净环境,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6.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除了对引流管进行护理外,护士还需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如发现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发热、意识状态改变等异常症状,应及时报告给医生。
7.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
脑外科手术后,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休养和康复。
护士需要给予患者必要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8.提供心理支持。
脑外科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次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创伤,可能会对患者产生恐惧、焦虑和其他负面情绪。
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病人的护理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留置引流管种类相对较多,如果不能熟练掌握每一种引流管的标准护理方法,会导致患者配合度下降,加大护理难度,从而影响护理质量。
另一方面,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引流是否成功常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预后生存质量。
因此,在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引流管的正确标准护理和管理是保证引流成功和提高患者预后质量的关键[1]。
我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等,现将我科多种引流管的护理经验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所收治的神经外科置管术后患者238例,男性患者121例、女性患者117例,患者年龄41岁-83岁,平均年龄为(62±21)岁。
在所有患者之中,有183例患者过往有显著高血压史,患者入院时对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41例患者评分为3-5分、67例患者评分为5-8分、77例患者评分为9-12分、53例患者评分为13-15分;157例患者为基底节部位出血、60例患者为丘脑部位出血、21例患者为脑干部位出血;171例患者实施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并进行脑室外引流术,67例患者单一实施脑室外引流术,引流管留置时间为3-4d。
1.2 各种引流管标准护理方法1.2.1 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标准护理方法如下:① 取仰卧或侧卧位,将床头抬高30°左右,通过加强颅内静脉回流以降低患者颅内压。
② 定期观察患者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如流量突然增加或者并为血色,应立即通知医生,并与之配合采取抢救措施。
③ 定期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注意保持引流口清洁干燥,防止引流管因患者体位变动或者其他活动而扭曲或脱出。
④ 确保引流袋做到每日定时更换,且详细记录患者每日引流量,引流袋更换时要注意无菌操作。
⑤ 一般情况下,引流管放置24~48h 后,或者是引流液体停止后进行引流管拔出,拔出过程中注意伤口以及敷料的清洁。
1.2.2脑室引流管标准护理方法如下:在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护理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和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术后24h内每隔3O min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及血压体温的变化并做好详细的记录,防止术后24h内出血情况的发生。
脑室引流的护理措施引言:脑室引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脑积水等脑室扩张病变。
在术后的护理中,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脑室引流的护理措施,以帮助护士们更好地进行护理工作。
一、术后监测1.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护士应及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如出现意识改变应及时报告医生。
2.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3. 观察伤口状态:注意观察伤口是否有渗液、红肿、感染等情况,及时处理。
二、引流管的护理1. 引流管的固定:保持引流管的固定,避免脱落或误位。
2. 引流管的通畅:定期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如有堵塞应及时处理,避免引流不畅。
3. 引流液的监测:定期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如有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
三、卧位护理1. 高位卧床:术后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头部略高于胸部,有助于引流液的排出。
2. 定期翻身:避免长时间固定在一个位置,定期翻身有助于预防压疮的发生。
四、感染防控1.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周围的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的发生。
2. 手卫生:护士在处理引流管或伤口时要进行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 隔离措施:对于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感染的传播。
五、药物管理1. 使用抗生素: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2. 镇痛药的使用: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时给予镇痛药物,保持患者的舒适度。
六、病情观察1. 观察引流液的变化: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等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2. 观察患者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发热等,如有症状加重应及时处理。
结语:脑室引流术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正确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脑室引流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后监测、引流管的护理、卧位护理、感染防控、药物管理和病情观察等方面。
护士们在术后的护理中应严格按照这些措施进行护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引流管是神经外科手术中常用的一种装置,用于引流血液和液体等物质,以保持手术创面的清洁和干燥。
不同类型的引流管需要进行不同的观察和护理,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几种引流管及其观察和护理方法。
一、胸腔引流管胸腔引流管用于排除胸腔内积液或气体,常见的有胸腔闭式引流管和胸腔负压引流系统。
观察及护理:1.定期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数量,如出现鲜红色、增多、减少或停止流出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2.定期测量引流液量,记录并观察流量的变化,如有显著减少可能是引流管阻塞,需及时清理。
3.注意保持引流系统的密封,避免气体进入胸腔。
4.定期更换引流瓶,保持系统通畅和负压稳定。
二、脑室引流管脑室引流管用于排除脑室内积液,常见的有外引流管和内引流管。
观察及护理:1.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数量,如出现鲜红色、增多或停止流出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引流管阻塞,需及时清理。
3.注意保持引流系统的密封和无菌,避免感染。
4.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通畅。
三、脑室旁引流管脑室旁引流管用于排除脑室旁血肿或血液,常见的有硅胶管和负压引流系统。
观察及护理:1.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数量,如出现鲜红色、增多或停止流出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2.定期测量引流液量,记录并观察流量的变化,如有显著减少可能是引流管阻塞,需及时清理。
3.注意保持引流系统的密封和无菌,避免感染。
4.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通畅。
四、脑膜外引流管脑膜外引流管用于排除脑膜外积血或血液,常见的有硅胶管和负压引流系统。
观察及护理:1.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数量,如出现鲜红色、增多或停止流出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引流管阻塞,需及时清理。
3.注意保持引流系统的密封和无菌,避免感染。
4.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通畅。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方法。
在进行观察和护理时,护士应严格按照医嘱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保持引流系统的无菌和通畅,及时观察和报告异常情况,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恢复。
神经外科引流管护理【适用对象】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环境】安静、舒适【方法】1、保持通畅(1)定时检查,保持通畅,勿折叠、扭曲、压迫、堵塞管道。
(2)每日倾倒引流液。
(3)引流不畅的原因:a、引流管过细,被血凝块、破碎脑组织堵塞。
b、引流管放置过深,盘旋于创腔内,引流管的监控帖附于脑组织。
c、脑组织水肿及颅内血肿,压迫包裹引流管。
d、脑室外引流不畅可能由于颅内压过低,(4)引流不畅的处理考前须知:汇报医生,遵医嘱针对以上因素应对症处理:调节开关,适应放低引流瓶。
增加压力梯度,促进引流,或挤捏引流管、旋转或适当退出引流管。
经以上方法仍不能有效引流,要高度疑心颅内血肿。
2、固定:(1)胶布注意正确粘贴,确保牢固性。
(2)引流管的长度应适宜,使患者的头部有适当的活动空间。
(3)进行翻身等护理操作时必须先将引流管安置妥当。
(4)告知患者及陪护人员引流管的重要性,预防方案外拔管。
(5)假设引流管不慎脱出,切勿自行安置,应立即通知主管医生。
3、预防感染:(1)搬运患者时,应先夹闭引流管。
(2)引流液超出瓶体一半时,应立即倾倒,以防液面过高所致的逆行污染。
(3)每日定时按无菌操作原那么更换引流装置,保持引流管于伤口或黏膜接触位的洁净,以防感染。
(4)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4、观察并记录:(1)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量:正常情况下手术当天引流液为暗红色,以后引流液逐渐变淡、变清。
假设术后24h后仍有新鲜血液流出,应通知医生,给予止血等药物,必要时再次进行手术止血。
(2)感染后的脑脊液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
(3)观察安置引流管处伤口敷料情况。
(4)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颅内压增高或降低征象。
(5)拔管:拔管后注意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漏。
各类引流管的护理要点:【参考文献】1.陆以佳. 外科护理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裘法祖.外科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983.李国平.289例持续脑脊液引流在神经外科的临床总结华西医学20004.李连飞.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5.褚敬敬.神经外科常见引流管的护理:健康必读,2021,07。
神经外科引流管及护理神经外科 ( 又称脑神经外科 ) 是用外科学方法,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研究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门科学。
神经外科研究的范畴包括神经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外伤、感染、肿瘤、血管病变和遗传代谢障碍等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探索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目前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高、精、尖学科。
一、硬膜、蛛网膜、软膜解剖结构(一)硬膜硬膜为一层坚韧纤维膜,由 2 层合在一起构成,在颅内硬膜与颅骨内面紧密相贴。
包在脊髓外面的叫硬脊膜,通过枕骨大孔与硬脑膜相连。
(二)蛛网膜蛛网膜为一层很薄的半透明膜,位于硬膜深面,蛛网膜与深面的软膜之间有许多小梁呈蛛网状,为蛛网膜下隙,腔内充满脑脊液,此腔贯通脑和脊髓。
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
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三)软膜软膜是紧贴在脑和脊髓表面的薄膜。
二、脑脊液的循环机制脑脊液是流动于脑室、中央管、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无沉淀的液体,它是一种含有微神经胶细胞的纯生理盐水,主要用作对大脑皮质的机械性缓冲。
正常脑脊液的分泌量是每日 400-500ml 。
脑脊液的循环机制为: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脑脊液产生以后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然后再进入第四脑室,从第四脑室汇入蛛网膜下腔,最后汇入到上矢状窦内,进入血液循环。
如果脑脊液回流受阻,则可引起脑室变形或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增高,使脑组织受压或引起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三、神经外科常见的引流管及其护理神经外科最常见的引流管是脑室外引流管,其次是蛛网膜下腔引流、硬膜外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以及瘤腔引流管等。
(一)脑室引流的护理脑室引流是颅脑术后常用的治疗措施。
是指经过颅骨钻孔或锥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的一种引流方式。
1. 目的( 1 )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应急状态;( 2 )进行脑室系统检查以明确诊断和部位;( 3 )排出血肿或脑脊液,缓解颅内高压,防止脑疝;( 4 )暂时缓解脑积水;( 5 )术后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及蛛网膜粘连;( 6 )经脑室注入抗生素,减轻颅内感染,但该方法现在已很少用。
2. 脑室引流部位:最常见引流部位为右侧脑室前角,因为该处脑室较大,易于插管,平卧时不会压迫引流管。
引流装置以距外耳道水平连线上 10 ~ 20cm ,平均 15cm 为宜。
3. 适应证( 1 )脑室内出血如高血压、动脉瘤等,穿刺引流用以急救;( 2 )高颅压状态如颅内肿瘤,开颅术后等;( 3 )颅内占位性病变或脑积水;( 4 )颅内感染需注入抗生素治疗。
4. 禁忌证( 1 )凝血功能障碍;( 2 )穿刺部位感染;( 3 )濒死危重患者;( 4 )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动脉瘤者。
5. 注意事项( 1 )正常 CSF 呈澄清无色透明、无沉淀液体术后 1 ~ 2d 脑脊液略带血性,逐渐变浅至透明清亮。
如清亮 CSF 转为血性或原有血性脑脊液颜色加深,提示再出血;( 2 )平卧时引流装置距外耳道水平连线上 10 ~ 20cm ,流量应控制在每日 150 ~300mL ,最多不超过 500mL ,如流速过快相应调高引流装置高度。
6. 护理脑室引流的护理要点包括病人的观察、引流管的位置、引流的速度及量、引流液的性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严格无菌操作以及拔管等几个方面。
( 1 )病人的观察:在病人观察方面,应该重视意识、瞳孔的观察,在脑室引流过程中应对生命体征、患者的肢体活动以及患者的言语情况是否是迟钝或胡言乱语,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同时要注意对置管处伤口敷料进行观察,并嘱患者保持头高位 15 ° ~30 °的体位。
( 2 )引流管位置的护理:引流管的位置应该是患者平卧时距外耳道水平连线上 10 ~20cm ,平均 15cm 为宜;侧卧时距穿刺点上方 10 ~ 20cm ,平均 15cm 。
具体位置应根据病人引流量的多少给予调节引流高度,一般固定床头的位置,体位改变或检查归来时需重新调节引流的高度并确定引流通畅。
注明引流管名称、留置日期贴于引流管上。
( 3 )脑室引流的速度及量:正常脑积液分泌量是 500ml/ 日,以 150 ~ 300ml/ 日为宜;若 12h 引流量超过 150ml ,或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要适当抬高引流的位置;切忌引流过速过多,从高颅压状态骤然减压可造成脑室塌陷,颅内出血、脑疝等危险。
( 4 )引流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 1 ~ 2 d 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淡血性,黄色;如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术后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并出现血压波动,则提示有脑室出血,出血量过多时应行 CT ,并急诊行手术止血;发现脑脊液颜色加深、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有感染,应将脑脊液送检。
( 5 )保持引流的通畅:在给病人翻身、治疗、搬运及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夹闭并妥善固定好引流管 , 避免引流管受压、打折和牵拉,防止引流管堵塞、脱落及气体进入;病人有精神症状时,应给予必要的约束,防止引流管打折或脱出;若无引流液流出,要及时查明原因,怀疑是小血块或脑组织堵塞时,请主管医生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轻轻往外抽吸,必要时更换脑室引流管。
( 6 )严格无菌操作:用无菌治疗巾包裹住引流管的各接头处;引流液定时倾倒,非每日倾倒,减少逆行性感染的发生;更换引流袋及倾倒引流液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回脑室,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以免造成污染;换药、倾倒引流液时必须遵循神经外科引流液倾倒流程规范操作。
( 7 )倾倒引流液:遵循无菌操作、避免反流的原则;倾倒引流液的流程为:首先用止血钳双向夹闭引流管或将三通调至关闭状态,然后用安尔碘消毒引流袋出口、旋开螺口,旋开后将引流液用无菌的原则倾倒无菌治疗碗内,以免被污染的引流液溅到引流管的接口处,倾倒引流液后应该再次消毒出口和螺旋口,然后关闭螺口,打开止血钳或者是将三通开关调至开通状态,保持引流管通畅,然后将引流袋调至到合适位置。
对倾倒的引流液进行颜色和性质的判断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 8 )拔管:颅内压逐渐降低后,应及早拔除引流管,一般以 7 ~ 14 天为限,在护理特别好的情况下最长可 3 周拔管;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引流管性质、引流液的颜色、量来决定拔管时机;拔管前 1 d ,可试行夹闭引流管,以便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颅内压是否升高;拔管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语言、肢体活动的变化,如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高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观察拔管后伤口敷料情况,若有渗血渗液,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感染。
(二)蛛网膜下腔引流的护理蛛网膜下腔引流是通过腰椎穿刺术取得脑脊液标本后再植入引流导管,外接引流器,持续引流脑脊液;腰穿置管方法为:病人取侧卧位,头和双下肢屈曲,自腰 2 至骶 1 (以腰3 ~ 4 为主)椎间隙穿刺。
用穿刺针穿破硬脊膜而达蛛膜网下腔,见脑脊液流出后放置引流管至蛛网膜下腔隙内,外接引流袋,观察脑脊液流畅状况后,固定位置,高度约穿刺部位平面上 15 ~ 20cm 。
穿刺点稍加压止血,敷以消毒纱布并用胶布固定。
1. 目的( 1 )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协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或出血性疾病;( 2 )测定颅内压力、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3 )做其它辅助检查,如气脑造影、脑室脑池放射性核素扫描;( 4 )对颅内出血、炎症或颅脑手术后引流脑脊液,可减轻刺激性症状;( 5 )进行腰椎麻醉或鞘内注射药物治疗。
2. 适应证( 1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破入脑室;( 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感染、脱髓鞘疾病需椎管内给药治疗;( 3 )交通性脑积水;( 4 )腰椎麻醉;( 5 )脑脊液漏;( 6 )颅内压监测,控制颅内压。
3. 护理蛛网膜下腔引流的护理包括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感染、严格控制流速以及及时拔管等。
( 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主要是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正确区分颅内高压与颅内低压综合症疼痛。
颅内低压综合症疼痛的特点是当病人坐立位时头痛加重,平卧后头痛减轻,停止或减慢引流速度后,头痛会缓解。
( 2 )预防感染:患者所处病室要保持清洁,减少探视和人员流动;置管部位敷料保持清洁干燥;严格无菌操作原则,在更换引流袋、倾倒引流液、监测颅内压、椎管内注射药物时按无菌原则进行;搬动病人时,先夹闭引流管,防止引流液逆流;引流管外露部分及引流袋装置保持干净;遵医嘱留取脑脊液标本送检。
( 3 )严格控制引流速度:因为脑脊液动力学的突然改变,使颅腔与脊髓腔之间的压力不平衡,导致脑疝形成;一般在术前 30 分钟静脉快速滴注 20% 甘露醇 250ml ,以降低颅内压,防止术中脑疝的发生;蛛网膜下腔引流管较细,为保持引流通畅,引流袋一般置于低于脑脊髓平面,如不加以控制,引流脑脊液过多,会造成颅内压过低、气颅等并发症;应根据不同病因控制流速,忌阵发性快速引流或因管路堵塞致引流不畅。
( 4 )及时拔管:长期置管可诱发或加重感染,因此,随着脑脊液性质的改变,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下降,脑脊液漏停止,应及时拔除引流管;拔管前先行夹管 24 ~ 48h ,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瞳孔无异常,则可拔除引流管;拔出后继续观察病情变化和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漏的发生。
(三)硬膜外引流管的护理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为防止在硬膜外形成血肿,压迫脑组织,进而产生脑水肿、脑积水、颅压增高等并发症,常规置入引流管于硬膜外,与颅骨内板相贴,外接引流袋。
引流管引流组织液、血液及血性分泌物,也可引流出部分血性脑脊液。
硬膜外引流管的护理包括:硬膜外引流量要视术中缝合硬膜情况而定;引流管外接负压鼓;术后 1 ~ 2 天可拔除硬膜外负压引流鼓;引流量 <10ml/d 可拔管。
(四)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慢性硬膜下积液或硬膜下血肿,因已形成完整的包膜,包膜内血肿液化,临床多采用颅骨钻孔,血肿冲洗引流术。
术后接引流管于包膜内继续引流,以排空囊内残留的血性液体或血凝块,利于脑组织膨起消灭死腔。
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主要是为促进脑组织膨起,尽快使硬膜下血肿腔闭合,所以患者术后应患侧卧位;引流管要低于头部 10 ~ 40cm ;外接引流袋;一般 2 ~ 3d 拔管。
(五)瘤腔引流管的护理颅内占位性病变行手术摘除后,在颅内残留的创腔内放置引流物称为创腔引流,也叫瘤腔引流。
1. 目的引流手术残腔的血性液体及气体,减轻脑膜刺激征,减少局部积液形成假性囊肿的机会。
2. 适应证( 1 )开颅颅内肿瘤切除术;( 2 )术后腔隙有积血积液;( 3 )开颅颅内血肿清除术。
3. 护理( 1 )以维持正常颅内压为原则,术后早期要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以免脑组织移位;( 2 )与脑室相通的创腔引流,早期引流量多时应提高引流管的高度,待血性引流液转为清亮时及时拔除引流管,防止脑脊液漏;( 3 )一般术后 48h 夹闭练习后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