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1.99 KB
- 文档页数:1
-030-2019年第17期(总第165期)摘 要:图里是当代翻译理论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出的翻译规范论在翻译界独树一帜,为众多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文章从他的翻译规范论中的预备规范、操作规范、初始规范来探讨林语堂的英文作品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苏东坡传》)中诗歌英译的合理性,以期为广大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翻译规范论;林语堂;《苏东坡传》;诗歌中图分类号:H315.9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030-02一、引言截至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还大多拘泥于一些实物形式,如中医、中国功夫等。
相比较而言,他们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精神面貌等非物质文化了解较少,这些都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翻译作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林语堂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出色的翻译家。
他因旅美多年,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创作出了很多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的书籍,《苏东坡传》就是其中一例。
苏东坡是林语堂最喜欢的一位中国诗人,林不惜前后耗时十年完成这部作品。
翻译活动至少涉及两种语言文化,即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这两套规范体系,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译者们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Toury, 1995)。
本文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来探讨《苏东坡传》中的诗歌英译的合理性,以期为广大译者提供借鉴。
二、图里的翻译规范论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是以色列翻译理论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埃文·佐哈儿(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翻译是受规范制约的学者。
他将“规范”定义为“对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即某一目的与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如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转化在特定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Toury, 1980)。
浅析图里规范理论中的三步骤论文一、引言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1980年,图里出版了《翻译理论探索》一书,标志着翻译学研究的中心由理论翻译学向描述翻译学转变,确立了理论模型与实际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功能性、系统性的研究途径,并把影响翻译的产出和接收的规范视为研究的核心。
二、探索“规范”理论三步骤在《翻译理论探索》一书中,图里指出,在完成理论框架的建构之后,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提出一套方法论用以寻求文本中的翻译规范,从而达到解释翻译现象的目的。
这三个步骤可以概括为:(a)对源语文本进行文本素分析,形成充分性翻译并且分辨出源语文本的文本素;(b)把相对应的目的语文本单位和这些源语文本素进行比较,并且注意前者相对于后者的转换;(c)在进行许多彼此平衡而独立的文本素(部分)比较的基础上,对目的语和源语的对等与充分性之间的差距进行比较。
2.1文本素图里曾说过:“任何翻译作品作为翻译现象只有从它在目的语系统中的功能看待才有意义。
从操作层面来看,这种体现在文本中就是有文本功能的元素,即文本素。
图里为了使充分性翻译体现的更完备,从源语文本的文本素开始进行分析,他认为这种分析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的充分性的概念。
2.2充分性翻译由于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系统的活动,在每一层次都涉及两套规范系统。
译者总是面临着在这两种文化系统之间的选择,即起始规范的选择。
依照这一选择,译者可以使自己遵循原文的相关准则,或服从译语文化的准则,具体到译语文化中容纳、接受译作的范围内的准则。
若译者选择遵循原文,其翻译就会与原文语言文化的准则相符,其特点是追求在译语中表现原文文本中的关系,不打破原文的语言结构,这种选择同译语准则、特别是涉及语言之外的准则和以译入为导向的实践不符。
若译者采取的是服从译语文化的准则,其翻译将不可避免出现偏离原文的迁移。
总之,若译者选择向源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则翻译偏向于充分性;若译者选择向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则翻译偏向于可接受性;从图里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个相对应的文本单位构成了比较中的不变量,实际上也是图里所认为的改变过且减弱的充分性的版本。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比较研究作者:周亚莉杨晓敏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19期[摘要]20世纪,翻译规范研究发展的如火如荼。
其中以吉迪恩·图里和安德鲁·切斯特曼的研究盛极一时。
本文拟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梳理两人的翻译规范论。
比较两种规范的差异,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二人的翻译规范理论,旨在为我们今后的翻译研究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吉迪恩·图里;安德鲁·切斯特曼;翻译规范;比较研究0引言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v),1888-1968,低地国家著名翻译理论家。
图里继承并发展了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儿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
图里作为翻译研究领域成就最高的理论家之一,硕果累累,共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70余篇。
但在翻译领域,图里的代表著作为1980年出版的《翻译理论探索》(In Search of a Theory orTranslation)以及1995年出版的《描述翻译理论研究及展望》(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and Beyond)。
安德鲁,切斯特曼fAndrew Chesterman),当今世界著名翻译理论家。
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随后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任教(university of Helsinki)。
切斯特曼补充并发展了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
在他的翻译研究生涯中,出版了多种专著,其中最具特色的专著为《翻译模因论》(Memes of Translation)。
20世纪70年代,在多元系统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图里开始着手研究翻译规范,并于1997年完成《翻译规范与希伯来文学翻译:1930-1945》一书。
紧接着,图里在其专著《翻译理论探索》中,正式提出了规范是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
(Toury,1980,)紧随图里脚步的切斯特曼也对翻译规范做了深人研究。
他利用文化基因解释翻译中的研究对象和翻译发展的各个过程,他从保持传统的视野出发来阐释译者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译者的作用。
语言吉迪恩·图里与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程 可 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译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主要还是关注文本的翻译实证、翻译过程描写以及文学翻译本身,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学派的兴起和翻译理论”文化转向”则给西方翻译学界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作为翻译研究学派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吉迪恩·图里在对希伯莱--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詹姆斯.霍姆斯的翻译理论观和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观和方法论,在西方译学界影响深远。
关键词:描述翻译学研究;多元系统;翻译研究学派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是上世纪七、八年代西方译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他沿袭“翻译研究学派”先驱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的理论思路,兼以翻译理论家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为研究出发点,系统阐述了霍姆斯关于描述翻译的理论观,并有创见的成体系的提出了翻译描述研究的理论观和方法论。
图里的译学著作较多,其中较著名的有《描述翻译学及其他》、《翻译规范与希伯来语文学翻译研究(1930-1945)》以及《翻译理论探索》等。
一、吉迪恩·图里的翻译理论图里的研究工作可分为阶段:第一阶段自1972年至1977年,主要与佐哈尔(Itamar Even Zohar)合作,采用多元系统理论框架对1930-1945年间影响外国小说移入希伯莱语的诸多文化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社会学研究,其代表作是《翻译规范与希伯莱文学翻译研究》;第二个阶段自1975年至1980年,其理论范式仍然是多元系统理论,但已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和相应的理论假说,主要根据自己从调查中所采集到的资料数据致力于建立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描述翻译学研究。
从1980年到1995年大约十五年的时间是图里对该理论的修正期。
他的著作《描述翻译学及其他》就是实践和发展霍姆斯描述翻译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翻译学涉及面最广大,系统性最强的专著”(蒋晓华,1998)。
浅析图里规范理论中的三步骤论文一、引言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1980年,图里出版了《翻译理论探索》一书,标志着翻译学研究的中心由理论翻译学向描述翻译学转变,确立了理论模型与实际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功能性、系统性的研究途径,并把影响翻译的产出和接收的规范视为研究的核心。
二、探索“规范”理论三步骤在《翻译理论探索》一书中,图里指出,在完成理论框架的建构之后,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提出一套方法论用以寻求文本中的翻译规范,从而达到解释翻译现象的目的。
这三个步骤可以概括为:(a)对源语文本进行文本素分析,形成充分性翻译并且分辨出源语文本的文本素;(b)把相对应的目的语文本单位和这些源语文本素进行比较,并且注意前者相对于后者的转换;(c)在进行许多彼此平衡而独立的文本素(部分)比较的基础上,对目的语和源语的对等与充分性之间的差距进行比较。
2.1文本素图里曾说过:“任何翻译作品作为翻译现象只有从它在目的语系统中的功能看待才有意义。
从操作层面来看,这种体现在文本中就是有文本功能的元素,即文本素。
图里为了使充分性翻译体现的更完备,从源语文本的文本素开始进行分析,他认为这种分析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的充分性的概念。
2.2充分性翻译由于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系统的活动,在每一层次都涉及两套规范系统。
译者总是面临着在这两种文化系统之间的选择,即起始规范的选择。
依照这一选择,译者可以使自己遵循原文的相关准则,或服从译语文化的准则,具体到译语文化中容纳、接受译作的范围内的准则。
若译者选择遵循原文,其翻译就会与原文语言文化的准则相符,其特点是追求在译语中表现原文文本中的关系,不打破原文的语言结构,这种选择同译语准则、特别是涉及语言之外的准则和以译入为导向的实践不符。
若译者采取的是服从译语文化的准则,其翻译将不可避免出现偏离原文的迁移。
总之,若译者选择向源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则翻译偏向于充分性;若译者选择向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则翻译偏向于可接受性;从图里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个相对应的文本单位构成了比较中的不变量,实际上也是图里所认为的改变过且减弱的充分性的版本。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发展了描述性的方法,也就是描述翻译理论。
他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发展了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和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他强调了描述翻译学的重要性及描述翻译学的对象和范围,以及制约翻译抉择的翻译规范。
他介绍了三种翻译规范。
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出版社的态度、目标读者的期待以及译者的个人喜好。
初始规范是指翻译策略和翻译的直接性;操作规范是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的微观因素,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依托,通过对美国翻译家葛浩文《酒国》的英译本分析,包括他对文本的选择,相应采取的翻译策略,译文的遣词造句,探讨图里提出的三种翻译规范如何体现在葛浩文的翻译过程中、见之于其译文文本。
参照图里的规范理论,通过对莫言《酒国》译本所做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预先规范: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取决于政治环境、读者喜好需求,也取决于译者的个人喜好,以其译者对原文本体裁的选择。
初始规范:葛浩文在《酒国》的可译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尽量取得平衡,主要以可接受性为主。
操作规范:在具体操作层面,即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酒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删节、增补、分割变位、注脚增加,微观层面的词语、句子结构、遣词造句和语篇特点都一定程度上的体现。
吉迪恩·图里和他的翻译理论摘要: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对希伯莱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James Holmes)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在翻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意在对图里本人及其翻译理论作比较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描述翻译学研究低地国家多元系统20世纪70年代西方译学研究的重点主要还是文本的实证研究、翻译过程的描写,以及文学翻译本身,以此为基础的跨学科整合及文化转向产生于80年代。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在这个领域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成为其重要的理论渊源。
同时,图里也为现当代译学研究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此值得我们在此进行深入的讨论。
本文旨在对图里其人及其主要理论贡献作比较全面的介绍。
1.吉迪恩·图里其人图里出生在以色列的一个港口城市——海法市。
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翻译短篇故事等各种文章,其后,做过儿童周刊助理编辑。
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他的父母不让他使用德语,所以他的翻译大都是英语。
图里的翻译生涯是从文学开始的,做一些把英语译成希伯莱语和把阿拉伯语译成希伯莱语的工作。
最初,图里并没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职业,从事翻译只是为了生活。
1966年,他大学志愿填报的是新闻专业,在经过一段学习之后,他感觉新闻不是他所期望的,便离开了。
第二学年结束时,学校新创建了文学研究专业,当时的创办人正物色能够胜任助教的学生,图里就报名参加并成为该专业的奠基人之一。
就这样他一步一步深入地了解,从而最终走上了翻译研究的道路。
在图里走向翻译家的道路上,尤金奈达是第一个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
奈达的《翻译的科学》是图里读过的第一部有关翻译的读物。
卡特福德的著作也对他影响很深,当然,佐哈尔对他的影响也极大,佐哈尔既是他的同事又是他的导师,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图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图里翻译规范论评介作者:吴欣欣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19期摘要:随着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传统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翻译规范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这种情况下,描述性的翻译规范论应运而生。
本文以图里的代表作《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图里翻译规范的主要思想加以分析,进而指出图里翻译规范论的贡献以及不足,希望能对当代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规则;规范;特异倾向;描述性翻译引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逐渐由传统的翻译规范研究转向描述翻译研究, 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
描述性翻译研究避免了由于规范性的翻译标准而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以及无止休的争论,将翻译置于译入语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的概念。
执教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吉迪恩·图里是描述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一文中,图里分析了“规则(rules)”“规范(norms)”和“特异倾向(idiosyncrasies)”的区别,本文围绕图里翻译规范论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意义与局限性,期望能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图里翻译规范论的理论来源和主要思想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将社会符号置于相互影响的多元系统中,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和系统性的新途径。
自此以后,西方译学研究从理论阐述向文本描述转移。
到图里对翻译进行描述研究时,这种研究范式得以进一步完善。
图里的描述翻译学特别强调研究两种不同系统中作家、作品、读者及其文学翻译规范之间的关系,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语用和接受关系,甚至包括出版发行等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在《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一文中,图里分析了规则、规范和特异倾向的区别并指出翻译是受到社会文化规范限制的活动,其社会、文化特点使之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种因素限制。
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译者们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作者:秦文杰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1期摘要: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对希伯来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
他的研究成就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指出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学科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该翻译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力图为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图里;描写翻译研究;翻译规范吉迪恩·图里(Giden Toury)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图里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另一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创立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理论,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译规范研究,描写性研究的重要性的论述和译入语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构成了图里描写翻译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规范霍姆斯于1972年提出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将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
“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但历来的翻译研究未能给描写研究以应有的重视。
图里看到了这种不足,他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标¬——找出制约翻译抉择的文化规律,即翻译规范。
(一)描写翻译研究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试图指定一系列的规范,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去遵守。
而图里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不评价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
图里指出,经验科学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规定的描述。
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从翻译规范看严复《天演论》的语际改写摘要:《天演论》是严复先生引介西方社会思想的第一部译作,其社会意义深远,在中国翻译界也颇有影响。
译者在特殊文化背景下选择了该书,并采取了“达旨”的策略,对原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写,并添加了大量的按语。
为了说明这一翻译现象,本文将用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分析译者在翻译中的语际改写,从而更系统地认识《天演论》翻译过程中的规范制约。
《天演论》是严复先生引介西方社会思想的第一部译作,其社会意义深远。
该著作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
这是一本宣扬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小册子。
它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讲进化论,后半部分讲伦理学,严复选译了部分导言和讲稿的前半部分。
严复翻译此书不尽依原文,而是有选择地意译,甚或借题发挥,译作的风格也继承了桐城派的古雅。
这样一部成功的译作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的翻译规范为我们研究译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视角,本文将从这一视角研究《天演论》译本中的翻译现象及其成功的原因。
一、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概述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是翻译研究向社会文化层面延伸的必然产物,它跳出了以往语言学研究的对等理论,以更宽的视角来阐述各种翻译现象。
图里继承了伊塔玛·伊文-佐哈尔(itama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模式。
在多元系统理论中,翻译被放置在整个目的语文化中进行研究,其中翻译选材、策略选择等问题在此框架下可以得到更有效的论证。
实际上,翻译活动从来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它受到目的语文化系统的限制和影响。
图里的理论就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研究译者的翻译活动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他发展了三类翻译规范,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前两者是翻译前期的主要制约因素,后者是译者在翻译过程受到的影响。
根据他的理论,预备规范是指译者如何选择文本,而初始规范影响译者的总体翻译策略,从而决定其译本的特征。
中外互鉴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在黎翠珍译《奥德罗》粤语演出本中的应用□陈莉/文《奥德罗》(Othello,另译《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其故事情节发人深省,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经典。
2008年,香港海豹剧团于香港文化中心剧场上演粤语版《奥德罗》,该剧的翻译工作由曾获香港舞台剧“杰出翻译奖”的黎翠珍担任。
2010年,黎译《奥德罗》粤语演出本出版,该演出本的语言风格别具特色。
本文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出发,阐释该演出本风格形成的规范因素。
1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以色列翻译学家吉迪恩·图里提出“翻译规范”概念,强调分析翻译作品时不应只关注译文和原文的对比,而是应在更大的目的语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考察翻译作品的产生过程[1]。
图里认为,译者会受到三种规范的制约,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前两者在宏观层面上对翻译过程的前期起作用,而操作规范在微观层面上影响译者的实际翻译行为。
预备规范影响翻译文本的选择,初始规范决定翻译的总体倾向,操作规范制约和影响实际翻译过程的具体抉择[2]。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意义深长,得到了译界接连不断的关注。
2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黎译《奥德罗》根据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对黎译《奥德罗》的分析,可以发现预备规范制约其文本的选择,初始规范影响译者的翻译倾向,而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共同制约着译者的翻译策略。
2.1 预备规范与选材预备规范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选择翻译文本时至关重要的因素[2],比如目标语读者的喜好和文化习惯、赞助人及出版社的态度、专业人士(评论家、制作人、译者等)的取向、市场需求等等。
作为“西典核心”的莎士比亚戏剧因其突出的艺术价值,一直是香港翻译剧源语作品的来源之一。
位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奥德罗》“在所有莎剧当中最具原创性;故事的情节铺排极佳,其他创作恐有不及,而剧里诗歌的撰写,更加无出其右”[3]。
而且,海豹剧团选择出演《奥德罗》同时也是因为适逢其会。
Total.355July 2016(A)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355期2016年7月(上)4摘要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是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他发展了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和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形成了一套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
本文介绍了图里翻译思想的三个方面,依据其描述性翻译研究理论,探讨译语文化对翻译活动的规范以及描述性翻译理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译语文化描写翻译研究译入语为导向On Gideon Toury 's Translation Studies //He Xinxin Abstract Gideon Toury developed Holmes's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Even Zohar's poly system theory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descriptive studies of Hebrew language.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analysis of his translation studies in reference of three aspec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theory;this paper tries to carry on a study of those cases in which translation campsites are normalized by target cultur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theory.Key words target culture;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tar-get-orientation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学界研究的重点是文本的实证,翻译过程的描写和文学翻译本身的研究,从80年代起,西方译学开始了跨学科整合以及文化转向方面的发展。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的翻译探究现今社会,随着我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外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内观众面前。
同时异军突起的是国内各种字幕组的字幕作品。
字幕组不仅帮助国人理解影片,更让观众很快地感受到异域文化。
但是由于水平的参差不齐,并且缺乏理论指导和专业培训,字幕的现状也令人担忧。
本文尝试着从翻译规范理论的社会文化的特殊性视角出发,对电影《阿甘正传》的字幕汉译进行研究,通过对本片字幕翻译的浅显的尝试,并且与在网络上最为流行的两种的字幕组(人人字幕组和圣城字幕组)翻译成品进行比对,讨论在字幕翻译过程当中,究竟是哪些翻译规范制约着译者。
最后得出大部分的字幕翻译是译者为了使作品有着更好的接受度,在两种语言系统规范下两相权衡,进行取舍,并且尽力以目标语系统中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作品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译者主体性,然后实现字幕翻译的所蕴含的经济文化功能。
标签:翻译规范理论;社会文化;阿甘正传一、翻译规范理论与影视字幕的翻译以色列翻译学者吉迪恩·图里是首位从翻译研究角度系统对翻译规范进行研究的人,并第一次明确提出:翻译是一种受规范制约的行为。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到来自源语和目标语的两套语言、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制约。
如果译者遵循源语的规范,就会希望能够追求翻译的充分性;反之,如果譯者选择遵循目标语的规范,翻译的接受度就会大大增强,但或多或少会偏离原文的意思。
想要找出能够完全被目标语文化所接受的翻译非常困难,因为翻译总会给目标语带来会增添难度的信息;又因为文化元素的介入会使翻译背离原有的文本,无法达到完全的翻译。
图里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译文相对于原文不够忠实,而原因并非由于文本的关系。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自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目标语读者接受,所以都尽量遵循了目标语中的相关规范。
翻译规范存在于各种翻译之中,影视字幕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翻译规范的制约。
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语言,是一种转换类型(赵宁,2005)。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异同比较翻译规范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图里(Gideon Toury)和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规范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这两位学者的理论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强调了翻译是在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活动,受到各种规范的制约。
他认为翻译规范存在于翻译的整个过程中,包括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决定了译者对翻译政策的选择,比如是倾向于选择全译还是摘译;初始规范涉及到译者在“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的抉择;操作规范则体现在对翻译的微观层面的处理,如对词汇、句子结构的选择等。
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则将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
期待规范反映了目标语读者对翻译作品的期望,专业规范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包括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
责任规范强调译者对翻译行为的责任,交际规范关注翻译在目标语中的交际效果,关系规范处理翻译与原文以及其他相关文本的关系。
在相似点方面,图里和切斯特曼都认识到翻译不是孤立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规范制约的社会文化活动。
他们都强调了规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非完全自由,而是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选择和决策。
然而,两者的理论也存在诸多差异。
首先,在规范的分类上,图里的分类更侧重于从翻译过程的角度出发,而切斯特曼的分类则更关注于读者的期待和译者的专业行为。
其次,图里的理论更注重描述翻译现象和翻译行为,试图通过对大量翻译实例的研究来揭示翻译规范的存在和作用;切斯特曼的理论则更具指导性,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具体的规范和准则。
从研究方法来看,图里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大量翻译文本的分析来总结归纳翻译规范;切斯特曼则更多地运用逻辑推理和理论构建的方法,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翻译规范。
在对译者主体性的看法上,图里认为译者在遵循规范的同时也会对规范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改变;切斯特曼虽然也承认译者的作用,但相对更强调规范对译者的约束。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发展了描述性的方法,也就是描述翻译理论。
他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发展了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和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他强调了描述翻译学的重要性及描述翻译学的对象和范围,以及制约翻译抉择的翻译规范。
他介绍了三种翻译规范。
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出版社的态度、目标读者的期待以及译者的个人喜好。
初始规范是指翻译策略和翻译的直接性;操作规范是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的微观因素,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依托,通过对美国翻译家葛浩文《酒国》的英译本分析,包括他对文本的选择,相应采取的翻译策略,译文的遣词造句,探讨图里提出的三种翻译规范如何体现在葛浩文的翻译过程中、见之于其译文文本。
参照图里的规范理论,通过对莫言《酒国》译本所做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预先规范: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取决于政治环境、读者喜好需求,也取决于译者的个人喜好,以其译者对原文本体裁的选择。
初始规范:葛浩文在《酒国》的可译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尽量取得平衡,主要以可接受性为主。
操作规范:在具体操作层面,即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酒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删节、增补、分割变位、注脚增加,微观层面的词语、句子结构、遣词造句和语篇特点都一定程度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