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3)
- 格式:doc
- 大小:639.51 KB
- 文档页数:7
湖北省宜昌市其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三123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模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A. 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 认为君民关系是相通的,主见强化君主地位C. 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须要D. 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2.明朝中期,王艮(1483-1541)提出“良知现成”说,并提倡“百姓日用即道”。
从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看,其思想的师承和后学分别对应A. 董仲舒、陆九渊B. 陆九渊、朱熹C. 朱熹、王守仁D. 王守仁、李贽3.程颐在给程颢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
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
”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之说“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A. 主见改造理学B. 重书本轻实践C. 注意道统权威D. 强调学术创新4.1921年5月4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称:“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志向的学校应当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
黄梨洲的志向国家里没有国会一类的制度,但他要使学校执行国会的职务。
”由此可见,胡适A. 认为中国革命道路起先发生变更B. 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C. 确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D. 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5.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
这些著作体现了A. 明清社会向近代化转型B.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C. 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D. 儒学价值观遭遇到挑战6.楚墓竹简中发觉的战国儒家文献里,“德”被看作是“率民向方”的有效途径,“德”被详细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
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841年,为反对周厉王的暴虐统治,生活于都城镐京内的“国人”彼此联合,掀起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最终把周厉王驱逐到了彘地。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君主专权体制遭到破坏B.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专制王权C.原始民主传统约束王权D.士大夫阶层的救亡意识强烈2.下表可以用来说明英国()A.传统政治文明中的民主基因B.资产阶级实力薄弱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渐进性D.工人运动走向自觉3.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将行政从政治中分离出来,建立政务官和文官不同的责任体系,把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价值中立确立为美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
这有助于()A.实现政治和管理的统一B.避免官僚习气的滋生C.维护政府工作的稳定性D.克服两党制度的弊端4.1982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正式颁布。
到1985年底,全国已有近46万中青年干部走上县级以上领导岗位。
到1986年底,全国共有137万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离休。
这()A.确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B.适应了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C.变革了党管干部的原则D.体现了精英政治的治理模式5.肇始于宋代的乡约是一种在乡村地区开展的道德教化形式,宋明时期是乡约发展的鼎盛时期,乡约的著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乡约的积极组织者和倡导者都是儒者或儒臣。
“宋明乡约”的兴起发展()A.体现了士大夫的社会教化理想B.保证了基层秩序稳定C.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D.阻滞了国家权力渗透6.7—8世纪,拜占庭帝国出现了诸多“非罗马”现象。
同时帝国进行了大量的法律编纂工作。
这一时期的法律注重实用性,用多部短小精悍、简明易行的小型专门律法代替一部大型法典;在立法中强化基督教信仰地位,实现了法律编纂的全面基督教化。
这些做法()A.实现了向万民法的过渡B.使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C.适应了帝国转型的需要D.使帝国陷入了严重困境7.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立羁縻府州,其首领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
静海一中2024-2025第一学期高二历史(10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命题人考生注意:本试卷第Ⅰ卷基础题(77分)和第Ⅱ卷提高题(20分)两部分共97分,卷面分3分。
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内容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材料归纳关键环节易混易错探究拓展分数554520202020第Ⅰ卷基础题(共77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C. 军阀割据混战扰乱政治生态稳定D. 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11. 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规定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上至边区政府主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每月津贴只有一元五角到五元),其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
这些做法()A. 表达了全国民众抗战的决心坚定B. 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C. 标志着延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 实践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2. 除尊孔外,北魏孝文帝还诏祀尧、舜、禹及周文王,诏修尧、舜、禹庙;又祭汉高祖,又遣使祭东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又遣使祭泰山及华山等。
孝文帝上述举动意在()A. 学习汉朝的治国理政经验 B. 传播儒家礼制文化C. 彰显政权的华夏正统地位D. 推动鲜卑民族汉化13. 戊戌变法期间,李鸿章在信中称:“朝廷锐意振兴,讲求变法,今日明昭多由康有为、梁启超等怂恿而出,但法非人不行,因循衰惫者,岂有任事之才,不过敷衍门面而已。
”据统计,在开始变法后的103天,先后发布的诏令就有184条之多,这些措施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
这些反映出维新派进行的此次变法()A. 触犯到守旧派的利益B. 未能促进国人的觉醒C. 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D. 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14.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情智学校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1. 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是这种文字的早期阶段,只被少量使用。
公元前2600年左右,此类文字的使用量增加。
公元前500年左右,该类型的文字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古人用这种文字()A.书写了克里特文明的辉煌B.记录了种姓制度的缘起C.写出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D.记载了马其顿帝国东征2. 在中世纪西欧,庄园领主大部分出身武士,他们往往聘请管家替他们打理庄园,管家一方面负责安排庄园里的生产经营活动,处理与庄园外部的经济往来关系;另一方面负责会计组织,考核各项财务收支情况,并对库存财物进行管理。
这表明当时西欧()A.封君封臣关系逐渐松弛B.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C.庄园主与农奴矛盾缓和D.地方经济秩序有所规范3. 1498年,哥伦布在伊斯帕尼奥拉岛的日记中写道:“这片土地上什么都有,尤其是面包和肉。
除了葡萄酒和衣服外,什么都不缺。
我们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两三个印第安人服务,还有狗帮忙打猎。
”这段日记可以用于研究()A.世界贸易重心以及欧洲贸易中心的改变B.大地是球形的理论C.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之间的逻辑关系D.新航路开辟的动因4. 下表为16—18世纪中国金银比价表,表中数据的变化()C.利于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D.反映出传统小农经济日益衰微5. 为争夺繁荣的亚洲贸易,诸多贸易公司纷纷成立,彼此相互竞争而无法一致对外,荷兰共和国有鉴于此,在1602年强迫它们合并成一个商业组织,荷属东印度公司由此诞生。
荷属东印度公司掌握贸易垄断权,凡是未加入该公司的企业,均不得在亚洲做买卖。
据此可知,东印度公司()A.是荷兰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B.利用资本输出实现海外扩张C.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D.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6.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在接到国会递交的议案10日内恰逢国会休会,使总统无法将议案退还时,该议案不能成为法律,这称为“搁置否决权”。
选择题(题文)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是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 甲——儒、乙——法、丙——墨、丁——儒D. 甲——道、乙——墨、丙——法、丁——儒【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是一种天道和效法自然的思想,属于道家思想;乙强调等级秩序,属于儒家思想;丙主张节约浪费,属于墨家思想;丁强调整齐统一,属于法家思想,故B项正确。
选择题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
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正确答案为C项。
“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说法错误。
【要点解密】汉代“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理念的形成1.形成过程(1)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实现统一后的秦朝,难以用儒家思想实现大统一,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联盟校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高二年级历史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 0.5 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选择题共 45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填涂答案选项.)1. 秦朝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武帝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元朝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宣政院,明朝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管理的少数民族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强化边陲管理。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A. 受到“大一统”观念指导 B. 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C. 采用与内地相同管理体制D. 完成了农耕游牧文明融合2. 有学者指出,通过科举制,大量出身低微贫寒的士子,可以通过科举使本人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得到晋升,科举提供了一条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选拔人才的途径,也为社会下层分子提供了一条上进的途径,真正做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A.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利于扩大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C. 实现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D. 有效提高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3. 公元前597年,楚国在邱之战大胜。
有人建议楚庄王将晋军的尸骨筑成京观,向后世展示武功。
庄王却引用《周頌》的诗句,说有“蔡暴、戢兵(藏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德才称得上“武”,自己一条也不具备,有什么可以向后人展示的呢? 这反映出楚王()A. 认同华夏文化B. 维护礼乐制度C. 确立霸主地位D. 谋求国家统一4. 钱穆说:“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其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3.全部答案必需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在对三星堆遗址考古探讨中,既发觉大量与中原地区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众多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神树等,其独特的祭祀行为,包括“燔烧”、器物分层等也特殊罕见。
这可以用于印证A.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基本特征B.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D.早期国家中心集权特征明显2.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据此推想,战国时期A.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上层建筑发生变革B.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起先被破坏C.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限制中小诸侯国D.儒家思想适应了兼并斗争的须要3.秦始皇在折服岭南的过程中,曾把“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
到汉初,岭南出现了番禺、合浦等商业性都会。
由此可见,秦始皇的举措A.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淌C.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4.中国古代某书籍被认为是稍晚于马王堆医书的宏大的医学著作。
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以系统、全面而精辟的科学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该著作是A.《黄帝内经》C.《唐本草》B.《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5.有学者认为“假如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气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士族)的存在,假如没有一个丢失了权威但尚余确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假如没有民族冲突特殊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门阀政治局面。
2022届高二年级10月份历史科目月考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三专题一~专题四;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徐鑫昌分卷I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2.面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A.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当时各国忙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C.孔子的思想不适应春秋时期的时代 D.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3、《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
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因果报应B. 天人合一C. 君权神授D. 天人感应4、《汉书。
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5、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 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 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6、从朱熹开始,宋代的陆九渊(江西人)、明代的王阳明(渐江人)等,所有划时代的大思想家皆出自南方,要找一位能和他们媲美的北方大思想家并不容易、顾炎武(江苏人)、黄宗羲(浙江人)、王夫之(湖南人)等对明末清初的思想和学术具有深远影响的先觉者,同样是南方人,材料主要反映出 ( )A.理学官方哲学地位强化 B.南方社会经济影响突出C.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政府海禁政策有所松弛7、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
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A.抗清斗争高涨 B.宋明理学兴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方思想的影响8、以“异端”自命的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一生屡遭迫害,最后系狱,自刎身死。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南开高级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1. 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2.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3. 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
该()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4. 有学者研究认为,雅典的城邦民主所规定的平等的发言权、提案权及担任公职的权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义。
原因在于,成千上万的公民要在一天之内完成繁缛的议事日程,显然无法详细审议每一提案,更不可能给每个人足够的发言机会。
议题实际上往往被少数人垄断,公民难免成为民主的陪衬。
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雅典()A.是寡头政治的典型代表B.公民缺少最基本的权利C.城邦公民责任意识淡薄D.民主政治运作存在缺陷5.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B.在当时的中国只能实行总统制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6. 如表举措的实施()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头拖的部分举措C.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D.完善了陕甘宁边区的组织建设7.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以上谕形式所发的变法诏书达数百道之多,涉及人事、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但是维新派最重视的政治方面的改革方案并不多,真正获得通过并以上谕形式颁布的更少。
××市铜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A.教育思想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2、通过孔子言论来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你认为下列言论可以入选的有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兼爱”和“尚贤”③“仁政”④“以德治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4、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
(苏渊雷)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
(范文澜)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
(郭沫若)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
(梁启超)5、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6、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
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7、有位学者这样评价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 )A.兼相爱,交相利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8、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了,正是为汉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也由此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局面。
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 )A.孔子的思想B.孟子的思想C.荀子的思想D.朱熹的思想9、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10、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盛行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11、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A.南辕北辙B.大同小异C.水火不容D.大异小同12、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在郊游时,有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回答说,“你来看此花树时,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
”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这位思想家是A.庄周 B.朱熹 C.王守仁 D.黄宗羲13、“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名篇。
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在涿郡桃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
以后他们都忠实地坚守着这个承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罗贯中笔下的这种思想直接源于A.“仁政”思想 B.“天人感应”思想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14、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
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15、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16、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不同时代它发生过相应的变化。
下列各项表述中,错误的是A.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B.汉代儒学经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大一统局面的需要C.宋明时期儒学发展成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D.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17、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这些言论( )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18、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19、《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20、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苏格拉底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B.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C.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度 D.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等同于法律21、.下列观点属于智者学派的是()①万物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③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④“知识就是美德”。
A.②③B.③④C.①④D. ①②22、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彼特拉克23、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这段话是指()A.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B. 意大利的宗教改革运动C.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D. 意大利的启蒙运动24、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且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展开,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
这一时期重视古典文化传统的主要原因是()A. 领导阶层比较保守B. 传统文艺内容丰富C. 封建教会势力强大D. 古典文化保存完整25、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柏拉图则提出“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其共同点是( )A.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B.突出了理性主义的观念C.动摇神学统治树立人的尊严D.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26、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欧洲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其所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对于欧洲人民从天主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张扬人文主义的个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即可得救”的实质意义,最为恰当的是( )A.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B. 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权威C. 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27、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大师们颂扬“人”,蔑视“神”;赞美“人性”,贬抑“神性”;提倡“人权”,否定“神权”。
出现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是()A. 天主教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B. 资产阶级追求自身利益的反映C.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D. 资产阶级追求个人主义的反映28、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
同样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对材料中有关地理大发现的理解,错误的是A.开始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起点 B.直接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C.提供了英国工业革命所需的一些条 D.奠定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29、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斗争失败,被开除教籍。
1077年1月,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诺莎之辱”。
其反映的实质是()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至上C.教会压制个人欲望D.德皇软弱,屈服于教皇30、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
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
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B.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C.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两个大题,其中1、2、题各20分,共40分)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