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课后题目
- 格式:docx
- 大小:25.47 KB
- 文档页数:9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试题(四)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宋词:2、徐霞客游记:3、唐宋八大家: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诗经》曾写到“驾言出游,_______________ 。
”2、《诗经.采薇》“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_。
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
”3、在《楚辞》里有大量描写山水的诗句,像《湘夫人》中的“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
”4、唐代山水诗人名家辈出。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山水诗人取得了巨大成就,表明中国山水诗的艺术已经达到了成熟的境地。
5、宋代,安徽和县词人__________ 的作品在描述景物之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6、骈文形成于___________时期,其特点是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大量使用典故。
7、安徽宣城诗人_____________ ,诗歌造诣极深,他的山水诗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与山东莱阳诗人宋琬齐名,时称“南施北宋”。
8、“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每空1分,共30分):1、黄庭坚的《书石牛溪旁大石上》中的“青牛驾我山谷路”中的“青牛”指()A、水牛B、特指老子所乘之牛C、山石的主人D、石牛2、李白《秋浦歌.十二》:“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中的“罝”为( )A、丝绸B、竹子C、木材D、捕兽的网3、宋琬《立春日游赭山》“浮生车马误,到此愧钟声”中的“浮生”指()A、浮现的生物B、万事万物C、生命短促的人生D、漂浮的物体4、朱熹《天柱峰》:“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东”中的“斡维”意思为()A、柱子B、天涯C、地面D、转运之枢纽5、谢朓《游敬亭山》:“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隐沦”指()A、隐藏B、隐士C、沦落D、消失6、王思任《游敬亭山》:“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中的“觞”指()A、度量名词B、书本C、古代盛酒器D、茶杯7、“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是哪个景点的楹联?()A、颐和园B、杭州西湖C、黄鹤楼D、醉翁亭8、“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慈姥矶》)出自以下哪位诗人之手?()A、姜夔B、王安石C、何逊D、杜牧9、宋代与梅尧臣齐名,号称“苏梅”的诗人是()A、苏轼B、苏辙C、苏洵D、苏舜钦10、“不作人间字,长留天上文”(《雁字》)的作者是安徽怀宁诗人()A、潘奕书B、吴山C、施闰章D、陈世熔11、时期是散文发展第一个空前繁荣时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旅行梁实秋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
闹饥荒时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多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襄。
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
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记得小学时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
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出门要带行李,那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
要捆得紧,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
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
在某些国度,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
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
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
“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那是神仙生涯。
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
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站出钻进;我们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并不想把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
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
“衣帽自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起。
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
旅行是一种逃避。
“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
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
成年圈在四合房里,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
旅游文学试题(二)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词牌:2.元曲:3.旅游:二、填空。
(每空1分,共15分)1、《诗经·采薇》:“昔我往矣,____。
今我来思,____。
”2、在《楚辞》里有大量描写山水的诗句,像《湘夫人》:“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
”《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______”。
3、南朝宋___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认为是开创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
4、唐代山水诗人名家辈出。
以___、___为代表的山水诗人取得了巨大成就,表明中国山水诗的艺术已经达到了成熟的境地。
5、“____,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6、“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7、______,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8、______,白蘋秋水雁来多。
(萨都剌《秋风》)9、宋代,安徽诗人大量涌现,宣城诗人___是开宋代诗风的一个重要人物。
10、宋代,安徽和县词人___的作品在描述景物之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11、我国第一部讽刺小说是___的作品______。
12、骈文形成于____时期,其特点是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大量使用典故。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____所著。
A.曹丕B.徐干C.曹植D.王粲2、以下哪位属于“唐宋八大家”?____A.韩愈B.白居易C.李白D.杜甫3、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中“处士”古时指____。
A.道教人士B.佛教人士C.年轻美貌的女子D.不做官的知识分子4、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绝胜烟柳满皇都”中“皇都”是指____。
A.长安B.洛阳C.开封D.北京5、“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____。
A.《离思》B.《题李凝幽居》C.《曲江》D.《月夜忆舍弟》6、以下诗词名句,是宋朝人所作的有__。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各章知识结构第一章: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与旅游1、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2、“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3、空灵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二、西方审美文化要点与旅游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赫拉克利特学派::美产生于对立面的斗争。
柏拉图:美是善。
直觉论:克罗齐、闵斯特伯格、叔本华等。
移情论:菲舍尔和李普斯。
内模仿:格罗斯。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和荣格。
格式塔学派:阿恩海姆。
心理距离说:爱德华·布洛。
接受美学:.姚斯、伊泽尔。
三、旅游文学作品与旅游审美自然之美主要表现于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嗅觉美、移情美等六个方面。
第二章:旅游文学的孕育――先秦时代一、先秦旅游文学的孕育与萌芽《尚书•皋陶谟》书中关于“尧之子丹朱好游失德”之论述,为旅游最早的记录。
《庄子·秋水篇》《诗经·王风·黍离》《诗经·小雅·采薇》二、先秦旅游文学与节事民俗文化《诗经•郑风•溱洧》表现了先秦时重要的民俗――上巳节;三、先秦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诗经《溱洧》等讲读第三章:旅游文学的形成――魏晋南朝时代(3课时)一、魏晋玄学对山水诗文的影响竹林七贤士二、魏晋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曹操、陶渊明等三、南朝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谢灵运、谢眺等第四章:旅游文学的发展――唐宋时代(6课时)一、唐代旅游文学及其作品选读1、踏歌民俗与节事文化李白《赠汪伦》刘禹锡《竹枝词》踏歌在日本的流传与嬗变2、山水田园诗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山中问答》、《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杜甫:《望岳》、《后游》韩愈:《山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王维:王维的诗与禅。
《竹里馆》、《鹿柴》、《辛夷坞》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晚泊浔阳望庐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韦应物:《滁州西涧》刘禹锡:《望洞庭》3、旅怀别绪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登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许浑:《咸阳城东楼》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张继:《枫桥夜泊》王湾:《次北固山下》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刘禹锡:《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散文与游记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王勃:《滕王阁序》郦道元:《水經注》二、宋代旅游诗文的发展及其特点1.旅游诗歌林逋:《宿洞宵宫》苏轼:《新城道中》、《饮湖上,初晴后雨》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叶绍翁:《游园不值》朱熹:《水口行舟》、《春日》、《观书有感》陆游:《游山西村》2.词潘阆:《酒泉子》柳永:《望海潮》李清照:《如梦令》张孝祥:《念奴娇》3.散文范仲淹:《岳阳楼记》苏轼:《前赤壁赋》第五章:旅游文学的兴盛――明清时代一、明清时代旅游文学的兴盛与性灵学说二、明清时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张岱:《西湖七月半》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徐宏祖:《游黄山日记》恽敬《游庐山后记》。
巩固检测|总第20181102期始得西山宴游记班级:姓名:一、基础检测1.一词多义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始指异之(才)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表承接)觉而起,起而归(表承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表转折)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始指异之(代词,代西山)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结构助词,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结构助词,的)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得西山宴游记宴:举行宴会B.穷回溪穷:走到尽头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至D.攒蹙累积攒:聚集【解析】A项,宴:安逸,快乐。
【答案】A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余为僇人B.梦亦同趣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解析】A项,“僇”同“戮”;B项,“趣”同“趋”;C项,“知”同“智”。
【答案】D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到则披草而坐披:分开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际C.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洋洋乎:广大的样子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引:拿起【解析】际:交会。
【答案】B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故为.之文以志不足为.外人道也C.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是岁,元和四年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B项,写作;对,向。
A项,从前。
C项,沿着。
D项,用在句末,表判断。
【答案】B6.下列有关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在记叙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B.文章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作者高洁的人格,同时也隐含作者急于回到朝廷,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心态。
C.作者宴游西山之后写下这篇文章,别出心裁,冠以“始得”二字,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
D.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收笔。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填空:1、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2、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3、被称为中国山水诗的创始人。
4、《水经注》是北魏时期一部地理巨著,具有较高文学价值,作者是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作者是6、《袁家渴记》作者是7.潮两岸阔,风一帆悬。
8、映阶碧草春色,隔叶黄鹂好音。
9、山重水复疑无路,10、“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作者是1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话出自于1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作者是13.《游褒禅山》的作者是二、选择题1、中国最早描写大海的诗人是:A、谢灵运B、曹植C、曹操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的中国古代名楼是:A、黄鹤楼B、滕王阁C、岳阳楼3、柳永的《望海潮》描写的是的城市为:A、扬州B、杭州C、南京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作者是:A、常建B、王维C、李白5、作为中国旅游文学特有的题材的是:A、诗歌B、对联C、游记散文6、“池塘生春草”这句诗的下句为:A、澄江静如练B、江春入旧年C、园柳变鸣禽7、“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此句出自:A、《与宋元思书》B、《滕王阁序》C、《前赤壁赋》8、《游黄山日记》的作者是:A、陆游B、袁宏道C、徐弘祖9、〔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A、关汉卿B、马致远C、张可久10、《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A、朱尊彝B、姚鼐C、张岱11、《过香积寺》中“过”的意思是:A、经过B、访问C、路过12、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诗标题中“值”的意思是:A、值得B、算得C、遇见13、“山石荦确行径微”中“荦”的发音是:A、mouB、muC、luo14、“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描写的是什么地方景色?A、张家界B、桂林C、柳州15、《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A、玄奘B、吴均C、杨衒之三、简答题1、简述旅游诗歌与一般写景诗歌的区别。
2、苏轼的《前赤壁赋》表达了一种什么样思想感情?四、分析题1、梅尧臣的《鲁山山行》明显受到唐代杜牧的《山行》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特点,试将二诗做一分析。
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1.【单选题】汉字是记录()的书写符号,是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载体。
A.汉字B.思想C.感情D.语言2.【单选题】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必须依靠()作为载体才能传承下来,发展下去。
A.行为 B.思想 C.文字 D.工具3.【单选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使得文字从()中分离出来。
A.筑器B.图画C.刻痕D.结绳4.【单选题】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到了()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
A.宋代B.魏晋C.元代D.唐朝5.【单选题】下列关于汉字各种字体的艺术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A.篆书古朴典雅B.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C.金文风驰电掣,结构紧凑D.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6.【单选题】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金文B.小篆C.大篆D.甲骨文7.【单选题】诗歌的最大特点是()。
A.民族化B.形式化C.文字美D.骈偶化8.【单选题】中国旅游景观中的摩崖石刻、碑林、匾额、楹联等,皆是()作为载体在承载这些文化。
A.雕刻B.书法C.汉字D.语言9.【单选题】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A.《春秋》B.《尚书》C.《诗经》D.《离骚》10.【单选题】()对于后世诗体发展的历史贡献是确立了三字尾的节奏。
A.汉赋B.诗歌C.小说D.楚辞11.【单选题】()诗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A.《木兰诗》B.《咏史》C.《孔雀东南飞》D.《四愁诗》12.【单选题】五言诗成于()。
A.战国早期B.秦代C.汉代D.唐代13.【单选题】近体诗成熟于()。
A.秦代B.汉代C.三国时期D.唐代14.【单选题】近体诗又称为()。
A.“今体诗”B.“五言诗”C.“七言诗”D.“绝句”15.【单选题】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
A.韵头B.韵尾C.韵脚D.韵腹16.【单选题】诗词中的对仗就是()。
一、现代文阅读课外阅读。
登泰山观日出今年春节期间, 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凌晨2时半, 我开始登山。
起头的路不算陡, 我走得很快。
一路上很寂静, 除了夜风偶尔带来的松涛声之外, 什么声音也没有。
山势越来越陡, 抬头望去, 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 给人以天有多高, 山有多高的感觉。
到了中天门, 刚4点半, 天还是黑的。
到达对松亭时, 天已微明。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 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 但山势依稀可辨, 有的如马鞍俯卧, 有的如驼峰耸立。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 飘动着, 升腾着, 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 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 有的撞碎在山崖上, 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这时, 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从对松亭往上, 路更险峻了, 我一步三喘地往上爬。
7点10分, 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 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
大约过了七八分钟, 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
它不断地扩大, 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
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 四周的云也发白……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
一会儿, 那淡红色加深了, 范围越来越大, 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
这时, 东方的天空发红了,1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 红得最浓、最艳, 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
就在这一刹那间, 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 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 并且努力地上升着, 变成一个半圆形, 放着强烈的光, 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
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 微微感到疼痛, 可我仍然盯住它, 就像怕它跑掉似的。
那半圆形不断上升, 越来越圆, 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 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啊!太阳出来了, 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1. 从“凌晨2时半”“刚4点半”“_____”等表示时间的词可以知道作者是按照_____顺序叙述登泰山过程的。
思考与练习第一部分旅游文学专题研究第一专题概述1、山东的著名景区景点,哪些与文学密切相关?2、结合旅游经历,谈谈你对旅游文学审美特征的理解?3、举两三位山东作家或与山东有关的旅游作品,谈谈山东的旅游文学创作对山东旅游发展的积极影响?第二专题旅游诗词第一讲山水诗与田园诗的起源----陶渊明与谢灵运1、梁启超在《陶渊明》一书中说:“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之后,我便数陶渊明。
”由于形式主义诗风的盛行,作为一个风格独具的诗人,陶渊明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至唐代以后才备受推崇,许多耿介正直的文人均受到了他的影响。
试从文学精神的传承角度入手,比较屈原、陶渊明和李白的诗歌风格。
2、陶渊明一生多次拒绝出仕为官的机会。
结合他的诗,你能否领悟到陶渊明的“真隐士”风采?从哪些细节体味出的?3、如何理解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文学史上的意义?4、陶渊明隐逸思想的渊源和对于后世的巨大影响?你怎样评价陶渊明的思想?对于他的归隐,你是否觉得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消极逃避?你是否认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5、举例说明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6、简述陶渊明诗的艺术特色。
7、陶渊明的高洁人格还有没有现实意义?8、思考陶渊明劳动的意义。
9、结合下面的作品体味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色: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第二讲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关山月》1、如何理解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之关系? 如何理解“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这句话?2、如何评价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3、太白诗飘逸的艺术个性及其对于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4、“关山月”是乐府旧题。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其创新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5、如何理解李白长安宫廷生活?6、李白的主要思想特征是什么?7、为什么说李白是真正深得道教三昧,真正具有非凡想象力的诗人?《哀江头》、《兵车行》、《月夜》、《蜀相》1、怎样理解杜诗“诗史”的性质?2、分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模拟试题B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诗经:2、山海经:3、宋词:4、徐霞客游记:5、唐宋八大家: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诗经》共有篇,分、、三部分。
2、《论语》的作者是,它是一部纪录的著作。
3、《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时期的;与“世外桃源”对应的英文单词音译过来是“”。
4、王维是唐代著名和,苏轼称他“,”。
5、杜甫《望岳》最后两句是“,,”表达了作者勇登绝顶,俯视一切的心胸和气魄。
6、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最后两句“,,”因比喻新奇贴切,所以西湖也被称作湖。
7、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最后两句“,,”写了春天来了,篱笆墙是关不住的。
三、单项选择(每空1分,共20分):1、以下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改写贴切的是。
A、以前我离开时,杨柳依依不舍。
今天我归来啊,雨雪纷纷下个不停;B、昨天我离开时,杨柳依依不舍。
今天我归来后,雨雪纷纷下个不停;C、以前我离开时,杨柳依依恋恋不舍。
今天我归来啊,雨雪纷纷让我伤心;D、以前我离开时,杨柳依依恋恋不舍。
今天我归来啊,雨雪纷纷让我感到悲哀。
2、对《三峡》中“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理解正确的是。
A、前人只写过三峡之险,作者第一个写出了三峡之美;B、前人只知道三峡之险,作者第一个发现三峡之美;C、三峡是美丽的,作者笔下的三峡写得更美;D、三峡既险又美,作者都写出来了。
3、对“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理解正确的是。
A、自己不会钓鱼,只好羡慕别人;B、自己没有渔具,只能羡慕别人;C、自己想要被别人赏识,借羡慕鱼委婉表达;D、自己不被别人赏识,借羡慕鱼委婉表达。
4、以下句子描写远景的是,描写近景的是;描写实景的是,描写虚景的是。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4)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1.《诗经•郑风•溱洧》,诗篇通过青年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展示了战国时郑国的上巳风俗,此为我国上巳节、亦即今日;三月三;节庆文化之源。
由于诗中对这一节庆活动的习俗,男女青年欢娱、游憩、择偶等风俗的描绘,以及该节庆活动的祓禊、踏青等活动,使该诗被誉为中国第一首旅游诗篇。
请谈谈你对该诗及其相关文化背景的理解。
《诗经•郑风•溱洧》作为我国第一篇旅游诗篇,极具浪漫色彩和风俗气息。
《溱洧》描写的是三月三日民间上巳节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
诗中无论是仲春之月男女相会、互赠花草,还是祭祀高媒和祓禊于水滨以求子,都体现了浓浓的古代风俗人情。
《诗经》形成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各种民俗形成的时代,郑国上巳节呈现了一副充满幸福、欢娱的春游图,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下,这一风俗也显得更加和谐、自然,也最好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2.陶渊明及其《归去来兮辞》,关注诗文形象的移情化,如:为什么说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像之景,心中之景。
五柳先生的《归去来兮辞》的一大特色就是想象。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景物和活动,因为据记载这首诗作于仲冬,怎么会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又怎么会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其为诗人未归前之想象,不而不是诗人的眼前之景了。
也就是说,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
我们都知道眼前之景,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重在抒情表意。
作者之所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这些自然景物和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出一种恬静的意境,表达出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同时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以此寄托他渴望归隐田园的生活理想。
3.本周话题人物及其诗篇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谢灵运及其名作《登池上楼》,重点关注谢灵运在山水诗上的贡献及其诗作中的玄言和色彩。
谢灵运素有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谢灵运的山水诗倾向于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的本来面貌,揭示景物天然的美,力求传神。
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登池上楼》是晋宋之际诗人谢灵运的作品。
此诗抒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可爱,抒发了自己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和进退失据的无奈情绪,最终表示了归隐的愿望。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八句为第一层,抒发作者官场失意的牢骚;中八句为第二层,描绘作者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后六句为第三层,表达了作者怀人思归的情绪。
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显示出生意盎然的景象,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
诗中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唱歌的鸟儿的变化,构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图。
其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这一联为全诗增色不少,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
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
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
从全诗来看,诗人写到这里,低沉的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了。
4.本周话题人物及其诗篇是李白、刘禹锡,重点为诗作中反映的;踏歌;文化,其次是诗与民俗、唐代的诗歌与踏歌文化等。
踏歌是一种列队成行,舞者手牵着手,手臂相连,边歌唱边双脚踩拍的群体歌舞。
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
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
大唐盛世,歌舞升平,唐诗中不少作品记载了踏歌的场面。
李白《赠汪伦》中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时候,惊喜于汪伦的出现,还以踏歌来为他送行。
诗人只说听见踏歌声。
好朋友汪伦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诗人的意料,所以说;忽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刘禹锡《竹枝词》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用平静的湖水和热烈的踏歌声来做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当时所处的环境是热烈欢乐的,就如那欢快的踏歌声一样,可见当时的社会氛围是很祥和的。
刘禹锡的《踏歌词四首》写的是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
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真切地反映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永难泯灭的爱美之心。
这组诗描写了当时川江一带的民俗;;每当春季,民间男女相聚会,联翩起舞,相互对歌的热烈场景。
踏歌文化的盛行在两位大诗人的诗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到古代的文化风俗。
5.本周话题人物及其诗篇是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脁诗开盛唐之风,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谢脁诗风清纯、了无杂念,可见;文如其人;之谬,了解诗人与诗,作为人的诗人与作为诗人的诗。
谢眺出身贵族,曾任宣城太守,人称“谢宣成”。
他的出身、经历、思想以及创作方法都与谢灵运有许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所以人称“小谢”。
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的诗句,对他极为推崇。
谢眺的诗从内容上看,多是表露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畏惧心理,流露出对清静生活的追求,对仕途的厌恶,乐于寄情山水。
他在描写山水时能吸取谢灵运诗作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自然的长处,同时较少玄言内容,避免了谢灵运的晦涩、平板的缺陷,把自己的感情很巧妙地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境界和清新流丽的艺术风格。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正是体现他这种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开头两句先用了王璨望长安、潘岳望洛阳的典故,引出自己晚登三山回望建康、留恋京城的心情。
汉末诗人王璨告别京城长安时,写了一首《七哀》诗,有句云:“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灞涘,即指“霸陵岸”。
西晋诗人潘岳曾为河阳县令,作《河阳县》诗,有“引领望京室”之句。
谢眺在这里运用了借指的手法,以古人的望京师借指自己对京师的依恋之情;以灞涘、河阳比三山,以长安、洛阳比建康,手法委婉而有韵味。
接下来写登三山所见的胜景:明丽的阳光照射在飞耸的宫殿屋脊上,屋脊高高低低,历历在目,显得壮丽辉煌;天空的晚霞铺展开来像一片彩缎,澄清的江水如同一条白色绸子;江中的春洲上落满了喧闹着的鸟儿;芳香的田野上开满了各种鲜花。
真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然至“去矣方滞淫”以下,笔锋一转,写出自己对京城的留恋和期归无望的心情:自已将要离开京城久留他方,而我是多么怀念以往的欢宴生活;一想到日后归来的希望非常渺茫,便不禁潸然泪下;怀着这种望乡的痛苦感情,谁能不让黑发变白呢?真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谢朓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避免了晦涩平板以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还摆脱了玄言名理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他善于从平常景物中发现美,表现美,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致,都能姿态欣然,诗画一体。
可见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着广大的空间和更贴切的生活基础。
不仅情景相生,错落有致,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还将流动的音声之美同诗中充满动态的山水景色相配合,使画面更加细腻秀美,清丽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由谢诗之清丽,单纯,恬静,温和可见,谢朓应该也是一个纯粹安然的人。
6.比较李白诗《望庐山瀑布》和乔吉的小令《重观瀑布》,说说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在内容上,两者都是描写瀑布的风景,但是李白诗写的是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所看到的风景,写出了香炉峰的奇丽景观和香炉峰瀑布的迅急和飞流而下的气势磅礴,反映了李白这位大诗人胸襟开阔、超群出俗的精神面貌;而乔吉的小令自远而近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描述瀑布胜景,表达了对大自然肃然起敬的赞叹。
而在形式上,两者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选景和立意均体现奇特的夸张和想象,李白诗的;疑是银河落九天;,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
诗人用一个‘疑’字,故意说它若真若假,却更强调了两者相似的逼真程度。
而乔吉小令中的;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
;以大胆的想象把天比作织机,把月比作梭子,把瀑布说成织女织就的白练,写其高、写其色,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给人的感受。
而不同处在于:李白以七言绝句形式表现,乔吉以散曲形式表现。
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表现极为凝练,于精粹凝练中突显雄奇瑰丽。
《重观瀑布》用;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这种连续的比喻,;白虹;比喻瀑布飞驰而下、栽入涧底的动态,;玉龙;比喻瀑布泄下时随山势蜿蜒曲折、摇曳生姿的状态,;晴雪;比喻瀑布撞击山石溅起朵朵飞沫,飞洒在滩头的情状。
一连三个比喻构成鼎足对,把瀑布之形态、气势表现得穷形尽相,表现了奇诡绚丽、气势飞动的特色。
总之,两篇作品同有奇特的想象,同有恰当的比喻,同有极度的夸张,但《望庐山瀑布》更凝练惊人,《重观瀑布》较细腻生动。
7.将张继《枫桥夜泊》与查慎行《舟夜书所见》两诗的意境加以对比分析。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夜晚停船于枫桥之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是写愁的诗歌代表之一。
深秋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孤舟客子、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共同构成了一幅凄清、寂寥的景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客子绵延不绝的愁绪。
而《舟夜书所见》则是描写了一幅漆黑的夜晚,无风时孤灯闪烁,微风吹过时渔灯随波散开恍若星星洒满河面的神奇画面,一动一静之间,洋溢着诗人对夜晚河面上美丽景色的赞美、喜爱之情。
两首诗中有相同的意象:月、渔火(灯)。
描写的都是河上夜景,而它们所描绘的意境、所表达情感却不尽相同。
《枫桥夜泊》中的;乌啼;;霜满天;;愁眠;;寒山;,描绘了萧瑟、寂寥的自然环境,为全文奠定了;愁;的感情基调,刻画了游子寒夜漂泊于江的羁旅之思与家国之忧。
《舟夜书所见》中作者描写在江中看到满天繁星投映在江面与波浪交织融合、熠熠生辉之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惊喜之情。
《枫桥夜泊》这首诗乍看上去平白易懂,但细细品读又觉得意境深远。
这首诗列举了多种意象,;月落;是诗人所见,;乌啼;是诗人所闻,使得诗中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氛围,触动着诗人的满怀悲愁。
;霜;给人以清寒,肃杀的感觉,月落,乌啼,霜满天,塑造了一个灰暗,凄惨,阴沉的氛围。
;江枫;与;渔火;,也暗写了另一个意象;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