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胡适思想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胡适思想总结胡适(1891-1962)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化评论家、作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在教育与文化领域的改革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胡适强调科学、民主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他主张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认为只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才能达到国家治理的最佳状态。
他也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主张全面的个人自由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专制主义。
第二,胡适提倡现代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社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他主张推崇科学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空洞的传统教育。
他提出了“立志志学学”、“东西学结合”等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第三,胡适倡导文化独立。
他认为,中国必须摆脱对外文化的依赖,拥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
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并与西方现代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他的“革命三人组”理论,即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日本文化进行对照,寻找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文化支持。
第四,胡适强调实践和行动。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社会。
他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只纸上谈兵、不实践的空谈主义。
他在教育和文化改革方面,不仅提出了理论,还亲自实践,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文化事业,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综上所述,胡适是一位思想开明、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他的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自由、人权和民主的追求。
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思路。
他的文化独立思想,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他的实践与行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胡适思想的总结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化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胡适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胡适主张思考和实践的结合。
他认为,只有通过批判性思考并将思考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胡适反对空洞的学院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思想。
其次,胡适提出了“实用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理论的完美。
胡适主张学术研究要有实践应用的价值,必须关注社会问题,以改善社会为目标。
第三,胡适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
他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传统对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束缚,主张个人应该拥有思想的自由和创造的权利。
他认为,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社会环境下,个人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第四,胡适提倡民主主义和科学思想。
他坚信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并呼吁推动中国社会向民主制度转型。
他批评中国传统思想的封建性和专制性,并提出了科学思想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
第五,胡适倡导文化多元主义。
他认为,文化应该是多样性的,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的文化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他主张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反对排斥和歧视。
他也强调文化的交流和对话的重要性,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发展。
第六,胡适主张新文化运动。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他通过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批判了封建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主张追求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的革新。
总结起来,胡适的思想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包括思考和实践的结合、实用主义、个人自由和创造力、民主主义和科学思想、文化多元主义以及新文化运动等。
· 37 ·教育新风【摘要】一代学术名人及教育家胡适,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自幼逐渐形成了一套自身的治学思想。
他认为治学过程中务必要培养和坚持怀疑的、批判的、自由的、不苟且的和科学的精神,同时需要运用科学的治学方法,首先要正确选择学习切入点,依据学习兴趣和个人禀赋选择学科专业;其次要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核心方法,以保持基本的治学习惯为基础。
他的治学思想对其本人、学术思想界和教育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胡适;治学精神;治学方法论胡适的治学思想及影响李莎莎(丰城市第二中学,江西 丰城 331100)胡适一生主要活跃在学术思想界和教育界,他的治学思想无疑在当时的学术界掀起了一阵阵浪潮,并指导和培养了大批学生,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不为过,其中不乏学术界的知名学者人士;而他的治学思想也是一份独特的精神遗产,对当今乃至后世的历史借鉴意义不言而喻。
一、胡适治学思想的来源(一)家庭教育的熏陶胡适治学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胡适的父亲胡传生前对他的亲身教育有限,仅教他识得几百汉字,但其治学精神对于胡适的影响却是启蒙性的。
胡传去世后,不到四岁的胡适得父亲遗嘱教他努力读书上进,胡适的母亲冯氏得丈夫嘱咐“穈儿天资聪颖,应该令他读书”,寥寥数语,对胡适一生的影响却非常之大。
幼年的胡适无疑从父亲的治学上受到了莫大的启发,他十多岁时对宗教的怀疑倾向与批判精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亲所遗留的精神遗产的影响。
母亲冯顺弟在胡适的学习和成长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自胡传逝世之后,冯顺弟以胡传为样板对胡适进行教育,严格督促他念书学习。
胡适全然记在心中,母亲用她全部的生活和为人处世教给了他一种做人和做学问上的容忍精神,“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接人待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这位慈母对此后胡适一直践行思想自由和包容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胡适祖籍安徽绩溪,1891年出生于上海,1909年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学生,1910年远赴美国留学。
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大教授。
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集中了一批从日本、欧美留学回来的新派学人,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胡适便是先驱者之一。
下面分析胡适新思想形成的过程,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奉献和后世对其的评价。
一、新思想形成过程〔一〕和母亲住一起时期〔1895—1904〕胡适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①]《胡适自传》黄山书社出版社 1986年11月第一版17页胡适童年都与母亲度过,可见母亲对胡适性格的影响很深。
家里和叔父家都贴着“僧道无缘〞的条子,表达了家庭的理学思想。
在私塾时母亲让老师给胡适讲解儒家经典的具体含义,让胡适对史学经学了解得更深入。
为以后的史学经学研究打下了根底。
他把文言文翻译出来讲给别人听,也表达了一种把文言文白话化的思想。
看了《资治通鉴》,里面范缜的话吸引感悟了他: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
神之于形,犹利之子刀。
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从此激发了胡适的无神论思想。
一次偶然的时机,他看了残破的《水浒传》,从此痴迷于看小说,这是是与通俗文化的接触,由此了解了不少民俗文学。
〔二〕闯荡上海滩时期〔1904-1910〕在上海求学从梅溪学堂转到澄衷学堂,都没有拿到毕业证。
最后考取了庚款留美官费生。
在此期间,胡适看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书刊,包括《革命军》,《天演论》等。
革命思想和进化论思想在此期间形成,根深蒂固,以至于影响到给自己取名字。
胡适的“适〞字就取“适者生存〞的含义。
还有梁启超的《论进步》、《新民说》,对胡适的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美国留学时期〔1910-1917〕胡适开始在康奈尔大学农学系,因为分不出四十种苹果,受到打击,感觉学农学无用转到文学院。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胡适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他提倡教育独立,呼吁通过教育来救国,虽然他曾谦虚地说他不是学教育的,也没有专论教育的著作,但无可否认他对中国教育的自由独立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对后世起了很大的警醒作用。
标签:胡适;自由主义;教育胡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备受瞩目的一个人物,是20世纪上半叶自由主义的代表,虽然他曾谦虚地说他不是学教育的,也没有专论教育的著作,但无可否认他在教育上的造诣和对教育的巨大影响。
一、胡适对自由主义的追求自由主义是胡适一生的追求,他把自由主义看成一场运动,他说:“自由主义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个提倡自由,崇拜自由,争取自由,充实并推广自由的大运动”,并进一步解释说人类历史上那个自由主义大运动实在是一大串解放的努力。
他认为自由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涵:1.自由主义之核心——自由胡适认为自由主义最浅显也是最核心的意思是强调尊重自由。
但到底什么是自由呢?他说:“我们现在说的‘自由’,是不受外力拘束压迫的权利,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束缚的权利。
”他所说的自由含有解放的意味。
他认为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等方面,其中思想、言论自由是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主张通过思想自由来进行思想革命,促进人们个性的解放。
他认为传统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主要有六点:无为、无治、高谈理性、无思无虑、不争不辨、知足)与现代的理念不符合,要进行改革,要通过思想自由来铲除这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思想。
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但不可否认他追求思想自由、思想解放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对于言论自由,胡适也是极为重视,他认为只有言论自由才能够促进个性发展,才能养成自由独立的人格,才能培养健全的个人。
因此,政府应该给人民以思想的自由和言论的自由,不应该搞专制,不应该限制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百花齐放,让人们各抒己见。
对思想、言论自由的争取是胡适终生的追求和信仰,而他也始终努力去实行和推广。
略论胡适思想的形成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既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又是旧道德的楷模;既是中国社会革命的积极推动者,却又最终站在了中国革命反对者的立场上。
激进与守旧,革命与反动,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人格和价值取向,在他的身上完整地统一起来。
本文试图从胡适的早期教育历程对其思想的形成原因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胡适的思想教育时期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封建私塾教育(1895-1904);在上海的新学堂式教育(1904-1910);在美国的大学接受西式教育(1910-1917)。
一、早期私塾教育:对仁爱孝顺观念的接受
胡适生于一个下层官宦家庭,母亲是其父胡传的妾,1895年胡传死时,其母才22岁,比胡传的长子还小2岁。
在这样的旧时封建大家庭中,胡母的地位可想而知。
她必须具有隐忍、顺从的性格,而胡适是她一生全部希望的寄托,她希望胡适能够步入仕途,不要像他大哥那样不务正业,因此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
同样,胡适对他的母亲非常敬爱,他在《四十自述》中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够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
1895年,胡适4岁时,他的母亲就把他送进私塾读书,接受封建传统教育。
在蒙学时期,他不可能对这些“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书有深层次的理解,但由于他们母子间深挚的爱,仁慈孝顺的思
想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或许可以解释后来的洋博士与乡下小脚女人相伴一生、不弃不离的原因。
此外,在这一段时间内,胡适阅读了大量的古典白话小说、弹词、传奇等作品,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
胡适受这些白话小说的影响很深,这一方面由于这些白话小说本身通俗易懂,另一方面也符合儿童的心性。
二、在上海新式学堂教育:同情革命,反对满清政府
1904年秋,胡适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将来,让胡适到上海求学。
年仅12岁的胡适便离开了家乡和母亲,来到了上海。
胡适后来回忆说,“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胡适到上海后,先后就读于梅溪学堂、澄衷学堂和中国公学三所学校,用他的话来说接受的是“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教育”。
在这一时期,胡适思想的明显变化是接受了“进化论”,同情革命,反对满清政府。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激烈动荡的时期。
上海作为整个中国的缩影,是各种知识分子聚集之地,也是思想文化冲突最激烈的地方。
胡适在这种环境之下读书学习,其思想深受影响。
在梅溪学堂里,胡适经常阅读《时报》。
在当时他深受梁启超的影响,他“虽不明白种族革命,却在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的种子”。
读了邹容的《革命军》后,胡适的思想起了巨大变化,自认是新人物。
在澄衷学堂里,胡适深受严译《天演论》的影响,并且取书中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语,改名为胡适之。
同时,梁启超所提倡的改良主义和改造国民的精神,使胡适认识到在中国之外尚有更新的文化,要富强中国,必须要改造中国国民的思想,他后来承认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
上海的中国公学,是胡适接受革命思想最重要的地方。
这所学校是1905年由反对日本政府压制中国革命的留日学生创办的,他们自创自办“纯然是一个自治的共和国”。
胡适身处这样一个学校中,自然会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民主革命的思想。
他为学校里鼓吹革命的《竟业旬刊》地撰写文章,后来任该报主编,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同情革命,反对满清政府的态度非常鲜明。
从胡适的一些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胡适虽然同情革命,但却不赞成暴力革命。
他一没有参加革命党,二没有剪掉辫子,说明胡适没有明确地在行动上参加革命,对革命还有保留态度,而是企图按照改良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使中国强大。
三、在美国校园的西式教育:实用主义思想的确立
1910年,胡适考取了美国的庚子赔款留学生,于9月抵达美国,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胡适是抱着“乞医中国之神药”的目的而去美国的。
胡适到美国后,受美国的自由主义民主观的影响较大。
他在1912年的美国大选中,支持自由派的总统候选人,信奉自由主义派所主张的放松国家对社会和个人的控制,给人以充分的自由度和支配权。
这与胡适在国内时期形成的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温和改良、解
放妇女等思想相一致。
胡适在美国时期,确立了对他一生影响最重要的实用主义思想。
实用主义注重实践效果,反对各种空谈理论,符合胡适的“西乞医国术”的思想,因此,胡适一接触到实用主义,便认定这是“起死之神丹”,发奋读完杜威的著作。
胡适初到美国之时,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虽然正处于鼎盛时期,但应该看到美国当时的哲学派别不只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一种,但胡适却独选中实用主义作为自己的主修方向,是因为这种哲学特别适合胡适对中国问题的看法。
实用主义注重实用效果,认为实用与否是检验一种理论的最后标准,这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寻求的使中国富强的实用主义道路相吻合,而胡适是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因此实用主义倍受胡适的青睐,成了他心目中挽救中国的起死之“神丹”,并且这种思想形成后,在胡适的头脑中一直牢牢地占据了主导地位。
此后,胡适的思想基本成型,再无大的变化。
1952年6月1日,杜威逝世,胡适毫不掩饰地说:“杜威先生的思想影响了我一生。
”
从胡适的这三个阶段所受的教育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思想里的激进与守旧、革命与反动思想特点的形成经过,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胡适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