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建模方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3.99 KB
- 文档页数:1
高二区莲花油层储层建模研究Ξ黄友华,许晓宏,王腊梅(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摘 要:在辽河盆地东部凹陷高二区储层地质建模研究中,综合应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建立构造模型。
以构造模型提供的地层格架,采用随机建模中序贯指示模拟的方法建立沉积微相模型。
在此基础上,按相控建模的思路,选择地质统计学克里金方法中的球形变差函数模型对研究区储层参数进行模拟,建立了储层参数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三维数据体。
关键词:储层建模;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变差函数 储层建模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油气藏描述与评价新技术,它是油藏数值模拟、动态预测、开发方式的选择和井网布署的基础,建立定量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是现代油藏描述的核心,也是储层地质工作者攻关的项目之一[1],它可以实现对油气储层的定量表征及对各种尺度的非均质性的刻画。
高升油田高二区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三段莲花油层,由高18块和高246块构成,构造面积约20km 2。
高18块为底水油藏,为中孔中渗储层;高246块为气顶底水油藏,为中高孔中高渗储层。
油层分布主要受构造、岩性控制,为层状边水油藏。
原油性质的变化具有上稀下稠,南稀北稠的特点。
1 储层构造建模 构造建模是油藏储层建模的基础[2],它是综合利用井分层数据、断层数据、并结合完钻井的单砂层分层数据等建立单砂层的构造模型(图1)。
从各单砂层构造顶界面建立起的全三维地层格架模型[3]。
图1 高二区储层构造模型的识别,工程上需要岩性分类识别,并提取出以“层”为单位的各类“层”测井值。
与其他方法相比,基于模糊逻辑划分系统(Fu zzy Pa rt it io n in g Sy s te m ,简称F PS )的测井岩性识别具有如下特点:411 能综合各种曲线信息,基于无监督模糊聚类和有监督的模糊逻辑推理方法,自由参数少,克服了常规方法仅靠几个参数决定应用效果、存在较大盲目性的弱点;412 充分利用已有岩性判别规则,易于融入先验专家、地区知识到判别规则知识库中;413 计算量小,对未知井段岩性判别更为快速和可靠,可大批量处理井段。
质模型至今还未建立。
因此,需要探索出一套扇三角洲储层构型建模方法,建立研究区扇三角洲前缘精细地质模型,并用于数模分析剩余油分布,为下步油田调整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2 方法概述为建立研究区扇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型,优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构型建模方法,包括序贯指示、基于目标模拟和多点地质统计方法。
2.1 序贯指示模拟序贯指示模拟通过一系列门槛值,估计某一类型变量或离散化的连续变量低于某一门槛值的概率,以此确定随机变量的分布。
序贯指示模拟实现的关键技术是指示变换、指示克里金和序贯模拟。
在进行模拟计算之前,首先要进行指示变换,即根据不同的门槛值把原始数据编码成0或1的过程。
在模拟不同的网格节点时各变量的比例是不变的。
当存在局部变化时,可应用具有趋势的序贯指示模拟方法。
具有趋势的序贯指示模拟方法通过从地震资料和其他数据中提取信息从而为每一个模拟节点提供一个局部的各变量比例,各变量的比例之和为1。
本次研究采用的带趋势的序贯指示模拟技术流程如下,在单井相数据离散化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获取模拟的方位、主变程、次变程和垂向变程。
以单井累计概率的方式求取垂向比例,用前期研究的沉积微相作为平面约束,共同作为约束条件通过多次概率优选来求取。
2.2 基于目标模拟基于目标方法主要描述各种离散性地质特征(沉积微相、岩相、流动单元等)的空间分布,利用标点过程法建立又离散代码表示的离散性模型。
标点过程法是根据点过程的概率定律,按照空间中几何物体的分布规律产生这些物体的中心点的空0 引言三维构型建模能够刻画储层内部各构型单元间的空间接触关系,表征储层内部复合砂体,单砂体和非储层间的相对空间关系,包括不同构型单元的的三维空间形态、平面和垂向上的分布范围、不同单元的延伸方向、各单元之间的叠置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刻画出各构型单元内部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的三维空间展布特征及各个构型单元之间的连通程度、油水运动特征。
储层构型方法自1985年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至今[1],取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致密储层是指孔隙度低、渗透率差的油气储层,由于其自身特殊的地质特征,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致密储层的勘探和开发已成为石油行业的热点领域。
针对致密储层的动态地质力学建模是一项关键技术,它能够揭示储层的物理特性和力学行为,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通过动态地质力学建模,我们可以模拟储层的变形、应力分布和渗流规律,进而预测油气的产量和开采效果。
本文将介绍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以及其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探讨如何提高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并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支持。
希望本文能够促进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推动致密储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文章结构部分是用来介绍文章的整体组织和内容安排。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简要描述文章的章节和主题,并说明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一个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的介绍。
我们将简要介绍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背景和重要性,并明确文章的目标和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主要涵盖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以及两个关键技术。
在2.1节,我们将详细介绍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包括相关概念和基本方法。
在2.2节和2.3节,我们将重点介绍两个关键技术,分别探讨其原理、方法和应用案例。
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的深入讨论,我们将揭示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核心要点和技术难点。
第三部分是结论,我们将对前面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分析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工程应用前景。
储层表征与建模储层表征与建模是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储层进行表征和建模,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了解储层的地质特征、储层中的油气分布情况以及储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更好地进行石油勘探开发。
储层表征是指对储层进行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学等方面的综合描述和分析。
它包括对储层岩石类型、岩石结构、质地、孔隙类型、孔隙度、渗透率、压力、饱和度等多方面信息的描述。
不同储层的地质构成会有所不同,因此储层表征需要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进行分类和细化。
首先,对储层的岩石结构进行描述。
岩石结构是指岩石中各个粒子之间的排列方式,包括岩石的成分、化学结构、结晶状态、晶粒度、含水量等因素。
在储层表征中,需要对岩石的成分、结晶状态和晶粒度进行综合描述,其中成分的描述包括岩石的矿物质组成、化学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等;结晶状态的描述包括晶体形态、晶体大小和晶体排列方式等;晶粒度的描述包括粗细程度、均匀性和分布情况等。
其次,对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描述。
孔隙度是指储层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直接关系到油气的运移和储存能力。
因此,对孔隙度的描述需要从不同尺度上进行,分别描述微观孔隙、介观孔隙和宏观孔隙。
渗透率是指储层中油气流动能力的大小,是另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
在储层表征中,需要对渗透率的大小、分布和变化进行描述,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储层中油气的运移方式和储存能力。
最后,对储层的压力、饱和度和物性等方面进行描述。
压力是指储层中油气所受的压力,包括孔隙水压和地层压力等,需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分析,通过建立压力场模型,可以帮助预测油气运移和储存的情况。
饱和度是指储层中油气所占的比例,是根据测量数据和流体力学原理进行计算的。
物性包括油气相对密度、粘度、温度等参数,对储层中油气的运动规律和物理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进行详细的物性分析和测量。
除了储层表征,建立储层模型是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