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型课件:第2讲 历史学科常用命题术语与常见错因
- 格式:ppt
- 大小:369.00 KB
- 文档页数:32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二)(四)常用指示动词的解释1.结合、联系、据、根据、依据【解释】一般设问的形式是“结合(联系)……,分析/说明/评价……”,这里的“联系”、“结合”也可以换成“据”、“依据”、“根据”,都是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前提或基础。
结合(联系、根据)的对象,在历史题目中实际上作为背景和依据而存在的,用以说明(论证、阐述)后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题中要求“结合(联系、根据)”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重点。
前者只需简明扼要地带过,答题的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上,放在分析/评价/说明的事物上。
2.指出、举出(列举)、概括、试述、简述、概述【解释】“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举出(列举)则为举例性质,如无特别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历史学科的“概括”是指按照某种特定的要求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本质的、科学的、周密的整理和加工,或者把分散的历史内容按某种要求集中归纳到一起,或者将复杂繁多的历史内容按某种要求扼要叙述;“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它所解答的问题依据表现为“是什么”、“怎么样”;“简”、“简要”、“概要”,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
在近四年福建省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最常用的指示动词是“指出”和“概括”,分别出现了15次和10次,可见试卷的命制者在注重能力考查的同时也追求答案表述的简洁,避免让考生陷入书写的泥淖。
3.比较【解释】“比较”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事件或概念辨别异同。
综合比较能力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技能,“比较”包含了概括、归纳、综合等技能,因此鉴别能力较强,有利于区分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不同。
“以历史研究基本方法作为‘能力立意’的思维依托”,特别是注重“比较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方法”⑤是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特点之一。
题型专练2历史学科常用命题术语与常见错因1.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种人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居民,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A.欧洲的殖民扩张B.土著居民的减少C.种族之间通婚D.大量战争移民2.(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这段文字所述旨意出台的直接背景是()A.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B.得到孙中山保证袁世凯逼清帝退位C.孙中山提出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D.临时参议院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
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大洲联系B.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4.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
这表明他()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5.1933年,美国前总统柯立芝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在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
”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
成千上万的人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上述材料表明()A.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B.经济繁荣导致社会贫富分化C.经济危机加深了美国的社会危机D.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6.《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
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
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
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④相权的不断增强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外来文化的影响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解放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