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庸之道高考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庸之道高考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庸之道高考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庸之道高考专题练习及答案

2017届《论语<选读>》复习练习(四)

十、中庸之道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30字)(2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⑴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2分)

⑵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2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2.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三、阅读以下几章文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

德报德。?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2分)

2.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4分)

四、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6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11.22)

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紧接着上海的教育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

(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猫爸爸》)23.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2分)

24.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4分)

2017届《论语<选读>》复习练习(四)

十、中庸之道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2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

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1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1分)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1分)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1分)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⑴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2分)

⑵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2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2.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3分)

23.(1)不偏不倚不瘟不火不即不离(2分)

(2)统治者考虑自己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己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要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2分)

24.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对文和质的关系不偏不倚的把握。儒家讲“过犹不及”,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因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3分)

三、阅读以下几章文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2分)

2.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4分)

1.轻。(1分)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1分)

2.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1分)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2分)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1分)

四、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6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11.22)

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紧接着上海的教育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

(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猫爸爸》)23.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2分)

24.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4分)23:因材施教,中庸之道

24:没有更好,只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说虎妈和猫爸互换方法,他们还会成功吗?我们更应提倡在教育方法中实行“中庸之道”的思想,就如孔子对待冉有和子路一样,因人而已,刚柔相济,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中庸之道。它是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是在平衡中寻求发展。其次,对当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即能说中庸之道是适合其发展的。 接下来我们就从社会、个体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对我方观点进行阐述。 首先就社会层面而言,拿人与自然来讲吧,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不可取,一点不借助自然资源又无法发展,如何拿捏呢,经过实践与思考,我们在“无节制”与“一点不”中取了一个适当的点,即“可持续”的概念,戒其“过”,勉其“不及”,这就是度的正确把握。事实证明,中庸之道具备着鲜明的时代意义,不论是我国正在执行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还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提出等等,在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无不体现着中庸之道的精神。 其次,讨论中庸之道是否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还要看它对这个群体中的个体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庸之道,所谓道,是理念也是方法。中不偏,庸不易,讲究的是一个持之以恒,是对既定目标的不懈追求。中庸还指中正平和,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淡定,胜不骄,败不馁,对人对事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亲而有度、顺而有持,不因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因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不急功近利,也不妄自菲薄,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明,理性的看待问题,踏实的解决问题。坚持不懈的恒心,平和的心态利于我们个人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个人高度,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讲价值观。现在世界正在走向多元化,承认不同而谋求“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迪意义。中庸是一种思想,其本源是天人合一,即达到一种至诚至善的境界,它鼓励人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有助于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是历史精华的积淀,作为具有着科学指导意义的思想及方法论,我们没有理由不让这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更好的散发它的光芒。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 当然,方向和原则是不可妥协的。当目标方向清楚了,如果此路不通,我们妥协一下,绕个弯,总比原地踏步要好,干嘛要一头撞到南墙上?“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非意气。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人不了解什么是中庸之道,外来文化的冲击让我们丢掉了一些东西,但是那不意味着那就是不好的,相反,正是因为它是好的,我们才要将它拾起来, 《中庸》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多样性事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互补共进、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的原则最能体现中和之道的精神,它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最普遍的意义。(兼容并包)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训练(附答案)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训练 1、如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气浓度下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N点后O2的 吸收量大于CO2释放量,据图分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M点是贮藏该器官的最适氧气浓度,此时无氧呼吸的强度最低 B、该器官呼吸作用过程中不只是氧化分解糖类物质 C、N点时,该器官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说明其只进行有氧呼吸 D、O点时,该器官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基质 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以玉米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绘制了如 A、B、C、D所示的四幅图。除哪幅图外,其余三幅图中“A”点都可以表示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 3、下图甲中Ⅰ、Ⅱ、Ⅲ曲线分别表示夏季某一天24 h的温度、某植物的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的变化,乙图中曲线表示放有某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一天24 h的CO2浓度的变化,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图曲线中12点左右D点下降的原因是温度过高,气孔关闭 B.乙图曲线中EF段玻璃罩CO2浓度下降加快是由于光照强度增加 C.植物一天中含有机物最多的时刻在甲图中是E点,在乙图中则是H点 D.植物在甲图中的C、E两点的生理状态与乙图中D、H两点的生理状态相同 4、如图表示甲、乙两种植物的CO2吸收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植物的最大光合作用强度一样 B.如果在图中M点突然停止光照,短期叶绿体中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将会增加 C.当平均光照强度在X和Y之间(每日光照12 h),植物一昼夜中有机物量的变化是甲减少、乙增加 D.当光照强度为Z时,光照强度不再是乙植物的光合作用限制因素,但仍是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5、如图表示的是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呼吸时O2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线段xy=Yz.则在氧浓度为a时有氧呼吸与无氧量呼吸()

细胞呼吸练习的题目

第四单元细胞呼吸 【第一部分】复习要点 1.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原理。(p92) 3.有氧呼吸各阶段反应的场所、条件、反应物、产物及总反应式。(p93) 4.无氧呼吸的类型、总反应式、场所、条件及生物类型。(p94-95) 5.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p95-96) 6.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第二部分】当堂小检测 1.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是。可以分为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部位是,具体过程是。第二阶段进行部位是具体过程是第三个阶段进行的部位是具体过程是。 2.无氧呼吸分为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在中进行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催化,无论是分解成和,或者是转化成,无氧呼吸都只在第阶段合成ATP,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则存留在或中。酒精式无氧呼吸总反应式,代表生物有 。乳酸式无氧呼吸总反应式,代表生物有。 3.酵母菌在和条件下都能生存,所以属于菌。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也可使水溶液由蓝变再变。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反应,变成色。 4.右图表示某种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外界氧浓度在10%以下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 (2)该器官的CO2释放与O2的吸收两条曲线在P点相交后则重合为一条线,此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进行此种呼吸方式所用的底物是。(3)当外界氧浓度为4~5%时,该器官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0.6,而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0.4。此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倍。 【第三部分】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新析 提要: 中庸之道在中国源远流长,几乎是与封建制度一起开始的。通过西汉统治者利用思想的介入,儒家思想也靠近政府,成为理所当然的正教。中庸思想随封建统治持续了两千多年,并且脱离制度的某些依赖因素,成为部分人的处世之道。但不论其发展如何,或何时消亡,今天我们在创新时都应对其加以重视,尤其在中西文化交汇的今天,了解它已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 中庸,创新,传统的陈旧,创新的艰辛。 正文: 中庸之道新析 一、新旧之异同 有一本书就叫《中庸》,列入儒家“四书五经”范畴,也是八股取士必选内容之一。随着儒家传统的延续,中庸两字也就纵行于历史间。有人维护它,有人批评它,但无论如何,在现代社会它还是有存在的基础,并且渗入社会的每个角落,侵蚀人们的思想。 激进的人们向来对中庸持否定的态度,但又找不到强有力的理由加以反驳。原因之一就是中庸没有错,不支持也不反对,永远保持中立。例如,有人坚持男人比女人累——男人必须养家糊口,有人认为女人比男人辛苦——生孩子与日常家务。这时中庸之道有用途,一位调解者出来安慰双方:“我说呢,还是男人女人一样累,你们俩人都有道理,就不要争了。”立即俩人的观点被封死。中庸之道,不求创新,只希望能保持原状,这对于那些无主见、墨守陈规的人来说,就像是一张无形的防护墙,他们的手可以伸出去影响别人,而别人的新颖思想跨不进去。而且,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他们总是摇摆不定,不敢冒险。这也是中庸之道持久存在的原因之一。 新中庸强调为自己保留攫取利益的阵地。他们有时也批判中庸,原因有二,一是此事与自己联系不大,严厉批评无人反对;二是此事关系自身,不批驳难以自保或获利。本来是左右两个唇枪舌剑,他却横插一杠,在和解的基础上以功者自居,要钱要粮,白白捞得一笔。 从旧中庸到新中庸,人际关系呈冷漠趋势。古时提倡中庸,现今舆论批评中庸而呼吁人们创新。在今天,社会呼吁创新,这个时代的人如果不从古代那里正确了解中庸思想,那么他们在创新时就很难衡量其行为的新颖程度。

2021高考生物培优北京生物高考复习 专题5 细胞呼吸(试题部分)

专题5 细胞呼吸探考情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考向 5年考情 预测热度高考示例素养要素难度 1 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的原理2019课标全国Ⅱ,2,6分 科学思维 生命观念 易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2016北京理综,2,6分 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中 2 影响细胞呼吸的 因素及应用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应用2018课标全国Ⅱ,4,6分 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易★☆☆ 分析解读细胞呼吸为细胞代谢的核心内容。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和呼吸速率分析相关的实验探究等。在命题角度上多与光合作用结合考查,以多变的形式对细胞呼吸的结构基础、过程原理、实践应用、实验探究等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复习过程中,在掌握细胞呼吸过程和原理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整合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联系,理解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特别要重视分析相关实验的原理、方法和结果。 【真题探秘】

破考点练考向 考点一细胞呼吸 【考点集训】考向1 细胞呼吸的原理 1.下列关于葡萄糖丙酮酸CO2过程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 A.①②过程可在蓝藻和某些细菌中进行 B.②过程可在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葡萄糖中的能量经①过程全部转移至丙酮酸中 D.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可进行②过程 答案C 考向2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2.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B.无氧呼吸过程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 C.有氧呼吸过程中[H]在线粒体内膜与氧结合生成水

D.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说明细胞呼吸已经停止 答案C 考点二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应用 【考点集训】 考向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应用 1.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透气的创可贴包扎伤口以利于组织细胞的有氧呼吸 B.制作酸奶应保持适当通气,以利于乳酸菌的繁殖 C.蔬菜应零下低温保存,以降低有机物损耗 D.疏松土壤,以促进农作物根部细胞有氧呼吸 答案D 2.研究发现,冬小麦在秋冬受低温袭击时,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持续的冷害使根生长迟缓,吸收能力下降, 但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有明显的提高。下列推断错误 ..的是( ) A.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有利于抵御寒冷 B.持续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吸收矿质离子能力下降 C.低温时细胞内结合水的比例上升,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 D.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增强,促进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 答案D 3.下列关于提高北方冬天大棚蔬菜产量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A.加盖稻草帘可降低呼吸作用 B.施用农家肥可促进蔬菜对有机物的吸收 C.适当的增加昼夜温差,可减少有机物消耗

(浙江选考)2019届高考生物 专题训练5 细胞呼吸

(浙江选考)2019届高考生物专题训练5 细胞呼吸 一、选择题 【必考集训】 1.在需氧呼吸过程中,氧的作用是( ) A.与葡萄糖中的碳结合生成CO2 B.与[H]结合生成H2O C.参与酶的催化作用 D.氧化葡萄糖形成丙酮酸 2.新鲜蔬菜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能适当延长保存时间的原因是( ) A.细胞呼吸减弱 B.细胞呼吸加强 C.光合作用减弱 D.促进了物质的分解 3.(2017浙江模拟)下列过程只属于柠檬酸循环的是( ) A.二氧化碳的生成 B.丙酮酸的生成 C.[H]的生成 D.形成大量ATP 4.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合成ATP的酶只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 B.柠檬酸循环只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C.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被还原成乳酸 D.肌肉细胞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刺激神经末梢,使人产生酸痛的感觉 5.下图是需氧呼吸过程的示意图,①②③表示反应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在①阶段释放 B.②阶段所需的酶均分布于线粒体基质 C.③阶段的电子传递需要酶的参与 D.①②阶段为③阶段顺利进行直接供能 6.(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将表中4支试管置于适宜的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后不能产生ATP的是( ) A.1号和3号 B.2号和3号 C.1号和4号 D.2号和4号 7.下列关于人体需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阶段产生的还原氢都和氧反应生成水 B.释放的能量都以ATP的形式储存起来 C.柠檬酸循环产生的还原氢最多,释放的能量最多 D.产生的水中的氧原子不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氧气中的氧原子 8.某植物器官的呼吸强度(用CO2释放量表示)与O2吸收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正确的是( )

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 一、中庸的起源 “中庸”的看法起源于上古的时代。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皇极”它是讲正直为主要,有刚有柔,相互调剂的中正的思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尚书·洪范》)讲这样一个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正直的政治哲学。所谓的“极”,它就是一个大房子中间的一个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重、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个中正平直的一个标准。春秋末期,孔老夫子对“中庸”的思想大大地加以推进。 乡下上梁的时候要举行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梁就是房屋的最正、最中、最重、最大、最主要的物件,它也是一个标准,老百姓家都非常看重这一点。你如果坐在直升飞机上看北京的古城,你看从天坛到紫禁城到皇陵,它是在一条中轴线上,古城是一个中庸、平和的、是对称的,这是一个建筑美学,是城市规划的美学,实际上很多有名的城市都是这样。大家可能也看到一些考古资料,辽阳的辽河流域,有一个古代四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的遗址,那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祭祀上天,他有一个遗存,他有祭坛,相当于北京的天坛。可见我们这个民族,它的审美,它对世界、宇宙的看法,它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一定是非常对称、非常中正。有一条主轴,有对称性的这样一个结构,这可能是最稳定的结构,也是最美的一个结构。这就是所谓的中庸。 二、孔子对中庸的解释 孔子主张中庸,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是一个“其至矣乎”,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也是可及的。中庸的第二意思,它是一个方法。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智慧和方法,处理各种事务的一个方法,或者叫方法学。中庸的“中”就是中正的“中”。 中庸的“庸”字有三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平凡,很平常; 第二个意思:庸者不易也,庸是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变化的一个原则;

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细胞呼吸练习试题

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细胞呼吸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把几百粒浸泡的豌豆播于松散、潮湿的锯木屑里,每隔5天取20粒切细并加热到恒重,把20粒幼苗的干重同生长时间作图.如图所示的哪一条曲线是所获得的结果() 2.将等量且新鲜的苹果果肉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1小时后,测定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如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苹果果肉细胞在O2浓度为0~3%和5%~25%时,分别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B.贮藏苹果时,应选择O2浓度为5%的适宜环境条件 C. O2浓度越高,苹果果肉细胞有氧呼吸越旺盛,产生ATP越多 D.苹果果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 3.科研人员在研究某种植物时,从收获的种子开始作鲜重测量,画得如图所示曲线.下列对曲线变化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Oa段鲜重增加的原因主要是自由水的减少 B. ab段种子中的细胞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物质变化量较小 C. bc段鲜重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增多,种子开始萌发 D. c点以后增幅较大,既有水的增加,又有有机物的增加

4.比较植物的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正确的是() A.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主要能源物质,不是无氧呼吸的主要能源物质 B. CO2是有氧呼吸的产物,不是无氧呼吸的产物 C.有氧呼吸逐步释放能量,无氧呼吸瞬间释放能量 D.有氧呼吸产生还原氢,无氧呼吸也能产生还原氢 5.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脂肪和高糖膳食可能造成脂肪在肝脏中堆积而成脂肪肝 B.人体内摄入过多的糖、脂肪、蛋白质都可能导致肥胖 C.人在饥饿时血糖含量会持续下降 D.在以大米为主食的同时,掺食豆类食品,可以提高对摄入蛋白质的利用率 6.下列各项应用中,主要是用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①手指受伤时,选择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 ②稻田定期排水 ③利用葡萄、粮食和酵母菌制酒 ④光照下适当增加作物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许多植物在遭受干旱和盐碱等非致死性逆境袭击时,细胞内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等含量有明显提高,这是对逆境的适应性反应.对上述现象的合理推断是() A.能提高细胞渗透吸水能力 B.能提高细胞吸胀吸水的能力 C.是淀粉和蛋白质的合成酶活性增强的结果 D.是淀粉和蛋白质的水解酶活性减弱的结果 8.如图是植物中氧释放和吸收速度有关的资料,植物受12小时黑暗,随后进行12小时光照,温度不变,结果如图所示.下面是在24小时的实验时间内通过植物呼吸消耗的氧的

从中庸读中庸之道

从《中庸》读“中庸之道” 从《中庸》读“中庸之道” ●张菊生 今天我要讲的是“四书五经”之一的《中庸》。 《中庸》是“四书”的第二部。第一部是《大学》,第二部就是《中庸》,还有《论语》和《孟子》。《中庸》所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但不是孔子亲自写的。孔子的思想被他的弟子往下传,传到第三代,孔子的孙子有个叫做子思,他把孔子的思想整理出来,成为一部书,这就是《中庸》。 一、中庸的大道是“和” “中庸”是什么?中庸就是中庸之道,是平庸,是不偏不倚?长期以来,大家对《中庸》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就是没有搞清楚孔子说的“中庸”和我们平常认为的那种“中庸”的区别。 《中庸》是代表了孔子哲学的一个典范著作。“中庸”是什么意思?《中庸》的核心,有一句话叫“允厥执中”。如果关心古代建筑的话,大家知道,故宫三大殿中的一个殿的一块大匾上就写了这四个字。皇帝治理天下把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警句。“执”就是掌握,掌握“中”,掌握天下即“掌握中”,不偏左也不偏右。掌握了中道,你

就能治理天下。 朱熹说,“允厥执中”是大道的核心所在,是孔子思想的最核心部分。不论天下如何大,国家如何大,治理国家的最根本的方法只有“允厥执中”。“中”是最大的道理。比如成汤、周文王等所有古代治理国家的贤君,都把握了这个道理;不把握这个道理,国家就要大乱。 究竟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根本的东西就是“中”。大学者程颐说,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不偏”就是在中间,“易”就是改变。他告诉我们,要走正路,要坚持正理,而且这种坚持不能改变,这便是“中庸”。 现在人知道,历史有规律,自然有规律,社会有规律;而过去的人把规律称为“大本”,孔子和儒家看“大本”就是“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中庸的大道就是一个“和”字。“达道”,达到最高的道理。什么是最高的道理?最高的道理就是“顺性之谓也”。事物快要接近本质了,我们就要顺乎自然规律,顺乎社会规律,顺乎政治规律,不能倒着来,也不能逆着来,顺其道而行之,才能“达道”。“和”就是顺其规律,“和”就是中庸。 东方哲学的一个核心是“天人合一”。《中庸》把天人合一讲得非常准确和明白。《中庸》说,“天人合一”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就是天,地就是地,不破坏它,让它们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这样万事万物就能够得到繁育和发展,这就是“天人合一”。孔子这方面的思想早在《中庸》中就有体现:天地位焉,

古语“中庸之道”的义

古语“中庸之道”的含义 中国有句古话:“极高明而道中庸”,什么意思呢?说的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不是平庸之道呢?可以这么理解,但是在传统文化中,却有另一番含义呢。 中庸之道之所以被奉为“极高明”,说明不是一般的高明,那它高明在哪里呢?原来中庸之道是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办法,坚持中道,不偏不倚,过犹不及。 这并非是说不讲原则,而是要讲究时机,讲究涵养,在传统的“四书五经”里,专门有一部讲中庸的经典《中庸》。 其中有一段话孔子的话: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说: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孔子这句话很有意味,他认为聪明人和愚蠢人都偏离了中庸之道,生活中多数人追求聪明,聪明有什么不好吗?孔子认

为太过了,太过了当然不好,那么,愚蠢呢?愚蠢当然也是不好的,可是,生活中有人往往走向反面,认为聪明不好,就故意装得愚钝起来,甚至故意愚钝起来,还认为那是大智若愚,其实,聪明和愚钝都没有体味中庸之道的内涵。 还有啊,就是贤能与不贤,这两者都违背了中庸原则,有些人确实是贤能的,但是呢,什么事都做,什么话都说,似乎别人都不懂似的,这类人确实比一般人高明一些,但是往往做过了头。 生活中有一些道理,如果强调得过了头,就会过犹不及,比如说,如何对待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做出来的,仅仅懂得道理是没用的,但是必须明白“做出来”这个道理,才能够更好地去做啊,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够主动地去做,有意识地去做,不能够只执其一端,而不及其余。 仅仅强调“知”,或仅仅强调“行”,都是片面的,正确的做法是做到知行合一。 再比如,有些人认为想学好佛,就要出家,要出世,另一些人则强烈反对,认为修行离不开生活,必须在生活中修行,必须入世,担当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大隐隐于市,这才算是真正的修行。 两方面似乎都有道理,但是,固执于任何一个方面,都违背了中庸之道,都并非是极高明的,极高明的做法是,根据不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练习题及答案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练习 1.1个葡萄糖分子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为m,其中40%用于ADP转化为ATP,若1个高能磷酸键所含量为n, 则1个葡萄糖分子在有氧呼吸中产生ATP分子数为() A.2n/5m B.2m/5n C.n/5m D.m/5n 2.下图表示呼吸作用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 酶1、酶2和酶3依次分别存在于() A.线粒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D. 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4.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B.用低倍镜观察不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 C.观察叶片细胞的叶绿体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D.甲基绿染色可使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呈绿色 5.下列关于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叶片反射绿光故呈绿色,因此日光中绿光透过叶绿体的比例最小 B.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含有自身光合作用所需的各种色素 C.光照下叶绿体中的ATP主要是由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经有氧呼吸产生的 D.光合作用强烈时,暗反应过程直接将3个CO 分子合成一个三碳化合物 2 6.图甲是果醋发酵装置。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醋酸菌,适 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 香。图乙中能表示整个发酵过程培养液 pH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C.③ D.④ 7.为证实叶绿体有效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 条件,这些条件是() 稀溶液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 3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 稀溶液 3 稀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 3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 稀溶液 3 8.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其原因可能是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综合训练及习题解析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综合训练及习题解析. 必修1专题训练: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综合题型专训 【考点梳理】 一表观(净)光合速率的测定方法 (1)NaHCO3溶液作用:玻璃瓶中的NaHCO3溶液保证了容器内CO2浓度的恒定, 满足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2)植物光合速率指标: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增大,毛细管内的水滴右移。单位时间内水滴右移的体积即是光合速率。 (3)条件:整个装置必须在光下。 动态分析:当外界条件变化时,CO2(光)补偿点移动规律 ①若呼吸速率增加,CO2(光)补偿点应右移,反之应左移。 ②若呼吸速率基本不变,条件的改变使光合速率下降时,CO2(光)补偿点应右移,反之应左移。 ③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相比,CO2(光)补偿点和饱和点都相应向左移动。 二细胞呼吸状况的实验归纳测定 欲测定与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两套呼吸装置中的单一变量为NaOH与蒸馏水,即用等量的蒸馏水取代实验组的NaOH溶液,其他所有

项目均应一致,加蒸馏水的装置内气压变化应由CO2与O2共同决定。两套装置可如下图所示,当然,此时仍有必要设置另一组作误差校正之用。 结果与分析 ①若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不动,则表明所测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有氧呼吸产CO2量与耗O2量相等)。 ②若装置1液滴不动,装置2液滴右移,则表明所测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因无氧呼吸只产CO2,不耗O2)。 ③若装置1液滴左移,装置2液滴右移,则表明该生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

行无氧呼吸。 ④装置1与装置2液滴均左移,则呼吸过程中O2吸收量大于CO2释放量,呼吸底物中可能有脂质参与。 a.为使实验结果精确,排除实验误差还应设置如图装置3,以便校正。 b.进行结果与结论的描述时应“先结果后结论”,而不是“先结论后结果”,如上。 【习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如图为不同温度下金鱼的代谢率(耗氧量)与氧分压的关系图。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_一辩稿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好,大家好,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开场,我方的观点是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为人处世治天下的一个原则,它的作用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一个导向,而不是具体的方法。古代的君王治理国家讲究内儒外法,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法上采用法家的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中庸之道作为一个原则的导向作用就体现在,在制定和实施法律的时候注意一个“度”,就是说在好安定民心巩固统治和维护上层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所以中庸之道是一种原则,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而不是具体的解决方法。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原则,它提倡的是过犹不及、执中致和,而这种调和折中是有标准的,它的标准就是天人合一。何谓天人合一?在古人看来,“天”是世间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源,古人对“天”保持着衷心敬畏,并认为人和“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天”与人是能相感应的,因此一切人事均应符合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还有多少人对“天'”对“大自然”存在着敬畏之心?中庸之道调和折中的标准和法度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实践过程中往往被人滥用误用,从而影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从个人角度看,中庸倡导过犹不及,容易让人们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磨损人的锐气,消耗人的斗志;中庸倡导平稳安定,容易埋没人的创造力,折损人的创新精神;中庸倡导安分守己,不要锋芒毕露,会让人缺乏大胆说出自己独特鲜明看法的勇气,丧失竞争能力,这些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从社会的角度看,中庸之道提倡调和折中,往往被人滥用为不分是非曲直的一味折中,一味寻求稳定,从而导致执法的不严格、行政的不作为等一系列现象的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庸之道倡导人待人接物不偏不倚,在中国官场上往往被滥用成四面奉承、八面玲珑,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市侩哲学、官场哲学,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中庸之道是儒家行事做人的一套原则,而不是具体的方法,并且这个原则发挥正确的标准在现代社会早已沦丧,没有标准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往往被滥用误用,给社会的进

高考生物专题训练细胞呼吸

专题训练5 细胞呼吸 一、选择题 【必考集训】 1.在需氧呼吸过程中,氧的作用是( ) A.与葡萄糖中的碳结合生成CO2 B.与[H]结合生成H2O C.参与酶的催化作用 D.氧化葡萄糖形成丙酮酸 2.新鲜蔬菜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能适当延长保存时间的原因是( ) A.细胞呼吸减弱 B.细胞呼吸加强 C.光合作用减弱 D.促进了物质的分解 3.(2017浙江模拟)下列过程只属于柠檬酸循环的是( ) A.二氧化碳的生成 B.丙酮酸的生成 C.[H]的生成 D.形成大量ATP 4.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合成ATP的酶只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 B.柠檬酸循环只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C.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被还原成乳酸 D.肌肉细胞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刺激神经末梢,使人产生酸痛的感觉 5.下图是需氧呼吸过程的示意图,①②③表示反应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在①阶段释放 B.②阶段所需的酶均分布于线粒体基质 C.③阶段的电子传递需要酶的参与 D.①②阶段为③阶段顺利进行直接供能 6.(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将表中4支试管置于适宜的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后不能产生ATP的是( ) 试管编号添加物质 1 葡萄糖+线粒体+O2 2 丙酮酸+线粒体+O2 3 葡萄糖+细胞溶胶 4 丙酮酸+细胞溶胶 A.1号和3号 B.2号和3号 C.1号和4号 D.2号和4号 7.下列关于人体需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阶段产生的还原氢都和氧反应生成水 B.释放的能量都以ATP的形式储存起来 C.柠檬酸循环产生的还原氢最多,释放的能量最多 D.产生的水中的氧原子不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氧气中的氧原子 8.某植物器官的呼吸强度(用CO2释放量表示)与O2吸收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正确的是( )

中庸之道的应用

人们都很清楚,孔子的伟大贡献不是他的政治思想,而是他的教学方法,其中影响最深的是他“中庸”的人生哲学。“中庸”就是在政治上走不偏不倚的中间路线,在待人接物上走温、良、恭、俭、让的怀柔路线。柔是儒的中心含义,所以又称孔子的学问为儒学。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把“中庸”视为人生最高尚的品德。然而孔子思想也曾与老子思想发生过共鸣,为什么不去发扬老子的“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而要采取“中庸”的态度来处事呢?我想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他个人的艰难经历有关。 周朝是一个典型的宗法世袭制社会,贵族的政治地位都是按血统关系祖祖辈辈承袭的,底层的老百姓永远也不可能摆脱受奴役的命运。到了西周末期孔子出生的年代,由于统治阶层的腐朽堕落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诸侯王这些中高层的贵族统治者,为了权力的斗争不得不破格从底层的自由民当中选拔人才,给自己出谋划策来扩大实力。孔子就是在这个时期,从低层地位的武将家庭中走上了士大夫阶层。他的出身远没有老子的血统高贵,因此他不可能在周朝王室中谋取官职,只能在诸侯国中找出路。 孔子熟读了周朝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贵族文化,所以他能深刻地了解高贵血统的重要性。由于孔子的出身卑微,走上士大夫阶层就必然是艰难的,所以他做事不得不采取小心谨慎的中庸态度。然而在血统高于一切的宗法世袭制的社会里,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首先要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他必须维护士大夫阶层的利益,

以此和他们搞好关系得到他们的支持。不然就会和老子一样孤掌难鸣,不但受到孤立可能还要受到排挤,失掉自己来之不易的社会地位。 孔子的中庸处世哲学,实际是为了维护自己士大夫阶层的地位,这种哲学经过两千年的实践一直到私有制还存在的今天,每个人为了能在社会上争取和保存自己的一席之地,办事采用孔子的中庸态度就能得到比较良好的效果,所以孔子历来被人们奉为圣人的原因,是他的人生哲学在社会上有实用的价值。 孔子为了维护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就必须承认等级关系以此来得到统治者的赏识。要了解他的社会等级的内涵,可以通过他对“易”的解释。因为孔子是“易”各卦爻内部含义的注释者,所以“易”中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就必然含有孔子本人的思想理论。 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际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六位之变,阳爻者制于天也,阴爻者系于地也。天动而施曰仁,地静而理曰义。仁成而上,义成而下。上者专制,下者顺从。正形于人,则道德立而尊卑定矣。此天地人道之分际也。天地之气必有始终,六位之设皆由上下,故易始于一、分于二、通于三、围于四、盛于五、终于上。初为元士、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侯、五为天子、上为宗庙……。所以极天地之变,尽万物之情,明王事也。”(注:六位,是指每一卦中六条代表阴阳卦爻的上下重叠排列的六条线。自下往上数,第一为初,第六为上。每条线各代表一个等级。)从以上短短几句话中可以了解到,士与大夫这两个阶层地位最低。孔子的“道”是

2021年浙江高考生物复习练习讲义:专题5 细胞呼吸

专题5细胞呼吸 探考情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内容及要求5年考情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素养要素难度 一、细胞呼吸的原理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概念 和过程(b);需氧呼吸与厌氧 呼吸的异同(b) 2018浙江4月选考,12,2分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中★★★★★ 二、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应用细胞 呼吸 在实 践中 的应 用(b) 2018浙江11月选考,22,2分 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中★★★★☆ 分析解读本专题包括了细胞呼吸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和实践应用等知识,选考多次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了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原理和过程。预计今后的考查形式还是以选择题为主,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应用分析的考查可能性加大。复习时应注重归纳需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发生场所、反应物、生成物,比较厌氧呼吸的两种类型的异同,加强相关实验装置、图表曲线的分析训练。 【真题探秘】

破考点练考向 考点一细胞呼吸的原理 【考点集训】 考向1需氧呼吸 (2019浙江超级全能生8月联考,13)真核细胞需氧呼吸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阶段A发生在细胞溶胶中,产物只有丙酮酸和ATP B.阶段B产生的物质①中的氧原子均来自丙酮酸分子 C.阶段C产生的物质②中的氧原子均来自氧气,产生的ATP最多 D.阶段C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中,仅[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 答案 C 考向2厌氧呼吸 1.(2020届浙江温州9月联考,23)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厌氧呼吸。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中有NADH生成

B.1分子葡萄糖中的能量与2分子丙酮酸中的能量相等 C.丙酮酸转变成乙醛需NADH提供氢 D.乙醛转变成乙醇需ATP提供磷酸基团 答案 A 2.(2020届浙江丽衢湖9月联考,13)如图①②③表示厌氧呼吸的不同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发生于细胞溶胶,过程②③发生于线粒体 B.过程①无ATP产生,过程②有ATP产生 C.氧气的存在可抑制过程②③ D.人体细胞中可发生过程①②③ 答案 C 考点二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应用 【考点集训】 考向细胞呼吸在实践中的应用 1.(2018浙江稽阳联考,12)在面包制作时,先将一定量的酵母加入和好的面团中,后经蒸烤得到松软可口的面包。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A.酵母菌进行了乙醇发酵 B.酵母菌的细胞溶胶中有CO2产生 C.丙酮酸产生乙醇时伴随ATP的生成 D.酵母菌线粒体中,特殊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传递给氧形成水 答案 C 2.(2018浙江绍兴联考,3)下列现象与厌氧呼吸无关的是() A.久置的大苹果切开后有酒味 B.在面团发酵初期,表面会有水珠渗出 C.用手长时间举重物时,会感觉手臂酸软乏力 D.装满新制米酒的塑料瓶出现爆瓶或打开时酒液喷出的现象 答案 B 炼技法提能力 方法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方法

2020届高考生物同步复习专题系统练: 专题3.4细胞呼吸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专题3.4细胞呼吸 1、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可进入线粒体被氧化分解 B.可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产生酒梢 C.细胞呼吸可为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提供能量 D.破伤风芽孢杆菌在有氧条件下容易大量繁殖 2、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O2与释放CO2的摩尔体积不同 B.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产生等量CO2,消耗的葡萄糖量不同 C.飞翔鸟类的胸肌细胞所消耗的能量比不飞翔鸟类多 D.细胞呼吸的实质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生成ATP 3、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 B.无氧呼吸过程中会积累大量的[H] C.用18O标记O2,18O最先出现在产物水中 D.骨骼肌细胞中产生的CO2来自线粒体和细胞基质 4、豌豆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H]与氧气最终在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水,该过程伴随H+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如图所示),产生的能量促使ATP合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色素氧化酶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 B.产生的能量大部分转移到ATP中

C.H+的这种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D.类囊体膜上可能发生类似H+跨膜运输过程 5、呼吸作用过程中在线粒体的内膜上NADH将有机物降解得到的高能电子传递给质子泵,后者利用这一能量将H+泵到线粒体基质外,使得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提高,大部分H+通过特殊的结构①回流至线粒体基质,同时驱动ATP合成(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由膜间隙向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结构①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通道(载体)蛋白 C.上述过程中能量转化过程是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电能→ATP中活跃化学能 D.好氧细菌中不可能发生上述过程 6、如图表示某高等植物的非绿色器官细胞呼吸与氧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氧气浓度为b时,该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 B.当氧气浓度为a时,该器官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等 C.曲线Ⅲ中该器官细胞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 D.曲线Ⅰ也可以表示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与氧浓度的关系 7、在甲、乙、丙、丁四种条件下,测得西瓜种子萌发时二氧化碳释放量与氧气消耗量分别是10︰0;8 ︰3;6︰4;7︰7。底物均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条件下,呼吸产物除二氧化碳外还有酒精 B.乙条件下,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1︰5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历史及我们的民族性格发生了漫长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现实和历史的双重角度出发,对中庸之道的内涵、外延等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解,并就其对建设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进行简要论证。 一、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瑰宝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时代任务,并且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而且,报告中还特别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目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全面复兴的伟大历史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中很多优秀的东西正在被全民所逐渐重视、挖掘、整理。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批判地吸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更快、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更应该成为所有思想文化工职称论文发表网,作者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纵观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可以肯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无疑是形成于春秋、完备于战国、成熟于两汉、鼎盛于唐宋的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已经深深地烙入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 而儒家思想的精髓,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中庸之道”。这个命题,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个无法绕开的课题,是一种对现在和未来都发挥着重大作用的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和谐”这一主题,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胸怀和眼光,用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怀,对传统的“中庸之道”进行的一次拓展和提升。因此,科学地理解“中庸之道”,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中庸之道的概念与形成过程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孔子所提出来的思想。这一思想最早见于《论语&#8226;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虽是只言片语,却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战国时期,“中庸”思想由思孟学派的重要著作《中庸》体系化并发扬光大,“中庸”方成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至此,“中庸之道”开始全面发挥它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至南宋时期,朱熹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书,成为《四书》之一。“中庸之道”进一步权威化和普及化,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天下至道。 那么,什么是“中庸”呢?东汉郑玄解释《中庸》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论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到了北宋,程颢、程颐重新注释《中庸》,他们对“中庸”一词的诠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中庸”一词的诠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而在《中庸》原文中,有这样的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认为,“中庸”是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出发点正确,分寸适当,方法适宜,以不断自修为手段和载体,以物我和谐为特征和追求,既是对内在修养的一种不断调整与提升,又是对外在行为的一种准确把握和平衡。可以说,它是可以贯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一条主线,是可以融汇与实现“内圣外王”境界的一个核心。这种宏大而精微、深刻而实用的思想,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应该充分继承与发扬的精华部分,甚至可以进一步说,是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气质。 放眼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从正面或者反面在不同程度上客观证明了中庸之道的正确性。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大一统王朝是秦代,其治国之道并非提倡中庸之道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