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共24页
- 格式:ppt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24
1、“第一代导演”:指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
2、“第二代导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孙瑜、费穆、吴永刚等。
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
3、“第三代导演”:
指吴、六十年代活跃于影坛的导演,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等。
4、“第四代导演”:指在“文革”前毕业
于北京电影学院或各
电影厂培养出来,在新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些
导演,如张暖忻、吴贻
弓、滕文骥、吴天明、谢飞、郑洞天、黄建中、黄蜀芹等。
5、“第五代导演”:指电影学院78班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何群等。
6、“第六代导演”、“新生代导演”:指八
十年代中期接受电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开始拍电影的一批导演。
如贾樟柯、王小帅、姜文、管虎、路学长、娄烨、张扬、施润玖、金琛等。
值得指出的是,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本身就不是一种严格的学术概念。
以上只是仅
仅就从影的时间先后来划分的,并不具有唯一性。
此外,还有将“新生代”归入“后第六代”、“第七代”的说法。
中国电影导演代际要览编导三班课堂笔记讲课老师:程骋第一代导演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邵醉翁杨小仲等198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播放西洋影戏,是电影进入中国标致。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定军山》标致中国电影诞生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张石川郑正秋)1 913年香港“人我剧镜社”的《庄子试妻》(黎民伟)成为中国第一部往海外放映的影片。
1921年《阎端生》是我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标志着我国电影已经过了萌芽初创期,开始了发展期1928年《火烧红莲寺》(张石川郑正秋)引发了武侠热潮1931年《歌女红牡丹》(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片第二代导演人物:费穆蔡楚生孙瑜程步高沈西苓史东山应云卫张俊祥桑弧第二代导演的作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No.1 1931-1937年左翼电影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物有夏衍田汉阳翰笙主要作品有《三个摩登女郎》《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这些作品自觉地和时代的民族的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使现实主义称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主潮。
No.2 八年抗战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存在区域差异性作品有《保卫我们的国土》《热血忠魂》《中华儿女》(国统区)《木兰从军》《铁扇公主》(“孤岛”电影)《最后的关头》(香港电影)《延安与八路军》(延安地区)NO.3 四年内战时期《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蔡楚生)《小城之春》(费穆)第三代导演时间:指的是集中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新中国民族电影形态确立,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一批同时代的电影导演。
代表人物:谢晋水华凌子峰谢铁骊主要作品:《中华儿女》(1949年)《白毛女》(1950年)《赵一曼》(1950年)《我这一辈子》(1950年)第二代导演与第三代导演的不同:电影被纳入国家体制之中,电影由当初的私营转化为完全的国营。
第三代导演的特征:1、内容上较多的反映社会变革,歌颂英雄,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意识形态性。
第一代导演:创立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第二代:完成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至有声的转变,并摆脱了戏剧化,电影逐步走向写实,被誉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蔡楚生《渔光曲》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中国电影首次享誉世界影坛。
袁牧之《马路天使》第三代:如何表现生活本质、反映时代风貌、展现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寻求中国式的表达。
谢晋被当时海外影评人评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他导演的《芙蓉镇》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
第四代:弥合中国电影的一代,承上启下。
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延伸和艺术衔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五代:开创了中国电影史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把中国电影传播到了全世界。
《大红》《黄土地》《霸王别姬》《活着》,第六代: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
代表导演包括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王一持、李欣、宁浩、张海洋等。
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是一项从电影史学衍生到社会中的运动,当下许多导演反对这种分代,尤其是第五代以及其后的导演们对此更是十分反感。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中国导演代系划分第一代导演:20世纪初叶-20世纪20年代末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其他人物: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张郑成就:1.第一步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2.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3.第一部武侠片也是武侠系列片《火烧红莲寺》18集特点:1.他们的电影技巧不成熟,但吸收中国戏曲的手法2.他们创作手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3.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去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 20世纪30——40年代代表人物:1 费穆《小城之春》诗化电影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梅兰芳主演2蔡楚生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3 孙瑜《野草闲花》,片中的《寻兄词》是第一首电影歌曲4 吴永刚《神女》5 桑弧《太太万岁》特点:1.关注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特色2.仍然没有脱离“戏剧意识”第三代导演(建国后走向影坛)代表:北影四大帅南北二谢八一厂长影厂其他人背影四大帅1.水华《林家铺子》(茅盾)2.凌子风《中华女儿》捷克卡罗维·发利3.崔嵬《小兵张嘎》《青春之歌》4.成荫《南征北战》南北二谢南谢:上影厂谢晋《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女篮五号》《鸦片战争》北谢:北影厂谢铁骊《早春二月》八一厂1.王苹《柳堡的故事》2.严寄洲《野火春风斗古城》特点:1.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表现生活本质2.展现了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具有艺术意蕴第四代导演20世纪60年代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代表人物:1.吴贻弓《城南旧事》散文化的叙事2.张暖忻《沙鸥》《青春祭》《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3.谢飞《黑骏马》《湘女潇潇》《本命年》4.郑洞天《邻居》5.吴天明《老井》特点:1.“丢掉戏剧的拐杖”提倡纪实性2.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3.有理论有实践第五代导演1978级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代表人物: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田壮壮《盗马贼》《茶马古道·德拉姆》黄建新《黑炮事件》张军钊《一个和八个》李少红胡玫特点:1.新的思想新的手法新的角度2.主观性象征性寓意行强烈3.具有人文气质——有社会学式的关照第六代导演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电影学院的导演张元《看上去很美》《北京杂种》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青红》路学长《长大成人》《卡拉是条狗》娄烨《苏州河》张扬《落叶归根》《洗澡》贾樟柯《站台》《小武》《任逍遥》《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三峡好人》特点:1.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2.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代表影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时代特征: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
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
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代表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艳阳天》《春蚕》《马路天使》《神女》时代特征: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民族电影的奠基人,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
影片内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反封建倾向,形式上保留较多的舞台程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
注重教化、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浙江宁波人。
他一生拍摄了150部影片,在150部影片中,《难夫难妻》是中国故事片的开山之作。
《孤儿救祖记》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黑籍冤魂》是第一部长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敲开了武侠影片的大门……他的创作特点:首先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让观众有戏可看;其次,作品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线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较符合早期观众的欣赏口味;再次,喜欢在影片中穿插嘘头,善于抓住一个细小情节尽情渲染,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郑正秋,原名芳泽,他的电影艺术思想和戏剧艺术思想一脉相承——改革社会、教化。
他一共编、导、演了53部影片,这五十余部影片比较复杂,既编写了一批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玉梨魂》、《盲孤女》《上海一妇女》等,又屈从与商业化的要求。
他始终执着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创作思想及创作风格可归属于现实主义流派。
郑正秋尤其关注妇女问题,并由此构成他的选材和表现主流,这与他坚持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创作特点:首先,影片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多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达到抨击旧制度、旧礼教的目的,寄托了对弱者、被压迫者的深厚同情。
其次,作品富有民族特色。
影片故事性强,戏剧冲突激烈,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细节丰富,引人入胜。
他为电影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代导演:指30~5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如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应卫云、张骏祥、吴永刚、成荫、汤晓丹、沉浮、郑君里、桑弧等。
他们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平稳缓慢,善用长镜头。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代表影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时代特征: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
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
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代表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艳阳天》《春蚕》《马路天使》《神女》时代特征: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第一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 先后拍了十八集 ) 。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