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010年贵阳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期贵州省烟草公司烟叶管理处贵州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2012年10月1日~10月31日一、总趋势预计:10月降雨量全省大部地区略多1成左右;10月平均气温全省大部地区略低0.1~0.5℃。
10月中旬中期至下旬省之西部地区有12天左右的绵雨天气,省内其余地区有8天左右的绵雨天气,接近常年。
雨季结束日期,全省大部地区在10月下旬结束,省之东部接近常年,省之西部较常年偏晚。
二、气温预报预计10月平均气温:毕节地区西部为11.0℃左右,黔南自治州南部边缘和黔东南自治州西南部边缘为18.5℃以上,省内其余地区在11.1~18.4℃之间。
与常年相比,全省大部地区略低0.1~0.5℃。
贵阳市:预计10月平均气温在15.5~16.0℃之间,较常年略低0.5℃。
三、雨量预报预计10月降雨量:毕节地区西北部在85毫米以下,黔西南自治州中西部、六盘水市南部、安顺市大部、贵阳市中东部、黔南自治州东北部、遵义市东部、铜仁地区大部和黔东南自治州大部在105毫米以上,省内其余地区在85~105毫米之间。
与常年相比,全省大部分地区略多1成左右。
贵阳市:预计10月降雨量为95~110毫米之间,较常年略多1成。
四、10月降温降雨天气过程预报预计10月主要有3次降温降雨天气过程,大致出现在:上旬前期(小~中雨)、中旬前期(中~大雨)、下旬中期(中~大雨,局地暴雨)。
五、10月9个地州市代表站降水量和气温预测站名项目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预报值常年平均值预报值常年平均值贵阳95~110 91.6 15.5~16.0 16.0 遵义95~110 93.0 15.5~16.2 16.2 铜仁100~120 97.6 17.5~18.0 18.0 毕节70~80 60.1 13.0~13.5 13.5 水城90~100 89.0 12.5~12.9 12.9 兴义110~120 105.5 16.5~17.0 17.0 安顺100~110 94.2 14.5~15.0 15.0 都匀110~120 102.1 16.8~17.2 17.2 凯里100~110 92.0 16.3~16.6 16.6。
贵阳年度天气特征分析报告引言贵阳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由于地处盆地,贵阳的气候特征鲜明,一年四季温差较小,降水充沛。
本报告将对贵阳市的年度天气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状况。
1. 气温变化贵阳市的气温变化比较稳定,一年四季温差较小。
夏季气温在25摄氏度左右,冬季则稳定在10摄氏度左右。
平均气温在整个年份内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
这种气温的稳定使得贵阳成为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
2. 降水情况贵阳市的降水量较为充沛,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
夏季时,贵阳常常受到暴雨的袭击,降水量远超其他季节。
而秋季则是贵阳的旱季,降水量较少。
这种降水情况为贵阳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 风向和风力贵阳市的主要风向是南风,占据全年风向的大部分。
夏季南风会带来湿润的气流,使得贵阳的气温相对较高。
西南风和北风在冬季时也有一定的影响,使得气温下降。
风力方面,贵阳市的风力较小,稳定在3级左右。
4. 雾霾情况由于贵阳市地势低洼,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尤其是冬季和春季,气温低、湿度高的条件下,雾霾天气较为常见。
这给城市的交通和空气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雾霾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5. 气候变化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贵阳市的气候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近年来,贵阳的气温开始有所升高,冬季的降温幅度减小,夏季的高温日数增加。
降水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夏季暴雨频率增加,而秋季干旱的情况越发明显。
这些变化对贵阳市的农业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政府需要适应气候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
结论贵阳市的气候特征主要包括温差小、降水充沛、南风主导和雾霾多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得贵阳成为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
然而,随着气候变暖的趋势,贵阳的气候也在发生变化。
政府和居民需要加强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适应这些变化。
同时,也需要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能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影响,以保护贵阳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近50a气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严小冬;金建德;雷云;陈静;石艳【期刊名称】《贵州气象》【年(卷),期】2005(029)002【摘要】采用EOF展开、方差分析、小波分析及功率谱检验等方法,通过对贵州省15个气象观测站50a(1951年3月~2001年2月)的气温变化和中国160个站气温变化的对比,以及其自身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的分析得出:贵州气温近半个世纪的演变趋势跟整个中国同时期气温演变趋势并不一致,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性;贵州春季、冬季多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类型比较相似,主要表现为省之东北部气温相对低,而省之其它地区气温相对高,而夏季多年平均气温分布跟冬、春季气温分布类型接近相反,秋季多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夏季气温易于预测,而冬季气温难以预测;各个季节之间气温演变没有显著相关性,但夏季气温变化自身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周期,约为2.6a.【总页数】4页(P6-9)【作者】严小冬;金建德;雷云;陈静;石艳【作者单位】贵州省气象台,贵州,贵阳,550002;贵州省气象台,贵州,贵阳,550002;贵州省气象台,贵州,贵阳,550002;贵州省气象台,贵州,贵阳,550002;贵州省气象台,贵州,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3.3+4【相关文献】1.近50a菏泽气温与高低温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J], 孙翠凤;窦坤;徐国栋;杨启峰2.石河子地区近50a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J], 向导;田苗;刘勇;3.卡若拉冰川区域近50a年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J], 旦增措杰;卓玛;旦增旺堆;次旺;4.基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安徽省近50a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J], 李雪纯;赵君;徐进超5.惠水县近50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J], 谢智沛;殷子月;喇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围场极端天气事件分析及其与平均气候的关系利用围场站1951-2010年6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线性趋势估计、百分比阈值、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围场极端天气事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其与平均气候变化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近60年来极端高温事件呈增加趋势,极端低温事件呈减少趋势,中等雨日日数和强降水日数也呈减少趋势,但是强度变化有所不同,强降水强度在减弱,而中等雨强却在增强。
(2)极端事件的变化与区域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标签:百分比阈值极端高温事件极端低温事件中等雨日强降水日平均气候0引言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是非常明确的,且从195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是千年以来所未见的[1]。
全球平均温度在上升,并且可能造成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和增强。
因此,有关极端事件发生频率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在国外,Jones等[2]采用极端气候指数模拟爱尔兰和全球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Klein等[3]采用极端气候指数研究了欧洲日极端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趋势。
在国内,刘学华等[4]分析了中国近40a来极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得出了严寒天和极端低温事件明显减少,高温天和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加,北方地区极端气温变化最大的研究成果。
钱维宏等[5]认识到全球增暖和区域环流异常决定着气候极值事件的分布格局,极端强降水事件在增多,而北方的寒潮事件却在显著减少,大风频次也在减少。
以上列举的与极端天气事件有关的研究成果为围场县极端天气事件变化趋势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路和方向。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围场极端天气事件的规律如何?变化趋势怎样?有何应对措施?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因此本文将把研究目标确定为围场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趋势,从而加深人们对围场县气候自然变率的认识,以促进县局中长期气候预测水平的提高,并为政府各部门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和方法1.1数据资料本文所用数据为围场站1951-2010年温度和降水日观测资料。
1951~2010年云贵高原大理和丽江气温、降水的r气候特征分析刘翔卿;王雷;刘阳;孙绩华【摘要】利用大理和丽江气象站195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横断山脉东部气温、降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91年以后,大理和丽江地区均存在显著增温的趋势(0.58和0.55℃/10 a),明显高于同时期中国平均气温的增加幅度;而在1991年之前,大理和丽江的年平均气温呈现下降或微弱上升的趋势(?0.14和0.07℃/10 a).与夏季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相比,冬季平均气温的增温更显著,且其变化趋势与年均气温的气候特征是一致的.大理和丽江年总降水及各季节降水量在1951~2010年并没有明显增加或减少的趋势.大理和丽江雨季开始的时间分别为第28候和第30候,持续时间分别约为5.5和4.5个月.20世纪80年代以后,丽江年平均风速的减小强度明显大于大理,这是因为丽江站地处城区,城市化剧烈,地表粗糙度增加显著.日照时数与云量呈反相的季节变化,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的逐候变化与日照时数、总云量、尤其是低云云量相关,随风速增大而减小.【期刊名称】《气候与环境研究》【年(卷),期】2018(023)005【总页数】11页(P513-523)【关键词】气温;降水;大理;丽江;云贵高原【作者】刘翔卿;王雷;刘阳;孙绩华【作者单位】云南省腾冲机场气象台,云南腾冲679100;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昆明65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01横断山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的南北向山脉的总称。
大理和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东侧和云贵高原的交接处,均属于高海拔地区。
根据全球地表温度资料,1906~2005年的100年间,全球地表温度平均增加0.074 °C/10 a,并且增温正在加剧,近50年的增温幅度几乎是近100年的两倍(0.13 °C/10 a)(IPCC,2007)。
文章编号:1000-0534(2007)01-0150-08 收稿日期:2005-10-25;改回日期:2006-07-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503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CB400500)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陈铁喜(1983—),男,黑龙江人,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E -mail :xchen @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陈铁喜, 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利用近50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对中国地区的气温日较差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同时分析了与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平均气温时空分布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近50年来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其平均减小幅度为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的DT R 季节变化特征也不相同,我国北方多为冬季DT R 下降最大,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夏季最小。
在黄淮和长江流域,以夏季和春季D T R 下降最为显著。
华南地区仍以冬季下降最大。
气温日较差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中高纬度下降比低纬度明显。
在相同纬度带上,由于地理状况的不同,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同时,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性差异,特别在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D T R 变化与东部地区的差异明显。
关键词:中国;气温日较差;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P423文献标识码:A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日较差(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简称DTR )变化的研究已受到广泛的重视。
与平均温度的变化不同的是,DTR 可以反映全球和区域性的温度变化幅度特征,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气候异常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DT R 变化及其原因开始了研究,试图通过DT R 的基本变化事实和气候模式的模拟试验结果来认识其变化特征和机制,以及对全球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1951年-2010年贵阳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李占杰鱼京善信达
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年第05期
摘要:利用贵阳站1951年-2010年的逐月、年气温时间序列,运用滑动平均法、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贵阳市的年、季气温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贵阳60a 来,年平均气温呈微弱下降趋势;年平均最高气温下降趋势较明显,其下降倾向率为0.14℃/10a,年平均最低气温无明显变化;极端最高气温呈微弱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气温显著上升,上升倾向率为0.28℃/10a;对于不同季节,春、夏季的年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比秋、冬季明显;春、夏季的年平均最高气温下降幅度也比秋、冬季明显;各个季节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均不明显;春、冬季的极端最高气温比夏、秋季的下降显著;秋、冬季的极端最低气温增加最为突出,对年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贡献最大,春季的极端最低气温增加的最微弱。
各季及年的极端最低气温的显著上升和极端最高气温的缓慢下降,表明贵阳的极端气温变化正趋于缓和。
关键词:气温;累积距平;Mann-Kendall;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