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政治四册全常见命题角度及必背答题术语

高考政治四册全常见命题角度及必背答题术语

高考政治四册全常见命题角度及必背答题术语
高考政治四册全常见命题角度及必背答题术语

《经济生活》常见命题角度及必背答题术语

[命题热点]

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主观试题从设问看,主要是从“为什么”和“怎样做”两个角度设置问题,偶尔也从“是什么”角度命题。经济生活知识点考查主要集中在第四单元,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对外开放等;同时,还有第一单元的消费、第二单元的企业经营、第三单元的收入公平和财税问题。试题都是贯彻贴近时政、贴近生活的原则,往往围绕时政热点和生活焦点分析问题。

[临考嘱托]

(1)一定要重视对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的考查,例如:公司的经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分配公平、

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等。对于主干知识一定要适度扩展——构建知识体系、挖深——学会变通运用。

(2)把握教材整体的知识结构,如第一单元主要指向消费和交换,第二单元主要指向生产,第三单元主要指向分配,第四单元指向是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前三单元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问题都在第四单元的体制环境下解决,换句话说,第四单元知识与前三单元知识有着密切联系,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调用。

(3)注意总结经济生活中原因依据类、影响意义类、措施启示类、图表类等主观题的解答要求或技巧,把握解答这些题目的基本思路。

一、经济措施分析之一——企业角度

1.企业要面向市场,掌握市场信息,优化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企业要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3.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创立自主品牌,形成竞争优势。(创新、科技和管理)

4.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诚信经营,实施名牌战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诚信、品牌)坚持

正当竞争,反对恶性竞争。

5.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要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

过兼并、联合,把企业做大做强,发展规模经济。(规模)

6.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科技水平,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7.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效益)

8.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 积极利用世贸规则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利用世贸规则)

9.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质取胜,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企业的国际生存空间;开发国内市场,改变过于依赖国外市场的状况。(外贸出口)10.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二、经济措施分析之二——个人角度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2.劳动者

(1)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国

家要促进劳动者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成为创新型

人才;适应国家形势,积极进行创业。

3.投资者: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

保险、储蓄存款、购买债券。

4.纳税者:树立纳税人意识,自觉履行依法诚信纳税的义务,行使好监督税收征管和使用的权利。

三、经济措施分析之三——国家角度

1.生产领域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经

济实力。

(2)运用市场经济的两只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既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又加强宏观调控。

(3)加强法治建设和信用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调

控经济运行。特别是经济手段(财政/货币/消费/对外政策)

(5)改革和完善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原则、社会保障制度)。

(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7)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8)时政举措(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分配领域

(1)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2)坚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结合)。

(3)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逐步缩小

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4)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5)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6)在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上,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

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3.交换和消费领域

(1)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各类经济违法犯罪。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3)大力发展经济,优化家庭消费结构,提高人民消费水平。

(4)倡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科学、文明消费。

(5)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

4.对外经济领域

(1)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2)加强对外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双边贸易,反对

不等价交换,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运用关税等经济手段,加强对外贸易调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6)熟悉和运用世贸规则,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四、经济意义分析——国家、企业、个人角度

1.国家

(1)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3)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有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5)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

康奋斗目标的实现。

(6)有助于充分发挥财政在……方面的作用(具体哪一点可根据材料)。

(7)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有助于充分发挥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在内的宏观调控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9)有助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

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0)有助于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和综合国力,实现共赢、多赢。

2.企业

(1)有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2)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增加经济效益。

(3)有助于企业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4)有助于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5)有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3.个人

(1)有助于增加居民当前可支配收入和未来收入预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有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生产积极

性和创造性。

(3)有助于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4)有助于劳动者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5)有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五、价格问题——原因与措施

1.价格变化的原因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3)纸币发行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

低。

(4)市场的缺陷: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5)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

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

(6)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2.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

(1)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

活,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生活)

(2)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3)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宏观经济发展)

(4)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影响生产)

(5)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

3.稳定物价的措施

(1)国家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大力发展生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抑制不合理的需求,缓解价格上升的压力。

③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

④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

⑤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

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企业

①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决定价格)

②面向市场调节生产,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③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效益。

(3)个人

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②与违规涨价行为作斗争。

六、消费问题——原因与措施

1.原因

(1)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2)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国

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4)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2.措施

(1)国家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

②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持供给平衡,保持物价稳定。

③政府要完善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开发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开拓农村市场,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⑥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制裁各种违法行为,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2)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搞好售后服务,使自己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

认可。

(3)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七、收入公平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表现——是什么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2)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异明显,收入向高收入群体集中,两极差距扩大。

(3)不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4)行业差距继续扩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2.原因——为什么

(1)理论依据

①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以人为本的要求。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2)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体公民共享改革成果。

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3.措施——怎么办

(1)根本途径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2)深化分配改革,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3)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收入分配。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4)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

平。

(5)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并贯彻落实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

《政治生活》常见命题角度及必背答题术语

[命题热点]

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主观试题从设问看,主要是从“为什么”和“怎样做”两个角度设置问题,从试题的设问看主要是考查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参与主体。知识点考查主要集中在第二单元政府和第三单元人大和政党

[临考嘱托]

(1)一定要重视对主干知识的把握,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各个系列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如下:

①抓住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条主线,串联前三个单元的知识。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后面的我国政府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共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都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甚至对我国的外交政策也起决定作用。

②围绕着公民、政府、人大、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人大代表等行为主体,构建各自的知识体系,并注意各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

③串联前三单元的知识,构建有关我国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依法治国的知识体系,将各个行为主体、各个政治制度融合其中。

④从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梳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从国际社会的一般理论和中国外交的具体理论两个角度,构建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体系。

(2)注意审题训练,明确各种不同类型主观题的特点,包括设问信息和材料信息的解读、具体知识的调动和答案要点的呈现等。

(3)特别关注政策问题,对政府的考查历年来主要是微观设问,对政府的相关知识不仅记住是什么,更要注意这些知识是如何运用的,尤其是对政府职能和依法行政的知识更要注意如何运用。

一、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公民的政治参与

1.公民为什么要自觉参与政治

(1)必要性: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和义务。

(2)重要性

①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

②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推进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2.公民应如何正确地参与政治

(1)内容: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各项政治义务。

(2)途径: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

(3)要求: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地参与;中观上把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微观上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政府做某事

1.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事

(1)国家性质决定和政府性质决定。

(2)是政府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

(3)是政府某种或某些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4)依法行政和行政监督角度,具体要结合依法行政的意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意义、政府自

觉接受监督的意义等。

(5)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建设的需要。

2.政府怎样做好某事

(1)履行职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各项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2)坚持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

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坚持依法行政,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

决策,提高决策水平。

(4)自觉接受监督,推进政务公开。

(5)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人大等监督下开展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三、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做某事

1.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1)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决定的。

(2)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党、领导核心)决定的。

(3)党的作用(三个只有……才能)决定的。

(4)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党怎样做某一件事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2)完善三种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3)坚持执政理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坚持党的领导方式,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党要统揽全局,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四、全面梳理依法治国的知识

1.国体: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提供法律保障,依法维护人民合法利益;依法行使专政职能,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公民:依法行使政治自由、监督权等政治权利;依法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等义务;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等原则;依法有序地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3.政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依法履行好社会建设等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

责必须为,勇于负责和敢于担当;审慎行使权力,坚持依法决策。

4.人大及人大代表: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等;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5.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推进依法治国;与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根

本活动准则。

6.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依法行政自治权;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7.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五、全面梳理民主决策的知识

1.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和执政党,提出决策的建议;坚持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坚持依法执政,通过人大立法上升为国家意志;广泛征求民主党派意见和建议,加强多党合作,推进民主协商。

2.民主党派:发挥参政党的参政作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

3.政府: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高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工作方法,广泛征求民意;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

4.公民:积极参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行使公民的政治自由等政治权利,

履行好遵守宪法和法律等义务,坚持三个原则。

5.人大:行使决定权、监督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6.政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职能;协商民主;政协的性质。

7.整个决策过程,体现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六、如何处理民族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

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基础)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制度)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

程。

3.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4.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政策保证)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依法打击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

5.公民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中国共产党加强对民族问题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切实维护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各项职能,提高为各族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七、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我国的外交活动

1.为什么

(1)必要性:主权的重要性;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的要求(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多极化趋势);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2)意义

①对我国: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对世界: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和建立国际新秩序。2.怎么做

(1)行使主权国家的权利……,履行国际义务……。

(2)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3)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

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4)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趋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

(5)顺应多极化趋势,发展经济和科技,努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6)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内容)

(7)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文化生活》常见命题角度及必背答题术语

[命题热点]

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主观试题从设问看,文化生活主要是从“为什么”和“怎样做”两个角度设置问题,从试题的设问看主要是考查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其次是第四单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问题。文化生活主观题开放性试题占的比重较大,一般没有明确的知识范围限定。

[临考嘱托]

(1)一定要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例如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科技创新对文化的作用、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对文化生活的复习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要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2)将教材中的各种文化进行对比梳理,明确各种文化间的区别和联系,包括含义、原因和措施等方面。站在整个文化生活角度,注意将各种文化发展的措施进行整合,将各种文化的作用或意义进行整合,以便在解答题目过程中全面调动知识

[常见命题角度及必背答题术语]

一、运用文化的作用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方面的问题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民族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当前的社会与个人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6.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8.文化发展能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措施类知识分析“怎么办”方面的问题

1.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把握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3)在实践过程中,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2.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尊重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通过商业贸易等途径,运用大众传媒等手段加强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怎样进行文化创新(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重要途径

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三、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类知识分析“怎么办”方面的问题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其引领社会思潮。

3.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5.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7.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公民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8.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注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9.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引导;坚持文化形式多样性的同时,弘扬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哲学生活》主观题集锦及哲学原理总结

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

1.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唯物论常用的观点

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⑷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⑵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⑶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认识论常用的观点

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⑶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⑴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⑵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3.如何运用真理的知识分析问题

⑴真理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绝对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⑵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⑶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⑷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总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向前发展的,

注意: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注意: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是绝对的,具有绝对性;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即真理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

4.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⑴联系具有普遍性;

⑵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⑷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⑸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⑹系统优化的方法。

5.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⑵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⑶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⑷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

6.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或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矛盾的观点主要包括

⑴矛盾即对立统一(特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法⑴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⑵矛盾的普遍性⑶矛盾的特殊性

⑷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法

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

⑸主次矛盾辩证关系法

⑷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⑹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常用的观点

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⑵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⑶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⑷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差异性的特点。

8.如何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

⑴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⑵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⑷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要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努力创造主观条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021年高考政治总复习政治生活常见命题角度及必备答题术语(6大核心考点万能公式)

2021年高考政治《政治生活》常见命题角度及必备答题术语(6大 核心考点万能公式) (一)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怎样做某一件事 1.公民为什么要自觉参与 (1)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 (2)重要性:第一,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二,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2.公民应如何参与 (1)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协商。 (2)要求: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地参与;中观上把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微观上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 (二)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1.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1)国家性质决定和政府性质决定。 (2)是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 (3)是政府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4)是政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三个代表”的需要。 (5)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2.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1)履行职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 (2)坚持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行政,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接受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5)民主决策: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等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 (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病理考试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最全

1举例说明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①桥梁作用;②以其他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③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 2 简述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目的①尸体解剖:查明病因,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减少同种疾病的漏诊与误诊率;通过尸体解剖,积累教学、科研素材;帮助解决法律纠纷等;②活检:及时准确诊断疾病,判断疗效,并能利用活检组织进行特染、超微结构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细胞培养等对疾病进行深入研究;③动物实验:复制疾病的模型,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外来因素如药物对疾病的影响等;④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可以观察细胞和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外来因子对组织细胞的影响等。 3简述病理学的发展史①病理学的发展大致分四个阶段;②来源于古希腊哲学的病理学: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的液体病理学和Asclepiades的固体病理学,都对疾病的来源作了阐述,但未对医疗实践起到理论指导作用;③器官病理学的建立:1761年,意大利医学家Morgagni发表了《疾病的部位和病因》一书,从而创立了器官病理学,标志着病理形态学的开端;④细胞病理学的建立: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根据对大量尸检材料的显微镜改变,提出了细胞病理学

的理论,认为细胞的改变和细胞的功能是一切疾病的基础,并指出了形态学改变与疾病过程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⑤现代病理学的发展:a 超微结构病理学—从亚细胞(即细胞器)水平观察病变;b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能显示细胞内的化学成分;c 免疫病理学—用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阐述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d 遗传病理学—从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角度进行疾病的探讨;e 分子病理学—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f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学与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去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组织发生。 2 试以肾盂积水为例,说明萎缩的发生常是综合性因素所致,并简述肾盂积水的病理变化。 3 缺氧从哪些方面导致细胞损伤? 4 化学性物质和药物是通过哪些途径造成细胞损伤的?其损伤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5 导致细胞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细胞遗传变异可致哪些后果? 6 试述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发生机制、好发器官和病变特点。 7 试述肝脂肪变性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后果。 8 举例说明纤维结缔组织的透明变性易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其形态学表现如何? 9 含铁血黄素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形态学特点?有何临床意义?

2018高考政治答题术语

2019 高考政治答题术语 2019 高考政治答题术语:高考政治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角度和术语 第一、经济意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③(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 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⑤(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 ⑥(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②(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第二、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 国内有关活动 ①(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人民负责); 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②(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③(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交往活动 ①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②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

高考政治必备术语(生活与哲学)

高考政治必备术语(生活与哲学) 高考政治必备术语:生活与哲学 一、唯物论 1、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A、意识能动性的特点: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⑵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B、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物质世界的发展,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①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

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认识论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17年秋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常用主观题答题术语必修1

经济生活常用主观题答题术语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一般主要考查“经济意义”“经济措施”。 一、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1)根本原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直接原因——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3)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货币的价格(升值、贬值)、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会影响价格。 (4)间接原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宗教信仰、习俗等也会影响价格。 2.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需求、消费、消费者)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跌,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③价格的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消费需求。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会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其互补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生产者/企业) ①调节生产,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消费 1.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1)根本原因——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生产决定消费。 (2)主要因素——受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的影响。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②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也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物价变动影响人们的消费(联系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主要有求实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 (4)商品质量等也会影响消费。 2.如何提高消费水平(建议:对症下药)。 (1)国家: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②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 ③完善收入分配致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高考历史答题术语汇总(2020年整理).doc

2014高考历史答题术语汇总---中国通史整合 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流,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5、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 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高考政治全部术语

高考政治术语归类 一、基础 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商品交换要求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5、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用劳动为基础。 6、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7、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9、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10、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 11、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12、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 1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1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16、价值观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7、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基础和必经阶段。 18、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19、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20、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21、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基础。 22、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23、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个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4、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需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 25、我们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6、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27、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28、民主是专政的基础。 29、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基础。 3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3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 32、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 3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4、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35、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6、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二、前提

2018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及必备术语有哪些

2018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及必备术语有哪些【一】2018你那高考历史必背答题术语1、现象、表现“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2、体现、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3、说明、表明“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4、评述、评价、评论;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评价就是评定历

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论(评价)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设问呈现: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2)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释、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答题模板:(1)评价类历史评价=史实(即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结论 (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①“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②“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③“怎么样”,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二】2018年高考历史答题思路有哪些历史大题答题思路

政治大题答题术语

经济生活 一、政府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 1.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3.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5.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6.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二、政府应该如何做: 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三、企业应该如何做: 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企业要重视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搞好售后服务。 2.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商品。 3.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4.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5.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7.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8.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9.企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0.必须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11.坚持科学发展观。 四、国际经济关系 ★为什么 1.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2.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家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自由流动,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有利于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怎么做 1.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2.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应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 要想提高历史大题的成绩,必须弄清楚解答大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在历次考试中许多考生由于对部分命题用语内涵不能准确把握,不能区分相近的命题用语的差别导致失分现象十分普遍。因此熟悉命题用语,弄清每一个限定词的内涵,对提升历史高考成绩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就此作一专门的分析与介绍。 (一)背景要素类:原因、目的、条件 “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现实环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原因、条件两方面的内容。在特定情况下,“背景”、“原因”、“条件”三者可以通用,而一般情况下“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则比“条件”和“原因”来得多,所涉及的范围也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当“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前者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后者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以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作为‘能力立意’的思维主题”,“重视考查考生揭示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能力” ①是近几年福建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基本特点。纵观四年自主命题的非选择题,无论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均有多问涉及对“背景”、“原因”概括分析的考查,其分量之重、频率之频繁,简直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如2009年第38题第(1)问“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第41题C第(1)问“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2010年第38题第(2)问“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GDP走势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第(3)问“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2011年第38题第(2)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2012年第38题第(2)问“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第(3)问“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第41题A第(1)问“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第41题C第(1)问“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等等。 1.原因【解释】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他事情发生的条件或因素,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一对范畴。从现象和本质看,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之分;从矛盾方面看,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之分;从主客观方面看,则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之分。 2.直接原因【解释】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亦称为近因。通常所说的“导火线”,则是指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地点、以某种特定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例如,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利成为引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3.根本原因【解释】是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的最本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映历史客观规律的要求,一般应从历史事件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质、内因等方面去寻找。20世纪90年代的许多选择题都会涉及“根本原因”的考查,由于其观察角度及思维维度的单一性,新课程高考选择题逐渐舍弃这一设问方式,而注重在非选择题当中通过原因的全面分析来考查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和缜密性。 4.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解释】主要原因是相对于次要原因而言的,是指在导致历史事物发生的诸多原因中起主要(主导)作用的因素,这种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往往不止一种,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又可称为“最主要的原因”。众多原因中,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 5.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解释】“主观原因”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

高考政治【记忆】《经济生活》答题术语汇总

2019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核心主干知识点(必背) 一、经济生活综合型题高频术语归纳:(措施类直接用、意义类加上“有利于”)(转型、产业、结构)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科学发展。 (科技、创新)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供给侧) 3、化解过剩产能,增加有效供给,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市场、政府) 4、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发挥财政的作用,减政放权,放管结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秩序) 5、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秩序,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基本经济制度) 6、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分配、公平)7、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分配、效率)8、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民生)9、关注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就业)10、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企业)11、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减轻企业负担,减低成本,扩大盈利空间,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扩宽融资渠道。 (环境、绿色) 1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外)13、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国际分工的地位,培育国际品牌,拓宽海外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资源,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城乡、区域)1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及考试技巧汇编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及考试技巧汇编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

高考政治必备术语(经济生活).doc

高考政治必备术语(经济生活) 高考政治必备术语:经济生活 1、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3)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货币的价格(升值、贬值);市场调节局限性也会引起价格变化。 2、价格变动的影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跌,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③价格的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消费需求。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会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其互补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1)根本原因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生产决定消费。 (2)主要因素受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的影响。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②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也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③收入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3)消费心理也会影响消费行为,主要有求实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 如何提高消费水平:(1)国家: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②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③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⑥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2)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3)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5、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3)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4)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6、企业经营成功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7、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A、通过就业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B、通过就业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C、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对党和政府来说:①促进国民经济又

高考历史必背4类答题术语

高中历史考前必背4类答题术语 一、原因类设问答题术语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1)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2)政治: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汉武帝以来,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4)自然环境: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疆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进行管理。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有利因素:封建政府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下,农民掌握一定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促进其发展。 (2)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赋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很少进行商贸交流;严重的自然灾害。 3.明清资本主义发展未突破萌芽状态的原因 (1)封建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 (2)“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的阻碍。 (3)陈旧的经济观念,商人、地主广置田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4.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到近代科学的原因 (1)经济: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相应的动力。 (2)政治: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仍顽固地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 (4)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活跃起来。(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出现了“学在民间”。6.近代民主革命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1)从世界潮流看,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2)从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看,农民是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 7.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1)一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洋军阀政府大肆出卖国家权利。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8.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原因(1)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道路。 (2)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断纠正自身的错误,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将毛泽东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3)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存在的问题。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领导人日益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9.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2)政府政策的影响。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10.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与条件 (1)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海洋阻隔的特殊地理环境是希腊城邦政治形成的重要自然条件。 (2)各城邦具有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的特点,使全体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务有了可能。希腊城邦公民政治得以实行的前提是小国寡民。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 (3)古希腊各城邦奴隶制工商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利于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在殖民扩张及工商业发展和文化交往生活中,使古希腊形成了宽松的自由环境,且较早地接受了平等、民主观念,这一切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商品经济发达,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主要根源。 (4)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使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壮大,要求打破贵族统治,参与城邦政务。 1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美苏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的争夺。 12.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 (1)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3)经济发展的需求。13.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 (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的商路。 (4)宗教原因: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5)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相信地圆说。 (6)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 14.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1)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是政治前提。 (2)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财富提供了资金。 (3)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 (4)手工工场的经验提供了技术条件。 (5)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15.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1)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和压制。 (3)成长中的资产阶级从文化领域进行反封建。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高考满分必背术语

《经济生活》高考满分必背术语 考点1:神奇的货币 [必背术语] 1、是什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为什么(神奇)?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3、怎么办? 从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上看,货币本身并不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花钱要有节制,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 考点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必背术语] 1、是什么?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2、为什么?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由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不平衡引起的,都会影 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秩序。 3、怎么办? 都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1)解决通货膨胀需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人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 应量和信贷规模。严格控制纸币发行量,控制总需求,增加商品总供给,使供求保持平衡,提高存贷款利率,开展保值储蓄业务,增强货币回笼措施等。 (2)解决通货紧缩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调 整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增发国债,降息。 考点3:信用卡和支票 [必背术语] 一.信用卡 1、是什么?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为什么(使用)? 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二.支票 1、是什么?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