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6.12 KB
  • 文档页数: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

第一,可以归结到国家领导人的理想和国民的强国梦。

英国自工业革命走向强国,其最生动的画面就是高高耸立的烟囱和各种机械钢铁制品。19世纪末中国洋务运动亦是以各种重工业工厂的兴起为表示,如汉阳铁厂和一大批军事工业等。在中国领导人的心目中,在中国国民的强国梦中,一个强大的国家几乎等于强大的重工业,重工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的比重高,则是一个国家强盛的象征。虽然,今天看,这个逻辑显然搞反了因果关系,往往是随着一个国家的逐渐强盛,其重工业的发展水平也会内生地提高。

第二,归结为国际环境。

建国初,世界还不太平,局部战争的爆发有着很大的概率,因此,在经济布局上未雨绸缪,要为以后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提供保障,在重工业上有更多的积累是可以理解的事情。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军队参战。这让中国意识到,要迅速提高国防能力和军事动员和保障的能力,建立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是十分急迫的,而重工业的发展又是关键所在。

第三,归结为一种经济发展的观念和认识。

这种认识是,农产品和轻工业制品是当期内就要消耗掉的,是一种消费,而重工业制品是一种积累,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条件。因此,大家鼓足勇气“牺牲一代人的当期利益”,大踏步地赶超美英,迅速实现工业的起飞。

中国是由中央集权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抑制消费和以农补工,以轻补重的强制性积累方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显然这些政策并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如今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开始以自己国内的要素禀赋为出发点,走更多依靠劳动密集型,高加工度的工业发展路线,这与战后日本的模式十分相似,我国的工业发展也基本步入正常轨道。经济不断持续增长。

一个合理的适合本国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长期的经济增长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是必然之选。可是怎样引进,引进什么样的先进技术则是关键所在。制定在技术上赶超发达国家的有效产业政策,是应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与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重工业优先发展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根据要素价格相对地变化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