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效能
- 格式:pdf
- 大小:807.58 KB
- 文档页数:3
血常规比值参数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鲍布和1,2,张琪2,李海林1,杜双双1,高英堂1△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比值参数与类风湿关节炎(RA)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并比较217例RA患者(RA组)和211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的总炎症全身指数(AIS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衍生的NLR(dNLR)、血红蛋白与淋巴细胞比值(HLR)、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比值(HP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与单核细胞比值(PMR)、系统性免疫性炎症指数(SII)、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
分析RA患者上述指标与临床评分、炎症和免疫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常规比值参数与RA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常规比值参数对RA的诊断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A组PMR、LMR、HPR和HLR降低(P<0.05),而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突变型瓜氨酸化波形蛋白抗体(aMCV)、NLR、dNLR、PLR、SII、SIRI、AISI升高(P<0.05)。
RA患者DAS28评分与ESR、CRP、RF、aMCV、PLR呈正相关,而与HPR呈负相关(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ESR、CRP、RF、ASO、PLR是影响R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水平PMR和HLR是保护因素(P<0.05)。
基于ESR、CRP、RF、ASO、PLR、PMR和HLR的联合检测模型对RA的诊断效能优于单一指标,曲线下面积(AUC)为0.889(95%CI:0.852~0.927)。
结论PLR和HPR与RA临床活动度相关,多指标联合检测可为RA辅助诊断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血红蛋白类;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关节炎,类风湿;血常规比值参数;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中图分类号:R593.22,R446.11,R446.62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58/20230481Diagnostic value of blood cell count-derived ratio parameter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BAO Buhe1,2,ZHANG Qi2,LI Hailin1,DU Shuangshuang1,GAO Yingtang1△1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for Critical Diseases,Artificial Cel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Tianjin Institute of Hepatobiliary Disease,the Third Central Clinical College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jin 300170,China;2Clinical Laboratory,Characteristic Medical Center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cell count-derived ratio parameters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RA)and to explore their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Methods The aggregate inflammation systemic index(AISI),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derived NLR(dNLR),hemoglobin-to-lymphocyte ratio(HLR),hemoglobin-to-platelet ratio(HPR),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platelet-to-monocyte ratio (PMR),systemic immune-inflammatory index(SII),and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 index(SIRI)in217RA patients and211 healthy individuals were collected and compared.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se parameters and clinical scores,as well as inflammatory and immune markers were investigated.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ratio parameters and RA.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irAnesth,2022,77:110631.doi:10.1016/j.jclinane.2021.110631.[19]NIELSEN R V,FOMSGAARD J S,NIKOLAJSEN L,et al. Intraoperative S-ketamine for the reduction of opioid consumption and pain one year after spine surgery: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opioid-dependent patients[J].Eur J Pain,2019,23(3):455-460. doi:10.1002/ejp.1317.[20]GOYAL S,AGRAWAL A.Ketamine in status asthmaticus:A review[J].Indian J Crit Care Med,2013,17(3):154-161.doi:10.4103/0972-5229.117048.[21]WEIBEL S,RÜCKER G,EBERHART L H,et al.Drugs for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in adults after general anaesthesia:a network meta-analysi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20,10(10):CD012859.doi:10.1002/14651858.CD012859. pub2.(2023-03-02收稿2023-04-27修回)(本文编辑李志芸)基金项目:天津市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项目(TJYXZDXK-047A);天津市卫生健康科技项目(TJWJ2021ZD003)作者单位:1天津市重症疾病体外生命支持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市肝胆疾病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临床学院(邮编300170);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检验科作者简介:鲍布和(1986),男,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白细胞分类计数(White Blood Cell Differential Count,WBCDC)是将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类型进行计数,以及测量白细胞含量的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大致可以分为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等6种细胞类型。
其实,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很多的临床意义,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识别炎症的存在,并可以帮助诊断多种慢性疾病,如癌症、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等。
首先,总白细胞计数是检测炎症,特别是感染性炎症时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可以检测出总白细胞增加、降低,从而判断炎症的存在。
此外,要在总白细胞计数中合理运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可以使医生更快速准确地确定炎症类型,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
其次,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可以帮助临床定性诊断慢性疾病,如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可以帮助诊断病毒感染,如急性病毒感染、慢性病毒感染和HIV感染。
由于慢性病毒感染会降低淋巴细胞水平,因此在白血病检查中,可以检测淋巴细胞的减少来诊断慢性病毒感染。
此外,白细胞分类计数还可以帮助分析肿瘤,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加可能表明恶性肿瘤发生。
因此,在放射学检查中常作为肿瘤病人的鉴别指标。
再次,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可以帮助诊断免疫系统疾病,如过敏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在这些疾病中,都会发生一系列免疫系统反应,从而导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等各种白细胞类型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
因此,通过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测量,可以帮助诊断上述疾病。
总而言之,白细胞分类计数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检测炎症的存在,帮助诊断慢性疾病,也可以帮助诊断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
因此,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应尽量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以便更准确、及时的诊断疾病,以获得最佳的病例管理效果。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类风湿关节炎免疫炎症中的研究进展常永龙郭锦晨【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免疫炎症;研究进展;综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进行性、对称性、多关节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1]。
其主要以滑膜组织为靶点,以对称性、炎症性、多关节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
本病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关节疾病,但认识到系统性炎症会导致过早的心血管死亡并对其进行预防至关重要。
如不及时治疗,关节炎症可导致糜烂、关节破坏、永久性畸形乃至死亡[2]。
RA的病理基础为关节滑膜增生,渗出大量炎性液体,滑膜炎持续发展导致肉芽组织覆盖关节软骨,最终软骨产生溃疡。
骨面肉芽组织纤维化、骨节破坏、皮下结节是其特征性病变[3]。
目前,RA的具体病因还不明确,通常认为与遗传、感染、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等因素有关,我国患病率为0.32%~0.36%[4]。
在众多致病因素中,抗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s)的形成被认为是RA致病的关键环节。
研究表明,RA患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3~5年就可以检测出ACPAs[5]。
近期研究证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作为一种新的抗炎机制与ACPAs有着密切的关系[6]。
NETs是一把双刃剑,在包括RA在内的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弄清NETs的形成机制、在RA中的调控作用以及通过以NETs的形成通路、组成成分为靶点治疗RA的可能性探索是亟需做的工作。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NETs形成机制、在RA中的调控作用以及以NETs为靶点治疗RA的可能性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RA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1 NETs的形成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其寿命很短,循环中细胞半衰期仅为6~8 h,并受到程序性细胞死亡和随后胞吐的限制。
当中性粒细胞被激活或受到损伤时,可以推迟其死亡,以支持中性粒细胞效应器的功能,如吞噬作用、细胞因子的释放和通过脱颗粒杀灭病原体。
托珠单抗与英夫利西单抗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评价张挺;周艳;李永吉;朱小春【期刊名称】《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年(卷),期】2017(015)003【摘要】目的比较托珠单抗与英夫利西单抗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分为托珠单抗组(30例)、英夫利西组(30例),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次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托珠单抗组在第2次、第3次、第4次输注时的血沉、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疼痛评分明显低于英夫利西单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9、4.45、3.84、2.78、5.11、4.24、2.56、2.41、2.74,P均<0.05);托珠单抗组在第3次、第4次输注时的关节压痛数明显低于英夫利西单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4、2.08,P均<0.05).英夫利西单抗组中有8例患者在第4次输注时出现了DAS28评分反弹,托珠单抗组中有2例出现类似情况.英夫利西单抗组中疗效反弹的患者第4次输注DAS28评分明显高于第3次输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5);疗效反弹的患者关节肿胀数更少、压痛痛数少、DAS28评分更低、病程更长(t分别=2.67、2.19、2.13、2.11,P均<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托珠单抗能更快降低患者的炎症指标,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更快达到疾病低活动状态,并能较好地维持治疗效果.【总页数】4页(P255-258)【作者】张挺;周艳;李永吉;朱小春【作者单位】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托珠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J], 叶丛;朱盈姿;余毅恺;李守新;董凌莉;耿哲2.血清英夫利西单抗谷浓度、抗英夫利西单抗抗体水平监测在英夫利西单抗维持治疗克罗恩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J], 张启维;孙颖;王天蓉;沈骏;冉志华;郑青3.托珠单抗对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反应不佳的和初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J], 张挺;叶天申;李永吉;周海燕;周艳;朱小春4.托珠单抗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J], 李宁宁;戴冰冰;雷蕾;张昊;田丽;滕小铭5.托珠单抗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分析 [J], 武树朋;王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嗜中性粒细胞功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研究嗜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白细胞之一,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嗜中性粒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吞噬和消化外来的病原体,从而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嗜中性粒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攻击和破坏自身组织的一类疾病。
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常常与嗜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紊乱有关。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嗜中性粒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一、嗜中性粒细胞与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关节炎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数目明显升高,并且激活状态的嗜中性粒细胞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此外,嗜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细胞外囊泡是细胞释放的一种小型膜泡,其中包含了各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脂等。
研究发现,嗜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外囊泡在类风湿关节炎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并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生的诱因之一。
二、嗜中性粒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皮肤损害、全身器官受累和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亦呈现出激活状态,并且激活的嗜中性粒细胞会释放出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引起全身器官损害。
此外,嗜中性粒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影响还不仅止于此。
研究发现,嗜中性粒细胞能够诱导活化的T细胞从血液中进入病变组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脏病变中,增加了这些细胞的即场浸润和上皮细胞的细胞外基质沉积,从而加重了病情。
三、嗜中性粒细胞与硬皮病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和内脏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
肺功能,但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合理用药。
传统抗生素方案治疗重症肺炎效果不佳,该治疗方案对控制感染效果较弱,且降低患者免疫力及代谢力,加重患者病情[7-8]。
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是新型治疗方案,可有效控制感染进程,缩小抗生素靶向,降低耐药菌率,改善患者预后[9]。
患者治疗初期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可抑制格兰阳性菌与格兰阴性菌,进而控制感染进程,在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3d后,根据患者细菌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针对性窄谱抗生素治疗,降低因长期使用抗生素产生的真菌感染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10]。
在抗生素降阶梯方案中使用比阿培南药物,该药物是一种新型广谱抗菌药物,可有效抑制细菌DNA螺旋酶及拓扑异构酶活性,进而抑制细菌繁殖,具有杀灭细菌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ICU入住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aO2、PaCO2、CRP、PCT、D-D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VC、MVV、FEV1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说明,抗生素降阶梯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学指标,减少抗生素使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抗生素降阶梯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李锋.抗生素降阶梯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效果与对肺功能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8,24(13):43-45.[2]张鹏.抗生素降阶梯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学,2016,22(34):51-52.[3]关晓宣.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使用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1):129-131. [4]钱骏,欧阳张宁,漆波.降阶梯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临床观察[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9,25(5):661-664. [5]田爱庆.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治疗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的临床有效性分析[J].吉林医学,2019,40(6):1287-1288.[6]招芳霞.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7):174-175.[7]张晓丽.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8):127-128.[8]张士颖.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治疗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5):107.[9]陈昭燕,占美,田方圆,等.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治疗小儿重症肺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7, 42(12):1069-1076.[10]徐言芳.重症肺炎患儿应用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治疗的优势评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0):187.红细胞沉降率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价值的探讨吴晓杰,王丽,丁芳芳(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沈阳110003)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探讨ESR和NLR在SLE患者中的临床作用。
外周血NLR、PLR、RDW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的评估价值邹晓军【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年(卷),期】2017(019)007【摘要】目的探究在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性的评估中,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9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92例同期体检健康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分为观察组和健康对照组.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将观察组分为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及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患者的NLR、PLR和RDW水平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受试者的ROC曲线计算患者体内NLR、PLR和RDW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常用的评估物免疫球蛋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活动期组外周血NLR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组,观察组外周血NL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活动期组、缓解组、对照组外周血RDW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LR、PLR、RDW、免疫球蛋白(Ig)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和72%,65%和67%,22%和28%,57%和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LR和PLR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存在相关关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检测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评估有一定价值.【总页数】4页(P25-28)【作者】邹晓军【作者单位】154007 黑龙江佳木斯,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外周血NLR与PLR对原发性胃癌患者生存状况的评估价值 [J], 陈志奇;刘朔婕;陈波2.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外周血NLR,PLR,MLR和RDW水平表达及在临床分期评估中的价值 [J], 李卿英3.NLR、PLR和RDW对医院获得性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J], 余小云;蔡莉;林敏;朱建民;万小珍4.外周血NLR、PLR、SII、dNLR、NMLR衍生指标对SLE患者疾病的活动度评估价值 [J], 伍福恒;林珠玲5.血清内NLR、PLR及RDW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J], 马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晨僵、关节糜烂、类风湿关节炎、炎性细胞浸润、皮下结节、压痛、关节疼痛从三方面可以阐述,分别是症状、体征、发病症状:起病缓慢,多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无力、体重减轻、胃纳不佳、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驱症状。
一、关节症状:(一)晨僵:关节的第一个症状,常在关节疼痛前出现。
关节僵硬开始活动时疼痛不适,关节活动增多则晨僵减轻或消失。
关节晨僵早晨明显,午后减轻。
(二)关节肿痛:多呈对称性,常侵及掌指关节、腕关节、肩关节、趾间关节、踝关节及膝关节。
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
(三)畸形:后期病例一般均出现掌指关节屈曲及尺偏畸形;如发生在足趾,则呈现爪状趾畸形外观。
二、关节外表现: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表现的一部分或是其并发症。
本病的关节病变可以致残,但不会致死。
而关节外表现常是本病致死的原因。
(一)类风湿结节:见于15~20%的患者,多见于前臂常受压的伸侧面,如尺侧及鹰嘴处。
在皮下摸到软性无定形活动小结或固定于骨膜的橡皮样小结。
血清类风湿因子强阳性者皮下类风湿结节更常见。
(二)类风湿性血管炎:类风湿性血管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除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外,全身其它处均可发生血管炎。
表现为远端血管炎,皮肤溃疡,周围神经病变,心包炎,内脏动脉炎如心、肺、肠道、脾、胰、肾、淋巴结及睾丸等。
(三)类风湿性心脏病:心脏受累、心肌、瓣膜环或主动脉根部类风湿性肉芽肿形成,或者心肌、心内膜及瓣环淋巴细胞浸润或纤维化等。
(四)类风湿性肺病:慢性纤维性肺炎较常见,肺小血管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及单核细胞浸润,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及胸痛。
(五)肾脏损害。
(六)眼部表现:葡萄膜炎是幼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病变,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引起角膜炎。
(七)Felty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引起脾脏肿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高,抗核抗体阳性。
(八)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风湿与临床免疫学(中级313)基础知识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A1型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的特点是:A、游走性、对称性、多发性B、游走性、非对称性、多发性C、游走性、对称性、局限性D、游走性、非对称性、局限性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以下哪项检查结果提示肾脏受累?A、血清补体C3降低B、血清抗核抗体(ANA)阳性C、血清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D、尿蛋白定量正常3、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风湿性疾病的范畴?A. 类风湿关节炎B. 红斑狼疮C. 糖尿病D. 硬皮病E. 骨关节炎4、关于Ⅲ型超敏反应,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又称为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B. 常见于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如Arthus反应C. 常见于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如血清病D. 主要由IgE介导E. 可引起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5、下列哪种自身抗体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较高?A. 抗核抗体(ANA)B. 抗双链DNA抗体(ds-DNA)C. 抗SSA抗体D. 抗Sm抗体E. 类风湿因子(RF)6、下列哪一项不是类风湿关节炎(RA)的特征?A. 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B. 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可阳性C. 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D. 常见于近端指间关节而非远端指间关节E. 自限性疾病7、在风湿性疾病中,以下哪项疾病不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A. 类风湿关节炎B. 系统性红斑狼疮C. 病毒性肝炎D. 强直性脊柱炎8、以下哪种药物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时具有抑制B细胞活化的作用?A. 环磷酰胺B. 糖皮质激素C.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D. 抗疟药9、以下哪种疾病属于Ⅱ型超敏反应?A. 接触性皮炎B. 输血反应C.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D. 类风湿性关节炎11、下列哪种自身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标记性抗体?A、抗核抗体(ANA)B、抗双链DNA抗体(ds-DNA)C、抗Sm抗体D、抗SSA抗体13、患者,男,45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就诊。
㊃论著㊃通信作者:刘晓惠,E m a i l :153********@163.c o m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I gA 肾病L e e 氏分级㊁牛津分型的相关性分析刘佳丽1,谢 荣2,李雪莲2,刘晓惠1(1.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四川南充637000;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四川南充637000) 摘 要: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 L R )与免疫球蛋白A (I gA )肾病L e e 氏分级㊁牛津分型的相关性㊂方法 选取80例I g A 肾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I g A 肾病病理L e e 氏分级及牛津分型间质纤维化与肾小管萎缩(T )分级分组,根据牛津分型新月体(C )分级分为2组㊂检测N L R ㊁超敏C 反应蛋白(h s C R P )㊁血肌酐(S C r )㊁尿素氮(B U N )㊁24h 尿蛋白水平,采用肾脏病饮食改良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 F R ),分析N L R 与I g A N 病理L e e 氏分级㊁牛津分型及肾功能临床指标相关性㊂结果 在L e e 氏分级和牛津分型中,伴随肾脏病理损伤程度加重,N L R ㊁S C r ㊁B U N ㊁24h 尿蛋白水平逐渐加重,e G F R 下降(P <0.05)㊂N L R 与L e e 氏分级及牛津分型中T ㊁C 分级呈正相关(P <0.05),与S C r ㊁B U N ㊁24h 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 <0.05),与e G F R 呈负相关(P <0.05)㊂结论 N L R 能反映I g A 肾病患者疾病炎症状态及活动性,且与病理损害程度及肾脏功能有较好的相关性,对评估I g A 肾病肾脏损伤程度及预后有一定价值㊂关键词:肾小球肾炎,I G A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L e e 氏分级;牛津分型中图分类号:R 69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1)05-0432-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1.05.009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b e t w e e nn e u t r o p h i l /l y m p h o c yt e r a t i ow i t h L e e s g r a d i n g a n dO x f o r d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 I g An e p h r o p a t h yL i u J i a l i 1,X i eR o n g 2,L iX u e l i a n 2,L i uX i a o h u i 1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M e d i c i n e ,N o r t hS i c h u a n M e d i c a lC o l l e g e ,N a n c h o n g 637000,C h i n a ;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p h r o l o g y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N o r t hS i c h u a n M e d i c a lC o l l e g e ,N a n c h o n g 63700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u t h o r :L i uX i a o h u i ,E m a i l :153********@163.c o m 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T oa n a l y z e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n e u t r o p h i l /l y m p h o c y t er a t i o (N L R )a n d L e e s g r a d i n g a n d O xf o r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i mm u n og l o b u l i n A (I g A )n e ph r o p a t h y.M e t h o d s T h ed a t ao fc l i n i c a la n d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o f 80I g An e p h r o p a t h yp a t i e n t sw e r e s e l e c t e d ,t h e p a t i e n t sw e r e s u b j e c t t o t h e g r a d i n g a n d g r o u p i n g ba s e d o nL e e 's g r a d i n g s t a n d a r df o r p a t h o l o g y o fI g A n e p h r o p a t h y ,i n t e r s t i t i a lf ib r o s i sa n dt u b u l o a t r o p h y (T )g r a d i n gs t a n d a r do fO x f o r d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 o g r o u p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r e s c e n t s (C )g r a d i n g s t a n d a r do f O x f o r d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T h e s e r u m N L R ,h y pe r s e n s i t i v eC -r e a c t i v e p r o t e i n (h s C R P ),s e r u mc r e a t i n i n e (S C r ),b l o o du r e a n i t r o g e n (B U N ),24hu r i n a r yp r o t e i n w e r ed e t e r m i n e d .T h e g l o m e r u l a rf i l t r a t i o nr a t e (e G F R )w a se s t i m a t e db ym o d i f i c a t i o no f d i e t i nr e n a l d i s e a s ee q u a t i o n .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o fN L R w i t hL e e s g r a d i n g,O x f o r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 v a r i o u s c l i n i c a l i n d i c a t o r s o f r e n a l f u n c t i o nw e r ea n a l y z e d .R e s u l t s I nL e e s g r a d i n g a n dO x f o r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N L R ,S C r ,B U Na n d24hu r i n a r yp r o t e i nw e r e g r a d u a l l y i n c r e a s e dw i t h t h e a g g r a v a t i n g d e g r e e o f r e n a l p a t h o l o gi c a l l e s i o n s ,w h i l e e G F R g r a d u a l l y d e c r e a s e d (P <0.05).N L R w a s p o s i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Ta n dC g r a d i n g s i nL e e s g r a d i n g a n dO x f o r d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sw e l l a s S C r ,B U N ,24hu r i n a r yp r o t e i n (P <0.05),b u t n e g a t i v e l y co r r e l a t e dw i t h e G F R (P <0.05).C o n c l u s i o n N L Rc a nr e f l e c t t h e i n f l a mm a t o r y s t a t ea n da c t i v i t y o f I g An e p h r o p a t h yp a t i e n t s ,a n d i t i s g r e a t l y 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 t h e d e g r e e o f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d a m a g e a n dr e n a l f u n c t i o n ,d e l i v e r i n g c e r t a i nv a l u e i n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 r e n a l i n j u r y d e g r e e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o f I g An e p h r o p a t h y.K E Y W O R D S :g l o m e r u l o n e p h r i t i s ,I G A ;n e u t r o p h i l /l y m p h o c y t e ;L e e s g r a d i n g;O x f o r d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免疫球蛋白A 肾病(i mm u n o gl o b u l i n A n e p h r o p a t h y ,I g A N )是我国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㊂I gA N 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项研究表明,I gA N 患者发病之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㊁胃肠道感染等前驱感染病史,因此,I gA N 发病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功能异常相关[1-2]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 L R )被认为是一种新型㊁能有效反应炎症状态的指标,目前已有不少N L R 与肿瘤㊁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在肾脏疾病中也有涉及[3-5],但与I g A N 的相关报道尚少㊂通过分析N L R 与I gA N ㊃234㊃‘临床荟萃“ 2021年5月20日第36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20,2021,V o l 36,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病理L e e 氏分级和牛津分型㊁白细胞计数(W B C )㊁超敏C 反应蛋白(h s C R P )㊁肾小球滤过率(e G F R )等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I g A N 患者病情提供一定的依据㊂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经肾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原发性I gA N 患者80例,男36例,女44例,平均年龄(36.7ʃ13.6)岁㊂分别根据I g A 肾病病理L e e 氏分级及牛津分型间质纤维化与肾小管萎缩(T )分级分组,另外根据牛津分型新月体(C )分级分为2组㊂1.2 纳入标准 初诊患者,首次肾穿刺活检诊断为I gA N [6];临床㊁病理资料完整㊂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类型肾小球疾病如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银屑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肝功能显著异常㊂1.3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时均于肾穿刺活检前采集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由本院检验科测定W B C ㊁淋巴细胞计数(L Y )㊁血肌酐(S C r )㊁尿素氮(B U N )及h s C R P ㊁24h 尿蛋白㊂留取24h 尿液样本,检测24h 尿蛋白㊂并根据肾脏病饮食改良(M D R D )公式估算e G F R ㊂肾穿刺活检标本行光镜苏木精-伊红(H E )染色㊁M a s s o n 三色染色㊁过碘酸六胺银(P A S M )染色,免疫荧光剂电镜检测,确诊为原发I g A N ㊂并根据光镜染色对病变程度分别进行L e e 氏分级和牛津分型㊂见表1~2㊂表1 L e e 氏分级标准等级病理表现Ⅰ级 肾小球绝大多数正常,偶尔轻度系膜增宽(节段)伴和(或)不伴细胞增生,肾小管和肾间质没有改变㊂Ⅱ级 肾小球示局灶系膜增殖和硬化(<50%),有罕见小的新月体,肾小管和肾间质无损害㊂Ⅲ级 肾小球呈弥漫性系膜增值和增宽(偶尔局灶节段),偶见小新月体;肾小管和肾间质改变则呈现出局灶性肾间质水肿,偶见细胞浸润,罕见肾小管萎缩㊂Ⅳ级肾小球病变呈重度弥漫性系膜增生和硬化,部分或全部肾小球硬化,可见新月体(<45%)㊂肾小管萎缩,肾间质浸润,偶见肾间质泡沫细胞㊂Ⅴ级 肾小球病变的性质类似Ⅳ级,但更严重,肾小球新月体形成>45%;肾小管和肾间质病变类似于Ⅳ级,但更严重㊂表2 牛津分型标准病变部位分级病理表现系膜增殖(M )M 0<4个系膜细胞/系膜区M 1ȡ4个系膜细胞/系膜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病变(E )E 0无增生性病变E 1有增生性病变节段硬化与粘连(S )S 0无硬化或粘连S 1有硬化或粘连间质纤维化与小管萎缩(T )T 0纤维化或萎缩ɤ25%T 125%<纤维化或萎缩ɤ50%T 2纤维化或萎缩>50%新月体(C )C 0无新月体C 1有新月体,且新月体<25%C 2有新月体,且新月体ȡ25%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 -ʃ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㊂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 (P 25,P 75)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 a n n -W h i t n e y U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 r u s K a l -W a l l i s 检验㊂相关性分析采用P e a r s o n 及S p e a r m a n 相关性分析㊂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 果2.1 L e e 氏分级时N L R 及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由于L e e 分级中Ⅰ和Ⅴ级的病例较少,故按病理严重程度将L e e 氏Ⅰ~Ⅱ级㊁Ⅲ级㊁Ⅳ~Ⅴ级3组㊂随L e e 分级越重,N L R ㊁S C r ㊁B U N ㊁24h 尿蛋白水平越高,e G F R 水平越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3㊂表3 L e e 氏分级时N L R 及相关指标比较[M (P 25,P 75)]组别例数N L R h s C R P(m g /L )S C r(μm o l /L )B U N(mm o l /L )e G F R [m l /(m i n㊃1.73m 2)]24h 尿蛋白(m g)Ⅰ~Ⅱ级组422.00(1.62,2.46)0.73(0.25,2.02)73.20(55.35,93.35)4.835(3.880,5.573)100.67ʃ32.07800.95(400.88,1663.35)Ⅲ级组142.57(2.06,3.19)0.87(0.23,1.66)82.95(68.70,102.00)5.255(4.345,5.873)85.32ʃ23.392435.20(1105.88,4796.30)Ⅳ~Ⅴ级组183.20(2.82,4.26)1.91(0.33,2.90)126.40(95.95,162.65)6.540(5.365,9.525)57.79ʃ24.944215.55(3218.35,6428.68)统计值χ2=22.891χ2=1.164χ2=17.505χ2=9.723F =15.187χ2=31.25P 值<0.05>0.05<0.05<0.05<0.05<0.052.2 牛津分型T (间质纤维化与肾小管萎缩)分级时N L R 及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由于T 2病例较少,则按T 0㊁T 1㊁T 2分为T 0和T 1-T 2组㊂与T 0组比较,T 1-T 2组N L R ㊁S C r ㊁B U N ㊁24h 尿蛋白水平升高,e G F R 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4㊂2.3 牛津分型C (新月体)分级时N L R 及相关指标比较 由于C 2病例较少,则按C 0㊁C 1㊁C 2分为C 0和C 1-C 2组㊂与C 0组相比,C 1-C 2组N L R ㊁24h尿蛋白水平升高,e G F R 水平降低(P <0.05)㊂见表5㊂㊃334㊃‘临床荟萃“ 2021年5月20日第36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20,2021,V o l 36,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4 牛津分型T 分级时N L R 及相关指标比较[M (P 25,P 75)]组别例数N L R h s C R P (m g /L )S C r(μm o l /L )B U N (mm o l /L )e G F R [m l /(m i n㊃1.73m 2)]24h 尿蛋白(m g)T 0组492.05(1.69,2.61)0.73(0.24,1.80)74.10(58.40,91.40)4.75(3.94,5.47)94.10(74.63,121.23)847.50(450.66,1730.30)T 1~T 2组253.01(2.28,4.13)1.80(0.31,2.90)107.00(89.65,145.90)5.99(5.39,8.66)65.38(43.46,80.55)4211.50(2522.60,6222.25)Z 值-4.309-1.136-4.524-4.739-4.138-5.750P 值<0.05>0.05<0.05<0.05<0.05<0.05表5 牛津分型C 分级时N L R 及相关指标比较[M (P 25,P 75)]组别例数N L R h s C R P(m g/L )S C r(μm o l /L )B U N(mm o l /L )e G F R[m l /(m i n㊃1.73m 2)]24h 尿蛋白(m g)C 0组582.18(1.75,2.84)0.82(0.29,2.09)82.50(60.65,111.10)5.43(4.56,6.34)90.84ʃ34.851151.10(616.25,3190.85)C 1~C 2组163.00(2.04,3.63)1.08(0.24,2.21)95.30(73.20,104.00)5.29(4.31,6.44)74.19ʃ26.542837.60(1453.50,5673.40)统计值Z =-2.335Z =-0.102Z =-1.758Z =-0.017t =2.205Z =-5.750P 值<0.05>0.05<0.05>0.05<0.05<0.052.4 N L R 与临床指标及牛津分型(T 和C )的相关性分析 N L R 与S C r ㊁B U N ㊁24h 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均P <0.01),与L e e 氏分级㊁牛津分型(T 和C )呈正相关(均P <0.05);N L R 与e G F R 呈负相关(P <0.05)㊂h s C R P 与I g A N L e e 氏分级㊁牛津分型及各肾功能临床指标无明显相关性㊂见表6㊂表6 N L R 、h s C R P 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指标N L Rr 值P 值h s C R Pr 值P 值S C r (μm o l /L )0.5070.0000.1450.198B U N (mm o l /L )0.2980.0070.0020.988e G F R [m l /(m i n ㊃1.73m2)]-0.1930.043-0.0520.32424h 尿蛋白(m g )0.5270.0000.0350.761L e e 分级0.5780.0000.1060.347牛津分型T 分级0.4850.0000.1280.259牛津分型C 分级0.2630.0190.0110.9203 讨 论近年资料显示I gA N 仍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尿毒症的常见病因之一[7]㊂I g A N 是一种免疫病理诊断,其特征性病变是系膜区I gA 及其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㊂I g A 沉积主要是致病性I g A 产生增多和异常I g A 清除减少导致的㊂I g A N 患者常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的发作性肉眼血尿,有研究显示,呼吸道炎症与肾小球I gA 沉积有关联[8]㊂另外,某些炎症性肠病也可以通过较强的黏膜免疫应答使患者体内半乳糖缺陷型I g A 1产生增加,从而参与I g A N 发病[9]㊂有报道显示,在感染期间血清I g A 和多聚I g A 明显增多,导致肾脏I gA 及其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加重[10]㊂因此,感染及由此导致的炎症反应在I g A N 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㊂N L R 结合两种白细胞亚型信息,理论上对评估炎症状态更有代表意义㊂有研究表示,当N L R 升高时,多预示人体正处于强烈的应激或炎症反应中,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若N L R 持续升高,多数患者预后较差[11]㊂同时由于其经济㊁无创㊁易获取,N L R 逐渐被广泛应用㊂除了在消化道疾病㊁肿瘤㊁心血管疾病中的预后评估作用[3-4,9],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如干燥综合征㊁类风湿关节炎等中能很好地反映炎症状态及疾病活动情况[12-13]㊂本研究结果显示,伴随I gA N 病理L e e 氏分级及牛津分型(T )逐渐加重,N L R ㊁h s C R P ㊁S C r ㊁B U N ㊁24h 尿蛋白水平逐渐升高,e G F R 逐渐下降㊂相关性分析显示,N L R 与S C r ㊁B U N ㊁24h 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与e G F R 呈负相关,且相关性显著㊂表明N L R 可一定程度评估I gA N 患者肾功能损伤㊂I gA N 病理变化多样,但不同的病理变化与患者的预后有极大关系,而I g A N 病理L e e 氏分级及牛津分型(T 和C )则起到了重要作用㊂L e e 氏分级中随病理级别升高,患者预后越差,有报道显示,Ⅳ~Ⅴ级患者肾功能恶化进展的风险为I 级的36倍[14]㊂牛津分型病理中间质纤维化与小管萎缩病变(T )也可独立预测I gA N 预后,而新月体病变(C )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很大关系[15-16]㊂本研究显示,N L R 与L e e 氏分级㊁牛津分型(T 和C )呈正相关㊂表明N L R 炎症反应强度与I g A N 肾脏病理损害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且一定程度反映了疾病活动状态,这一结果与杨艳燕等[17]报道相似㊂h s C R P 是采用了超敏感检测技术能准确检测低浓度C 反应蛋白,可较好的反映患者机体炎症状态,是临床常用炎症指标㊂有文献报道,h s C R P 与I gA N ㊃434㊃‘临床荟萃“ 2021年5月20日第36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M a y 20,2021,V o l 36,N o .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肾脏损伤程度变化趋势一致,与I g A N进展有密切关系[18]㊂本研究显示,h s C R P与I g A N肾脏病理及临床指标恶化无明显相关性,与上述报道结果有差别㊂近年来有学者提出,N L R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可靠预测指标[19],甚至可以作为h s C R P的潜在替代指标用于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全身炎症状态[5]㊂本研究发现,N L R与I g A N肾脏病理损害及多项肾功能临床指标改变呈显著相关性㊂因此,监测N L R对评估I g A N患者全身炎症状态优于h s C R P㊂综上所述,N L R作为一种经济㊁易获取的炎症指标,能反映I g A N患者疾病炎症状态及活动性,并且与肾脏功能及病理损害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对评估I g A N肾脏损伤程度及预后有一定价值㊂参考文献:[1] BénéM C,H u r a u l t D e L i g n y B,K e s s l e r M,e t a l.C o n f i r m a t i o n o ft o n s i l l a ra n o m a l i e si nI g A n e p h r o p a t h y:Am u l t i c e n t e r s t u d y[J].N e p h r o n,1991,58(4):425-428. [2] Y a n g Y,Z h a n g Z,Z h u oL,e ta l.T h es p e c t r u m o fb i o p s y-p r o v e n g l o m e r u l a rd i s e a s e i nC h i n a: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J].C h i n M e d J(E n g l),2018,131(6):731-735.[3] P a q u i s s i F C.T h e r o l e o f i n f l a mm a t i o n i n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d i se a s e s:T h e p r e d i c t i v ev a l u eo fn e u t r o p h i l-l y m p h o c y t er a t i oa s am a r k e r i n p e r i p h e r a l a r t e r i a ld i s e a s e[J].T h e rC l i n R i s kM a n a g,2016,12:851-860.[4] P i n e J K,M o r r i sE,H u t c h i n sG G,e t a l.S y s t e m i c n e u t r o p h i l-t o-l y m p h o c y t er a t i oi n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op a t i e n t s u r v i v a l,t u m o u r b i o l o g y a n d l o c a l l y m p h o c y t i cr e s p o n s e t o t u m o u r[J].B r JC a n c e r,2015,113(2):204-211.[5]张国娟,黄雯,陈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评价慢性肾脏病患者炎症状态中的作用[J].中国血液净化,2015,14(4):482-485.[6]邹万忠.肾活检病理学[M].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58-169.[7] Z h o uF D,Z h a o MH,Z o u W Z,e t a l.T h e c h a n g i n g s p e c t r u mo f p r i m a r yg l o m e r u l a rd i s e a s e sw i t h i n15y e a r s:A s u r v e y o f3331p a t i e n t si n as i n g l e C h i n e s ec e n t r e[J].N e p h r o l D i a lT r a n s p l a n t,2009,24(3):870-876.[8] F e r i o z z i S,P o l c i R.T h e r o l e o f t o n s i l l e c t o m y i n I g An e p h r o p a t h y[J].JN e p h r o l,2016,29(1):13-19. [9] Z h u T T,W a n g L,W a n g H L,e ta l.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p a r t i c i p a t e s i n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o f I g A n e p h r o p a t h y[J].R e nF a i l,2016,38(9):1398-1404.[10] R o l l i n o C,V i s c h i n i G,C o p p o R.I g A n e p h r o p a t h y a n di n f e c t i o n s[J].JN e p h r o l,2016,29(4):463-468.[11] G u oZ X,W e iW,Z h o n g C,e t a l.C o r r e l a t i o no f p r e o p e r a t i v en e u t r o p h i l-t o-l y m p h o c y t e r a t i ot o p r o g n o s i so f y o u n gp a t i e n t sw i t h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 a[J].A iZ h e n g,2009,28(11): 1203-1208.[12] H uZ D,S u nY,G u o J,e t a l.R e d b l o o d c e l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w i d t ha n dn e u t r o p h i l/l y m p h o c y t e r a t i oa r e p o s i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d i se a s e a c t i v i t y i n p r i m a r y S jög r e n's s y n d r o m e[J].C l i nB i o c h e m,2014,47(18):287-290.[13] U s l uA U,KüçükA,Şa h i nA,e t a l.T w on e wi n f l a mm a t o r ym a r k e r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D i s e a s e A c t i v i t y S c o r e-28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r h e u m a t o i d a r t h r i t i s:N e u t r o p h i l-l y m p h o c y t er a t i o a n dp l a t e l e t-l y m p h o c y t e r a t i o[J].I n t JR h e u m D i s,2015,18(7): 731-735.[14]赵春梅,袁宏伟.I g A肾病组织病理学特点与临床预后关系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6):589-590. [15]李卅立,范秋灵,赵洁,等.I g A肾病牛津分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7,46(1):1-6.[16] T u m l i n J A,L o h a v i c h a n V,H e n n i g a r R.C r e s c e n t i c,p r o l i f e r a t i v e I g A n e p h r o p a t h y:C l i n i c a l a n d h i s t o l o g i c a l r e s p o n s e t o m e t h y l p r e d n i s o l o n e a n d i n t r a v e n o u sc y c l o p h o s p h a m id e[J].Ne p h r o l D i a l T r a n s p l a n t,2003,18(7):1321-1329.[17]杨艳燕,陶涛,罗朋立,等.不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I g A肾病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8,58(46):49-52.[18]张春雷,李欣蓉,曾学辉.炎症介质在I g A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免疫学杂志,2018,34(4):348-352. [19] H u a n g W,H u a n g J,L i u Q,e ta l.N e u t r o p h i l-l y m p h o c y t er a t i oi sar e l i a b l e p r e d i c t i v e m a r k e rf o re a r l y-s t a g e d i a b e t i c n e p h r o p a t h y[J].C l i nE n d o c r i n o l(O x f),2015,82(2):229-233.收稿日期:2021-11-22编辑:王秋红㊃534㊃‘临床荟萃“2021年5月20日第36卷第5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M a y20,2021,V o l36,N o.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临床医学综合:风湿免疫性疾病考点巩固(题库版)1、单选关于风湿性疾病的概念,说法正确的是()A.风湿性疾病就是自身免疫性疾病B.风湿性疾病就是指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C.结缔组织病是风湿性疾病的一部分D.风湿性(江南博哥)疾病是结缔组织病的一部分E.风湿性疾病就是结缔组织病正确答案:C2、单选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的免疫指标是()A.抗SSA抗体阳性B.补体增高C.抗双链DNA抗体阳性D.抗核抗体阳性E.抗Sm抗体阳性正确答案:C3、单选治疗Ⅳ型狼疮肾炎常选的免疫抑制剂为()A.环磷酰胺B.甲氨蝶呤C.长春新碱D.硫唑嘌呤(依木兰)E.雷公藤正确答案:A4、单选风湿性疾病是指()A.累及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一组疾病B.过敏性疾病C.血白细胞增多的一类疾病D.病毒感染的一类疾病E.血尿酸增高的一组疾病正确答案:A5、单选SLE的疾病活动性有关的免疫学检测指标是()A.抗着丝点抗体B.抗双链DNA抗体C.抗Sm抗体D.抗SSA抗体E.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正确答案:B6、单选患者女,29岁。
四肢无力、双下肢水肿及皮下出血点2个月,查尿蛋白++,红细胞++,ANA(+),有光过敏。
最大的可能诊断是()A.多发性肌炎B.系统性红斑狼疮C.急性肾小球肾炎D.慢性肾小球肾炎E.肾盂肾炎正确答案:B7、单选患者男,67岁,双手和膝关节肿痛伴晨僵2年。
体检:肘部可及皮下结节,质硬,无触痛。
诊断首先考虑()A.系统性硬化症B.骨关节炎C.痛风D.类风湿关节炎E.骨结核正确答案:D8、单选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不包括下列哪种疾病()A.强直性脊柱炎B.类风湿性关节炎C.系统性红斑狼疮D.硬皮病E.血管炎正确答案:A9、单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心血管损害中,最多见的是()A.心肌炎B.心内膜炎C.心包炎D.心功能不全E.心瓣膜正确答案:C10、单选患者男,44岁。
对称性多关节肿痛伴晨僵2年余,血RF 1:40(+),ESR 100mm/h。
类风湿检查指标标准值类风湿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常常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因此,对于类风湿的检查指标标准值的了解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类风湿的相关检查指标及其标准值,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类风湿疾病。
一、血清类风湿因子(RF)。
血清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标志物之一,其检测对于类风湿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情况下,血清类风湿因子的标准值应该为阴性,即小于等于20 IU/mL。
若血清类风湿因子的检测结果超过标准值,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
二、C反应蛋白(CRP)。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其水平的升高常常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和炎症程度相关。
正常情况下,C反应蛋白的标准值应该在0-8 mg/L之间。
若C反应蛋白水平超过标准值,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炎症性疾病。
三、红细胞沉降率(ESR)。
红细胞沉降率是一种常规的炎症指标,其水平的升高也常常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和炎症程度相关。
正常情况下,女性的标准值为0-20 mm/h,男性的标准值为0-15 mm/h。
若红细胞沉降率超过标准值,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炎症性疾病。
四、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抗体(ACPA)。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抗体包括抗循环肽酸蛋白(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抗体,其检测对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情况下,ACPA的标准值应该为阴性。
若ACPA的检测结果阳性,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
五、关节超声检查。
关节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疾病活动性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关节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关节内软组织和骨骼的病变情况,帮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类风湿检查指标的标准值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和患者应该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疾病的活动性和炎症程度,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血常规指标如何判断RA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类风湿关节炎(RA)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特点是以关节滑膜为代表的不同器官的慢性、渐进性炎症,导致关节损伤和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寿命。
炎症反应是RA致残和死亡最主要的机制,因此应用可靠的指标评价RA炎症程度对预测长期预后十分重要。
血常规是临床最为基本的且不可或缺的血液检查,报告单包括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细胞体积等,并可衍生出其他相关指标。
血常规改变可以协助临床医师筛查血液系统疾病,初步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如感染、贫血等。
RA可引起循环血中细胞数量和成分改变,血液系统改变是RA重要的关节外表现之一,因此血常规结果与RA关系密切。
那么,血常规指标是如何判断RA活动性的呢?1 白细胞参数RA发病机制不明确,但目前研究已发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均通过不同途径参与RA的发生发展。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作为免疫细胞,可释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反之,炎症细胞因子可激活炎性免疫细胞。
在RA病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细胞中,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毒性潜力最强。
原因在于它能够释放降解酶、活性氧,以及近年研究新发现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其在杀灭胞外微生物的同时提供自身抗原,与自身抗体的产生有关。
RA患者常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但中性粒细胞减少亦不少见。
T淋巴细胞亚群是RA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细胞组分,迄今为止研究认为Th17与Treg细胞比例失衡为RA发病机制的关键。
B淋巴细胞可通过抗体依赖及非抗体依赖途径参与RA发病、发展过程。
但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与RA活动性的关系,研究结果不一。
因感染、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免疫抑制剂、激素等多种因素均能影响白细胞指标,其敏感度及特异性均不佳。
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炎症指标是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二者是计算RA活动性指标DAS28评分的基础。
然而,这二者均有局限性,如仅能反应短期炎症反应、易受其他合并炎症的干扰。
类风湿关节炎手腕部骨侵蚀的磁共振定量分析周海燕;刘鹏程;王成林;罗莉丽;戚玉龙;冯飞【摘要】目的:通过类风湿关节炎手腕部骨侵蚀MRI表现及临床指标对照研究,探讨两者在评价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行手腕部MRI扫描的患者80例,患者均在1周内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其中符合类风湿诊断标准的入选为研究对象。
采用OMERACT的RA评分系统为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的评分标准,对磁共振图像进行分析及评分。
分别按性别、年龄、病程、晨僵、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肤(抗CCP)、抗“O”(ASO)、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予以分组,使用Mann-Whitney方法分析各组间骨侵蚀的差异。
结果:符合RA诊断标准的共54例,共发现238处骨质侵蚀,最多的1例累及13处骨质。
腕部骨侵蚀最常累及三角骨(36/54),其次为头状骨(31/54);手部最常累及第三掌骨头(7/54),其次为第二掌骨头(6/54)。
早期/中晚期RA组、CRP阳/阴性组、ESR阳/阴性组间骨侵蚀评分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抗CCP阳/阴性组间的骨侵蚀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性别、年龄、晨僵、RF、ASO 的组间骨侵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RI可为骨侵蚀的诊断及评估预后提供最直观的依据,抗CCP抗体、CRP、ESR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骨侵蚀。
%Objective:To evaluate MRI,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 in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Methods:80 patients with hand or wrist pain were selected randomly inthis study. All patients had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in a week before or after they accepted MRI examinations. Patients who met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would be scored corresponding to OMERACT system.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gender,age,disease duration,morning stiffness,RF, ACCP, ASOand ESR respectively. Bone erosion scores were analyzed using Mann-Whitney. Results:There were 238 bone erosions in 54 cases with RA. 13 bone erosions were found in the most severe cases. The most common bone erosion in wrist is triangular bone, followed by capitates; in hand is the head of the metacarpal bone, followed by the second metacarpal bone. Statistic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age,duration, ACCP, ASO and ESR. Conclusion :.MRI provides the intuitive diagnostic evidence of bone erosion in RA, while ACCP, ASO and ESR indicate bone erosion in a certain degree.【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1(000)009【总页数】4页(P981-984)【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磁共振成像;腕关节;骨侵蚀【作者】周海燕;刘鹏程;王成林;罗莉丽;戚玉龙;冯飞【作者单位】518036广东,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中心;518036广东,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中心;518036广东,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中心;518036广东,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中心;518036广东,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中心;518036广东,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3;R445.2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变特征是以侵犯周围关节为主的多关节性慢性炎性病变。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最重要的防御细胞,是机体抵抗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杀灭细菌,在抵抗细菌感染和调节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在外周血中,正常人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的比例最高,因此,一般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与白细胞总数变化的基本一致,临床意义也基本一致。
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数量明显改变时,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中性粒细胞的生理性变化1、年龄出生时白细胞总数为(15~20)x109/L,生后6~12小时达(21~28)x109/L,然后逐渐下降,1周时平均为12x109/L,婴儿期白细胞维持在10x109/L左右。
6~9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至2~3 岁后又逐渐降低,而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至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以后逐渐增高至成人水平。
2、日间变化安静及放松时较少,活动和进食后较多;早晨较少,下午较多,1天之内变化可相差1倍。
3、运动、疼痛和情绪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高温、严寒、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白细胞轻度增多;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白细胞显著增多(可达35x109/L);刺激停止后较快恢复到原有水平。
4、妊娠、分娩经期及排卵期可略增多,妊娠期,尤其妊娠5个月以后白细胞可达15x109/L;分娩时产伤、产痛、失血等刺激,可达35x109/L,产后2周内可恢复正常。
5、吸烟吸烟者平均白细胞总数高于非吸烟者30%,可达12x109/L,重度吸烟者可达15x109/L。
三、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归纳为两大类: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等)和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某些血液病)。
(一)、反应性增多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的粒细胞释放及(或)边缘池的粒细胞进入循环池所致,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