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兄弟今何在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南洋烟草公司真假国货案1903年,英美烟草公司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开设了机器制烟厂,成为中国卷烟工业的开端。
“英美”烟商通过奉送试吸的方式,不惜工本推销机制卷烟。
一段时间过后,世代相传惯吸旱烟、水烟的中国烟民,终于经不住诱惑而讲究实惠了――渐渐地移情于这价贱而细长雪白又有独特香味的香烟了,一式地怀藏一包,手夹一支。
大把大把的白银流进了“英美”烟商的腰包,洋烟成了病国之忧、漏卮之壑。
此情此景引发爱国实业家简照南拍案而起,与胞弟简玉阶创办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国货香烟,以挽回利权,堵塞漏卮。
为了与“英美”争夺上海市场,简氏兄弟于1916年在沪上设厂,1918年3月间,把总公司从香港迁来了上海,并在上海开办总厂,随即向北洋政府农商部办理了注册手续。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英美”老板对“南洋”这支突起的异军既怕又恨,他们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与技术上的优势,使出了降价、赠品、附送彩票等扼杀民族商业的惯用手段,妄图轧瘪“南洋”。
简氏兄弟对此早有预料,从容应战,打出了“国货”这张王牌,以“国人爱国,请吸国货香烟”相号召,又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减价销售;还以赈济灾民、资助贫困学子等义举感召同胞。
靠着同胞支持,“南洋”终于在上海滩上站住了脚跟,成了与“英美”抗衡的一大劲敌。
一向自谓所向无敌的“英美”烟商,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们了解中国的民意国情,知道“南洋”靠的是“国货”两字,若是破了“国货”的招牌,“南洋”必然倒塌。
时隔不久,“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反帝浪潮席卷中华大地,提倡国货,抵制日货成了反抗日本侵略的重要手段。
“英美”看准了中国民众反日情绪的高涨时机,蓄谋已久的毒计开始出笼。
他们请来了上海滩商界闻人黄某某盛宴款待,酒足饭饱之后,话入正题,开始了肮脏交易。
黄某某先前曾创办过一家烟草公司,打着国货的旗号风行一时。
可惜没有多久,便把烟草公司高价盘给了“英美”,中了“英美”吞并我民族卷烟业的圈套。
而今他贪图一笔不少的犒赏,竟然为“英美”作伥,向“南洋”发难了。
抗⽇战争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的⼀场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坚持长期抗战,做出了巨⼤的民族牺牲和历史贡献,并与世界⼈民⼀道,终于将罪恶滔天的⽇本法西斯彻底打败。
海外千万华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雄师劲旅。
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对祖国抗战的杰出贡献⼤致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
⼀、南侨总会⽀援抗战发动华侨捐款捐物 1937年“七七事变”,祖国掀起全⾯抗战。
南洋华侨纷纷成⽴各种不同名义、以⽀援祖国抗战为⽬的的群众组织,在新马成⽴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推举陈嘉庚为主席。
南洋各地也相继成⽴类似组织,举当地侨领为负责⼈,积极发动华侨捐款捐物,多寄侨汇,抵制⽇货,惩办*商,⽀援祖国抗战。
随着抗战形势进⼀步发展,南洋各地华侨团体认为必须成⽴⼀个联合组织,以便统⼀领导,相互协作,并要求德⾼望重的陈嘉庚出⾯召集,以促其成。
1938年10⽉,来⾃南洋各埠的168名代表,⼀致同意成⽴南洋华侨筹贩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会址设在新加坡,选陈嘉庚为主席,庄西⾔(印尼)、李清泉(菲律宾)为副主席。
⼤会通过⼀项庄严《宣⾔》,历数近代以来⽇寇侵华种种罪⾏,揭露⽇寇不仅企图吞并中国,还妄想征服世界。
现在中华民族已到了⽣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号召南洋800万华侨精诚团结,誓为祖国政府后盾,出钱出⼒,多寄汇款⽀援抗战,则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南侨总会的成⽴,标志着南洋华侨在抗⽇救亡⼤前提下,实现了空前爱国⼤团结,标志着陈嘉庚是南洋华侨众望所归的领袖。
在南侨总会领导下,南洋各地筹赈会进⼀步扩⼤和发展,⽀援祖国抗战各项实际⾏动⾼潮迭起,效果也极为明显。
向华侨募捐、⽀援抗战,是南侨总会的⾸要任务。
总会通过各地分会,采取种种有效⽅式开展爱国募捐:有特别捐、常⽉捐、纪念⽇捐、货物⾈车助赈捐、游艺义卖捐、迎神拜⾹演剧捐等等。
当时,华侨捐献情形正如陈嘉庚⽣动、形象描绘的那样:“对祖国战区的筹赈⼯作,风起云涌,海啸⼭呼,热烈情形,得曾未有;富商巨贾既不吝啬,⼩贩劳⼯也尽倾⾎汗。
海外黄⽒⼤家族黄姓在海外是⼀⽀庞⼤的队伍 据《中华姓⽒通书·黄姓》载:“黄姓拓展南洋,⾄少在公元⼗四世纪前期便开始了。
明代以后,黄姓移居南洋者⼤⼤增多。
”明永乐七年(1409年),长乐⾄德⾥黄李村⼈黄参,随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累迁游击定远将军、总管府中军。
《长乐青⼭黄李合谱》载:“在其举荐下,从之者众,随师远航。
”因⽽黄李村的黄姓⼈多移居海外,仅新加坡就有⼀百四⼗多⼈。
进⼊清代以后,由于康熙⼆⼗⼆年(1683年)的解除海禁,沿海黄姓更⼤量地涌向南洋。
有的移居于吧洋中(今印尼),有的移居于新、马,其中属福建、⼴东籍者居多。
紫云晋江黄⽒《⾦谿黄⽒族谱》序称:“清朝中叶起,有不少族⼈向外谋发展,⼤有祖先之遗风——冒险精神,间多向南洋群岛移民,于是吾族亲之⾜迹遍及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处。
”⾄清朝末期,由于西⽅殖民列强相继侵⼊我国,关禁松弛,沿海居民移居南洋形成风⽓,黄姓迁往南洋的⼈数也逐渐增长,成为南洋各地华侨、华⼈中的⼀⽀主⼒军。
在近现代历史上,南洋的黄姓华侨、华⼈,为祖国及当地的民族民主⾰命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我国实⾏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也由于国际形势发⽣了⼀系列有利于移民的变化,我国出现了新的移民热潮,闽粤等沿海省份的⼤批黄姓族⼈随潮涌向国外,成为新的华侨华⼈。
这段时期,印⽀半岛的越南、⽼挝、柬埔寨政局动荡,许多华侨华⼈,包括黄姓族⼈被驱赶,沦为难民,不少⼈随之辗转进⼊欧洲、美洲及澳洲等地。
这次世界性的移民潮,使黄姓族亲在海外的分布有了新的变化。
越南黄姓 东南亚印⽀半岛与中国西南地区边境接壤,种族同源,这⾥是我国黄姓宗族较早涉⾜和移民的地⽅。
越南是中国的南邻,历史上曾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的⼀部分,它的民族也是中国古代百越族的⼀⽀。
黄姓移居越南的历史很早,可能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开始了。
黄国灭亡后,有⼤批黄姓遗民被楚国“俘诸江南,以实海滨”,强迫迁徙到江南越⼈居住地区,加⼊了越⼈队伍。
南洋兄弟的烟草战争英美烟公司在政治上企图扼杀南洋兄弟公司受挫后,他们又尝试以价格战和别的商战来打击南洋,但在1920年以后的几年内,简照南仍设法提高了公司的销售额的利润。
与一个全球烟草业的巨头的商战中,简照南带领下的南洋兄弟做到了稳步前行。
简照南力排众议,放弃了家族管理的方式,任命非家庭成员的专业管理人员担任高级职位。
陈炳谦曾担任英美烟公司买办,对于英美公司的经营策略十分熟悉。
1919年,简照南将他延聘到南洋董事会之中,并任命他为负责财务的副总经理。
在陈炳谦的帮助下,南洋又创办了银行及保险公司为企业融资服务。
改革获得了简照南的支持,1920年至1922年期间,南洋兄弟生产部门的投资翻了两番,从59万元,增加到173万元。
在此状况下,南洋又请来了前英美烟公司的买办邬挺生来帮助南洋兄弟组建市场营销体系,在其努力下,南洋从英美烟手中继续分割曾经受挫的长江中下游市场和华北市场。
在广告部门,也获得了能与英美烟公司媲美的专家,南洋公司开始散发印刷精美、引人注目的广告画。
这些广告画上印有《三国演义》、《红楼梦》中著名人物,让人们收集,集全了可以换西方进口的物品,如自行车和热水壶。
除此之外,南洋还在香港、广州和上海设立自己的报纸,刊登自己的广告。
南洋和英美烟公司被称为当时的“广告巨头”。
在烟叶采购方面的最高职位,简照南任命了美国人格雷夫利。
从1920年开始,南洋进入了成长的巅峰期,年均利润达400万元。
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指出,在简照南的带领下,在专业人士的推动下,南洋的行政管理日渐专业化,在结构上更能紧密结合,变得越来越像西方的大企业。
萧瑟落幕在南洋公司最辉煌的时候,1923年,53岁的简照南突然去世。
这成为了南洋公司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简照南逝后,南洋兄弟的经营日渐下滑,1924年的利润猛降到47.9万元,简玉阶削减了自己的年薪和经费,以表示自己对南洋兄弟的价值不如其兄长。
与简照南相比,简玉阶是懦弱的,简氏家族的几个人无视于简玉阶的管理权威和其他专业管理人员的,使公司交了一些代价昂贵的学费。
打捞“被遗忘”的南洋华侨机工2014年07月09日 08:43:0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5版70多年前,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响应陈嘉庚号召,从南洋回到烽火中的祖国,在抗日“生命线”上尽忠诚洒热血,至少1000人牺牲在滇缅公路。
幸存者留在国内的,文革期间多受迫害。
更令人唏嘘的是,在他们当年最熟悉的城市昆明,如今街头随机采访,没有年轻人知道这群英雄先辈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京雪“这是一个关于桥的故事,是通向中国的大陆桥,它的名字叫滇缅公路。
”它曾是抗战最艰难的年月,中国与外界唯一的一条交通线。
近四年中,从缅甸到昆明,彼时国内无力生产的汽车坦克、枪炮子弹、汽油钢材、药品纱布等维系几百万将士抗战所需的国际援助物资,俱有赖这条道路运输。
1939年美国陆军部通讯处的新闻影像中,如此描述:“按照一名见证者的说法,它是人们从山石开辟出来的,大约二十万中国人民,其中很多死在了那里。
这条公路能使中国与日本继续战斗下去。
”时人将这条道路的修筑与万里长城作比,后人管这条公路叫中国抗日战争的“输血管”“生命线”。
海南琼海,95岁的吴惠民在乡下小院打太极拳。
云南保山,100岁的翁家贵走下5层楼梯,去市场买菜。
云南昆明,96岁的罗开瑚缓缓走在街头。
马来西亚和丰,96岁的黄铁魂慢慢骑着摩托。
马来西亚古晋,95岁的李亚留蹬着自行车去看女儿;抱着右手残臂,94岁的许海星过了几十年田园生活;95岁的冯增标靠在轮椅上沉睡,他已很难与外界交流……他们曾是一群普通青年,如今,是一群普通老人,生活平淡,不言过往。
谁能从他们身上窥见烽火硝烟的痕迹?谁又能看出他们跟那条公路、那场抗战的关联?甚至,多少人还知道那个跟他们有关的名词——“南侨机工”?南侨机工,他们是这个名字最后的主人。
机工与汽车合影老年白雪娇青年白雪娇1939年5月19日,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刊发了白雪娇写给父母的信件:“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和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档案记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六渡桥下首、新民众乐园旁的南洋大楼(封面主景),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西式建筑物。
南洋大楼原是华侨简氏兄弟所创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所在地。
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南洋大楼成为国民政府的办公地点。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这里举行,从而谱写了一段国共合作的历史。
武汉解放后,南洋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为武汉市人民政府接管,其业务迁至硚口烟厂内合并办公,改名为“武汉卷烟厂”。
拳拳之心创办民族烟草公司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方列强纷纷涌向中国,大量洋货进入中国市场,卷烟也是倾销中国的舶来品之一。
中国人过去吃旱烟或水烟,而称这种用白纸将烟丝卷成细长的烟支为“纸烟”、“卷烟”。
当时英商英美烟草公司以上海为中心,建立辐射全国的销售组织,几乎垄断了中国卷烟市场。
面对日渐增大的卷烟消费,出生于广东佛山的旅日华侨简照南、简玉阶两兄弟决心创办民族卷烟工业,生产国货牌的卷烟,与洋烟较量。
1905年,简照南、简玉阶投入募集来的全部资金在香港注册成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公司主要由简氏兄弟来持股,当时取南洋这个名字,一是当时天津有个北洋烟草公司,因此有南北呼应,共同振兴民族工商业、争取利权之意;第二是因为最早集资的时候主要是由南洋华侨凑股,且南洋地区也是将来预定的主要销售市场之一。
1921年,公司向内陆发展看中了华中重镇汉口,并成立汉口分公司。
1926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硚口仁寿路开建卷烟厂厂房,卷烟厂初开工时仅有卷烟机5台,后来陆续增加至10台,每天生产10个小时,月产卷烟600箱左右。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全国掀起了抵制外货运动,广大民众纷纷改吸国产香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全年销售额步步飙升。
公司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烟草公司,简氏兄弟也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华商巨贾,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全盛时期,曾有工人1.4万余人。
南洋兄弟今何在作者:综合整理/ 廖红阳来源:《国企管理》 2017年第11期创始于清末,成长于民国,脱胎于香港,崛起于上海,发达于新中国。
从1905 年到今天,历经百年风雨,赢得广泛而持久的品牌信誉,南洋烟草公司曲折的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1952 年,公私合营后,上海、汉口、广州、重庆等烟厂成为国企,惟香港厂仍保留“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名称。
创办华人自己品牌简照南、简玉阶兄弟是广东南海人,出身贫寒,幼时丧父。
为了谋生,兄弟俩投奔叔父简铭石,后跟随叔父到香港、日本等地学做生意。
一段时间后,简照南决定自办企业。
在叔父资助下,他和弟弟曾开办“东盛泰商店”“怡生兄弟公司”“顺泰轮船公司”等,但经营并不顺利。
后在目睹中国烟草市场被洋烟充斥的情况后,他决心创办华人自己的香烟品牌。
19 世纪末,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设厂,一时间,“哈德门”“三炮台”等洋烟遍布中国。
由于清政府不对外国烟草征收输入税,英美烟商从中赚取了巨额利润。
1905 年,简氏兄弟筹集办厂资金10 万港元,与越南华侨曾星湖共同在香港开设了一家只有4 台卷烟机的小烟厂。
为表示与天津北洋烟草公司联手对外,共挽利权,定名为“广东南洋烟草公司”。
简氏兄弟不懂烟草,后来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生产经验,提高了产品质量。
此外,他们迎合国人心理,采用了“双喜”“白鹤”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吉祥语做牌子,销路很快得到提升。
南洋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引起了英美烟草公司的注意,为了打压新兴的南洋烟草公司,英美烟草公司以“白鹤”烟的商标图案和包装与英美产品“玫瑰”相似为由,向港英当局提起诉讼,借香港巡理府之力焚毁了大量南洋香烟。
这一致命打击使南洋公司债台高筑,1908 年,公司亏损已高达20 余万元,不得不进行清理拍卖。
禁止向外国人转股1909 年,不甘心失败的简氏兄弟在叔父简铭石的资助下,再度开业,并将公司更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香港以无限公司的形式注册。
“南洋兄弟”简照南、简玉阶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商界》 2013年第2期文路修远1923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始人简照南猝然去世。
他极富传奇性,有学者称赞简照南是少见的、拥有企业家精神的“熊彼特式的企业家。
”从简照南的南洋公司诞生到成为中国最大的烟草企业、并与全球烟草巨头英美烟公司分庭抗礼这一过程中,简照南作为本土企业家展现出的商业智慧和管理智慧,在那个政权更迭、战火纷飞的年代,尤为引人注目。
简照南祖籍广东佛山,少年时期,他就肩负起家庭的责任。
在他13岁的时候,父亲撒手人寰,本来就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母亲靠缝纫维持一家生计。
作为长子,照顾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的重担就落在了简照南身上。
1886年的一天,16岁的简照南从香港到达了日本神户。
在日本的几年时间,简照南积累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业务扩大后,简照南一个人忙不过来,于1890年回老家,将弟弟简玉阶接到日本帮忙。
甲午战争爆发,“屈辱的条约”,“明治维新”,这样的字眼鼓舞了一批年轻人,去邻邦弹丸之地的日本寻找答案,简照南、简玉阶也在其中。
1902年简照南再次前往日本,这次,他加入日本国籍,取名松本照南。
这一行为使得简照南日后的商业生涯中,增加了一个被竞争对手攻击的硬伤。
同年,简照南在神户参观完村井烟草公司之后,就萌生了建立自己的烟厂的念头。
而且,他很快意识到英美烟公司对日本烟草市场的渗透。
为此,他在日本购买了卷烟机器,并聘请了日本技师,他曾颇为嘲讽地对他的朋友说,“我从日本偷来了烟草技术。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筹备,1905年,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以10万元股本在香港创办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这是一个设备简陋的小工厂,也是本土的第二家烟草工厂,第一家是盛宣怀于1903年创办的三星烟厂,它很快被英美烟公司兼并了。
在简家兄弟的工厂里,有11名来自日本的技师,他们培训了16名本土的男子如何使用机器和100名妇女如何处理和包装成品。
产品生产出来,销往东亚和东南亚,在这里,南洋兄弟很少受到高关税和英美烟公司竞争的威胁。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作者:陌桑来源:《华人时刊》2021年第07期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陳嘉庚(1874—1961),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
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清朝末年南渡新加坡,经营食品和橡胶业,由于经营得法,在同业中独占鳌头,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实业家,被誉为“橡胶大王”。
40岁时回乡创办集美系列学校和厦门大学,被师生们尊称为“校主”。
陈嘉庚一生为中国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全省图”,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
陈嘉庚虽身处南洋,但一直心系祖国,积极支持国内的革命活动。
对于文化事业,也积极参与。
他支援范长江、夏衍等人主办的“国际新闻社”和“华商报”,还汇款支持邹韬奋创办的《大众生活》周刊。
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南洋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陈嘉庚担任“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积极筹款救济难民,还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0月10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标志着南洋华侨冲破传统的帮派地域观念,实现了建立在抗日救国基础上的大团结,从而使南洋华侨的抗日爱国救亡运动走上了新的道路。
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
他们带头捐款,还组织各类活动。
仅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捐款3.6亿多元,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四年半期间,共计捐款达15亿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力量。
1938年底,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我国对外交通濒于瘫痪。
新修建的滇缅公路成为最主要的军运大动脉,不仅需要大批军运汽车,而且急需大批熟练的司机和汽车修理工。
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遂于1939年初迅速发出《征募汽车修理、司机人员回国服务》通告,他一方面号召华侨捐款捐物,购买大量汽车和军需物资,另一方面还亲自到南洋各埠演说动员,广大华侨青年热烈响应、纷纷报名参加。
南洋兄弟今何在
作者:廖红阳
来源:《国企管理》2017年第12期
1952年,公私合营后,上海、汉口、广州、重庆等烟厂成为国企,惟香港厂仍保留“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名称。
创办华人自己品牌
简照南、简玉阶兄弟是广东南海人,出身贫寒,幼时丧父。
为了谋生,兄弟俩投奔叔父简铭石,后跟随叔父到香港、日本等地学做生意。
一段时间后,简照南决定自办企业。
在叔父资助下,他和弟弟曾开办“东盛泰商店”“怡生兄弟公司”“顺泰轮船公司”等,但经营并不顺利。
后在目睹中国烟草市场被洋烟充斥的情况后,他决心创办华人自己的香烟品牌。
19世纪末,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设厂,一时间,“哈德门”“三炮台”等洋烟遍布中国。
由于清政府不对外国烟草征收输入税,英美烟商从中赚取了巨额利润。
1905年,简氏兄弟筹集办厂资金10万港元,与越南华侨曾星湖共同在香港开设了一家只有4台卷烟机的小烟厂。
为表示与天津北洋烟草公司联手对外,共挽利权,定名为“广东南洋烟草公司”。
简氏兄弟不懂烟草,后来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生产经验,提高了产品质量。
此外,他们迎合国人心理,采用了“双喜”“白鹤”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吉祥语做牌子,销路很快得到提升。
南洋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引起了英美烟草公司的注意,为了打压新兴的南洋烟草公司,英美烟草公司以“白鹤”烟的商标图案和包装与英美产品“玫瑰”相似为由,向港英当局提起诉讼,借香港巡理府之力焚毁了大量南洋香烟。
这一致命打击使南洋公司债台高筑,1908年,公司亏损已高达20余万元,不得不进行清理拍卖。
禁止向外国人转股
1909年,不甘心失败的简氏兄弟在叔父简铭石的资助下,再度开业,并将公司更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香港以无限公司的形式注册。
辛亥革命爆发前后,国人爱国热情高涨,简氏兄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出“中国人请吸中国烟”的口号,此举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
海外华人也大力支持国货,南洋公司生产的“双喜”和“飞马”牌香烟倍受侨胞欢迎,仅在爪哇一处,一个月就销售5000万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又一次迎来发展机遇。
1915年,“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正式在北洋政府农商部注册。
同年10月,简氏兄弟在香港筹建了第二家工厂,次年又在上海设置分厂,并在南洋各地及广州、天津等大城市设立了分销机构,逐步在国内外构建销售网络。
由于紧抓机遇,改良经营方式,大打“国货”牌,经过10年的惨淡经营后,南洋公司迎来了快速发展期,1915年资本额升至100万元,拥有24架卷烟机、12架切烟机,人员规模达到1000多人,日产烟至少100多箱。
1916年至1919年,公司每年盈利均在100万元以上,资本累计高达600多万元。
1918年,南洋公司再度向北洋政府注册,改为股份有限公司,额定资本为500万元,分25万股,对外发行股票,同时股东商定,股份不得转让给外国人。
在此前后,英美公司曾3次试图吞并南洋,最终没有得逞。
1919年南洋公司再次改组,将公司正式定名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氏家族仍为最大的控股股东。
改组后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添置新设备、设立烟草收购站、扩建烤烟厂、自办印刷厂和锡纸厂等等,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自1919年至1923年,公司每年盈利均在三、四百万元以上,进入了发展黄金期。
抵制“中日经济提携”
1927年,由于帝国主义与官僚资本的双重打压,再加之国内政局动荡,南洋公司连年亏损。
此外,国民政府提高卷烟税率,并实行中外企业缴税差别化政策,使得南洋公司在与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1928年至1930年,南洋公司亏损高达575万元。
为改善经营状况,简玉阶对公司进行彻底改革,在管理、销售、宣传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公司在1932年到1933年连续两年盈利均在50万元左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南洋公司因受战火破坏,损失惨重,其厂房和重要机器设备等均被日本焚毁,损失总额高达785万余元。
此时,日本帝国主义者利用简玉阶在实业界的地位与声望,拉他搞所谓“中日经济提携”的勾当,却遭到简玉阶的断然拒绝。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为了加紧军需品的生产,对民族卷烟工业采取限电限煤等措施,导致南洋公司难以维持正常的
生产经营。
抗战胜利后,南洋公司恢复生产,同时扩大资本,扩建厂房,但直到解放都未能恢复到战前的规模。
拒绝英美三次兼并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自创办之日起,始终受到实力雄厚的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和排挤。
当时具有垄断性质的英美烟草公司一直占据中国卷烟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每年赚取的利润达八九千万元。
面对南洋公司的发展势头,英美烟草公司通过控制代理商号、非正当竞争、损害商业信誉等手段对南洋烟草公司进行打压。
南洋公司1915年提供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上海的大同行20多家都与英美公司有约,不能销售别家的货,小同行170多家在大同行的压力下,也不敢代售其它香烟牌子,烟草代理商号完全由英美烟草公司垄断。
1916年,南洋公司在汉口、天津的销售额只有英美烟草公司的1/10、1/14。
1918年,在南京、镇江、苏州一带,英美香烟几乎控制了全部烟摊。
在烟草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的英美公司,以削价竞销、利用赠品宣传等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对付南洋兄弟。
这场没有硝烟的市场争夺战甚至打到了妓院里。
1916年9月,简照南几次给简玉阶等人写信说,英美烟草公司派人每晚到妓院里打茶围,排斥南洋烟草,设法拿下南洋公司的广告月份牌。
除了简照南信中所言之外,英美公司还根据各地的销售情况,增加新牌子,专门针对南洋公司的某个品牌,比如在东北,英美新出“白刀”抵制南洋的“飞船”;在广东,英美出“大山”“大头针”对付南洋的“地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