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班级姓名第1课时我们身边的物质1、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像声、电、光也是物质。
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有些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第2课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変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这是从硫放铜溶液中被置换岀来的铜,所以说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等,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3、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化学変化,铁和铜进行了交换,铜附着在铁钉表面,而铁进入了溶液,变成了硫酸亚铁。
第3课时米饭、淀粉和碘酒物的变化1、口腔里的唾液与米饭作用发生化学变化,生成麦芽糖,所以咀嚼米饭会有甜味。
2、淀粉与碘酒混合会生成蓝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是否含淀粉。
3、富含淀粉的食物有:米、面、薯类;含淀粉较少的食物市:蔬菜、水果等。
第4课时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证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留下的液体,既不是醋,也不是小苏打,而是一种叫醋酸钠的物质。
2、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可以观察到杯子里的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而如果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可以看到火焰熄灭了,说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反应,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感觉比原来的温度要低。
4、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5、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产生了光和热,变成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
教科版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每课知识要点练习题附单元知识点测试卷及答案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每课知识点要点练习1、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有的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4、像压扁易拉罐、水结冰、给水加热、弯折铁丝、纸折玩具等,都只是物质发生了(形态)、(大小)的变化;而像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生锈等,结果都有(新物质)产生。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生成了(新的物质)。
也就说发生物理变化时,是(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发生化学变化时,就(有)新物质产生。
3、有的物质在发生变化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如在给白糖加热的过程中,先是白糖(熔化)—发生物理变化;再是(炭化)—发生化学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2、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3、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4、淀粉和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
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是白色的细小的(晶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在热空气中,它能慢慢(分解),释放初一部分(二氧化碳);加热至2700C 时会全部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
我们生活在(物质) 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 )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 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 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 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6. 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六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一、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
- 概念: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
-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凝结成水等),将纸张折叠、把铁丝弯曲等。
在这些变化中,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
2. 化学变化。
- 概念: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食物腐败,食物中的成分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有异味、变色等现象的新物质;蜡烛燃烧,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
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 物理变化通常是物质的外观、状态等方面的改变,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颜色改变、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蜡烛先熔化(物理变化),然后燃烧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 颜色改变。
- 许多化学变化会引起颜色的变化。
例如,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反应后溶液颜色变浅,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铜)附着。
这是因为发生了化学置换反应,铁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生成了硫酸亚铁溶液(颜色变浅)和铜(红色)。
2. 发光发热。
- 像蜡烛燃烧、木柴燃烧等化学变化都会发光发热。
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释放出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表现出来。
3. 产生气体。
- 例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产生大量气泡。
这是因为小苏打(碳酸氢钠)与白醋(主要成分是醋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水和醋酸钠。
4. 生成沉淀。
-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蓝色沉淀。
这是因为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三、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知识点1. 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距离较近;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分子之间距离较远;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距离较远。
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固体加热可以转化为液体,液体加热可以转化为气体。
这种转化过程称为相变,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
2. 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解是指固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溶解形成溶液,溶质的微粒被溶剂的微粒包围,分散均匀。
溶解可以发生在固体与固体、固体与液体、液体与液体之间。
结晶是指溶液中溶质以固体形式重新聚集起来形成晶体。
结晶是溶解的逆过程,通过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溶质逐渐从溶液中析出。
3. 物质的燃烧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和新物质的过程。
燃烧需要有可燃物、氧气和足够高的温度。
燃烧产生的新物质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燃烧过程中还伴随着火焰、烟雾、光热等现象,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
4. 物质的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是两种常见的化学物质,酸性物质会产生酸味,而碱性物质会产生苦味。
当酸和碱混合时,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碱中和的实验常用酸碱指示剂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等。
5. 物质的氧化与还原反应氧化是物质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是指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还原剂可以还原氧化物。
氧化与还原是一对互为逆反应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例如金属生锈、火柴燃烧等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
6. 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反应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为两种或更多种物质的反应,而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物质结合形成新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常见的有热分解和电解,而合成反应常见的有酸碱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反应等。
7. 物质的传热现象物质之间存在着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方式。
传导是指物体内部热量的传递,对流是指液体或气体中热量随着流体运动的传递,辐射是指通过空气中的热辐射传递热量。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要点1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P27 物质是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变化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化或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变色、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分别说出加热白糖实验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开始固体的白糖在加热后变成液体状的糖属于物理变化;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从白色逐渐变深直到变成黑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气味由无味到闻到焦味,这些现象属于化学变化。
P29 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的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有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米饭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会慢慢甜起来?米饭中的淀粉在我们咀嚼的进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与口腔里唾液发生化学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会发生什么现象?P30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P31 哪些食物含有淀粉?类别食物名称含有淀粉的食物米饭、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芋头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第二章:物质变化
1.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2.物质变化: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3.物理变化:只改变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白糖加热和蜡烛燃烧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4.米饭咀嚼一段时间会变甜的原因:米饭里含有淀粉,唾液里含有淀粉酶,淀粉酶能使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所以变甜了(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5.鉴别食物中含有淀粉:因为淀粉遇到碘酒会产生蓝色的新物质,所以在食物中滴一滴碘酒,如果变蓝,就说明这食物中含有淀粉。
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能听见吱吱的声音,产生大量的气体,用手触摸烧杯感到比原来凉一些。
7.二氧化碳的特点:能灭火、比空气重。
8.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
9.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铁生锈与空气(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氧气)和水有关。
11.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使铁与空气、水隔开。
例如:涂油漆、电镀、喷蜡。
12..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的现象:浸入硫酸铜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的物质(铜)附着,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逐渐变浅。
13.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
14.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属于物理变化:把木材作成椅子等家具、泡茶、制作橙汁饮料等。
②哪些行为属于化学变化:吃食物、生产水泥、放烟花等。
15.蜡烛融化(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化学变化)。
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知识点
一、
二、科学概念(要求熟读知识要点,括弧中的内容能口头回答,并书写正确。
)
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明显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3、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固态蜡变成液态蜡、白糖加热时由固态的糖变为液态的糖。
4、米饭原来的味道是无味的,在咀嚼后会觉得甜味。
这是因为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与唾液中的淀粉酶发生了反应,变成了麦芽糖的缘故。
咀嚼了一会儿后又慢慢变成无味了,这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淀粉酶分解光了,不再产生麦芽糖的缘故。
这种变化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变化流程如下:淀粉+唾液中的淀粉酶→麦芽糖
5、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我知道含有淀粉的食物有玉米、马铃薯、番薯等。
6、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其中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杯中留下的液体既不是白醋,也不是小苏打,而是醋酸钠。
7、铁锈是一种与铁完全不同的新的物质,证据如下:颜色变为棕红色,变粗糙,吸水性变强,硬度变小,韧性变差,易碎,不能被磁铁吸引,不能导电,导热性变差,比重变轻等。
8、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9、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把用过的铁器擦干等。
10、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1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12、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拿出铁钉,我们能观察到的现象
是浸入溶液的银白色的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铜附着在上面。
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逐渐变浅,最后变成红褐色。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13、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加工木材制成桌子、凳子等家具,泡茶时,茶叶中的物质溶解到热水中;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温度计,这些都是人们对物理变化的应用。
食物在人体内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泥和烟花的制作使用等都是运用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4、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15、综合填表:
三、科学方法(我会做:根据要求会熟练操作)
1、会制定探索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计划,能通过对比试验,来探究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
作用的结果。
对比试验范例如下:
1号试管:把铁钉放在一团潮湿的餐巾纸上。
(意图:使铁钉同时与空气、水接触)
2号试管:在装有铁钉的试管里加入自来水,浸没铁钉。
(意图:使铁钉与大量的水和少量的空气接触)
3号试管:在装有铁钉的试管里注入经煮沸迅速冷却的沸水,浸没铁钉,并在水面注入一层植物油。
(意图:煮沸速冷赶走水中的空气,注入一层植物油,是为防止空气重新溶解在水里。
这种方法隔绝了空气,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4号试管:在装有铁钉的试管里放入少量干燥剂(袋装饼干中放的小袋氯化钙干燥剂)。
(意图:使铁钉只与空气接触)
结果:1号铁钉生锈速度最快,锈蚀程度也最严重。
2号铁钉速度慢,程度轻。
3号和4号没有生锈。
这种实验现象说明,铁只有在水和空气共同的作用下才会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