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微课堂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3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难点- 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文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生字词的学习。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3. 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 教师点评,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学习成果。
(三)拓展延伸1.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了解作者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视频等)。
2. 课本、生字词卡片、笔记本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024年初一语文微型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基本词汇和短语,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略读、细读、精读等,提高阅读效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重点和难点句子的解读。
阅读方法的运用和阅读技巧的培养。
课文中生词的掌握和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理解障碍和阅读困难。
学生个体差异导致的学习进度不一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引出本课的主题和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关于本课的预设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2.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难点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并给予帮助。
3. 讲解与讨论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总结讨论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和阅读技巧。
4. 阅读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精读和泛读练习。
教师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表扬在阅读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激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6.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学生准备下节课的预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初中语文微课教学授课对象:初中生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微课教学的基本方法,了解语文微课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运用微课进行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微课的定义与特点2. 语文微课的设计原则3. 语文微课的制作步骤4. 语文微课的评估与反馈---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语文微课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微课有什么了解?微课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作用?(二)讲授新课(20分钟)1. 微课的定义与特点- 解释微课的概念,阐述微课的特点:短小精悍、主题明确、易于传播等。
- 分析微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区别。
2. 语文微课的设计原则- 主题明确,目标明确。
-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 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理解。
- 注重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语文微课的制作步骤- 确定主题和目标。
- 搜集素材,设计内容。
- 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
- 制作微课视频。
- 修改完善,上传发布。
4. 语文微课的评估与反馈- 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 不断优化微课内容。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分组讨论:如何设计一个语文微课?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微课设计展示。
3. 教师点评,总结微课设计要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3. 布置课后作业:设计一个简单的语文微课。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提高?3. 微课设计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4. 如何改进微课制作方法?---五、教学资源1. 优秀的语文微课视频资源。
2. 微课制作软件和工具。
3. 语文教学相关资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微课教学的基本方法,了解语文微课的特点,并具备设计制作简单语文微课的能力。
语文微课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背影》中的经典段落;(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3)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细节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感恩情怀;(2)学会珍惜亲情,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与父亲分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爱意。
文章以朴素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传递了亲情的伟大。
2. 教学重点: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
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情感,学会从细节中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父亲》,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2)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父爱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如父亲为作者购买书籍、邮寄衣物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亲情的感受;(2)分享自己的孝心故事,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的伟大;(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经典段落,深入理解文本。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背影》中的经典段落;2. 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悟;3. 分析身边的人物,从细节中把握人物形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背影》这篇文章,感受父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感恩情怀。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词语,能够正确书写并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掌握生字、词语的读音、书写和运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备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这篇课文有什么初步的了解?想不想进一步了解?(二)生字词教学1. 教师展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字,掌握字音、字形。
2. 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
3.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三)课文阅读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思考文章主旨。
2. 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重点。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点评。
七、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拓展阅读,了解课文背景。
3. 撰写一篇阅读心得,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八、板书设计1. 课题:课文标题2. 生字词:生字、词语3. 文章主旨:简要概括文章中心思想4. 教学重点:本节课重点知识5. 教学难点:本节课难点知识九、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语文知识点,如文言文的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及文学文化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指定篇目的古诗文,了解其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本,解读作者意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表达和沟通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写作和创作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研究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学会倾听、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意见。
3.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达到以上所述目标。
二、教学内容本节微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选取课本中经典篇目进行深入讲解。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文言文基本句式学习:以《岳阳楼记》为例,分析其句式特点,如主谓结构、宾语前置等,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2. 修辞手法解读:以《出师表》为例,讲解排比、对偶、设问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古诗文背诵与欣赏:选取《滕王阁序》、《长恨歌》等经典篇目,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文的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4. 文本分析与作者意图解读:通过对《红楼梦》部分章节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曹雪芹的创作背景和意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写作技巧与文学创作:以课本中的优秀范文为例,教授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如下:第一课时:文言文基本句式学习(《岳阳楼记》)第二课时:修辞手法解读(《出师表》)第三课时:古诗文背诵与欣赏(《滕王阁序》、《长恨歌》)第四课时:文本分析与作者意图解读(《红楼梦》部分章节)第五课时:写作技巧与文学创作(优秀范文分析及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节微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教师以清晰、生动的语言,对文言文基本知识、修辞手法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讲解,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微课堂全文教案课程类型:语文微课堂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4. 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哲理,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中写作特色的分析。
3. 课文中所表达的哲理的领悟。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中写作特色的把握。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课文注释。
3. 相关春天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对春天的印象,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春天的诗句或词语。
2. 展示一些春天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二、朗读课文(5分钟)1.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10分钟)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大意。
2. 教师给出课文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如描绘春天的词语和句子。
四、写作特色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如描绘春天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师给出一些类似的写作例子,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五、哲理领悟(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所表达的哲理,如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焕发。
2.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哲理。
六、总结与作业(5分钟)1. 教师对本次微课堂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朗读和理解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微课堂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春》,并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同时,学生也应该能够领悟课文中所表达的哲理,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鼓励。
初中语文微课教学设计第1篇:初中语文微课教案设计初中语文微课教案设计《陋室铭》微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体会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一、译二、读,体会韵文“铭”的文体特点。
找韵脚,生读韵文,师读散句。
体会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语言节律之美。
三、把握人文情怀及写法。
1、生动讲述《陋室铭》刘禹锡三次搬家气知县的轶事。
之后齐读感悟2、析文。
由尾句“何陋之有”引出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明确主旨句。
分析主旨句的引出方式,陋室不陋三表现。
结句的类比手法和引用典故的作用。
顺势明确本文思想感情。
归结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总结: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类比衬托的手法。
板书设计:陋室铭刘禹锡景——幽雅陋室人——儒雅不陋(德馨)事——高雅附件2:微课教学设计模板初中语文微课的优点及作用 1.“微课”不同于教研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讨论对象主要是老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想。
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老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加性强。
老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
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老师和专业人员)组成。
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老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加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阅历,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
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
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语文微课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微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济南冬天的景色特点,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感受济南冬天景色的美好,体会作者对家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学习并运用文中描绘景色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学会通过朗读和感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微课设计思路:1. 导入:通过展示济南冬天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讲解,重点解释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
4. 互动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景色描写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冬天景色,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出来。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景色描写方法和技巧。
五、微课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展示济南冬天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5分钟):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讲解,重点解释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
4. 互动交流(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景色描写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冬天景色,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出来。
6.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景色描写方法和技巧。
六、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家乡的冬天景色。
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试着用课文中的景色描写方法进行修改和润色。
初中语文微课堂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微课堂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出师表》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以及历史背景。
2. 帮助学生理解《出师表》中的关键词语、句子,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3. 引导学生学习《出师表》中的辞藻、修辞手法,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4. 通过解读《出师表》,培养学生敬仰先贤、忠诚国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2. 创作年代: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前上奏给蜀汉后主刘禅的表文。
3. 历史背景: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临终时的遗愿,五次北伐中原,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功。
在第五次北伐前,诸葛亮上奏《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忠诚国家、舍生忘死的决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和历史背景。
2. 文本解读(15分钟):(1)解读关键词语:如“先帝”、“孤军奋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
(2)分析句子: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结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3)讲解辞藻、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提升学生古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教育(10分钟):通过解读《出师表》,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忠诚国家、舍生忘死的精神,培养敬仰先贤、忠诚国家的思想感情。
4.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出师表》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微课堂的形式,以讲解为主,辅以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关键词语、句子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出师表》。
3. 注重情感教育,以诸葛亮的事迹为例,培养学生忠诚国家的思想感情。
4. 课堂小结,总结学习内容,强化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背诵《出师表》中的经典句子。
2. 学生能理解《出师表》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并能运用到古文阅读中。
初中语文微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丰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时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以其短小精悍、主题明确、针对性强等特点,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所教授的语文知识,如某个文学作品的特点、某一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微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总结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确本次微课所教授的核心语文知识或技能,例如某篇文言文的重点字词解释、某种写作手法的分析等。
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些重点内容。
2、教学难点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对复杂知识的运用等。
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来突破这些难点,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简洁明了地讲解语文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或语言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提问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练习巩固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入课题,如讲述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展示一段精彩的文学片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清晰、准确地讲解本次微课的重点知识,注意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易于理解。
3、案例分析展示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练习巩固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互动等形式,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 学会运用讨论、互动等形式,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2. 教学难点:- 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课文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讲解重点字词、句子和段落。
- 学生通过讨论、互动等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人物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了解其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 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分享自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 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感受。
5. 互动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 学生通过问答、辩论等形式,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6.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蕴含的价值观。
-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讨论、互动中的表现,如口语表达、沟通能力等。
3. 学生对课文情感态度的把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 掌握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理解课文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的写作特点。
- 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学习本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 通过朗读、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 揣摩、品味本文鲜明、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2. 难点:- 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写法。
-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春天有什么感受?请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春天的特点。
2. 新课导入:- 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
- 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
- 分析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
4. 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 组织学生进行背诵,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6.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第1篇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初中语文》2. 教学年级:八年级3. 教学时间:45分钟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重点词汇、语法知识和文学常识。
- 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课视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旨。
- 掌握重点词汇、句型和文学常识。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本节课所学的课文背景和作者。
-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视频观看- 观看微课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看微课视频的收获。
-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和文学常识。
4. 课堂讲解- 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 结合课文,讲解相关的语法知识和文学常识。
5. 练习巩固- 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 总结提升-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 互动讨论:评估学生在互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微课内容。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备注:本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语文微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读写“糕、崇、rod、峰、城、峦、蜿蜒、横贯、名胜古迹”等词语。
(2)了解课文描绘的长城雄奇壮丽的景色和它悠久的历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听读,讨论,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坚固结构。
(2)通过默读,揣摩,品味,领会作者在语言文字上的特点和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领会课文的主题,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坚固结构。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景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长城的语句中的关键字词。
三、教法学法1. 教法:(1)讲述法: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坚固结构,以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2)讨论法: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3)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通过反复品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 学法:(1)朗读体味: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2)质疑问难: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疑难问题,进行质疑。
(3)合作交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长城》,齐读课题。
(2)简介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它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三千多里,气势雄伟,构思巧妙,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理解词语,理清课文层次。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长城的雄伟气势和坚固结构?3. 研读课文,体会感情(1)学习第一自然段A. 指名读,读后讨论:这一段主要写什么?B. 联系实际,说一说:你能具体说明长城的雄伟气势吗?C. 读后想象:当你站在长城之上,望着连绵起伏的山峦,看着长城从山海关一直伸向远方,你会想到什么?D. 出示投影:长城全景图,让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画面,进一步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
初中语文微型课教案(精选5篇)初中语文微型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依据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重要文言词句,读通*大意,并用简洁的话概括*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3.学会运用*以对话展开情节的表达方式,体会*逻辑严谨、文气贯通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积累文言知识与文言词语,明了*大意。
难点:准确理解*寓意,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点明了“忧”。
“忧”指的是忧虑、担忧。
“杞人”忧虑哪些事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杞人忧天》,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集体朗读)【板书:杞人忧天忧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字音读准确,把握重要实词。
.2.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次圈画没有解决的读音和重要词句。
(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带领学生整体解决*中的疑难。
)3.再次齐读(带着问题进行朗读)。
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这个故事在讲什么?明确:杞国有个人整天神色忧虑,担忧天会塌地会陷,使得自己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有一个人就去开导他,为他解释天、日月星辰以及地存在的状态,一经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小组讨论:杞人为什么会“废寝食”?试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忧天地崩坠,身所寄。
【板书:起因——担心天地塌陷】2.提问:“晓之者”开导“杞人”的理由是什么?杞人一开始信服了吗?从两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人什么样的性格?明确:理由是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人们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天空不会坠落;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也不会对人有伤害;大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人们整天在地上活动,大地不会陷落。
杞人不完全相信晓之者的劝导,又提出了另一方面的担忧。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语,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口头表达等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语的识记,文章内容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文章主题的把握,写作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
(2)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语,查阅字典、词典。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主题思想等。
4. 课堂展示(1)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学习成果。
(2)教师点评,纠正学生错误,表扬优秀表现。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2. 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能力?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4.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六、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2. 课文相关图片、音乐3. 字典、词典4. 教学课件5. 教学视频6. 课后作业七、教学时长根据教学内容和班级情况,教学时长约为40分钟。
十分钟微课教案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略读、寻读、精读、猜读、批注等。
2. 阅读理解的方法:关键词提取、句子理解、段落大意、文章结构分析等。
3. 阅读材料的选取: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主,辅以课外读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阅读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阅读理解技巧(10分钟)教师讲解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包括略读、寻读、精读、猜读、批注等,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3. 讲解阅读理解方法(10分钟)教师讲解阅读理解的方法,包括关键词提取、句子理解、段落大意、文章结构分析等,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4. 实践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练习,教师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进行阅读理解,并互相交流心得。
5. 总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实践练习进行点评,总结阅读理解技巧和方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热爱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践练习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对阅读理解技巧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初中语文教材。
2. 课外读物。
3. 教学PPT。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主动阅读。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理解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3.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课题:《背影》微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 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从细节中捕捉情感。
- 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父子情深,培养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 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深入理解父爱。
- 学会从细节中捕捉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动作细节背后的深层含义。
- 将所学情感态度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背影》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父爱的理解,为微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课讲授1. 观看微课视频,分析父亲动作细节。
- 视频内容:父亲在火车站为儿子买橘子的场景。
- 分析重点:父亲弯腰、转身、低头等动作细节。
2. 小组讨论:- 分析父亲动作背后的情感。
- 分享对父爱的感悟。
3. 教师总结:- 强调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感恩父母。
(三)巩固练习1. 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选取典型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父爱的特点。
2. 强调亲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与父母沟通。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2. 与父母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增进亲子关系。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
3. 收集学生对微课教学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五、教学反思1.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掌握,文章内容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文章主题的把握,作者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音频。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二)新课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3.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总结归纳。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提炼文章主题。
5.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拓展延伸1.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课主题的感悟,教师点评。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主题。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反馈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解答。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合作精神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程度。
3. 课后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2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微课堂教学设计初三上册第课《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微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百合形象,学习百合精神2.品味生动语言,积累优美词句二、教学过程(一)导语引领大千世界,万物争奇,四时之景,其乐无穷。
林林总总中,百花争艳是最惹人喜爱的奇观。
请问同学,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百花丛中,你最爱哪一种?请用简洁的语言予以说明。
譬如:“我最爱梨花,因为它洁白芬芳”“我最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如果把争奇斗艳的百花园比作一本书,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台湾作家林清玄,去欣赏他笔下的百合花。
(二)了解故事——读花,倾听花开听读课文:文章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提示:概括故事的基本模式?学生回答后屏显:谁+干什么+结果学生思考回答:生长在山谷断崖上的百合战神风霜雨雪的侵袭和杂草蜂蝶的嘲笑努力地开出花朵的故事。
(三)品味语言,感受形象1.听课文朗读,思考:你看到了一株什么样的百合花?学生交流后小结并板书:百合花的品质坚韧、执著、坚强、高洁。
从爱花到赏花,看来百合的芳香已经沁入到我们的心田。
是啊,林清玄的文章不但语言清新隽永,而且富含深刻内涵。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喜欢的语句,自行圈点批注进行品味。
提示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
学生回答后总结屏显。
屏显:这句话运用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可从词语、修辞、写作手法、哲理句等角度入手)例子1:“百合花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方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分析百合形象。
如:“努力地”“深深地”写出了百合与自然环境所做的顽强的抗争;从“直直地”“挺着”能读出百合自信的神采。
)学生自读,圈点批注。
3.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例子2:“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用花开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方法指导:可从排比修辞的角度,品读百合的自信与执着;还可引导学生从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品读语言的深层内涵,如从“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里,读出百合的淡泊、沉静。
)(师:不错,这位同学从修辞的角度抓住了百合的精神品性做了赏析;大家说如何读才能显现出百合花坚忍顽强的精神?(语速语调)生:慢读重读。
师:是的,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不但要读得准确,不读错不丢字不加字,更要注意语音轻重语速快慢的适当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原作品的艺术魅力;而做为排比句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把语调渐渐高亢起来。
)例子3:“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一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晚的露珠,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方法指导:词语替换,联系语境。
“一朵一朵地盛开”和“一朵朵盛开”哪个表达效果好?明明是露珠,为何要写泪滴?是写错了吗?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知道了白合花的绽放,靠的是坚韧与毅力,沉静的心态,艰辛的付出获得的。
)(提示:这句话极富深意,是文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哲理句,理解哲理句的时候我们既得结合文章主旨,也得联系语言环境。
如果说“深沉的欢喜”是百合经过自己的努力开放出灵性的花朵的喜悦,那么你认为“泪滴”是什么)(是啊,人生如是,谁能一帆风顺,就像林清玄自己,其貌不扬,长相粗鄙,情感受挫,婚姻失败,遭受着人们的冷嘲热讽甚至焚烧书籍的厄运,但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隐居山林寺院,潜心修行写作,静心沉淀自己,数年之后,又一系列的“菩提”丛书面世,文风清雅,深蕴哲理,其文如莲花开落,荡漾一瓣幽香,滋润读者情怀。
被誉为“世间最清明的文章,人间最美妙的声音”,用忍忍和坚持有力地证明了“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来齐读这句话。
例子4: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方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全心全意”,紧扣上文百合努力开花时专心执着的特点;“默默”暗示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例子5: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方法指导:抓住写作角度进行品味,了解文章层层衬托的写作手法。
)例6: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方法指导: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用野草的讥讽和蜂蝶的嘲笑,更能衬托出百合坚忍和自信的形象。
)4.总结方法:请同学总结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
学生总结:找出语言特色(关键词、修辞、写作手法),联系语言环境与情感主旨,按照品味语言的基本模式三步——“运用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教师总结:语言是文章的外衣,一篇精彩的文章缺乏不了生动的语言。
品味语言是赏析散文必备的环节,品味语言时正如我们同学总结的既要找出语言特色、联系语言环境,也要结合作者情感和文本主题,这样才能品味地准确完整生动。
学生表现评价量表注:“评价级别”中的A级为能够做到或能够掌握,B级为基本能做到或基本能掌握,C级为不能做到或不能掌握。
初三上册第课《端午的鸭蛋》微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魅力和文中情趣。
二、教学过程(一)导语引领有一位作家叫汪曾祺,他出生在江南水乡——高邮。
他曾写了一篇介绍家乡端午风俗的文章《端午的鸭蛋》,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二)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指名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同时提醒学生思考: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板书: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第1段)(第2~3段)(第4~6段)(三)细读课文,把握文章情感1、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明确: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
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过渡: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者大写特写呢?我们一起来读2、3两段。
2、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1)提示:问题1可从原文中找关键词。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矫正补充后明确。
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2)屏显:现代文引用典故、神话传说等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的雅情雅趣。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师总结明确②引用袁枚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
而且袁枚对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
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
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
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
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深入探讨:文章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吗?换句话说,本文通过写端午的鸭蛋,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板书: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精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一篇精彩的文章缺乏不了生动的语言。
品味语言是赏析散文必备的环节。
请同学回顾品味语言的基本模式。
学生回答。
屏显:运用了(词语、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征等)表达了情感让学生边读边赏,可以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揣摩读法。
巡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动词的妙用及修辞的运用;调动不同感官角度的妙处。
引导学生小结:由此可见,赏析文章语言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妙笔生花的修辞)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
我们来集体交流。
(在此过程中教师相机点拨)点拨提示: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看看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本文是如何体现的?学生自读批注,小组合作交流。
集体交流。
重点品味:1、“平淡而有味”提示:所谓“平淡”是指语言文字朴实无华,不花哨,不曲折。
那么“有味”又是指什么呢?它是指语言文字有韵味,有嚼头。
例如: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这叫什么鸭蛋呢!”“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这有什么好看呢?”文中时时穿插的朴素的“大白话”,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信口而出,仍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这就是生活味。
(全班齐读)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
小结: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本文的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方法总结学生总结:教师总结: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本文的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注:“评价级别”中的A级为能够做到或能够掌握,B级为基本能做到或基本能掌握,C级为不能做到或不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