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
- 格式:pptx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55
六年级上语文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背景介绍1941年秋,日军向晋察冀根据地狼牙山地区大举进犯,进行了残酷的“铁壁合围”。
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奉命抗击,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的任务交给了六班的五位战士。
五位战士把上千名敌人引到狼牙山顶峰,奋勇杀敌,最后纵身跳下绝壁。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狼牙山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属太行山脉,距县城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
狼牙山是河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
因“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而闻名。
二、作者简介沈重(1915-1986),原名沈大经,战地记者,原籍浙江省吴兴县人,中共党员。
身有残疾,一目失明。
曾任冀晋区新华社冀晋支社副社长、察哈尔日报社副社长、张家口日报社社长、察哈尔省中共雁北地位常委、宣传部长;太原市建设局局长以及山西省建设厅厅长、中央建工部华北工程局局长、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太原市副市长等职。
代表作《狼牙山五壮士》。
三、多音字绷bēnɡ:绷紧 běnɡ:绷着脸着zhuó:沉着zháo:着急zhe:走着四、重点词语日寇奋战险要悬崖攀登屹立山涧眺望壮烈豪迈抡圈下棋雹子不屈喜悦手榴弹副班长斩钉截铁居高临下粉身碎骨惊天动地全神贯注热血沸腾五、词语解释满腔怒火:形容心里充满着极大的愤怒。
居高临下: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六、教材解读:1.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是怎样做的呢?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2.“斩钉截铁”写出了班长做决定时的毫不犹豫和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坚定决心。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单元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重要知识点归纳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的学习中,我们步入了第二单元的深刻篇章,其中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以其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本文不仅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更是对英雄主义精神的颂歌。
接下来,我们将一同梳理并归纳这篇课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课文主题与文学体裁●课文主题:本文通过讲述狼牙山五壮士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英勇抗击日寇,最后壮烈跳崖的故事,展现了他们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文学体裁:记叙文,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描写,生动再现了历史场景。
二、作者信息●作者:本文为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课文,具体作者可能因教材版本或改编者而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均基于真实历史记载。
三、重点字词●生字:崎岖(qí qū):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屹立(yì lì):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眺望(tiào wàng):从高处远望。
●多音字:本课未直接出现典型多音字,但需注意“转”字在此处读zhuǎn,表示改变方向、位置等;而在“转动”中读zhuàn,表示绕圈移动。
●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英勇—勇敢,掩护—保护反义词:崎岖—平坦,胜利—失败四、修辞手法●比喻:文中虽未直接出现明显的比喻句,但“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称号本身即是对他们英勇形象的生动比喻,象征着他们如狼牙般锋利、坚韧不拔。
●排比:如“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这段描写通过排比手法,突出了每位战士的英勇形象,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第六课六年级上册语文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的笔记:一、课题解析“狼牙山五壮士”指的是在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八路军5 位英雄,他们分别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二、字词积累1. 易错字音:日寇(kòu)、晋察冀(jìn chá jì)。
2. 多音字:绷(bēng)紧绷、(běng)绷着脸。
3. 词语解释: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居高临下:占据高处,俯视下面。
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粉身碎骨:身体粉碎而死。
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三、主要内容1.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五部分内容。
2. 重点回忆了狼牙山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场面。
四、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的叙述,赞扬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五、段落划分第一部分(1):写七连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2):写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写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5):写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陀峰顶后,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6-9):写五壮士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宁死不屈,跳下悬崖。
六、写作特色1. 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对五壮士群体形象的描写,也有对每个人的细致刻画。
2. 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七、课后练习1.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答:读了这篇课文,我了解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感受到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我也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 作者为什么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答:这句话是说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口号,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狼牙山五壮士》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日寇、奋战、险要”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五壮士的精神品质。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狼牙山的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学习五壮士的勇敢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2.教学难点体会五壮士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理解“壮举”“壮烈”等词语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吗?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壮士”呢?引出课题。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指导“寇、副、榴”等字的读音和“日寇、奋战、险要”等词语的写法和含义。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3.精读课文a.学习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这句话的含义,体会敌人的凶猛和残暴。
b.学习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狼牙山地形险要的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体会狼牙山的险峻和五壮士坚守阵地的重要性。
c.学习第三部分(第 3-9 自然段)分组朗读第三至九自然段,思考:五壮士在战斗中表现出了哪些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从“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壮烈跳崖”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五壮士的勇敢无畏、顽强拼搏、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