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四时期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5.17 KB
- 文档页数:3
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随后,陈独秀在《新青年》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次年鲁迅又发表了《狂人日记》,自此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1917年1月1日在《新青年》第二卷上,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引发了关于白话文、文学革命及其本质的讨论。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大将,师从美国学者杜威先生,将实用主义引入中国学界,在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胡适拥有哲学、历史研究的根基,20世纪前期,在学术领域中,他凭借着革故鼎新、孜孜不倦的积极态度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在文学领域中,其在理性、反思、逻辑观念的构建中具有很大建树。
之后他继续致力于文学理论、文学思想史观的建设,先后发表了《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另外,他提倡新文学,相继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如诗集《尝试集》和《真如岛》《我的车和我的车夫》等白话短篇小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学迈向近代文学的步伐,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一、提倡八事规范,自由创作陈独秀和胡适同为安徽人,虽然胡适于辛亥革命的前一年便离开了中国,但是陈独秀可能早就对其有所注意。
1916年,胡适给陈独秀写过一封关于翻译的信,信中指出,西方名著是新闻学创造中不可缺少的,因此,要选择一些与中国人心理相近的好作品,并把自己翻译的俄国小说《决斗》寄给了陈独秀。
同年,胡适就八事理论在《寄陈独秀》一信中做了简单阐述,并发表于《新青年》第二卷中。
《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古文,旨在文学改良,文中胡适提倡文学界突破规范、自由创作,并经过认真研思,与友朋辩论之后,提出了八条操作性极强的文学规范,即须言之有物须讲求文法不用典不摹仿古人不讲对仗等。
在他看来,这八条都是文学上的根本问题,每一条都清晰明了,并且能在诗论、史论中找到影子,直指文学的最根本。
在信中,胡适指出他读了《新青年》某君被记者称为代表国人精神的稀世之音的一首长律,不管诗句的格调如何,单单就使用古典套语来说,诗中至少涉及一百事,单句用典不当,文法不通,上下用典不切等问题层出不穷。
试论胡适在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杨军,杨娟(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摘要:妇女解放思潮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影响是深远的。
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呐喊者和鼓吹者,对妇女解放思想进行了深刻论述。
但传统观念与新思想的冲突,使得胡适在对待自己的婚姻问题时,却选择了传统的婚姻模式。
关键词:胡适;妇女解放;平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9697(2003)04-0150-0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国内新政治新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以学习西方,革故鼎新,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主旨。
一大批激进民主主义者针对当时甚嚣尘上的尊孔复古逆流,向封建礼教、伦理纲常和家族制度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论证了儒家‚三纲‛的伦理原则同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伦理原则的区别和对立。
与此同时,妇女要求解放的呼声应运而生,‚妇女参政运动,求女权之解放‛。
这一时期,胡适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妇女解放的问题上,联系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妇女解放的思想。
一、贞操节烈观‚打倒孔家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之一,胡适攻击孔教,矛头直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旧伦理旧道德,批判封建主义的‚节烈‛。
虽然帝制已经颠覆,所谓‚三纲五常‛一套封建伦理道德,仍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贞节牌坊‛随处可见。
北洋军阀政府居然在正式颁布的《褒扬条例》中,明文规定表彰‚节烈‛的条款。
民国治下,寡妇守节,烈女殉夫的怪事,屡见不鲜。
一九一八年七月,胡适发表《贞操问题》一文,文中提到报纸上宣扬的‚陈烈女殉夫‛怪事,家住上海的17 岁陈宛珍姑娘,许配给王菁士,尚未过门,王却病死。
随后,陈女士便服毒自尽,做了烈女。
上海县知事竟给江苏省长送一个‚呈文‛,请予褒扬:呈为陈烈女行实可风,造册具书证明,请予按例褒扬。
(事实略)知事复意无异除先给予‚贞烈可风‛匾额,以资旌表外,谨援《褒扬条例》之规定,造具清册,并附证明书,连同褒扬费,一并备文呈送,仰祈鉴核,俯赐咨行内务部,将陈烈女按例褒扬,实为德便。
胡适“八事”入手的文学改良具体措施胡适的“八事”是指他推行文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它包括人文主义、理性主张、诗歌权威、尊重历史、文雅笔墨、民国时期精神、立足民族以及追求真实。
这些都为文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基础,为进步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文从这八项措施出发,探讨文学改良具体措施。
一、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理念是胡适提出的文学改革的核心思想。
胡适认为,文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文学应该关注人类存在的真实状态,在表达方面重视艺术本质,努力创造出风靡古今的精品文学作品。
因此,作家应该关注民众的文化生活,体会民众的心理,在写作中体现其仁慈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望,反映民众思想观念,阐释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二、理性主张。
理性主张是指文学作品具有正确的思想、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理性。
新文学作品应该有严谨的文学思想,客观的内容,科学的表达手法,批判性的观点,高尚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加强思想导向,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追求真实和美好。
同时,要注重作品技巧的提高,根据具体文体、形式和内容进行技法性化,使文学作品具有高质量和优美的结构。
三、诗歌权威。
胡适提倡诗歌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表达方式,他认为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融合了文学美感,对文学的精神内涵有深厚的体现。
此外,胡适强调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认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是文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应该借助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来表达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精神内涵。
四、尊重历史。
尊重历史意味着作家要关注历史,利用历史来更好地理解现实,从而为现实提供正确的指导。
在文学改革中,胡适倡导尊重历史,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反映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整体,反映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体现历史发展规律,以传播文化素养为目的,以传承历史精神为纲。
五、文雅笔墨。
文雅笔墨指的是文字的构成、表达语言的比较精致、对象的表现的规范,以及文学的表现形式的精细和文字的铺陈改良等。
胡适倡导文学作品应该体现一定的文雅笔墨,以便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使人们可以通过文字来更好地体会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以改善读者的读书体验。
浅说胡适与“五四”文学思潮作者:白旭辉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48期【摘要】“五四”时期,胡适首举文学革命的义旗,积极倡导白话文学,大胆提出创新文艺主张,并付诸积极的创作实践,为“五四”文学思潮的滥觞、形成及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胡适“五四”文学思潮贡献胡适是我国现代文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学者,也是“五四”文学思潮和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
“五四”前夕,胡适在大洋彼岸讨论中国文学时的主张,竟然在古老的中国引发了一场震古烁今,彪炳史册的文学革命。
同时,在文学艺术领域,也酝酿诞生了一种从本质内涵、审美特征、到表现形式皆判然有别于封建文化观念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思潮。
“五四”文学思潮与“五四”文学革命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文学思潮因文学革命而出现,也因文学革命的风风雨雨而历经坎坷曲折,从而不断地丰富、充实、发展,蔚为状观,领一时文坛之风骚。
它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第一束光,照亮了漫漫曲折的历史隧道,开拓了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谈到“五四”文学思潮,离不开“五四”文学革命;谈到“五四”文学革命,离不开它的发难者胡适。
这里,笔者试从胡适提出的创新文学主张和投身“五四”文学的实践来探究他与“五四”文学思潮的关系。
中国“五四”文学思潮的酝酿、形成及发展,几乎是与“五四”文学革命同步演进、深化的。
它滥觞于1917年之前以《新青年》为主干的对西方文学思潮的译解中。
其中包括1908年前后鲁迅、周作人等人在日本期间对世界文学思潮的简要评述,如《摩罗诗力说》、《文化编至论》等文章。
新的文学思潮形成于1917年肇始的文学革命期间,它的标志,一是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第6号上发表的《人的文学》一文;二是1918年出现的以现代文学思潮为内核的新文学的创作运动。
“五四”文学思潮随着1920年秋教育部颁令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一律改用国语(白话文),文学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也进一步充实、深化,成为社会上文坛上有影响的重要思潮。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文学史意义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
著作之一。
这篇论文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文学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的
观点,成为了新文学运动的开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文学改良刍议》首先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胡适指出,古代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保守性,
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
他批评了古文的啰嗦冗长、过分依赖经典、不注重真实感等问题,呼吁对古代文学进行重新审视和改进。
其次,胡适倡导了西方文学的引进与研究。
他认为中国文学需要
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以提升自身的品质和水平。
胡适在文中
详细介绍了西方文学的特点,包括情感真实、艺术自由、表达个性等,呼吁中国文学家积极学习和吸纳西方文学的成果。
此外,胡适还对文学创作的思想态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强调了
文学应当坚持真实性和个性表达,摒弃虚假和做作。
他主张充分表达
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思想思想,独立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思想态
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引领了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开拓了文学的边界和思维方式,推动了中国文学的进步和革新。
这篇论文的影响延续至今,成为中国
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读胡适有感最近,读了胡适的一些书,又看了和胡适有关的一些历史资料,觉得从思想而言,胡适应该算是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从个人人品而言,胡适是一个温和而宽容的绅士。
一、呼唤温和与宽容胡适是个改良主义者,主张通过温和的方式,渐变的过程,通过自我矫正自我完善改良社会;反对暴力的、突变的、彻底否定、全盘推翻的革命,赞成英国的议会宪政道路,不太赞成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暴力革命。
终其一生,胡适都不赞成阶级斗争理论,不赞成暴力。
他说生物进化,无论是自然的演变,或是人为的选择,都是由一点一滴的变异,绝没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可以一步跳到,更不会有一步跳到之后可以一成不变。
胡适还进一步说,以为可以用阶级斗争的方法一蹴即到,既到之后又可以用一阶级专政方法把持不变,这完全是达尔文以前的武断思想。
胡适认为这是顽固不化的表现。
五四时期,许多知识分子都被革命的洪流裹挟,积极拥戴社会的突发革命,而胡适呢,不但不要“革命”,还提出了“好人政府”,就是希望在北洋政府的框架之下,来改良政治。
胡适所秉持的自由主义的温和改良,认同社会的自我纠错,自我完善式的温和渐进式改良,相比暴力革命,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伤害都会小得多。
反思中国历史演变,几乎每一个朝代的变革都是以血流漂杵的暴力斗争为代价,都是以牺牲许多老百姓的孱弱生命为代价。
所以,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里的名句对朝代变迁的概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鲁迅《狂人日记》中说封建社会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吃人”。
都是基于暴力对抗的严酷和惨烈而得出的判断。
反思中国历史演变,似乎更从反面验证了社会温和改良的必要性。
胡适所提倡的温和的社会改良方式,是理智驱动下的渐变动态,而非情绪主导和支配下的非理性骤变。
因此,他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容忍即自由”。
他说,“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自由的保障全靠一种互相容忍的精神”“多数人的统治应以尊重少数人的基本权利为原则”“少数人也得容忍多数人的思想信仰”。
简论《文学改良刍议》摘要:胡适先生是推动白话诗的先驱,他于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积极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他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八项主张,为新文学形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论及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的贡献,胡适先生的思想及论述常被提及,而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就是他的贡献之一。
《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改变了中国文学根深蒂固的文言文模式,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
一、胡适思想的来源胡适思想的形成是在进化论时代孕育而生的,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较多,即“物类起于自然的选择,起于生存竞争里最适宜的种族的保存”[1]。
有了这样的思想,就不难理解胡适对白话文的积极提倡了,即在当下的中国文学发展环境下,“最适宜的”应当是白话文,而非文言文。
胡适对他的思想方法有过这样的描述:“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
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
杜威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这两个人使我明了科学方法的性质与功用。
”[2]二、《文学改良刍议》的形成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宣扬科学与民主,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建立了伟大的功勋。
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中收录着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正式宣言,这就是后来被陈独秀称为“今日中国之雷音”的《文学改良刍议》,其形成源于胡适在美求学期间倡导文学革命时将其“年来思虑观察所得”总结成八条,即“八事”,后在陈独秀的建议下,将“八事”成文,便有了《文学改良刍议》[3]。
《文学改良刍议》于1917年发表,“八事”的内容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胡适,他的思想影响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并影响了一大批学人,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
然而“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对于胡适思想的批判也从未停止过。
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排除以往的历史偏见和现实的政治干扰,我们再心平气和的评价胡适,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就像欧阳哲生说的“我们今天来评价胡适,应该谈的主要不是确认胡适的文化学术地位,而应该理解、阐述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再现胡适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者的历史价值,把堙没的半个胡适给发掘出来。
”关键词:通俗文化上层文化现实意义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
其思想也具有全面性——几乎触及了广义上的人文学科的每一个方面。
以他个人的研究业绩而言,我们可以说,他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余英时曾经利用思想史上所谓的“上层思想”和“通俗思想”的概念来解释胡适的思想。
(或者再扩大一点,利用人类学与社会学上“上层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概念。
)认为其思想的影响不但冲击了中国的上层文化,而且也触动了通俗文化。
(一)通俗文化胡适的“暴得大名”最初完全是由于他提倡文学革命。
用白话来代替文言文,在胡适的构想中自始即是思想革命或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他的“文学改良刍议”第一条便提出“言之有物”,而所谓的“物”则包括二事:一曰情感,二曰思想。
他显然认为只有新的白话文体才能表达二十世纪的新情感和新思想。
提倡白话便不得不尊《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为“文学正宗”,这就把通俗文化提升到和上层文化同等的地位上来了。
陈独秀完全了解胡适此文的命意所在。
他在“文学革命论”中说:孔教问题,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
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旗上大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此话以“伦理道德革命”始,以“通俗的社会文学”终,不但把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联系了起来,也把通俗文化代替传统上层文化的意思表露的十分明显。
文学复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思想与实践胡适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界的重要思想家和实践家,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对中国文学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改革。
其中,他的代表作《文学改良刍议》被视为中国文学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将围绕着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分析他的思想观点以及在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探讨文学复兴的意义和影响。
一、胡适文学观点的核心思想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文学的观点,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对文学的定义和定位。
他认为文学应该追求真实、直接和生动,不应被束缚于传统文化和形式的约束之中。
此外,他还提出文学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实际作用,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
胡适的文学观点中,最具有批判性的要数他对传统文学的观点。
他对传统文学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传统文学过于精神化和空洞,无法真正与现实生活相连。
他主张摒弃传统的艳丽辞藻和华丽修辞,而注重真实的描写和简明的表达。
二、胡适的文学实践与努力除了提出一系列的文学观点之外,胡适也在实践中积极推行自己的理念,力图将文学复兴真正落实于实际行动中。
首先,胡适改革了中国的文学教育体系。
他主张以实用主义的观点来进行文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背诵和模仿。
他还大力推广翻译文学,引进西方文学作品,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其次,胡适倡导了一种新的写作风格。
他主张文学应该反映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真实情感,而不是追求华丽和虚幻。
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新鲜、直接和生动的感觉,颠覆了传统文学的格调和方式。
此外,胡适还积极参与文学刊物的编辑和出版事务,推广自由写作和思想的发表,为青年作家和思想家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
他通过这些努力,为中国的文学复兴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三、文学复兴的意义和影响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对中国文学的复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批评,揭示了传统文学的问题和弊端。
这种批评的精神激励了后来一代文人对传统文学的反思和创新。
浅谈五四文学革命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国家形势越来越乱,促进了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思考,并开始寻找救国的新出路。
他们敏锐的意识到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国民的思想还停留在封建文化之上,与革命党人的思想形成了较大的差距,从而产生了严重的精神隔膜。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思想革命被推到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最前沿。
他们认为思想革命、思想启蒙可以解决辛亥革命暴露的问题。
正如周作人老先生所说“封建思想寄寓在古文之中,几千年来,根深蒂固,没有经过廊清。
所以荒谬的思想与晦涩的古文,几乎融合唯一,不能分离。
”所以文学的论坛在这个时候成为了思想的博弈场。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为五四革命立下首倡之功。
紧接着,1917年2月。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为五四文学革命正式拉开了序幕。
随着《新青年》大量新文学作品的发表,使《新青年》成为了五四文学革命早期的主要阵地。
但是,在1916年到1917年这一时期里,从新文学的改革运动理论主张的内容和指导的思想的性质来看,还是停留在激进的的小资产阶级发动的旧民主主义思想启蒙运动的范畴内。
随着文学革命纵深发展,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守旧文人、复古派之间进行了一场进步与落后、前进与倒退的思想论争。
为了使新文学运动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刘半农、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引起了保守派的攻击。
林纾发表《论古文白话之消长》一文,公开反对新文学。
北大教授刘师培创办研讨国学,反对新文学的刊物《国故》。
1919年林纾写文言小说《荆生》、《妖梦》、《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学运动。
对守旧文人的复古活动,新文学领袖人物进行了坚决的反击。
蔡元培写了《复林琴南书》,驳斥了林纾的恶毒攻击,鲁迅以自己的国粹观,形象的阐明了白话文的意义和价值。
陈独秀也在《本志罪案之辩答书》中对林纾的指责作了有力的反驳,林纾企图以军阀势力来对抗新文化运动的梦想成为了泡影。
探讨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随后,陈独秀在《新青年》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次年鲁迅又发表了《狂人日记》,自此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1917年1月1日在《新青年》第二卷上,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引发了关于白话文、文学革命及其本质的讨论。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大将,师从美国学者杜威先生,将实用主义引入中国学界,在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胡适拥有哲学、历史研究的根基,20世纪前期,在学术领域中,他凭借着革故鼎新、孜孜不倦的积极态度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在文学领域中,其在理性、反思、逻辑观念的构建中具有很大建树。
之后他继续致力于文学理论、文学思想史观的建设,先后发表了《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另外,他提倡新文学,相继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如诗集《尝试集》和《真如岛》《我的车和我的车夫》等白话短篇小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学迈向近代文学的步伐,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一、提倡“八事”规范,自由创作陈独秀和胡适同为安徽人,虽然胡适于辛亥革命的前一年便离开了中国,但是陈独秀可能早就对其有所注意。
1916年,胡适给陈独秀写过一封关于翻译的信,信中指出,“西方名著是新闻学创造中不可缺少的,因此,要选择一些与中国人心理相近的好作品”,并把自己翻译的俄国小说《决斗》寄给了陈独秀。
同年,胡适就“八事”理论在《寄陈独秀》一信中做了简单阐述,并发表于《新青年》第二卷中。
《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古文,旨在文学改良,文中胡适提倡文学界突破规范、自由创作,并经过认真研思,与友朋辩论之后,提出了八条操作性极强的文学规范,即“须言之有物”“须讲求文法”“不用典”“不摹仿古人”“不讲对仗”等。
在他看来,这八条都是“文学上的根本问题”,每一条都清晰明了,并且能在诗论、史论中找到影子,直指文学的最根本。
浅析“五四”时期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
摘要:五四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的时期,外来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着激烈的碰撞。
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曾对早期新文化运动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胡适及其改良主义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通过介绍“五四”时期胡适的改良主义及其产生的影响,对其作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五四”时期胡适改良主义
一、引言
纵观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胡适以改良主义者著称,其主张点滴改良,反对“根本解决”,主张人类社会逐渐演进,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这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二、胡适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
1910年,胡适考上官费生的名额赶赴美国求学。
在这里他受到美国基督教会组织人士和基督教家庭的影响,对基督教的教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对《圣经》的学习中发现其与中国老子不平道义的相同之处,并从中吸收和容纳了其不抵抗的教义来坚定自己年幼时树立的不抵抗信仰,这表明了他反对暴力。
1909年,英国著名思想家诺曼﹒安吉尔出版了《大幻觉》一书,它是新和平主义的代表作,并对胡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适以前认为不抵抗主义是在强与弱的对决中,弱因无力与强对抗,为了生存就得不抵抗。
而新和平主义都认为不论对立双方的强与弱,只要发生冲突甚至暴力都会削弱各自的实力,这对于双方都没有益处,倒不如双方联合起来去对付共同的敌人。
同时新和平主义还主张反对暴力,战争更具有“现代化”和“科学性”,这与胡适主张有吻合之处。
在学习安吉尔著作的同时,胡适开始对当时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文章感兴趣。
实用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唯心主义,但胡适对杜威的实验主义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和接受的。
胡适常说:“实验主义注重具体事实与问题”1,故不承认根本的解决。
他只承认那一点一滴做到的进步,进步有智慧的指导,步步有自动的实验-才是真进化。
实验主义哲学原理使胡适在既反对暴力革命又希望落后的中国能够富强起来的矛盾中找到新的出路,即用温和点滴的改良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
同时,胡适对新和平主义和实验主义的信仰和接受也是他改良主义思想最终形成的标志。
三、胡适改良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主张渐进式改良,反对“根本解决”
这是胡适改良主义的核心思想。
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读些“主义”吧!》一文中提出了对社会问题反对“根本解决”的主张。
同年12月,他又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一点一滴的改造口号。
1《胡适哲学思想资料汇编》上册,第217页。
胡适把整个人类社会看成是由无数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材料、因素堆砌而成的。
因此,他认为改造社会只需要一点一滴的进行。
他认为社会是种种努力造成的,所以改造社会,必须要改造社会的种种努力。
社会的改造是这种制度那种制度的改造,是这种思想那种思想的改造,是这个家庭那个家庭的改造,是这个学堂那个学堂的改造。
这种改造是零碎的改造,一点一滴的改造,一尺一步的改造。
胡适否认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经济体,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一客观事实,认为人类社会是由无数没有内在联系的,没有一个能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堆砌而成的。
所以他认为,所有这些因素,这些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都与社会制度的根本解决没有关系,因而不需要对社会制度进行根本的解决。
他认为在中国不需要根本改变封建的经济制度,不需要推翻反动政权,可以通过一个一个具体问题进行解决,就可以进行一点一点的改良。
(二)主张阶级调,反对阶级斗争
胡适社会改良主义的核心是反对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对人类社会进行根本解决,主张一点一滴的进行社会改良。
他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认为阶级斗争是对于资产阶级没有用处,反对阶级斗争主张调和。
然而,他忽视了在社会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着根本的利害冲突,他们之间经常进行的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三)反对社会革命,主张人类社会逐渐演进
这是胡适改良主义的最突出的表现。
胡适认为,人类社会只有逐渐演进,而没有质变。
他说:“人类社会的进化,就是由简单的变成复杂的,或者由复杂的变成简单的。
”胡适认为有两种力量使得人类向前发展进化:一种是完全自然的演进,一种是顺着自然的趋势加上人工的督促。
根本不提社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胡适认为,应该使旧社会变成新社会,但是怎样使新社会产生的问题上,他却主张不能用暴力来解决,而是倡导通过一种叫做“贫民区域居留地”的活动,组织一些人在贫民区做群众福利和文化工作。
他认为通过这种“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就可以变旧社会为新社会。
当然胡适有时也表示赞同革命,但把革命区分为和平和暴力两种,对暴力革命嗤之以鼻,提到具体的暴力革命,他仅仅把中国封建军阀之间的混战看成暴力革命,故他以反对军阀混战为借口来反对暴力革命。
而真正的推动社会进步,作为新社会接生婆的暴力革命,在胡适眼里就变得无足轻重。
四、辩证看待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
胡适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带有浓厚的民主主义色彩。
1920年8月在胡适与蒋梦麟、陶孟和、李大钊、高一涵的人联名发表《自由和宣言》:指明辛亥革命以后几年,在假共和政治之下,经历了种种反自由的痛苦,呼吁全国人民起来为自由而战,力争废止袁世凯时代以来一切破坏人民自由权利的条令,要求实行人身保护法和监督选举,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胡适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
我们都知道实验主义是胡适改良主义的理论基础,实验主义不承认绝对真理,认为一切真理和科学规律都是人定的,人的推断经过生活验证了的就是真理或科学规律。
换言之,一切真理和科学规律都源自于人的主观,真理和科学规律不过是被验证了的人的思想,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他不厌其烦的宣传实验主义哲学,为的是要人们接受这种哲学,把它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工具。
这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从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来看,胡适适应了中国新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并与五四期间中国新文化运动相结合作为冲击封建文化秩序的一个有力武器,其包含有不少的合理价值,表现在打破旧的宗教迷信上。
胡适的实验主义推崇科学态度讲究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不迷信宗教,主张科学依据,对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对统治数千
年的孔孟之道无疑具有巨大的冲击作用。
胡适主张事物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的。
这对于反对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破除迷信,反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教条等有一定的积极进步作用。
当时一些渴求救国真理的知识分子大多是从这种积极的进步的意义上来理解胡适的进步思想的,并用它去和封建主义战斗。
因而在五四期间,胡适的改良主义在中国曾经风行一时,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在不同程度上受过胡适改良的的影响。
但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对立统一的规律。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社会制度阻碍社会进步时,如果不对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社会制度进行根本的解决,一点一滴的改良是根本行不通的。
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因而其改良主义也必然要遭到失败。
同时,实验主义哲学观点如果用在哲学研究上,是值得借鉴的方法,但把它用在政治问题上却是与革命背道而驰的。
因为实验主义是以在生活中验证人的主观思想、判断为目的的,而不是以寻求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彻底解决为目的的。
胡适只是把生活当做一个验证理论的实验室,而不是把生活当做斗争的战场。
故其实验主义也受到了现实的限制。
五、结语
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的潮流,有力地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但其不符合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
当时中国那样一个两半社会中,中国人民受尽苦难,生产力停滞不前,唯有靠暴力革命推翻旧政权,驱走侵略者,才能解放中国人民,解放生产力。
今天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它能够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否认,中国现阶段确实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依旧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加大改革的力度和广度,改革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良因子,进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参考文献
[1]张利娟.胡适与马克思主义-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4
[2]郭占愚.论胡适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观[J].张家口师专学报,1999(15)
[3]史革新.从周恩来评胡适的文章看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分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
[4]谭双泉.论“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反对胡适排改良主义的斗争[J].求索,1983(5)
[5]欧阳哲生.五四时期胡适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平议[J].求索,1987(6)
[6]蒋贤斌.论胡适改良主义政治思想的最终形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7]刘家宾.“五四”时期胡适的社会改良主义述评[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6)
[8]耿志云.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手稿本)[M].第14册.合肥:黄山书社,1994
[9]胡适.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J].每周评论,19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