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多种方式真核生物基因表达包括转录、翻译和蛋白修饰等复杂过程,其中涉及多种调控方式。
以下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各种表达调控方式的简述:1. 转录前调控转录前调控是指在 DNA 复制后被转录成 RNA 的过程中,通过调控 RNA 聚合酶 (RNA polymerase) 的亲和力、移动速度和活性等方式来控制基因的表达。
其中一些调控因子可以与启动子区域中的特定序列结合,从而抑制或增强 RNA 聚合酶的活性。
此外,一些转录因子还可以与 RNA 聚合酶结合,促进 RNA 聚合酶的移动,从而加快转录速率。
2. 转录调控转录调控是指通过调控 RNA 聚合酶结合到特定基因的启动子上,来控制基因的表达。
转录调控可以通过调节转录因子的数量、亲和力和活性等方式来实现。
一些转录因子可以与启动子区域中的特定序列结合,从而抑制或增强 RNA 聚合酶的活性。
此外,一些转录因子还可以与 RNA 聚合酶结合,促进 RNA 聚合酶的活性,从而加快转录速率。
3. 转录后调控转录后调控是指在基因被转录后,通过调控 RNA 剪接、RNA 编辑、RNA 降解等方式来控制基因的表达。
这些调控方式可以影响 RNA 的稳定性、可用性和转录本的多样性。
例如,一些调控因子可以与 RNA 剪接因子结合,从而改变 RNA 剪接的速率和方向。
一些 RNA 编辑酶可以编辑 RNA,改变基因表达。
此外,RNA 降解酶可以降解 RNA,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
4. 翻译调控翻译调控是指通过调控 mRNA 的稳定性、可用性和翻译速率等方式来控制基因的表达。
例如,一些调控因子可以与 RNA 聚合酶结合,从而抑制或增强 RNA 聚合酶的活性。
此外,一些翻译调控因子可以与 mRNA 结合,从而改变 mRNA 的稳定性和翻译速率。
5. 蛋白修饰调控蛋白修饰调控是指通过调控蛋白质的修饰方式来控制蛋白质的活性、稳定性和可用性等方式来控制基因的表达。
例如,一些修饰因子可以与蛋白质结合,从而改变蛋白质的修饰方式。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
真核生物中的基因表达调控是一个复杂而且受多种影响的过程,其机制也极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基因结构调控
基因的结构调控可以通过改变基因的翻译或者转录起始点,改变基因的拷贝数量,改变基因的外显子结构等,从而调节基因表达。
这种机制也称为“结构调控”。
二、编码序列调控
基因编码序列可以用来调节基因表达。
包括基因内部的种类多样性,基因突变等,都会影响基因编码序列,从而影响基因表达。
三、转录因子调控
转录因子可以调节基因转录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影响基因转录的效率,从而影响基因表达。
四、mRNA加工调控
当mRNA处于加工过程中,其加工过程也会受到调控,这种调控会影响mRNA的翻译效率,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五、mRNA翻译调控
翻译调控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调控机制,它可通过影响mRNA的结构、翻译初始效率以及翻译开始时间来调节基因的表达。
六、蛋白质稳定性调控
蛋白质稳定性的调控是指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稳定性,来影响基因
的表达。
七、基因激活与抑制
基因激活与抑制是指通过外界影响,改变激活因子或者抑制因子的表达,来影响基因表达。
以上就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七个机制,同时,也是基因组学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重要机制。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基因组的复杂性:真核生物的基因组通常比原核生物更大且更复杂。
真核基因组包含多个非编码区域和大量的调控元件,这些元件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模式。
2. 转录的调控:真核生物中的基因表达主要通过转录调控来实现。
转录调控包括转录因子的结合和调节,以及染色质状态的改变。
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结合到特定DNA序列上并调控相关基因转录的蛋白质。
它们可以增强或抑制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基因表达。
3. 多级调控网络:真核生物中的基因表达调控是一个多级的网络系统。
这个网络包括许多调控元件、转录因子和其他调控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元件和因子可以形成复杂的调控回路和信号传递路径,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4. 组蛋白修饰:染色质状态的改变在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染色质是DNA与蛋白质的复合物,通过不同的化学修饰可以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可及性,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
常见的染色质修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等。
5. RNA后转录调控:除了转录调控外,真核生物中还存在着RNA 后转录调控机制。
这些调控机制包括RNA剪接、RNA编辑和非编码RNA 的功能等。
它们可以影响基因的转录后处理和调控基因表达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真核基因表达调控具有基因组的复杂性、转录的调控、多级调控网络、组蛋白修饰和RNA后转录调控等特点,这些特点共同
作用来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模式。
简述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过程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过程是指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机制,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以实现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
基因表达调控过程可以分为转录调控和转录后调控两个阶段。
在转录调控阶段,首先是在细胞核中进行转录。
细胞核中的DNA被RNA聚合酶酶识别并解链,形成单链mRNA。
但并不是所有基因都会被转录,细胞会根据需要选择性地进行转录。
这是通过转录因子的作用来实现的。
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与DNA特定序列结合的蛋白质,它们能够促进或抑制转录的进行。
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位于启动子区域,当转录因子结合到启动子区域时,会引发一系列的反应,包括启动RNA聚合酶的活性和引导其结合到合适位置上,从而促使转录的进行。
转录因子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如细胞内的信号分子、细胞周期等。
转录后调控是指在mRNA合成后,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机制来决定其在细胞中的命运。
mRNA在合成后需要经过剪接、修饰和运输等过程。
剪接是指将mRNA中的内含子去除,将外显子进行连接的过程。
通过剪接的不同方式,可以生成不同的mRNA亚型,从而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蛋白质。
修饰是指在mRNA上加上帽子和尾巴等化学修饰,这些修饰可以保护mRNA不被降解,并帮助mRNA与翻译机器结合。
运输是指mRNA离开细胞核,进入到细胞质中,进一步参与翻译过程。
这个过程受到RNA结合蛋白的调控。
在翻译过程中,mRNA被核糖体识别并翻译成蛋白质。
这个过程也受到多种调控机制的影响。
一方面,mRNA上的启动子序列会影响翻译的起始位置,从而决定蛋白质的翻译起始位点。
另一方面,mRNA的稳定性也会影响翻译的效率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mRNA 的稳定性受到RNA结合蛋白和非编码RNA的调控。
总的来说,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调控网络。
通过转录调控和转录后调控的相互作用,细胞可以根据内外环境的需要,在不同的时空位置上产生不同类型的蛋白质,以实现细胞功能的正常发挥。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层次引言:基因表达调控是指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它决定了细胞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中产生不同功能的蛋白质。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具有多个层次,包括染色质结构调控、转录水平调控、RNA加工和转运调控、翻译调控以及蛋白质修饰和定位调控。
本文将就这些层次进行详细介绍。
一、染色质结构调控:染色质结构调控是指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来调控基因表达。
染色质的结构包括开放的区域和紧密的区域,开放的区域便于转录因子的结合和启动子的访问,从而促进基因的转录。
染色质结构调控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的参与等。
DNA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染色质结构调控方式,通过甲基化酶催化DNA上的甲基化反应,使得某些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被甲基化,从而阻止转录因子的结合。
组蛋白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等,这些修饰可以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影响基因的转录水平。
非编码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它可以通过与染色质相互作用来调控基因的表达。
二、转录水平调控:转录水平调控是指在转录过程中对RNA合成的调控。
转录调控涉及到转录因子的结合、启动子的可访问性以及转录复合物的组装等。
转录因子是一类蛋白质,它们可以通过与DNA结合来调控基因的转录。
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通常位于启动子区域,它们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转录的方式来调控基因的表达。
启动子的可访问性是指转录复合物能否顺利结合到启动子上,这涉及到染色质的开放程度以及转录因子的作用。
转录复合物的组装包括RNA聚合酶与转录因子的结合以及其他辅助因子的参与,这些因子的作用可以影响基因的转录速度和效率。
三、RNA加工和转运调控:RNA加工和转运调控是指在RNA合成后对RNA分子的修饰和定位调控。
RNA加工包括剪接、剪切和多聚腺苷酸化等过程,这些过程可以改变RNA的结构和功能。
剪接是指将RNA前体分子中的内含子剪切掉,从而形成成熟的mRNA分子。
剪切的方式和位置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转录产物。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五个水平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是指在真核生物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机制来控制基因的表达。
这些调控机制可以分为五个水平:染色质水平、转录水平、RNA加工水平、转运水平和翻译水平。
染色质水平是指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状态来调控基因表达。
在真核生物中,染色质通常会以一种紧密的形式存在,称为紧密染色质。
这种紧密染色质不容易被转录因子识别和结合,从而抑制基因的转录。
而在某些特定的时机,染色质会发生松弛,使得转录因子能够更容易地与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从而促进基因的转录。
这种染色质的结构和状态的改变可以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机制来实现。
转录水平是指通过调控转录过程来控制基因表达。
转录是指将DNA 中的基因信息转录成RNA的过程。
在转录过程中,转录因子会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区域,通过与RNA聚合酶的相互作用来启动和调节转录过程。
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置和数量可以影响基因的转录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转录调控因子可以通过与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调节其活性和稳定性,从而进一步调控基因的转录。
RNA加工水平是指通过对转录后的RNA分子进行剪接、修饰和降解等加工过程来调控基因表达。
在转录后,RNA分子需要经过剪接来去除其中的内含子序列,形成成熟的mRNA分子。
剪接的方式和位置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模式。
此外,还有一些修饰酶可以对RNA 分子进行修饰,如加上甲基或磷酸基团,从而影响其稳定性和功能。
另外,RNA分子还会受到RNA降解酶的作用,从而降解掉一部分RNA分子,进一步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
转运水平是指通过调控RNA分子的运输和定位来调控基因表达。
在真核生物中,RNA分子需要通过核孔复合体来从细胞核转运到细胞质,然后再到达特定的亚细胞位置。
在细胞质中,RNA分子可以与翻译机器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调控基因的翻译。
此外,还有一些RNA分子可以通过与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形成RNA颗粒体或RNA复合体,从而影响RNA的稳定性和功能。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一、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的共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生物基因表达调控这一过程中体现的共性和一些基本模式。
1、作用范围。
生物体内的基因分为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
管家基因始终
表达,奢侈基因只在需要的时候表达,但二者的表达都受到调控。
可见,调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2、调控方式。
基因表达有两种调控方式,即正调控与负调控,原核生物
和真核生物都离不开这两种模式。
3、调控水平。
一种基因表达的调控可以在多种层面上展开,包括DNA
水平、转录水平、转录后加工水平、翻译后加工水平等。
然为节省能量起见,转录的起始阶段往往作为最佳调控位点。
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真核生物与原核细胞在结构上就有着诸多不同,这决定了二者在运行方面的迥异途径。
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复杂,转录与翻译不同时也不同地,基因组与染色体结构复杂,因而有着更为复杂的调控机制。
1、多层次。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可发生在染色质水平、转录起始水平、
转录后水平、翻译水平以及翻译后水平。
2、无操纵子和衰减子。
3、大多数原核生物以负调控为主,而真核生物启动子以正调控为主。
4、个体发育复杂,而受环境影响较小。
真核生物多为多细胞生物,在
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要随细胞内外环境的变化调节基因表达,还要随发育的不同阶段表达不同基因。
前者为短期调控,后者属长期调控。
从整体上看,不可逆的长期调控影响更深远。
三、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
介于真核生物表达以多层次性为最主要特点,我们可以分别从它的几个水平着眼,剖析它的调控机制。
1、染色质水平。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以致密的染色质形式存在,发
生在染色质水平的调控也称作转录前水平的调控,产生永久性DNA序列和染色质结构的变化,往往伴随细胞分化。
染色质水平的调控包括染色质丢失、基因扩增、基因重排、染色体DNA的修饰,等等。
a.基因丢失:丢失一段DNA或整条染色体的现象。
在细胞分化过程
中,可以通过丢失掉某些基因而去除这些基因的活性。
某些原生动
物、线虫、昆虫和甲壳类动物在个体发育中,许多体细胞常常丢失
掉整条或部分的染色体,只有将来分化产生生殖细胞的那些细胞一
直保留着整套的染色体。
如马蛔虫2n=2,但染色体上有多个着丝
粒。
第一次卵裂是横裂,产生上下2个子细胞。
第二次卵裂时,一
个子细胞仍进行横裂,保持完整的基因组,而另一个子细胞却进行
纵向分裂,丢失部分染色体。
目前,在高等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中尚未发现类似的基因丢失现象。
b.基因扩增:基因扩增是指某些基因的拷贝数专一性增大的现象,它
使得细胞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的基因产物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是
基因活性调控的一种方式。
如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中rDNA的基因扩
增是因发育需要而出现的基因扩增现象;基因组拷贝数增加,即多
倍性,在植物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基因组拷贝数增加使可供遗传
重组的物质增多,这可能构成了加速基因进化、基因组重组和最终
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
c.基因重排:将一个基因从远离启动子的地方移到距它很近的位点从
而启动转录,这种方式被称为基因重排。
通过基因重排调节基因活
性的典型例子是免疫球蛋白结构基因的表达。
在人类基因组中,所有抗体的重链和轻链都不是由固定的完整基因编码的,而是由不
同基因片段经重排后形成的完整基因编码的。
d.DNA甲基化抑制基因转录的机理:DNA甲基化导致某些区域DNA
构象变化,从而影响了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抑制了转录因
子与启动区DNA的结合效率。
在一些不表达的基因中,启动区的
甲基化程度很高,而处于活化状态的基因则甲基化程度较低。
真
核DNA约有5%的胞嘧啶被甲基化,甲基化范围与基因表达程度呈
反比。
2、转录起始水平。
这一环节是调控的最主要环节,由对基因转录活性
的调控来完成,包括基因的空间结构、折叠状态、DNA上的调控序列、与调控因子的相互作用等。
a.活化染色质:在真核生物体内,RNApol与启动子的结合受染色质
结构的限制,需通过染色质重塑来活化转录。
常态下,组蛋白可使DNA链形成核小体结构而抑制其转录,转录因子若与转录区结合则基因具有转录活性。
因而基础水平的转录是限制性的,核小体的解散时必要前提,组蛋白与转录因子之间的竞争结果可以决定是否转录。
组蛋白的抑制能力可因其乙酰化而降低。
另外,由于端粒位置效应或中心粒的缘故,抑或是收到一些蛋白的调控,真核生物细胞可能出现10%的异染色质,异染色质空间上压缩紧密,不利于转录。
b.活化基因:真核生物编码蛋白的基因含启动子元件和增强子元件
(启动子:在DNA分子中,RNA聚合酶能够识别、结合并导致转录起始的序列。
增强子:指能使与它连锁的基因转录频率明显增加的DNA序列。
),转录因子与启动子元件相互作用调节基因表达;
转录激活因子与增强子元件相互作用,再通过与结合在启动子元件上的转录因子相互作用来激活转录。
两种元件以相同的机制作用于转录。
真核生物RNApol对启动子亲和力很小或没有,转录起始依赖于多个转变路激活因子的作用,而若干个调节蛋白与特定DNA 序列的结合大大提高了活化的精确度,无疑是这一作用机制的一大优势。
在这一作用中,增强子与适当的调节蛋白作用以增加临近启动子的转录是没有方向性的,典型的增强子可以出现在转录起始位点上游或下游。
RNApol与启动子的结合一般需要三种蛋白质的作用,即基础转录因子(又名通用转录因子)、转录激活因子和辅激活因子。
能直接或间接地识别或结合在各类顺式作用元件上,参与调控靶基因转录的蛋白质又名转录因子。
基础转录因子与RNApol 结合成全酶复合物并结合到启动子上,转录激活因子可以以二聚体或多聚体的形式结合到DNA靶位点上,远距离或近距离作用域启动子。
在远距离作用时,往往还会有绝缘子参与,以阻断邻近的增强子对非想关基因的激活;在近距离作用时,结构转录因子可以改变DNA调控区的形状,使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激活转录。
3、转录后水平。
真核生物mRNA前体须经过5’-加帽、3’-加尾以
及拼接过程、内部碱基修饰才能成为成熟度的mRNA,加帽位点与加尾位点、拼接点的选择就成了调控的手段。
a.5’-加帽:几乎所有的真核生物和病毒mRNA的5’端都具有帽子
结构,其作用为保护mRNA免遭5’外切酶降解、为mRNA的核输出提供转运信号和提高翻译模板的稳定性和翻译效率。
实验证实,对于通过滑动搜索起始的转录过程来说,mRNA的翻译活性依赖于5’端的帽子结构。
b.3’-加尾:3’UTR序列及结构调节mRNA稳定性和寿命
4、翻译水平。
在翻译水平,真核生物有两种方式调节,一是控制mRNA
的稳定性,二是进行选择性翻译。
5、翻译后水平。
在多肽链加工折叠为蛋白质的过程中,经过不同修饰
加工的蛋白质其稳定性会有差异。
蛋白质的稳定性由蛋白质中的特殊信号序列决定,对蛋白质稳定性的控制也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