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练习:第2章第2节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快慢
- 格式:doc
- 大小:362.50 KB
- 文档页数:11
试卷第1页,共9页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测试题一、单选题1.H 2与ICl 的反应分①、①两步进行,其能量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反应①、反应①均为放热反应B .反应①、反应①均为氧化还原反应C .H 2与ICl 的总反应速率快慢取决于反应①D .反应H 2(g)+2ICl(g)=I 2(g)+2HCl(g)的ΔH =-218kJ·mol -12.3.25 g 锌与100 mL 1 mol·L -1的稀硫酸反应,为了加快反应速率而不改变H 2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A .滴加几滴浓盐酸 B .滴加几滴浓硝酸 C .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D .加入少量锌粒3.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与调控化学反应速率无关的是 A .燃煤时将煤块粉碎为煤粉B .制作绿豆糕时添加适量的食品防腐剂C .空运水果时在包装箱中放入冰袋D .炼铁时采用增加炉子高度的方法减少尾气排放 4.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制备乙醇:24225C H (g)+H O(g)C H OH(g)。
乙烯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关系如图【起始时,()()224n H O =n C H =1mol ,容器体积为2L 】。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乙烯气相直接水合反应的H 0∆>试卷第2页,共9页B .图中压强的大小关系为123p >p >pC .图中a 点对应的平衡常数5K=8D .达到平衡状态a 、b 所需要的时间:a b < 5.下列叙述及解释正确的是 A .2242NO (g)(红棕色)N O (g)(无色) 0H ∆<,在达到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缩小容积、增大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B .22H (g)+I (g)2HI(g) 0H ∆<,在达到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增大容积、减小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不移动,故体系颜色不变 C .22C(s)+O (g)2CO(g),在达到平衡后,加入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223N (g)+3H (g)2NH (g),在达到平衡后,保持压强不变,充入2O ,平衡向左移动6.在 3 个初始温度均为 T ①的容器中发生反应:2SO 2(g) + O 2(g) ⇌ 2SO 3(g) ΔH < 0。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练习题一、选择题1、NO和CO都是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慢地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对此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使用适当的催化剂不改变反应速率B、降低压强能提高反应速率C、高温度能提高反应速率D、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无影响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均可通过改变化学反应条件而改变。
C.可逆反应只是代表少数反应。
D.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3、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10s末硫酸的浓度减少了0.6 mol/L,若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s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A、0.02 mol/(L•min)B、1.8mol/(L•min)C、1.2 mol/(L•min)D、0.18 mol/(L•min)4、100 mL 6mol/L硫酸溶液与过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的A、碳酸钠B、水C、硫酸钾溶液D、烧碱溶液5、在下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中,肯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方法是①升高温度②加入正催化剂③增大反应物浓度④将固体块状反应物磨成末⑤增大压强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6.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g)+2Y(g) 2Z(g) 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① 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 ② 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③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Z,同时生成2n mol Y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7、在m A + n B p C的反应中,m、n、p为各物质的计量数。
现测得C每分钟增加a mol/L,B每分钟减少1.5a mol/L,A每分钟减少0.5a mol/L,则m:n:p为A、2:3:2B、2:3:3C、1:3:2D、3:1:28.可逆反应N2+3H2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 、 v 正(N 2)=v 正(H 2)B 、v 正(N 2)=v 逆(NH 3)C 、2v 正(H 2)=3v 逆(NH 3)D 、v 正(N 2)=3v 逆(H 2)9、空气中煅烧硫铁矿可以产生SO 2和氧化铁。
鲁科版必修第二册第一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 - 2 - 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 2 - 第1课时原子结构.............................................................................................. - 2 -第2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 7 - 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 12 - 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 - 12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 - 17 - 第3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 22 - 第1课时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 22 -第2课时研究同主族元素的性质.................................................................... - 27 -第3课时预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 34 - 微项目海带提碘与海水提溴——体验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实际应用................. - 41 -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规律............................................................................................ - 45 - 第1节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 45 - 第2节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 50 - 第1课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及转化形式........................................ - 50 -第2课时化学反应能量转化的重要应用——化学电池.................................. - 56 - 第3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 63 - 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快慢................................................................................ - 63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 - 71 - 微项目研究车用燃料及安全气囊—利用化学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 - 78 - 第三章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 80 - 第1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 80 - 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性质与结构特点................................................ - 80 -第2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同分异构现象............................................ - 86 - 第2节从化石燃料中获取有机化合物........................................................................ - 93 - 第1课时从天然气、石油和煤中获取燃料石油裂解与乙烯 .................... - 93 -第2课时煤的干馏与苯.................................................................................. - 100 -第3课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有机高分子材料.......................................... - 107 - 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 113 - 第1课时乙醇.................................................................................................. - 113 -第2课时乙酸.................................................................................................. - 118 -第3课时糖类、油脂和蛋白质...................................................................... - 125 - 微项目自制米酒—领略我国传统酿造工艺的魅力 .............................................. - 130 -第一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1课时原子结构1.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原子是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②原子不能再分③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④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发生变化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⑤D.①③⑤答案 D解析所有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①正确;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可以再分,②错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所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③正确;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为离子,④错误;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⑤正确。
教学设计鲁科版化学必修2 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1课时)(高一)一.本节教材分析(一)教材特点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原子可结合成分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可以变成离子、离子可结合成物质、但不知道原子是怎样结合成分子的,离子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
已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发生物质的变化,但不知道变化的实质。
本内容就是在前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是如何结合成为分子的。
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在原子、分子的水平来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
实际上人们研究化学反应,有两个主要的目的:一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或得到新的物质),二是研究物质变化时伴随的能量改变。
新教材就突出了这一点,把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放到一起来讲,使学生懂得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也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从两个视角来关注化学反应,从而为认识化学反应和应用化学反应奠定基础。
(二)知识框架化学键与物质的形成化学键化学键的定义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特点二.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增进对物质构成的认识2、过程与方法(1)认识化学键是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2)通过电解水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的介绍,了解共价键的形成原因和存在情况。
(3)通过对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了解离子键的形成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的学习,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形式,关注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的含义,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实质。
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成因和本质理解。
(二)方法上突破点针对共价键和离子键,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要以某一实例出发,通过结合微粒反应分析及图片资料等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展开分析剖析,从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联想质疑,形成概念。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第2章化学反应方向、限度及速率第1、2节复习课教学案例(第1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在内容上如此多定量探讨内容,在高中阶段有什么用途和意义呢?在过去教材使用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 这个反应为什么可以发生而另一个反应却不能发生?” 、“ 这些反应条件怎样影响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等等问题让我们欲言难齿而苦恼。
现在教材中第2 章“ 化学反应方向、限度及速率” 是在具有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初步概念并已经能够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热效应基础上引入“ 焓变” 及“ 熵变” 定量探讨化学反应进行方向,引入“ 化学平衡常数” 定量探讨和描述化学反应限度,应用化学平衡常数定量探讨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
引入“ 反应速率常数” 定量探讨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引入“ 活化能” ,结合反应速率常数定量探讨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影响。
本专题在模块中处于中介和桥梁作用。
化学反应中焓变,以及及熵变一起是判断化学反应方向依据,化学反应快慢、方向和限度又是溶液中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高一学年学习和锻炼,在心理上逐渐趋于理性,认识事物能力得到加强,并具备了一定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必修2 化学反应速率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慢和限度之分,浓度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大小和化学反应限度,但不知其因,也没有作定量研究。
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求知欲,加强过程及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及技能:1. 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方向。
2. 描述化学平衡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转化率。
3.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过程及方法:把握整体思路,抓住问题线索。
标准提出“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方向”,仅仅要求学生知道化学反应发生总趋势是体系能量降低和熵增加。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1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化学键:分子内、晶体中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化学键的类型:
§2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反应物的能量(E 1)>生成物的能量(E 2) 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的反应
2、反应物的能量(E 1)<生成物的能量(E 2) 反应吸收能量 为吸热的反应
3、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E 3)> 新键形成释放的能量E 4 反应吸收能量 为吸热反应
4、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E 3)< 新键形成释放的能量E 4 反应释放能量 为放量反应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1 化学反应的快慢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
表达式:t
c
V ∆∆=
单位: mol·L -1·S -1 mol·L -1·min -1 注:(1)化学反应速率是指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而不是某时刻的瞬时速率。
(2)在反应中固体或纯液体浓度不变,因而不用固体或液体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3)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其数值大小可能不一样,但意义相同,故在应用时应指明是哪种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
(4)在同一反应中,各物质所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各物质的转化浓度之
反应物 (E 1)
旧键断裂(吸吸能量E 3) 新键形成(释放能量E 4)
生成物
(E 2)。
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快慢1.在下列过程中,需要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A.钢铁腐蚀B.食物腐烂C.工业炼钢D.塑料老化解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量防止钢铁腐蚀、食物腐烂、塑料老化,以便延长钢铁和塑料的使用寿命以及食物的保存时间,所以A、B、D三项均应减慢化学反应速率;工业炼钢时应尽量在单位时间内多出钢,所以应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C对。
答案:C2.在反应A(g)+2B(g)===3C(g)+4D(g)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v(A)=0.5 mol·L-1·s-1B.v(B)=0.5 mol·L-1·s-1C.v(C)=0.8 mol·L-1·s-1D.v(D)=1 mol·L-1·s-1解析:将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均转化为A的反应速率。
A项中,v(A)=0.5 mol·L-1·s-1,B项中,v(A)=1v(B)=0.25 mol·L-1·s2-1,C项中,v(A)=13v(C)=0.83mol·L-1·s-1,D项中,v(A)=14v(D)=0.25 mol·L-1·s-1,数值大者反应速率快。
答案:A3.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图甲所示实验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B.若图甲所示实验中反应速率为①>②,则一定说明Fe3+比Cu2+对H2O2分解催化效果好C.用图乙所示装置测定反应速率,可测定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及反应时间D.为检查图乙所示装置的气密性,可关闭A处活塞,将注射器活塞拉出一定距离,一段时间后松开活塞,观察活塞是否回到原位答案:B4.对于可逆反应2A+3B2C,下列条件的改变一定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A.增大压强B.升高温度C.增加A的量D.加入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解析:若该反应无气体或增大压强时并没有引起物质浓度的改变,则反应速率就不改变,A错误;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B正确;若A为固体,增加其用量时,因浓度不变,其反应速率不变,C错误;有些反应不用催化剂,不同的反应有不同的催化剂,二氧化锰不是“万能”催化剂,D错误。
答案:B5.如下反应条件的控制中,不恰当的是()A.为加快H2O2的分解速率增大H2O2的浓度B.为防止火灾,在面粉厂、加油站等场所要严禁烟火C.为加快KClO3的分解速率而加入MnO2D.为加快H2O2的分解速率而把反应容器放到冷水中冷却解析:降低温度会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答案:D6.在下列事实中,各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速率。
(1)集气瓶中H2和Cl2的混合气体,在瓶外点燃镁条时发生爆炸:________。
(2)黄铁矿煅烧时要粉碎成矿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熔化的KClO3放出气泡很慢,撒入少量MnO2,则很快产生气体:________。
(4)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放入同样大小的锌粒和镁条,产生气体有快有慢:________。
(5)同样大小的石灰石分别与0.1 mol·L-1盐酸和1 mol·L-1盐酸反应,速率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光(2)反应物的接触面积(3)催化剂(4)反应物本身的性质(5)反应物的浓度(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A级基础巩固基础题Ⅰ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任何一种生成物浓度的增加B.化学反应速率0.8 mol·L-1是指1 s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 mol·L-1C.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D.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就越明显解析: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故A、B错误;反应速率的意义在于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故C正确;反应速率大,现象不一定明显,如盐酸和NaOH溶液的反应,故D错误。
答案:C2.为了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解析: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要求在催化剂相同,H2O2浓度相同,而温度不同的条件下做对比实验,通过产生气泡的快慢来体现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D选项符合上述要求。
答案:D3.下列条件下的反应,放出氢气最快的是()4.将锌粒投入一定浓度的稀H2SO4中,实际反应速率和时间的关系与下图最接近的是()解析:锌和稀H2SO4反应放热,开始时,浓度比较大,且随反应进行温度升高,所以反应速率逐渐加快,但是随着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较大,所以随着硫酸的浓度越来越小,反应速率越来越慢。
答案:D5.下列实验中,反应速率加快是由催化剂引起的是()A.在炭粉中加入KClO3,点燃时燃烧更为剧烈B.H2O2中加入少量FeCl3,即可迅速放出气体C.将炭块粉碎成粉末状,可使燃烧更加充分D.锌与稀硫酸反应中加入少量硫酸铜,产生氢气速率加快解析:A项,氯酸钾受热时分解产生氧气,会使炭粉燃烧更旺,A不符合题意;B项,氯化铁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B符合题意;C项,增大了固体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反应速率,C不符合题意;D项,构成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D不符合题意。
答案:B基础题Ⅱ6.用纯净的CaCO3与100 mL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实验过程记录如图所示(C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EF段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最快B.EF段,用HCl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 mol·L-1·min-1C.OE、EF、FG三段中,用CO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之比为2∶6∶7D.G点收集的CO2的量最多解析:OE段、EF段、FG段中生成的CO2分别为0.01 mol、0.02 mol、0.005 mol,则消耗HCl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02 mol、0.04 mol、0.04 mol,用HCl表示的反应速率分别为0.2 mol·L-1·min-1,0.4 mol·L-1·min-1、0.1 mol·L-1·min-1,所以EF段平均反应速率最快,G点收集到的CO2的量最多。
答案:C7.将等物质的量的A、B混合于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 C(g)+2D(g),经5 min时,测得D的浓度为0.5 mol·L-1,c(A)∶c(B)=3∶5,C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1 mol·L-1·min-1。
回答下列各问题:(1)5 min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mol·L-1·min-1。
(2)x=________。
(3)此时B的浓度为________mol·L-1。
解析:5 min时D的浓度为0.5 mol·L-1,则D的平均反应速率v(D)=0.5 mol·L-15 min=0.1 mol·L-1·min-1,即v(C)=v(D),由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x =2。
同理可知v (A)=0.15 mol·L -1·min -1,v (B)=0.05 mol·L -1·min -1。
由此可知在5 min 内A 的浓度减少量为0.75 mol·L -1;B 的浓度减少0.25 mol·L -1;假设A 、B 的起始浓度为a ,可得a -0.75 mol·L -1a -0.25 mol·L -1=35,解得a =1.5 mol·L -1,故5 min 后B 的浓度为1.5 mol·L -1-0.25 mol·L -1=1.25 mol·L -1。
答案:(1)0.15 (2)2 (3)1.25B 级 能力提升8.将气体A 、B 置于固定容积为2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2C(g)+2D(g),反应进行到10 s 末,测得A的物质的量为1.8 mol ,B 的物质的量为0.6 mol ,C 的物质的量为0.8 mol ,则:(1)用C 表示10 s 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2)反应前A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0 s 末,生成物D 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改变下列条件,生成D 的速率如何变化(用“增大”“减小”或“不变”填空)。
(1)v (C)=0.8 mol 2 L ×10 s=0.04 mol·L -1·s -1。
(2)c (A)=3.0 mol 2 L =1.5 mol ·L -1;(3)c (D)=0.8 mol 2 L=0.4 mol·L -1。
(4)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增大反应物浓度、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恒容条件下充入稀有气体,反应物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答案:(1)0.04 mol·L -1·s -1 (2)1.5 mol·L -1(3)0.4 mol·L -1 (4)①减小 ②增大 ③增大 ④不变9.用酸性KMnO 4和H 2C 2O 4(草酸)反应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离子方程式为2MnO -4+5H 2C 2O 4+6H +===2Mn 2++10CO 2↑+8H 2O 。
一实验小组欲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生成CO 2的速率,探究某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如下(KMnO 4溶液已酸化):一,相同时间内针筒中所得CO 2的体积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
(2)若实验①在2 min 末收集了4.48 mL CO 2(标准状况下),则在2 min 末,c (MnO -4)=________mol·L -1。
(3)除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CO 2的体积来比较反应速率外,本实验还可通过测定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化学反应速率。
(4)小组同学发现反应速率总是如图二,其中t 1~t 2时间内速率变快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该反应放热、②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