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98 MB
- 文档页数:25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民族电影的奠基人,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
影片内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反封建倾向,形式上保留较多的舞台程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
注重教化、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浙江宁波人。
他一生拍摄了150部影片,在150部影片中,《难夫难妻》是中国故事片的开山之作。
《孤儿救祖记》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黑籍冤魂》是第一部长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敲开了武侠影片的大门……他的创作特点:首先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让观众有戏可看;其次,作品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线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较符合早期观众的欣赏口味;再次,喜欢在影片中穿插嘘头,善于抓住一个细小情节尽情渲染,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郑正秋,原名芳泽,他的电影艺术思想和戏剧艺术思想一脉相承——改革社会、教化。
他一共编、导、演了53部影片,这五十余部影片比较复杂,既编写了一批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玉梨魂》、《盲孤女》《上海一妇女》等,又屈从与商业化的要求。
他始终执着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创作思想及创作风格可归属于现实主义流派。
郑正秋尤其关注妇女问题,并由此构成他的选材和表现主流,这与他坚持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创作特点:首先,影片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多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达到抨击旧制度、旧礼教的目的,寄托了对弱者、被压迫者的深厚同情。
其次,作品富有民族特色。
影片故事性强,戏剧冲突激烈,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细节丰富,引人入胜。
他为电影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代导演:指30~5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如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应卫云、张骏祥、吴永刚、成荫、汤晓丹、沉浮、郑君里、桑弧等。
他们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平稳缓慢,善用长镜头。
中国第六代导演以及作品介绍以“代”来划分导演群,源自对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的划分。
比如,78级毕业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被统统归为中国导演群的第五代。
这种划分大都来自评论家的需要,其本身与导演作品的风格、题材等等并无关系。
沿用至今,“代”已经成为文艺界常用词语,比如新生代、晚生代等等。
这里介绍的所谓“第六代”导演,并非严格意义上按照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的划分,而是指当今中国影坛比较年轻的一拨导演。
第六代导演的主要特点是以地下独立制片起家的居多,通常他们最早的影片无法获得公映,只能小范围放映,也有一些是特意去走小范围路线,为去国外拿奖而拍摄,但这些导演的最终命运都是一一浮上主流。
路学长主要作品:《长大成人》、《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在年轻导演中,路学长算是年龄较大的一个(出生于1964年),严格地说,把他划分在第六代中,是出于其电影风格不类似于任何一个老导演,电影历程更和大部分的非主流导演不相符合。
他的电影从一开始一直处于公映状态。
贾樟柯主要作品:《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等。
在所有独立电影导演中,贾樟柯已经成为最具有市场的一个。
他是中国独立电影中比较幸运的一位导演。
从《小山回家》在香港获奖,到《任逍遥》入围嘎纳电影节,再到《三峡好人》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得奖是这位独立电影导演唯一的生存途径,也是他连续拍出电影的保证。
贾樟柯出生于山西,在他的电影里,镜头大多对准了山西的小县城。
在他的电影里,《小武》是他所有电影里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这也是使他一夜成名的一部电影。
一方面由于在国外获奖众多,另一方面,让更多梦想独立执导电影的年轻人看到了一种可能。
可以这么说,贾樟柯可能不是第一个把镜头转向当下的导演,但他是这一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导演。
到了《站台》、《任逍遥》,我们已经能够看出贾樟柯电影里存在有一些弊病,即做的痕迹过重,难免会显得矫揉造作。
一方面是由于贾樟柯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八十年代文学情结所致,另一方面,长期的独立制片暴露出了他的控制力欠缺。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郑正秋更有明确的艺术见地与追求,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
电影内容涉及“野蛮婚姻”、“妇女沉沦”、“都市罪恶”等社会问题,并在影片中为每个问题都提出了不无人道主义色彩的解决途径,形成了贴近社会、立意教育、着重人伦的独特传统。
从艺术追求上说,郑正秋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特别是后期的《姊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自然流畅。
张石川更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
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审美特征论摘要第六代导演及其作品表现出了明显的审美特征:刻意模糊叙事线索和淡化叙事情节,具有新内涵的写意风格,对边缘化群体的审美关照,着力于微观叙事的写实主义,强烈的文学化倾向,简约凌厉地给观众营造大量想象空间的影像铺排。
这些审美特征促成了第六代导演在大众审美视野内的崛起,从而形成了中国电影视觉媒介审美范畴内的全新文化景观。
关键词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审美特征突围新生代电影导演胡雪杨在其处女作《留守女士》(199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刚推出时。
有意无意地向公众宣称:北京电影学院87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
此话一出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第六代导演”这一命名便不断出现在大众面前。
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在文化底层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尽管这一艺术群体并没有发布共同的艺术宣言,但从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审美文化的指向性看却有着基本的精神,从而使之在艺术追求和美学表达上呈现出某种同一性。
这种同一性包含了他们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和他们所关注的一些命题,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隐含着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态度。
本文并非要给第六代导演及其作品一个全面的评价,而是尝试从审美文化和审美特征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影像表现,并努力寻找第六代的意识形态思维逻辑和美学实践品格。
一、作为审美机制的电影美和美学概念的建立,总是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相关的。
经典美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试图通过艺术,寻找人类自我实现或确证的途径。
事实上,近几十年来无论是西方美学还是中国美学。
都绝少再以抽象的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研究的重心。
与此同时,“审美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则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审美文化”作为美学命题最早是由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着名美学家席勒提出的,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但其现在成为美学新的研究焦点,其实是时代发展在美学领域的历史性表象。
“文化”与“审美”本来就有着内核上的同一性,“审美文化”凝聚为一个具有深刻时代烙印的文化命题,则必然包含着诸多的文化积淀,并最终借此开启美学发展的新方向。
论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先锋特征【摘要】第六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发展中的重要群体,其电影作品展现出独特的先锋特征。
本文从第六代导演的背景介绍入手,分析了其现实主义风格、大胆探索禁忌话题、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情感表达的直接性和意识形态批判等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创新和突破,同时也对中国电影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六代导演的先锋特征不仅拓展了中国电影创作的边界,也为未来电影探索提供了启示。
认识和探讨第六代导演电影的先锋特征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未来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电影、先锋特征、现实主义风格、禁忌话题、传统文化、情感表达、意识形态批判、中国电影发展、启示。
1. 引言1.1 导演电影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一批备受关注的导演,被称为第六代导演。
他们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的电影表现形式,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探索性质。
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引领了中国电影的新潮流,对后来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导演电影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风格的变迁。
从最初的实验性质到后来的商业化表现,导演电影一直在不断进化和探索。
第六代导演的出现为导演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对中国电影及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导演电影的未来将会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为观众呈现更多精彩的作品。
1.2 第六代导演的出现第六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对当代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而前卫的观察和表现。
第六代导演的出现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背景,当时中国正在经历着急剧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愈发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年轻导演走上了电影创作的道路,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勇于突破传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困境。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引言:中国电影在上世纪80年代迎来了一支新鲜而独特的导演群体,他们被誉为“第六代”导演。
他们的电影作品风格鲜明,内容富有深意,对中国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探讨,旨在深入剖析他们的创作特点、视角以及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一、“第六代”导演的创作背景1. 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剧变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土壤。
2. 电影工业面临的困境由于政治限制和市场压力,中国电影工业陷入长期萧条,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及标准化的表现手法受到质疑。
这为“第六代”导演独特的创作提供了机遇。
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题材创新“第六代”导演敢于挑战传统题材,将目光聚焦在草根人物和社会底层。
他们关注现实,对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思考与反思。
2. 独立电影风格他们使用草根视角,通过纪实手法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在电影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风格独立突破了以往主流电影的框架,注重个人的表达。
3. 寓言与现实的融合“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中常常运用寓言元素,通过虚构的形式传递现实的信息,让观众深入思考社会现象与人性问题。
4. 批判性思维的展示他们尖锐地批评和揭示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性,对社会进步提出了独立的见解。
三、“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1.《大腕》——尖锐地描写商业利益与人性挣扎,展现社会黑暗2.《山河故人》——通过战争背景揭示人性的善与恶,探讨战争对人的摧残3. 《还珠格格》——以现代故事形式呈现中国少数民族的困境与命运4. 《捏软柿子》——以纪实形式揭示现代社会草根人物的困难命运四、“第六代”导演对中国电影的影响1. 打破传统观念“第六代”导演以其独立且突破传统的电影创作,对中国电影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代表影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时代特征: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
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
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代表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艳阳天》《春蚕》《马路天使》《神女》时代特征: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