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2
第一章测试1.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园林鼻祖是哪位?() A:苏轼 B:白居易 C:陶渊明 D:孔子答案:C2.美国近代园林之父是() A:奥姆斯特德 B:密斯凡德罗 C:柯布西耶 D:贝聿铭答案:A3.中国第一位园林工程院士是() A:汪菊渊 B:孙筱祥 C:苏雪痕 D:陈俊愉答案:A4.园林的转折期为魏、晋、南北朝,其中,()相当于“大内御苑”,是当时的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改名为华林园。
A:魏晋健康皇家园林 B:魏晋洛阳皇家园林芳林苑 C:洛阳芳林苑 D:魏晋仙都苑答案:B5.下列其中选项不是园林艺术美的具体特征的为() A:典型性 B:变化性 C:审美性 D:形象性答案:B6.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 A:苑 B:囿 C:亭 D:台答案:B7.古典园林中早出现假山可以追溯到() A:南北朝 B:北魏 C:唐代 D:汉代答案:D8.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以下不属于其中一个方面的是() A:由国家干部或私人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B: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C: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D: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答案:A9.园林的转折期为魏、晋、南北朝,其中,最早出现举行修契活动的人工建置的是() A:魏晋洛阳皇家园林芳林苑 B:洛阳芳林苑 C:魏晋健康皇家园林 D:魏晋仙都苑答案:B10.下面哪个不是皇家园林() A:颐和园 B:圆明园 C:避暑山庄 D:耦园答案:D第二章测试1.下面哪个不是私家园林() A:留园 B:拙政园 C:避暑山庄 D:耦园答案:C2.园林中的生活美不包括是() A:风摇松涛 B:交通方便,有各种活动场所 C:园林中空气清新、卫生条件好、水体清洁 D:适于人生活的小气候答案:A3.借景、分景、隔景是属于下列哪种园林特点() A:北方大型皇家园林 B:书院园林 C:南方小型私家园林 D:寺观园林答案:C4.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发展表现为极为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其原因不包括()A:儒家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封建秩序、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始终占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B:经济上以血缘家族的地主小农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 C:政治上的君主集权,依靠封建礼制与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家机器,有效地控制着全国的广大地域答案:B5.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不包括() A: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B: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 C:中心对称,主次分明 D: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答案:C6.中国园林又分成两大园林体系:() A:东方的陵墓园林、南方的小型私家园林 B:北方的大型皇家园林、东方的陵墓园 C:北方的大型皇家园林、南方的小型私家园林 D:南方的小型私家园林、北方的坛庙园林答案:C7.中国园林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 A:自然美 B:环境优美 C:人文美 D:宽大答案:A8.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的景物是() A:对景 B:夹景 C:障景 D:添景答案:A9.色彩的三要素是() A: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 B:色相、色性、固有色C:色相、纯度、明度 D:纯度、环境色、光源色答案:C10.影响园林形式的主要因素有() A:文学思想的影响 B:主题的影响 C:意识形态的影响 D:文化的影响答案:BCD第三章测试1.光的三原色是() A:蓝、橙、红 B:红、黄、绿 C:红、黄、蓝 D:黄、绿、紫答案:C2.大千世界,色彩纷呈,()是引起人们共同审美的艺术语言,是最有表现力的形式要素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要点1、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家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古典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造园活动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造园艺术上,技巧更为发达。
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筑山:“叠山”“掇山”。
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
“一拳则太华千寻”。
理水:“山嵌水抱”。
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
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并且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即“一勺则江湖万里”。
植物:栽植树木不讲究成行成列,但亦非随意参差。
往往三株五株、虬枝古干而予人以蓊郁之感,运用少量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法国规整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建筑控制一切。
英国风景园林:建筑物与其它造园要素相互分离,建筑退避三舍。
中国山水园林:建筑与其它要素有机组织,彼此协调、相互补充;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
建筑形式多样,得益于木框架结构的运用,从而更好地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并蕴涵一定哲理,如“以园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于芥粒”。
:诗话的情趣文学——时间的艺术绘画——空间的艺术园林——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学、书画密不可分,“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以画入园,因画成景”。
意境的蕴涵: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
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
101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阶段
不同于西方每个历史时期迥异,中国古典园林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受外来干扰较少,自成体系,自我完善。
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形成、全盛、成熟到消亡一道发展演进,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
一、园林生成期,相当于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至220年。
政治方面,奴隶贵族分封制向秦汉郡县制转变。
意识形态方面,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经济方面,形成地主小农经济为主。
主要特点是,皇家宫廷园林为主规模宏大、气魄宏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政治方面,时局动荡、帝国
分裂。
意识形态方面,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受到庄园经济猛烈冲击。
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开始出现,园林美学思想开始形成。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公元589-960年。
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官僚机构更加
健全。
意识形态方面,儒释道互补共尊。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园林风格特征基本形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政治方面,封建社会发育定型。
意识形态方面,市民文化注入。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稳步增长,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园林在日趋缩小的精致境界从总体到细节自我完善。
五、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
政治方面,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入侵,政治动荡。
封建社会开始衰退,封建文化没落,园林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成熟传统,一方面缺乏创新,衰退迹象明显。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
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
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
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
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囿”可看作是一座多功能的天然动物园。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山的象征)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的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第一节总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儒、道、释、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
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发展以很大的影响。
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于以满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
所以说,魏、晋、南北朝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
第二节皇家园林此时期的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首都进行宫苑建置。
其中北方的邺城、洛阳,南方的建康这三个地方的皇家园林大抵都经历了若干朝代的踵事增华,规划设计上达到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都城规划:(1)(曹魏)邺城邺城为今天的河北临漳,城市的结构严整,以宫城为全盘规划的中心,大朝文昌殿建置在南北中轴线上,中轴线的南端建衙署。
利用东西干道划分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南区为居住坊里,北区为宫禁及权贵府邸,功能分区明确,富有严谨的封建礼制秩序,也利于宫禁的防护。
城西郊的漳河穿城而过,供居住坊里的用水,另外凿长明沟引漳河水,供宫苑用水。
(2)(北魏)洛阳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
这个城市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皇都格局的模式。
(3)(南朝)建康建康为今天的南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建都之地。
其规划也遵循南北中轴线的宫城布局模式。
大内御苑与行宫御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苑林主要以大内御苑为主,少数行宫御苑。
大内御苑包括:铜雀园、玄武苑、华林园(曹魏)、仙都苑、华林园(北魏)、华林园(建康)等;行宫御苑则包括:乐游苑、芳林苑等。
部分御苑除了具有游赏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军事、训练水军的功能。
转折期皇家园林的特点:(1) 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更趋于精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了一定水准;(2) 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的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3) 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4) 一些民间的游憩活动也被引进宫廷,“流觞曲水”便是一例;(5) 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6) 在称谓上,除了沿袭上代“宫”“苑”,称之为“园”的也较多了。
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关键时期)皇家园林1、邺城河北省临漳县(始建于春秋齐桓公——东周战国魏定都大梁—东汉末魏国曹操封邑邺城)曹魏盛产稻谷——北方稻米之乡铜雀园紧邻宫城铜雀台邺城之西(铜爵园)略具“大内御苑”性质军事坞堡,藏冰北面冰井台,南面金虎台——飞阁玄武苑邺城北郊离宫别馆,训练水军西晋建都洛阳;东晋偏安江南;邺城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朝建都之地后赵石虎铜雀三台高耸巍峨,一如旧观华林园城北北齐(仙都院)——(龙腾苑)规模最大,最著名“天泉池”——完整水系——五岳四渎桑梓苑规模较小御苑,种植桑树东魏南邺城扩建,于曹魏邺城之南,两倍后燕慕容熙龙腾苑引漳水周流城郭北齐高纬P126 仙都苑邺城西郊密作堂、贫儿村、城堡一说扩大城北之华林园五岳、四海、四渎开创性意义2、洛阳(魏——西晋王朝)曹魏魏明帝芳林园(西晋——北魏华林苑)“大内御苑”——当时最重要皇家园林中轴线景阳山西晋一仍曹魏之旧主要御苑华林园北魏P130 孝文帝(主张汉化——划时代的城市建设,奠定中国都城格局)魏晋洛阳城内城:铜骆大街。
干道——衙署——宫城——御苑自南而北的城市中轴线供水设施完善华林园主要大内御苑城市中轴线北端霓虹阁——高架廊道华林园:曹魏、西晋、北魏,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占据一定地位西游园千秋门以北宫城西半部较小的大内御苑3、建康南京(魏晋南北朝时期——吴、东晋、宋、齐、梁、陈六国建都之地)图P133吴孙权太初宫显明宫西苑孙策的将军府改建太初宫之东(西池)太初宫之西朱雀航秦淮河上东晋建康宫(台城)宋——梁皇家园林新建、扩建、添改,梁武帝时极盛,侯景之乱破坏殆尽刘宋乐游园(北苑)藏冰梁华林园鼎盛时期陈华林园(东晋——陈)临春、结绮、望仙三阁台城北部干道——宫城——御苑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序列复道联系台城华林园●始建于吴,历经东晋、宋、齐、梁、陈不断经营,南方重要皇家园林●刘宋文帝东吴引玄武池水,利用水位高差,再流入台城南部宫城之中●梁鼎盛时期芳乐苑始建于南齐大内御苑芳桂苑燕雀湖东侧(桃花园)私家园林(主角)宅园、游憩园(城市私园)北方:北魏洛阳(学习健康)——里程碑北魏汉化冲觉寺张伦宅园邛岭洛河景阳山——土石大假山人工山水园写实写意相结合——造园创作方法的一次飞跃南方:南齐茹法亮园徐湛之园玄圃建康台城南齐武帝长子文慧太子园址较高叠山,山洞湘东苑江陵(今扬州)的子城中梁武帝之弟湘东王萧绎假山的石洞长达两百米刘勔造园宋,最早用石砌水池驳岸庄园、别墅(郊野别墅园)(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农业耕作的田园;副业生产的场地和设施;庄客、部曲的住地)西晋金谷园洛阳西北郊金谷涧(洛阳别业)天然山水园石崇,隐逸情调汉代遗风——高阁层楼潘岳庄园洛阳附近潘岳《闲居赋》东晋陶渊明庐山脚下谢氏庄园会稽郡始宁县南北两居《山居赋》规划布局寺观园林寺观园林:毗邻寺观单独建制的园林;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北朝(北魏)洛阳《洛阳伽蓝记》宝光寺西阳门外,御道北咸池景明寺冲觉寺西明门外一里御道北景林寺开阳门内御道东南朝(南梁)同泰寺建康东晋东林寺庐山东林禅寺—庐山上第一座佛寺简寂观庐山庐山上第一座道观其他园林新亭会稽近郊兰亭浙江绍兴西南兰渚多次挪移位置(东晋,会稽——清,绍兴)“曲水流觞”休禊活动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公共园林。
中国园林史绪论一、中国园林发展的阶段二、西方园林的变迁史三、中国园林的特点四、学习园林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一、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阶段☐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初(公元960~1736年);☐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年~1911年);囿☐“囿,养禽兽也”☐囿起源于狩猎。
囿除了为王室提代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以外,兼有“游览”功能。
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大型天然动物园。
囿的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
☐殷纣王修建的“沙丘苑台”☐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灵台,灵沼”影响☐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及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我国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和创作实践经验。
造园理论专著—《园冶》☐作者计成,字无否,江苏吴江县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2)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3)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力求山、水、花木有机组织☐突出彼此协调、相互补充☐天人协和3、诗画的情趣☐园林是时空的艺术☐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4、意境的涵蕴☐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鉴赏上的美学范畴;☐创作者将自己的感情、理念溶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感情和理念。
一、转折期(魏晋南北朝)1、社会背景(第五元素)(佛道,玄,士族,文人风流)(1)佛教、道教初兴(自然,寺观)①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追求心灵慰藉、思想解脱,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
②新的园林形式:寺观园林出现。
(2)玄学(自然)①注重“清谈”,超然物外,自然为本,名教为末。
②以玄对山水,以崇尚自然为宗旨。
③亲近、观赏自然山水:影响园林中的自然山水观。
(3)门阀士族(审美,庄园)①九品中正制使得构园审美与艺术水平提升。
②庄园经济:经营庄园园林。
(4)魏晋风流(代表人群:竹林七贤,寻阳三隐,白莲社,建安文人)(隐逸,诗文,山水、庄园)①文人为了自我解脱而饮酒、服食。
②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使得山水画、山水诗文得到发展,山居、田园的生活方式逐渐流行。
由此影响了山水园林与园林化庄园、别墅。
*(5)科技成就(为造园的兴旺发达提供物质和技术上的保证)①建筑技术方面,木结构的梁架、斗拱趋于完备。
②观赏植物栽培普遍。
2、私家园林案例与特点(1)城市园林案例①北魏洛阳:经济文化繁荣,城内有居住坊里二百二十个,大量私家园林散布其中。
“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
”②南齐建康:玄圃a. 土山池阁楼观塔宇,多聚异石,妙极山水。
b. 门列修竹,把园子过分华丽的情形障蔽起来。
③南朝江陵子城:湘东苑a. 建筑形象相当多样化,倚山、临水、衬于花木、园外借景,具有主题性,点景观景。
b. 叠山技术达到一定水平。
c. 在山池、花木、建筑综合创造园林景观的总体规划方面有精心构思。
(2)城市园林特点(精致,小型,小中见大)①设计精致化;规模小型化。
②在大城市坊内建造私园用地有限,为小而全面地体现自然山水观,出现“小中见大”的萌芽。
(3)郊野园林及实例①庄园的四个部分:a. 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b. 农业耕作的田园c. 副业生产场地与设施d. 庄客、部曲的住地②西晋金谷园a. 具备一定规模的庄园,园林化程度较高。
b. 植物大片成林,不同种属与不同环境结合成景。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1)园林生成期:商、周、秦、汉(2)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最早出现“园林”一词)(3)园林全盛期:隋唐(4)园林成熟期(一):宋园林成熟期(二):元明清初(5)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1.园林的定义: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结合建筑造型、小品艺术和动植物观赏,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类为主的游憩,居住环境。
2.研究园林史的意义:研究我国及国外各国园林的发生和发展及其特色,系统地总结园林经验,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便发展现代园林,使其为人类精神文明服务,更好地使人有美和艺术上的享受。
3.构成园林4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PS:植被:1)古典园林植物一律采用自然式种植,与园林风格保持一致,不必规范化,也无需行列式;2)更注重追求景观的深、奥、幽,因而植物配制有助于环境气氛的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3)按照植物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创造园林时序景观,是园林植物配植的一贯手法(春来看柳,踏雪赏梅,夏日荷蒲熏风,秋景桂香四溢=>直接利用树木花卉的生长规律来造景)PS:1).“理水”:包括对原有水体利用改造和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引泉蓄池;2).叠石假山:写意/相形~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
“囿”是王室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其建置与帝王狩猎活动也有直接的关系,囿还兼有“游”的功能,其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其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后修筑高台、模拟圣天。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殷、周时代,已有园圃的经营。
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种菜的地方。
台、囿、园圃都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2.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游,观)发展的社会因素是人们对大自然环境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园林规划设计考试试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
2.古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属于西亚园林。
3.安全视距一般采用的距离是30-35米。
4.中篱的设计高度是50-120CM。
5.模纹花坛是采用不同色彩的观叶植物或花叶兼美的草本植物以及常绿小灌木等种植组成,以精美图案纹样为表现主题的花坛。
6.三板四带式是由两条分车绿带将车行道分成三条,加上车行道两侧的行道树带共四条绿地的道路断面形式。
7.景群是由若干相关景点构成的景点群落或群体。
8.上林苑是秦汉时期建筑宫苑中最有代表性的。
9.一般,乔木与建筑物保持的距离应是5米以上。
10.植物群落是按照植物自然分布类型和生态性布置的展览区,是人工模拟自然群落,进行植物配置,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
11.为保护公园游人的安全,无护栏的园桥、汀步附近2.0米范围以内,水深不得大于0.5米。
12.施工设计是完成在技术设计阶段没有完成的设计。
13.___公园的设计者是___。
14.园桥既是交通设施,又是水上景点,既是构筑物,又是建筑物。
15.柏树是下列植物中抵抗二氧化硫能力最强的。
多项选择题:1.水域风景景观包括洞府、瀑布、溪涧和岛屿。
2.纪念性公园的分区包括纪念区和园林区。
构图法则树丛构图法则是指在园林设计中,通过不同大小、形态、颜色的树丛组合,创造出美观、和谐的景观效果。
常用的树丛构图法则包括采用大小姿态不同的同种树、乔木和灌木进行搭配、3+1式分组、2+2式分组以及整体布局呈不等边三角形或四边形等。
这些构图法则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人们的视觉感受。
园林树木群体景观是由多株树木(通常两株到十几株不等)树木做不规则近距离组合种植,形成整体效果。
水体种植设计的原则包括:①水生植物在水面比例适当,不宜将整个水面占满;②选择适合水体深浅和环境特点的植物种类,多种植物搭配时要考虑生态要求和艺术性;③要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通过设置或植床设施等方式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