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朗诵
- 格式:ppt
- 大小:186.00 KB
- 文档页数:23
《古诗词诵读》课件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古诗词诵读》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经典古诗词作品。
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诵读、解析和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所选古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能够流利地诵读和背诵。
2. 了解古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诗词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诵读、欣赏和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诗词诵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
a. 学生闭眼聆听,感受古典音乐之美。
b.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诵读古诗词:教师示范诵读,学生跟读,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
a. 教师逐句示范,学生跟读。
b. 学生自主诵读,教师指导。
3. 解析古诗词:分析古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创作特点,深入理解内容。
a. 教师讲解古诗词背景和作者生平。
b. 学生结合教材,了解古诗词的创作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a. 教师选取一首古诗词,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学生模仿练习,互相交流。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a.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 教师解答疑问,指导学生修改。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诵读》2. 内容:a. 古诗词名称及作者b. 韵律、意境、修辞手法c. 重点词语解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古诗词,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文章。
a. 古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b. 作者生平、创作特点c. 个人的感悟和体会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17 朗诵 2 三中孙红娟朗诵定稿人巩义三中孙红娟审稿人徐长生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朗诵的基本知识掌握朗诵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诵实践掌握朗诵常用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朗诵活动把我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诗歌散文等的音韵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与探讨】一、什么是朗诵朗,即声音的清晰。
响亮;诵,即背诵。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
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
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
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
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
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
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高一语文必修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必修2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
前3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
(一)必修1
本册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写景抒情的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文章。
4个单元分别是: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内容的角度训练记叙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口语交际”专题为《朗诵》。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介绍了《论语》和《大卫•科波菲尔》。
(二)必修2
本册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4个单元分别是: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情景交融(古代抒情文),对话与交流(演讲辞)。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写作专题分别是: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想象世界学习虚构。
“口语交际”专题为演讲。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介绍了《家》和《巴黎圣母院》两部长篇小说。
.
教材分析
马秀梅
2010、9。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内容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内容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你看满山遍野,层林尽染;河里满是水,几百人争抢流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只是一个同学和少年,怒放;学者精神,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朗诵比赛活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这节朗诵比赛活动课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
2、通过这节朗读比赛活动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感情。
3、通过这节朗读比赛活动课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
学情分析: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感的培养是其中之一。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阅读实践──朗诵。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看,朗诵能够更好地刺激他们的语言直觉,所以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有效途径和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水平。
但通过教学发现高中生朗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朗读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对朗读的热情不高;二是部分学生对再朗读方面展示自己的兴趣不浓,主要是因为胆子小、怕出丑;三是大多数的学生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把文章朗读出来,但是在朗读的情感方面还需要加强。
四是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是参差不齐的,也反映了我们学生朗读水平的良莠不齐。
教学重点:朗诵是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通过这次朗读比赛活动课,培养学生对朗读的浓厚兴趣。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完成教学。
课时:本节朗诵比赛活动课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同学们:上午好!朗诵是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朗诵,能培养我们的语感;朗诵,能提高我们的普通话水平;朗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朗诵,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激情朗诵,还能使我们学以致用;饱含感情的朗诵,能引发我们的学习兴趣。
为此,我们今天迎来了大城职教中心高一.六班朗诵比赛,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同学们良好的朗诵习惯和朗诵爱好。
高一上册语文古诗词必背朗诵在高一上册的语文课程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一些必背的古诗词,适合朗诵:1.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离骚》(节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9.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1.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2.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些古诗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
朗诵这些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在朗诵时,要注意诗词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力求做到声情并茂,以传达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新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必修一朗诵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古诗词的朗诵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新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必修一的一些精选篇目,供同学们学习和朗诵:1. 《关雎》《诗经》中的《关雎》是中国最早的诗歌之一,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
2. 《蒹葭》《蒹葭》同样是《诗经》中的名篇,通过描绘蒹葭苍苍的景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将进酒》李白的《将进酒》是一首豪放派的代表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对酒的热爱。
4. 《静夜思》李白的《静夜思》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5. 《望岳》杜甫的《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6. 《春望》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7. 《登鹳雀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鹳雀楼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8. 《江雪》柳宗元的《江雪》以江上的雪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寂寞的深刻感受。
9. 《滕王阁序》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以其华丽的辞藻和宏大的气势,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抱负。
10.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这些古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学们在学习这些诗词时,应该注重理解其内涵,感受其韵味,并在朗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朗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诗词,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朗诵高一语文必背的古诗词及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一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的朗诵内容:1.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离骚》(节选)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洪范兮,朕皇极。
3.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 《滕王阁序》(节选)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5.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6.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7. 《赤壁赋》(节选)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8. 《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9. 《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10. 《岳阳楼记》(全文)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朗诵这些古诗词及文言文时,应注意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尽量做到声情并茂,以传达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高一语文朗诵课教学设计多篇高一语文朗诵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作者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第一单元——诗歌】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本单元有中国诗歌、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
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
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
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
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用得较多,如“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预习要点:1、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
2、按要求朗诵。
3、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
4、相关的文学常识。
5、分析意象;发挥想像;感受真情;陶冶性情。
附件3: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名称虞美人学科语文授课班级高2312 授课时数 1 执教者授课日期2024年5月22日教材分析《虞美人》是高中语文必备的一首词,是高一上册古诗文诵读部分的一首必备诗,是李煜的绝命词。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作用,他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本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学情分析学生对词的理解不够深刻,也是首次接触李煜的词,所以本课要带领学生理解词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详细介绍李煜的生平,教会学生赏析词,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真挚情感,反复吟诵,领悟诗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2、学习作者“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
3、感受词中复杂的愁绪,体会诗人愁之深远。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词中复杂的愁绪,体会诗人愁之深远。
把握诗歌的真挚情感,反复吟诵,领悟诗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
课前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准字词,大概了解本首词的意思,最好是能把整首词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播放歌曲《虞美人》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导入课堂。
二.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词的介绍。
结合课本注释,认识作者,了解本词创作背景,补充词的知识。
三.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让学生认识李煜,了解写作背景。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李煜的朝代、代表作等)四.朗诵诗词,划分节奏听录音朗诵,给全词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好节奏,齐读一遍全词)五.这首词的“诗眼”是?“愁”(个别提问)六.朗读全词,理解词的意思。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理解词的意思)七.赏析诗歌(小组合作,分7个小组,每个小组派代表到白板上出示答案,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教师做最后补充)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_大堰河我的保姆原文朗诵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出自高一语文必修一,其原文如下:【原文】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orG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是地主的儿子,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但,我是这般忸怩(niǔní)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静女教学准备学情分析《必修.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9年8月第1版,2020年7月第1次印刷。
《必修.上册》共有八个单元和四篇古诗词诵读。
第一单元现当代文学,抒青春情怀;第二单元文章以劳动为主题,新闻作品和古诗;第三单元古诗词单元,从三国时的乐府诗《短歌行》到宋词《声声慢》;第四单元为写作单元,关注家乡的人和物;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社科类文本,研究中国乡村特点的学术著作;第六单元以学习为主题,本单元文章贯通古今,《劝学》、《师说》是古代典范的议论文,《反对党八股》讨论文风,《拿来主义》是典范的驳论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是随笔,记录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记录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第七单元写景抒情散文;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解释。
古诗词诵读篇目四篇:《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
《静女》是古诗词诵读的第一篇。
教学工具本校(常德芷兰实验学校)高一年级学生在学习《静女》之前已经学习了第三单元古诗词单元,了解了鉴赏诗歌当知人论世;体味了古诗词的音韵美,并以两个班为单位组织了诗歌朗诵比赛;了解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明确了诗歌的比兴、用典、白描、想象、化抽象为具体、虚实结合等手法,鉴赏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针对古诗,写了两篇文学短评。
高一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先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内容,在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鉴赏手法、品味情感。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内容:理解《诗经.静女》诗意,了解通假字“爱”、“女”、“归”、“匪”,理解“俟”、“其”在本诗中的含义,明确“俟我于城隅”这一状语后置句式。
2.表达技巧:鉴赏《诗经.静女》的“重章叠句”的趋向。
鉴赏“彤管”这类美好事物在诗中的象征作用。
3.理解两情相悦的爱情是美好的爱情,青少年时期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的情感萌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3板书设计诗经.静女表现手法内容重章叠句两情相悦的爱情象征逆转教学过程导入上课前播放游吟童画歌唱的《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