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中的黑人形象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770.00 KB
- 文档页数:3
试析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它反映了美国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文学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方面,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往往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对待;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可以看出黑人在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所做出的奋斗。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并试图解析黑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形象。
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往往呈现出一种“受害者”的形象。
自从黑人在美国被奴役和歧视的历史开始,黑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就多种多样,但普遍的共同点是他们往往身处于社会的边缘,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对待。
哈林·雷诺兹的《黑人在美国》一书中就反映了黑人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承受的苦难和痛苦,以及种族主义和歧视对他们造成的伤害。
在小说《逃跑的奴隶》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黑人在奴隶制度下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和残酷的剥削,揭露了奴隶制度对黑人造成的精神和身体上的伤害。
这些作品都反映了在美国的文学中,黑人往往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和痛苦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主题。
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也展现出了一种“奋斗者”的形象。
尽管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经历了种种不公正对待和歧视,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奋起反抗。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我的逃亡叙事》就描绘了他从奴隶身份到自由身份的过程,以及他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挣扎。
在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主人公汤姆·哈里斯以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成为了一位社会变革的领导者和旗帜人物。
这些作品反映了在美国文学中,黑人往往扮演着奋斗者的角色,他们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还展现出了一种“领袖”的形象。
在美国历史上,有许多黑人领袖为了争取黑人的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这些黑人领袖有的是政治家、有的是社会活动家,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了黑人社区的领袖和代表人物。
从《飘》《最蓝的眼睛》到《紫色》看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蜕变作者:黄连兵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9期摘要: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的确立是他们真实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反映,黑人女性尤其如此。
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到美国新黑人文化运动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随着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文化认同意识复苏,黑人女性的文学形象不再是温驯的,逆来顺受的黑奴形象,而是变得丰富多彩,精神饱满,有血有肉,充满个性。
在美国文学家的笔下,黑人妇女已经完成了从无言沉默到精神迷失再到个性暴发的华丽蜕变。
关键词:黑人女性;文学形象;蜕变1.引言在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的确立是他们真实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美国内战之前,黑人是以奴隶的身份存在,白人奴隶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处置他们,买卖,处罚,甚至是杀害。
黑人女性的遭遇更加不堪,他们被强奸,凌辱,随意买卖。
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大多是以驯服的甚至麻木的奴隶形象出现的。
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以哈莱姆地区为中心,发起了美国新黑人文化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文化认同意识复苏。
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不再是温驯的,逆来顺受的黑奴形象,而是具有反抗意识,民权意识。
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蓬勃发展,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开始理解并珍视自己的黑人民族文化,民族自信心得以提高。
同期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变得丰富多彩,不再是次要的陪衬角色。
由千人一面的同一种类型转化为精神饱满,有血有肉,充满个性的人物。
2.美国文学中黑人女性形象的演变2.1在沉默中灭亡在1860年内战开始时,四百多万黑人连同黑人文化被排斥在美国主流文化圈之外。
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黑人的形象确立就是为了衬托白人而存在的小人物,小角色。
特别是黑人妇女,面对性别歧视与种猪歧视双重压迫,她们成为社会底层沉默无言最卑微的存在。
在美国内战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妇女往往被刻画成保姆或淫妇的形象。
后殖民主义视阈下黑人的身份研究——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例发布时间:2021-04-08T12:13:22.11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作者:魏可欣[导读]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作为哈里特?比彻·斯特夫人于 19 世纪在废奴奴隶制领域取得的最高成就,影响深远魏可欣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36摘要:《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作为哈里特?比彻·斯特夫人于 19 世纪在废奴奴隶制领域取得的最高成就,影响深远。
在奴隶制压迫与剥削下饱受折磨的黑人的悲惨境遇和现状于斯托夫人的笔下显露无疑。
本文拟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结合文学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黑人形象,分析美国黑人身份认同危机,并以宗教、音乐和语言三方面为切入点,帮助非裔黑人实现本民族文化身份的重构,踏上弥合种族主义之路。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身份认同、身份构建、《汤姆叔叔的小屋》引言自独立战争以后,美国北方建立起以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民主政治,而南部各州一直维持着延续了两百多年的种植园奴隶制度。
奴隶主通过压榨和剥削奴隶的廉价甚至是无偿劳动力积累了大量不义之财。
然而,随着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度与北方的资本主义矛盾日益激化,从 19 世纪 30 年代初,著名的废奴运动开始在北部兴起,其声势和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 60 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使得蓄奴制度得以废除,这些都与废奴运动息息相关,期间废奴文学的兴起又反过来推进了废奴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著名作家哈里特?比彻·斯特夫人是这一时期废奴文学的主要作家之一,《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她写于 1852 年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废奴文学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同时也因为此部作品被林肯总统称作“发动了一场战争的小妇人”。
尽管美国内战过后奴隶制得以废除,黑人重获自由,但在美国社会历史上,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现象仍是屡见不鲜,从美国最近一次始于 2020 年 5 月 25 日的因非裔黑人遭受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而死引发的全美暴乱就可看出,在白人眼中,黑人始终是低他们一等的,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黑人始终无法享有和白人同等的权利,享受同等的待遇。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到《根》——美国黑奴主题小说中的黑人形象塑造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随着美国自由贸易的发展,要求解放大量的劳动力;与此同时,废奴主义者发起了针对奴隶制的猛烈抨击。
在反对奴隶制的斗争中,废奴主义者联合起来并且成立了无数的协会与团体,他们通过召开会议、发表演讲等方式来抵制黑暗罪恶的奴隶制度。
废奴运动的蓬勃发展也给美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涌现除了一批优秀的废奴主题小说,这些小说反过来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成为美国内战的催化剂。
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的蓄奴制度不复存在,战争摧毁了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和奴隶制,这对原来的奴隶主贵族是沉重的打击,很多南方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于往日的无限怀念及对新生活的迷茫疑虑。
另一方面,尽管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自由,黑人的社会地位依然很低,种族歧视大行其道,种族矛盾并未缓和。
美国黑人积极地加入到社会建设中,希望为自身争取民主和平等的人权,与白人平等对话,以求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汤姆叔叔的小屋》《飘》和《根》常被称为描写奴隶制的三部名著。
它们具有突出的历史性和文学性,共同为美国文学尤其是黑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文拟从三部小说中黑人形象的塑造方面来谈谈三部小说的文学价值,以求教于方家。
一、《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汤姆叔叔和乔治·哈里斯《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又译《黑奴吁天录》(林琴南)、《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作家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小说。
《汤姆叔叔的小屋》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人民的反奴隶制情绪,并间接导致了美国内战爆发。
这部小说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并被认为是刺激19世纪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
在它发表的头一年里,在美国本土便销售出了三十万册,在英国售出了二十万册。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社会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南北战争爆发的初期,当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曾说到:“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一、美国黑人文学美国黑人文学又称美国非洲裔Afro.American文学。
在美国,黑人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带来了非洲的文化传统。
黑人文学是在继承非洲的某些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美国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美国早期描写黑人文化的小说可谓凤毛麟角,罗伊尔·泰勒(1757 — 1826)的《阿尔及尔俘虏》是其中一部,它也是美国最早的“流浪汉小说”之一。
19世纪,经过黑人领袖道格拉斯和杜波依斯的提倡和参与,黑人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黑人纷纷移居城市,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大大争强,以全国最大的黑人聚居区纽约哈莱姆区为中心,开展了黑人文艺复兴运动,也叫新黑人运动。
它以振兴美国黑人文化为主要任务,他们大力推崇黑人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新黑人”(The New Negro)的形象开始出现在美国文坛。
作为一种集体的文学想象活动,黑人小说为美国文学开创了新的视野,创作出一大批具有美国特色兼有非洲情调的小说,为美国小说的本土化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二、多元文化下的美国黑人文学美国黑人文学是在美国多元文化的人文环境中发展繁荣的。
始于1964年的黑人文艺运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一次新的文艺复兴,是美国黑色权利运动(Black Power Movement)的具体体现,其规模和影响超过了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
这一运动是为了改变黑人在美国的处境和地位,所以很多黑人文学艺术家的创作是要改变黑人在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反映黑人的新精神。
由于黑人作家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黑人,因此他们更加刻意开拓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强调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黑人性”(Blackness)。
强调黑人文化的灵魂和传统,寻求黑人文化的自主性l 1 J。
“黑人性”即黑人种族意识,成为衡量美国黑人文学的本体论。
七八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非裔美国文学”)开始发生变化,许多作家致力于挖掘种族神话传说中的深层文化内涵,采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现代人对民族古老文化的理解,并注重对艺术技巧和民族心理文化积淀的探索。
20世纪的前四五十年,美国经历了“进步主义时期”、柯立芝繁荣时期、罗斯福新政时期和二战时期。
这是一段历史内容丰富、社会变动剧烈、美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的时期。
黑人作为非主流社会的次等公民,在这剧烈的变动中,继续为体现“自由与平等”的基本公民权,还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权利而艰苦奋战。
一、进步主义运动时期:一等公民梦想的幻灭美国联邦宪法第十三、第十四和第十五条修正案的初衷,是在司法平等的基础上把被解放的奴隶融入到美国政治和社会中。
重建时期,美国政府中的共和党激进派虽作出巨大努力,但未能达到这个根本目标。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约有1000万黑人,其中五分之四仍然生活在南方,大部分以农业为生。
在城市里,他们也主要在矿山工作。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黑人中产阶级企业家和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通过做买卖和把产品卖给黑人社区捞了几桶金,社会地位有所上升。
在这段时期,解放黑奴以来在南方初具雏形的种族歧视模式和种族肉体分离(physical separation)逐渐转化为法律认可的种族隔离和对黑人选举权的剥夺。
究其深层原因,是这一时期美国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种族主义思想的泛滥。
黑人在新的环境下受到更致命的心灵伤害。
美国的种族主义思潮中最为恶毒的是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的流派。
它认为黑人是“退化种族”(degenerated race),天性偏好邪恶、与犯罪和疾病为伍,命运决定他们在与白人的生存竞争中必败无疑。
白人种族主义者把黑人定性为无能力进行自我改善的人种,这就为压迫和忽视黑人的政策奠立了理论基础。
在文化领域,黑人遭到更为深厚的种族主义大众文化的凌辱。
在美国政治辩论和日常生活中,白人不断塑造出令人憎恶的黑人形象。
来自南卡罗莱纳州的联邦参议员本杰明·提尔曼(Benjamin Tillman)把黑人贬损为“恶魔”“野兽”。
托马斯·迪克森(Thomas Dixon)1905年的畅销小说《宗族成员》(The Clansman),把美国黑人典型化为“半孩子、半动物、神经冲动、一时兴致和奇想的变形”。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黑奴形象的分析李亚丽李广欢摘要: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威廉福克纳著名短篇小说之一。
在故事中,通过对一个黑奴悲惨一生的描述,充分体现了当时内战后南方的社会现实。
本文以艾米丽小姐身边的黑奴托比为视角,来解读其麻木、社会地位低下、孤独、忠诚等形象,进而帮助读者加深对当时美国社会黑人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的认识。
通过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侧面反映美国内战后南方的社会现实。
尽管奴隶制废除了,但广大黑人的自由社会身份并未得到认同,因此社会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奴隶制与种族歧视依然盛行。
关键词:黑奴;社会地位;生存状况;内因;外因作者简介:李亚丽(1990.12-),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研究方向: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__)-36--021.简介这一部分,简明介绍威廉·福克纳,他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这本小说,以及这本小说的研究背景。
1.1威廉·福克纳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威廉福克纳也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在他四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和120多部短篇小说,大多以南方社会历史作为他创作的源泉。
作为一个上层社会的家族,他的家族还保存着很多旧的传统。
“福克纳的大部分小说取材于该地区的白人社会地位、种族暴力、荣誉准则和传统社会价值观等方面。
”(Wan Peide , 1986: 83)。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他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1.2《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1930年出版的第一篇短篇小说。
它讲述了一个感人而又可怕的故事。
福克纳描述了一幅昔日辉煌的南方和没落衰败的南方景象。
这篇小说包括五部分,小说情节围绕着南北方的斗争、昔日南方与如今南方的对比、白人与黑人的冲突而展开。
黑人形象在美国文学中的嬗变
王艳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2)009
【摘要】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其文化产业也异常发达,有资料显示,其文化产业占 CDP 总值的20%左右,而其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首位。
这一经济与文化领域中的巨头,其文学作品中不容或缺的人物形象中永远不缺黑人,作为美国文学中重要的形象代表,黑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蕴十分深远。
对此,本文从影响美国文学作品中黑人形象嬗变的原因入手,了解人本主义及美学创作思维下黑人形象嬗变的发展,以此来认知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嬗变。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王艳
【作者单位】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 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从《日常家用》中梅格的性格变化透视美国黑人文学思想的嬗变 [J], 王辰玲
2.美国文学中黑人女性形象的嬗变 [J], 汪凡凡
3.黑人·新黑人·人——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的人性嬗变 [J], 梁所丰
4.我有一个梦想——浅析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嬗变历程 [J], 吴亚军
5.殉难、复仇、融合——试评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嬗变 [J], 宫玉波;梁亚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美国的黑人文化在美国黑人文化中,非洲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一方面源于其自身的活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奴隶贸易客观上并不能完全拆散非洲的同一文化群体,而这为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提供了条件。
当然,非洲文化因素在美国并非原来意义上的非洲文化,它借助美国黑人的创造精神和适应能力,在新的环境下经过了种种变化,成为美国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个广义的定义,就狭义方面来讲,美国的黑人文化体现在文学、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美国黑人文化在文学方面的发展状况。
20年代中期,在抵抗种族主义的大环境中,爆发了张扬黑人文化及种族肤色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Harlem Renaissance)。
这一运动以艾伦·洛克(Alain Locke)的文集《黑人新生代》于1925年的出版为标志。
与杜波依斯不同,洛克认为应该用文学来重构美国黑人的社会身份,黑人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重新阐释和塑造黑人的自我形象。
洛克认为黑人文学不仅和其他非洲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和世界其他种族或文化民族主义与在艺术、文化和政治上取得的新成就也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
“这种强调新黑人的新艺术、新风格、新追求,重技巧、重自由创作而轻作品的政治使命的宣言式的理论,反映了当时黑人政治和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思潮,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王家湘,1998)。
在写于1927年的《黑人创作的蓝图》一文中,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指出黑人文学创作应该从表现中产阶级黑人的理想和挫折转移到下层市民的愤怒和不满。
一时间,赖特式的抗议文学大量出现,“抗议”成为黑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
出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写作行为对于黑人作家来说一直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抗争”式的。
始于1964年的黑人文艺运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一次新的文艺复兴,是美国黑色权利运动(Black Power Movement)的具体体现,其规模和影响超过了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
浅谈美国的黑人文化在美国黑人文化中,非洲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一方面源于其自身的活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奴隶贸易客观上并不能完全拆散非洲的同一文化群体,而这为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提供了条件。
当然,非洲文化因素在美国并非原来意义上的非洲文化,它借助美国黑人的创造精神和适应能力,在新的环境下经过了种种变化,成为美国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个广义的定义,就狭义方面来讲,美国的黑人文化体现在文学、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美国黑人文化在文学方面的发展状况。
20年代中期,在抵抗种族主义的大环境中,爆发了张扬黑人文化及种族肤色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Harlem Renaissance)。
这一运动以艾伦·洛克(Alain Locke)的文集《黑人新生代》于1925年的出版为标志。
与杜波依斯不同,洛克认为应该用文学来重构美国黑人的社会身份,黑人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重新阐释和塑造黑人的自我形象。
洛克认为黑人文学不仅和其他非洲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和世界其他种族或文化民族主义与在艺术、文化和政治上取得的新成就也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
“这种强调新黑人的新艺术、新风格、新追求,重技巧、重自由创作而轻作品的政治使命的宣言式的理论,反映了当时黑人政治和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思潮,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王家湘,1998)。
在写于1927年的《黑人创作的蓝图》一文中,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指出黑人文学创作应该从表现中产阶级黑人的理想和挫折转移到下层市民的愤怒和不满。
一时间,赖特式的抗议文学大量出现,“抗议”成为黑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
出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写作行为对于黑人作家来说一直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抗争”式的。
始于1964年的黑人文艺运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一次新的文艺复兴,是美国黑色权利运动(Black Power Movement)的具体体现,其规模和影响超过了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
试析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美国社会的演变和种族关系的变化,黑人角色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通过对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进行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文学对种族和身份议题的关注,以及文学作品对社会和文化的反映。
20世纪初,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大多被描绘为受压迫的对象。
在这个时期,美国南部种植园主义文学盛行,黑人角色经常被描绘为奴隶或受压迫的农场工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苦难和绝望。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黑人角色吉姆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奴役的形象,他在小说中承受了来自社会和种族的重重压力,最终却依然展现出了坚韧和勇敢。
这种形象的刻板化和固化,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待黑人的态度和偏见。
然而随着美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运动的崛起,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开始呈现出更多元化的形象。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兰登·休斯的作品《我的路》中,描绘了黑人在北部城市的生活,通过对黑人文化和社区的描述,呈现了一种对自我认同的探索和追寻。
作品中的黑人角色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充满独立、自豪和力量的个体,他们追求平等和尊严,逐渐成为作品中的主要主角。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促使了美国文学对黑人角色的再次审视。
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爱丽丝·沃克的《紫色的颜色》等作品,呈现了黑人女性在家庭、社会和个人认同中的挣扎和追求。
通过对黑人女性的生存和价值观的探讨,这些作品揭示了种族、性别、阶级等议题在黑人生活中的复杂交织,以及他们对自我认同和权利的追求。
作品中的角色形象丰富多彩,展现出了黑人人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人们对黑人文化和社会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美国文学中的黑人角色从20世纪初的被压迫者形象到当代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形象,经历了许多变革和转变。
作家们通过对黑人角色的刻画和叙述,反映了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认同的变化,以及对种族、阶级、性别等议题的关注。
美国黑人种族歧视的根源焦云侠(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郑州!"###$)[摘%要]%%美国是世界上种族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对黑人种族的歧视,可谓根深蒂固,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美国黑人在美国各少数民族中的社会地位处于最下层,始终摆脱不了贫困的桎梏。
尽管美国一直声称人人生而平等,倡导人权,但是,平等的目标如果没有平等的手段去维护和保障,剩下的唯有平等的口号。
对这一社会问题,美国政府必须通过提高社会文明和改进政府对待黑人的政策,消除歧视。
只有这样,美国政府才能真正做到其所倡导的尊重人权。
[关键词]%%美国黑人;种族歧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美国黑人,即美籍非裔人,是美国第二大少数民族。
从美国建国初期的原始资本积累到$#世纪的如日中天,黑人用他们的劳动,血汗和智慧开发了美国广阔的土地,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然而,黑人却被美国白人冠以“劣等民族”的称号,在就业,福利保障,教育,司法等社会各方面遭受严重的歧视。
众所周知,美国一贯标榜民主,自由和“人人生而平等”,并且热衷以维护人权为由干涉,污蔑其他国家。
但是,美国自身长期存在的黑人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问题至今仍未解决,种族冲突引发的流血案件屡屡发生,大多数黑人的生活依然处于贫困状态。
一、美国黑人的现状美国最大的致力于促进黑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织“全国都市联盟”在一份关于的黑人生活状况的年度报告中指出,黑人的整体地位,包括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只相当于白人的-*.。
这个数字和$##!年基本持平,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一年中,黑人的地位并没有任何提高。
$##"年,黑人的失业率为’#/).,而白人的失业率却只有!/-.。
[’]黑人家庭的资产净值平均为+’##美元,而白人家庭则高达+/-万美元,几乎是黑人家庭的’#倍。
在住房方面,只有略高于!).的黑人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白人家庭的住房拥有率却高于-".。
福克纳笔下的黑人形象研究众所周知,美国黑人的历史与美国的历程息息相关。
美国白人对于黑人态度的变化,成为“检测这个国家走向真正平等“的天平。
种族问题一直是美国学术家关注的焦点。
二战后,每年都有许多论文发表,也有许多论著出版。
大多数学者集中于对美国南部的种族隔离制度、黑人投票权被剥夺、私刑和种族骚乱的研究。
因此,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南方文学中的黑人形象问题成为学者们主要的研究对象。
谈到美国南方文学, 而不提种族主义是不可能的, 几乎所有南方作家都要在他的创作中涉及种族问题。
奴隶制、种族主义反映在南方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 它是南方社会不能回避的问题。
奴隶制的危害在于南方白人从没把黑人当做一个人, 白人奴隶主在市场上任意买卖黑奴就像买卖骡马牲口一样, 黑人只是一种会说话的动物, 愚蠢、粗野, 只是一种劳动力, 只需要提供最粗陋的生活保证的价格低廉的劳动力, 黑人妇女还可以成为男主人泄欲的工具, 无论任何时候, 只要主人需要, 她们就被召唤到林子里、主人房间里。
奴隶制在1865年林肯签署的法令中已被废除, 黑人自由了, 不再是主人的物品。
奴隶制的废除并不意味着黑人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 生活状况改善了。
相反, 种族主义思想在南方根深蒂固, 种族歧视、种族隔离在内战结束后的近百年内并没有被消除。
福克纳出身南方贵族世家, 曾拥有大量的黑奴, 他生活在南方, 呼吸的是南方的空气, 必然要受到种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福克纳一方面同情黑人,赞美黑人身上的优秀品质, 另一方面他又有种族主义思想, 发表过一些种族主义言论, 他认为黑人要达到与白人完全平等, 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可以说他是开明的种族主义者、温和的渐进主义者。
20世纪50 年代中期, 南方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反对种族隔离, 种族歧视的呼声越来越高, 首先是黑白人是否能混校的问题争论异常激烈, 福克纳表明自己的立场,他说: 密西西比州的学校对白人来说都够糟糕了, 指望黑、白人混校能改进教学的想法实在荒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界对爱丽丝·沃克小说中黑人男性的研究作者:石维娜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08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界对爱丽丝·沃克小说中的黑人男性展开深入解读,在主题学、叙事学之外,学者们更注重研究《紫色》中的族裔群体,解读黑人男性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
学者们采用心理学的理论解读黑人男性暴力行为的内在缘由,同时将讨论范围拓展至社会学的领域。
总之,该时期美国学界的研究在理论性和系统性方面都有所提高。
关键词:爱丽丝·沃克;黑人男性;心理学;社会学爱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知名的非裔小说家、诗人,同时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1968年她发表了首部诗集《一度》,两年后发表第一部小说《格兰治·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1982年她完成了代表作《紫色》,于1983年荣获普利策小说奖。
随后,美国学界开始关注她的文学创作,1985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将其小说《紫色》搬上银幕,由此引发评论界的诸多争论,这将沃克小说的研究推向了高潮。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界以沃克小说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递增,出现了11部文学评论集。
学者们继续探索前人已有的研究领域,并对沃克小说中的黑人男性形象展开深入解读。
在主题学、叙事学之外,该时期的学者更注重研究《紫色》中的族裔群体,继续解读黑人男性形象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在思想性和深刻性方面都比先前有所提高。
在解读《紫色》中的黑人男性形象时,学者们着重分析他们暴力行为的内在缘由,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了心理学的领域。
1999年出版的《爱丽丝·沃克评论随笔》中收录了马克·克里斯托夫的《紫色:一部存在主义小说》,文中着重解读黑人男性形象在美国社会的现实处境以及他们对黑人女性实施压迫行为的缘由,并精辟分析了国家权力系统与种族歧视之间的紧密关联。
美国社会权力集中于所谓主流群体,他们通过权力系统压榨非主流群体,以致于后者在进行自我界定时,个体的文化与心理维度会被其所掌控;前者认为非主流群体偏离社会模板是威胁其神圣性的社会叛逆行为,所以他们就可以冠冕堂皇地宣称种族歧视可以削弱少数人的社会对抗行为。
浅析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一、引言在美国本土的观影者中,有近四分之一的黑人观众,但一直以来,电影中的黑人形象却一直处于被异化的塑造呈现之中,黑人导演和黑人演员在美国好莱坞的发展也是困难重重.在美国电影开始发展后的半个世纪中,无论是电影中的黑人形象,还是电影外的美籍黑人导演、演员,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白人主流价值观念的排斥,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也从未得到过真正的认可。
在美国电影开始发展的几十年中,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他们被不断地丑化或被刻意回避,这与当时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的思想存在直接关系,电影的制作者为了迎合白人主流价值观念的需求,在影片中将黑人塑造成白人的陪衬,他们或是智商低下、行为粗鄙,或是穷凶极恶,威胁着白人的正常生活和美国社会的稳定,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影片有《雷斯突斯获得火鸡记》《一个国家的诞生》等。
即使是名噪一时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也未能免俗,虽然在其中的黑人主人公汤姆叔叔品性善良,但却是愚忠于白人奴隶主的软弱黑奴。
[1]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黑人电影发展史中也出现过个别特例之作,如《肉体与灵魂》《围墙之内》等,但却无人问津,无法广泛流传,也没有改变这一时期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失语状态。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的历史学者琼斯在一个报废的电影仓库中发现了近百部黑人电影,从此,黑人在美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得以确立,对美国黑人电影或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的关注与研究也随之增多。
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美籍黑人逐渐挣脱了“黑奴”的束缚,在美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数十年来美国黑人电影发展的社会原因,加之美籍黑人导演、演员的群体崛起,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塑造也逐渐走出了被异化的藩篱,甚至出现了许多“黑人英雄”形象。
本文就将在充分了解美国好莱坞电影及其中黑人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展现美国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变迁,以20 世纪中叶、20 世纪90 年代、新世纪为时间节点,解读三个时代中美国电影里坚韧反抗、情感融合及追寻自我价值的“黑人英雄”形象。
黑暗中的游戏——托妮·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构黑暗中的游戏——托妮·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构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深入探索黑人文化身份和历史、揭示黑人社会经验为特色,她批判性同时也是创造性地对黑人文化进行了重新塑造。
本文将以莫里森作品中的两部代表作品《最好的盖洛普》和《亲爱的》为例,探讨莫里森通过塑造黑人文化中的黑暗经验,对黑人文化身份进行重构的创造性方式。
莫里森的作品揭示了黑人社会在美国历史中的被压迫和被剥夺的经验。
她利用黑暗的符号和象征来表达黑人被剥夺以及黑人社会所遭受的痛苦,从而重新定义黑人文化的身份。
在《最好的盖洛普》中,她通过描绘一个黑人女性在奴隶制度下被剥夺了自由和母性的经历,从而探讨了种族、性别和社会地位之间的交织关系。
莫里森以黑暗的景象来描述女性的痛苦,以暗示黑人社会历史上的痛苦和剥夺。
另外,在这本小说中,莫里森还创造了“鬼魂”的形象,暗示黑人社会中被压迫的人们无法摆脱过去的枷锁。
通过揭示黑人文化中的黑暗经验,莫里森赋予黑人身份以特殊而有力的文化意义。
在《亲爱的》中,莫里森继续以黑暗经验作为重构黑人文化身份的手段。
小说中的主人公赛思·舒格(Sethe)是一个逃亡奴隶,她曾经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们而杀害了她的一个婴儿。
这个故事揭示了奴隶制度下,黑人母亲无法保护自己孩子的痛苦经历。
莫里森在小说中利用黑暗、幽闭以及鬼魂的想象来描绘赛思的内心世界,以此展示黑人社会在奴隶制度下所受的创伤。
通过这种描绘,莫里森不仅让读者感受到黑人文化中的黑暗经验,还探讨了黑人身份的复杂性和黑人社会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创伤。
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中黑暗的描写并非仅仅是呈现痛苦和剥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描写,莫里森探索了黑人文化中的力量和坚韧。
她以黑暗为背景,展现了黑人社会在被迫处于困境中时所展现出的坚毅和抵抗。
美国文化中的黑人形象研究
学号1006130231 姓名徐晴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美国文化中黑人形象的特点,以及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根源,进而阐
述了美国文化中的黑人形象对美国社会、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关系以及对黑人自身的影响,是通过列举美国当时歧视黑人的史实和一些生动的漫画,深深地感受到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从而得出美国文化中美国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关系特点和症结所在。
关键字:美国黑人;黑人形象;美国文化
正文
众所周知,美国黑人的历史与美国的历程息息相关。
美国白人对黑人态度的变化,成为“检测这个国家走向真正平等的缓慢而痛苦的前进过程中的人类天平”和检验这个国家的试金石。
1对美国黑人形象的研究,可分为重建前的黑人形象和重建后的黑人形象。
内战前的美国笼罩在奴隶制下,此时的美国白人对黑人进行管理,黑人像一个永远处于被监护地位的孩子,而白人是其最好的监护人。
有时黑人为了讨好他们的主人,在主人面前表现得谦卑、无知、幼稚、装疯卖傻。
所以在护奴派眼中,黑人形象大多是温顺、满足于现状、逆来顺受、懒惰、没有理想、缺乏独立性、对主人百依百顺但又狡诈。
这种形象为白人与黑人双方所认可。
综上可得,内战前,尽管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态度好对黑人形象的描述中也存在一定的偏见,但总体上他们描述中的黑人多为正面形象。
内战和重建以后,随着奴隶制的废除、黑人的解放和美国工业化的加速,黑人人口不断增加,而且经济实力得到了提高,成为了白人的竞争者。
此时的美国白人对黑人的偏见和歧视并没有随着黑人解放而消失,反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他们对自由黑人形象“妖魔化”。
查尔斯·加斯顿认为:“自由黑人令人恐惧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可怕,他们不仅带来贫困、饥饿、痛苦和南方毁灭,而且为美国的下一代带来灾难和不幸。
黑人是美国及其人民的瘟疫。
”2懒惰、愚蠢、虚伪、残忍和邪恶的黑人形象充斥着白人每一个细胞,使他们越来越憎恨、讨厌黑人。
以下两个漫画在当时是对黑人进行贬低的重要工具:
这个漫画是在说:黑人脑子里在想什么?从
前往后占黑人大脑95%的依次为:偷盗西瓜、吸
毒、酗酒、想得到金项链、富于煽风点火和犯罪
活动。
而责任感、语言能力、智力、讲究卫生、
创造力、逻辑性和平衡性仅占靠近耳根的极少部
分。
这个漫画描述了一个被关在动物园中的大猩猩。
笼子里
的大猩猩用前爪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道:“不公平!不要再把
我们比作无用的'黑鬼'。
”这个漫画暗示,大猩猩也不愿意人们
把自己比作自己。
早在重建前,一些拥护奴隶制的白人就认为,黑人具有双重性格。
重建后,随着奴隶制的废除,白人对黑人形象“妖魔化”。
拒绝给予其宪法所赋予的权利,使他们再次受控于白人。
然而,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态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不可疑惑的,影响这一根深蒂固的种族思想无疑是文化根源和经济根源。
总的来说,重建后美国文化中黑人形象的“妖魔化”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所以,对黑人种族的歧视与贬低植根与美国文化的深处。
在英语中,“white”一词一直以来就表示“洁白”、“善良”、“高尚”、“公正”、“幸福的”等意思。
白色具有大家公认的象征性,并涵盖了人类的所有优秀品质。
在美国社会,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白色都被赋予许多无形的特权。
对于白色特权的维持成为对普通白人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失落感的一种心理与精神补偿。
它也成为一种维系美国白人团结的重要纽带。
3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对“白色”表示出认同和崇高的同时,对“黑色”表现出明显的厌恶、贬低和排斥。
更为重要的是,联邦政府和最高法院对白人对黑人形象“妖魔化”、各种种族歧视政策和措施的出笼和由此导致的黑人的恶劣处境,表现出熟视无睹、漠不关心。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所以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也是有一定的经济根源的。
重建后的美国工业和城市化飞快发展,对黑人各方面的发展影响重大。
甚至出现了少部分黑人经济地位的提高和一部分白人的相对贫困这一现象。
成千上万的黑人涌进北部城市,对白人社会形成很大冲击。
不少白人发现黑人侵占了自己的地盘,害怕黑人与他们争饭碗,趁机挑起事端,不断袭击黑人。
从而导致了其它社会问题的出现、加深了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强化了黑人形象“妖魔化”。
白人对黑人的种族偏见和歧视以及在美国文化中黑人形象的丑化,无论是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对黑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一部分黑人产生了对白色的崇敬和对自己肤色的厌恶,并由此导致黑人的自卑和自恨心理。
这部分黑人从小就懂得了黑人与白人种族的差异,并学会了抑制自己。
无论他们有什么样的抱负,他们大多数人都由于社会所灌输的种族观念而不愿意表现出来。
甚至,在他们当中,肤色的深浅也成为区别黑人的重要标准,黑人肤色深浅是黑人能否融入美国上流社会的关键。
另一部分的黑人则顶住压力,试图在美国文化中重塑黑人形象。
自踏上北美土地以来,黑人就没有停止过采用各种方式为争取与白人同等的权利而斗争。
布克·T. 华盛顿提倡黑人,不仅不应该对自己的种族失去信心,反而更应该对自己的种族表现出极大的自豪感。
他
认为,“在如此的逆境中起步的种族中,没有一个种族像黑人一样取得如此的成绩”4他们顶着巨大的困难学会了自助并建立起自己独特文化的公共机构,而且这些机构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
他们中的有些人对教育矢志不渝,有些人则利用自己的技能,跻身于中下层或是更高的社会阶层。
种族歧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不仅打击了黑人,也阻止了美国的发展进程;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它更多的是激励黑人依靠自己的奋斗,出现了许多的黑人精英,从而促进了黑人种族意识的觉醒、黑人的团结和黑人自豪感的加强,获得世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名有色人种的中国人,应该要从这种种族歧视中得到启示。
应深深牢记周恩来总理的话:“落后就要挨打”,即使在困境中我们也要自强不息,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创造自己的价值观。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我国应树立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自己的路,并能从种种困境中,不断强化名族归属感和自豪感,那么,中国必定会跻身全球强国之列。
注:1.里昂·F. 利特瓦克:“心灵的烦恼:美国宪法二百年与美国黑人的经历”,载《奴役与自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548页。
2.迪克逊:《豹斑:一个白人负担的传奇》,第33页。
3.西奥多·艾伦:《发明白人种族》,伦敦1994年出版,第22页。
4.哈里斯:《布克·T. 华盛顿与W. E. B. 杜波依斯观点冲突的分析》,第50页
参考文献:张立新:《文化的扭曲: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黑人形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