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防控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96.02 KB
- 文档页数:3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解读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
CAUTI不仅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尿路结石和败血症。
为了降低CAUTI的发生率,国际上制定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该指南重点强调以下预防与控制措施:1.适应症:只有在经过充分评估、与患者共同决策的基础上,明确有导尿的必要性时,才应该使用导尿管。
对于长期导尿的患者,在使用导尿管前,应充分评估其他非侵入性尿液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2.导尿技术:在插入导尿管时,应采取无菌技术,严格遵守手卫生和消毒的原则。
选择合适尺寸和型号的导尿管,并通过正确的技术插入,确保导尿管的安全和舒适。
3.导尿管的使用期限:导尿管存在的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大。
因此,尽量减少导尿管的使用时间是预防CAUTI的关键措施之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拔除导尿管,并采用其他尿液控制措施。
4.导尿袋的管理:导尿袋是常见的感染源,应采取措施预防感染。
导尿袋应固定在患者腿上,不应放在地面上或悬挂。
导尿袋应随时保持封闭,排空频率适当,必要时更换导尿袋。
应定期检查导尿袋的密封性和清洁。
5.导尿护理:应经常进行导尿护理,包括勤换尿布,每天进行清洁和消毒导尿口。
操作时要注意避免导尿袋与导尿口的交叉污染。
6.教育与培训: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是预防CAUTI的关键环节。
患者和家属应了解导尿的风险及其注意事项。
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插入、固定和护理导尿管的正确方法。
以上是《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主要内容。
通过合理使用导尿、正确插入导尿管、减少使用时间、管理导尿袋以及导尿护理和教育培训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CAUTI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指南的要求行事,定期评估和改进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CAUTI的发生。
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护理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导尿管是ICU重症患者的常用监测手段,但长期使用导尿管会增加患者尿路感染的风险。
尿路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相关研究进展、护理干预措施和护理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病因及危害1. 病因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因包括导尿管周围皮肤不洁净、无菌操作不当、导尿管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等。
导尿管插管时间过长、导尿管移位、导尿管固定方式不当等也是导致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因。
2. 危害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会导致患者发热、尿频、脓尿、血尿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引发败血症、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尿路感染还可能导致治疗失败、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等不良后果。
二、护理干预措施1. 导尿管的选择和使用对于ICU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是预防尿路感染的首要措施之一。
临床上常用的导尿管有硅胶导尿管、气囊导尿管等,硅胶导尿管具有生物相容性好、不易结石形成等优点,适用于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适用于急性症状明显,需要频繁排尿的患者。
临床护士在使用导尿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导尿管在插管过程中受到污染。
2. 导尿管留置时间的控制研究表明,导尿管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
控制导尿管的留置时间是预防尿路感染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导尿管的需要,合理控制导尿管的留置时间,避免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而增加患者尿路感染的风险。
3. 导尿管固定和护理导尿管固定方式的选择和固定技术的熟练程度对于预防尿路感染至关重要。
护士在进行导尿管固定时,应注意固定力度适中,避免导尿管移位;固定位置应合理,避免导尿管与皮肤摩擦;导尿袋应妥善固定,避免引流管扭曲、牵拉。
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护理研究进展近年来,由于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在临床上的高发率和严重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指在导尿管插入尿道过程中,由于非无菌操作或其他因素导致尿路感染的一种医院获得性感染。
这种感染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医疗费用,并且容易发生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对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护理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介绍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护理研究进展,以期提高护理人员对该领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由于导尿管插入尿道后,尿路的生理防御机制被破坏,使得细菌易于进入并繁殖引起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其中以大肠杆菌感染最为常见。
大肠杆菌具有强大的毒力和耐药性,容易引起尿路感染。
导尿管与尿道的接触也会带来细菌的污染,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了解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ICU患者由于病情的严重性以及长时间的卧床和使用导尿管等原因,易于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一般来说,导尿管插入时间越长,感染的风险越高。
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应用抗生素的情况等都是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
医护操作的规范性、导尿管材质和使用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护理人员应该重视这些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
针对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实施: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插入导尿管、更换尿袋、护理导尿管等操作中,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标准,避免细菌的交叉感染。
2. 规范导尿管的使用。
对于需要导尿的ICU患者,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类型和规格,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导尿管的插入和护理。
3. 定期更换导尿管。
长期使用的导尿管易于引起尿路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该监测导尿管的使用时间,定期进行更换,防止感染的发生。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预防策略(更新版)(精品)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预防策略(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预防策略(2014 更新版)更新版)目前已有指南对医疗机构相关感染(HAI)的监测和预防做出了全面的推荐。
为了用简明的形式突出具有实用性的推荐,以帮助急症医院开展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的预防工作,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会(SHEA)发起,对 2008 年发布的急症医院中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预防策略进行更新,全文发表在 2014 年 5 月的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上。
这份专业指南是 SHEA、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院学会(AHA)、感染控制和流行病专业学会(APIC)及联合委员会共同努力的成果,并且得到了众多专业组织和学会的大力协助。
认同和支持指南的组织在 2014 年更新的介绍中列出。
现将指南的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报告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报告一、一、CAUTI 的疾病负担的疾病负担 1. 泌尿道感染(UTI)是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其中 70%-80% 由留置导尿管引起。
CAUTI 在儿科患者中的疾病负担尚未明确。
2. 成人医院的住院患者中有 12%-16% 在入院后的某些时间段需要使用导尿管。
1/ 83. 在留置导尿管期间,每日发生菌尿症的风险为 3%-7%。
4. 由任意一次导尿所致的疾病发生率并不高,但住院期间频繁使用导尿管意味着 CAUTI 的累积风险较高。
二、二、CAUTI 相关的预后相关的预后 1. 使用导尿管最重要的不良反应是感染。
2011 年,全国医疗卫生安全网(NHSN)报告的 CAUTI 发生率在成人病房中为0.2-4.8/1000 插管- 日,在儿科病房中为0-1.6/1000 插管 - 日。
在一所退伍军人事务医院中,0.3% 的插管 - 日出现有症状的UTI。
2. 2011 年,向 NHSN 报告的重症监护室(ICU)CAUTI 发生率在成人 ICU 中为 1.2-4.5/1000 插管 - 日,在儿科 ICU 中为1.4-3.1/1000 插管 - 日。
2024年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摘要: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给患者带来不可忽视的健康风险和经济负担。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在2024年我们将实施一套全面的预防控制制度。
该制度旨在提高医护人员的预防感染意识,规范导尿操作,简化导尿管管理,强化培训和监测,以及加强患者教育和参与。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目标、措施和相关政策。
第一部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背景和挑战在介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一问题的背景和挑战。
这包括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因、预防控制的重要性和现有的问题。
第二部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的目标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明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的目标。
这包括减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导尿操作的质量和标准化水平,增强医护人员的预防感染意识和知识水平,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治疗效果。
第三部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措施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措施。
这包括:规范导尿操作的流程和标准,加强导尿管管理和定期更换,提供高质量的导尿设备和材料,强化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监测,推广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指南。
第四部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培训和教育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培训和教育。
这包括培训医护人员正确使用导尿技术,提高感染预防意识和操作技能,以及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导尿管,了解感染预防措施,以及如何主动参与治疗过程。
第五部分: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监测和评估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的监测和评估。
这包括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收集和分析数据,评估控制措施的效果,并及时调整和改进预防控制策略。
结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对患者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对医院的经济带来负担。
实施全面的预防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医护人员的预防感染意识和操作技能,增强患者的参与度和治疗效果。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46—01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又称置管获得性感染,是留置导尿而造成的尿路感染。
留置导尿是临床常见的操作技术之一,是解决排尿异常,观察尿量的基本手段,也是造成医院感染最常见原因之一。
国内报道,尿路感染占20.8%~31.7%,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其中80%院内泌尿系感染与留置导尿有关[1]。
1 危险因素及原因分析1.1解剖因素女性尿路感染比男性更普遍。
女性尿道相对短,肛门距离尿道口近。
1.2疾病因素尿道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妊娠、产后;糖尿病及年老、体弱,营养不良或肾功能不全等免疫缺陷。
1.3 有创性操作(1)置管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延长,留置时间达30天者感染发生率100%。
(2)置管方法:操作前未洗手,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置管后护理:未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如置管期间多饮水、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及量、避免管道扭曲、打折、引流不畅或尿袋高于耻骨联合水平、保持会阴部清洁等。
(4)超常规使用抗生素。
2 预防及护理对策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的多个环节密切相关,包括导管材质的选择、置管方法、集尿引流的的选择及更换时间、置管后护理等。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案与对策,把可能发生的感染危险程度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
2.1评估插管前评估患者病情,严格掌握置管适应症,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操作;评估患者的特殊生理结构;置管后每日进行评估,监测生命体征情况,特别是体温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评估患者自行排尿能力,尽可能及早拔出留置导尿。
2.2选材根据患者年龄、性别,选择型号适宜的硅胶导尿管,包内配置齐全,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有无过期、潮湿及破损,如有破损立即更换。
2.3 洗手操作前修剪指甲,不得佩戴任何首饰,操作前后必须严格按七步洗手法进行有效洗手。
2.4 操作中插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动作轻柔且熟练,尽量减少对尿道粘膜的机械系损伤。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导管相关尿路感染是指与导尿管使用相关的尿路感染,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并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
因此,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尿路感染至关重要。
2.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常与以下危险因素相关: - 长期留置导尿管 - 入院后48小时内留置导尿管 - 导尿管的不适当使用和维护 - 患者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等 - 医疗操作不规范3. 预防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措施3.1 选择适当的导尿管•尽量选择自封闭导尿管,可以减少尿液反流和细菌感染的风险。
•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长度和直径的导尿管。
3.2 规范导尿操作•手术前和术中注意消毒,使用无菌操作。
•术后导尿管留置后,应注意正确固定导尿管,避免因误拉导尿管而引起感染。
•确保导管留置时间的必要性,尽早拔管。
•导尿管拔除后,应监测患者排尿情况。
3.3 导尿管护理•每日清洁导尿口和周围皮肤,使用适当的无刺激性清洁剂。
•保持导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避免尿液逆流。
•导尿袋定期更换,避免导尿袋满溢。
•定期检查导尿管是否堵塞或有积聚物。
3.4 使用抗菌药物•导尿管留置期间可以使用适当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但应注意合理使用。
•避免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
3.5 建立团队协作和培训•医疗机构应建立导尿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团队。
•定期开展培训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和操作水平。
4.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控制4.1 提供清洁的医疗环境•定期清洁医疗设备和表面,避免细菌滋生。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医护人员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应进行手消毒。
4.2 监测和报告感染•定期进行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3 患者教育和参与•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知识,使其了解导尿相关感染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导尿管护理,如帮助清洁导尿口周围皮肤等。
《美国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指南2009》读书笔记尿路感染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占美国重症医疗机构报道医院感染的30%以上。
美国上报的导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感染率差异很大,2006年重症医疗机构上报的国家NHSN数据显示,每千插管日CAUTI平均感染率在3.1~7.5之间,感染率最高的为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其次是内科病房和神经外科ICU。
CAUTI可增加住院患者病死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
另外,菌尿症还可导致非必须的抗菌药物的使用,从而引起尿液引流系统多重耐药细菌的定植,成为菌株传播的传染源。
尽管相比于其他医院感染来说,CAUTI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低,但是泌尿道插管的高使用率可引起大量的感染负担,并可引起感染并发症及死亡。
根据2002美国大范围医院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调查结果,我们可发现尿路感染病例数最多(>560,000),而因尿路感染死亡的病例数大于13000例(病死率为2.3%)。
而不到5%的菌尿病例出现了菌血症,CAUTI是继发医院菌血症的最主要的原因,大约17%的菌血症具有尿路感染源,相关病死率约为10%。
有研究显示大约17%~69%的CAUTI可通过推荐的控制措施被预防,这意味着每年380,000感染和与CAUTI相关的9000死亡病例可被预防。
这就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指南来指导各医疗机构进行CAUTI的预防,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
《美国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指南2009》是在1981年美国CDC制定的“导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预防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扩展。
随着预防CAUTI的新研究和技术的进步,把患者安置在非重症监护病房和患者需要长期留置尿管的需求的增加以及人们越来越重视主动预防、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对1981年版的修订成为必要。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预防与控制外二科石蕾一、cauti的详述1、定义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h内发生的泌尿道感染,包括显性尿路感染(有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cfu/ml)和阴性菌尿症(无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cfu/ml)。
2、确诊标准凡是有真性细菌尿者,均应诊断为尿路感染。
真性菌尿是指膀胱穿刺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清洁中段尿定量培养。
3、分类(1)传统的分类方式――按解剖学部位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肾周感染、前列腺炎、附睾睾丸炎(2)崭新分类进展1――按临床特点和患者泌尿、免疫系统、新陈代谢等系统的解剖学、病理和功能状态分类单纯性cauti:常发生于尿路解剖学结构正常的患者,短期抗菌素化疗即可治好,很少对肾功能导致影响。
复杂性cauti:常发生于尿路存在解剖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包括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如肾脏结石、bph等,也包括留置导尿管等。
这类感染的致病菌多为耐药菌株,较难治愈,对肾功能造成长时间损害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3)崭新分类进展2――按病毒感染类型非特异性尿路感染:细菌感染特异性感染特异性尿路感染:真菌、病毒、支原体及寄生虫感染4、临床重要性南武线灌洗为目前化解排尿困难的主要手段,约存有25%的住院病人须要南武线灌洗尿路感染为院内病毒感染的第2十一位原因,仅次于呼吸道病毒感染全球每年1.5亿人患尿路感染,所消耗的医疗费用约为60亿美元尿路感染占院内感染的25-35%,为院内败血症的首位原因二、cauti的原因分析1、cauti发生机理(1)细菌步入尿路的途径:通过尿道周围黏膜经导管腔外步入膀胱;导尿管下端导流贯通处开裂后污染了导管内腔;导流袋的污染细菌下行步入膀胱。
(2)细菌粘附:细菌生物膜是指附着于固体表面,由细菌自身及其分泌的胞外多糖组成的细菌群落。
(3)导管因素:导尿管在填入过程中受损尿道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