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对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价值体现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红旗渠精神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与价值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典范,对于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成功经验。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红旗渠精神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红旗渠精神强调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地理、水文、生态等多学科知识,采用科学的规划和综合治理手段,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这种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的思想在当前农村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红旗渠的方法,通过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方案,并采取综合治理的手段,实现农村环境的整体改善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其次,红旗渠精神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样板。
红旗渠生态修复工作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科学的生态修复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
在当前农村环境保护中,我们应该借鉴红旗渠的经验,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修复等措施,恢复和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最后,红旗渠精神倡导全民参与和共建共享,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行动指南。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是全民参与和共建共享,通过人民的力量实现了伟大事业。
在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我们应该借鉴红旗渠精神,广泛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共建美丽乡村。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够实现农村环境保护的目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红旗渠精神对农村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它强调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样板;倡导全民参与和共建共享,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行动指南。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贯彻红旗渠精神,以其为引领,在农村环境保护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实现农村的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李剑波红旗渠精神是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上形成、凝结和升华的民族精神的一种形态。
2002年6月,红旗渠纪念馆落成时,有人让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决策者、指挥者杨贵讲讲红旗渠精神,他说:林县群众最有发言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证。
斯言是矣。
一、修渠背景红旗渠1960年2月始建(原称“引漳入林”工程),1969年7月竣工。
林州市(原林县)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
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荒山占到50%。
年平均降雨量只有600毫米左右,70%降雨在7、8月份。
据史记,从明正统元年(1436年)到1949年,513年间发生自然灾害100次,大旱绝收30次,人相食5次。
林县有首民谣: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泥土,留下石头蛋。
1944年林县解放时,99万亩耕地,水浇地只有1万。
正常年景小麦每亩只有60斤左右。
全县550个较大的村,有307个远道取水。
其中5里以上的181个,10里以上的94个,10到20里的30个,20到40里的2个村。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1954年8月杨贵任林县第一书记。
1957年12月,中共林县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会召开,提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动员令,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
1959年小麦丰收。
但麦收后大旱。
流经林县的季节河全部断流。
天上不给水,地下没有水,建水库蓄不住水。
出路在哪?活人不能让尿憋死。
只有一条路:出去寻水,走出林县寻水。
1959年6月,县委、县人委分三路到山西找水源,终获源头。
10月10日,中共林县县委作出了“引漳入林”的重大决策。
“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价值与特点红旗渠,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坚毅,也塑造了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在不同层面上展现出其核心价值和特点。
首先,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于勇于创新和艰苦奋斗。
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经受了艰苦的环境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但他们并没有被困境所阻挡,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技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树立了榜样,也鼓舞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毅力。
其次,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合作与团结上。
红旗渠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而这种庞大的工程无法由个人完成。
因此,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必须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团结一致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种合作与团结的精神不仅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得以彰显,也成为其他领域的努力所追求的目标。
此外,红旗渠精神还体现了对事业的忠诚与奉献精神。
红旗渠的建设者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中,放弃了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把事业看得比自己更重要,这种精神不仅在红旗渠的建设者中得以体现,也给予了其他领域的从业者以启示和激励。
另外,红旗渠精神还具有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和心态。
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他们不容许自己被困境所打败,不断寻求改进和突破。
这种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和心态激励了整个社会,让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信心和勇气。
红旗渠精神的特点之一是坚持理想信念。
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们对于实现这一目标毫不动摇。
这种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为红旗渠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激励了其他人们在各自领域中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另一个特点是勇于挑战困难。
红旗渠是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的工程建设,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难以计数。
然而,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并没有因为困难而退缩,相反,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浅议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摘要】红旗渠精神是中国人民在艰苦环境下战胜困难、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红旗渠精神对国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红旗渠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体现,为国家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旗渠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对当代社会也有着启示和影响力。
我们应当传承和发展红旗渠精神,继续发扬其不朽的价值,以激励人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关键词:红旗渠精神、时代内涵、现实意义、国家建设、实践体现、传承发展、不朽价值、社会启示、影响力。
1. 引言1.1 红旗渠精神的起源红旗渠精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
那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艰难的时刻,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提出了“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全国人民大炼钢铁”的口号,提倡自力更生,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国家的独立和自主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红旗渠精神应运而生。
红旗渠精神源于中国北方的一段艰苦卓绝的工程实践。
红旗渠是中国第一个在国家规模内全面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大工程,光是修渠挖坑就需要万人协力,有着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和条件限制。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中国工人们都坚信“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信念,顽强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中国工人们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集体精神体现,更是中国人民为开辟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和自主之路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当时的中国人民,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精神楷模,成为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红旗渠的修建历经艰难曲折,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参与修建的人们始终保持着对事业的信念和对成功的坚定决心,最终攻克重重难关,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20世纪6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河南林州(原林县)人民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的条件下,凭着自己的双手,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
在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弘扬这种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1995年,胡锦涛同志在视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是一个典范,它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
可以说,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
闻名中外的红旗渠,是河南林州人民为彻底改变祖祖辈辈干旱缺水的生存状况,历经十年辛苦,仅靠一锤一钎,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的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周恩来总理曾经十分自豪地向国际友人介绍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成,不仅改变了林州严重缺水的状况,更重要的是为子孙万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容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它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道德规范,是优秀民族传统的历史积累和民族文化的结晶。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其保持文化传承、利益整合、文明进步、生存地域完整的精神纽带。
民族精神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与社会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精神长河,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现。
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如果停滞了、僵化了,也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红旗渠不但解决了林县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还改变了林县城乡面貌,更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奋力开拓的时代精神,是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精神高地,是一面永不褪色、引领前进的战斗旗帜,是感天动地、响彻云霄的一首奋斗壮歌,是激励人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红旗渠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一道构成伟大的中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以奋斗实干和履职担当,让红旗渠精神焕发时代风采、彰显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2023年,红旗渠建成已有80多年的历史。
回顾过去的岁月,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红旗渠的伟大,更能感受到红旗渠精神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红旗渠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一直在探索一种符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农业问题的解决一直是这个过程中的难点和瓶颈。
尤其在北方干旱缺水的地区,农业生产更是受到严重的制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初动手修建红旗渠。
修建红旗渠,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项极其巨大的工程。
在那个时代,技术条件和资金都十分有限。
但面对困难,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自豪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奇迹。
修建过程中,数以万计的青年人亲手挖掘、搬运、灌溉,用汗水和智慧打造了数千公里的水渠和灌溉系统。
他们不怕疲劳,不怕风险,不怕死亡,只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
正是这种顽强不屈、不屈不挠的精神,促成了今天中国的发展。
红旗渠精神的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工程的完成上。
更重要的是,在修建过程中,中国人民积累了一种坚强、勇毅、创新、实干的精神,这种精神继承并传递了中国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发展基因。
红旗渠精神代表着一种既具有现代意义,又贯穿着历史传承的民族精神。
此外,红旗渠精神的现实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正处于加快现代化步伐的关键时刻。
各行各业都需要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积极适应变革,融入全球化竞争格局。
红旗渠精神所强调的创新、实践、团结、担当等品质,正是当今时代所需重视的。
正是借助这种精神的推动,中国今天不断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总之,红旗渠精神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包含着企业、组织、个人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文明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面对挑战和困境时,回顾这段光辉历程,重温红旗渠精神,我们将更加坚定信心,奋发向前,不断追求和实现新的辉煌。
红旗渠精神的体现与实践意义1955年,我国的一个叫做红旗渠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拉开帷幕。
这个工程建设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无疑是艰巨的,但是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工程最终得以建成。
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孕育出了红旗渠精神,这个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标志,还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
一、红旗渠精神的体现1.敢为人先精神——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项没有前例的工程,因为当时的情况下,在树人当初的设想里,经过红旗渠水利工程的深入推进,在十年之内基本上有可能把黄河另一侧的荒地开垦种植一遍棉花,也就是在十年之内基本上完成两亿亩土地的翻园开荒和灌溉工作。
这个计划虽然很宏伟,但是在当时,谁也不敢保证这个计划可以真正实现。
但是,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个计划最终被顺利完成,这也验证了“敢为人先”的精神是如此的重要。
2.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许多人都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而是不断地砥砺前行。
这说明在困难的时候,乐观向上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挫折中走出来。
3.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许多人都付出了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他们的精神就是不怕困难,甘于奉献。
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同样要像他们一样,发扬拼搏进取的精神。
4.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但是他们并没有固守自己的“小岛”,而是相互协作,携手前行。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我们今天所需要发扬的。
二、红旗渠精神的实践意义1.红旗渠精神是我们今天所需要发扬的。
因为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
只有在百折不挠的信念下,才能帮助我们克服困难,从而更好地开创美好的未来。
2.红旗渠精神也是我们所需要发扬的。
因为在今天,我们面临的环境和经济方面的挑战也是非常巨大的。
只有在乐观向上的情绪下,才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
3.红旗渠精神也是我们所需要发扬的。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所需要具备的是才华和能力。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内涵。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20世纪60年代,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市(原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造就了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
今天,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建设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仍能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一、红旗渠精神及其内涵自1960年2月开始,林县人民为彻底改变自古水贵如油的状况,经过10年艰苦奋斗,战胜重重困难,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山头1250座,架设了渡槽152座,凿通隧洞211个,修建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修建干、支、斗渠总长1500公里,在太行山腰开凿了一条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
[1]伴随这一宏伟工程的形成,培育和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这十六个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
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
为彻底改变林县父老乡亲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以改天换地、改变贫困面貌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作出修建红旗渠的大胆决定。
这既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为了人民修渠,人民自然就会拥护,就会响应;依靠人民修渠,人民就能克服和战胜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
在修渠过程中,林县干部同群众群策群力,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同群众打成了一片。
3万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参加修筑红旗渠的林县人民达30多万人。
红旗渠精神对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价值体现
作者:邬腾飞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1期
摘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红旗渠精神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科学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团结协作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外部推力,无私奉献是党员和群众致力于贫困地区脱贫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红旗渠精神;精准扶贫;区域协调发展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中共林县县委的带领下,为摆脱水源匮乏状况,在国民经济暂时困难的时期,历经十载,克服万难,凿开太行山,修建成了红旗渠工程,声震全国,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1990年3月20日,中共林县县委、林县人民政府在《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中对红旗渠精神作出了认真总结评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林县人民一直秉持红旗渠精神,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大力发展自己的建筑行业,组织十万建筑大军出太行,吃苦耐劳,享誉全国;林县人民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发展乡镇企业和市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局面,朝着全国发达县市继续努力。
1993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从红旗渠修建,发展建筑业、创办乡镇企业“三部曲”的伟大实践中,总结概括出了红旗渠精神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作出《关于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决定》。
习近平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而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因此,将当前的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同当年的红旗渠的修建结合起来,用红旗渠精神来作为鼓舞,使红旗渠精神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于现实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红旗渠精神体现出了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立足点和核心。
红旗渠工程开始于国家经济暂时困难的时期,除了上级给予的政策和精神上的支持外,林县人民的财力物力都极其匮乏。
长期的缺水,导致林县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生存环境积极艰苦。
千百年来,水的问题一直是阻碍在林县人民幸福生活的一座大山,林县人民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解决缺水的难题。
红旗渠工程就
此上马。
由于财力、物力都十分的匮乏,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石灰自己烧,炸药自己造,水泥自己制,工具自己修,建材自己运,架渠修桥,凿山挖洞,靠勤劳的双手一凿一钎地硬是劈开了太行山,引来了漳河水,无论寒冬酷暑,条件多么艰苦,林县干部群众修建红旗渠的干劲一点都没有衰减。
红旗渠工程从最初的规划到施工,每一阶段的任务都极其困难,林县人民不等着向国家伸手要,而是知难而进,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
正是凭着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才修成了这条人工天河,一举解决了千百年来的吃水难题,改变了林县发展的面貌,为林县日后的经济发展,人民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红旗渠精神的团结协作内涵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外部推力
红旗渠工程自最初的设计,征得了水源地山西省委和平顺县委的同意,得到了平顺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施工过程中,修渠队员、非队员、县委和林县各个职能部门单位通力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县党员群众卯足全劲,才打赢了这场艰苦的战役。
新时代,贫困地区的发展应走出去,加强对外的学习与交流,不能闷头蛮干,闭门造车,贫困地区的发展,应与发达地区加强协作;发达地区应多多支持和帮扶贫困地区的脱贫和经济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要有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这有这样,才能使贫困地区缩小发展差距,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三、红旗渠精神的无私奉献内涵体现出了贫困地区脱贫的精神动力
红旗渠工程的修建成功离不开林县县委的决断的气魄和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的无私奉献精神,从国民经济困难到文革,林县县委从众多质疑和反对声中走来,始终没有熄灭修建红旗渠工程这个为林县人民谋福利的信念,从被打倒再站起来,一直是林县人民坚强的领导核心,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党员干部,与修渠队员一起吃糠咽菜,露宿山崖,集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红旗渠工程修建的成功更离不开林县人民的无私和勤劳,在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气魄,一心想凿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不图什么,就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和林县的发展,苦在眼前,甜在后面。
正是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秉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修成了红旗渠。
现如今,贫困地区的脱贫,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同林县党员群众几十年前修建红旗渠一样艰巨,而现在的优势就是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比当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红旗渠精神中所蕴含的价值将继续鼓舞人们在党的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为祖国发展的事业继续奋勇拼搏。
参考文献:
[1]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红旗渠志[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2]红旗渠精神研究课题组编,弘扬红旗渠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本报讯(记者平萍,陈茁,张建新,等),习近平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希望: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鼓舞下奋发有为开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局面[N].河南日报,2011-03-08 (1).
作者简介:邬腾飞(1994-),男,籍贯:河南,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德治法制与思想政治教育,单位信息: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