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六代导演 共27页PPT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7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民族电影的奠基人,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
影片内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反封建倾向,形式上保留较多的舞台程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
注重教化、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浙江宁波人。
他一生拍摄了150部影片,在150部影片中,《难夫难妻》是中国故事片的开山之作。
《孤儿救祖记》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黑籍冤魂》是第一部长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敲开了武侠影片的大门……他的创作特点:首先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让观众有戏可看;其次,作品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线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较符合早期观众的欣赏口味;再次,喜欢在影片中穿插嘘头,善于抓住一个细小情节尽情渲染,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郑正秋,原名芳泽,他的电影艺术思想和戏剧艺术思想一脉相承——改革社会、教化。
他一共编、导、演了53部影片,这五十余部影片比较复杂,既编写了一批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玉梨魂》、《盲孤女》《上海一妇女》等,又屈从与商业化的要求。
他始终执着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创作思想及创作风格可归属于现实主义流派。
郑正秋尤其关注妇女问题,并由此构成他的选材和表现主流,这与他坚持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创作特点:首先,影片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多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达到抨击旧制度、旧礼教的目的,寄托了对弱者、被压迫者的深厚同情。
其次,作品富有民族特色。
影片故事性强,戏剧冲突激烈,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细节丰富,引人入胜。
他为电影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代导演:指30~5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如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应卫云、张骏祥、吴永刚、成荫、汤晓丹、沉浮、郑君里、桑弧等。
他们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平稳缓慢,善用长镜头。
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导演作品共三十五部)1.小武 1998小武是山西汾阳一个屡教不改的“惯偷”,即使公安部门在搞严打活动,他仍要想方设法下手。
但是抛开所谓的“小偷”身份,他是个十分恋旧十分传统的人,亲情、友情在他心中都有沉甸甸的分量。
但昔日亲朋好友早将他看作瘟神,惟恐躲避不及。
无形之中,小武只能去做边缘人,换回某些满足和安慰。
某天在歌厅唱歌时,小武结识了陪唱小姐胡梅梅,相似的心境让两人建立了某种暧昧的情感。
然而胡梅梅明白,小武并非她的彼岸,她需要找到一个更有力的“臂膀”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此小武虽也明白,却在事情发生时仍无法抑制失落。
面对自己的未来,处境更加尴尬窘迫的小武愈发茫然无措。
2.站台 2000崔明亮、尹瑞娟、张军、钟萍是山西汾阳县文工团的演员,改革开放初期,他们过的虽是普普通通的日子,却拥有相对丰盈的精神世界。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令他们见识到了各种新鲜事物,也使他们对自身有了更多的认识,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然而当时间来到 1980年末时,他们发现虽然各自早已面目全非,却仍然一无所有。
相比如广州那样的沿海城市,如汾阳这样的中国内陆小县城改革开放的步伐总是迟缓凝重的,可是崔明亮他们并没认识到这点。
而他们为挣钱不断将自己的底线降低,则造成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彻底断层。
3.三峡好人 2006三峡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的奉节县城,迎来一男一女两个山西人。
男人韩三明来自汾阳,是名忠厚老实的煤矿工人,来奉节为寻十六年未见的前妻。
前妻是他当年用钱买来的,生完孩子后跑回了奉节。
寻找前妻的过程中波折不断,韩三明决定留下来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现。
女人沈红来自太原,是名沉默寡言的护士,为寻多日不曾与自己联系的丈夫而来奉节。
丈夫与她的夫妻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这点她虽然深知,仍想让丈夫当面给她个说法。
赵红的找寻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丈夫在有意无意地躲着她。
韩三明和沈红虽不认识,却因为要做相对意义上的“拿起”与“舍弃”抉择,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第一代导演概述: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20世纪的初叶——19世纪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特点:1.“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此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2.创作艰苦:缺乏经验借鉴,拍摄条件简陋。
3.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联系时代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
4.受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的影响大: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在拍摄上,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总之: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代表人物及作品:郑正秋:《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拍)、《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张石川:《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第二代导演概述:第二代导演被誉为“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甚至到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中国电影导演(第一代--------第六代)来说说中国的电影导演吧在网上搜罗了一些资料,做了些整理.大家可以进一步补充.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郑正秋·任彭年、侯曜·沈浮·史东山·何非光·袁牧之·蔡楚生·洪深第二代导演“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
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
·陈怀皑·桑弧·崔嵬第三代导演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谢晋·谢铁骊·谢添·沙蒙·水华·林农·李前宽肖桂云·凌子风第四代导演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郑正秋更有明确的艺术见地与追求,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
电影内容涉及“野蛮婚姻”、“妇女沉沦”、“都市罪恶”等社会问题,并在影片中为每个问题都提出了不无人道主义色彩的解决途径,形成了贴近社会、立意教育、着重人伦的独特传统。
从艺术追求上说,郑正秋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特别是后期的《姊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自然流畅。
张石川更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
第六代导演特点: 一、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命名自第一代的张石川、谢晋等人开始,中国的电影导演到今日已经发展到了第六代。
这一代电影导演不像前几代导演一样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和社会责任感,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他们关注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他们的电影没有说教,没有压力,有的只是对生命状态的渴望,是对现实的客观纪录,是他们自己生存状态的体现。
一部分学者为了在研究上或称呼上的方便,将这代新生的力量称为“第六代”,直接延续了由前几代顺承下来的提法。
同时,一些学者则将这股新生的力量称为电影“第六代”。
本文持后一种说法,认为所谓的“第六代”导演是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以后在电影学院和传媒大学接受正规电影艺术教育的年轻人。
这群从学校到学校的“第六代”导演不像“三谢”、赵焕童、吴贻弓、吴天明、滕文骥、陈凯歌、张军钊、黄建新等前“代”导演那样,拥有丰厚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
他们的生活积累主要来源于城市空繁复的社会生活和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加上他们对白己同龄人的生存情境有着深刻的体悟,因此他们的电影大多以表现当代都市年轻人生存状态的内容为题材,而且大多选择都市社会边缘人物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如《湮没的青春》中的打工仔罗小绪和“金丝鸟”敬欧太太,《感光时代》中的摄影师马一鸣等等,表现出青年导演们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著名导演谢飞认为,尽管从技巧上说,第六代导演“片子的节奏处理、影调控制以及电影感都是很光彩的”,但是,第六代导演群落是边工作边走入社会的,“那么,进入社会以后,如何去深入地了解我们的社会,了解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最根本的东西,这才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能成大器的关键。
二、第六代导演的审美特点(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从《诗经》开始,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作手法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电影,也是艺术的影像化表达,渗透在其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电影的影响也非常之大。
对于第六代导演而言,电影的创作背景大都是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处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初期,这种将镜头投向底层的关注纪实风格不仅是其内在所特有的,同时也是导演的需要。
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第六代导演,是指北京电影学院85级以后入学,并从事导演工作的电影工作者。
是现在导演行的的新生力量。
伴随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从以张石川、郑正秋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开始,中国的电影导演们已经升级换代了多次。
如今,被人们经常提及的是“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陈凯歌们,他们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中国电影的执牛耳者,在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与民族心理的结构上,成就了颇具中国文化寓言诗式的风骨,现在,渐成气候的“第六代导演”则风格迥异的颠覆了前辈导演的艺术规律。
他们的作品更加贴近百姓的现实生活,关注小人物的内心情感,表达终极的生命关怀主题。
他们的电影影象更加深入生活本身,具有写实美学的特点,同时第六代导演具有典型的社会忧患意识,在他们的作品中不是如第五代那样去表达封建落后和历史观,更多的是表达对当下社会生活的人文思考,具有作家和学者的艺术情怀。
在当今国际影坛上,各国把欣赏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当成学习现代中国文化的窗口,从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宁浩导演的《绿草地》、王强(王一持)导演的《新一年》、张元导演的《过年回家》等作品中,我们都能鲜活立体的触摸到行进中国的百姓内心世界,也能深刻体会到一种生生不息的东方文化力量。
当然,怎样在艺术表达和商业市场间找到创作的平衡,这对第六代导演来说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还出现了继第五代导演后的又一个“新生代”——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出生于60年代、80年代以后在艺术院校毕业、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影坛所注目的创作群体。
这一批导演,在出道时就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其创作也体现出与第五代导演相区别的特点。
90年代以来,他们的作品又体现出创作转型的特征。
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加以研究,有助于把握其创作特点与把握中国电影的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