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转折期
- 格式:ppt
- 大小:670.00 KB
- 文档页数:31
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在相同条件下,作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是一样的。
生态入侵:由于生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圣经条件的特殊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是的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填空题:3逻辑斯蒂曲线分为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5个时期。
4种群利用空间的方式可分为分散利用和共同利用两大类。
7物种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类。
11.群落呈斑块状镶嵌是由亲代散布习性、环境的异质性和种间相互关系所决定的。
简答题:1.简述逻辑斯蒂曲线的意义。
(4分)答:1.他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论中的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而k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浓度8.成层的生态学意义。
答:1.生物群落的成层性使单位面积内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生物种类和数量。
2.可以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同时以复杂的营养结构维持着系统的相对稳定。
3.为人类合理栽培作物群落提供了可贵的依据。
4.缓解不同生物对环境的利用压力扩大利用环境的范围。
四:问答题1.试论述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种群间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种。
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种间结合也是一种正相互作用。
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三种关系。
在农业中的应用: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2.顶级群落的定义及特征以及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答:演替中群落结构变化开始较快,随着演替的进行,变化速度减慢而趋于稳定。
雾都孤儿各章节介绍《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经典小说之一,出版于1852年。
这部小说以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描述了孤儿奥利弗在困苦的环境中求生存,并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本文将为您介绍《雾都孤儿》中的各个章节。
第一章:重要会面本章主要介绍了小主人公奥利弗出生的背景和高跟鞋孤儿院的环境。
读者初次接触到了身世可怜的奥利弗,以及孤儿院残酷的生活。
通过对奥利弗出生地和孤儿院的描写,狄更斯成功地勾勒出了小说的悲惨氛围。
第二章:一个创伤事件这一章节讲述了奥利弗的婴儿时期和在孤儿院的经历。
奥利弗在孤儿院里遭受了残酷的对待,受尽了饥饿和虐待。
这段经历使得奥利弗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第三章:关键转折本章节中奥利弗离开了孤儿院,进入了工作屋。
狄更斯用生动的文字描写了工作屋的恶劣环境和警察的无情。
奥利弗面对的是一幅感到绝望的画面,读者通过这一章节可以看到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不公。
第四章:奥利弗遇见古是在这一章节中,奥利弗遇见了古是,一个对他友善的人。
古是带领奥利弗进入了伦敦,让他有机会重新开始。
这个转折点为小说带来了一丝希望,同时也展现了善良的一面。
第五章:一次谋杀这一章节中,奥利弗误导了一个小偷的计划,而不知情的他却被当成了作案者。
这个事件使得奥利弗的处境更加困难,也暗示着当时社会对于弱者的不公。
第六章:月亮酒店在月亮酒店,奥利弗遇到了一群懒散、邪恶的人,他们纠集在一起,策划行恶。
奥利弗无辜卷入了其中,通过此段描写,作者想表达出社会腐败的一面。
第七章:警方行动奥利弗被警方抓获,险些被处以重刑。
幸运的是,他得到了一个为他说话的人,再一次展现了社会的黑暗与光明。
第八章:欢快的结局在这一章节里,奥利弗终于得到了幸福的结局。
他通过一系列的事件,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
最终,他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实现了心中的渴望。
通过以上章节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雾都孤儿》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社会的阴暗与黑暗,同时也带来了一线希望。
中国古典园林史部分第一章绪论1、园林的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2、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一、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二、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三、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自觉地体现所谓的社会;四、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3、奥姆斯特德,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
他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一、针对无计划的、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逐渐被蚕食和破坏的情况,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它,爱惜它,关怀它。
致力于自然资源的保护。
二、针对大城市的污秽、邋遢和恶劣的居住环境,提出补救的办法,建立公共园林,开放性的空间和绿地系统。
4、“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含义天人合一有三层含义:一、人是天地生成的,故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相通、相类和统一。
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自然”和“人为”也应相通、相类和统一。
三、“天人感应”说。
“寄情山水”不仅表现为游山玩水的行动,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同时还反映了社会精英——士人的永恒的山水情结。
“崇尚隐逸”抱负不见重于政者,或者不愿取媚于流俗,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之品格和自由之精神,乃避开现实生活,到深山野林里长期隐居起来,过着常人难于忍受的艰辛生活。
(崇尚隐逸能力有限总结的可能有问题,书本P16)崇尚隐逸与寄情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山水的生态环境是滋生士人的隐逸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士人的隐逸行为的最广大的载体。
诸如此类的隐逸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尤其是郊野别墅园的大发展。
历来许多文人士大夫亲自参与营造园林,从规划布局、叠山理水的理念直到具体的物镜和意境的塑造,无不表现出园主人对隐逸的憧憬,这类园林甚至可以称为隐士园了。
诸如此类的情况,又综合的衍生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逸文化,它与山水文化密切关联着,仿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以农业生产为目的,形式果木蔬圃。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形成了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
结果,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此时期园林特点:⑴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⑵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⑶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注重发挥其园林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⑷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战后此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私人园林、城市公共园林进一步扩大,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概念,“园林城市”变为现实。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总述1、园林的概念:传统概念:是在一定地块范围内,以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美的规律以及工程技术,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国外: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资源,促进城市自然化,创造游憩境地,在享受绿色环境上人人平等(19世纪工业初期)。
现代:改善生态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2、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雏形期);第二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时代);第三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的终结,现代园林的兴起);第四阶段:信息文明时代(现代园林实行可持续发展)。
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地选择和开发方式:可分为人工山水园[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和天然山水园(承德避暑山庄)两大类型;按园林的权属关系:皇家园林【“大内御苑”(如:故宫内的御花园)、“行宫御苑”(如:圆明园)和“离宫御苑”(如: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拙政园)、寺观园林(如:杭州灵隐寺)。
4、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五个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1100多年);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60多年);三、全盛期:隋、唐。
(370多年);四、成熟时期:宋、元、明、清初(770多年);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170多年)。
5、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1、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是什么时候?答: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2、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雏形起源于商代:囿、台、园圃。
囿的定义:囿的建置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
囿除了为王室提代祭祀、丧祭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以外,兼有“游览”功能。
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
囿的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第一节总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儒、道、释、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
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发展以很大的影响。
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于以满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
所以说,魏、晋、南北朝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
第二节皇家园林此时期的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首都进行宫苑建置。
其中北方的邺城、洛阳,南方的建康这三个地方的皇家园林大抵都经历了若干朝代的踵事增华,规划设计上达到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都城规划:(1)(曹魏)邺城邺城为今天的河北临漳,城市的结构严整,以宫城为全盘规划的中心,大朝文昌殿建置在南北中轴线上,中轴线的南端建衙署。
利用东西干道划分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南区为居住坊里,北区为宫禁及权贵府邸,功能分区明确,富有严谨的封建礼制秩序,也利于宫禁的防护。
城西郊的漳河穿城而过,供居住坊里的用水,另外凿长明沟引漳河水,供宫苑用水。
(2)(北魏)洛阳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
这个城市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皇都格局的模式。
(3)(南朝)建康建康为今天的南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建都之地。
其规划也遵循南北中轴线的宫城布局模式。
大内御苑与行宫御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苑林主要以大内御苑为主,少数行宫御苑。
大内御苑包括:铜雀园、玄武苑、华林园(曹魏)、仙都苑、华林园(北魏)、华林园(建康)等;行宫御苑则包括:乐游苑、芳林苑等。
部分御苑除了具有游赏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军事、训练水军的功能。
转折期皇家园林的特点:(1) 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更趋于精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了一定水准;(2) 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的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3) 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4) 一些民间的游憩活动也被引进宫廷,“流觞曲水”便是一例;(5) 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6) 在称谓上,除了沿袭上代“宫”“苑”,称之为“园”的也较多了。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 世纪后 19 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转折期和危机期1.转折期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与其他物质发展过程一样,都具有规律性,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的稳定性,而质变的过程则表现为儿童心理特征的转折与飞跃,形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转折期。
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大体经历了五个关键的转折时期:(1)新生儿(0~1个月):主要问题是要从生理上、心理上适应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
这一时期新生儿的脑功能发育是否正常,将对以后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
(2)1岁左右:在此期间不应坐等孩子各项功能自行发展,而应主动训练儿童进行注意力、言语表达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的训练,尤其是爬行、滑梯、接拍球、跳绳等。
这一过程应持续到3岁以前。
(3)3岁左右:3岁孩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愿望,希望什么事情都自己来。
虽然他们吃饭时可能弄得饭桌上到处都是饭粒,玩玩具时弄得满床、满地乱糟槽的,但他们自认为不错,不让家长帮忙。
在这一时期家长千万不要压制、改变孩子的独立意识,而要因势利导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有意识锻炼孩子的胆量与勇气及适应外界的能力,继续加强动作协调能力的训练。
(4)6岁左右:6岁孩子明显的变化是社会角色改变了,他们将从幼儿园步人小学,每天需要完成作业,有了压力。
在上学之初,应对孩子出现的某些问题特别加以注意,如写作业拖拉、粗心大意,做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虎头蛇尾,性格表现胆小、怕事、爱哭、爱发脾气等。
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训练,到了8、9岁时就会变得更加突出,从而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因此,对于刚上学的6岁孩子,老师和家长的教育重点应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行为方式。
(5)青春期(女孩12岁左右,男孩14岁左右):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为“第二断乳期”。
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开始从心理上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即使对于家长正确的建议,有时也会有逆反心理。
2023年高三历史《抗日战争的战略转折》知识点总览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胜利。
其中,战略转折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节点,本文将为您总览抗日战争的战略转折知识点。
第一阶段:全面抗战的开展(1937年-1940年)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这一阶段,中国军队在抵御日本侵略军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转折。
战略转折一: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初期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中国军队在淞沪地区进行了顽强抵抗,成功地消耗了日军的战斗力,为后续的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战略转折二: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4月)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在全面抗战初期的又一次重要战斗。
中国军队在战役中采取了巧妙的包围策略,成功地消灭了一支日本军队,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士气,为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取得更多胜利积累了经验。
第二阶段:战略相持时期(1940年-1942年)战略相持时期是抗日战争中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军队在此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战略措施。
战略转折三:淞沪抗战的结束(1940年10月)淞沪抗战是中国军队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持久战争。
1940年10月,由于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顽强抵抗和国际形势的发展,日军不得不放弃进攻,淞沪抗战告一段落,标志着中国军队成功保卫了上海地区,为进一步开展抗战艰苦战斗积累了经验。
战略转折四:百团大战(1940年8月-12月)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在战略相持时期的一次重要战斗行动。
中国军队在战役中采取了积极进攻的策略,组织了多个兵团共同发起进攻,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战斗力,为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取得更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战略反攻时期(1943年-1945年)战略反攻时期是抗日战争中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中国军队战略转折的重要时期。
战略转折五:百色战役(1944年)百色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战略反攻时期的一次重大胜利。
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总说1.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⑴幼年时期——历史上的商、周、秦、汉(建筑宫苑大发展)⑵转折期——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园兴起)⑶全盛期——隋唐(写意山水园林兴起与发展)⑷成熟前期——两宋(诗画山水园)⑸成熟中期——元、明、清初⑹成熟后期——清中至清末(建筑山水园)2.中国古典园林类型:⑴按基址选择和开发方式划分: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⑵按隶属关系划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除此之外,还有公共园林,一些非主流的园林,如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以及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3.中国古典园林特点:⑴师法自然,高于自然⑵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⑶浓郁的诗画情趣充盈其中。
⑷园林意境深邃高雅第二章园林的幼年时期——商、周、秦、汉(前11世纪—220年)一.幼年时期总体特征:1.这是期造园主流室皇家园林,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
私家园林甚少,模仿皇家园林的规模和内容,两者间尚未出现明显的区别。
2.园林总体规化尚比较粗放,设计经营的艺术水平不高。
无论天然山水园林或人工园林,建筑物只是简单的散布、铺陈、罗列在自然环境中。
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的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园林朝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仅是大自然的客观写照,本于自然却未高于自然。
帝王宛囿规模宏大,其布局多处于法天象、仿仙境、通神明的目的,对园林审美的经营尚处于低级的水平上,造园活动并未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二、填空:1.商纣王——“沙丘宛台”周文王——“灵台、灵囿、灵沼”2、诸侯、卿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统称为“贵族园林”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3.“囿”最早文字记载园林形式,主建筑是“台”4.古典园林的三大起源:囿–台 - 园圃5.周文王以后,囿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政治地位的象征6.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园林名度最高:楚国——章华台(“山环水抱”的做法,是园林里开凿大型体工程见于史书记载之首例)吴国——姑苏台7.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秦始皇时期8.秦汉时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上林苑苑内最主要的宫殿建筑群——阿房宫9.建章宫后从此“一池三山”遂成为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
转折期和危机期的名词解释转折期和危机期是两个在生活和社会中经常被使用的词语。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国家发展中,这两个词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解释转折期和危机期的含义以及它们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转折期是指生活或历史中的重要转变时期。
在个人生活中,转折期可能包括关键决策、人生规划或人际关系变化等方面。
转折期可能是积极的,例如人们在大学毕业后进入职业生涯的阶段,也可能是消极的,比如失业或离婚。
无论如何,转折期都意味着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变,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适应和调整。
在社会层面上,转折期是指整个社会面临重大转变和调整的时期。
这种转变可能是由于科技革新、政治变革、经济危机或文化改变等因素引起的。
举例来说,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都是社会转折期的例子。
这些转折期不仅影响个人生活,而且塑造了整个社会的方向和发展。
与转折期相比,危机期一般指的是一种紧急或危险的局势。
危机期常常与潜在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困难相联系。
它可以涉及到个人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家庭矛盾、职业困境,也可以是国家面临的自然灾害、经济衰退或政治冲突等。
危机期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一个挑战。
在个人层面上,危机期可能会导致人们面临重大决策,例如应对疾病、失业或财务困境等。
这些挑战需要个人有适应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以战胜当前的困境并保持积极的态度。
在社会层面上,危机期可能会威胁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例如,经济衰退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社会紧张和不平等加剧。
政治冲突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人权侵犯。
在这些危机期中,社会需要领导者的智慧和人民的团结,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重建社会的信心和稳定。
转折期和危机期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
一些转折期可能会导致危机的触发或加剧,而一些危机期也可能催生出社会的转变和调整。
无论是转折期还是危机期,它们都具备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特点。
总之,转折期和危机期是两个用于描述个人和社会中重要的时期的词语。
转折期指的是生活或历史中的转变时期,而危机期则涉及紧急和危险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