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胡适的人格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略论胡适思想的形成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既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又是旧道德的楷模;既是中国社会革命的积极推动者,却又最终站在了中国革命反对者的立场上。
激进与守旧,革命与反动,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人格和价值取向,在他的身上完整地统一起来。
本文试图从胡适的早期教育历程对其思想的形成原因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胡适的思想教育时期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封建私塾教育(1895-1904);在上海的新学堂式教育(1904-1910);在美国的大学接受西式教育(1910-1917)。
一、早期私塾教育:对仁爱孝顺观念的接受胡适生于一个下层官宦家庭,母亲是其父胡传的妾,1895年胡传死时,其母才22岁,比胡传的长子还小2岁。
在这样的旧时封建大家庭中,胡母的地位可想而知。
她必须具有隐忍、顺从的性格,而胡适是她一生全部希望的寄托,她希望胡适能够步入仕途,不要像他大哥那样不务正业,因此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
同样,胡适对他的母亲非常敬爱,他在《四十自述》中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够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895年,胡适4岁时,他的母亲就把他送进私塾读书,接受封建传统教育。
在蒙学时期,他不可能对这些“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书有深层次的理解,但由于他们母子间深挚的爱,仁慈孝顺的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或许可以解释后来的洋博士与乡下小脚女人相伴一生、不弃不离的原因。
此外,在这一段时间内,胡适阅读了大量的古典白话小说、弹词、传奇等作品,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
胡适受这些白话小说的影响很深,这一方面由于这些白话小说本身通俗易懂,另一方面也符合儿童的心性。
二、在上海新式学堂教育:同情革命,反对满清政府1904年秋,胡适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将来,让胡适到上海求学。
年仅12岁的胡适便离开了家乡和母亲,来到了上海。
胡适后来回忆说,“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站在新旧时代的一代文宗——胡适胡适之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他在勤奋的一生中,扮演了许多角色;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者、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与高深研究的倡导者、自由民主的倡议者、史学家、考证学家、外交官、公众人物等等。
这些角色,有的是他自觉有意为之的;有的是环境迫使他不能不尽的责任;有的则是半被动而心中却未尝不是乐意接受的。
作为旧时代最后一位送葬者与新时代最初一位相知,他注定要被新旧两个时代的人误解和曲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现过两次大型的“批胡高潮”,第一次是以“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改造运动”的形式出现的;第二次是1954年11月开始的,它的触机便是9、10月间的“《红楼梦》事件”,不管近现代学者们对胡适先生有什么评价,但我对他是十分的敬仰和敬佩,对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等思想也是十分赞扬的。
第一次接触胡适先生,是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他作为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运动,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的学者。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发现他的思想不仅仅限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面我就我的理解阐述一下胡适先生重要思想及我对其的感悟评价。
胡适先生“暴的大名”的是开创了现代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变革,胡适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1929年10月,胡适先生发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一文,文中就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的解放。
我们当日批评孔孟,弹劾程朱,否认上帝,为的是要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而已。
”二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应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
”从上述可以看出,胡适先生反对传统封建的思想,提倡解放思想,敢于批评的精神。
胡适先生之所以会受到那么多学者和文人的批判,是因为他们觉得胡适先生赞扬“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思想完全否定了传统孔子的儒家学说。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胡适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文艺评论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锋和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开拓性的眼光和辨识力,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非常前卫,他主张推动文化的现代化、开拓人类的精神境界,反对陈旧的观念和道德,提倡自由、民主和人格解放。
他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观念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此外,胡适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文艺评论家,对于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有着极其崇高的追求,他的“文学为人类服务”的理念和批判视角,与当时中国文学界的主流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胡适倡导的自由思想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同时受到了一些反对和批评。
他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批判,往往被人认为是对民族文化的污蔑和抨击,遭到了一些保守派的反感和斥责。
总的来说,胡适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思想与奋斗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中的里程碑。
谈胡适——书生意气看完凤凰大视野的纪录片《五四人物志之胡适》,对于胡适这一文人志士,我有一些看法。
作为一名大学生,之前提到胡适,我普遍只是从以往的有限的历史课上了解到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对其可谓是只有一丝印象。
而今通过了纪录片的讲述,我进一步地了解了这位近现代史上颇有影响力的人物。
谈到胡适,不得不提的是其的学术方面的成就。
作为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的官费生,胡适早年赴美留学,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洗礼,他最早用现代西方思想重新整理中国国故,呼吁再造文明。
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均有深入的研究,给后世人敞开了研究的门阀,是一位当代不可多得的学者。
虽然胡适在文学创作中少有真正具有影响力的作品,甚至后来其思想上的后退和政治的“反动”导致其声望极具下滑,但是我认为,抛开政治理念的不同,胡适理应得到人们的敬重,他给中国文学的发展的贡献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胡适在在中国文学史和哲学史的治学方面均有所建树。
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是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但是这两部著作作为那一个时代的经典,奠定了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学科基础。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以一种西方的传统学术来重新规划中国的传统学术的,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不合理性,但是胡适良好的美国学术教育和当时美国文化比于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促成了“开风气之先” 的胡适采用美国的实用哲学来建立中国哲学学科。
当时古代的伦理思维是不足以建立起合理的中国哲学学科体系,相比之下,西方哲学的先进性,可以担当起引导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何乐而不为?而《白话文学史》开创性的揭露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质,体现了旧社会的新文化的先进性。
当然,其中过于否定文言文的价值和作用,用白话文剔除文言文的主张有矫枉过正的情况,确实存在不合理。
但是其对白话文的宣扬,在较为高深的文言文面前存在优越性,白话文更适合作为中国人表达思想和交流的工具,很大程度上的激发了更多青年志士参与文学改革,,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我们在看待胡适的治学时,不能只看到他的著作带来的效应,更应该看到他治学的严谨态度和对于学术研究的热忱,而这恰恰是当代学生和学者所欠缺的。
胡适性格分析800字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绩溪县人。
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常识渊博,曾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页;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并撰写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在全国影响极大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石签订中美互助条约。
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一代宗师,著述丰厚,治学方法上具有徽派朴学遗风。
胡适故居坐落在绩溪县上庄村内,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正屋南向,砖木结构,二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
占地208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门面二柱单门一楼式,上嵌砖雕、鸱吻。
门前黑底金字胡适故居木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
前进堂前摆设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钱君甸书。
东西分列茶几、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
西部是胡适和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木床、桌、椅、橱、凳等。
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
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二兄)使用。
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手稿和部分著作、胡氏宗谱、海内外名士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片。
后堂堂前挂胡适父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生母冯顺娣照片。
堂上高悬朱底金字巨匾持节宣威四字,为邑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十一年。
当时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这四字意在勉励他衔命持节,不忘国威。
故居内12扇落地隔扇门阴刻兰花,4块窗棂板刻花草题字,为墨模高手胡国宾作。
其中有一幅题有兰为王者冠,不与众草伍。
故居还陈列有胡适各个时期的照片,胡适手书范缜神灭论立轴,张之洞赠胡铁花帽筒,胡铁花七星剑、诰命箱及从台湾带回的海螺。
胡适人物简介胡适,字适之.(1891.12.17—1962.2.24),汉族身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成就: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伦理学、红学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成就,一生共获取了35个博士学位。
人物性格:温和儒雅、满腹经纶、学贯中西、心系天下,其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主张,现在看来依然颇具指导意义,如熊培云所说,错过胡适一百年。
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
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与心学相对)影响。
曾求学于美国,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崇尚"民主"与"科学",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性格及事例1.平和亲切:万人景仰的胡适先生从来不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他的一位挚友是一个卖饼的小贩。
胡适先生曾多次送书给这位朋友,而且还亲自登门看望他。
两人深厚的友谊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一个是闻名中外的大学者,一个是在角落里靠卖饼维持生计的小贩。
胡适平和、亲切,他也因此有了广泛的交际。
2.幽默风趣:胡适是属兔子的,他的夫人江冬秀是属老虎的,胡适常开玩笑说:"兔子怕老虎。
"当时就流传了胡适怕老婆的笑话。
有一次,巴黎的朋友寄给胡适十几个法国的古铜币,因钱有"PTT"三个字母,读起来谐音正巧为"怕太太"。
胡适与几个怕太太的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成立一个怕太太协会',这些铜币正好用来做会员的证章。
"胡适经常到大学里去讲演。
有一次,在某大学,讲演中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生的话。
引用时,他就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
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他写的是:"胡说"。
.威权体制下的知识分子;顾全大局;敢于反驳:蒋介石曾经邀请胡适竞选“总统”,他的确曾经动心过,因为在当时的宪法体制之下,“总统”其实只是一个虚位元首。
江苏省溧阳中学2013届高考语文高三(1)拓展材料编写人:彭云霞胡适的人格与思想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 胡适令我由衷尊重,不仅因为他是与陈独秀并肩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也不仅在于他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获得30多个博士头衔、学富五车的大师,更在于他具有知识分子极其难能可贵的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精神。
最近从《报刊文摘》看到胡适当面拒绝蒋介石布置的政治任务的历史资料,更使我对这位已故国学大师充满崇敬之情。
这段历史资料十分值得回味:1958年4月10日,胡适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典礼当天蒋介石莅临并发表讲话,言论当中有两段遭到胡适当面顶撞。
一是蒋介石提到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旧事,说“当我年轻之时,也曾十分相信,不过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多,才知道孔家店不应该被打倒,因为里面确有不少很有价值的东西”。
胡适当场正言回驳:“对于打倒孔家店一事,恐怕总统是误会了我的意思。
我所谓的打倒,是打倒孔家店的权威性、神秘性,世界任何的思想常说,凡是不允许人家怀疑的、批评的,我都要打倒。
”胡适并不因为位高权重的蒋介石对五四时期以“打倒孔家店”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否定而胆战心惊,唯唯诺诺,马上跟风转向,而是坚持自己的立场、主张与观点,不但当场指出“恐怕是总统误会了我的意思”,而且阐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世界任何的思想常说,凡是不允许人家怀疑的、批评的,我都要打倒。
”真是掷地有声!二是蒋介石在诋毁大陆共产党政权之余,要胡适任院长后的中央研究院担负起反共抗俄等政治任务。
胡适仍然当面出言反驳,说:“总统对我个人有偏私,对于自己的文化也有偏私,所以在他领导反共复国的任务立场上,他说话的分量不免过重了一点。
我们要体谅他,这是他的热情使然。
我个人认为,我们做的工作,还是在学术上,我们要提倡学术。
”请看,身为蒋介石麾下的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竟然当面拒绝“总统”布置给他的政治任务,这是何等的胆量!相比之下,我们这里的知识分子有哪个敢当面拒绝领袖布置的政治任务?胡适的当面顶撞,使蒋介石非常恼火,他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天实为我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横逆之举……因胡事终日抑郁,服药后方可安眠。
胡适(1891年~1962年) 学者,诗人。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著闻于世。
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於哲学家约翰·杜威。
1917年(26岁)夏回国担任北大教授。
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
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
他陆续发表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
他于20年代办《努力周报》,30年代办《独立评论》,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都属政治性刊物。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去美国。
1958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
胡适终其一生,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不赞成暴力。
他几十年来孜孜不倦致力于鼓吹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讲宽容,讲人权。
说民主是人类在政治上最进步的方式;自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
这两样东西,如果了解得适当,运用得适当,都能够增进人类的幸福。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胡适一、胡适求学胡适出生在上海,祖籍安徽绩溪。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
胡适这个名字,是他二哥在他在上海求学时候替他取得字,取自于严复的《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
胡适生于上海,但是随后不久由于他的父亲胡传调职于台湾,于是他的母亲冯顺弟带着出生不到百日的胡适也去了台湾。
直到三岁后才回到他真正的家乡安徽绩溪上庄,然而此时的他已经在父亲的启蒙下习得了七百多个方块字,可见胡适的天资聪颖。
但是在胡适母子回到家乡不久,他的父亲就死在了厦门,临死时写下的遗嘱还要胡适多读书努力上进。
由于父亲的去世,一家的日子开始变得辛苦,胡适的母亲是他父亲的填房,所以此时二十三岁冯顺弟就做了寡妇,可是胡家又是个当家后母,所以生活的更加是艰辛。
但是冯顺弟对于胡适寄托了全部的希望,期冀胡适读书上进。
在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中提到,在胡适上学的私塾里面一般同学每年只收2元,但是胡适的母亲却从6元起,一直加到12元。
就这样,胡适在家乡完成了他最为重要的9年基础教育。
在《四十自述》中还提到一点,他最早读的书是他父亲胡传所编写,分别是四言韵文集《学为人诗》和《原学》。
他在私塾中读书是极认真的,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每天早晨背完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他在私塾里面读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奠定了他一生的思想根基。
十四岁时,胡适的三哥生病极重,准备送他去上海就医,胡适也跟着去上海读书。
在上海读书的胡适也是极其认真,常常跳级,因而导致身体变差,一度双耳几乎全聋。
但是又是由于些“闲事”,三次都没有从中学中毕业。
后来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为是用“胡适”这个名字报考的,自此以后正是对外沿用这个名字。
开始时家人为了其“前途”着想,让他学习工科。
最后胡适做了一个折中的选择,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
但是最后实在是没有兴趣继续学农学,因而胡适又进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承杜威先生。
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上学时期,开始讨论文学革命问题,后结识到国内的陈独秀,并在其主办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序言《胡适四十自述》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胡适的自述文章。
作为胡适自传性质的文章,《胡适四十自述》通过对胡适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的记录,呈现了一位杰出学者的成长与探索历程。
本文将对《胡适四十自述》进行阅读后感的总结和分析,从中深入探讨胡适的思想和精神,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贡献。
正文胡适的艰辛成长胡适自述了自己四十年的成长历程,从他在湖南长沙的早期教育,到留学日本,再到在美国求学博士和任教的经历。
其中,胡适在日本留学期间经历了一系列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信念,努力探索自己的学术道路。
他勇敢面对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困扰,以及不同思想流派间的激烈争论,最终形成了自己坚实的学术基础和独特的思想立场。
胡适的思想观点胡适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在《胡适四十自述》中,胡适谈到了中国文化的困境和挑战,认为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僵化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必须摒弃部分陈旧观念,接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洗礼。
他主张接受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倡导自由思想、科学精神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传播,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胡适的教育观念胡适在《胡适四十自述》中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
他反对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主张进行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胡适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核心,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强调学校应该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并提供适宜的引导和指导。
胡适的社会责任感胡适在自述中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切关注和担忧,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中国未来的乐观态度。
他强调个人责任,批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利主义观念,呼吁个人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并为之付诸行动。
胡适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持乐观态度,他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有一个富有活力和创新力的社会。
胡适的人格魅力通过阅读《胡适四十自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胡适的学术思想,更能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浅谈胡适浅谈胡适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的造诣。
其思想也具有全⾯性——⼏乎触及了⼴义上的⼈⽂学科的每⼀个⽅⾯。
以他个⼈的研究业绩⽽⾔,我们可以说,他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
余英时曾经利⽤思想史上所谓的“上层思想”和“通俗思想”的概念来解释胡适的思想。
(或者再扩⼤⼀点,利⽤⼈类学与社会学上“上层⽂化”与“通俗⽂化”的概念。
)认为其思想的影响不但冲击了中国的上层⽂化,⽽且也触动了通俗⽂化。
(⼀)通俗⽂化胡适的“暴得⼤名”最初完全是由于他提倡⽂学⾰命。
⽤⽩话来代替⽂⾔⽂,在胡适的构想中⾃始即是思想⾰命或新⽂化运动的⼀个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他的“⽂学改良刍议”第⼀条便提出“⾔之有物”,⽽所谓的“物”则包括⼆事:⼀⽈情感,⼆⽈思想。
他显然认为只有新的⽩话⽂体才能表达⼆⼗世纪的新情感和新思想。
提倡⽩话便不得不尊《⽔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为“⽂学正宗”,这就把通俗⽂化提升到和上层⽂化同等的地位上来了。
陈独秀完全了解胡适此⽂的命意所在。
他在“⽂学⾰命论”中说:孔教问题,此伦理道德⾰命之先声也。
⾸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旗上⼤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学。
此话以“伦理道德⾰命”始,以“通俗的社会⽂学”终,不但把思想⾰命与⽂学⾰命联系了起来,也把通俗⽂化代替传统上层⽂化的意思表露的⼗分明显。
胡适虽然在美国受了七年的民主洗礼,但他的思想影响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层次,不是“西化”⼀词能简单概括的尽的,虽然取近代化西⽅⽂化为模式以改造中国传统的确代表了胡适思想的⼀个基本⽅向。
(⼆)上层⽂化如果胡适的成绩仅限于提倡⽩话⽂学,那么他的影响⼒终究是有限的。
但是他的思想在上层⽂化领域之内所造成的震动却更为激烈、更为⼴泛;他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个决定性的原因。
胡适认为他如果想在中国取得思想上的领导权,⾸先便在国故学界有出⾊的表现。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之胡适⏹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语录1.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2.在中国,做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是异常艰难的,但并非全无报酬。
历史是一盆黄河水,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只要人们肯拿出足够的耐心,总归会看到清浊分明的那一天。
3.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1.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2.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3.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4.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时要在有疑处不疑。
5.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
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6.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7.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
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
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现状,敢说老实话。
8.堕落的方式很多,总结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条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条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追求。
9.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
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
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
1.真正的个人主义指:一种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二是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利害。
论胡适的人格魅力【摘要】中国近现代史上,胡适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高呼着自由为世人所知,又高呼着自由与世长辞;他外表波澜不兴,内心却雷霆万钧;他笑骂由人,是非曲直,自在人心。
他宽容大度,以德报怨,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慧眼识人,热心帮助他人。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历史上引起巨大反响的一个人。
【关键词】胡适;争议;人格;社会责任感中国近现代史上,胡适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高呼着自由为世人所知,又高呼着自由与世长辞;他外表波澜不兴,内心却雷霆万钧;他一生爱惜羽毛,看重自身名誉和社会地位;他交友满天下,上至政治巨擘,下至贩夫走卒,一视同仁,并无差别;他笑骂由人,是非曲直,自在人心。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历史上引起巨大反响的一个人。
要谈胡适先生的人格,首先要看一下胡适先生自己对于人格的看法。
胡适先生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人格只是已养成的行为习惯的总和。
”他认为人格是多种原因势力综合影响而成的,胡适总是以一种进化论的眼光来看人格,自然也就得出与过去不同的评价。
胡适不迷恋,沉湎于过去的圣贤人格,始终相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他谈论的人格超越了抽象的孤臣劲节,贵族士大夫人格,超越了以伦理道德来论人格高下的传统标准,将人格提升到服务国家,服务民族,并以此视为最高标准。
关于胡适先生的人格,白振奎认为,既有中西人格的水乳交融的完美对接,又包含了中西人格理想间的张力与冲突,我非常认同其观点,在胡适先生的一生中,从小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传统的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在他那里已有了很深的认识,他出国留学,又为他学习外国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所以,在胡适先生那里,有两种不同的人格理想再发生碰撞,因而胡适的人格比较富有时代气息,又保持了中国传统中的精华部分,可以说他的人格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
一、宽容大度,以德报怨。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轰轰烈烈地展开,白话文的普及,新思潮影响的扩大,一些守旧的文人开始进行抨击,反对新思潮的进行,抵制新文化运动的进行。
略论胡适的人格
【摘要】胡适先生作为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有着不媚不俗的独立人格和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
在婚恋生活上,他有着遗世独立的君子操守;在待人处世上,他更有常人不备的雅量。
胡适的人格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光大。
【关健词】胡适;人格;独立;爱国;雅量
一、胡适的独立人格
胡适的政治人格是独立的。
对于政治,胡适一生从未加入过任何政党,而是选择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适在政治上并不完全偏向蒋介石,还反对国民党称共产党为“匪”。
他始终在悲观和执著中超脱,始终敢于说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始终坚信民主政治是一种世界潮流,不可违抗。
他“随时随地不忘为民主、自由、人权寻找中国的历史基础,他并不认为中国文化土壤完全没有不适于民主、自由、人权的移植,在20世纪的中国,胡适始终是对民主不曾失去信心的人i ”。
胡适总是让青年人特立独行,说老实话,敢于向恶势力作战。
他认为西方就是有了健全的个人主义,才有了无数爱自由胜过面包,爱真理胜过生命的特立独行之人,才有了今日文明的世界。
他曾说过:“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ii ”胡适倡导建立健全的个人主义。
他说过:“救出
自己的唯一法子便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iii”。
与此同时,胡适清醒地看到自由主义也不能矫枉过正,故还强调,这个“小我”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无数个“小我”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是和社会世界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因果关系的。
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积极的一面,这种“大我”与“小我”互相关联的责任心,有助于激励社会良知和警诫罪恶行为。
纵观胡适的一生,他虽也曾效力于国民政府,但他总是试图以自己的政治追求和人生信仰来改造积贫积弱的中国。
他鞭挞国民政府不重视白话文的推广,批评其不重视教育,也曾多次面刺蒋介石。
胡适的人格独立还在于其对文学的改良,他早年推行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林琴南等人的围攻,仍不改初衷。
胡适的独立更在于对权力并不贪婪且有自己的原则,1922年就曾拒绝接受黎元洪颁发的勋章,拒绝为北洋政府效力。
1933年,他拒绝汪精卫的邀请,辞官不做,即便昔日好友张慰慈来游说,也决不轻从。
当国民党大势已去,他拒绝出任外交部长,顶住了阎锡山和美国佬的压力,宁可偏安美国一隅,也不和“无赖政府”合流。
二、胡适忠心为国的言行
胡适先生认为,爱国要不忘读书,爱国要讲理性。
1915年,北美的中国留学生热议“二十一条”,一致主张“对日宣战”。
而胡适作为一个冷静的实用主义者,明确表示了自己的反战态度。
他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盱衡问题和权衡利害,“战”并不一定就是爱国,“不战”也不一定就是不爱国。
胡适认为爱国必先爱民,必先爱国民的
生命。
所谓“国以民为本”,国就是那些有血有肉的民,他们是国的实体,也是国的根本。
爱国,需以爱民为其衡量,爱民又非一句空话,须以爱其生命为其首要。
所以他不主张用道德去绑架民众的生命,更不忍心用国民的血肉餍足某些人的爱国热忱。
胡适的爱国思想体现在爱中国的文化上。
所以他首倡白话文,写了《文学改良刍议》,主张“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
他还革新了文学体裁,新诗方面有《尝试集》问世,戏剧方面有《终身大事》出版,这两部文学开山之作为中国文化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胡适的爱国还体现在他的行动与实践中。
曾经留学美国七载,却并不贪图外乡的物质享受。
学成之后,毅然回国,在北大授学,教化后昆。
抗战爆发之后,胡适奉命于危难之间,为了国家利益毅然出任中国驻美大使。
驻美期间,胡适四处奔波,说动美国政府对华进行经济援助,使美国人民同情中国的抗战并慷慨解囊。
在祖国危急的时刻,胡适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争取中国抗战外援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后人评价之为:“竭虑殚精,折冲坛坫,勋猷懋著,诚信孔昭。
iv”胡适一生情系北大,始终视北大为自己永远的精神家园,甚至规定五月四日为北大校友返校节。
在遗嘱中他要求将自己留北平的所有文献资料全部转交北大。
胡适晚年居住在美国,仍写文章关心国家的命运,在困苦中“位卑未敢忘忧国”。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始终没有去领美国绿卡,始终没有加入美国国籍。
胡适的一生始终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爱国情怀,着实令人感动。
三、胡适的婚恋观
胡适本人的爱情最终是屈服于亲情。
虽然在美期间和韦莲司有过一段恋情,但他本人深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孝为先,最终与江冬秀结为夫妻。
江冬秀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胡适并未意气用事,接受了这桩旧式婚烟。
也许胡适骨子里头是崇尚恋爱自由的,他喜欢真性情,喜欢交真性情的朋友,也喜欢真性情的女子。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他亲自成全了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也促成了赵元任和杨步伟这对神仙伴侣。
胡适还曾与表妹曹诚英有过美好的感情,但他爱惜自己的名节,始终没有与江冬秀离婚,正确处理好了个人的感情问题。
胡适的婚姻有对本我感情的压抑和戕害。
“说到胡适的婚姻,我们常为胡适报不平,觉得他是新时代中旧礼教之下的牺牲者。
然而他因此而建立起来的道德形象,又何尝不是受赐于旧礼教呢?胡适之所以能令新旧两派都敬重的一点,正是他婚姻上的‘不忍’之心,这点‘不忍’之心背后有多少关爱、容忍和体贴v ”。
胡适一直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还曾说自己和江冬秀的婚姻是人生一大幸事,认为这是最讨便宜的事情。
胡适不舍糟糠之妻的名士风度值得后人学习,尊重母命的孝道精神和爱惜羽毛的自律品质值得学人敬重。
胡适的自我牺牲,成全了他感情世界的高贵,使他坚守住了真名士的精神高标。
四、胡适待人处世的谦和与雅量
众所周知,大凡有真才实学的人,对于高官厚禄可以无动于衷,
然对于后起才俊则无不奖爱有加,胡适也不例外。
胡适曾节衣缩食,东挪西借凑钱资助在国外读书的林语堂,希望他学成之后能回北大效力。
三十年代,胡适独具慧眼,任命、帮助梁实秋完成了——日后号称是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对待自己的学生,胡适倾心培育了“物理女王”吴健雄,对吴晗和顾颉刚等学术奇才大力提携。
在台湾的时候,胡适自己有一笔钱,专门用来资助年轻人出国深造。
借给谁之后,言明希望日后归还,以便继续供应他人。
胡适的确是心胸坦荡之人。
在白话文和文言文论争问题上,很多人与他发生过笔战,但他毫不记仇,还维护骂他的人的形象。
在鲁迅死后尸骨未寒即受人攻击之时,胡适没有因为鲁迅与之有过嫌怨就坐视不管,很快站出来替鲁迅说话,维护了鲁迅新文化运动健将的名誉,肯定了鲁迅非凡的文学成就。
再如李大钊曾与他开展过“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两人政见不和,在李死后,胡适负责了李的后事,任劳任怨。
胡适还曾经四次营救狱中故友陈独秀,其行其迹,感人至深。
在20世纪的大哲中,应该有胡适的重要位置。
胡适的独立人格、爱国主义情怀、婚恋生活上的君子操守的以及待人处世的雅量,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他的人格魅力正如他的墓志铭写的那样:“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墓中这位哲人所给
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①”
注释:
i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39. ii 黄团元.胡适的谦和雅量[m].武汉:长江出版集团,2007:180. iii 白振奎.胡适人格[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585-586.
iv智效民.胡适和他的朋友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80.
v 周质平.胡适的情缘与晚境[m].合肥:黄山书社,2008:332. 【参考文献】
①沈卫威.无地自由——胡适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46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