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课时同步练
- 格式:docx
- 大小:17.76 KB
- 文档页数:8
小石潭记一、单选题1.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2.下列文句内划线字的字音,依次与下面选项中文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①院中一棵大树遮天蔽日,将四周一圈房屋庇护在一片绿荫之下。
②闻一多在《最后一次讲演》中,怒斥刽子手,痛骂反动派。
③爬山虎的叶子那么鲜活亮丽,它的虎虎有生气的卷须又在锐不可当地向前伸展。
A.媲/烩/档B.蓖/刿/裆C.批/脍/挡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C.其岸势犬牙差互。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
D.似与游者相乐。
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4.按课文选字填空(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________清洌。
()A.更B.甚C.尤D.犹(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________。
()A.见B.伊C.靠D.依(3)其岸势犬牙________,不可知其源。
()A.差互B.参差C.交错D.错综(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无人。
()A.寂寞B.寂寥C.寂静D.寂然5.下面句中“可”字意义与其它不同的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潭中鱼可百许头。
6.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7.下面运用比喻的一句是()A.母亲永远想念我,如同我永远想念她一样。
B.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C.耳朵里好像真的听见一片朗朗读书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冽.()坻.()缀.()翕.()怆.()邃.()佁.()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如鸣.佩环()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影布石上,佁然不动()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⑥隶.而从.者()()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4.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自己感情的句子。
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斗折.蛇行()其境过清.()6.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哪些实景?7.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8.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样理解?(二)山中与裴秀才书王维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②者,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
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第10课小石潭记课课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为屿.(yǔ) 翕.忽B.为坻.(chí) 为嵁.披拂.(fú) 寂寥.C.参.差(cēn) 佁.然幽邃.(suì) 奉壹.D.俶.尔(shū) 龚.古珮.环(pèi) 差.互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凉) B.卷.石底以出(翻卷)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 D.乃记之而去.(离开)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心乐之.乃记之.而去B.其.岸势犬牙差互以其.境过清C.乃记之而.去学而.时习之D.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5.依照例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示例:希望产生勇气,勇气使希望之门变得宽阔。
A.知识源于生活,知识让生活之光变得明亮B.人生拥有快乐,快乐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C.友谊产生力量,力量使友谊之路变得平坦D.勤奋造就成功,勤奋使成功之路更加辉煌6.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晋朝人读诗,是兰亭集会、曲水流觞。
唐朝人读诗,是高朋满座、冠盖京华。
革命者读诗,是狱中绝笔、肝胆相照。
而我们的方式,就是《中国诗词大会》。
①世易时移,诗心不改②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③天才诗人青史留名,但他的身后却并不寂寞,因为诗意是属于每个人的④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纪念、传承A.③②①④B.②③①④C.①④②③D.②①④③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篁竹..( )(2)水尤.清冽( )(3)坻.( )(4)嵁.( )(5)蒙络摇缀....( )(6)披拂..( )(7)佁然..( )(8)俶尔..( )(9)翕忽..( )(10)斗折..( )(11)犬牙..( )(12)差互..( )8.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课课练第三单元10.小石潭记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2)以.其境过清全石以.为底(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4)环.如鸣佩环四面竹树环.合(5)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6)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2.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皆若空游无所依。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填空题(1)《小石潭记》作者,字,代杰出的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小石潭记》是《》中的一篇。
(2)“记”是古代的一种。
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3)《小石潭记》一文先写,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和,写和。
(4)《小石潭记》的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写,抒发之情。
4用课文中原句填空。
(1)从课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2)“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与上文的哪一句相呼应?(3)写潭中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4)写潭中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二、阅读(一)(25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3分)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分)3.形容流水的声音清脆悦耳的句子是。
(2分)4.作者为什么将小潭称之为小石潭?(用原文回答)(2分)5.作者写潭中游鱼的作用是什么?(2分)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1.根据拼音写汉字。
(1)chù()尔(2)huáng()竹(3)xi()忽(4)清liè()(5)yi()然(6)犬牙cī()互(7)qiǎo()怆幽suì()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B.古人常用多种方式来作为代称,用字来称呼,如柳子厚;用做官地点来称呼,如柳河东;用籍贯来称呼,如柳柳州,等等。
C.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D.“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3.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怡然不动,,往来翕忽,。
(2)_,不可知其源。
(3)《小石潭记》中描写潭上景物的语句是:,,。
(4)《小石潭记》中借鱼儿自由游弋的悠闲情景,从侧面写出了水清澈见底的句子是:,。
(5)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写溪水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的句子是:,。
(6)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的心境的句子是:,。
4.解释下列句中重点字词。
(1)隔篁竹篁竹:(2)为坻坻:(3)为嵁嵁:的岩石(4)青树翠蔓翠蔓:的藤蔓(5)水尤清冽尤:(6)潭中鱼可百许头许:表示约数(7)怡然不动怡然:的样子(8)俶尔远逝俶尔:(9)往来翕忽翕忽:的样子(10)悄怆幽邃悄怆:(11)以其境过清清:5.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日光下澈.古义:今义:清澈(2)不可久居.古义:今义:居住(3)乃记之而去.古义:今义:前往,到某处6.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2)下.见小潭方位名词作状语,(3)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蛇:名词作状语,(5)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7.一词多义。
《小石潭记》一、句子默写。
1.文言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2)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3)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5)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6)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雨脚如麻未断绝。
(8)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
(9)《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词人范仲淹揭示守边将士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0)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其中最能表现劳动者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B.文中的“心乐之”之“乐”表现了作者听到悦耳水声之后的欣喜之情;“似与游者相乐”之“乐”则写出了作者与游人同乐的轻松与快慰之情。
C.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和动静互衬的表现手法:“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氛围以及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B.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C.不可知其源以其境过清D.心乐之乃记之而去三、填空题。
4.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同步练习一、注音:篁()佩()洌()坻()屿()佁()翕()邃()寥()俶()怆()嵁()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下见小潭⑵隔篁竹⑶如鸣佩环⑷心乐之⑸水尤清洌⑹近岸,卷石底以出⑺青树翠蔓,蒙络摇缀⑻参差披拂⑼潭中鱼可百许头⑽日光下彻,影布石上⑾佁然不动⑿俶尔远逝⒀似与游者相乐⒁潭西南而望⒂斗折蛇行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⒅隶而从者三、填空:1、《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 。
本文是其中的第篇。
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四、用原文回答: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五、理解课文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A、如鸣佩环,心乐之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C、卷石底以出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10《小石潭记》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篁竹(huáng)清冽(liè)B.为坻(chí)为嵁(kān)C.参差(cēn cī)佁然(yǐ)D.俶尔(shū)翕忽(xī)2.下列词语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如鸣珮环青树翠曼往来翕忽B.犬牙差互水尤清冽竹树环合C.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D.其境过清隶而从者纷至沓来3.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裨形胜(增益)B.彰示来者(过来的人)C.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D.五色交辉(交相辉映)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位发言人________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________,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________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B.郑重演示引导C.庄重演示导致D.郑重演练导致5.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A.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排比、拟人)B.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对比、夸张)C.海浪声声:“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反复、拟人)D.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是母亲的情怀。
(拟人、比喻)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
——(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篁.竹(huáng)清冽.(liè)佁.然不动(yǐ)俶.尔远逝(shū)B.为坻.(chí)为嵁.(kān)心乐.之(lè)往来翕.忽(xī)C.幽邃.(suì)珮.环(pèi)犬牙差.互(cī)隶.而从者(dì)D.悄怆.(chàng)寂寥.(liáo)参.差披拂(cēn)蒙络摇缀.(zhuì)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一词多义是古汉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C.如鸣珮环.四面竹树环.合D.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4.下列对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B.心乐.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D.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B.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根据提示默写。
(1)《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周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明写潭中鱼,实写潭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佁.然(yǐ) 隶.而从者(lì)B.珮.环(pèi) 寂寥.无人(liáo)C.清冽.(liè) 往来翕.忽(xī)D.日光下澈.(chè) 参差.披拂(chā)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皆若.空游无所依若:是。
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潭西南望过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者高兴愉悦的心情。
5.仿照示例,赏析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