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厚江老师上《背影》由感 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8
2024年背影的优秀教案7篇背影的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掌握下列词语读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情郁于中琐屑3.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1、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2.指导学生的朗读。
3.学习文中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文章蕴涵的父亲对儿子的真情挚爱,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眷恋,启发学生感恩父母,激发学生的报德之心、报德之行。
二、教学重点:平淡之中的浓情;对"背影"深情而细致的描写。
三、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四、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讨论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播放背景音乐《懂你》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母爱。
自古以来人们都歌颂母亲的慈爱和温柔,歌颂父亲的刚毅和坚强,可是朱自清却用细腻温婉的散文,写出一个同样细致入微,温婉如母的父亲。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背影》。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第一次读课文,建议大家做两件事: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勾留赋闲蹒跚 2、用一句话说出本文写的事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车站依依送别的情景。
三、再读课文,感悟真情1、朱自清曾说过:“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阅读课文,看看《背影》中作者哭了几次?四次: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第二次我的眼泪很快又来了。
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
深入浅出:《背影》教案设计及其教学实践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背影这一主题进行创作。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背影的象征意义。
2.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背影这一主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的感人故事,营造课堂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背影在本文中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背影的象征意义。
2.提问:本文中,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二)课文分析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细节描写等。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背影象征意义。
(三)写作训练1.学生根据背影这一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背影这一主题。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2.提问:如何将背影这一主题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二)写作实践1.学生根据背影这一主题,进行现场写作。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作品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写作心得。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背影的象征意义有了深入理解,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六、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背影这一主题,进行写作练习,提交给教师批改。
2.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给予评价。
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背影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背影的象征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公开课《背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背影》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学生能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情感的真挚。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写作技巧分析: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让学生学习并欣赏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与同学讨论。
3.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课文解析和写作技巧分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课文的内容和收获,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之情。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读后感的内容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了解学生对家庭的态度和行为是否有积极的改变。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朱自清的生活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父爱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孝敬父母的意识。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经历,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七、教学活动:1. 课前演讲:让学生提前准备,课堂上分享关于家庭、父爱或成长的故事。
2.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黄厚江《背影》课堂教学实录师:这篇文章感动了很多人,你们有没有感动,请举手!(1、由“感动”入手切入话题简洁自然)师:没有感动的举手——刻薄点说,两次都不举手说明你那个…好吧,哪个呢,下课再说吧。
生:第六段。
师:读一读,说一说。
生:他嘱咐我路上要小心。
师:平常的句子能看出感动,不容易!生:课文最后一句。
师:恩,那么大年纪,想到这些,可见父子情感之真挚。
生:走了几步又回头,依依不舍。
师:细节写出了父亲的爱。
生:第四段,茶房……再三叮嘱。
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
你很主动,主动的同学是优秀的。
连不感动的同学也很快主动了。
(及时的鼓励)生:第六段,蹒跚。
说明父亲很努力才买了橘子,但是回来,扑扑身上的尘土,很轻松似的。
师:你真是个读书的孩子,你注意到了很轻松的样子。
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感动的内容都与什么相关?(2、明确问题,直击重点内容)生:背影,都与背影相关。
师:或远或近,都相关,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高大?生:不高大,肥胖,衰老的……师:衣着呢,不许看书!直接回答。
(不许看书,既是对看书专注力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印象程度。
)生:黑色马褂,黑布小帽,深青色棉袍师:走路的动作呢?生:蹒跚。
师:课文围绕它写,那么怎么去感受这个背影呢?大家看这幅插图,这个插图能不能表达这种情境?(3、结合插图内容让学生对父亲的背影有更直接更鲜明的印象,如果此时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画内容呢?然后对比课文的描写呢?)屏显:父亲翻月台图师:如果配文字,应该是哪些文字?生:他两手攀在上面……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师:你们圈画出最能表现父爱的词语(教师开始读……)(4、由对整件事的印象具体到词语的表达,逐渐深入理解和细化对“父爱”的感受。
)生:蹒跚……艰难……照应前面的肥胖等等。
师:换“徘徊”行不行?恩,这个是内心活动,不是动作。
生:向左微倾……吃力。
生:攀、缩、吃力。
师指着屏幕上的插图:这幅图?(师比划)两手向上攀?生:是。
黄厚江《背影》课堂教学实录师:这篇文章感动了很多人,你们有没有感动,请举手!(1、由“感动”入手切入话题简洁自然)师:没有感动的举手——刻薄点说,两次都不举手说明你那个…好吧,哪个呢,下课再说吧。
生:第六段。
师:读一读,说一说。
生:他嘱咐我路上要小心。
师:平常的句子能看出感动,不容易!生:课文最后一句。
师:恩,那么大年纪,想到这些,可见父子情感之真挚。
生:走了几步又回头,依依不舍。
师:细节写出了父亲的爱。
生:第四段,茶房……再三叮嘱。
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
你很主动,主动的同学是优秀的。
连不感动的同学也很快主动了。
(及时的鼓励)生:第六段,蹒跚。
说明父亲很努力才买了橘子,但是回来,扑扑身上的尘土,很轻松似的。
师:你真是个读书的孩子,你注意到了很轻松的样子。
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感动的内容都与什么相关?(2、明确问题,直击重点内容)生:背影,都与背影相关。
师:或远或近,都相关,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高大?生:不高大,肥胖,衰老的……师:衣着呢,不许看书!直接回答。
(不许看书,既是对看书专注力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印象程度。
)生:黑色马褂,黑布小帽,深青色棉袍师:走路的动作呢?生:蹒跚。
师:课文围绕它写,那么怎么去感受这个背影呢?大家看这幅插图,这个插图能不能表达这种情境?(3、结合插图内容让学生对父亲的背影有更直接更鲜明的印象,如果此时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画内容呢?然后对比课文的描写呢?)屏显:父亲翻月台图师:如果配文字,应该是哪些文字?生:他两手攀在上面……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师:你们圈画出最能表现父爱的词语(教师开始读……)(4、由对整件事的印象具体到词语的表达,逐渐深入理解和细化对“父爱”的感受。
)生:蹒跚……艰难……照应前面的肥胖等等。
师:换“徘徊”行不行?恩,这个是内心活动,不是动作。
生:向左微倾……吃力。
生:攀、缩、吃力。
师指着屏幕上的插图:这幅图?(师比划)两手向上攀?生:是。
第5课《背影》教学案例篇一:《背影》教学案例《背影》教学案例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最大便利是可以随意地和世界各个角落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交流沟通、资源共享。
身处信息时代,语文教学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借网络来进行语文教学。
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直尝试着如何借助网络资源来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艺术美感。
一、主题与背景:1、教材分析《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是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代表之作,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重点记叙了八年前父子车站分别的情景,在平淡朴实的述说中抒发了中国式的父子深情。
记叙性散文因其故事性不强,其教学若只是流于形式,则会让学生觉得乏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意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达到感情的共鸣。
2、学情分析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母爱也许更能深入人心,毕竟父亲很少在家。
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父亲很可怕。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让叛逆思维较强的八年级学生来理解文章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父爱,实在是有点难度。
在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出质疑,解决问题,让学生慢慢地感悟父爱。
二、情景概述文章不是无情物。
这样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播放歌曲《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教师解说:在我们成长的路上,父母的爱如阳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每一寸行程,母爱伟大无私,父爱深沉含蕴。
我想,同学们心中都有无数有关父母让自己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凝聚着父母对我们的深切关爱。
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说说你们的父亲。
几分钟后,一个男同学站了起来。
他说:“我父亲烟瘾很大,因房子小,他一抽烟,有时我就咳嗽。
这样,每当我在家时,父亲就悄悄站在屋外抽,天热倒还可以,天冷就不好办了。
教学案例与教案设计《背影》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适合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进行研究和探究。
通过对《背影》的精读、解读与欣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到人生的真谛和启示。
一、教学目标1、掌握《背影》的基本意义,理解诗歌语言的表现方式。
2、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和解读,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与深情、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步骤Step 1:背景知识讲解教师介绍《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并简要介绍朱自清的成就和生平经历。
Step 2:全课阅读诵读教师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背影》,学生可以跟着教师的声音逐句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和音乐性。
在诗歌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给学生解释诗中生僻字或生造词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Step 3:逐句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背影》的诗句,讲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揭示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需要教师纠正学生错误的阅读方法,例如孤立地解释古汉语汉字的意义而造成诗歌意境被破坏。
Step 4:创意设计在学生对《背影》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给学生留出一些时间,提供相关信息让学生开展课堂活动。
例如,可以在漫画一些生动画面,让学生画一张包含背影诗意象征的图像或以自己的话写出并解释背影的意思。
这有助于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思考,体会《背影》的内涵。
Step 5:评价课程在课堂结束时,教师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这涉及到课程的效果评估,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学到的东西,或谈谈对诗歌的感受,口语和书面作业都可以。
三、教学建议1、独立思考掌握好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保持对作品内涵的敏感度以及对观点和细节的关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创作。
2、多元观察通过多个角度去观察作品,可以帮助学生领略不同的主题和内涵。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诗歌的意境、意象、题材、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深度融合。
3、激发兴趣在阅读和讲解中适当穿插到趣味性,例如让学生通过互动方式、配合课堂作业或举行“背影”的朗诵等形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
听黄厚江老师上《背影》由感教学案例
嘉善县大云中心学校马春娥
我们很多人平时喜欢读散文,因为灿若星河的优秀作品给我们以无尽的享受。
但也因散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往往让我们误读、误教,教学内容往往难以设定。
散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怎样确定?我觉得这次黄厚江老师的《背影》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学生课前还没有拿到课文,于是,黄老师让他们在上课前的五六分钟里读课文。
上课一开始就非常吸引人。
对学情的把握就是在这样朴素简明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完成了。
师:同学们好!课前让大家阅读课文,你们捕捉到了哪些令你心动感动的地方?
生:第六段,这一段的动词描写体现了父亲的背影蹒跚。
生:找到了几个句子,第四段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第六段“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语言描写虽然直白,但写出了父子之爱,写了父亲对儿子的怜惜,依依不舍的父子情感。
师:很朴素的话中体会到父爱。
生:第4段,父亲一定要送我去北京,很照顾我。
师:刚才同学的发言很好。
尤其是你,能用“我”来说,把我自己放在文中。
对学情的把握就是在这样朴素简明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完成了。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老师说“无数感动的细节,融在背影中,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当时,黄老师还特别地穿了一件黑色的外套,来映衬这篇课文中父亲的黑布马卦,所以老师还提示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看到黄老师的背影想到了什么?听到这里,我禁不住想起去年的杭州,黄老师来上作文课,让学生描写人物,那天黄老师说特地穿上了一件新红色茄克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今天为了应景,黄老师也是特别地选了一件黑布茄克吧。
同学们很快地反映过来,找到了父亲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为了更好地把这个背影刻在心中,黄老师让学生看课文的插图,并让学生在课内选一段文字,以配合这个插图,非常自然地重点分析文章第六段。
把《背影》第六段作为重点分析段,是许多老师都在做的。
但是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父爱这个主题上。
从描写如何具体,人物形象如何生动,让学生形成对父爱的一种共识。
一般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有两个问题需要学生解决,一是写得最生动的地方是什么?从背影这个角度写有什么好处?那么这样处理这篇散文的内容是否恰当呢?请看黄老师是如何处理的。
当学生指出第六段最能反应这张插图时,黄老师提问:有没有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哪个词最能体现父爱?我们注意到,黄老师特别提到了作者的情感,这和我们平时学习这篇文章的点有所不同,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如果我们上课都把精力放在父亲身上,那是有失偏颇的。
生:努力。
因为帮我买橘子要到月台的对面去,很不方便。
师:你这里的努力我们平时说的努力学习一样吗?
生:不同,那是艰难的意思。
生:还有两个动词,攀,缩,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买橘子艰难的动作,体现了父爱。
另外学生又从父亲走的姿势等角度体会父亲买橘子的不容易。
这些细节的分析可以说已经非常到位了。
这时老师说: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疑问?多么巧妙的过度,而且令课堂师生对话多样化,这里来一个学生自主提问,既是对上面对话的一个小结,又使课堂比较生动,因为一味地问问答答,难免让人学生觉得单调,而且使内容也显得松散。
老师这样一问,又让学生的思考集中起来了。
生:为什么写穿的衣服?
生:为什么写流泪?
生:为什么动作写得那么详细?
生:为什么写背影?
如果说前面的对话只是对课文内容的表面把握,那么这里的提问,就是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有这些描写,让学生去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思想情感,考虑到学生课前也没有预习,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入了背景材料引读。
师:作者写作的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并且找一下PPT上的内容和课文有联系的地方。
尽管引入课外资料,但决不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引读内容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本。
这个环节老师还别具匠心地让学生思考,如果不写背影,写父亲的眼睛,那会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
在学生多方面猜想之后,老师展示背景资料,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相关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父子情感。
于是老师又抛出一个主问题:作者和爸爸很亲吗?有没有距离?
这个问题一下子让学生从父子之爱引向了更深的思考。
这些内容可能是学生在阅读中很难发现的,这就需要课堂中老师的引导,在学生不注意的地方下功夫,在学生自以为懂实质上没有懂的地方下功夫。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这时候好像才突然发现,仔细阅读文本,才发现父子之间原来曾经也有那么多的不和谐哦。
生:有距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生:第五段,心里暗笑他的迂。
感觉父亲言行守旧。
生:第六段开头,很淡地说爸爸,你走吧。
不过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学生们还是认为爸爸对儿子还是很爱的。
师:儿子理解父亲的爱了吗?
这里老师的提示再次把文章教学拉回到重点,也就是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关注父爱,还应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此可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学生开始争论了,有说不理解,因为儿子说话很冷淡。
有说理解了,因为儿子流泪了。
老师让学生关注流泪的文字,学生也很自然地找出来了。
同时又再次让学生读背景材料还有爸爸的来信。
那时,已无需多言,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对父子之情也有了更深刻地体会。
对于初一的学生能做到这个份上,真心不易。
黄老师的这节《背影》,让我学到了许多,思考了许多。
第一,认清教师角色
老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配置者。
当黄老师让学生想像父亲的眼睛时,面对学生的一厢情愿的猜想,老师没有批评,而是适时醒大家,会读书就要懂得整体联系,联系文本,联系生活,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
于是看到了课文开头写到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还有结尾写到的东奔西走。
看到父
亲的眼神是沧桑的,疲惫的。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父亲的眼神里恐怕是缺乏温柔的。
于是很自然进入了下面的环节更深刻地理解了父子情感。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比如学生刚开始理解背影时,一时不能到位,老师没有急于告诉,而转向同学们间的相互触发,重视同学间的相互学习。
老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四次流泪,并注意到第二次流泪是感动,第三次流泪是离别的伤感,但还没有真正地理解父亲,初一的学生能句有这样高度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整个过程老师都很好地引导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
当然这一切能够达成这样的效果,还在于黄老师“吃透教材”的水平,能够站在学生立场,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因素,让学生获得对知识、智慧的感悟,对生活、生命的感悟。
老师牢牢地把握了“信息落差”。
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充分调动已知,能用这么精确的词语说出他的感觉了,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认识到作者也成了人父时,才慢慢地体察到父亲的那份不容易,过去父子间也许有过许多不和谐,但亲情如此深沉,不求回报。
第二,符合学生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学生发展”为宗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为本”,不仅考虑“教给学生什么”,更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想学什么”--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钱梦龙老师说:“我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有时自己阅读中遇到的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多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
”
语文课要考虑的是学生需要培养与训练的语文能力,即学生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比如学生在读一篇散文时,可能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读不懂”,一种是读得懂但“不喜欢”。
从根本上来说,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做两件事情,一是解决学生“读不懂”的问题,可称为“解读”;二是解决学生“不喜欢”的问题,可称为之“鉴赏”。
“解读教学”具体教“课文说什么”,“说的这些意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为什么要这么说”,“鉴赏教学”具体教“你喜欢课文吗”,“你觉得课文什么地方好”,“这些地方为什么好”。
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教两篇课文,一篇是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篇是鲁迅的《雪》。
对前者,学生是完全读的懂的,就是怀念故乡,但对后者,学生显然是读不懂的。
前者应该教学生鉴赏,让学生喜欢上这篇课
文;后者应该教解读,让学生读懂这篇课文。
但这位老师恰好相反,教《端午的鸭蛋》时让学生反复回答“这里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而教《雪》时,老是给学生讲“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如何生动有趣。
”--这显然违背了“以学定教”的原则。
今天,我在这里听黄老师上《背影》,我感觉黄老师的学生立场把握得那么准,学生读课文时会读到什么,读不到什么,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不会解决,站在学生立场删选教学点,这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听黄厚江老师上《背影》由感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1.八上语文《背影》课件</a>
2.读背影的读后感</a>
3.有关背影读后感</a>
4.高中《背影》的读后感</a>
5.背影精选读后感</a>
6.背影的读后感</a>
7.烟波江上阅读答案</a>
8.江上阻风阅读答案</a>
9.《江上》董颖阅读答案</a>
10.江小白酒瓶上包装语录</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