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纪录片纪实性艺术性倾向性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8
论纪录片的“艺术性”与“真实性”作者:王然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05期摘要:“艺术性”与“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纪录片的核心是其“真实”,且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前提,而在纪录片中进行艺术性的创作是纪录片的展现形式,赋予纪录片以美感。
缺乏艺术性的纪录片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影响纪录片的传播,但是过于艺术化的纪录片容易让纪录片偏离本质,所以把握好纪录片的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是一部好的纪录片的关键。
关键词:纪录片; “艺术性” ; “真实性”中图分类号:J952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5-0158-02纪录片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真实的展现,并且通过后期艺术性的加工处理,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人们对所记录生活的思考。
纪录片和电影一样,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从前期的选题、策划,中期的拍摄,后期的剪辑都会有创作者意识的主导。
纪录片实则就是创作者通过选择拍摄的真实社会生活来给观众呈现出所要表达的主观意识,整个纪录片的拍摄都由创作者来选择和决定。
纪录片的拍摄方法有很多,如长镜头配合同期声、跟踪拍摄、抓拍、抢拍等,目的是让纪录片更为真实客观,让观众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就是纪录片所要呈现给大家的“真实性”。
有人认为,纪录片本身是对于真实社会生活的记录,过多的创作者意识的控制有违纪录片的本质,但是这种观点其实并不科学,缺乏思想和灵魂的纪录片实则是简单镜头的叠加,虽然真实,但是缺乏内涵和思想,不能很好地表达记录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更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
纪录片来源于生活,却要高于生活,创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的选择、提炼,从而让观众从纪录片中得到共鸣、受到启发,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纪录片的作用。
因此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创作人员不断的加工、处理,既不失去纪录片的“真实性”,同时又有“艺术性”的美感,这样,创作的纪录片才能具有灵魂、思想、内涵。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摘要:纪录片是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创作形式,以其独特的视角真实地记录社会现象。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根基,而艺术性则为其发展增添了一抹色彩。
在创作拍摄、镜头模式、剪辑选择等过程中,将艺术性和真实性完美融合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
真实的事物在镜头下散发着原始的美感,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主观的艺术升华之后,纪录片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和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从而实现把最美好的东西传达给观众的真正目的。
因此,把握好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融合尺度,是打造成功纪录片的关键。
1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历程1.1 真实呈现原始记录——诞生期纪录片作为记录社会现象和生命状态真实写照的特殊影视艺术创作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与极大的价值,能够让观众通过其真实性的表达而体味到生活的本质,因此受到大众的追捧。
纪录片从诞生起便因真实地展现现实生活的独有魅力而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艺术创作形式。
“纪录电影之父”弗拉哈迪在对纪录片的研究中提出,纪录片应该是浪漫主义的真实;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应该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维尔托夫则认为纪录片是电影的眼睛。
学者们将真实性视为纪录片的生命,而纪录片的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中国电视纪录片于1958年与国家台建台同步而生,在最初的发展时期,强调真实性的表达,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原汁原味的纪录片作品。
1.2 艺术喧宾夺主——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飞速发展,一大批大型纪录片、系列片与政论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此时纪录片也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是纪录片发展最蓬勃的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观众对纪录片的題材、表现形式、创作手法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纪录片创作逐渐走向了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呈现形式更加多样的道路,用影像去记录现实、反映历史的方式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由于时代的进步,一些新的拍摄技术和渲染手法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如利用计算机图像合成的特技效果和3D效果的使用及呈现,使纪录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浅析中国纪实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异同--作者:总有骄阳近日来,一部用纪实手法拍摄的故事片——《可可西里》在各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也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看过影片之后曾说,这部电影可能会改变中国电影的美学意义。
是的,在靠画面,音响,剧情取胜的好莱坞大片及所谓的"中国大片"中,〈可可西里〉无疑如一阵清风,用真实残酷的生活,唤醒沉迷于视听感官享受中的观众,让我们沉睡的大脑也接受一次强烈的冲击。
其实,这样以纪实手法拍摄的电影在中国有很多,只是由于将太过真实,将现实展现得太过残酷,而被禁止公映,如贾樟柯的〈站台〉〈小武〉〈任逍遥〉,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李扬的〈盲井〉等等,他们在用电影表现"真实"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更具典型性。
我们依稀可以从中看到许多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子,现以〈站台》《小武》为例比较两者的异同。
一、纪实美学的延续。
1895年,电影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纪实和表现两种不同风格类型影片的探索。
从卢米埃尔兄弟建立电影写实传统,到维尔托夫提出明确的理论观点,到威尔斯开创纪实电影语言先河,再到"二战"后兴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巴赞和克拉考尔对纪实电影的创作原则作了理论上的提升和概括。
纪实美学不仅仅作为一种运动和浪潮改变着世界电影的发展轨迹,而且作为一种倾向和风格深深地渗透于创作人员的头脑中。
可以说近来兴起的中国的纪实电影也是西方电影纪实美学在现代中国的延续,特别是在第六代导演作品中。
他们对第五代史诗性的,乌托邦式的情结避之惟恐不及,通过对社会边缘人物的记录片式的不动情感的白描来对其美学进行解构。
〈〈站台〉〈小武〉〈任逍遥〉,〈十七岁的单车〉,〈盲井〉,《北京杂种》,《卡拉是条狗》......,纪实美学在这里得到很好的演绎。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作为纪实美学最浩大的一场实践运动,对中国纪实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榜样。
阐释中西方纪录片在艺术特色方面的具体差异2012年5月,以中华美食为切入点的人文类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登陆。
作品一经播出,不仅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而且在业内也掀起了一层不小的波浪。
由于该纪录片在制作手法、拍摄角度和叙事方式上,都借鉴了西方纪录片的艺术手法,因此,部分人误以为该纪录片是由西方团队参与制作而成。
从这一现象我们也不难看出:虽然我们和西方人同居一个星球,但由于东西方地域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中西纪录片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
基于此,笔者以人文类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人文主义角度”、“审美趋向”和“传授关系”等角度,阐释中西方纪录片在艺术特色方面的具体差异,并探析差异背后的文化成因。
一、人文主义角度分析差异1.强调个体的表现方式从人类发展轨迹看,西方人类源于地中海区域(希腊、古罗马),这里依山傍海、土地稀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因而,为了生存,居民不得不载着当地盛产的水果和大理石等“特产”远渡重洋,通过与亚欧大陆的居民进行海上贸易来获取粮食。
同时,由于天气的瞬息万变,西方人对自然的态度从最初的“畏惧”转化成为了后来的“征服”。
而在此过程中,西方人独立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逐渐孕育而生了。
这种独立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文精神渗透到西方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从而形成了极其注重展现个人情感、理念和态度的艺术特征。
譬如:在比利时于2005年出品的记录片《老鳄鱼与小雏鸡》中,在这部播出时间不到一个小时的影片中,导演菲利普·杜提尔及他的团队通过讲述一位比利时残疾老人退休后和一位年轻刚果女孩从相爱到结婚的故事,反映了忘年恋、欧洲种族歧视和文化差异等多种社会现象。
又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出品的纪录片《篮球梦》中,导演斯蒂夫·詹姆斯为了反映部分美国少年对篮球、对NBA痴狂的现象,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跟踪拍摄生活在美国芝加哥旧城区的两个极富篮球天赋的少年威廉·盖茨和亚瑟·阿奇,讲述了两个美国少年为篮球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纪录片赏析法航447空难纪实,舌尖上的中国法航447空难纪实,讲述的是2009年5月31日法国航班447在大西洋上空神秘消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揭开了法航447坠毁大西洋的谜底。
飞机当时遭遇极端天气,需要人工驾驶,副机长的技术不熟练,加上机组成员分工的不明确,导致航班急速冲进大西洋,全机200多人无一生还。
整个纪录片画面一直在跳转,遇难者家属的叙述,遇难画面的模拟,调查者的推测,使得纪录片的极强,节奏感极强,观众的注意力也更集中。
特写镜头的不断出现,让观众关注到了遇难时,遇难者的每一个细微的面部变化,使得观众更能投入到这一情景中,体会到遇难者的情感变化,增加对历史的感触力。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反响极好。
据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所言,这部纪录片时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并表示该片的目标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陈晓卿说“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而且表示该片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舌尖上的中国》还会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
该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所以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为本片确立了一项选择食材的拍摄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
在张铭欢执导该片其中一集《时间的味道》,一位香港大澳的老奶奶在老伴过世后依然坚持制作着以前与丈夫共同做了几十年的虾酱。
拍摄纪录片时的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近年来,纪录片在电影行业中备受瞩目,成为了观众们热衷追求的电影类型之一。
纪录片以其真实还原生活、记录历史、传递价值观念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
然而,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艺术性与真实性之间往往面临一种平衡。
本文将探讨拍摄纪录片时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问题,并分析其对于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首先,在纪录片中,艺术性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艺术性指的是导演、制片人通过借鉴电影的艺术手法与技巧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
通过使用特定的摄影手法、音效配乐、后期制作等手段来提升纪录片的观赏性和感染力,让观众陷入到纪录片所呈现的世界中,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性的运用使得纪录片不再仅仅是枯燥无味的记录,而成为了一种能够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
然而,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真实性也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纪录片具备真实记录、真实剖析和真实呈现的属性,通过真实还原的手法为观众带来真实的观看体验。
纪录片作为一种传递事实真相的媒介,必须要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不能进行虚构、造假等行为。
只有通过真实记录生活和展现事实,纪录片才能获得观众们的信任和认可。
如何在纪录片中达到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平衡是一项挑战。
首先,纪录片制作团队需要在拍摄过程中做到客观真实的记录,保证内容的真实性。
他们需要深入调研,与被记录的人或事件进行多方位的交流和了解,以获得准确的信息。
同时,在纪录片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团队需要通过剪辑、配乐等手段来提升艺术性,使纪录片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但也要确保不对内容进行虚构或夸大事实的处理。
其次,纪录片的导演需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运用艺术手法来完善作品。
导演可以通过运用特定的拍摄手法和角度、创造独特的音效、灯光等来增强纪录片的艺术效果。
例如,运用运动镜头和特写镜头来增加戏剧性和紧张感,运用黑白画面或暗调画面来表现情感,以及利用配乐来创造氛围等等。
这些艺术手法可以使得纪录片更具审美价值,也能更好地传递导演想要表达的意义。
纪录片创作中的纪实性、真实性和观赏性(上)作者:李燕来源:《大观》2016年第07期摘要:纪录片的纪实性与真实性一直是广受关注的话题,随着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大家对纪录片真实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这里所说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真实,它可以理解为是心理的真实,并且与纪录片的纪实性是相辅相成的。
以美学角度为出发点,用艺术的表现手法来说明问题和展现客观真实,以此让纪录片更具备观赏性。
“观赏性”能够让“真实性”更加具有说服力和魅力。
使真实性的语言得到艺术的升华,是纪录片能够打动人心与受众共鸣的关键因素。
但是纪录片终究是真实的影像艺术,这就要求“观赏性”与“真实性”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达成和谐统一。
关键词:纪录片;纪实性;真实性;观赏性一、关于纪录片纪实性与真实性的争论纪录片是伴随着电影的产生之初就出现的一种艺术形态,被视为电影起源的《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影片,都是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一种客观记录,可以被视为最早的纪录片。
后来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故事片、科幻片、文艺片等多种形式的影片,纪录片也从中分离了出来,最终形成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迚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20 世纪80年代,安德烈·巴赞的纪实主义美学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强调纪录片应该使用长镜头客观记录现实生活,拒绝主观干预。
其后又相继出现了兊拉考尔的写实主义和以前苏联维尔托夫为首的电影眼睛派,以英国格里尔逊为首的纪录电影学派,到伊文思的左翼纪录思想、怀斯曼的直接电影和我国的新纪录运动,都把纪实性作为纪录片的重要属性,强调纪录电影的真实性。
但是纪实就等于真实吗?随着纪录片中摆拍、搬演和特技等手段的应用,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钟大年先生的一篇《纪实不是真实》文章引发了学术界关于纪录片纪实性与真实性的广泛思考,并基本达成了“纪实不等同于真实”的共识。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摘要]真实性与艺术性是纪录片的两大基本特征。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与核心;艺术性是记录片拥有审美价值的基础。
两者完美结合,是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艺术性纪录片是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引发人们对生活本质思考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载体通常为电影或者电视。
有些纪录片过于重视真实性,忽略了艺术性,这样的纪录片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相反,如果过于重视艺术性,会使纪录片本身过于浮夸,甚至会违背客观真实的原则。
因此,两者必须张弛有度,才能成就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笔者以《南水北调中线大移民》的拍摄为例,探讨纪录片中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问题。
一、真实性是艺术性的基础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所在。
但纪录片也绝对不是对事件的自然记录,它必须对事件进行艺术加工,才能给观众以视听享受。
(一)合理安排“过程”的艺术纪录片创作最大的败笔就是对事件过程的叙述目的性不强或者不得要领,这样会造成纪录片的主题不突出,无法表现出纪录片的巨大感染力。
虽然某一个片段或者镜头是很感人的,但是纪录片绝对不是一部感人镜头的“大合集”,它应该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跨度感,从而使事件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建立起自己的坐标,使观众能够体会到事件在历史前行过程中的深层意义。
比如《南水北调中线大移民》这部纪录片,将人民群众、移民工作者辛苦工作的场景融合于祖国建设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使人民群众浓烈的感情与国家发展的宏图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为这一事件寻找到了一个历史坐标,折射出现实意义,才能使影片的真实性更加直观,也更加震撼!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的是生活中冗长、平淡的事件是缺乏结构力的,也缺乏呈现事件与人物内涵的能力,如果想将这个过程融入到影片之中,必须对事件与人物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叙事手法才能增强影片的结构力。
(二)正确处理表象与真实的艺术纪录片中的纪实画面会给人以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切感觉,但实际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纪实画面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中外影视史中的艺术风格对比与评析影视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它通过画面、声音和剧情来传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影视作品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比较中外影视史中的艺术风格,并对其进行评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外影视史中的艺术风格对比。
中国影视史以传统文化和历史为基础,强调情感和内涵的表达。
中国影视作品往往注重人物和故事的塑造,注重道德、家庭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传达。
同时,中国影视作品也注重美的表达,追求唯美和优雅的画面呈现。
中国影视作品以宏大的叙事风格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著称。
而西方影视史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人性的探索。
西方影视作品倾向于展现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
西方影视作品也注重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实验性。
西方影视作品追求自由和多样性的表达方式,善于运用镜头语言、视觉效果、音乐等手段来创造影片的独特风格。
接下来,我们来评析中外影视史中的艺术风格。
中国影视作品的艺术风格以凝练和内敛为主要特点。
它们注重内涵和思想的传达,重视情感的表达。
中国影视作品力图通过深情厚意的叙事方式来引起观众的共鸣,表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文化和历史成为中国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材,通过对历史故事和传统价值观的再现,中国影视作品既能唤起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又能让观众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困境。
而西方影视作品的艺术风格则更加开放和多样。
它们追求个人主义的表达,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西方影视作品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和审视,以人物关系和内心戏剧矛盾为核心,通过情感冲突和道德困惑来展现人性的复杂性。
同时,西方影视作品在形式上常常进行实验,尝试新的叙事手法和创新的视觉效果,以创造新鲜和独特的电影体验。
总的来说,中外影视史中的艺术风格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中国影视作品注重情感和内涵的传达,通过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再现来表达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而西方影视作品则强调个人主义和人性的探索,注重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实验。
中外自然纪录片比较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班级:12水利水电建筑工程4班姓名:徐德云学号:2012011116题目:选择一部你喜欢的国内纪录片和国外纪录片,分别从艺术性、纪实性、倾向性分析一下他们的不同,并谈谈你喜欢他们的原因。
一、《敦煌》与《篮球梦》中国纪录片《敦煌》佛教,从印度路传到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之传入的还有后来对众多佛教信徒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佛教精神以及他们在其引引导下历经世代酝酿积淀的博大精深的佛学文化。
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当一种精神衍生为一种行动的时候,那种意念化为行动所产生的巨大改变,是受控于那种精神之外的人所去发相信也企及的。
而当这种改变以美好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比如文字、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那么这世间就又幸运的因了这些艺术瑰宝的产生和存在而更加美好。
敦煌莫高窟,一片由众多的佛教洞窟、壁画、彩塑等艺术作品等构成的巨大石窟群,就是这样一块在佛家精神的指引下诞生的艺术宝地,历经了一千多年,仍然灿烂的存在于敦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而敦煌也因为它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的圣洁。
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一件重要的文物古迹被保存和参观,同样它身上的一个个迷也作为对历史和佛学研究的重要史料在考古学者们的不懈研究中被揭开。
《敦煌》之千年的营造,就是通过考古学家彭金章作为线索,向我们展现了这恢弘壮丽的莫高窟是如何一步步历经千年的营造最终到达辉煌。
《敦煌》具备了真正的中国风格。
同样的意蕴,曾经是中国诗歌和绘画最珍贵的遗产的风格特征。
从内容风格的角度来看,《敦煌》很好地继承了从《故宫》开始,在《台北故宫》继续发展的中国风格。
这种不紧不慢,而又堂皇大气的气派,其实在《台北故宫》中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敦煌》试图在此基础上做得更精细。
或者由于其它的某些原因,留白的方式,在某些时间点上,用得稍嫌过度,而让局部或整体显得有些不太自然,或者说不过瘾。
比如在论及敦煌壁画的一集中,一个再现的敦煌画师的故事,反转委婉,所有与敦煌壁画艺术有关的历史经验和知识要点,都以此带出。
从创作的理性思辨和叙事角度谈中外纪录片差异纪录片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一直深受业界和学界的喜爱。
在形式上,纪录片并没有一丝不苟的创作模式;在内容上,纪录片也没有阳春白雪或是下里巴人的选材要求。
但是由于中外历史文化的不同,造成了中外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角度的差异。
本文从纪录片创作的理性思辨和叙事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国外优秀纪录片《海豚湾》和国产优秀纪录片《圆明园》,来探讨纪录片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创作手法,进而更进一步了解纪录片,把握纪录片。
1.纪录片创作的理性思辨1.1真实与非真实对于某件事实来说会很容易说出什么是真实什么是非真实的,但对于纪录片中事实的应用,我们却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真实性依然是纪录片的灵魂,否则将不是纪录片,而只能是故事片等。
所以,没有绝对的真实,真实都是相对的。
《海豚湾》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客观纪录,其真实性毋庸置疑。
《圆明园》大量运用科技复原、演员场景再现等手段,将一段不争的历史事实客观的表现了出来,而拍摄者并未流露其任何主观意志,而是完全由观看者自我领会。
1.2 主观与客观任何纪录片都会有纪录者的主观意识的体现,但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经过纪录者的主观意识的参与,合理编辑纪录画面,更客观的表现事实给观众。
《海豚湾》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纪录者主观意图的露骨表达,对客观事实的真实纪录,所纪录事实都是在主观意识的主导下完成的,根据主观需要纪录下可以表达主观目的的客观事实,二者相结合。
《圆明园》则是经过纪录者或导演的主观刻意安排,根据科学客观的分析史实资料,运用科技和演员再现,完美纪录当时情景,并呈现给广大受众。
在拍摄的同时并未将拍摄者的主观目的或说选题目的明显表现出来,而是化有形于无形,化无形于有形,将片子的精神内涵赋予片子本身,最终完全由观看者自我领悟。
1.3旁观与介入这也是相对而言,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旁观,像国外纪录片创作中的观点“墙上的苍蝇”那样几乎很难做到。
《海豚湾》中明显可体现出纪录者的介入,纪录者根据自己的纪录目的,有意识的纪录日本捕杀海豚的血腥场面,并将此画面公之于众。
作者: 张士坤
作者机构: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出版物刊名: 西部广播电视
页码: 75-7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纪录片 纪实性 艺术性
摘要:纪实性与艺术性是纪录片的两大基本属性,二者的并容并存也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因此,在创作或鉴赏时,不能单纯地否定哪一方,而是应在记录客观实际与艺术化加工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让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颍州的孩子》秉承着纪实性,保持了情感上的真实,但同时又以艺术化的方式对素材进行了打磨和锤炼,在获取真实素材的基础上,对镜头进行主观化的选择与组接,从而触摸到纪录片本质的真实,进而凸显其艺术特性,最终实现纪实性与艺术性并兼的完美共存.。
1、八部纪录片:《中国力量》《迁徒鸟》《动物世界》《神秘的北朝鲜》《走遍中国》《一部电影的诞》《大国崛起》《沙漠之狐隆美尔》学专业班级:姓名:学号:2、中西方纪录片纪实性、艺术性、倾向性的比较电视纪录片创作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 以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观点看,纪录片通过多种的纪实手段可以深刻地达到解释历史、分析现在、导向未来的作用。
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历史使命,大到政治、经济、文化,小到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审视再现了华夏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无疑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世界,电视作为一种廉价的娱乐消费手段,可以很轻而易举地为政府提供宣传平台,为社会描述主流价值取向。
可以说真实性和纪实性的特点使纪录片成为众多类型片中的贵族,我们相信,一部拥有真实画面语言的纪录片,对人心灵深处的震撼是超过同样分量的报告文学或其他纪实文学体裁的。
纪实性自打纪录片诞生之日起, 便有流派与定义之争, 经常可以在英国和西方的专业杂志上看到不同大学的纪录片研究学者,为了某一部作品是否划入纪录片范畴,或者到底划入那一类纪录片范畴而争论的头破血流。
其实这些并不奇怪,从争论的源头上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那努克》,就是一部完全摆拍、导拍的片子。
如果其不是仅仅纪录了爱斯基摩人的生存状态,而是具备一定的戏剧化矛盾冲突, 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原始的电影故事片。
纪录片形式传入中国之后又在流派定义之争的基础上,附加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界定之争, 大大小小的纪录片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唇舌之战似乎也都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上。
其实,西方电视传媒本是没有专题片一说的, 专题片可以说是中国国情下的特殊产物, 讨论其界定的意义似乎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如果集中精力对比讨论一下中西方纪录片的几种特殊形式及其特点,也许会对我们今后的创作给予更多的启示。
我国的新闻性专题,是国内新闻综合频道的主流宣传片种, 一般是按宣传口径行事,主题先行,它的最主要两个特点就是时效性强和主题鲜明。
中外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对比研究中外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对比研究摘要: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影视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展现真实的社会生活,还能够传递深入的思想与观点。
然而,在中外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制作模式、内容特点和传播途径三个方面,对中外纪录片创作与传播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加深对纪录片的理解与认识。
一、制作模式1. 中纪录片创作模式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模式主要分为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两种。
传统模式下,制片方通常由官方机构或电视台主导,创作团队规模庞大,资金支持充足,制片周期较长。
而现代模式下,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制作团队独立运作,采用多种融资渠道,制片周期相对较短。
2. 外纪录片创作模式相对于中国纪录片的传统模式,西方国家纪录片的创作模式更加多样化。
独立制片人是西方国家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力量,他们通常自主创作、自己融资,并在电影节、艺术院线或网络平台上展示作品。
同时,西方纪录片创作还有一种群体化的模式,即由多个制片人组成的团队共同创作,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提高创作质量。
二、内容特点1. 中纪录片内容特点中国纪录片注重叙事性和社会性。
许多中国纪录片将时政热点、社会问题作为创作题材,并通过讲述真实故事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同时,由于政治、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常常关注国家命运和中华民族的荣辱。
2. 外纪录片内容特点相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关注社会问题,西方纪录片更注重艺术性和个人表达。
西方纪录片通常更注重形式的创新和实验,追求艺术化的表达方式。
同时,个人经验和情感的表达也是西方纪录片的重要特点,制片人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展现出对社会、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独特见解。
三、传播途径1. 中纪录片的传播途径中国纪录片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电视台和院线。
电视台作为主要传播渠道,通过黄金时段的播出,将纪录片推送给大众观众。
而院线则主要通过放映会、影展和院线上映的方式,将优秀的纪录片呈现给观众。
中西方电视记录片的不同点
黄洁君
【期刊名称】《新闻前哨》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以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观点看,用纪实手法解释历史、分析现在、预测未来的纪录片,由于审视并再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无疑是一种重要传播手段。
纪录片这种样式,由于中西方在创作方式、市场取向、报道方式、频道资源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产生了富有趣味的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对于研究当代纪录片的现实走向至关重要。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黄洁君
【作者单位】武汉广电总台,43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3
【相关文献】
1.从黑格尔与老子辩证法的比较中看中西方哲学的一个不同点 [J], 赖军
2.探索电视记录片——论电视记录片的声音创作 [J], 李枫
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记录片艺术特色的影响 [J], 赵颖慧
4.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记录片艺术特色的影响 [J], 赵颖慧
5.中西方出版业的若干不同点 [J], 刘蔚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要] 受不同生活习惯和文化理念的影响,西方的记录片呈现出了尊重个人情感,“求真”和亲近生活等艺术特色;而我国的记录片则是显现出尊重集体精神,“求美”和陈述方式严谨认真的艺术特色。
我们寻求中西方记录片的艺术特色和差异,并不是褒奖哪一方,也并非是排斥哪一方,而是通过这种比较的“交流方式”,尊崇“他为己用,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的运用策略,来寻求更适合于我国纪录片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 差异 纪录片2012年5月,以中华美食为切入点的人文类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登陆。
作品一经播出,不仅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而且在业内也掀起了一层不小的波浪。
由于该纪录片在制作手法、拍摄角度和叙事方式上,都借鉴了西方纪录片的艺术手法,因此,部分人误以为该纪录片是由西方团队参与制作而成。
从这一现象我们也不难看出:虽然我们和西方人同居一个星球,但由于东西方地域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中西纪录片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
基于此,笔者以人文类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人文主义角度”、“审美趋向”和“传授关系”等角度,阐释中西方纪录片在艺术特色方面的具体差异,并探析差异背后的文化成因。
一、人文主义角度分析差异1.强调个体的表现方式从人类发展轨迹看,西方人类源于地中海区域(希腊、古罗马),这里依山傍海、土地稀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因而,为了生存,居民不得不载着当地盛产的水果和大理石等“特产”远渡重洋,通过与亚欧大陆的居民进行海上贸易来获取粮食。
同时,由于天气的瞬息万变,西方人对自然的态度从最初的“畏惧”转化成为了后来的“征服”。
而在此过程中,西方人独立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逐渐孕育而生了。
这种独立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文精神渗透到西方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从而形成了极其注重展现个人情感、理念和态度的艺术特征。
譬如:在比利时于2005年出品的记录片《老鳄鱼与小雏鸡》中,在这部播出时间不到一个小时的影片中,导演菲利普·杜提尔及他的团队通过讲述一位比利时残疾老人退休后和一位年轻刚果女孩从相爱到结婚的故事,反映了忘年恋、欧洲种族歧视和文化差异等多种社会现象。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
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
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
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
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
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
《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
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
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
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
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
1、八部纪录片:《中国力量》《迁徒鸟》《动物世界》《神秘的北朝鲜》《走遍中国》《一部电影的诞》《大国崛起》《沙漠之狐隆美尔》学专业班级:姓名:学号:2、中西方纪录片纪实性、艺术性、倾向性的比较电视纪录片创作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 以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观点看,纪录片通过多种的纪实手段可以深刻地达到解释历史、分析现在、导向未来的作用。
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历史使命,大到政治、经济、文化,小到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审视再现了华夏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无疑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世界,电视作为一种廉价的娱乐消费手段,可以很轻而易举地为政府提供宣传平台,为社会描述主流价值取向。
可以说真实性和纪实性的特点使纪录片成为众多类型片中的贵族,我们相信,一部拥有真实画面语言的纪录片,对人心灵深处的震撼是超过同样分量的报告文学或其他纪实文学体裁的。
纪实性自打纪录片诞生之日起, 便有流派与定义之争, 经常可以在英国和西方的专业杂志上看到不同大学的纪录片研究学者,为了某一部作品是否划入纪录片范畴,或者到底划入那一类纪录片范畴而争论的头破血流。
其实这些并不奇怪,从争论的源头上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那努克》,就是一部完全摆拍、导拍的片子。
如果其不是仅仅纪录了爱斯基摩人的生存状态,而是具备一定的戏剧化矛盾冲突, 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原始的电影故事片。
纪录片形式传入中国之后又在流派定义之争的基础上,附加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界定之争, 大大小小的纪录片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唇舌之战似乎也都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上。
其实,西方电视传媒本是没有专题片一说的, 专题片可以说是中国国情下的特殊产物, 讨论其界定的意义似乎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如果集中精力对比讨论一下中西方纪录片的几种特殊形式及其特点,也许会对我们今后的创作给予更多的启示。
我国的新闻性专题,是国内新闻综合频道的主流宣传片种, 一般是按宣传口径行事,主题先行,它的最主要两个特点就是时效性强和主题鲜明。
因此新闻性专题从一开始便被赋予了许多创作者的主观倾向性, 观众欣赏起来很容易得出同一种结论或者感受, 这无疑是社会的需要。
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对真实人物背后或者事件侧面的不同角度的审视与洞察,但是从传播学“编码(encode)与解码(decode)”的角度上来讲非常成功。
作为“喉舌”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片子的存在,特别在中国,完全有必要并且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纪录片(The Special Documentary)的片种,是西方媒体对特别事件,重要人物和重大活动量身定做的一个片种。
它同我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新闻性专题既有共同点又有明显的区别。
两者首先在题材选择上非常类似,对人物或事件的报道,往往要根据现行国家的需要进行选择,那些具备代表性或典型性的精英人物或者中坚份子(elite),多为拍摄对象。
这样的纪录片在西方,被称为特别纪录片,一般来说不是创作者的自由创作作品,大多为指令性产品。
但它又有其独特的视角:比较讲求认识价值;侧重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揭示事件的意义;同时要求对现代事件、大型活动、时代潮流、社会风尚、风云人物进行完整的纪录。
在时效性上它较之我国的新闻性专题慢一拍,一般在事件息事宁人后再搬上屏幕。
特别纪录片在制作和播出时间上有一定的伸缩性,因而可以调动多种表现手法:围绕特别事件穿插历史背景,运用特技、音乐、对话、模拟等多种表现元素来烘托主题,并灵活地安排结构顺序,节目时长也没有特别的要求。
这样,西方的特别纪录片较之我国的新闻性专题,更具有艺术性和灵活性。
近些年来,西方的特别纪录片在国际电视界格外引人注目,举世瞩目的重大活动,奥运赛事、奥斯卡等电影节日的发奖仪式,环保等重点社会活动、巴以冲突,外交风云等活动的纪录片,大有令人百看不厌的趋势,如果用简单的几个字来形容特别纪录片:就是“回顾”与“深度”。
而我国的新闻性专题则是“时效”与“宣传”。
美国波士顿爱默森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罗伯特·希利亚德教授认为,特别纪录片的兴起弥补了特别报道的不足。
而我国的新闻性专题则以时效快、宣传及时为长,两者各有优势。
文献纪录片可以说是中国的特殊产物,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中国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发掘和表现。
这里有沧桑变换的历史事件, 也有风流倜傥的风云人物。
可以说, 最好的最真实的“故事”就是历史。
因此文献纪录片的诞生和发展是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的。
长江、黄河、长城、历代帝王、民族英雄, 直到新中国的伟人。
我们相信中国百年之内的文献纪录片题材是绝对不会枯竭的。
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发展引领了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创作浪潮, 纵观中国纪录片史, 每一次前进的步伐大都是由文献纪录片作为先驱。
《话说长江》、《望长城》、《毛泽东》等大型文献纪录片, 耗资巨大, 气贯长虹, 历时一年甚至数年, 融国内纪录片顶级编导之精华, 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反响巨大。
纵观三部里程碑似的作品,分别引领了中国纪录片的变迁。
《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先驱者在懵懵懂懂中的探索。
主持人直接面对观众,公开承担纪录片主题思想的传播,决定了作品所担当的思想使命和价值取向。
而这种一元视界的超越性和叙述者的权威性,也规定了作品通过主持人建立起来的思想形象:全知、权威和超越性。
《望长城》的出现,标志着“视觉语言”的到来。
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作品来势迅猛,画面语言的彻底运用,给沿袭以久的“画面配解说”的创作形态划上了一个有力的句号。
可以说,中国的老百姓,是从《望长城》开始认知并真正接纳纪录片的!《毛泽东》则开创了中国文献纪录片时代的新纪元,这部英雄史诗般的巨著,更是影响了一代大型纪录片创作者,作品获得了既真实、客观、又饱含深情的艺术效果。
《中华之门》、《中华之剑》,以至后来的《邓小平》、《周恩来》尊前者之长,创题材之新,以其大气魄、大手笔、大容量成为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纪实精品。
与我国内文献纪录片类似,西方的大型电视纪录片(The Full-length Television Documentary)也以精良的制作,宏伟的系列篇幅,深刻的内容剖析着现实社会,对传播文化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早期的大型纪录片无论在选题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模仿新闻电影纪录片的传统模式,直到通讯卫星技术和ENG问世以后,纪录片才得以用电子技术手段进行采制,并经过不断的求索,形成了电视纪录片的独特风格和语言。
早在70年代中期,西方的大型纪录片就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CBS著名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主持拍摄的《宇宙》、《20世纪》、《历史的见证》,还有《肯尼迪家族》、《越战》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片。
西方大型纪录片不但展现科技世界,宇宙天地,而且放眼预测未来趋势。
许多片子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创作时间上也是慢功出细活。
例如美国航天飞机"发现者号"的纪录片,创作人员从开始准备到"发现者号"上天,跟拍了整整三年。
我国的文献纪录片与西方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不同,主要有两种模式:影响历史乾坤的重要人物,如《毛泽东》、《邓小平》等;扭转历史局面的重大历史事件《让历史告诉未来》、《长征.生命的歌》等。
象这样的题材,目前已不在西方大型纪录片的"射程"之内,这些题材主要由调查性纪录片来完成。
而这种调查性纪录片往往在制作的时候,会对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二度创作,并且不排斥“再现”、“重演”等。
这里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西方一些观众为什么能够接受“再现”“重演”“模拟”等,而我国的文献纪录片,为了追求纪录内容和资料运用的"绝对真实",就不忍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创作手段,这或许是我国文献纪录片很难走向世界的其中一个原因。
方大型纪录片在制作的时候,如果用2年的时间拍一部大型系列片,那么他们会用3个月时间做调查研究,用3个月时间进行实地勘查,5个月时间用于前期拍摄,剩下的14个月时间用于后期制作,也就是用近3倍于拍摄的时间进行后期再度创作。
在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的文献纪录片和西方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反映不同国家电视机构的综合实力和水准—――人力、物力、财力。
无论是文献纪录片和大型电视纪录片,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重大题材;高手云集的创作班子;雄厚的资金。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文献纪录片和西方的大型纪录片才不仅能在电视屏幕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不朽的保存价值。
艺术性伴随着摄像器材的大幅度降价和画质清晰指标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纪录片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种“个性化”的创作趋势,他们拿起这种普通家庭都能接受的DV摄像机,像有身份的主流媒体记者一样,开始深入底层,自选题材,有的甚至自掏腰包,拍出了一批DV纪录片,个别作品还屡屡在国外获奖。
这些DV纪录片往往时间不长,几分钟,十几分钟,摄制时间跨度也很短,一般就是十几天或者几个月。
题材大多聚焦在平民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有的也展示特殊人群视角下的众生。
其特点是随意性大,制作成本低廉,大部分作品没有播出渠道,只是小部分人传看。
换句话说我国的DV纪录片似乎更象一个没有“家”的孩子。
西方的微型纪录片(The Mini Documentary)是在杂志型节目(The Magazine Show)进一步拓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它以其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大量涌入电视频道。
一般情况下,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为4-10分钟。
一个30分钟的节目中至少有3个微型纪录片,创作人员往往不到一周时间就能创作出一个成品。
为了确保事实的准确无误,微型纪录片的创作人员极为慎重。
在选材上,这种纪录片主要截取大型纪录片中的某一个焦点或报纸消息中已经报道过的内容,但对这些选题赋予不同的外表、包装,以求给收视者带来新鲜感*。
西方微型纪录片的不少节目也是用DV机拍摄的,在创作上虽然也讲求故事化和戏剧性效果,但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产生太多的戏剧性矛盾冲突。
它比我国的DV纪录片好在传播渠道畅通,有个固定播出的“家”。
微型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基本与我国的DV纪录片相同,但它的结尾要求能够得做出总结或得出某种结论。
相比之下我国的DV纪录片创作就显得更开放一些, 纪录的内容也更像是事件或者人物的“片断”。
因此我国DV纪录片的吸引人之处,并不是其社会教育意义和某种结论, 而是里面充溢的好看的“民间纪实故事”。
笔者认为,我国的DV作品更具真实感,更有可视性。
传统纪录片一般涉及较为严肃的人物和事件,显得深沉,凝重。
微型纪录片和DV纪录片则使普通观众能看到比较轻松的一面。
在片子的结尾处理上,传统纪录片的结尾多半是发人深省的。
而微型纪录片和DV纪录片大都轻松明快,观众满足于大概的了解和一个比较开放性的结论,不求弄个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