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宠儿》中托尼·莫里森的美国黑人文化言说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288.04 KB
- 文档页数:2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的黑人代际间创伤研究黄丽娟陶家俊内容摘要:本文立足代际间幽灵创伤研究视角,分析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黑人代际间幽灵创伤造成的母爱之痛、两性爱之痛和姐妹爱之痛,揭示黑人小说叙事与黑人创伤历史、其它黑人的心灵自传和历史拷问之间的同质互文关系。
《宠儿》是对黑人创伤文化和历史的记载,在黑人代际间创伤愈合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它用创伤叙事方式来重述黑人悲悼创伤、建构自由黑人新的文化共同体的历史。
关键词:代际间幽灵创伤叙事悲悼《宠儿》作者简介:黄丽娟,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小说、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陶家俊,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人文研究所西方批评理论博士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小说和西方文论。
Title:The Unbearable Agony in Life:A Study of the Black Transgenerational Trauma in Toni Morrison’s Novel Beloved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generational phantom trauma studie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raumatic agony caused by maternal love,heterosexual love and sisterly love owing to black transgenerational phantom in Toni Morrison’s novel Beloved,revealing its homogeneous intertextu-al connection with black traumatic history,other black spiritual autobiographies and historical questionings.Beloved is an account of black trauma culture and history,having unique function and value in working through black transgenerational trauma.It retells the history of mourning trauma and constructing the new cultural communal bound among free blacks in the form of trauma narrative.Key words:transgenerational phantom trauma narrative mourning BelovedAuthors:Huang Lijua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110034,China),and a Ph.D.candidate at the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Her research areas include the English novel,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Email:huanglijuan_sy@yahoo.cn Tao Jiajun is profes-sor and Ph.D.supervisor at the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and dean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100089,China).His research areas include the English novel and Western critical theory.Email:taojiajun@bfsu.《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第五部小说。
从莫里森《宠儿》看黑人的自我成长摘要《宠儿》是托尼·莫里森长篇小说中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在这部小说里,莫里森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对一位生活在奴隶制度下的黑人妇女进行了详细的描绘——黑暗的压迫使得母亲做出了弑婴的行为,小说用艺术形式再现了人性的光芒。
本文以《宠儿》为例,通过分析奴隶制下黑人的悲惨命运以及奴隶制给黑人造成的心灵创伤来阐述黑人的成长过程,并分别从黑人身体自我成长、黑人社会自我成长和黑人心理自我成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促进读者对“黑人自我成长”这一主题的理解。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黑人自我成长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作为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对美国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秀拉》、《最蓝的眼睛》、《宠儿》曾多次获得多项大奖,其中《宠儿》更是以苦涩的诗意和紧张的悬念、如诗般的文字画面以及对黑人生活的真实描写,先后获得了种族关系图书奖、普利策奖和美国图书评论奖。
尽管莫里森顺利地读完了大学,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仍然很严重,而作为一名黑人作家的莫里森对这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编著黑人历史、讲述黑人文学就成了她毕生的事业。
《宠儿》作为黑人对奴隶制度的控诉,在这个诉说过程中,黑人忘掉了过去,在心灵创伤的愈合过程中实现了身体、社会和心理的自我成长。
莫里森在《宠儿》这部作品的叙事中采用多视角、空间错位、时序颠倒、语境变换、虚实相生和历史与神话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黑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重新构建。
一《宠儿》概况尽管《宠儿》是以小说的形式发表,但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却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莫里森作为一位黑人女作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古典文学以及小说的研究使得她曾担任过出版社的编辑,在一天上班的早上,她在简报上看到一则关于黑人妇女的报道,报道上讲述了一位黑人女奴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避免重复奴隶的悲剧亲手结束了孩子的生命。
托尼·莫里森《宠儿》艺术特色探析摘要托尼·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
小说《宠儿》被公认为是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出版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撰文来评论这部作品。
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语言的隐喻性、叙事模糊性,以及非洲文化和《圣经》文化的结合三个方面来管窥这部作品,以期更好地挖掘这部经典之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艺术特色隐喻模糊叙事非洲文化《圣经》文化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是非洲裔美国女作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
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以来,托尼·莫里森共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其中第五部小说《宠儿》可以说是她的巅峰之作。
小说《宠儿》1987年出版后一周即列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三名,并获得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提名,出版的第二年就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
1993年,莫里森凭借她构思独特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托尼·莫里森之所以能得到世界文坛的公认和青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作品常以女性的视角关注美国黑人女性的命运,进而转向关注美国黑人民族的种族命运。
莫里森以其锐利的笔触言说了美国黑人受奴役的历史,并以超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在历史上被压抑的种族在她的作品中发出来了自己的声音。
《宠儿》被公认为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而这部小说的灵感则来源于莫里森在兰登书屋编辑《黑色之书》的时候看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黑色之书》是收集三百年来美国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大型史料总集。
在编辑过程中,莫里森为一个宁可杀死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孩子重复自己做奴隶的命运的黑人女奴所感动,于是,她围绕这一情节创作了小说《宠儿》,并且把黑奴弑子这一事件作为小说的中心事件。
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刻画了一个叫塞丝的黑人女奴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面临即将追踪而至的奴隶主,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艺术魅力提要: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以流溢着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在异质文化侵蚀下怪诞、变形、灰色的黑人世界,阐释了双重文化冲突下黑人灵魂的涌动——或沉沦或错位或窒息或探寻,有着深刻的审美意义。
本文试图以这个光怪陆离的黑人世界为观察点来探讨莫里森小说的艺术魅力,使读者深刻地领会美国黑人追求自我和身份的心路历程,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莫里森创作成就使美国黑人文学走向了世界,并赢得了世界的广泛承认。
关键词:探讨;莫里森小说;艺术魅力。
托尼·莫里森( Toni Morrison)小说被西方学术界列为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
主要代表作有《宠儿》、《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黑婴》和《爵士乐》。
她因其小说以”诗意的璀璨”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荣膺1993 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极为重要的方面”即是美国黑人在对立与错位的黑白文化夹缝中的生存状况。
莫里森试图在《宠儿》中探索”那些不曾诉诸文字的人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想象,潜入人物的内心,”虚构她的生活”。
在叙述策略上,作者运用”后现代拼凑”及接受美学理论,让读者把断续破碎的片断整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莫里森说过,她要创作的是”不能更改的、无可辩驳”的黑人文学。
要把”追求已得到承认和验证的黑人艺术原则作为其创作任务和凭证”。
莫里森把自己描述为一个”黑人女性小说家”,既有种族(文化) 身份,又有性别身份。
在采访和文学评论中,莫里森对此作了阐释。
她说非裔美国作家在形成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的同时,又对整个美国文学传统作出贡献。
《宠儿》的叙述闪复交错,这既反映了文学硕士莫里森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叙述理论的吸收,也反映了非裔美国人的阴阳界相通论(Afro-American Spirituality)。
在西方的时空系统中,时间是线性的,一直向前的。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分析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母爱刘凤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母爱是莫里森小说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描述了一个疯狂到能亲手杀死自己女儿的母亲。
尽管她的行为让世人很不屑,但是这种似乎畸形的母爱背后隐藏的却是这位母亲难以向子女述说的痛。
这篇论文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奴隶制下,黑人母亲表达母爱的方式,以及这种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带来的母亲和女儿们的纷纷迷失,幸运的是,她们在黑人社区的帮助下,发现了自己的根且建立了自己的身份,自尊和自我价值观,渐渐忘记了悲惨的过去,走向了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母爱;奴隶制;创伤;治愈作者简介:刘凤,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147-01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
在1993年,因其小说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以及表达方式所富有的诗意性使美国现实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充满活力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Taylor-Guthrie,1994: 6)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民族责任感的女性作家,莫里森的创作主要是基于美国历史,尤其是美国黑人历史来阐述奴隶制给黑人所带来的身体痛楚以及长期性的心理影响。
小说《宠儿》就是分析了奴隶制给黑人母亲和女儿们所带来的巨大创伤。
莫里森对母性的定义是:母亲不仅需要养育和保护子女,而且要有治愈他们心灵创伤的能力(O’Reilly,2004: 47)。
然而,奴隶制在剥夺了黑人妇女们人权的同时,也扭曲了黑人母亲们表达母爱的方式,这也直接导致了世人甚至是她们自己的女儿对她们的误解。
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就着重描写了这样的一位黑人母亲:在遭受了新来的庄园主人“学校老师”的非人待遇后,塞思产生了天堂是她的女儿最安全的容身之所的想法(Morrison, 2005: 251),因此在逃亡失败,奴隶主发现了她们的踪迹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免遭荼毒,塞思亲手杀死了自己刚刚两岁的女儿宠儿。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
1.《最蓝的眼睛》
这部小说以女主角佩琳娜的经历为主题,揭示了黑人女性的身份困境和创伤。
佩琳娜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与她的母亲、父亲和姐姐都无法建立情感联系。
她饱受贫困、歧视和虐待,身份认同和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
小说中的佩琳娜渴望拥有最蓝的眼睛,因为她认为这是美的象征,可以让自己逃脱黑人的刻板印象,获得异族之间的尊重。
但这种渴望最终只让她更加痛苦和孤独,因为她的美丽不被社会认可。
2.《宠儿》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布鲁夫的一生揭示了黑人男性的身份困境和创伤。
布鲁夫生于奴隶制时代,他的人格受到了摧残和扭曲。
虽然解放后获得了自由,但他仍然无法摆脱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束缚。
小说中的布鲁夫描绘了黑人男性的弱势和无助,他遭受了身体和精神的折磨。
他的存在像是一种古老的诅咒,始终无法摆脱种族压迫和历史创伤的阴影。
3.《垃圾医生》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黑人女性——洛雷塔的故事。
她通过接生赚取生活费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手术出了差错,导致一位婴儿死亡。
洛雷塔被严重指责,但她识破了那位死亡婴儿的家庭秘密,从而揭开了家族的秘密。
小说中,洛雷塔是一个面对创伤能够坚强自信的女性。
她面对身份困境、种族壁垒和生活挫折,依靠聪明才智和良心正义克服了困难,最终成为一个垃圾医生和智慧之母。
总之,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无不展现了黑人的创伤和困境,呼吁人们关注黑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
同时,她的作品也描绘了黑人文化的多元和美丽,强调了黑人的尊严和自主。
她的写作风格凝重、深刻、充满情感,是对美国文学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