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翻译规范
- 格式:pptx
- 大小:728.55 KB
- 文档页数:17
图里翻译规范论下鲁迅童话翻译浅析作者:吴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1期摘 ;要:鲁迅是中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理论家与实践家,在他一生的翻译实践中,童话翻译始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鲁迅的童话翻译自然也成为了鲁迅翻译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领域。
本文以鲁迅童话翻译代表作《雕的心》为例,试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论的视角下探析鲁迅童话翻译的目的与策略,以及在其翻译过程中与主流翻译规范发生的互动。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童话翻译;鲁迅作者简介:吴禹,1992年1月2日出生,安徽省滁州市人,汉族,现于辽宁省大连大学英语学院攻读外国语言文学硕士,方向为翻译理论及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2鲁迅文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与重点,然而对比其翻译作品,近些年虽然有升温的趋势,但在翻译研究中仍然是“冰山一角”。
鲁迅的一生,著译并举,其翻译作品硕果累累,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在文学创作之下。
在鲁迅的译介作品中,童话翻译占了较大的比例。
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鲁迅的童话翻译不仅充实了五四前后的文学翻译实践,同时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雕的心》是鲁迅翻译的《爱罗先珂童话集》中鲁迅颇为偏爱的一篇童话。
描述了敢于冒险拼搏的雕王家族与平凡胆小的人类在偶然的机会下互换了孩子,五年之后,雕王子的锐气被消磨干净,不敢向上奋进,胆小怕事,人类的孩子却成为了拥有雕的心的勇士,当他们再次回到各自父母身边时,雕王子却因失去雕的心被雕王夫妇啄喉而死,人类的孩子也被冠上“反贼”的帽子被处死。
通篇童话体现了“爱太阳,上太阳!不要往下走,不要向下看!”(鲁迅译,黄韬编,2014:233)的雕心与安于现状、无知懦弱的人心之间的鲜明对比,呼吁了人们留存“雕的心”,追求自由平等,而不是不思进取,甘心低头。
在当时“西学东渐”和“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这类主题翻译作品的出现无论是给儿童还是成人,都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西方文学作品,同时也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
在这个大潮流中,文学作品评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学作品评论的翻译研究至少应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但是,这类翻译研究却不多,可见文学评论文本的翻译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学评论文本旨在介绍文学作品,翻译这类文本应当遵循一定规范,才能让译语读者通过阅读文学评论的翻译能大致了解作品的内容并对作品本身产生阅读兴趣。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包含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从选材到翻译总策略再到具体的翻译策略都有章可循,可以为文本翻译提供指导。
其中,图里提出的“可接受翻译”原则更多地考虑译语文化规范,而文学评论文本翻译应符合译语读者阅读习惯,使读者对作品产生阅读兴趣,意味着这一原则能为此类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首要指导。
因此,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可以作为此类文本的理论指导。
本文以翻译实践《爱玛》(导读与注释)所遇到的翻译难点为例,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结合文学评论文本的文体特征,以纯语言性文本规范和文学性文本规范为划分,从词法、语法和句法、文体特征三个层面探讨了文学评论文本的翻译策略。
词法层面,本文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词义选择、词类转换以及增译与减译策略;语法和句法层面,本文以翻译实践最典型的被动语句和长难句为出发点,探讨如何选择最符合汉语表达规范和读者可接受性的翻译;文体特征层面,本文分别讨论了翻译实践中最典型的引经据典内容的翻译方法、为达到相似的文学美感采取的四字格译法和文学评论文本相关术语的翻译方法。
图里翻译规范论评介作者:吴欣欣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19期摘要:随着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传统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翻译规范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这种情况下,描述性的翻译规范论应运而生。
本文以图里的代表作《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图里翻译规范的主要思想加以分析,进而指出图里翻译规范论的贡献以及不足,希望能对当代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规则;规范;特异倾向;描述性翻译引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逐渐由传统的翻译规范研究转向描述翻译研究, 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
描述性翻译研究避免了由于规范性的翻译标准而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以及无止休的争论,将翻译置于译入语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的概念。
执教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吉迪恩·图里是描述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一文中,图里分析了“规则(rules)”“规范(norms)”和“特异倾向(idiosyncrasies)”的区别,本文围绕图里翻译规范论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意义与局限性,期望能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图里翻译规范论的理论来源和主要思想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将社会符号置于相互影响的多元系统中,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和系统性的新途径。
自此以后,西方译学研究从理论阐述向文本描述转移。
到图里对翻译进行描述研究时,这种研究范式得以进一步完善。
图里的描述翻译学特别强调研究两种不同系统中作家、作品、读者及其文学翻译规范之间的关系,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语用和接受关系,甚至包括出版发行等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在《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一文中,图里分析了规则、规范和特异倾向的区别并指出翻译是受到社会文化规范限制的活动,其社会、文化特点使之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种因素限制。
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译者们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作者:秦文杰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1期摘要: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对希伯来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
他的研究成就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指出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学科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该翻译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力图为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图里;描写翻译研究;翻译规范吉迪恩·图里(Giden Toury)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图里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另一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创立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理论,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译规范研究,描写性研究的重要性的论述和译入语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构成了图里描写翻译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规范霍姆斯于1972年提出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将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
“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但历来的翻译研究未能给描写研究以应有的重视。
图里看到了这种不足,他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标¬——找出制约翻译抉择的文化规律,即翻译规范。
(一)描写翻译研究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试图指定一系列的规范,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去遵守。
而图里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不评价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
图里指出,经验科学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规定的描述。
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文本翻译研究本文以《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中第一章的翻译为例,具体探讨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在历史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和指导意义。
图里作为描写性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认为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要受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翻译规范”这一概念。
翻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无论是译前的翻译素材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还是译中的具体翻译技巧应用,都需要有规范的指导。
在本文的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发现翻译不仅仅要考虑如何在翻译标准的指导下做到“信、达、雅”,更重要的是关注如何提高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度。
要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发挥影响,译者首先要考虑目的语文化中影响素材接受度的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素材;其次,根据自己翻译目的,确定遵从哪种语言和文化的规范;最后,在确定翻译大方向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遵从上述规范。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具体到本次实践中,便是先根据预备规范选定历史文本,然后根据初始规范决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最后根据操作规范的要求使用多种翻译技巧尽可能准确完整地传达源文本的意义,达到翻译目的。
具体到操作规范层面,本文主要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采用加注、词性转化、语态转化和拆分重组等翻译技巧来提升译文的可读性,使译文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发展了描述性的方法,也就是描述翻译理论。
他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发展了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和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他强调了描述翻译学的重要性及描述翻译学的对象和范围,以及制约翻译抉择的翻译规范。
他介绍了三种翻译规范。
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出版社的态度、目标读者的期待以及译者的个人喜好。
初始规范是指翻译策略和翻译的直接性;操作规范是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的微观因素,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依托,通过对美国翻译家葛浩文《酒国》的英译本分析,包括他对文本的选择,相应采取的翻译策略,译文的遣词造句,探讨图里提出的三种翻译规范如何体现在葛浩文的翻译过程中、见之于其译文文本。
参照图里的规范理论,通过对莫言《酒国》译本所做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预先规范: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取决于政治环境、读者喜好需求,也取决于译者的个人喜好,以其译者对原文本体裁的选择。
初始规范:葛浩文在《酒国》的可译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尽量取得平衡,主要以可接受性为主。
操作规范:在具体操作层面,即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酒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删节、增补、分割变位、注脚增加,微观层面的词语、句子结构、遣词造句和语篇特点都一定程度上的体现。
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文赋》两英译本比较研究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以《文赋》为代表的图里翻译规范理论(TroyTheory)在中外两英译本中的不同表达,来探究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对中英文间文本翻译的重要影响。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由拉丁文Troy文章的翻译首先应用于文本翻译的古希腊学者英国塞尔吉(George Troy)提出,它认为文章的翻译以源文本的原意传达为主,不允许任意臆译和曲解源文本,并将书面语言译成口语,强调翻译的感情性与审美性。
因此,可以说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是文本翻译学的一个重要意义。
《文赋》是一篇古希腊文本,两英译本都是以Troy Theory作为翻译指导,并且把原文按照这一理论翻译成了英语。
比较两英译本可以看到,两种译法都尽量将源文本的原意传达出来,但也有可能存在翻译者的意译和经验偏差。
比如,源文本为“醇金古酒与昨日的醉和今日的欢愉”,在中文译本中被译作“古醇的金酒,昨日的醉意和今日的喜悦”,而在英文译本中被译作“fine old wine, Yesterday Drinking and Today Joy”,可以看出,英文译本对源文本的细节有所忽略,翻译者也有意译的地方,比如“昨日的醉意”被译成了“Yesterday Drinking”,而“今日的喜悦”被译作了“Today Joy”。
另外,两种译法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英文译本更加准确,使用了更多文本原意相近的词汇,而中文译本比较自由,允许更大的改动和臆译,以达到原文的意境表达。
比如,英文译本中“fountain”被译为“溪流”,而中文译本中“溪流”被译为“泉水汩汩”,使用了更多的意象描述,达到了加强原文意境表达的效果。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对文本翻译具有重要影响,而以《文赋》两英译本的比较,进一步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首先,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强调了文本的感情性和审美性,而以《文赋》两英译本的比较,可以看出英译本更加言简意赅,准确的传达了源文的原意,而中文译本更加臆译,更多的使用意象以达到原文的意境表达,表明了图里翻译理论对文本翻译的重要作用。
图里翻译规范研究概述作者:汤随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05期[摘要]图里是描述性翻译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核心理论——翻译规范理论独树一帜。
他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以多元系统为基础,引入社会文化因素,试图发现翻译选择中译者所受到的规范约束。
图里的翻译规范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同时也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社会文化;多元系统[DOI]10.13939/ki.zgsc.2016.05.203图里在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从实证学科本质出发,确定了描述性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并树立其标杆地位,这也标示着翻译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大转折。
[1]他将翻译研究从以原语为导向的方法带到了以目的语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直接诱发了翻译中的文化转向。
他翻译研究中的核心理论——翻译规范理论说明现代翻译研究逐渐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狭隘,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1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前,翻译的研究都是以源文本为中心,认为一个好的翻译就应该“忠实”原文,或是“等效”“流畅”等[1],这种带有价值判断的翻译标准其实是一种规定性的翻译研究。
规定性翻译研究一直在翻译界占统治地位,如维纳和达尔贝勒纳在1958年出版的《法英比较修辞》中列举的翻译方法以及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提出的翻译步骤,都是关注的语言规范。
[2]然而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这种局限于文本内的研究视角越来越不能解释一些翻译现象,比如,在同一作品的不同译作中,因为作者的不同或者翻译年代的不同,翻译方法和译作关注的视角都有很大差别。
如何对既定的翻译事实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个新的研究方法——描述翻译学应运而生,它认为翻译的研究不应该全是“规定性”的,应该也需要“描述性”,研究的视野不应局限于源文本而应该投向源文本以外的因素。
[3]随着描述翻译学的发展,翻译规范的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性质转变为描述性,研究单位不仅仅局限于句子,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语言规范上。
中外互鉴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在黎翠珍译《奥德罗》粤语演出本中的应用□陈莉/文《奥德罗》(Othello,另译《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其故事情节发人深省,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经典。
2008年,香港海豹剧团于香港文化中心剧场上演粤语版《奥德罗》,该剧的翻译工作由曾获香港舞台剧“杰出翻译奖”的黎翠珍担任。
2010年,黎译《奥德罗》粤语演出本出版,该演出本的语言风格别具特色。
本文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出发,阐释该演出本风格形成的规范因素。
1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以色列翻译学家吉迪恩·图里提出“翻译规范”概念,强调分析翻译作品时不应只关注译文和原文的对比,而是应在更大的目的语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考察翻译作品的产生过程[1]。
图里认为,译者会受到三种规范的制约,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前两者在宏观层面上对翻译过程的前期起作用,而操作规范在微观层面上影响译者的实际翻译行为。
预备规范影响翻译文本的选择,初始规范决定翻译的总体倾向,操作规范制约和影响实际翻译过程的具体抉择[2]。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意义深长,得到了译界接连不断的关注。
2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黎译《奥德罗》根据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对黎译《奥德罗》的分析,可以发现预备规范制约其文本的选择,初始规范影响译者的翻译倾向,而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共同制约着译者的翻译策略。
2.1 预备规范与选材预备规范即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选择翻译文本时至关重要的因素[2],比如目标语读者的喜好和文化习惯、赞助人及出版社的态度、专业人士(评论家、制作人、译者等)的取向、市场需求等等。
作为“西典核心”的莎士比亚戏剧因其突出的艺术价值,一直是香港翻译剧源语作品的来源之一。
位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奥德罗》“在所有莎剧当中最具原创性;故事的情节铺排极佳,其他创作恐有不及,而剧里诗歌的撰写,更加无出其右”[3]。
而且,海豹剧团选择出演《奥德罗》同时也是因为适逢其会。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异同比较翻译规范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图里(Gideon Toury)和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规范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这两位学者的理论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强调了翻译是在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活动,受到各种规范的制约。
他认为翻译规范存在于翻译的整个过程中,包括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决定了译者对翻译政策的选择,比如是倾向于选择全译还是摘译;初始规范涉及到译者在“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的抉择;操作规范则体现在对翻译的微观层面的处理,如对词汇、句子结构的选择等。
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则将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
期待规范反映了目标语读者对翻译作品的期望,专业规范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包括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
责任规范强调译者对翻译行为的责任,交际规范关注翻译在目标语中的交际效果,关系规范处理翻译与原文以及其他相关文本的关系。
在相似点方面,图里和切斯特曼都认识到翻译不是孤立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规范制约的社会文化活动。
他们都强调了规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非完全自由,而是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选择和决策。
然而,两者的理论也存在诸多差异。
首先,在规范的分类上,图里的分类更侧重于从翻译过程的角度出发,而切斯特曼的分类则更关注于读者的期待和译者的专业行为。
其次,图里的理论更注重描述翻译现象和翻译行为,试图通过对大量翻译实例的研究来揭示翻译规范的存在和作用;切斯特曼的理论则更具指导性,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具体的规范和准则。
从研究方法来看,图里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大量翻译文本的分析来总结归纳翻译规范;切斯特曼则更多地运用逻辑推理和理论构建的方法,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翻译规范。
在对译者主体性的看法上,图里认为译者在遵循规范的同时也会对规范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改变;切斯特曼虽然也承认译者的作用,但相对更强调规范对译者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